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粟末部
- 性質:部落名
- 朝代:北魏
- 出處:《隋書》
粟末部,靺鞨(勿吉)著名七個部落之一。因依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而居得名。唐初又稱粟末靺鞨,下分若干部,已知者有厥稽等8部。背景介紹因依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而居得名。唐初又稱粟末靺鞨,下分若干部,已知者有厥稽等8部。發...
是出自粟末部的使者。據乙力支自稱:“其國先破高句麗十落,密共百濟謀從水道併力取高句麗”。可見,《北史》卷94《勿吉傳》、《隋書》卷81《靺鞨傳》所載粟末部“每寇高麗”是正確的,至晚在北魏延興(471-476)以前,粟末部已與高句麗連年征戰。自夫余衰弱以後,肅慎系各部即逐漸向東南遷徙,入居松花江...
粟末(so mua)二字至遼宋金元時期轉寫為“宋瓦”到明清時期又轉寫為“松花”,粟末江就是今天的松花江。粟末靺鞨實際意思就是“松花江流域的山林部落”。最早記載勿吉粟末部的史書是《魏書》卷100《勿吉傳》。當時的靺鞨剛從北方遷移至粟末江流域,與當時的南扶餘人的君主制國家—高句麗(前37—668年)因爭奪...
靺鞨的粟末部實即勿吉的粟末部。最早記載勿吉粟末部的史書是《魏書》。《魏書》卷100《勿吉傳》記載,從和龍出發,經善玉山、祁黎山、如洛瑰水、太魯水,“又東北行十八日到其國。國有大水,闊三里余,名速末水”,“國南有徒太山,魏言‘太白’”。此勿吉居於松花江流域,南部包括長白山,北部包括黑龍江,...
孛術魯孛術魯、孛術律、博都哩,讀音作bó shù lǔ,滿語為Bosuru Hala、Bodori Hala,源於女真族,出自唐朝末期靺鞨族“通用三十姓”之粟末部孛術律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世居索倫地區(今黑龍江嫩江),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博氏、魯氏、范氏、花氏、卜氏、布氏等。基本介紹 孛術魯[孛術魯、孛...
大武藝(?―737年),姓大氏,名武藝,靺鞨族粟末部人,渤海高王大祚榮之子,渤海國第二任君主,718年―737年在位。718年即位,719年正式加冕登基,建年號仁安。在位期間對內強化君主統治,初建渤海軍制,積蓄國力。對外開疆拓土,鄰族畏服。733年擊敗朝鮮半島新羅國的入侵,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繼其父高王...
粟末部與高句麗戰爭的起因當是為了爭奪對夫余故地的控制權。494年,“夫余王及妻孥以國來降”,投奔高句麗,高句麗人稱其為“勿吉所逐”。當是粟末靺鞨也占有了部分夫余故地。但在此後與高句麗人的戰爭中,粟末部卻漸處於不利地位,最終降隋內附。因而,此時粟末靺鞨所以立場堅定的站在唐朝一方,自然有突地稽...
《民國文存12:清史要略》主要內容包括:崛興時期、隆盛時期、衰弱時期、滅亡時期、清之興,自滿洲始。滿洲建國,自古唐虞時,有肅慣氏者,來獻弓矢;成周之初,敷入朝貢;後漠時,亦稱挹婁;北魏之世,析為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車骨部,曰拂湼部,曰號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總謂之勿吉。...
《清史要略-民國文存-12》是2012年智慧財產權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懷。內容簡介 《民國文存12:清史要略》主要內容包括:崛興時期、隆盛時期、衰弱時期、滅亡時期、清之興,自滿洲始。滿洲建國,自古唐虞時,有肅慣氏者,來獻弓矢;成周之初,敷入朝貢;後漠時,亦稱挹婁;北魏之世,析為七部:曰粟末部,曰...
白山部靺鞨,東北亞歷史上靺鞨的一部。靺鞨在中國中原的南北朝時期形成“靺鞨七部”,白山部便是其中一部[注1]。白山部落與周邊的粟末部和黑水部的不同在於白山一向臣服於高句麗。高句麗滅亡後又協助高句麗遺民以及當地的粟末靺鞨共同創建渤海國。白山部的地理位置在粟末部的東南,黑水部的正南,因毗鄰太白山(今...
《魏書勿吉傳》勿吉國在高句驪北,舊肅慎國也,自太魯水東北行十八日到其國,國有大水名速末,國南有徙太山 。《北史勿吉國傳》:“勿吉國一曰靺鞨,其部類凡有七種,其一粟末部,其二伯咄部,其三安東骨部,其四沸涅部,其五號室部,共六黑水部,其七白山部。”案太魯水即今滔兒河,粟末水,即松花江,...
《民國文存:清史要略》是2012年12月智慧財產權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懷。內容簡介 《民國文存:清史要略》主要內容包括:崛興時期、隆盛時期、衰弱時期、滅亡時期、清之興,自滿洲始。滿洲建國,自古唐虞時,有肅慣氏者,來獻弓矢;成周之初,敷入朝貢;後漠時,亦稱挹婁;北魏之世,析為七部:曰粟末部,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