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

英德

英德,素稱嶺南古邑,又稱英州。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旅遊重鎮。由清遠市代管。位於南嶺山脈東南部,廣東省中北部,北江中游,珠江三角洲與粵北山區的結合部。東鄰翁源縣新豐縣;南連佛岡縣、清新區;西與陽山縣接壤;北與乳源縣曲江區相連。東起青塘鎮,西至黃花鎮,跨度約119公里。北自沙口鎮、南至黎溪鎮,跨度約78公里。全市土地面積5671平方公里(850.65萬畝),城區面積23平方公里,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

英德市林地總面積22.47萬公頃,林木總蓄量61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1.8%,野生動物種類多、分布廣。農業形成了優質米、油料、甘蔗、蠶桑、茶葉、蔬菜水果筍竹等商品生產基地,其中筍竹種植面積達2135公頃 。英德是國家茶葉、優質米、甘蔗生產基地,並被農業部定為全國農業產業化試點市(縣)之一。享有廣東水泥之鄉、廣東石灰岩溶洞之鄉、中國英石之鄉。“中國紅茶、綠茶之鄉”、“中國麻竹筍之鄉”的美譽。2018年11月,榮登“2018中國幸福百縣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英德市
  • 外文名稱:Yingde City
  • 別名:英州
  • 行政區類別縣級市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下轄地區:浛洸鎮、望埠鎮、沙口鎮等24個鎮
  • 政府駐地英城街道
  • 電話區號:0763
  • 郵政區碼:513000
  • 地理位置:廣東中北部
  • 面積:5634.21平方公里
  • 人口:117.94萬人(2017年戶籍人口)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寶晶宮、仙橋地下河、九州驛站、溶洞溫泉、英西峰林等
  • 火車站英德站英德西站
  • 車牌代碼:粵R
  • 行政代碼:441881
  • 地區生產總值:257.81億(2016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人口,地理環境,地質地貌,土壤條件,河流特徵,氣候特徵,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動物資源,經濟,綜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交通,文化,語言,電視廣播,地方特產,風景名勝,地文景觀類,水域風光類,生物景觀類,遺址遺蹟類,

歷史沿革

先秦以前
英德歷史悠久。從寶晶宮古河床膠結堆積層中發現的打制石器表明:英德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追溯到10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晚期,今英紅鎮雲嶺獅石山牛欄洞裡生活著一群原始先民。新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青塘鎮四周的石灰岩溶洞中居住著一群原始先民,過著採集和狩獵的生活。新石器時代晚期,這群先民從洞穴搬遷到靠近河岸的台地和山崗,開始刀耕農業和漁獵生活。
先秦時期,英德之地屬南越;戰國時期,屬楚地。秦時屬南海郡
兩漢、三國、兩晉時期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間,漢高祖在英德之地設定湞陽(今英德市英中、英東地區及翁源縣和新豐、佛岡縣部分地區)、含洭(今英德市英西地區)2縣,屬南越國。東漢沿西漢舊制,湞陽、含洭2縣同屬荊州桂陽郡。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省陽山縣入含洭縣。
公元265年(三國吳甘露元年),析含洭縣桃鄉復置陽山縣;湞陽、含洭2縣屬荊州始興郡。
公元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湞陽、含洭2縣改屬廣州始興郡。公元307年(永嘉元年),湞陽、含洭2縣改屬湘州始興郡。公元328年(東晉鹹和三年),湞陽、含洭2縣改屬荊州始興郡。
南北朝時期
公元452年(南朝劉宋元嘉二十九年),湞陽、含洭2縣改屬廣州始興郡;三十年,復歸湘州始興郡。公元467年(劉宋泰始三年),改湞陽縣為貞陽縣,貞陽、含洭2縣仍屬湘州始興郡;六年,在貞陽縣西60里置岡溪縣。公元472年(劉宋泰豫元年),貞陽、含洭2縣屬湘州廣興郡。
公元479年(南齊建元元年),貞陽縣復名湞陽縣,與含洭縣同屬湘州始興郡。
公元507年(梁天監六年),在含洭縣置衡州和陽山郡,治所均在含洭縣;湞陽縣屬衡州始興郡,含洭縣屬衡州陽山郡。公元553年(梁承聖二年),析湞陽縣地置翁源縣;湞陽縣屬東衡州始興郡。公元560—566年(天嘉年間),改衡州為西衡州,治仍在含洭縣,含洭縣屬西衡州陽山郡,湞陽縣仍屬東衡州始興郡。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湞陽縣屬韶州;十年,含洭縣屬洭州,改湞陽縣為貞陽縣,改屬循州;公元596年(十六年),貞陽縣一部併入曲江縣;公元599年(十九年),貞陽縣改屬廣州;二十年,含洭縣屬廣州。公元601年(仁壽元年),廣州改稱番州。公元607年(大業三年),含洭縣屬南海郡。
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在含洭縣地復置洭州,貞陽、含洭2縣屬之。公元627年(貞觀元年),貞陽縣復名湞陽縣,含洭縣改為浛洭縣,2縣屬廣州。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湞陽、浛洭2縣屬南海郡。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湞陽、浛洭2縣屬廣州。公元917年(五代十國南漢乾亨元年),升廣州為興王府,湞陽、浛洭2縣屬興王府。
公元920年(乾亨四年),在湞陽縣置英州,領湞陽縣。浛洭縣仍屬興王府。
公元971年(北宋開寶四年),浛洭縣改屬廣南東路連州;五年,因浛洭縣名之“洭”字與宋太祖趙匡胤的“匡”字同音,改浛洭縣為浛洸縣;六年,改屬英州。北宋乾興元年(1022年),因湞陽縣名之“湞”字與宋仁宗趙禎的“禎”字同音,改湞陽縣為真陽縣,與浛洸縣同屬英州。公元1120年(北宋宣和二年),英州被賜郡名真陽郡。
公元1195年(南宋慶元元年),升英州為英德府,屬廣南東路,轄真陽、浛洸2縣,自始得英德之名。
公元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改英德府為英德路總管府,屬江西行省廣東道;公元1286年(二十三年)降為散州。公元1301年(大德五年),復升為路,領真陽、浛洸、翁源3縣。公元1308年(至大元年)復降為州,領真陽、浛洸、翁源3縣。公元1314年(延祐元年),廢真陽、浛洸2縣並英德州,屬江西行省廣東道。
公元1369年(明初洪武二年),改英德州為英德縣,屬廣東行中書省韶州府。公元1569年(隆慶三年),劃英德縣象岡、甘棠2都(今英德市青塘、白沙2鎮和新豐縣交界的地方)以及河源、翁源2縣一部分地方設長寧縣(今新豐縣)。清沿明制,英德縣屬廣東省韶州府。公元1813年(嘉慶十八年),分英德縣大陂都高台、白石、獨石、逕頭4圖,岩下都虎山、觀音2圖及清遠縣一部分設立佛岡廳(今佛岡縣)。
民國時期,英德縣建置沒有大的變化。1949年4月,英德縣歸屬廣東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英德,下轄英德、清遠、佛岡、新豐、翁源5縣。
1949年10月9日,英德縣城解放。英德縣初隸屬北江臨時人民行動委員會,後先後隸屬北江人民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北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北江區專員公署、粵北行政公署、韶關專員公署、韶關專區革命委員會、韶關地區革命委員會、韶關地方行政公署、韶關市。1988年1月,清遠撤縣設市,英德縣從韶關市劃歸清遠市管轄。1994年1月,英德撤縣設市(縣級),仍屬清遠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英德市轄1個街道(英城)、24個鎮(沙口、望埠、橋頭、青塘、東華、白沙、魚灣、大站、黎溪、水邊、西牛、九龍、大灣、大洞、黃花、波羅、橫石水、連江口、石灰鋪、石牯塘、橫石塘、英紅、下石太(“石太”合為一字)、浛洸)。

人口

據公安部門統計,2017年,英德市家庭總戶數為30.39萬戶。戶籍人口117.94萬人,比上年增加2.4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4.47萬人,鄉村人口83.47萬人。據清遠市統計部門反饋,2017年末英德市常住人口98.29萬人,比去年增加0.34萬人,自然增長率為0.9%。其中城鎮人口40.16萬人,占總常住人口的40.86%。

地理環境

英德位於廣東省中北部,北江中游。東經112°45′15″—113°55′36″,北緯23°50′31″—24°33′11″之間。東鄰新豐縣,南連佛岡縣,西南與清遠清新區接壤,西北接陽山縣,北鄰乳源瑤族自治縣曲江區,東北接翁源縣

地質地貌

  • 地質
境內以變質砂岩、砂礫岩、長石、石英岩、矽質岩為主,地質構造屬北江干擾帶,經歷加里東、華力西—印支、燕山及喜山期構造階段,發生多次和多種性質的地殼運動。褶皺、斷裂及岩漿侵入活動比較突出,地貌上形成沖積平原、河谷平原,岩層走向有北、北東,也有西北走向東南,斷層、逆斷層隨處可見。由於備受各期運動的影響與互相抗衡,構造極端複雜,嚴格控制區內地貌形態的空間分布,構成各種地貌類型的基本骨架。尤其是燕山運動時期,英德北緣和南部地區形成的兩列花崗岩侵入帶,含有豐富的有色金屬物;在岩溶區內,由於地下水運動,發育著大量的暗河與地下溶洞
山城掠影山城掠影
  • 地貌
周圍山地環繞向南傾斜的盆地主體從總體來看,英德地貌是一個周圍山地環繞向南傾斜的盆地——英德盆地。盆地東面以滑水山山脈為界,北面是黃思腦山脈,南面為一群花崗岩和低山、丘陵地區,西面主要是一列呈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屏障。
英德
弧形構造明顯,嶺界排列有序山脈走向以北、北東—南,南西、東—西,西北—東南三向為主。英德地貌格局大致由這3種走向決定,其中,東部嶺谷為北東向,西部嶺谷為北西向,形成明顯的弧形構造。
中低山廣布,侵蝕強烈境內大部分土地皆為山地,面積274.51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32.3%,其中海拔500米—800米的低山143萬畝,占總面積的16.8%。若把丘陵面積計入,丘陵、山地面積446.82萬畝,占總面積的52.5%。
河流水源廣,出路狹窄,形成易澇的河谷地帶境內主要河流的出口,是通過南部低山、丘陵地區的狹窄谷地——湞陽峽(俗稱盲仔峽)、大廟峽等峽谷排出。來自集雨面積3.40萬多平方公里的水流從狹窄的河道流出,造成易澇的河谷地帶。由於河水的堆積作用,境內普遍分布著沖積平原、河流階地等堆積地貌
岩溶地貌發育,組合類型多樣西部、中部、東部地區發育著各種類型的岩溶地貌,有孤峰、峰叢、峰林、溶蝕畦地、山地等,岩溶地貌面積169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19.9%。
地貌類型主要有流水地貌、岩溶地貌。
英德
流水地貌:境內主要的地貌類型,遍布於境內各地,其形態分為平原、階地、台地、丘陵、山地5種。
平原,按其大小,分為沖積平原、河台平原、山間平地3種。面積63.09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7.4%。主要分布在大站、英城、浛洸、大灣、石牯塘、大鎮等地,是主要的農業用地。
階地,有河流階地、洪積階地、洪積沖積階地、洪積坡積階地。河流階地,境內階地的主要類型,面積95.50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11.2%。主要分布在東部盆地及中部兩江盆地。
英德市英德市
台地,介於階地與丘陵之間,比高小於80米、坡度小於15度的地貌類型,分為低台地、高台地。面積26.97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3.2%。主要分布在東部盆地、中部盆地。
丘陵,境內的主要地貌類型之一,面積199.31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23.4%,分為低丘陵、高丘陵。山地,境內的主要地貌類型之一,面積247.51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29.1%,分為低山、中山
岩溶地貌:境內發育著各種形態的岩溶地貌,主要有:岩溶平原、岩溶台地、岩溶台地、岩溶丘陵、岩溶山地。
英德地處五嶺山地南緣,是一個周圍山地環繞向南傾斜的盆地。東面是滑水山山脈,北面是黃思腦山脈,南面是一群花崗岩、低山及丘陵,西面主要是一列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屏障。
黃思腦山脈東西走向,長約40公里,橫亘於市境北部,境內地貌格局的骨架山脈,對境內小氣候及河流水文等自然環境有明顯影響。該山脈有海拔逾千米的山峰70餘座,其中:船底頂1586米(境內最高峰)、十二旗1150米、上天堂1366米、葉頂山1124米、大竹坪頂1324米、梅花頂1384米、黃思腦1364米、蘆古丁1029米。
滑水山山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長約60公里,縱貫於市境東部,為東部滃江盆地與中部地區的自然界線,境內地貌格局的骨架山脈。該山脈有海拔逾千米的山峰30餘座,其中,雪山嶂1397米、君子嶂1135米、滑水山1142米、洋傘×1004米。
五點梅花山脈西北—東南走向,長約30公里。該山脈構成中部地區與西部岩溶盆地的自然界線,主要山峰有:旗山1178米、五指山1144米、郎芒山850米、北山頂979米、五點梅花906米、馬路跳頂911米。
天堂山山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18公里。該山脈為南部丘陵、山地地區主要山脈,對南部降水中心的形成有一定影響,主要山峰有:鵝公腦608米、人字腦830米、鶯哥頭901米、天堂山790米。
浪傘腦山脈東西走向,長約25公里。該山脈為南部丘陵、山地地區較主要的山脈之一,中部為北江“切”開處,形成大廟峽。

土壤條件

1982—1983年英德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顯示:英德土壤分為10個土類、15個亞類、52個土屬、145個土種。土壤面積798.12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93.8%,其中自然土682.47萬畝,占80.2%;耕作土115.64萬畝,占13.6%。自然土以赤紅壤、紅壤、紅色石灰土和黃壤為主,分別占自然土的48.7%、27.0%、15.8%和6.6%;耕作土以水稻土、赤紅壤旱地、紅色石灰土旱地(紅火泥地)和潮沙泥土旱地為主,分別占耕作土的64.8%、20.1%、7.9%和6.8%。
赤紅壤,境內數量最多的土壤類型,面積355.92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41.8%、土壤面積的44.6%。紅壤面積184.06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21.6%、土壤面積的23.1%。水稻土,境內數量最多的耕作土壤類型,面積74.98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8.8%、土壤面積的9.4%,廣泛分布在低山丘陵區、河谷平原區和石灰岩峰林區。

河流特徵

河流水系除北江、滃江、連江三大過境河流外,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16條。
北江:古稱溱水,珠江水系第二大河,有東西兩源,東源湞水發源於江西信豐縣石碣大茅山,西源武水發源於湖南臨武縣麻石坤。兩水匯合於韶關市區始稱北江。以湞水為主流。自韶關市區至佛山市三水區河口長258公里,經三水區思賢窖與西江匯合,主流由東平水道經獅子洋、虎門注入南海。在境內北起沙口鎮高橋村,南至清新縣舊橫石,縱貫境內98公里,境內以南集雨面積3.40萬平方公里,其中沿江兩岸直屬北江水系面積1817.1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32.0%。河面寬暢,除個別峽谷地段外,其餘河面寬在400米以上。河道坡度平緩,河床平均比降0.7‰。幹流沿岸除滃江、連江匯入外,還有官田水、仙橋水、波羅坑水、黎洞水4條支流匯入。北江水系徑流豐沛,汛期平均徑流量115.8億立方米,占全年徑流量的74.3%。湞陽峽、大廟峽等處流道緊束。常年可通航,上通韶關,下達廣州等地。
滃江:發源於翁源縣船肚東,河面平均寬度80米—90米,河床平均坡度1.24‰。幹流自翁源縣官渡下榕角附近流入境內,沿途流經青塘鎮、橋頭鎮、東華鎮魚灣、大鎮和英德華僑茶場,在獅子口與白沙水合流後,經長湖於東岸咀匯入北江幹流,全長173公里,其中境內流程69公里,集雨面積1289.5平方公里。幹流沿岸還有青塘水、橫石水水、小北江水、大鎮水、白沙水、汶羅河水6條支流匯入,其中大鎮水、小北江水發源於境內,其餘支流分別發源於佛岡、新豐、翁源縣。徑流較充沛,汛期平均徑流量39.5億立方米,占全年徑流量的79.3%。
連江:又名小北江,古稱洭水,北江幹流最大支流,發源於連州星子圩磨麵石,上段稱東陂水,至連州市區後稱連江,經連州、陽山、英德3地於連江口匯入北江,全長262公里,全流域面積1萬平方公里。幹流自陽山縣在境內西北部入境,境內流程80公里,河床平均坡度0.77‰,集雨面積2572.4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45.4%。幹流在境內經大灣鎮青坑、浛洸鎮張陂、西牛鎮石灰鋪鎮水邊鎮、連江口鎮在江口咀注入北江,沿岸有波羅水、田心水、黃洞水、竹田水、青松水、水邊水6條支流匯入,雨量亦較充沛,汛期平均徑流量84.04億立方米,占全年徑流量的81.3%。河床較平緩,易發生洪災。幹流是溝通連州、陽山、韶關、廣州等主要水運航道。

氣候特徵

英德處於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的過渡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盛行偏南的暖濕氣流,冬季盛行乾冷的偏北風。根據廣東省氣象局對自然季節的劃分方法,即以5天平均氣溫的高低作為劃分四季的指標: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下,稱為冬季;穩定在22℃以上,稱為夏季;穩定在10℃—22℃之間,就是春季或秋季。英德的自然季節特色為:春季(3月—4月)乍暖乍冷,多陰雨;夏季(5月—9月)炎熱,多雨偶旱;秋季(10月—11月)清涼乾爽、常旱;冬季(12月—翌年2月)少冷偶寒,雲多雨細。
英德氣候資源豐富,但天氣和氣候災害種類也較多,且出現較頻繁,主要有:低溫陰雨、倒春寒、高溫、寒露風、霜凍、雷暴、大風、颮線、冰雹等自然災害。
氣溫年平均氣溫21.1℃,年平均氣溫變化在20.1℃—22.0℃之間。一年中最冷月在1月平均氣溫11.1℃,極端最低氣溫-3.6℃(1961年1月19日);最熱月在7月平均氣溫28.9℃,極端最高氣溫40.1℃(2003年7月23日)。年平均霜日6天,平均初霜日為當年12月25日,終日為翌年1月22日。平均氣溫日較差(一天中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之差)8.3℃,一年中12月平均氣溫日較差最大達9.8℃,次大值在11月,為9.4℃;平均氣溫日較差最小為4月。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1906.2毫米,豐水年最多達2657.2毫米(1975年),枯水年最少為1399.9毫米(1963年),最多年份與最少年份相差近1倍。一年中雨量多集中4月—9月,降水量1524.2毫米,占全年的83.0%;其中4月—6月降水量921.7毫米,占全年的50.2%。英德南、北部形成降水較多的兩個地帶:黎溪鎮南部至連江口鎮,年平均降水量2100毫米—2500毫米;橫石塘鎮北部山地,年平均降水量2100毫米;市內其他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1900毫米。年平均降水(指日降水量≤0.1毫米)天數163.5天,占全年天數的44.8%,最多年份達208天(1975年),占全年天數的57.0%;最少年份129天(1977年),占全年天數的35.3%。降水天數年內分配是春夏多,秋冬少。一年中5月最多,平均20.5天;11月最少,平均6.5天。
1994年6月18日23時至19日零時,英城北江最高水位34.51米,超過警戒水位(26米)8.51米,為建國後最高水位。2006年7月18日,英城北江最高水位34.19米,超過警戒水位8.19米,為建國後第二極值。據歷史資料記載,20世紀英德最大洪水發生在1915年,英城北江最高水位37.03米;其次是1931年,英城北江最高水位35.52米。
蒸發:年平均蒸發量1717.9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7%;最小相對濕度在秋冬季節,此時受冬季風控制,秋高氣爽,降水少,故濕度也小,相對濕度最小值為11%。按有關標準劃分:1月—2月為濕潤;3月—6月為很濕潤;7月—9月為濕潤;10月—11月為半濕潤;12月為半乾旱,相對濕度最小值11%。
日照:年平均日照時數1631.7小時。年際變化介於1357.6小時—2210小時之間。一年中日照最多是7月,平均218小時,占同期日照可照時數的52.5%;日照最少是3月,平均64.3小時,占同期日照可照時數的17.3%。一年中平均有62.2%的白天時間,天空被雲、雨、霧遮蔽。
風力:英德處於季風區,一年中季風的轉換主導著大部分風向的變化;另一方面,高山、丘陵、峽谷等地形影響風向。風向在各地有所差異,但主導趨勢仍然是冬季以盛行偏北風為主,夏季以盛行偏南風為主。年平均風速1.7米每秒之間,年際變化平均在1.8米—2.2米每秒之間。一年中1月平均風速最大,平均風速2.3米每秒;6月、8月平均風速最小,平均風速均為1.2米每秒。受峰區、局地性熱對流、颱風等天氣系統的影響,英德出現8級或以上大風(相當於17米每秒以上)的天數年平均兩天,年出現最多天數為5天;一年中以7月出現的機率最高,平均0.5天。風速自動記錄任意10分鐘平均最大風速18米每秒,瞬時最大風速29米每秒,相當於11級大風,出現於1984年7月30日。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英德是廣東省國土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2006年,全市總面積5671平方公里(56.71萬公頃,850.65萬畝),其中,耕地99643公頃(149.47萬畝),占總面積的17.6%;園地7875.80公頃(11.81萬畝),占1.4%;林地348998.89公頃(523.50萬畝),占61.5%;牧草地168.41公頃(2526.15畝),占0.03%;其它農用地15182.38公頃(22.77萬畝),占2.7%;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24617.71公頃(36.93萬畝),占0.43%;交通運輸用地1655.31公頃(2.48萬畝),占0.29%;水利設施用地4869.23公頃(7.30萬畝),占0.9%;未利用土地53039.38公頃(79.56萬畝),占9.4%;其它土地11051.28公頃(16.58萬畝),占1.9%。

水資源

地表水:境內的水源主要靠地表水,而地表徑流形成主要是降水量,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900毫米。降水量自東向西漸增,差幅約100毫米。降水過程集中在4月—9月,降水量1524.2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80.2%,其中4月—6月降水量921.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8.5%。北江,市境南端以上集雨面積3.40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55.8億立方米,其中汛期為115.8億立方米,占全年的74.3%。滃江,集雨面積1289.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49.8億立方米,其中汛期為39.5億立方米,占全年的79.3%。連江,集雨面積2572.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03.4億立方米,其中汛期為84.04億立方米,占全年的81.2%。
英德地表水的來源,主要是以降水形成的地表徑流,岩溶區地表徑流比非岩溶區少,其中以溶蝕低山高丘陵、峰叢窪地類型最少,僅在雨季中才有少量地表徑流產生。市境平均地表徑流深1149.9毫米。受地質地貌和植被影響,徑流深存在差異。南部及西北部丘陵山地,徑流深大於東部的丘陵、台地及其平原地區。黎溪鎮至連江口鎮自南至北,徑流深1500毫米—1300毫米;波羅鎮自北向南,徑流深1300毫米—1200毫米;其他地區徑流深一般在1000毫米—1100毫米。
地下水:英德岩溶區缺少地表徑流,但地下水較豐富,非岩溶區地下水也有一定儲量,在利用上可作地表徑流的補充水源。據水文地質資料證明,英德地下水大體上分為三大類型,即:鬆散岩類孔隙水、碳酸鹽岩類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
鬆散岩類孔隙水主要分布於北江、滃江、連江兩岸階地與石牯塘、橫石塘、大鎮等盆(谷)地中。碳酸鹽岩類裂隙溶洞水主要分布在波羅、沙口、石灰鋪、大灣鎮青坑、浛洸鎮張陂、九龍、黃花等石灰岩地區。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北部、東部和東南部等山地,其富水性變化受岩性和植被影響甚大。有關地質資料稱:僅橫石塘鎮至英德盆地(平原丘陵地)隱伏岩溶水,開採資源就達35.05萬立方米/晝夜。溫泉有4處溫泉資源,分別是望埠鎮溫泉、橫石塘鎮熱水湖溫泉、白沙鎮會英溫泉、水邊鎮熱水溫泉
望埠溫泉:溫泉於石灰岩中湧出,水質經中山醫科大學等分析,屬醫療熱礦泉,各種化學元素配比較好,含氡和硫化物,PH值F1-F3,屬中偏鹼性溫泉,對各種關節炎和皮膚、消化器官、神經系統等疾病有輔助療效。該泉源已開發利用,建設有李屋老溫泉、望埠女足基地溫泉山莊和英德溶洞溫泉度假村
橫石塘鎮熱水湖溫泉:位於市區北部22公里的橫石塘鎮新群村藍屋自然村,水溫48°C—60°C,溫泉水自然湧出地面,水流量3800立方米/晝夜,水質明澈,有微淡硫化氫味,經檢測有多種保健治療功能。溫泉地處小型山谷盆地,盆地中有山丘,小河盆地中部緩緩流過,滋潤桑地稻田、山林草地,具有濃郁的鄉村氣息和田園詩韻。熱水湖溫泉正在開發,將建成仙湖溫泉旅遊度假區。
白沙鎮會英溫泉:位於市區東部的白沙鎮會英村。20世紀90年代初有一台灣投資者成立綠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發展溫泉養殖。該公司也將溫泉旅遊納入其發展計畫。
水邊鎮熱水溫泉:位於市區西南部65公里的水邊鎮熱水村,距鎮區6公里、市區65公里。泉源在小河側,自然湧出地面,湧水量大,水溫42℃—55℃,水質清,可聞硫磺味。經華南農業大學等檢測,以含硫、鈣、銅、鋅、鉀、鈉等礦物質元素為主,有抗菌消毒作用。溫泉周邊環境相對封閉,山清水秀,具有鮮明的野外度假休閒主題和特色,有很好的開發前景。
水力:境內河床落差大、水流急,水電資源理論蘊藏量45萬千瓦,其中可開發的約35萬千瓦。農業灌溉,主要靠地表水。

礦產資源

英德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全市已發現礦產37種,主要有硫、鐵、煤、錳、鉛、鋅、鎢、錫、銅、金、稀土、石灰石、大理石、花崗岩等,儲量較大的有硫鐵礦8000多萬噸,鐵礦3000多萬噸,煤礦1.3億噸,大理石和花崗石10億立方米,石灰岩面積80多萬畝,還有銅、鉛、鋅、鎢、錫、金、銀、鉬、鉍、泥炭土、稀土、耐火黏土、水泥配料黏土、石英、砂礦、矽石、重晶石、螢石、英石等。

森林資源

英德地處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地帶,幅員廣闊,地形複雜,北部以中、低山地貌為主,保存著大片天然闊葉林;南部山地丘陵,以人工培育和改造的闊葉林為主;東部和中部以人工針葉林松、杉樹較多;西部石灰岩山區,林地生產條件較差。地貌、氣候、土壤的複雜多樣性,形成以森林為主的動植物共存的生態系統。截止2009年8月,有高等植物300多科980多屬2200多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桫欏、觀光木、穗花杉等19種。古樹名木279株,其中一級保護古樹8株、二級保護古樹26株、三級保護古樹245株。全市林業用地36.9萬公頃(553.5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65.1%。其中有林地27.2萬公頃(408萬畝),占林業用地的73.7%;疏林地3886.7公頃(5.83萬畝),占1.1%;灌木林地57340.3公頃(86.01萬畝),占15.5%;未成林地20242.0公頃(30.36萬畝),占5.5%;無林地15301.8公頃(22.95萬畝),占4.1%。林業用地中29.3%為生態林,面積10.8萬公頃(162萬畝);商品林占70.5%,面積26.0萬公頃(390萬畝)。茂密的樹林全市森林覆蓋率63.0%,活立木蓄積量128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最高的是市林科所、大洞鎮,分別為88.2%、87.5%;其次是下太鎮、西牛鎮沙壩,均為84.0%,連江口、水邊2鎮和市林業苗圃場在73.5%—78.3%之間,黃花鎮岩背、波羅鎮、英紅鎮雲嶺、沙口鎮、東華鎮大鎮在60%—69.7%之間,浛洸、橋頭2鎮最低,分別為33.1%、36.3%。

動物資源

英德地處山區,陸生動物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石門台省級自然保護區,根據《廣東石門台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綜述》,截止2009年8月,區內發現分布的脊椎動物301種,其中兩棲綱14種、爬行綱14種、哺乳綱4種、鳥綱228種。在脊椎動物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的有黃腹角雉、雲豹、豹、金貂、烙鐵頭、蟒6種,屬於二級保護的有穿山甲、小靈貓、斑林狸、領角鴞等45種。昆蟲已鑑定的有456種,其中重點作為表示生境多樣性的昆蟲蝶類135種。江河魚類及水產動物品種有各種名貴魚類,如鰻鱺(白鱔)、鰣魚(三黎魚)、重唇魚、赤眼鱷、長春鯿、三角魴、黃顙魚、鯰刺鰍、鱖魚(桂花魚)、鱸魚。江河水生動物有螺類、貝類,名貴的龜類有鱉(水魚)和水生保護動物黿(一級)、山瑞(二級)。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長湖水庫、連江口河段,分別捕獲1隻40餘公斤和1隻30餘公斤的大黿;1993年7月在沙口河段,又捕獲1隻36.5公斤的大黿。由於江河被工業廢水等污染,電、毒、炸魚嚴重,江河魚類日益減少,有些魚類甚至瀕於絕跡。為此,政府已採取措施,並在一些河段施放魚苗。

經濟

綜合

初步核算,2017年英德市生產總值277.02億元,比上年增長6.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7.14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92.27億元,增長7.4%;第三產業增加值127.61億元,增長5.5%。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0.6%,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3.3%,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6.1%。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20.6:33.3:46.1人均生產總值為28232元,比上年增長5.8%。
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2%。分類別看,食品菸酒類下降1.3%,衣著類上漲4.6%,居住類上漲0.9%,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7%,交通和通訊類上漲1.4%,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3.7%,醫療保健類7.3%。
全年末全社會從業人員58.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5萬人。全年輸出農村富餘勞動力9019人。年末實有城鎮登記失業人員3076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4%,與上年末基本持平。全年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3009人。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273.87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2.75%。全年全社會用電量33.15億千瓦時,比上年下降6.7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電量26.69千瓦時,比上年下降12.6%。

第一產業

2017年英德市全年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總產值86.3億元,增長5.3%,其中農業產值51.9億元,增長5.5%;林業產值12.1億元,增長9.0%;牧業產值17.1億元,增長2.5%;漁業產值3.4億元,增長4.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8億元,增長5.4%。
2017年英德市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49.5萬畝,增長1.5%。其中,穀物播種面積63.1萬畝,增長0.1%;經濟作物種植面積33.5萬畝,下降0.9%;其他作物種植面積43.8萬畝,增長5.8%。經濟作物中甘蔗種植面積6萬畝,與上年持平;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9.7萬畝,增長0.3%;木薯種植面積6.3萬畝,下降4.4%。其他作物中蔬菜(含菜用瓜)種植面積42.5萬畝,增長6 %。
2017年英德市全年穀物產量19.8萬噸,增長0.7%;甘蔗產量34.8萬噸,與上年持平;油料作物產量3.4萬噸,增長3.0%;木薯產量7.5萬噸,下降4.4%;蔬菜(含菜用瓜)產量80.9萬噸,增長7%;水果產量20.7萬噸,增長4.0%;茶葉產量0.5萬噸,增長19.9%。
2017年英德市全年肉類總產量3.4萬噸,增長2.7%。其中,豬肉產量2.7萬噸,增長5.1%;牛肉產量0.09萬噸,下降8.2%;家禽肉產量0.5萬噸,下降5.8%。全年水產品產量3.1萬噸,增長2.4%。

第二產業

2017年英德市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76.71億元,增長11.4%。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0.3億元,增長6.8%。其中,國有企業增加值3.4億元,集體企業增加值0.1億元,股份制企業增加值25.7億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加值31.1億元。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21.8億元,重工業增加值38.5億元。
英德
2017年英德市先進制造業增加值12.5億元,增長33.6%。其中石油化學產業增長21.4%;先進輕紡製造業增長122%;新材料製造業增長4.3%。
2017年英德市傳統優勢產業增加值31.5億元,增長18.9%。其中紡織服裝業增長4.3%;食品飲料業下降0.7%;建築材料業增長12.6%;金屬製品業增長1.0%;家用電力器具製造業增長602.9%。
2017年英德市現代產業合計完成增加值44億元,同比增長35.9%。
2017年英德市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3687萬元,增長48.6%。裝備製造業增加值4157萬元,增長56.3%。
2017年英德市在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中,發電量266888萬千瓦時,下降12.6%;水泥熟料2146萬噸,增長3.8%;水泥1928萬噸,增長7.9%;成品糖1.13萬噸,下降24.9%;鋼材16.5萬噸,下降64.1%;布5109萬米,下降4.7%;硫酸(折100%)10.4萬噸,增長73.7%;蠶絲99.6噸,增長191.2%。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7年英德市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3.2億元,增長9.7%。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83.8億元,增長10.0%;農村消費品零售額49.4億元,增長9.0%。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22.6億元,增長9.3%;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0.6億元,增長14.4%。
英德
對外經濟、旅遊
2017年英德市全年進出口總額44.12億元,增長25.7%。其中,進口13.42億元,增長57.5%;出口30.7億元,增長15.5%。全年實際利用外資3826萬美元,增長71.9%;契約利用外資3256萬美元,下降44.5%。
2017年英德市全年接待旅遊總人數1200.1萬人次,增長12.2%。實現旅遊總收入69.7億元,增長13.0%。接待入境旅遊人數4.8萬人次,增長19.7%。其中,港澳台同胞4.6萬人次,增長19.9%。國際旅遊外匯收入632.6萬美元,增長7%。全市年末有星級酒店5家。
財政和金融
2017年英德市全年來源於英德的財政總收入65.25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可比口徑)16.35億元,增長7.3%,其中稅收收入10.25億元,增長20.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2.52億元,增長7.3%,其中教育支出15.04億元,增長17.5%;科學技術支出0.67億元,增長3.8%;文化體育與傳媒1.47億元,增長209.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0.17億元,增長5.0%;醫療衛生與計畫生育支出9.02億元,增長8.5%。
英德
2017年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46.88億元,增長9.1%。其中住戶存款餘額255.9億元,增長11.1%;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48.05億元,增長14.9%。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83.9億元,增長10.1%,其中住戶貸款107.24億元,增長42.0%;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76.47億元,下降16.3%。

社會事業

教育和科學技術
2017年年末全市各類普通學校(包括幼稚園)539所,招生5.5萬人,在校生18萬人,畢業生3.9萬人,專任教師1.1萬人。全市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100.0%,國小畢業生升學率為100.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98.5%。
2017年年末全市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0033人,其中中級技術職稱以上9801人。列入省級以上科技計畫項目2項。受理專利申請548件,專利授權297件。高新技術企業29家。
文化、衛生和體育
2017年英德市有專業藝術團體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館藏書約26萬冊,博物館1個,廣播電台1個,電視發射與轉播台3個。廣播人口覆蓋率100%,鋪設光纖長度2107公里。
2017年英德市有衛生機構584個,床位3610張。各級衛生技術人員4782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509人,註冊護士2045人。
2017年年末全市共有體育場館4座,全年共舉辦各類運動會24次,參加運動員0.8萬人。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38.0萬人。

交通

英德市水路、公路、鐵路齊全,通信、信息網路發達。
公路:南北走向暢通內陸及港澳地區的主幹線,東部有京港澳高速公路、106國道;中部(市區)有英佛一級公路接京港澳高速公路、銀英公路接廣清高速公路廣樂高速公路在市區西側約5公里處經過;西部有九龍到“51”路口的一級公路接107國道(清連高速)。東西走向的主幹線有省道347線和省道348線。2018年12月28日通車的汕昆高速公路橫穿英德市區北部,由東至西途經青塘、橋頭、東華、望埠、英紅、石灰鋪、西牛、九龍等鎮,並與京港澳高速、樂廣高速在英德境內交接,成為英德境內的第一條東西走向的高速公路,大大縮短了英東和英西地區的各鎮的交通往來時間。
英德
鐵路:京廣鐵路從市區東側約5公里大站鎮經過,設英德站武廣高鐵(京廣)從市區西側經過,設英德西站
水運:北江航道、連江航道,經三水市思賢滘與西江相通,流入珠江三角洲網河區,幹流經由江門、中山注入南海。
2012年04月01日武廣高鐵英德西站正式開通運營,廣州至英德最低票價45元。從英德坐高鐵到廣州南站僅需37分鐘,到深圳北站76分鐘,這標誌著清遠英德正式走入廣深城市群的“1小時經濟圈”,英德與珠三角地區的“同城效應”將顯現無疑。
英德西站英德西站

文化

語言

境內語言主要有客家話和廣州話(含廣州次方言)兩大類。客家話分布於英東片的東華鎮、白沙鎮、青塘鎮、橋頭鎮、橫石水鎮,沙口鎮、英紅鎮雲嶺、橫石塘鎮、石灰鋪鎮、石牯塘鎮、波羅鎮、浛洸鎮、大站鎮黃崗、下“石太”鎮、連江口鎮、大洞鎮、西牛鎮的絕大部分村莊,以及望埠鎮、大站鎮、水邊鎮、大灣鎮的部分村莊。客家話的使用人口約占全市戶籍人口的64%。
英德
廣州話主要分布於英城街道及英中片、英西片的部分鎮。廣州次方言有附城話(源於客家話,異於客家話,也異於廣州話),分布於望埠鎮、英城街道、大站鎮北江兩岸。還有九龍話,分布於九龍鎮、黃花鎮。此外,黎溪鎮、水邊鎮、大灣鎮部分村莊使用廣州次方言。廣州話和廣州次方言的使用人口約占全市戶籍人口的29%。
浛洸鎮的華壩、花管灘、魚咀壩3個自然村的人口原籍潮汕,現內部仍使用潮州話。全市瑤族5000多人,使用瑤族語言。英紅、英華、黃陂3個華僑茶場使用國語。

電視廣播

英德本地網路屬英德市廣播電視台播送。分有線傳輸與無線傳輸。無線覆蓋以斷崗山和橋頭兩個骨幹差轉台為主,主要發射中央和省市2套廣播電視節目信號和英德電台FM99.9調頻節目,信號可覆蓋全市大部分地區.
電視頻道:YDTV,YDTV點播台(縣城才有),其它與廣東省網大致相同廣播頻道頻率電台名稱發射台位置(理論推測)備註Fm80~Fm98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英德比較多不一一寫出頻率了Fm99.9;Fm107.5英德人民廣播電台英德。
Fm107.5為高山台還有8個頻率夾在中國之聲中
Fm101.0*
廣東電台新聞台
英德
需要比較高樓層才能聽到清晰
Fm102.3
珠江經濟台
英德
必須在戶外收聽,對準廣州方向
發射台在14:30關閉對英德播送
FM105.7*
韶關電台-國語節目
韶關
需要比較高樓層才能聽到清晰
Fm106.1*&Am1061*
廣州交通電台
廣州
需要比較高樓層才能聽到模糊
Am
...
晚上才有不一一列明可參考中國am頻率表
備註:本結果是在大站鎮6樓建築中測試的結果,地面可以直接聽到的電台後面加“*”
英德

地方特產

河鮮、黃花雞、岩背高山茶、優質粉葛、英石、“英州一號”茶苗、冬菇、野蜂蜜(蜜糖)、木耳、靈芝、江古山沙梨、砂糖桔、連江口河鮮、香茗精品白沙茶、西牛腐乳、筍乾、英紅九號、溫泉油菜花、英德砂糖桔、無核黃皮、沙口甜桃、西牛麻竹筍、徐其修涼茶、生津養神“擂茶粥”、連江口特色產品、無公害蔬菜——黑皮冬瓜、蠶桑、青塘米粉、大理石和花崗岩、石灰石、硫鐵礦、優質臍橙、英德市益能電機調電器、英德“剝皮黃金”(竹筍)、嘉凰台茶、仙橋龍毫、馳名中外的英德紅茶、九龍豆腐、大洞擂茶、紅茶、荷蘭豆、英德市石牯塘茶葉、黃花鎮三黃雞

風景名勝

英德市旅遊資源非常豐富,類型豐富,以自然旅遊資源為主,其中生態觀光旅遊資源、喀斯特地貌旅遊資源、水域風光旅遊資源、英石及茶文化尤為突出,湖光山色引人入勝。旅遊資源包含8個主類、23個亞類、52種基本類型。

地文景觀類

英德為周圍山地環繞的向南傾斜的盆地,大部分土地為山地,千米以上的山地主要集中在北部。山間藏有飛瀑、峽谷、奇石,可游可賞。地文景觀以山嶽型旅遊地、谷地型旅遊地、獨峰、峰叢、峽谷段落、岩石洞與岩穴等基本類型為主,代表性資源有寶晶宮、仙橋地下河、英西峰林走廊、飛來峽漂流、英西老虎谷暗河漂流、九州驛站-英德草原度假營地、南山、通天岩、長湖、茶趣園、茶葉世界、石景河和望埠英石長廊等景區(點)。
廣東英德石門台省級自然保護區:北回歸線北緣的一顆綠色明珠。地處境內北部山區,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也是全國面積較大的自然保護區之一。核心區在橫石塘鎮石門台村。主要保護對象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與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過渡特徵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及其野生動物。
英德溶洞溫泉:位於英德市望埠鎮,隨處體現健康休閒、快樂度假的經營理念。溫泉SPA中心是度假區的一個核心項目,近6萬平方米的露天溫泉SPA水療區,內設可容納800人同時更衣的大型男女賓更衣室;具站浴、坐浴功能於一體的淋浴室;近百個休閒足浴位。
石門台溯溪游:位於石門台省級自然保護區內,是省內最好的溯溪游線路之一。此河將石門台勾畫成千溝萬壑、幽深峽谷、湍流瀑布、深潭險灘、奇石千姿百態。沿途而上能體驗到大自然造化的獨特風光。
大峽谷:位於石門台省級自然保護區內,廣東省內最長最深的峽谷群,2條100多米的瀑布飛流而下,氣勢磅礴,谷坡陡峭,奇峰林立,綠樹成蔭,沿谷景色變幻莫測。
大草原:位於天門溝附近海拔1100米的山頂上,登頂可欣賞方圓30平方公里的草原型草坡景觀,地勢起伏不超過10米,青草無邊,酷似“塞上草原風光”。
雪山嶂:位於沙口鎮,海拔1379米,山上植被茂盛,人跡罕至,自然環境優越。
天堂山:位於水邊鎮熱水村,山上有原始森林、珍稀動植物和天然淡水湖
英西峰林走廊:位於市區西南60多公里的九龍、黃花兩鎮之間。為岩溶地貌景觀和自然村落相結合的峰林峰叢地貌風光。其地質結構和桂林大致相似,形成於2億多年前,均屬峰林、峰叢地貌。廣東省內遊程最長、景點最多的峰林走廊,也是英石之奇、之麗、之秀的恢宏展示,被譽為“南天第一峰林風光”。
英西峰林走廊沿線有數十個景點。九龍鎮境內主要景點有洞天仙境、千軍峰林、帳篷露營、竹排漂游等,黃花鎮境內主要景點有彭家祠(小布達拉宮)、老虎谷暗河漂流、永豐橋(趙州橋第二)、明逕倒影、觀音谷、筆尖峰、英石峰林、古石寨遺地群、陽岩洞和溪村峰林等。
寶晶宮風景名勝區:廣東省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由寶晶宮溶洞、碧落洞摩崖石刻、碧落湖、獅子山、英石園、奇石書畫館、摩崖石刻詩廊、水上高爾夫8大景點組成。
寶晶宮溶洞:廣東省規模最大、溶洞系統最複雜、最有科研價值的喀斯特洞穴之一,廣東最美的溶洞,也是重要的自然遺產。首屆2006廣東最受歡迎自駕游十佳景區、中山大學地質地貌與旅遊綜合實習基地。擁有全國最大的溶洞倒影,素有“嶺南第一洞天”美譽,清遠八景之一。
南山風景區:位於市區南郊北江西岸,地勢險要,風光秀美,由18座山峰組成,最高峰鳴弦峰海拔189米。是廣東省摩崖石刻最為豐富的地方,廣東三大石刻之一。
碧落洞:距寶晶宮溶洞1.2公里。蘊含著深厚的道教文化,洞中鐘乳石千姿百態,洞外山清水秀,吸引歷代遊人賞景賦詩、刻石留念。
通天岩:又名豬乸岩、九龍巖,大型喀斯特地貌溶洞。位於市區西南3公里處的石角頭山,洞內面積6600多平方米,4個大廳由神奇詭異的石林長廊連線,每個大廳各具特色。
陽岩洞:大型喀斯特地貌溶洞,位於黃花鎮岩背。初步探知主洞有4層5大廳,支洞無數。溶洞地處深山,少人涉足,洞內保留著純天然的狀態,鐘乳石保存完好。
洞天仙境:又名穿天岩,位於九龍鎮區西2公里,英西峰林走廊主要景點。由一個獨具特色的天然溶洞、一條清澈的黃花溪、一個疑是世外桃源的古村落組成。
湞陽峽:位於北江中游、市區南10公里處,以其“秀、奇、險、幻”而聞名,江峽沿岸還有九道灣、八丈石、盲仔石、犀牛石、將軍石等景觀。

水域風光類

飛來峽漂流:位於“雲笑千山外,船犁萬頃波”的飛來峽庫區。漂流河道長6公里,起點在“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下,全程落差120多米,沿途有碧湖印月、碧溪瀑布、溪寨晨曦、急浪英姿、先祖遺蹟、流液瓊漿、碧水飛舟、萬綠桔紅等大自然美景。
仙橋地下河風景區:是一個山秀、水碧、石奇、洞幽深的迷人景區。
老虎谷暗河漂流:位於市區西南部的黃花鎮英西峰林走廊內,最大特色是漂流河道穿越800多米的岩洞。漂流時從長80米、寬1米的激流滑道閃電般飛奔而下(船速最高時速可達60公里)。2006年中國國際漂流大賽指定賽場。
石景河風景區:位於市區西部30公里的石灰鋪鎮美村。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暗河型自然風景區,有溪流貫穿其間,分為茶香園、竹趣園、石景河、水溶洞4大遊覽區
波羅河:位於市區西北部75公里的波羅鎮。波羅河環繞波羅鎮區,河水碧綠,有點涼意,兩岸群山相夾,被稱為波羅河峽谷。
望埠鎮溫泉:有李屋老溫泉、望埠女足基地溫泉山莊和英德溶洞溫泉度假村。
橫石塘鎮熱水湖溫泉:位於市區北部22公里的橫石塘鎮新群村藍屋自然村。水溫48°C—60°C,溫泉水自然湧出地面,水流量3800立方米/晝夜。高溫的泉井四周,卻樹林茂盛。
白沙鎮會英溫泉:位於市區東部的白沙鎮會英村。
水邊鎮熱水溫泉:位於市區西南部65公里的水邊鎮熱水村。泉源在小河側,自然湧出地面,湧水量大,水溫42℃—55℃,水質清,有硫磺味。
碧落湖:位於市區西南7.2公里處的寶晶宮風景名勝區,是飛來峽水庫蓄水後北江水位抬升後形成的活水湖。
文婆山天湖:位於市區西南部的黃花鎮岩背,文婆山海拔1178米,為英西峰林走廊最高峰,稱為“峰林頂”。

生物景觀類

英德國家森林公園:面積居全國同類國家森林公園之首。包括寶晶宮、通天岩、南山、仙橋地下河、長湖秀水、英西峰林走廊等8大景區115個景點,園內高等植物2325種,隸屬272科1035屬,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一、二級植物23種;野生脊椎動物28目72科351種,其中國家重點一級保護動物4種、二級45種,珍稀瀕危動物132種。
森林公園內雄峰林立、飛瀑清泉、霧潮雲海、奇松怪石、峽谷幽洞、高山平湖、原始森林、珍禽異獸、名勝古蹟等神奇靈秀的自然景觀

遺址遺蹟類

牛欄洞洞穴遺址:位於英紅鎮雲嶺東2公里的獅石山南麓,因當地農民在洞中圈牛而得名,1983年發現。2002年被列為廣東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史老墩石器製作場遺址:位於市區北部的沙口鎮清溪村的北江畔。2002年被列為廣東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雲嶺獅石山中石器、古文化遺址和陳列館:雲嶺獅石山遺址(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出土打制石器、蚌器、動物牙齒等化石。
萬人城遺址:又稱江口咀遺址,有各式陶片,以及殘銅斧1件、殘鐵刀1件、銅矛1件、鐵劍1把,經考證該遺址為漢代遺存,收藏入英德市博物館。1995年12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八寶山礦舊礦址:位於市區西北部的石牯塘鎮,海拔1078米,原盛產鎢礦,山上懸崖峭壁多,植被茂盛,群山連綿。
英德溶洞溫泉度假村:位於市區北郊18公里的望埠鎮,由深圳市駿霖實業有限公司投資,按國家4A景區標準建設的一處以自然生態景觀為主題,集溫泉養生、觀光旅遊、休閒度假、商務活動於一體的休閒度假地。
天門溝風景區:國家AAA級旅遊景區。自然風光優美,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古代交通文化。天門溝風景區有9站1廊等自然景觀,全長約5000米,海拔900米,常有雲霧飄繞其中。
茶趣園:位於市區西郊2公里的馬口,為農業部撥專款、省農業廳定點的全省高香型茶樹育苗基地——英德市茶樹良種繁育示範場。一個以高香型茶樹育苗基地為基礎、以茶文化為主題、以弘揚中國茶文化為宗旨的生態旅遊觀光茶園。
茶葉世界: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市區北郊10多公里英紅鎮、北江畔,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開發的一個集觀光、休閒、科普於一體的茶葉生態旅遊新景點,茶園成片,綠樹成蔭。擁有華南地區最大的茶樹良種基因庫。
菜花峪:位於市區北部的沙口鎮東部石坑村、新建村一帶,英坑公路旁,英德國家森林公園——滑水山自然保護區內。廣東以油菜花為主題,結合鄉村風情的農業生態旅遊景區。
金山祖廟:廣東四大祖廟之一。
彭家祠:大小廳房數十間依山勢建築在一座造型如田螺的山上,一棟棟房屋從山腳一層一層盤旋至山頂,總計9層,恰如其分地與螺山融為一體,看不出一點雕琢的痕跡,這在我國建築上十分罕見。1995年12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因其建築形式與西藏布達拉宮相近,又有“小布達拉宮”之稱。
蓬萊寺塔:全塔用青磚和紅磚構築,結構嚴謹,造型美觀,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南山摩崖石刻:廣東三大石刻之一。位於市區南郊南山。南山地勢險要,風光秀美,由18座山峰組成,最高峰鳴弦峰海拔189米。
碧落洞摩崖石刻:位於距寶晶宮溶洞1.2公里的碧落洞。碧落洞蘊含著深厚的道教文化,洞中鐘乳石千姿百態,洞外山清水秀。
觀音岩摩崖石刻:以其雄姿險勢、山奇水秀吸引名人墨客游賞賦詩、刻石留念。
廣州會館:抗戰軍民合作站舊址,曾經是廣州商民在異鄉粵北會友議事、調解生意糾紛的場所。
莫公館:國民黨將軍莫雄公寓。
奇石長廊:英石主產區望埠鎮英山腳下省道347線和英坑公路兩旁,形成一條“丫”字形、長30多公里,以英石為龍頭,兼營黃蠟石、水石、麻石等,集旅遊、購石、賞玩於一體的奇石長廊。
東南亞民俗風情園:位於市區東部的東華鎮英德華僑茶場,歸難僑居住地。
錦潭水庫:庫區山巒迭嶂,千姿百態,奇峰倒影,綠水盈盈。
空子水庫:庫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植被豐富,山清水秀。水庫大壩下游是陡峭的峽谷。
長湖風景區:為英德國家森林公園核心地帶。前後兩段構成兩種不同的景觀:大壩以上10多公里,湖面一平如鏡,青山綠水;往上10多公里,兩岸峭壁懸崖,高聳雲天,谷深澗幽,山泉湍流不息。
黃洞水庫:水庫水質清澈,周圍森林原始茂盛,兩邊石壁陡峭儼如刀削般垂直,兩岸有奇石、石柱、奇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