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產品規格,產品分類,產地環境,地理特徵,氣候特徵,土壤條件,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英德紅茶品質優異,選用適制紅茶的
雲南大葉種為主體,搭配鳳凰水仙和推廣成功高香、優質大葉紅茶新品種有關,實現
茶園良種化,為“英紅”香高味濃的品質奠定優良基礎。
英德紅茶外形顆粒緊結重實,色澤油潤,細嫩勻整,金毫顯露,香氣鮮純濃郁,花香明顯,滋味濃厚甜潤,湯色紅艷明亮,金圈明顯,葉底柔軟紅亮,特別是加奶後茶湯棕紅瑰麗,味濃厚清爽,色香味俱全(佳),較之滇紅、祁紅別具風格。
營養價值
英德紅茶產品分為葉、碎、片、末4個花色,各花色中文包含了不同等級的多個茶號。咖俳鹼4.12%、
胺基酸1.8%、茶多酚21%、茶黃素0.8—1.2%、茶紅素8—12%、水浸出物38.16%,達到國際高級紅茶質量水平。英德紅茶的化學成分具有非常的保健作用。其化學成分是由3.5—7.0%的無機物和93—96.5%的有機物組成。茶葉中的無機礦質元素約有27種,包括磷、鉀、硫、鎂、錳、氟、鋁、鈣、鈉、鐵、銅、鋅、硒等多種。茶葉中的有機化合物主要有蛋白質、脂質、碳水化合物、胺基酸、生物鹼、茶多酚、有機酸、色素、香氣成分、維生素、皂苷、甾醇等。茶葉中含有20—30%的葉蛋白,但能溶於茶湯的只有3.5%左右。茶葉中含有1.5—4%的
游離胺基酸,種類達20多種,大多是人體必需的胺基酸。茶葉中含有25—30%的碳水化合物,但能溶於茶湯的只有3—4%。茶葉中含有4—5%的脂質,也是人體必需的。
茶食在英德較為出名的是“擂茶粥”。英德的“擂茶粥”與中國其他各地的“擂茶”飲食相比,更富有新意,成為了早餐品種之一,倍受歡迎。而且“擂茶粥”清香可口,四季皆宜,生津止渴,清熱解暑,幫助消化,健胃提神,對治療感冒有很大幫助,不失保健之功效。
產品規格
英德紅茶花色品種齊全,品質特點突出,規格分明:
葉茶(FOP):條索緊直,勻齊,色澤烏潤、芽尖肥壯,金黃色毫尖顯露,無梗雜;湯色紅亮,香氣清高、滋味鮮爽醇厚;葉底嫩勻紅亮,抖篩8—9孔,長度1—1.5厘米。
碎茶一號(FBOP):顆粒緊結重實,芽尖金黃顯露,色澤油潤;湯色紅亮,香氣高爽持久,花香明顯,滋味鮮爽濃醇,葉底嫩勻明亮,圓篩8—10孔。
碎茶2—5號(BOP):顆粒緊結、勻齊,色澤油潤,不含毫尖;湯色紅濃明亮,香氣鮮爽濃郁而持久,滋味濃強鮮爽,富有刺激性,葉底紅勻明亮,圓篩12—28孔。
碎茶6號(BP):較細嫩的莖子茶,色澤烏褐尚潤;湯色尚明亮,香氣純正,滋味醇和,葉底紅勻,圓篩9—12孔。
片茶(F):葉片皺褶,大小勻齊,色澤尚潤,湯色紅亮,香尚鮮純,味醇尚濃厚;葉低紅勻明亮,圓篩12—28孔之輕身茶。
末茶(D):手感重實呈砂粒狀,色澤潤,不含粉灰及泥砂;湯色濃紅、香氣純正,滋味厚,葉底紅勻尚亮,圓篩28—60孔。
產品分類
金毫茶
外形條索圓緊,金毫滿披,色澤金黃潤亮;湯色紅亮,香氣毫香或花香,濃郁持久,滋味濃爽。
甜潤;葉底芽葉完整,肥嫩紅亮。成為紅茶名茶的新花色,填補國內大葉種紅茶類高檔名茶的空白。
荔枝紅茶
屬於紅茶中的香料茶。於20世紀50年代創製。選用英德工夫紅條茶,加注荔枝汁,採用科學方法使紅茶充分吸收荔枝汁的香味.外形條索緊細,烏黑油潤,湯色紅亮,葉底紅艷,荔枝香氣芬芳,滋味鮮爽香甜。
產地環境
地理特徵
英德市位於廣東省西北部,北江中游,地理範圍在東經112°45′至113°55′,北緯23°50′至24°33′之間。英德市地處五嶺山脈南緣,為南嶺山脈的山地丘陵地帶,北毗乳源瑤族自治縣、曲江縣;東鄰翁源縣、新豐縣;南及西南與佛岡、清新交界;西北與陽山接壤。全市東西寬約118千米,南北長約112千米,總面積5671平方千米,是廣東省陸地面積最大的一個縣(市)級行政區。全市地貌劃分為中山區(海拔1000米以上),低山區(海拔500—1000米),丘陵區(海拔500米左右)和台地、平原等四個類型,種茶多在丘陵區和台地類型之中。
氣候特徵
英德市全境地勢北高南低且屬南亞熱帶向中熱帶過渡的地區,生物氣候具有過渡性特點,屬南亞季風型氣候,溫暖多雨,既無嚴寒,亦無酷暑,年平均溫度20.7℃,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28.8℃,最冷月為1月,平均溫度10.7℃,年平均降雨量1876.8毫米,平均降雨日162天,平均相對濕度79%,全年無霜期316.7天。
土壤條件
土壤條件較為優越。山丘與丘陵之間一片片的緩坡與台地均為紅壤土、黃壤土,土屬源厚,土壤肥沃,自然土壤肥力較好,土壤有機質和含氮量都在中等以上,土壤大多顯酸性反應,PH值在4—5.5之間,極宜茶樹生長,宜茶坡地20萬畝以上。
歷史淵源
英德是個古老茶區,產茶歷史悠久。據歷史記載:英德種茶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中國第一部茶葉專著,唐朝
陸羽所著《茶經·八之出》載:“嶺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當時英德是韶州的主要植茶之地。又據中國茶葉科學研究所程啟坤、莊雪嵐兩研究員的研究論證:英德茶葉生產始於唐代,是韶州三個產茶縣(英德、曲江、仁化)之一。可見英德產茶歷史之悠久。
明朝時,英德的土質茶已成朝廷貢品。在清朝,英德茶葉生產已普及民間並在十九世紀前中葉國際貿易興盛一時。1959年,“英德紅茶”試製成功。英德紅茶以其色澤烏潤細嫩,湯色明亮紅艷,滋味醇香甜潤,香氣濃郁純正等優異的品質,享譽中外,評價甚高。
英德紅茶試製成功後,得到當時黨和國家領導人
周恩來總理、
朱德委員長、原中南局書記
陶鑄同志等的高度重視,隨後創辦了“廣東省英德茶葉試驗站”,成立了“中南茶葉研究所”,興辦了“廣東茶葉技術學校”,設立了“廣東省英德茶場”。60年代初,設定了全國第一個縣級茶葉專業職能部門——英德市(縣)茶葉局。1986年底農業部等5部委批准英德建立大葉紅碎茶出口商品生產基地。英德茶葉局作為業務技術部門,為英德建立茶葉生產基地和大葉紅碎茶商品生產出口基地做了許多紮實而有益的工作,為國家外匯創收取得了顯著成績。
英德擁有省級茶葉科研機構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前身是1959年由廣東省農業廳和省公安廳聯合創辦的“廣東省英德茶葉試驗站”,經當時中南局書記陶鑄的提議和批准,於1965年3月改建為“中南茶葉科學研究所”,至1973年10月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把該所劃歸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領導,更名為“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該所開展一系列茶葉科學研究,長期承擔國家、省級的科研項目,建有華南地區最大、收集茶樹種質資源最多的茶樹種質資源庫,活體保存茶樹資源達1213份,共取得科研成果和專利50多次,受權專利10次,為當地經濟發展和廣東省乃至全國茶葉事業的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
生產情況
截止2012年底,英德全市茶園總面積3.16萬畝,其中投產茶園2.62萬畝,新增種植幼齡茶園3500畝。全市茶葉總產量2928噸,比2011年增加163.8噸,增長6%;茶葉總產值約8.2億,比2011年增加約3億元,平均單價140元/斤。繁育英紅九號等高香型茶苗3000多萬株,可供新種植12000畝新茶園。“英德紅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8.51億元人民幣,比2011年增加0.23億元。
截至2014年,英德市茶園總面積達7萬多畝,其中投產茶園4萬多畝,全市茶產業從業人員達10萬多人,全市茶葉總產值15億元。
產品榮譽
英德紅茶曾先後獲國際美食金牌獎,國際博覽會金質獎,國家銀質獎及各部委評比一等獎、優秀獎等達36次之多。英德被譽為廣東省著名的“紅茶之鄉”。九十年代初研究開發出品質超卓的“金毫茶”產品,成為紅茶之最,被譽為“東方金美人”。
2006年,英德紅茶獲評“國家原產地保護產品”。
2008年,英德獲“中國紅茶之鄉”美譽。
2010年,英德紅茶獲“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2013年,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評選我市為“2013年度中國茶葉產業發展示範縣”。
2014年,英德市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評為“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並連續第五年被評選為“全國重點產茶縣”,英德紅茶被評選為“廣東十件寶”旅遊土特產,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將“英德紅茶”列入第一批“中歐地理標誌保護清單”備選產品。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評估英德紅茶2014年品牌價值為11.96億元,在紅茶類排名中位列前三位。
2015年5月25日,“英德紅茶”品牌正式入駐中國茶葉博物館品牌館。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英德紅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廣東省英德市人民政府《關於要求劃定英德紅茶產地範圍的函》(英府函[2006]57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廣東省英德市英東、英中、英西北、英西南四大茶區,東經112°45′至113°55′,北緯23°50′至24°33′。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雲南大葉、鳳凰水仙、英紅九號、英紅一號、五嶺紅、秀紅及經國家和省級審定的適制英德紅茶的大葉紅茶品種。
二、立地條件
土壤為紅、黃壤;土壤有機質含量中等以上;pH值在5.5至6.5之間。
三、茶樹栽培
1.種植時間:茶苗定植宜在11月至翌年3月。
2.種植規格:採用雙行或單行條植。雙行植每公頃植茶苗30000至45000株;單行植每公頃植茶苗10000至15000株。
3.種植遮陰樹,改善茶園生態環境。適宜樹種:托葉盈、台灣相思。
4.中耕:中耕深度,淺耕10至15厘米;深耕20至25厘米,冬季進行。
5.施肥:
幼齡茶園種植一個月後方能進行第一次施肥,年施肥5至6次;
投產茶園在秋冬季施有機基肥,採取開深溝,開溝深度40—50厘米。在各茶季茶芽萌動前15天追肥,全年施肥4—5次。
6.茶樹修剪:幼齡茶樹採用分段修剪法定型修剪;成齡茶樹採用輕修剪、深修剪;衰老茶樹採用重修剪或台刈修剪,培養豐產樹型。
四、鮮葉採摘
1.紅條茶鮮葉:採摘單芽或一芽一葉初展、一芽二葉初展、一芽二、三葉及同等嫩度對夾葉。
2.紅碎茶鮮葉:一芽二、三葉及同等嫩度對夾葉。
五、加工
1.加工設備:萎凋槽、揉捻機、揉切機(7051型)、解塊篩分機、發酵設備、烘乾機、平面圓篩機、風選機、揀梗包裝機。
2.紅條茶加工:
(1)加工工序:鮮葉→萎凋→揉捻→發酵→乾燥。
(2)加工工藝:
萎凋:萎凋時間為12小時至24小時;含水量為56%至58%。
揉捻:揉捻時間為全程60分鐘至90分鐘,分30分鐘至30分鐘至30分鐘三個時段揉捻,中間下機解塊1次或2次。
發酵:發酵時間為3小時至5小時
乾燥:溫度為毛火110℃至120℃,足火90℃至95℃;乾燥後毛茶含水量≤6.5%
3.紅碎茶加工:
(1)加工工序:鮮葉→萎凋→揉切→發酵→乾燥。
(2)加工工藝指標:
萎凋:時間為8h至18h;含水量為60%至62%。
頭次揉切:篩分提取2—1號茶坯,頭輪茶青>50%,輪中45%至50%,輪尾<45%,茶尾<10%。
復揉切:篩分提取3—1號茶坯,頭輪茶青>25%,輪中25%至30%,輪尾>30%,茶尾>10%。
發酵:發酵時間為30分鐘至50分鐘
乾燥:初烘溫度為110℃至120℃,復烘90℃至100℃,乾燥後毛茶含水量:≤6.0%。
六、質量特色
1.感觀特色:
(1)紅條茶的感官指標:
紅條茶感官品質指標
花色
| 等級
| 外形
| 內質
|
香氣
| 湯色
| 滋味
| 葉底
|
金 毫 茶
| 特等
| 勻秀、金毫滿枝,金黃油潤
| 嫩濃 芬芳
| 紅艷 明亮
| 鮮醇 爽滑
| 全芽、銅紅明亮
|
一等
| 緊秀,芽毫金黃,嫩葉烏潤
| 嫩濃 芬芳
| 紅艷 明亮
| 鮮醇 爽滑
| 嫩勻、銅紅明亮
|
紅 條 茶
| 特級
| 緊結,金毫顯露,色潤
| 鮮爽持久
| 紅艷亮
| 醇滑
| 嫩勻紅亮
|
一級
| 肥嫩緊實,多金毫, 鋒苗好,烏潤,勻淨
| 甜濃
| 紅艷 金圈大
| 醇厚 鮮爽
| 肥嫩勻、紅艷明亮
|
二級
| 肥嫩緊結,有鋒苗,烏潤,顯金毫,勻帶嫩梗,淨
| 鮮濃
| 紅艷
| 濃醇
| 柔軟、紅勻明亮
|
(2)紅碎茶感官指標:
紅碎茶感官品質指標
花色
| 外形
| 香氣
| 滋味
| 湯色
| 葉底
| 規格
|
葉茶
| 條索緊直勻齊、烏潤、毫尖顯露、含嫩梗
| 鮮爽
| 醇厚
| 紅艷
| 紅勻 明亮
| 8孔底 10孔面
|
碎茶一號
| 顆粒緊實、金毫顯露、勻齊、色潤
| 鮮爽、強烈持久
| 濃強 鮮爽
| 紅艷 明亮
| 嫩勻 紅亮
| 9孔底 10孔面
|
碎茶二號
| 顆粒細緊,勻淨、 色潤
| 香高、鮮爽
| 濃強 尚鮮爽
| 紅艷 明亮
| 紅勻嫩 明亮
| 12孔底 14孔面
|
碎茶三號
| 顆粒細緊,勻淨、 色潤
| 鮮、尚持久
| 鮮爽 尚濃強
| 紅亮
| 紅勻嫩 尚亮
| 10孔底 12孔面
|
碎茶四號
| 顆粒尚緊結、稍含嫩莖、色尚潤
| 尚鮮
| 濃尚鮮
| 尚紅亮
| 紅勻 尚亮
| 9孔底 10孔面
|
碎茶五號
| 顆粒細緊、勻淨、 色潤
| 鮮、強烈
| 濃厚 尚鮮強
| 紅艷 明亮
| 紅勻嫩 明亮
| 16孔底24孔面
|
2.理化指標:
(1)紅條茶的理化指標:
紅條茶理化指標
項目
| 指標
|
水分(%)
| ≤6.5
|
粉末(%)
| ≤2.0
|
總灰分(%)
| ≤6.5
|
水浸出物(%)
| ≥36.0
|
粗纖維(%)
| ≤16.5
|
(2)紅碎茶的理化指標:
紅碎茶理化指標
項目指標類型
| 葉茶
| 碎茶
|
水分(%)
| ≤6.0
| ≤6.0
|
粉末(%)
| ≤2.0
| ≤2.0
|
總灰分(%)
| ≤6.5
| ≤6.5
|
水溶性灰分(%)(占總灰分%)
| ≥50.0
| ≥50.0
|
酸不溶性灰分(%)
| ≤1.0
| ≤1.0
|
水浸出物(%)
| ≥36.0
| ≥36.0
|
粗纖維(%)
| ≤16.5
| ≤16.5
|
專用標誌使用
英德紅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英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
歷史文化
“茶文化”包括:茶事、茶飲、茶禮、茶俗、茶藝、茶道以及眾多與茶相關的文化現象,是人類在長期的製作茶的過程中衍生出來的精神文化成果。
“來客不敬茶,不是好人家”。英德茶鄉的人把“客來敬茶”當作一種崇高的禮儀對待,而且“客來敬茶”不分親疏,對來客恭而有禮,讓客人有一種賓至如歸之感。
在英德,人們在早、晚、飯後、上班、洽談、公務過程中,都有飲茶的習慣,飲茶成為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英德紅茶不但可以作待客之物,而且可以作為朋友之間禮尚往來的饋贈禮品。
英德的茶藝表演也是小有名氣,豐富了“中國紅茶之鄉”的茶文化,其中《六合茶藝》、《沉香舞霓裳》、《太極茶道》、《雲腴天香》、《盼》等節目,動作優雅,音樂曼妙,體現了深厚的傳統和茶文化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