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茶文化

廣東茶文化

廣東茶文化是中國四大茶文化系列之一。中國社交飲食習俗。據《廣東新語》說,廣東種茶自唐始,唐代曹松把茶種移植到南海西樵山,便拉開了廣東茶文化的序幕,廣東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以及經濟發展狀況,決定了廣東人愛飲茶以及廣東茶文化的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茶文化
  • 屬於:中國四大茶文化系列之一
  • 包括:茶葉品評技法
  • 飲茶習慣:飲早茶
簡介,起源,飲茶習慣,飲茶,飲早茶,飲茶介紹,八步法,治器,納茶,候茶,沖點,刮沫,淋罐,燙杯,篩茶,廣東名茶,品茶內涵,茶學體系,

簡介

廣東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當前,在廣東茶文化的領域裡掀起了一股新的天然保健茶的潮流,普洱茶、綠茶、紅茶、英德茶、潮州茶、羅浮山茶、功夫茶、天然茶。

起源

廣東地處亞熱帶,日照長、氣溫高、流汗多,人們需要通過飲食來補充大量的水分。飲茶同喝水一樣,首先是人類生存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茶文化的內涵不斷豐富,入明以來,廣州“茶市”與潮州“功夫茶”,這兩朵嶺南茶文化的花蕾破綻而開。至清代,廣東茶文化進入第一個興盛期,在茶市、茶館、茶具、用茶方式,以及人們對茶的品味的文化心態等方面,均達到空前水平。
清康熙、雍正年間,一些記述廣東風土人物的著作,大都談到“茶”。較早的如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明確指出,“西樵號稱茶山,自唐曹松移植顧渚茶其上,今山中人率種茶”,曹松是唐代舒州(今安徽潛山)人,曾南遊廣州,在西樵山停留時,把浙江顧渚名茶傳入嶺南。屈大均還列舉廣東茶的產地,如廣州的河南三十三村、西樵山、鼎湖山羅浮山潮陽鳳山、瓊州等。繼而有范端昂的《粵中見聞》,附和屈大均的看法。雍正十年(1732年),曾任廣東按察使的張渠(河北武強人),在《粵東聞見錄》中雖認為,“大抵粵茶不及閩中”,但同時指出廣東並非不產茶,除人們常用的廣州河南茶外,還有珍品如“肇慶之鼎湖茶,韶關之觀辣樹茶,惠州之羅浮茶,化州之琉璃茶”等。事實上,廣東素來產茶,而且茶的生產發展頗快,近代廣東已有茶葉出口,廣東人“嗜食茶”,成為茶葉生產發展的內在動力,而茶葉的豐富,又為廣東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條件
廣東茶文化,其產生與發展由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所決定,同時也是廣東經濟與文化發展所使然。渴,需要喝水,這是人的本能,但人們對喝水的要求卻隨社會的發展而提高,由生存的需要,到追求舒適和享樂,人們也就從喝生水,到喝白開水,再到喝茶,廣東的茶文化的產生同其他地區的茶文化一樣有著相同的原因。然而,由於廣東的東南沿海一帶商業活動的頻繁,茶文化顯得更加發達而富於特色,明清以後尤其如此。廣州人的“飲早茶’與潮州人的“功夫茶”,便是廣東社會文化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現象。

飲茶習慣

飲茶

“喝茶”在廣東話里稱作“飲茶”,毛澤東有“飲茶粵海未能忘”詩句。廣東人愛“飲茶”,茶文化既是傳統民俗文化,又是飲食文化。在廣東,中國民間以茶相待已成為一種禮節,如有客到,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靚茶”,第一句話是“請飲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熱情、友好和禮貌。由於嶺南自古具有“重商”的價值取向,“飲茶”也從家庭走向市場,使廣東的茶文化具有較濃的商品經濟的特色。廣東較早出現人們聚集飲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館、茶寮、茶居、茶樓等,名目繁多、形式各異。至清代,廣東的茶市漸趨興旺,出現一批頗具特色的茶樓。民國時期,廣東茶市的興旺勢頭有增無減,經久不衰。

飲早茶

是廣東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內容。早茶習慣,遍於各階層,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車夫“苦力”;飲茶去處遍布城市鄉鎮,廣東茶樓之多可為全國之最。
“早茶”突出體現嶺南文化“早”的特色。嶺南,春早;嶺南人。起早,正是特定的地理氣候環境使廣東人養成了早起的習慣,與之相應的有“趁早墟”(趕早集)、“飲早茶”的習慣。廣東人“飲早茶”,早得出奇,凌晨4點來鐘起床,步行到茶館,“一盅兩件”(一壺茶、兩件點心),慢慢“嘆”(好好地享受)。飲茶配以點心或炒粉、面,這是廣東早茶的特點,也是廣東茶系異於
其他茶系的突出之處。中國人喝茶大都就茶喝茶,沒有佐食,而廣東人卻不然,飲茶總配以點心。其原因不知是由於光喝茶太單調,還是由於氣候炎熱不喝茶吃點心難以下咽,也不知從何時開始,廣東人開始有了這種習慣,是否受到西方飲食的影響,也無從考究。
明清以來,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飲茶更為普遍,茶市興旺。商品經濟給人們帶來的首先是競爭,而競爭的關鍵是能否節省時間;雖然廣東人並不能在理性上認識 “時間就是金錢”,但實際上卻不得不加快生活節奏,傳統的時間觀念開始改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觀念被動搖,人們處處珍惜時間,飲食中“飲早茶”正是合乎“惜時”的原則。“飲早茶”是利用工作之空暇,喝茶,清洗腸胃;吃點心,餵飽肚子;聊天,溝通信息,聯絡感情;大清早漫步至茶居(茶樓)吸收了新鮮空氣,鍛鍊了身體,可謂一舉而多得,精明的廣東人何樂而不為。

飲茶介紹

廣東人飲早茶,注重好茶,也注重配茶的點心與茶樓的環境。清代的茶樓,茶台上擺有茶盅、茶盅蓋和茶杯,點心糖果放在茶台旁的小窗櫥里,由茶客自取,吃完再結帳。
廣東人多愛飲龍井、觀辣、水仙、普洱、紅茶等。廣東茶樓所供應的點心,開始時較為簡單,僅有蛋卷、薄餅、酥餅之類。近代以來,廣東成為中西文化交融的視窗,廣東的茶樓也接受了西方傳進的點心,如各種麵包,蛋糕等。民國時期,茶樓的點心出現多樣化趨勢,增加了各種富有嶺南特色的包點,以及嶺南特有的用肉類製作的“燒賣”,如豆沙包、麻容包、椰容包、叉燒包、臘腸卷,以及排骨燒賣、乾蒸燒賣等。廣東的配茶點心,由簡單到豐富多彩,不僅體現廣東人飲茶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標誌著廣東茶文化逐漸進入興盛時期。二十世紀初,廣東配茶點心愈來愈豐富,茶市的競爭也愈來愈激烈。廣東點心,兼收中西點心製作之優長,而形成自身的特色,主要特點是:選料廣博,造型獨特,款式新穎,製作精細,皮鬆屑薄。茶點,也成為廣州美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東人飲茶,講究環境。廣東人稱茶樓作“茶居”,有不同的檔次。上乘茶居,門戶金碧輝煌,室內字畫高掛,瓷盅沏名茶,配以高級點心,名伶演唱,此為達官貴人的去處;較低層的茶居、茶寮、炒粉館,不設茶盅,用瓷茶壺,消費水平較低,薄茶足以解渴,閒聊可以溝通信息、聯絡感情、消遣與歇息。廣東的茶市,從來就十分興旺,大清早就人聲鼎沸,熙熙攘攘,即使在抗戰時期也不中落,可見“飲茶”已成為廣東人飲食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

八步法

潮州茶文化是廣東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為著稱。“功夫”,本為茶名(一種中等茶),後演化為烹茶方法。《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稱:“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漳、泉三府,粵之潮州府功夫茶為最。”潮州功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為潮州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州功夫茶,以茶具精緻小巧、烹製考究與以茶寄情為特點。據翁輝東《潮州茶經》稱:“功夫茶之特別處,不在茶之本質,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閒情逸緻之烹製法。”功夫茶一般不用紅茶和綠茶,而用觀音、觀辣等,不必要上等茶,茶葉遠沒有茶具講究。
功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壺。茶盤、茶杯、茶墊、茶罐、水瓶、龍缸、水缽、紅泥火爐、砂姚、茶擔、羽扇等,一般以12件為常見,如12件皆為精品,則稱“十二寶”,如其中有8件為精品,或4件為精品,則稱“八寶”或“四寶”。
功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雖有好的茶葉、茶具,而不善沖,也全功盡廢。潮州功夫茶的烹法,有所謂“十法”,即活火、蝦須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高沖、蓋沫、淋頂與低篩。也有人把烹製功夫茶的具體程式概括為:“高沖低灑,蓋沫重眉,金雞拾米,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或稱“八步法”。

治器

——沖茶前的準備工作,從起火到燒開水,沖燙茶具;

納茶

——將茶葉分粗細後,分別把茶葉裝入茶壺,粗者置於底、中者置於中、細者置於上,茶葉不可裝得太滿,僅七八成即可;

候茶

講究煮水,以“蟹眼水”為度,如蘇東坡所說,“蟹眼已過魚眼生”,初沸的水沖茶最好;

沖點

講究“高沖”、開水從茶壺邊沖入,切忌直衝壺心,以防“衝破茶膽”,茶葉衝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沖壞;

刮沫

沖茶時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壺蓋颳去,然後把茶壺蓋好;

淋罐

茶壺蓋好後,即用開水沖淋壺蓋,既可衝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壺外加熱;

燙杯

在篩茶前,先燙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溫,茶不易涼,也能使茶生香;

篩茶

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功夫茶的特有篩茶方法,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然後如“關公巡城”般地連續不斷地把茶均勻地篩灑在各個杯中,不能一次注滿一杯,以示“一視同仁”,但一壺茶卻必須循環篩酒以至於盡,即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功夫茶,不同於一般的喝茶,二者之異首先在於非同一般喝茶那樣,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稱之為“吃茶”。品茶之意與其說為解渴,不如說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敘情;其次,功夫茶特別地講究食茶的禮節,待茶沖完,主客總是謙讓一番,然後請長者、貴賓先嘗,杯沿接唇,茶麵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功夫茶這一套禮儀正是廣東傳統的“茶道”。

廣東名茶

廣東名茶有天然茶,益康緣,普洱茶、綠茶、紅茶、英德茶、潮州茶、羅浮山茶、功夫茶等,其中天然茶以“綠色心情爽、天然又健康”為產品理念,以“促進營養均衡、提高免疫力”為產品特徵,以觀辣莖、觀辣葉等為主要原料,配有獨特秘方,嚴格按照國際衛生標準執行,採用天然植物,不但口感醇香,而且具有豐富的營養成分。
(一)廣東韶關保健茶
廣東韶關保健茶-觀辣樹茶集“營養+保健+養生”三者於一身,既能增強免疫力,排除體內垃圾和毒素,提神醒腦,又有降低血脂、血糖、膽固醇、脂肪肝、抗癌、抗衰老等功效,對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等病患者,以及長者、幼童、素食者和體質虛弱、易疲勞者都有很好的效果。
(二)英德紅茶
英德紅茶,產於廣東省英德縣。茶區峰巒起伏,江水縈繞,喀斯特地形地貌,構成了洞邃水豐的自然環境。大小茶場即建於地勢開闊的丘陵緩坡上。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0.7℃;年均降水量1883.9毫米,年相對濕度79%;無霜期長,霜日不足十天;土層深厚肥沃,土壤酸度適宜,PH值4.5~5之間。所栽培的茶樹以雲南大葉與鳳凰水仙兩優良群體為基礎,選取其一芽二、三葉為原料。經適宜萎凋揉切、發酵、烘乾、複製、精選等多道工序精製而成。
英紅的花色與品質:產品分為葉、碎、片、末4個花色,各花色中文包含了不同等級的多個茶號。成品外形緊結重實,烏潤細嫩,金毫顯露,香氣濃郁,滋味鮮爽濃強,湯色紅艷明亮,葉底嫩勻紅亮。其茶多酚含量超過35%,較一般品種多10%,對人體有良好的藥效作用,如有收斂、殺菌、消炎、抗癌等功效。此外,咖啡鹼、蛋白質、胺基酸,以及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含量豐富。該茶可涼熱淨飲,單獨泡飲或加糖、奶調飲。
英紅從1958年問世以來,經國際和國內茶葉專家評定,認為已達到國際紅茶高級水平。1980年在全國紅碎茶二套樣評比中,名列前茅;1984年獲商業部紅碎茶評比之冠;1985年中國工業食品協會在江西南昌舉辦全國優質食品評選,英德華僑農場所產金帆牌1號紅碎茶獲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該茶已銷往德國、英國、美國、波蘭、蘇丹、澳大利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嶺頭單叢茶,又稱白葉單叢茶。該茶樹品種原由饒平縣坪溪鎮嶺頭村茶農從鳳凰水仙群體品種中選育而成。2002年4月第三屆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國家級茶樹良種。嶺頭單叢茶樹屬小喬木,中葉型,早芽種,分枝角度中等,葉長橢圓形,葉色黃綠,葉質柔軟,生長快,產量高,品質優,適應性廣,是當今廣東省烏龍茶的當家品種,遍及全省各地,已擴展到福建、廣西、湖南、海南等省。
嶺頭單叢茶素以香、醇、韻、甘、耐泡、耐藏六大特色而負盛名,具條索緊結,重實勻淨,色澤黃褐光艷;內質香氣甘芳四溢,蜜韻深遠,附杯性強,湯色蜜黃,清新明亮,滋味醇厚,潤滑舒暢,回甘力強而快,飲後有甘美怡神,清心爽口之感。
鳳凰單叢茶產於潮州市潮安縣的名茶之鄉鳳凰鎮鳳凰山區,山內峰巒連綿,雲霧瀰漫,空氣濕潤。夏無炎熱,冬無嚴寒,無處不宜茶,無處不產茶。鳳凰單叢是從國家級良種鳳凰水仙群體品種中選育出的優異單株,其成品茶品質優異,花香果味,沁人心脾,具獨特的山韻。鳳凰單叢茶有幾十個品系與類型。據潮州鳳凰茶樹資源志介紹,鳳凰茶具有自然花香型的79種、天然果味香型12種、其他清香型16種。用這些優異單株鮮葉製成的茶,如黃枝香茶、芝蘭香茶、桂花香等烏龍茶,既是茶樹品種名稱,又是成品茶的茶名。鳳凰單叢是我省極其寶貴的品種資源,這些名叢茶是勤勞聰慧的鳳凰人民經過幾百年的精心培植挑選出來的優良單株,分株採制而成的茶。
鳳凰單叢茶內含物豐富,尤以芳香物質含量高。九五期間,筆者曾對鳳凰單叢茶的內質主要化學成分、香氣成分及品質特點等進行研究分析。結果是:水浸出物39.07%,醚浸出物11.01%,茶多酚29.03%,兒茶素125.01mg/g,胺基酸2.08%,咖啡鹼2.01%;香氣成分,共鑑定出104種化學成分,這104種成分中,其中醛類有4種、醇類有22種、碳氫化合物29種、酮類11種、酯類20種、酸類4種、含氮化合物5種、酚類3種、其它6種。這些物質其分子量多數屬於高分子量化合物,其香氣特徵大多數屬自然花香及果香型,而在沸點上,以高沸點的居多,低沸點的芳香物質相對少些。因此,感官審評上認為廣東單叢茶香氣馥郁清長,具獨特的山谷香韻,耐沖泡。正由於此,沖泡單叢茶也就特別講究沖泡方法,通常第一、二氣泡香味清純,三、四泡香馥味濃醇,五泡、六泡茶韻甘美,再泡幽香茶味猶存。此外,潮州單叢茶中尚含具有開發前景的有用物質。
石古坪烏龍茶,產於潮州市潮安縣鳳凰鎮的大質山山腰石古坪畲族村。種植約100多年的歷史。石古坪烏龍茶植株屬灌木型,枝勢披展,分枝密,葉橢圓和卵圓形,鋸齒細銳利,葉色深綠,葉薄質硬脆,芽頭有茸毛,葉片有大葉、小葉之別,小葉製成的茶葉品質風味稍優於大葉。
石古坪烏龍茶既是茶樹品種名,也是商品茶名稱。石古坪烏龍茶採制工藝要求嚴格、精細,制茶原料要求做到三不採(即不採雨水葉、不採露水葉、不採太陽下山葉),鮮葉採摘標準以駐芽梢2、3葉(即中開面)為適。製作過程分為鮮葉、曬青、做青、殺青、揉捻、乾燥、貯藏七道。
石古坪烏龍茶品質具有“三耐”特點。一耐即耐沖泡,沖泡十多次芬芳猶存;二耐即耐烘焙,採用文火慢焙,次數多,時間長;三耐即耐貯藏,成品茶一般貯藏1-2年,色、香、味依然正常。
小葉石古坪烏龍茶,外形美觀細結,勻淨,色澤烏綠鮮潤;內質香氣芬芳馥郁,含自然花香,湯色清澈亮麗,滋味醇厚鮮爽,飲後甘芳長留,山韻明顯,葉底勻齊鮮亮,葉緣具一線紅。 [茶葉樣品由蘭學民提供]
大葉石古坪烏龍茶,外形粗實,完整,色澤尚勻潤;內質香氣清高尚郁,滋味甘醇,葉底明亮,耐泡性好。石古坪烏龍茶,以其優異的品質,在歷屆全國名優茶評比中,多次獲得優質產品獎。2002年又榮獲廣東省第五屆名優茶質量評比金獎。
(六)西岩烏龍茶
西岩烏龍茶,創製於70年代,產於大埔縣西岩山一帶,這裡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山高多雲霧,林木茂密,群山環抱,直射光少,多漫射光,相對濕度大,土質肥沃,適宜茶樹平衡生長,芽葉肥壯,葉質柔嫩,葉色鮮綠,含有豐富的胺基酸及芳香物質等,因鮮葉內含物質豐富,為制好名優茶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西岩烏龍茶的茶樹品種原為小葉種,抗性強,芽葉多紫色,成茶香氣高長。20世紀60年代先後從饒平縣、福建省引進嶺頭單叢梅占、大葉奇蘭鳳凰水仙等優良茶樹品種,為適應國內外茶葉市場趨向高香型、中高檔茶的需求,茶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制茶技術不斷的改進和提高,現大埔白葉單叢己占全縣茶園面積六成以上,逐步取代了原來的小葉茶樹品種。
西岩烏龍茶,加工工藝分為,鮮葉、曬青、做青、殺青、揉捻、乾燥[分初烘、團袋、復烘]六道工序。高級西岩烏龍茶品質以香、甘、清、滑、醇五大特點,蜚聲於世。西岩烏龍茶外形緊結稍捲曲,色澤烏綠勻潤;內質香氣馥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滑,茶湯橙黃明亮,葉底綠腹紅鑲邊,耐沖泡。1994年獲廣東省名茶評比金獎,1995年獲中國第二屆農業博覽會金獎,2003年獲第五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金獎。
(七)南華大葉奇蘭茶
南華大葉奇蘭茶,屬烏龍茶類,產於廣東興寧市茶林場。選用灌木型,中葉類,遲芽種奇蘭茶樹品種的一梢2、3葉為原料,採制要求嚴格。製作過程分曬青、做青、殺青、揉捻、初烘、復烘,歷時約13—14小時左右。
南華大葉奇蘭茶一向以外觀緊結勻整,色澤青褐光潤;內質香氣花香悅鼻,湯色橙黃明亮,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葉底軟亮等特點而受到省內外廣大消費者的好評。1988年、1989年分別榮獲廣東省、農葉部優質產品獎稱號,1991年獲全國首頒“綠色食品”稱號,2002年又獲廣東省第五屆名優茶評比銀獎。
(八)三峰黃金桂茶
三峰黃金桂茶,屬半發酵烏龍茶類,產於廣東省興寧市名茶示範場。用早芽種八仙[又名大葉黃旦]茶樹品種鮮葉為原料製作而成。因其成茶花香顯現,味濃耐泡,上市早,滿足了消費者“嘗新”的心理需求,而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故譽之為“黃金貴(桂)茶”。
三峰黃金桂茶,內含物豐富,據分析水浸出物40.58%,茶多酚31.58%,胺基酸2782.91mg/100g,醚浸出物2.09%,兒茶素總量129.31mg/g。製作工藝分鮮葉、曬青、涼青、做青、殺青、機揉、機烘、手工足乾。成茶品質外形緊結勻淨,色澤青褐光潤,香氣幽雅,花香顯現,湯色金黃亮麗,滋味濃醇尚爽口,葉底黃綠明亮,紅邊顯。
(九)鴻雁金萱烏龍茶
鴻雁金萱烏龍茶,是省級名茶,產於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選用台灣省茶葉改良場選育的優良新品種金萱(原名台茶12號)茶樹鮮葉為原料,由科研人員精心研製而成。品質特點:外形緊結圓渾,似“綠色珍珠”,完整勻淨,色澤綠潤,香氣具清柔的花香,微帶奶香,湯色清澈亮麗,滋味鮮醇甘美,飲之幽香泌齒,清快爽適,葉底柔軟,略顯紅邊。該茶因其形美、質優、風味特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並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02年廣東省第五屆名優茶評比榮獲金獎。
(十)龍星水仙香茶
龍星水仙香茶,產於廣東省豐順縣譚山鄉海拔1400多米高的雞冠山區。水仙香茶,選用譚山水仙茶樹品種一梢2、3葉為制茶原料,經過曬青、做青、殺青、揉捻、初烘、足乾、揀剔、包裝等工序精製而成。
茶葉外形緊結沉重,完整勻淨,色澤青潤,香氣清高,花香細銳,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醇爽,口感甘鮮,葉底柔軟勻亮,經多次泡飲,香味猶存。99年廣東省名優茶評比獲名優產品獎稱號。2001年被指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運動會專用產品。2002年廣東省名優茶評比又獲得銀獎。

品茶內涵

廣東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 、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 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 、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 、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茶學體系

●茶史學:
茶的起源,發現和利用,茶文化形成、發展、演變、特點及表現形式。
●茶文化社會學:
茶文化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社會發展與進步對茶文化的作用和社會各階層與茶文化關係。
●飲茶民俗學:
歷史和現代,各個地區和民族,城市和農村飲茶習俗。
●茶的美學:
成品茶外形設計、名茶取名、茶包裝設計及宣傳廣告等。
●茶文化交流學:
國際國內研討、茶文化展示、茶藝表演、少兒茶藝 、茶葉歷史文化博覽及茶事旅遊。
●茶文化功能學:
茶文化資源、特性、歷史茶文化和新時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對現代社會及精神文明建設作用等。
●茶文學:
通過詩詞歌賦、散文、小說等形式表現出來的茶文化的文學形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