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08年10月,廣東省勸業道委派農學博士
唐有恆籌建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試驗場附設農業講習所。
1909年,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成立,
唐有恆任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場長兼農業教員講習所監督。該場選址廣州東門外鷗村(今區莊)。
1920—1923年,
鄧植儀任廣東農林試驗場場長、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校長。
1926年7月,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及農業講習所部分併入
國立中山大學農科學院,1931年改稱中山大學農學院。
1930年4月,中山大學農科學院丁穎教授在廣州創辦了石牌稻作試驗總場,場址在石牌(今石牌村)。
1950年1月,廣東省農林廳在廣州石牌原華南區農業推廣繁殖站建立石牌試驗場,在原稻作改進所設大沙頭試驗場。
1952年5月,石牌試驗場與大沙頭試驗場合併,成立廣東省農業試驗場,隸屬省農林廳,蒲蟄龍任場長。
1953年7月,廣東省農業試驗場與
華南農學院稻作試驗場(前身為
中山大學農學院石牌稻作試驗總場)合併,以此為基礎,籌備成立華南農業科學研究所。
1956年4月,華南農業科學研究所成立,隸屬中國農業科學院,丁穎任所長。
1960-1965年,各專區農科所和具有地區代表類型的18個縣農科所劃歸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領導,共有幹部編制370名。每年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統一協調科研計畫,組織良種區域試驗和項目協作,在不同類型地區建立科技示範樣板田,推廣農業科技成果。
1968年12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被撤銷,82%的科技人員下放到“五·七”幹校,其餘轉入1969年成立的廣東省農林水科技服務站。吳東江任廣東省農林水科技服務站站長。
1972年5月,恢復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時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羅天兼任院長。下放幹校的科研人員陸續調回,相繼成立水稻、經濟作物等研究所。
1999年,廣東省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院屬研究所進行了重新分類和定位。
2007年4月,中國農業科技華南創新中心簽約掛牌。
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廣東省政府商定,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為依託,聯合共建中國農業科技華南創新中心。
2015年12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佛山分院正式成立。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5年9月底,全院共有在職職工1688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226人,碩士學位424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資格科技人員380人。目前,學院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4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入選國家和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48人。學院已故水稻專家
黃耀祥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廣東省現代農業技術體系專家:李康活、孫映波、王富華、呂復兵、朱根發、徐培智、張雁、徐玉娟、張名位、鄭春田、蔡更元、萬忠、潘學文、邱燕萍、向旭、魏岳榮、周碧容、黃秉智、何自福、彭埃天、曾列先、陳瓊賢、張長遠、黃慶、周少川
國家現代農業技術體系專家:陸華忠、
蔣宗勇、
廖森泰、
肖更生、
易乾軍、羅國慶、舒鼎銘、馬培恰、袁沛元、歐良喜、鐘廣炎、陳景益、房伯平、胡建廣、李少雄、梁炫強、陳炳旭、朱小源、羅少波、王豐
科研機構
截至2016年8月,全院建有15個科研機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農業部專業性/區域性重點實驗室5個、農業科學觀測試驗站5個,廣東省公共實驗室3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11個,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
國家重點實驗室:畜禽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
省級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園林花卉種質創新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廣東茶樹資源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養分資源循環利用與耕地保育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蔬菜新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熱帶亞熱帶果樹研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農作物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功能食品研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果蔬深加工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畜禽疫病防治研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植物保護新技術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水稻育種新技術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畜禽飼料研究實驗室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與評價重點實驗室、農業部功能食品重點開放實驗室、農業部南亞熱帶果樹生物學與遺傳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南方植物營養與肥料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華南動物營養與飼料重點實驗室
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廣東省農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室
院級科研機構:水稻研究所、蔬菜研究所、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研究所、果樹研究所、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研究所、動物科學研究所、動物衛生研究所、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環境園藝研究所、茶葉研究所、農業生物基因研究中心、農產品公共監測中心和農業科研試驗示範場
設施資源
截至2016年8月,科學院建有國家種質資源圃5個,省市共建種質資源圃(庫)11個。建有廣東廣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國家級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範基地。以省農科院為依託,省政府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聯合共建中國農業科技華南創新中心。在全省100多個縣市(區)建立了試驗、示範、服務基地(基點)483個,與廣州共建現代農業創新中心,與佛山、河源、梅州、韶關、湛江、茂名共建農科院分院,與江門、惠州共建現代農業促進中心。
國家種質資源圃:
國家桑樹種質資源圃華南分圃 | 國家種質廣州野生稻圃 | 國家種質廣州甘薯圃 |
國家茶樹種質資源圃華南分圃 | 國家果樹種質-廣州荔枝圃 | 國家果樹種質-廣州香蕉圃 |
農業部種質資源圃:
合作交流
據2015年12月科學院官網信息顯示,2001年以來,科學院與30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機構、國際科技組織開展了學術交流活動,先後與國際水稻所(IRRI)、國際熱帶農業中心(CIAT)、亞洲蔬菜發展研究中心(AVRDC)等26箇中國國外科研機構和大學開展實質性合作。2007年,國家
科技部和廣東省科技廳授牌該院為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近年來先後承辦了第三屆國際香根草大會、首屆國際花生黃麴黴和基因組大會、第二屆國際香大蕉會議、第四屆亞洲球蟲病學術研討會、優質肉雞育種國際研討會等多個國際學術會議。2010年舉辦第五屆國際熱帶亞熱帶果樹研討會。
截至2016年12月,科學院有以下國際合作夥伴及合作領域:
大洲 | 國家 | 合作機構中英文名稱 | 合作領域 |
---|
亞洲 | 菲律賓 | 國際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 | 水稻 |
菲律賓華商聯(Federation of Filipino-Chinese Chambers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Inc) | 作物 |
菲律賓大學(University of Philippines) | 作物、植物保護 |
馬來西亞 | 國際熱帶水果網路組織(International Tropic Fruit Network, TFNet) | 水果 |
廣潤種源公司(Green World Genetics Sdn Bhd, Malaysia) | 蔬菜 |
泰國 | 泰國蠶業司(The Queen Sirikit Department of Sericulture) | 蠶桑 |
越南 | 越南植物保護研究院(Plant Prot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Vietnam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植物保護 |
越南國家農業科學院(Vietnam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
越南河內農業大學(Hano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 作物 |
印度 | 國際半乾旱作物研究所(Internation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Semi-Arid Tropics) | 作物 |
高棉 | TATAN LAND CO.LTD(高棉TATAN集團) | 植物保護 |
| 日本 | 日本兵庫縣立中央農業技術中心(Hyogo Prefectural Technology Center for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Fisheries, Japan) | 水稻 |
歐洲 | 義大利 | 國際生物多樣性組織(Bioversity International) | 水果 |
義大利(Parco Technologico Padano,PTP) | 水稻、畜牧、水果、蔬菜、農產品加工 |
英國 | 英國國立動物衛生研究所(Institute for Animal Health, UK) | 獸醫 |
俄羅斯 | 俄羅斯科學院生物發育研究所(Institute of Biology,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 植物保護 |
非洲 | 南非 | University of Stellenbosch, South Africa(南非Stellenbosch大學) | 水果 |
馬達加斯加 | 馬達加斯加FRIGOTA公司(FRIGOTA S.A.R.L Importation Generale Froid-Electronique) | 水果 |
美洲 | 美國 | 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The Agricultural Research Center of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 作物(花生) |
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USA) | 畜牧、果樹、獸醫、蠶桑 |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USA) | 畜牧 |
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 USA) | 植物保護(紅火蟻) |
美國南達科達州立大學(Sou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US) | 獸醫 |
加拿大 | 加拿大農業部Guelph食品科學研究中心(Guelph Food Research Centr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Canada) | 農產品加工 |
拉丁美洲 | 巴西 | 巴西農牧研究院-國家木薯與熱帶果樹研究中心(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Cassava and Tropical Fruit Crops, Brazil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Corporation,CNPMF-EMBRAPA) | 水果 |
哥斯大黎加 | 哥斯大黎加EARTH大學(Universidad EARTH) | 水果 |
秘魯 | 國際馬鈴薯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CIP) | 作物 |
厄瓜多 | 厄瓜多東方集團(Orient Group Incorporation in Ecuador) | 作物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西印度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est Indies) | 作物 |
大洋洲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食品科學研究所(Food Research Institute of Australia) | 農產品加工、 植物保護 |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廣東省農科院綜合科技實力位居全國省級農科院前茅,是廣東省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在廣東省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了科技支撐作用。“十二五”,全院共獲得各類科研項目立項1356項,其中國家級項目379項;獲得科技成果獎勵共123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一等獎5項,省科技一等獎9項;育成通過各級審定的新品種共193個,其中國家審定(鑑定)品種9個,有5個
超級稻品種通過國家審定,省審定品種165個(約占同期廣東省審定品種的40%);獲授權專利201項;共有279個品種和69項技術被列為農業部和省、市主導品種、主推技術。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主要商品盆花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關鍵技術與套用
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套用
學術期刊
《
廣東農業科學》創刊於1965年,是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華南農業大學主辦,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主管的廣東省唯一的農業綜合性學術期刊。
《廣東農業科學》分別入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8、2011版)、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CSCD)、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農業核心期刊,獲得第四、第五屆全國優秀農業科技期刊,廣東省首屆“十佳”期刊,第二、三、四屆廣東省優秀期刊獎和第二、三屆廣東省優秀科技期刊獎等,並榮獲中國“雙效”期刊稱號。被
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
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三大資料庫,以及中文農業科技文獻資料庫、FAO農業資料庫、IRRI資料庫等多箇中國國內外權威資料庫與檢索系統收錄。
《廣東農村實用技術》創刊於2000年,是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和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主辦,以刊載農業、農村、農民實用技術和政策新聞信息為主的綜合性農業科普讀物,是廣東基層黨組織的指定讀物和廣東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輔助讀物,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新農村建設,推進我省農業現代化和促進農業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開設有三農要聞、專家答疑、種植園地、植保醫生、畜禽水產、貯藏加工、農技培訓、市場直擊、農資天地、良種展台、供求信息、生活百科等欄目。
《廣東園藝》由廣東省園藝學會主辦,2000年第一季度創刊,已出版了50期(13卷),每期內部交流1500-2000冊。
主要欄目有專題論述、研究報告、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經驗交流、病蟲害防治,信息等。主要在我會會員中交流,讀者對象以園藝科研、教學、生產、經營人員、院校師生、園藝專業戶為主。
人才培養
截至2016年12月,科學院主要與
華中農業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等37所高校聯合招收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涉及水稻、果樹、畜牧、水產、獸醫、蔬菜、蠶桑、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等領域。目前,我院共有研究生導師91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導師10名;已培養畢業研究生367名,其中畢業博士23名;目前在讀研究生136名。
2009年科學院與華中農業大學簽署了“聯合培養基地研究生培養協定”,有華中農業大學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54人,博士研究生導師4人,先後聯合培養了碩士和博士研究生72名。
文化傳統
院徽
釋義:
1、綠色是生命的象徵,以綠色為主色調,既寓示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綠色、優質、安全和生態,也寓意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以生命科學研究為主。
2、圖中綠色下深上淺地漸變,既沉穩謙遜又富有朝氣,既隱喻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蓬勃發展的狀態,也表現出農科人不斷尋求創新與超越的精神品質。
3、主體圖形由植物的幼苗姿態抽象而成,中間兩片向上生長的新芽象徵欣欣向榮的現代農業,承托狀的兩片護葉猶如強勁有力的勤勞雙手,寓意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以科技托起現代農業發展。
4、圓形圖形使整個標誌彰顯和諧、圓融,象徵團結合作的精神,體現了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建設和諧院所的理念。
辦院宗旨
科技創新,服務三農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姓名 | 職務 |
---|
陸華忠 | 院長、黨委副書記 |
廖森泰 | 黨委書記 |
曹俊明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李康活、肖更生、易乾軍、何秀古 | 副院長、黨委委員 |
歷任領導
姓名 | 職務 | |
---|
蔣宗勇 | 院長、黨委副書記 | |
謝明權 | 院長、黨組書記 |
郝向前 | 黨委書記 |
周炳南 | 黨組書記 |
陳白 | 黨委書記 |
崔同喜 | 核心小組組長 |
鄧植儀 | 廣東農林試驗場場長、華南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
唐有恆 | 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場長兼農業教員講習所監督 |
丁穎 | 華南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 |
蒲蟄龍 | 廣東省農業實驗場場長 |
朱榮 |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院長、書記 |
羅天 |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院長、書記 |
伍尚忠 |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院長 |
劉仕賢 |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院長 |
謝明權 |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