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飲食文化

潮州飲食文化

潮菜為廣東菜三大流派之一,發源於潮汕平原,歷經千餘年而形成和發展,以其獨特風味自成一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潮州飲食文化
  • 性質 :潮菜為廣東菜三大流派之一
  • 發源:潮汕平原
  • 特點:清而不淡,鮮而不腥等
歷史,發展,組成部分,特點,

歷史

在中古以前潮汕地區因地處蠻荒而不發達。自宋代以來,隨著城市手工業的逐步繁榮和城鎮人口的增多,加之接受中原文化影響等因素,潮汕地區逐漸開始發展,並且具有特殊的地方特點。但總體上說水平不是很高,也談不上對中外飲食文化有什麼影響力。
到了近代,由於潮汕地區人口劇增,商品交換意識增強,逐漸有潮人外出謀生而居於諸如廣州、香港、上海等都市,更有不少潮人移居東南亞等各國。在這些有一定數量潮人居住的城市和國家,也就開始有潮式飲食的店鋪開張經營,但早期還多是平常小食和中低檔次的飲食店。
而在潮汕本土,由於19世紀 60年代汕頭開埠,各國在汕頭開辦洋行,商業的發展,商埠的形成,流動人口的增多,相應的飲食業也就隨之而有較大的發展,出現了專業廚師。所謂“舟車雲集,商旅輻輳”,消費能力很快攀升。當時汕頭埠有永平、陶芳、擎天、中央等30多家著名酒樓,還有四五十家飯店酒館。其中,也有外地經營者開設的酒家,這樣,各著名酒家在交流、融會、競爭中競相推出名牌菜、特色菜和改善環境設施。當時流行有“陶芳好魚翅,中央好空氣,永平好布置”等口頭語。在這個時期,潮菜悄然地走出潮汕。在國內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區、東南亞各國,差不多都有潮菜的菜館酒家出現,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這是潮菜第一個飛躍發展時期。

發展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潮菜的發展擁有了得天獨厚的社會環境。一是有更多機會與粵港飲食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滲透,發展創新。一是內外貿易的蓬勃發展,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僑往來頻繁,投資設廠,發展貿易,社會整體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費人群激增。因而潮菜美食,發展迅速,呈現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這個時期,潮菜以其不斷創新又能保持傳統特色,不僅在本地區百花競放、爭奇鬥豔,而且走俏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國。潮州美食以其儒雅高檔,精工烹製,原汁原味,清淡可口,突出海鮮等美味特色,迅速崛起,獨領風騷,引人矚目,成為海內外頗負盛名的美食菜系。這是潮菜最主要的一個發展高峰,也是第二個飛躍發展時期,這個時期的潮州美食,具有風靡海內外的巨大影響力。

組成部分

潮州菜源於潮州,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潮州菜可追溯到漢。盛唐之後,受中原烹飪技藝的影響,發展很快。唐代韓愈臨潮時,對潮菜美味讚嘆說:“……章舉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餘數十種,莫不可嘆”。至明末清初,潮州菜進入鼎盛時期,潮州城內名店林立,名師輩出,名菜紛呈。近代,由於潮籍海外華僑的往來,潮州菜博採海內外名食之精華,菜式更加豐富多彩,質量精益求精。時至今日,潮州菜已經發展成為獨具嶺南文化特色、馳名海內外的我國名菜之一。
潮州地處亞熱帶,南臨大海,海產豐富。潮州菜的最突出特點,是以烹製海鮮見長。對海鮮的烹調選料考究,製作精細,至於以醬碟佐料,達到新鮮美味,清而不淡, 鮮而不腥, 郁而不膩。如鴛鴦膏蟹、生菜龍蝦、紅燉魚翅、蚝烙、清燉烏耳鰻、清湯蟹丸等,是潮菜海鮮類的代表名作。
潮州菜的另一特點,是善於烹製以蔬果為原料的素菜。對蔬菜果品,粗料細做,清淡鮮美,營養豐富,如護國菜、馬蹄泥、厚茹芥菜、糖燒地瓜等,皆為美食家所稱道。 潮州菜之所以享有盛名,不僅在於用料豐富,還在於製作精妙,加工方式依原料特點而多樣化, 有煎、炒、烹、 炸、燜、燉、烤、焗、鹵、熏扣、泡、滾、拌等,而且刀工講究。多樣化的製作方式,形成了潮州菜的風味特色。
潮州菜特別重視配醬調味。不同菜色,配以不同醬碟,一菜一碟,鹹甜酸辣,各有講究。而醬料中的南姜、梅膏、魚露、紅豉油、三滲醬等,尤為潮州特產。潮菜醬碟繁多,蔚為大觀。
潮州菜在講究色、味、香的同時,還著意在造型上追求賞心悅目。廚師用竹筍、蘿蔔薯類等,精工雕刻成各式各樣花鳥造型,作為點綴或菜墊,形成獨特的“彩盤”藝術。潮州菜的筵席自成一格,大席喜用12道菜,其中鹹、甜點心各一道。喜席必有頭尾兩道甜菜,稱為“頭尾甜”。為弘揚潮州飲食文化,使潮州菜面向全國走向世界, 使人們真正領略南國美食之都的風采,本欄目將陸續推出富有潮州風味的名菜系。遠方的朋友,此時此刻,您也許會感覺絲絲清香,這陣陣的香喲!它將乘載您的思緒悠悠飄向風景如畫的潮州,那道道噴香的潮州菜加上潮州人的熱情好客,一定會令您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小食
潮州小食歷史悠久,是潮州飲食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它由潮州人民共同創造,是潮州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它在潮州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時至今日,它仍是那樣深深地受到海內外潮人的熱愛和關注。潮州小食最為常—見的原料,主要有粳米、糯米、番薯、土豆、綠豆、紅豆、小麥等等這些產自山野田間的粗糧,但是它製作起來,卻是一點也不粗。
潮州小食粗料精製,主要體現在它做工精巧、細緻這兩方面。
潮州小食製作的工序,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所用的工具也都十分簡單,但每道工序都是十分精緻、講究,充分體現了潮州民間世代相傳,精湛無比的烹飪技藝。
潮州打冷
潮州打冷是屬於潮州菜中的一個大眾化分支,泛指一般的潮州大排檔所經營的飲食。它走的是平民路線,與各高檔酒樓里那做工精細價格高昂的潮州菜有所區別。這個名稱應起初源自香港,現慢慢為內地人所接受。
"冷"是指這些食店所經營的菜式,因為這些菜式多屬於冷菜(當然也是有很多熱炒的)。而"打"則是吃的意思,這個"打"字作為吃食品之意,由來極古,在宋元小說中,常有"打尖"或"打店"的說法,這兩個詞是指在旅行途中到飯店去吃飯。到這些潮州大牌檔去光顧,便稱為"打冷"了。
菜式大多是具有潮州飲食特色的那哥魚,巴浪魚,灰仙等各類魚飯;滷水鵝、鴨、豬肉、雞蛋、豆乾等各類滷水;醃製蝦姑,醃製蜆,醃製河蟹等醃製河鮮以及麻葉、白粥、番薯粥等等。
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國古老的茶文化之一,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著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潮汕功夫茶是潮汕地區獨特的飲茶習慣。“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功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那么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桌球大小。茶葉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半發酵的為最佳。放茶葉要把壺裡塞滿,並用手指壓實,據說壓得越實茶越醇。水最好是要經過沉澱的,沏茶時將剛燒沸的水馬上灌進壺裡,開頭一兩次要倒掉,這主要是出於衛生的考慮。斟茶時,幾個茶杯放在一起,不能斟滿了這杯再斟那杯,而要輪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是用舌頭舔著慢慢地品,一邊品著茶一邊談天說地,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
茶池形狀如鼓,瓷製,由一個作為“鼓面”的盤子和一個類似“鼓身”的圓罐組成。盤子上有小眼四個,為漏水所用。而圓罐則用於容納由盤子漏下的廢茶水。功夫茶所用的沖罐(茶壺),並非買來就用,而要先以茶水“養壺”。一把小壺,須先以“洗茶”(即泡茶時的第一道茶)之水頻頻倒入其中,養上三月有餘,方可正式使用。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汕功夫茶是潮汕飲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種。張華雲先生曾作《潮汕功夫茶歌》一首云:閩粵地相接,姻亞不斷絕。五娘適陳三,荔枝為作伐。閩茶顯粵東,溪茗鐵觀音,嫩芽化齏粉,條索窈窕褐。一斤四十泡,三杯無餘缺。潮人無貴賤,嗜茶輒成癖。和、愛、精、潔、思,茶道無與敵。水、火、器、烹、飲,茶氣極精闢。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欖核。罐推孟臣小, 杯取若深潔。西湖處女泉,桑浦龍泉液。四指動飛輪,滌器淨且熱。柔條圍細末, 首衝去浮沫。關羽巡城流,韓信點兵滴。罐乾茶雲熟,飲盡不見屑。一衝號為皮,流香四座溢。二三沖為肉,芬芳留齒頰。四沖已雲極,清風生兩腋。腦海騁奇思,胃腸清宿食。匪獨療乾渴,夏興冬不息。不可一日無,百邪俱辟易。潮人多遠遊,四海留蹤跡。偶逢故鄉人,同作他鄉客。共品三兩杯,互通鄉訊息。鄉思起芒鱸,鄉情如膠漆。因知功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開其端,歷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澤。

特點

(1)以烹製海鮮菜式見長。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就指出“粵東善為魚膾”,嘉慶<潮陽縣誌>也說,是人“所食大半取于海族,魚蝦蚌蛤,其類千狀”。由於潮州人喜吃海產,便也善於辨識海產,烹製海產。就拿吃魚來說,點料必須絕對鮮活,還講究什麼季節吃什麼魚,什麼魚哪個部位最好吃(如“鱅魚頭草魚尾”,什麼魚宜於煎,什麼魚宜於炊。刀工、火候、配料,也必因魚而異,一絲不苟。在筵席上,什麼時候上魚,魚頭的方向朝向哪裡,也有一番考究。雖然中國沿海都產海鮮,各地人民也多以其為饌,但是烹製海鮮菜式、潮汕具有鮮明的特色,以致人們一提到潮州菜便想起海鮮菜式,一提到海鮮更想起潮州菜。形成這種特色自然不是偶然的,從地理條件說是因為潮汕海岸線長,水產豐俗,品類繁多;從歷史條件說,無疑是受到古越人食俗和閩俗的影響。
(2)口味崇尚清淡。清代美食家袁枚曾說:“味者寧淡毋鹹”。清末徐珂《清稗類鈔》也指出:“粵人喜歡淡食”。這裡說的“淡”並非淡而無味,而是清中求鮮,淡中取味,這也就是潮汕人所說的清淡。古時已有人說過:“寒園之人好多脂,熱園之人好淡泊”。可見潮汕尚清淡,厭肥膩,跟它地處亞熱帶、夏季長、氣候暖熱有直接的關係。
(3)重視原汁原味。由於潮州菜原料多為海鮮,經常人饌的魚、蟹、蝦、螺、蚌等,都以本味見長,因而潮人食俗最重原汁原味:魚蟹常生炊,蝦要白灼,鱉喜清燉,蚶只燙至半熟即吃,乃至肉愛生焯,某些菜要生啖,因而味道特別清醇鮮美。最能說明潮菜重視原汁原味的例子是吃魚生。周碩勛<潮州府志>稱:“蚝生、蝦生之類,囤為至味”。《澄海縣誌》也說:“澄地多魚,人善為膾。披雲鏤雪,潔白可愛,雜以醋韭等物食之,謂之魚生。”吃魚生(還有與之類似的蚝生、蝦生)並不是簡單地生吃,它有一套選材、切割、配合蘸料的複雜程式,其鮮美程度遠勝熟食。後來因魚生容易帶菌,而禁止食用。潮汕形成吃魚生的食俗由來已久。《清稗類鈔)便曾指出:“粵人好吃生物,不求火候深”;周碩勛更認為這一點“尚承蠻徼遺俗”。可見重原味、喜吃生來自古越人的習慣,而對魚生的精心製作又深受古代中原文化(制膾)的影響。
(4)精於制湯菜。潮式飲宴一般都有三四道精心製作的湯菜,這一方面是湯菜最能體現原料的本質原味,一方面也是受到“無湯不行”的閩菜影響。潮州菜中的湯其鮮美程度在其他菜系中罕有其匹,這是因為精心選料,且湯料多而湯水少,在製作過程中不斷去除湯中的油脂和雜質,使其清澈澄明而精華畢聚。冼玉清教授有詩說:“烹調味盡東南美,最是工夫茶與湯”,可見她對潮汕湯菜是如此高度地讚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