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狀況
招商引資
2006年以來,英城街共引進
招商引資項目19個;引資項目契約金額達21.25億元,其中,
投資額在1億元以上的項目有5個,已投產的項目有2個,已動工的項目有8個,另有9個項目即將動工;招商引資項目累計投入資金達1.61億元;由於招商引資工作的新突破,推動了全街經濟建設的新發展,2006年度,全街規模以上
工業總產值為5.2億元,
同比增長77.1%;
固定資產投資為7.11億元(英德統計標準),同比增長62.7%;工商稅收達3927萬元,同比增長51.9%。針對英德
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我們大力引進了一批
勞動密集型項目,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促進了消費,通過聚集“人氣”,帶來發展的“財氣”,加強了城市的繁榮,推動了城市化建設。目前,企業用工總人數已達3000人以上,三耀禮品包裝公司等一批項目正式投產後,用工總人數將達到25000人以上。
工業
工業是城市發展的推動力。在招商引資工作中,我們十分注重項目對GDP的帶動作用。三年多來,我們引進了一批高產值、高稅收的工業項目,在極大程度上解決了城市發展的原動力,為英城經濟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巨元礦業有限公司年產值可達1億多元,建業針織有限公司大部分產品用於出口,能出口創匯。五金工業項目規劃區,已有十多多家企業基本確定到該園區投資辦廠,建成後,全區內工業年產值可達10億元以上,尤其是三耀公司,正式投產後年產值可達10億元以上,用工達10000人以上,將為英城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產業結構
三年多來我們引進的項目內容多樣化,產業結構比較合理,形成了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協調發展的良好開局。主要有
加工業、製造業、種養業、飲食娛樂業、房地產業、旅遊觀光等,產業結構多樣化,使英城的產業結構進一步趨向合理和平衡。
山水新城
簡介
英德市城區天生麗質,為該市構建山水城市提供了極好的自然條件。歷屆市委領導班子高度重視城市規劃建設,特別是新一屆市委領導班子更是務真求實,明確提出“三不做三做”:不做形象工程做基礎工程,不做標誌工程做支柱工程,不做政績工程做民心工程。並把今年定位為城市建設年。
經過幾年的建設,目前,英德市城區面積已由原來的8.9平方公里發展到19.6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5萬,
山水城市已顯雛形。為把英德市城區建設成為一座美麗的現代新城,該市學習借鑑各地經驗,今年著力從“新”、“實”、“重”三個方面做好城市規劃建設。
新
城市規劃構思突出一個“新”字
英德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自西漢建縣有2000多年建制史,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在城市規劃中,該市把歷史文化名城與江濱山水城市有機結合,城市規劃考慮“兩個50因素”:市區規劃50年不落後;市區人口規劃50萬。城市發展定位上,體現“四大特色”:
濱江河堤特色,北江貫穿英德市區,濱江河堤大大增添城市秀色;湖的特色,發揮城區的
湞陽湖、仙水湖、城北湖的各種功能,並完善城市的環城水系,建成“湖城”;山的特色,城區三面環山,一江碧水穿流而過,為打造具有美麗山水特色的山水新城提供了極好的自然條件;英石、園林特色,英石是英德文化重要載體,在城市建設中巧用英石,彰顯英德英石的特色。在具體規劃中做好“四個重點控制區規劃”:(一)湖的規劃。儘量使湞陽湖、仙水湖、城北湖三大湖連成整體,面積達5平方公里,占城區面積的1/4.(二)1000畝教育城的規劃。(三)城北工業園的規劃。(四)市區中軸線英州大道規劃與“湖景”規劃相結合。在四個規劃中,做到體現大氣,體現“創新”,以創新來推動城市跨越發展。
實
城市建設中突出一個“實”字
在近期的城市建設中,用具體項目推動。市區
濱江公園、龍山公園建設,這是市政府
民心工程,爭取近期建好;五條市政道路改造加快推進,即
觀音山大道改造建設,和平路南北貫通,富強東路建設完工,金子山大道一號路開工建設,英州大道北段等開通建設。在推進建設中,做到“五個全部”:(一)把城市街道隔離帶全部打掉,進行商業化改造。(二)把市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混合結構的舊房、危房通過市場手段全部拆除,實施
舊城區改造。(三)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做到全面推進。市區所有建設項目責任全部落實到市四套班子領導身上,實行領導責任制,並獎懲分明,全力推進項目建設。
重
落實措施突出一個“重”字
英德今年的發展定位是城市建設年,城市建設以規劃為龍頭,實行開發一片,建成一片,借鑑江浙地區城市建設的經驗,重點抓好城市建設,具體體現在四個“重”:領導精力重點放在城市建設上;項目重點放在城市建設中;資金投入重點放在城市建設上,公共
資產管理融資得到重點解決。力求通過採取超常規措施建設,超常規速度加快發展。
目前,
濱江公園、龍山公園、街道拓寬、街道美化亮化等工程項目建設正加緊推進。展現人們面前的英德市區將是一座優雅、秀麗、和諧、生態的山水新城。
城市建設
概述
乾枯的河床成了美麗的湖泊,雜草叢生的河堤成了環境幽雅的公園,拔地而起的玉宇瓊樓錯落有致、充滿現代氣息。當人們從
英德湞陽大橋進入英德市城區時,撲入眼帘的是一座山水環繞、綠樹成蔭的美麗新城。
“一江兩岸山水城市”
英德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兩千多年建制史。英德市城區的嬗變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中後期。1986年該市確定了城區向北拓展的發展方向,並編制了總體規劃。1994年撤縣設市後,提出了建設“一江兩岸具有山水特色的現代化中等城市”構想。2003年以來,委託廣東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完成了《英德市近期建設規劃》,進一步深化了城市總體規劃;委託武漢大學等設計單位編制了《英德市環城水系水景規劃》、《英德市中心城市總體規劃》及
濱江公園、龍山公園、月桂湖等重點建設項目的規劃。
為加快 “一江兩岸
山水城市”建設,該市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高標準實施城市建設,近年來先後建起了美麗的濱江公園、龍山公園,山水城市已顯雛形;實施了城市美化、綠化、
亮化工程,中心城區道路鋪設了彩色
人行道磚,安裝了新路燈,新種植了綠化樹木,人均公共綠地30.3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29%,實現了“一路一燈一樹”的道路美化、綠化、亮化;對市區的主幹道路進行黑底化鋪設;加快城區配套功能設施建設,完成了包括城防體系工程、污水處理廠、環城水系供水系統、城市道路改造等一系列城市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為全面推進城市化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打造城市建設精品工程
以房地產開發為動力,打造城市建設精品工程。投資近2億多元建成了一個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功能齊全、占地266畝的現代化住宅示範小區——仙泉花園小區,帶動中心區的快速發展。為提高城市水平,通過引進房地產開發商,對糧食局、
供銷社、
英城鎮政府舊址等多
箇舊住宅區進行拆舊建新改造,建成了一批花園小區。商品房開發向高層次、高標準方向發展,突出了住宅的安全舒適、環境優美和設施配套齊全,滿足了不同層次居民的住房需求,推進了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目前城區面積達到了23平方公里,總人口近17萬。
在推進城市建設過程中,該市以實施城市整潔工程為抓手,一手抓建設,一手抓管理,通過開展整治城市髒亂差,努力改善市容環境,加大環衛經費投入,加強街道清潔保潔,推行市直單位是市區“整潔工程”責任人的機制,城市環境衛生大為改善,街道的清潔保潔水平進一步提高;加強市容市貌整治,規範了廣告招牌的設定,城市整體面貌有了較大改觀,大大提高了市民的生活環境質量。
“三個大氣”
英德市委書記謝杰斌表示,英德城市建設管理工作要努力做到“三個大氣”,一是規劃要大氣。從“山水英德、文化英德、活力英德”的城市總體定位出發,突出北江河和防洪堤的特點,湖體的特點,園林和英石的特點。二是建設要大氣。三是管理要大氣。加大“整潔工程”責任落實的力度;集中精力整治城市“髒,亂、差”,為創建省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歷史英城
舊日英城
英城雖是全縣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但沒有一條寬闊的街道,沒有一條通往各地上等級的公路,去省城廣州要繞道100多公里外的青塘和
白沙鎮再轉
106國道達廣州,時間整整一天,要是從北江河坐輪船到廣州最快也要兩天時間。那時,最方便的交通就是鐵路,
英德火車站離英城不到四公里,在廣東境內雖是較大的火車站,卻顯得破舊落後,候車室容不得200多人。火車站出口處緊臨大站街,其實大站街僅是一條狹窄的小巷,並不算街。從火車站到英城,必須經過一條寬不到6米的泥沙公路,再經過三角塘和僅7米寬的舊
英德大橋達縣城。英城只有舊城,還沒有現在的新城。縣城面積不到兩平方公里。1978年,我已八、九歲,父母也時常攜我逛街,對舊城的印象特別深刻,至今歷歷在目,記憶猶新。英城的街道狹窄破舊,只有幾條街道和小巷,路面坑坑窪窪不平,街道鋪面就像小攤檔,陰暗簡陋,草頭醫生設攤、占卜算名的也設攤、鐵打鋪、理髮鋪等小攤占了街道一席之地,一到墟日,大小車輛寸步難行。縣政府、電影院、供電局、人民醫院、公安局等幾十個單位辦公場所也處在陳舊的幾條小街小巷上。由於街道少而狹窄,贖牛、贖雞、贖豬等生畜市場交易全部擁擠到窄小臨近江邊的沿江路擺賣,牲畜的嚎叫聲,人群的呦喝聲,再加上牲畜的屎便臭味,猶如農村混雜的農貿集市。
英城雖是縣城,如遇不是墟日時,還真顯得人流稀疏,門可羅雀,蕭條荒蕪。晚上八時未到,家家戶戶關門熄燈睡覺,小鎮一片漆黑寂靜。那時,自己還小,也經常跟著父母到破舊簡陋,四面透風的舊市場賣腐竹,賣雞鴨,賣青菜,賺取微薄收入。當飢腸轆轆時,父母用二毛錢買個豆腐飯,竟也吃得飽飽的。而最令人痛心不堪回首的是,北江兩岸沒有建防洪堤,一遇到春夏季暴雨洪水,舊城和大站東岸一片汪洋,頓成澤國,慘況難以形容。當天氣預報說要發洪水時或者目睹大雨傾盆時,住在舊城的居民好像犯了恐懼症,家家戶戶充滿恐慌感,爭先恐後忙著搬家或寄宿親朋戚友家躲避水災,很多人為此而背井離鄉離開英城到外地謀生。
現代化的英城
從1988年到1998年,英城抓住工業
興城、第三產業強城的戰略思路,在發展農業的基礎上,大辦工業水泥、來料加工和旅遊第三產業,開通擴寬了直達廣州的銀英公路,拉近了到廣州和
珠三角的距離。英城人民也掀起了開發新城,建設新城,發展新城的熱潮。英城的政治、商貿、經濟、文化中心實現了全面向新城轉移的目標。經歷了十年的艱辛建設,舊城向新城全面延伸,新城初具規模,城區面積向西向北全面拓展,舊城與新城連為一整體。英城的主要道路框架規劃已經成形,從單一的和平路、湞陽路已經建成峰光路、建設路、教育路、
梅花路、和平北路、利民路、富強路,這些街道錯落有致,布局合理。寬80米的英城中軸線英州大道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
1993年,英德縣撤縣設市,為
英德市委、市政府建設新英城,拓展新英城提供了歷史機遇。英城抓住契機,務實做好城市建設這篇文章,加快了街道的綠化、亮化建設,街上鋪上了混凝土,街兩邊種上了樹木,栽上了花草,安裝了路燈。街道鋪面鳥槍換洋炮,寬闊美觀。街上機車多了,行人多了,商場多了,市場多了,酒店多了,街道的樓房也越來越漂亮了。高13層的農行大夏,英城辦公大樓,國土局辦公大樓、電信大樓、信用聯社大樓、
東方大酒店、
金星大酒店、新人民醫院、新
英德中學等一批標誌性建築物拔地而起。讓更多英城人自豪的是全國縣級最大可容納1萬多人的現代安居小區仙泉花園建成了。英城,在這些錯落有致的街道和一批標誌性的建築襯托下,一個初具現代化的縣城呈現世人眼前。而美中不足的是街道規劃保守,城市管理滯後,綠化亮化跟不上,民眾亂搭亂建城市意識落後,經濟綜合實力薄弱,城市品位較低。英城還沒有顯示它的活力和朝氣。
現今英城
昔日破舊狹窄的英德舊大橋如今已被雄偉壯觀,寬闊堅實的新大橋所代;昔日陳舊破爛猶如小漁港村的舊城已通過改造美化面貌煥然一新;昔日每年飽受洪 水浸淹之災的英城,如今已建起了堅固的能抵禦百年一遇的防洪壩,年年受淹狼狽搬家的現象已一去不復返了;十年前還是一片荒漠處女地的英城北江西岸,如今已建成
清遠市規模最大,漂亮新穎,最具現代化特色的
濱江公園;以前被稱為亂葬崗的龍山現在已建成風景如畫的龍山公園,每晚市民們匯集公園散步健身,一派歡樂祥和;昔日破破爛爛的水泥街道已被鋪上具有現代氣息美觀的柏油路;十年前,以
三輪車為主的市區交通工具現在已開通了新款的公車、揚手即停的的士計程車;十年前,只有一個高檔的安居小區外,如今已建起了龍山莊、
盛世豪園、
鳳凰城、仙水花園、
金潤花園、和平廣場等20多個現代化高級小區,英城人終於住上了與大城市一樣美麗、寬敞、舒適、完善的高尚宅居;10年前以擁有一棟13層高樓為榮,現在已建成17層的以上的就有7棟,正在建的有4棟,13層以上建成的已近20棟。英城已高樓林立、鱗次楷比,現在,英城擁有了星級酒店十多間,其中海螺
國際大酒店四星級,填補了英德沒有
四星級酒店的空白。具有國際品牌的企業也紛紛進駐英城,如麥當勞、肯德基,還有一批高檔的超市在英城興起,一批批外資如台泥、三耀項目紛至踏來到英城投資置業,安家落戶。英城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居民收入年年大幅度提高。城區人口從30年前的3萬多人,現在發展成為近17萬人;英城面積從2平方公里到現在的30多平方公里;英城已由原來貧困小鎮一躍成為清遠十大強鎮。現在,英城城市功能齊全,配套設施完善,市場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通訊發達,交通暢旺,宜居宜業,與大城市幾無差別之分。
英城還有一個最大的變化是人的觀念變化。過去,英城人傳統意識強,思想觀念保守,文明素質差。如今,英城人觀念已與大城市接軌,告別陋習,以城市人自居,以文明為榮。消費觀念,生活習性,市場意識,已融入了城市人主流社會。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市民們到公園散步、唱山歌、健身、打拳、放風箏、跳舞等樂也融融,一派繁榮和諧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