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

投資

投資,指國家或企業以及個人,為了特定目的,與對方簽訂協定,促進社會發展,實現互惠互利,輸送資金的過程。又是特定經濟主體為了在未來可預見的時期內獲得收益或是資金增值,在一定時期內向一定領域投放足夠數額的資金或實物的貨幣等價物的經濟行為。可分為實物投資、資本投資和證券投資等。前者是以貨幣投入企業,通過生產經營活動取得一定利潤,後者是以貨幣購買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公司債券,間接參與企業的利潤分配。

投資是創新創業項目孵化的一種形式,是對項目產業化綜合體進行資本助推發展的經濟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投資
  • 外文名:investment
  • 解釋: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過程
  • 類型:實物、證券等投資
  • 方式:貨幣購買、企業參股、價值置換
  • 分類:短、中、長期投資
  • 讀音:tóuzī
意義,種類,選擇,類型,基本類型,經濟學方面,財務方面,證券投資,投資俱樂部,投資海外,特點,作用,會計處理,短期不入賬,列入股票成本,成本列入當期,截留投資收益,隱瞞收益,計價不真實,截留利息收入,投資陷阱,政策性,非市場競爭,人文環境,技術及人才,求新求異,規模經濟,短期利潤,項目運作,品牌延伸,併購,信心上升,民間投資,變化態勢,促進因素,幾點建議,創業投資,各種投資理論,

意義

投資這個名詞在金融經濟方面有數個相關的意義。它涉及財產的累積以求在未來得到收益。技術上來說,這個詞意味著“將某物品放入其他地方的行動”(或許最初是與人的服裝或“禮服”相關)。從金融學角度來講,相較於投機而言,投資的時間段更長一些,更趨向是為了在未來一定時間段內獲得某種比較持續穩定的現金流收益,是未來收益的累積。
收益收益

種類

投資(investment)指投資者當期投入一定數額的資金而期望在未來獲得回報,所得回報應該能補償:
(1)投資資金被占用的時間;
(2)預期的通貨膨脹率;
(3)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CFA定義)
企業的投資活動明顯地分為兩類:
(1)為對內擴大再生產奠定基礎,即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
(2)對外擴張,即對外股權、債權支付的現金。
中國投資品種
1、房產很多人都投資房產,一家買n套房等著升值。
2、債券債券有國債、金融債券、公司債券。這個比起股票風險低,但是收益也低。可以選擇複利計息。國債是很多人都不能買到的,信譽好、利率優、風險小被稱為“金邊債券”。金融債券風險相對高些,公司的債券風險最大,收益最高。
3、股票這個基本是都知道一些的。中國的股市從2008年的6000多降到2011年的2000多,並且經濟成長而股票不漲,中石油那么牛的企業它的股票也是不好,巴菲特是從中石油賺了35億美元後華麗的退出了。有人說中國的股市和日本的很像,再也不可能再上到高點,只會在3000左右不斷徘徊。可能與中國政府強大的勢力有關吧。還有中國人民從眾怕事的心理有關。
4、貴金屬這個近幾年比較熱。“亂世買金”,在金融危機、歐債危機,世界不穩定因素太多,還有中國的通貨膨脹比較厲害的情況下,很多人都轉向黃金這個世界通用、價值穩定的物質。銀行很多黃金產品,如黃金條塊、紙黃金、黃金T+D。很多人也通過一些渠道做海外的黃金,不過很可能遇到黑平台,錢被弄平台的公司給全坑走了。中國承認的黃金交易機構只有上海黃金交易所。中國比較熱的是炒白銀,投入比較少些,黃金對資金的要求更多。
5、保險保險公司推出了很多理財型保險,預計收益率在6%左右。
6、基金基金是指為了某種目的而設立的具有一定數量的資金。主要包括信託投資基金、公積金、保險基金、退休基金,各種基金會的基金。人們平常所說的基金主要是指證券投資基金。
7、銀行短期理財產品。這個可以是幾天十幾天幾個月,年化預計收益都是5%左右吧。不過這是“年化”。比較適合有短期大額閒余資金的公司或個人。
8、信託這個是最少100萬,也是適合比較有錢的人。
9、錢幣古董的收藏。這也是有一定的收益的,不過可能時間長,收益也不能保證。
10、民間借貸目前有一些機構做民間借貸的,收益可能在5%左右。
短期投資,是指能夠隨時變現並且持有時間不準備超過1年(含1年)的投資,包括股票、債券、基金等。

選擇

根據自己的實力和判斷,自由選擇。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肯定投資是成功的。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

類型

基本類型

P2C模式為代表網際網路金融平台。

經濟學方面

在理論經濟學方面,投資是指購買(和因此生產)資本貨物——不會被消耗掉而反倒是被使用在未來生產的物品。實例包括了修造鐵路,或工廠,清潔土地,或讓自己讀大學。嚴格地講,在公式GDP= C + I + G + NX里投資也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一部分。在那方面來說投資的功能被劃分成非居住性投資(譬如工廠、機械等)和居住性投資(新房)。從I = (Y, i)的關聯中可得知投資是與收入和利率有密切關係的事。收入的增加將促進更高額的投資,但是更高的利率將阻礙投資因為借錢的費用變得更加昂貴。即使企業選擇使用它自己的資金來投資,利率代表著所投資那些資金的機會成本而不是將資金放貸出去的利息。

財務方面

在財務方面,投資意味著買證券或其它金融或紙上資產。估價是估計一項潛在的投資的價格值得與否的方法。投資的類型包括房地產、證券投資、黃金、外幣債券和郵票。之後這些投資也許會提供未來的現金流,也許其價值會增加或減少。股市里的投資是由證券投資者來執行。

證券投資

證券投資是指投資者(法人或自然人)購買股票、債券、基金等有價證券以及有價證券的衍生品,以獲取紅利、利息及資本利得的投資行為和投資過程,是間接投資的重要形式。
1、證券投資原則
①效益與風險最佳組合原則:
效益與風險最佳組合是指風險一定的前提下,儘可能使收益最大化;或收益一定的前提下,風險最小化;
分散投資原則:
證券的多樣化,建立科學的有效證券組合
③理智投資原則:
證券投資在分析、比較後審慎地投資。
2、證券投資賬戶開立
進行證券投資需到大型全業務牌照的證券公司申請相應的投資理財賬戶。投資理財賬戶可運用於股票(包括A股B股H股等)、債券(包括國債、企業債公司債等)、期貨(包括金融期貨如股指期貨、外匯期貨二元期權Meetrader商品期貨如金屬期貨、農產品期貨等)等一系列的金融工具進行證券年投資。證券賬戶的開立可到各證券公司營業部辦理,需要在交易日內辦理。
3、證券投資的作用
①證券投資為社會提供了籌集資金的重要渠道,是各類企業進行直接融資的有效途徑;
②證券投資有利於調節資金投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從而引導資源合理流動,實現資源的最佳化配置;
③證券投資有利於改善企業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知名度,促進企業的行為合理化;
④證券投資為中央銀行進行金融巨觀調控提供了重要手段,對國民經濟的持續、高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投資俱樂部

投資俱樂部是以投資金錢為目的而經常聚會的團體,其投資標的通常是股票和其他公開交易的證券。出現了致力於這類型投資的各式網路群組,其並且在美國促成了個人投資的景氣。

投資海外

對中國的高淨值投資人而言,由於股市的大幅震盪和房市的巨觀調控,以股票和房地產為主的投資策略在過去的幾年內越來越難實現好的投資回報。
中國的股市相比於國外的市場,第一,因為缺少成熟的以做空和槓桿為工具的對沖機制,無法實現像海外對沖基金投資這樣的絕對回報。第二,由於監管的缺乏,中國股市的內幕交易問題嚴重,無內幕訊息的個人投資者在股市交易中處於明顯的劣勢。 第三,由於公司上市機制的不合理性,股市往往成為上市公司圈錢的渠道而缺少長期投資的價值。最後,因為國內財務審計公司缺少獨立的監管,容易造成上市公司財務造假,進一步增加了股市長期投資的風險。
房價因過去幾年的飛速增長,使得政府不得不加大巨觀調控,以遏制房地產市場的投機性。中國房地產投資的暴利時代已結束。所以高淨值的群體都開始遠離房市,並考慮其他投資渠道。海外投資在最近幾年成為很多人高淨值投資者的選擇,原因有很多:
1、追求投資的絕對回報;
2、資產配置的國際化;
3、分散資產配置;
4、資產的安全性;
5、移民
6、子女留學;
7、以休閒度假為目的的海外置業;
8、享受海外境外貸款較低的利率。
作為一個可能的海外投資者,必須首先回答投資海外的目的。

特點

1、投資是以讓渡其他資產而換取的另一項資產;
2、投資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之外持有的資產;
3、投資是一種以權利為表現形式的資產;
4、投資是一種具有財務風險的資產。
5、投資周期很漫長一般為5-10年,不漫長的叫投機。

作用

1、投資對經濟成長的影響
投資與經濟成長的關係非常緊密。在經濟理論界,西方和我國有一個類似的觀點,即認為經濟成長情況主要是由投資決定,投資是經濟成長的基本推動力,是經濟成長的必要前提。投資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可以從要素投入和資源配置來分析。
2、投資是促進技術進步的主要因素
投資對技術進步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投資是技術進步的載體,任何技術成果套用都必須通過某種投資活動來體現,它是技術與經濟之間聯繫的紐帶;另一方面,技術本身也是一種投資的結構,任何一項技術成果都是投入一定的人力資本和資源(如試驗設備等)等的產物。技術進步的產生和套用都離不開投資。

會計處理

短期不入賬

根據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企業購入的各種短期有價證券,包括各種股票和債券,應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記賬,並按實際支付的價款入賬核算。但有些企業卻經常不將企業購入的短期有價證券入賬,從而形成企業的賬外資產,使企業的會計核算出現紕漏,弄虛作假。
例如某企業負責人得到股市內幕訊息,在大盤指數即將上漲時買入一製造業的股票,準備在一個月後賣出;該領導授意財務人員不作賬務處理,待一個月後,賣出該股票將原銀行存款補上,買賣差額存入“小金庫”,逃避稅務機關的檢查。

列入股票成本

將已宣告股利,列入股票成本。根據財務制度的規定,企業購買股票或債券時,如在實際支付的款項中包括已宣告發放但未支付的股利和已到期尚未領取的債券利息時,作為其他應收款處理。
而有些企業違反上述原則,在購買股票時將已宣告發放但未支付的股利也作為短期投資入賬,按支付額借記“短期投資——股票(債券)投資”,貸記“銀行存款”。
如某企業1999年7月10日按20元/股購入股票10000股,計200000元,另付手續費20000元,該股份公司已於7月1日宣告發放現金股利,每股5元,7月20日起開始支付。企業作“借:短期投資——股票投資220000,貸:銀行存款220000”的會計處理。7月20日收到分派的現金股利時,作了“借:現金50000,貸:投資收益50000”的賬務處理,造成虛增利潤50000元。

成本列入當期

某些購買成本列入當期費用:有些企業在進行短期投資時,將應記入投資成本的部分支出如手續費、經紀人佣金等,列入當期費用,減少了利潤。企業購買股票、債券時,將發生的經紀人佣金、手續費等有關費用列入管理費用或財務費用,相對減少了投資額,減少了當期利潤。如一化工企業1997年購買某一食品公司的股票,不準備長期持有,股票金額100000元,另付手續費1000元。
企業賬務處理為:
借:短期投資股票投資100000元,
管理費用1000元;
貸:銀行存款101000元
從而造成多列費用1000元。

截留投資收益

短期投資掛賬,截留投資收益。企業在購買股票、債券等進行短期投資時,採用虛列債權的手段加以隱瞞,其目的通常是想截留投資收益。
如某企業1999年6月1日以銀行存款15000元按面值購入某製藥企業的債券,債券年利率為8%,另付手續費150元。企業作“借:應收賬款——製藥公司15150,貸:銀行存款15150”的賬務處理。

隱瞞收益

企業進行對外投資,分得的收益(或聯營利潤)應作為投資收益入賬。但企業為了搞職工福利,便將收得的投資收益作增加其他應付款的賬務處理,年終時全部用於職工福利開支。如果企業經營效益一直不錯,為了充分利用閒散資金,決定與一電子產品生產廠進行聯營,用貨幣資金對外投資,投資核算採用成本法。按照聯營協定的規定,年終分得聯營投資利潤20萬元,企業為了將這筆投資利潤用於職工福利,便轉移該項收入。其將收到的聯營利潤記入"其他應付款"賬戶,然後再通過該賬戶核算職工福利支出。年終分得聯營利潤存入銀行,其會計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應付款
次年以慰問職工的名義,將聯營利潤全部私分,會計分錄為:
借:現金
借:其他應付款
貸:銀行存款貸:現金

計價不真實

1.企業以現金、存款等貨幣資金方式向其他單位投資,在計價時,不遵守規定,不按照實際支付的金額計價。
2.企業以實物、無形資產向其他單位投資時,不按投出雙方簽訂的契約、協定約定的價值,或評估機構確認的價值計價;有的不經過評估任意確定金額。對於資產評估機構確認的價值與賬面淨值的差額,也不按照規定計入資本公積金及遞延稅款。
由於企業不按照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來實務操作,極易造成某些科目的核算出現錯誤,由此而人為地調節資產和利潤,逃避來自各方面的檢查。

截留利息收入

企業在以面值購入的債券,應按規定利率按期計算應計利息,並將應計利息收入作投資收益處理。具體會計分錄為:“借:長期債券投資——應計利息,貸:658投資收益”,但有些企業為了截留利息收入和偷漏所得稅,而採取了計入“其他應付款”賬戶掛賬的舞弊手法。
如某企業於1999年1月1日按面值購入某公司當年發行的5年期債券50萬元,利率為8%,債券到期一次還本付息。1999年上半年按會計制度規定,企業購入的有價證券1~6月份的利息收入應作賬務處理,即“借:長期債券投資——應計利息,貸:658投資收益”,但該企業卻將投資收益計入“其他應付款”,致使企業當年少實現利潤4萬元(50×8%=4萬元),同時偷漏了應上交的所得稅

投資陷阱

沒有投資就沒有發展,投資是尋找新的贏利機會的惟一途徑,也貫穿於企業經營的始終:“新建項目的投資、擴建項目的投資、技術改造的投資、參股控股的投資。”每一項投資都蘊含著新的希望,每一次投資都面臨著無盡的風險——尤其對民營企業而言,一次投資失誤也許就意味著一生的一蹶不振。
對投資者而言,一個未知的行業就像遙遠沙漠上空美麗的海市蜃樓,因為遙遠而顯得美麗。只有穿越之後,才知道美麗的遠景只是各種光線融匯而成的圖景而已。優惠政策、壟斷行業的高利潤高回報、高新技術等,對準備進入和新進入者而言,沒有實實在在的調查研究和充分的風險準備,都只能是一道美麗的幻影。

政策性

政策機會是中國企業最青睞的投資方向之一,從世界範圍來看,政策方向的調整、新政策的出台對相關產業也具有巨大的影響,甚至成就了很多知名跨國企業。中國沿海大量民營企業也就是充分利用了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機會,形成了中國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域。但對政策性機會的盲目追求卻常使投資者在毫無準備的時候,一步一步踏進政策性投資陷阱中。
在我國進入WTO後,出於對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承諾和完善法制建設的考慮,將進入一個政策法規大調整的非常時期,企業遭遇類似的政策調整將會更多,一些對政策有極大依賴的投資項目,如果不能及時考慮好撤退、轉向或是減少對政策的依賴,一旦政策調整,都將面臨難堪的境地。除了政策的行業審批限制、政策的變化包括城市規劃調整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外,政策執行的時間差、空間差以及執行力度差別都會成為一個個投資陷阱
要避開政策性陷阱,重要的是不要過分依賴政策。在國內投資的外商投資企業中,新加坡、韓國投資商遭遇政策陷阱而失敗的多,而歐美企業相對較少,主要原因是歐美企業在投資過程中,較少受優惠政策吸引,而更多地看該地的市場環境及項目本身在該地的市場前景。
針對政策性陷阱,國家經貿委博士後研究員趙曉給投資者的建議是:
1、加強與政府溝通,保證政策信息來得更快更準確,因為政策的確包含著巨大的商機
2、忌貪小便宜吃大虧,不能僅僅因為政策優厚而不顧投資的其它條件;
3、提高對政策的套用水平,不要把寶全押在政策商機上,要根據自己的實力進行投資;
4、政策套用適當,不要過頭,留心政策的變化。

非市場競爭

企業是市場中的動物,只能在市場鏈條中生存。市場的生態環境一旦被破壞,企業的生存就岌岌可危了。在企業的投資行為中,壟斷部門的市場壁壘是一個極大的投資陷阱。
很多投資者仍然熱衷於與壟斷行業做生意甚至力圖進入壟斷行業,他們看到了壟斷行業豐厚的利潤、穩定的回報,卻忽視了即將遭遇的非市場競爭的堅冰。壟斷行業要保住自身利益,將會動用各種力量對新進入者進行全力阻擊,利用現存不公正制度是最常見的手段,如利用政府補貼進行降價、利用計畫經濟時制訂的標準進行經營方面的限制等。要破除這些堅冰,所需付出的額外成本非常之高,不具備一定實力的投資者不能承受,即使具備了這種實力,在以後的經營過程中能否消化這些成本也未可知。
這類非市場競爭陷阱在市政環保、自來水、影視、教育、天然氣、電信、銀行等壟斷性行業及律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行業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如券商上市公司實行配股包銷使券商們“變成了股東”,紛紛陷入資金緊張或賠本甩賣的案例,與其說是激烈的市場競爭使然,不如說是券商與上市公司之間不平等的地位造成。

人文環境

1999年,國家經貿委發布“禁白令”,明確未來將取締一次性發泡塑膠餐具,一大批企業敏銳地發現了其中蘊含的巨大商機,一頭扎進了綠色環保餐具行業。
兩年過去了,原本測算年需求總量達120億件,潛在銷售額不低於30億元的快餐具市場竟然成了綠色餐具的滑鐵盧。由於環保餐具價格較高,大量餐飲企業視國家禁令於不顧,仍然違規使用一次性發泡塑膠餐具及後來上市的“環保”替代品——一次性PP餐具。全國170家左右的綠色環保餐具生產企業,大約有2/3以上停(待)產,每天3班滿負荷生產的企業基本沒有,一些原來還能勉強開工的企業由於缺少流動資金或其它經營上的種種原因,紛紛停產關門。
“白魔”屢禁不止,背後的原因其實是投資者掉進了新行業的人文環境陷阱中。大量小型飲食企業在薄利中生存,對成本的考慮遠遠大於環保意識,只要國家的禁令有口子——而這幾乎是肯定會有的——飲食企業就會舍綠就白。
在投資前的市場分析中,人文環境的考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儘管這一點被很多企業所忽略。融資環境、人員的文化素質、市場消費習慣、政府開放程度等構成了企業投資運作的重要人文環境,企業一旦與之不融合,要調整則會花費巨額的成本,如近兩年的中外合資改獨資潮、多家民營企業搬遷等。一些投資者面臨著投資中的“關門打狗”困境、新奇項目不被消費者接受、併購中雙方企業文化不融合、遭遇地方保護主義等,都暴露出項目對人文環境的不適應。
有的投資者自認為只要適應一些特殊的人文環境,如地方保護,如融資的人情化,可能會獲得加倍的利益。但我們很難看到一個企業能長久用“高額的賬外成本”與特殊的人文環境保持融洽,而且我們的社會交易理念正在向著重契約、守規範的西方式圭臬轉化,從長遠來看,簡單地適應最終都會弦斷弓折。
對人文環境的不適應,最好的辦法只有一個:敬而遠之。

技術及人才

對高新技術的追求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企業在投資行為中往往有追求高新技術的衝動,以保持自己的獨特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但是,一旦對高新技術的把握不當,反而會成為顛覆整個投資行為的主因。
一般而言,擁有成熟的技術是所有投資者投資的前提,問題是,技術能否保證成熟?一些投資者相信“只要有錢,不怕買不來技術”,市場情況也確實如此,但問題又來了,買來技術真能用嗎?
與技術陷阱類似的是投資中的人才陷阱,都是新進入一個行業的投資者特別容易踏進的陷阱。這類陷阱有一個共同特徵:為企業經營所必備,容易從市場獲得所以投資者不重視,但評判是否合適卻非常困難,往往成為新投資項目成敗的關鍵。
資本時代,企業對高新技術和高精尖人才的追求幾近瘋狂,魂牽夢縈的都是能擁有別人無法替代的技術,有不可或缺的人才。他們沒有留意到,技術和人才作為企業進行市場競爭的兩大法寶,在為投資者贏來豐厚利潤的同時,也常使大量優秀的項目消弭於無形。
要避免技術和人才陷阱,投資者應努力做到:
1、進入新領域優先考慮熟悉產業的相關行業,儘量不要進入自己不熟悉的行業;
2、對還處於實驗階段的新技術,必須進行由小試到中試再到小規模的投產試驗;
3、對專家、顧問不能盲從,信任他們,但要驗證;
4、技術和人才的投資以適應企業規模和投資能力、適應目標市場需求為主要標準,過高或過低的技術、人才要求並不適當;
5、對進入新行業的投資者而言,判斷人才是否合適的標準是:一看其是否有相當的從業經驗,二看其在該企業及行業內的口碑,三看其歷史業績,最後,還要看其個人稟性是否與本企業文化相融合。對技術是否合適的判斷標準與此類似。

求新求異

傳統產業競爭的白熱化,市場發展的超速度,使人們不得不將眼光投向一個個未知的領域——未知意味著領先一步。但這樣往往在不知不覺中踏入求新求異的陷阱,如一度如火如荼的網際網路,以及生物製藥、環保產業等。投資中的求新求異成為企業面臨的二律悖反難題:不求新求異是等死,但求新求異也許是找死。
新的經濟形式其實就像實驗室中的新產品,可能會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利益,但與成熟產品相比,其風險程度太大。尤其是對實驗產品進行規模化生產,損失將難以估量。同時,求新求異的盲目投資常常使企業陷入一些新型管理理念的陷阱。因為求新求異往往容易使人產生對“新事物”的盲目崇拜。
企業要避免求新求異的投資陷阱,要點在於:
1、投資的目的在於贏利,確定投資項目首先得有詳細的贏利計畫,不要被各種時尚潮流所迷惑;
2、任何一種新奇的項目,既要弄明白其中的法律禁區,還得考慮人們的消費習慣和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2000年全國首家發泄公司在江西南昌關門,2001年海南首家“人體克隆”店停業,高估了市場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是重要原因;
3、新的項目一般很難被消費者一下子接受,因此一方面有失敗的承受能力,還得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4、站在潮頭的背後,關注新奇項目的發展,發現贏利區後果斷進入.

規模經濟

恰當的規模才是真正的規模經濟,而不是絕對地規模越大越好。但仍有眾多的企業盲目追求投資的規模,追求做大的樂趣。企業的擴張、連鎖經營以及多元化甚至併購大多是基於規模經濟的考慮,對投資者而言,以規模擴張為投資出發點或是過分追求投資規模,是一種十分有害的傾向。
規模經濟的陷阱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1、市場經濟的顯著特徵之一是需求的不斷變化,對規模經濟的盲目追求導致的過度投資會使企業尾大不掉,在市場變化的時候,已經透支的企業資源無力迅速調整戰略重新面對新的市場;
2、無法實現對成本和市場的有效控制。受企業資源限制,過分追求做大規模,相應的人、財、物和管理模式會產生脫節斷檔,造成企業運作流程的堵塞甚至停止運行,最終整個投資失控。

短期利潤

企業的目標是利潤,但短期利潤的誘惑卻常常使企業喪失了獲得長期利潤的源泉。對短期利潤的追逐會使企業的有限資源越攤越薄,在人、財、物和精力等方面稀釋主業的供給。在越來越專業化的市場競爭中,市場演化速度越來越快,每一個產業鏈上都匯聚了太多虎視眈眈的分食者,且不說短線產品本身所具有的風險,企業即使獲得了可以對主業項目形成資金支持的短期利潤,其在主業市場的影響力、管理者精力以及綜合競爭力的衰減都是不可彌補的損失。
追求上市是追求短期利潤的陷阱之一,對投資者而言,上市最大的損失在於戰略方向的迷失。一方面,上市本身高額“利潤”的吸引力容易使企業對短期利潤“成癮”,另一方面,上市融來的巨額資金會“撐死”企業,找不到項目可投,病急亂投醫往往會形成大量呆壞死賬,直接影響企業長遠戰略目標的實現。此方面的分析在本刊特別策劃《批判上市》中已有詳述,在此不表。
一些企業本末倒置,輕視主業經營,在證券市場中通過“委託理財”瘋狂追逐資本利得,也形成了巨大的短期利潤陷阱
有的投資者明白項目運作、併購以及品牌擴張中其實存在種種陷阱,只是在高額的利潤驅使下,希望可以僥倖抓住那一條條滑溜溜的魚。但道亦有道,在超速競爭的市場,實力並不雄厚的投資者偶入魔道,或許得用一生的光陰來償還。

項目運作

項目運作給現代企業提供了豐富的機會和可能,而且往往是大塊分金銀,相對實業投資而言,其財富聚集的速度是幾十數百倍。在今天,說進行項目運作成為一種時尚似不為過,但項目運作是有錢人的遊戲,其中的陷阱埋葬了太多希望空手套白狼的追求者。
資金鍊斷裂是項目運作最大的陷阱。利用超市的巨額現金流量進行項目運作即是一種主要操作方式,其中的典型案例是鬧得全國媒體沸沸揚揚的東北最大超市萬集源猝死案。

品牌延伸

企業培育一個成功的品牌不易,當它擁有一個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後,很自然地會想到充分發揮既有品牌的效用,用既有品牌投資發展關聯產品。事實上,品牌延伸是許多著名企業成功擴張的經驗,甚至成為不少西方企業發展戰略的核心。一項針對美國超級市場快速流通商品的研究顯示,成功品牌(年銷售額在1500萬美元以上)有2/3屬於延伸品牌。
但品牌延伸把握不好,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一些企業過度拓展產品陣容,恨不得用自己的品牌投資所有產品,結果卻連最拿手的產品都受到拖累,品牌資產損失慘重。這樣的品牌延伸犯了一個忌諱:原有品牌的個性被稀釋,從而使消費者感到疑慮,也就失去了與原有品牌的連線點。因此有專家說,行銷的精髓就是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品牌形象,而破壞一個品牌形象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所有的東西都打上這個名稱。
“品牌延伸陷阱”主要表現在:損害原品牌形象;模糊、淡化原品牌定位;誘發消費者心理衝突以及蹺蹺板效應(即同一品牌不同產品的市場表現互相衝突無法平衡)。
具體說,品牌延伸過程中應遵循以下準則:
1、知名品牌與其延伸品牌的品牌定位要一致。定位是指使品牌在顧客的心理中占據一個有利的地位;
2、知名品牌與其延伸品牌的目標市場、價格檔次應相近;
3、知名品牌與其延伸品牌的服務系統相同;
4、品牌延伸應根據企業和產品的現狀而定,不能盲目擴張。一些熱衷於品牌延伸的企業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新消費群體上,由於企業自身的資源和能力有限,在吸引新客戶的同時卻忽略了維繫老主顧。企業保有一個消費者的費用僅僅是吸引一個新的消費者所需花費的1/4,所以,企業在考慮套用品牌延伸時,應考慮其自身的狀況和能力.

併購

七八年前,當“低成本擴張”的併購概念撞擊民營企業家的腦海時,幾乎所有企業都為之振奮。對民營企業而言,轟轟烈烈的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催生了太多的發財機會,併購無疑是巧妙而迅速進入“小康社會”的一大捷徑。
喧囂之後是長久的沉寂,僅僅幾年的時間,在經歷了一系列併購帶來的震盪之後,“低成本擴張”已被很多民營企業悄悄地擱置在一邊,市場又迎來外資為主導的新一輪併購熱。這裡面,固然有國家產權改革政策完善使併購不再像從前那樣有利可圖的原因,但更多的卻是嘗盡了併購之痛的民營企業在默默地舔傷。
對大量民營企業來說,真正的擴張成本其實不是兼併時付了多少錢,而是兼併以後未來能賺多少錢。很多形式上的零兼併也可能是成本非常高。企業依靠聲譽、品牌和實力進行併購擴張,資產得到了擴張,但這些擴張也可能是“陷阱”。
一些企業進行併購的目的在於進行資本運作,即對被併購的企業進行重新包裝審計轉手或抵押貸款,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完善,此類運作越來越缺乏操作空間。而此類併購的陷阱在於容易發生現金流劇縮,一旦發生資金鍊斷裂,將會產生慘烈的連環效應,危及整個企業的生存。
從歷史案例來看,併購中主要存在著三大陷阱:一是債務陷阱,即被併購企業中存在的隱形債務;二是主管部門出爾反爾的·於文化衝突的陷阱。
一般說來,併購企業處於強勢地位,有著自己獨立而強大的企業文化傳統,在併購活動中,被併購企業的文化一旦不能完全融入,就可能產生巨大的衝突。三株在併購過程中就屢次嘗到這方面的苦頭,其軍事化管理不斷遭受被併購方的責難和抵制,有的甚至直接導致併購活動失敗。
要避免併購的陷阱,經濟學家盛洪的建議是:
1、在產權受到嚴格保護的市場經濟中,併購最好的方式是嚴格按照法律程式辦事,但在產權保護體系還不完善的制度環境,在獲得相關主管部門的支持後,需要注意先接管後轉讓或先租賃經營後轉讓甚至合資經營等非常方式;
2、聘請中立權威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財務審計,同時在產權交易契約中明確規定收購方承擔的債務範圍;
3、在併購企業中進行文化融合而不是企業文化的替代;
4、藉助合適的中介機構幫助進行併購。合適的中介機構標準是:業績好,歷史長,專業化程度高,人員構成合理,規模大。

信心上升

據中證報最新調查結果顯示,11月投資者信心指數為55.6,同比上升12.1%,環比下降4.3%。
在各子指數中,11月除國際經濟金融環境指數環比上升1.2外,其他各子指數均有所下降。其中,國內經濟基本面指數和國內經濟政策指數分別下降2.5和2.0,大盤樂觀和大盤抗跌指數分別下降4.6和2.0,大盤反彈和買入指數分別下降1.6和2.7。調查報告認為,信心指數雖小幅下降,基本保持平穩,投資者情緒始終偏向樂觀,沒有出現大起大落的現象。
調查顯示,認為上證綜指未來3個月會上漲的受訪者占40.21%,認為未來1個月會上漲的占33.99%。未來3個月內考慮增加投資於股票資金量的受訪者占27.40%,與10月基本持平。11月國際經濟和金融環境指數為44.5,環比上升1.2,連續4個月上升。

民間投資

民間投資正在加速啟動,在全社會投資中的份額已接近國有經濟投資,對全社會投資增長的貢獻逐步提高,國民經濟中投資的自主增長能力逐步增強。這是經濟改革、結構調整和巨觀調控政策的積極成果,也為經濟發展和巨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民間投資的成長仍然面臨不少制約因素,亟待加以解決。

變化態勢

(一)國內民間投資增幅高於國有經濟投資、外商及港澳台投資和全社會投資增幅,其中股份制經濟的投資增長最快。
1998年我國實行積極財政政策以來,在投資領域以連續發行國債拉動整個投資需求的增長,已經取得明顯成效。2001年全社會投資增長13%,高於前兩年的增幅。同時,由於國債投資集中體現了政府公共投資的意圖,主要受益者是國有經濟,人們一直擔心民間投資被擠出或增勢減弱。事實上,除1998年國有經濟的投資增幅顯著高於民間投資和全社會投資的增幅以外,1999~2001年,分別看,集體經濟個體經濟和其他經濟的投資增幅基本上都快於國有經濟的投資增長速度,其中“其他經濟”的投資增幅連續兩年高達28%以上。在各類經濟成份中,股份制經濟的投資增長最快,1997~2001年,由1387.21億元增加到5663.49億元,5年平均增速高達32.5%;同期,外商及港澳台投資從2893.08億元增加到2998.69億元,平均增幅僅為0.7%。
國內民間投資的平均增幅不僅高於國有經濟,也高於全社會投資的增幅。1998~2001年,國有經濟投資增幅已從17.4%逐年回落為3.8%、3.5%和6.7%,而全部國內民間投資的平均增幅逐年分別高達20.4%、11.8%、22.7%和20.3%,與國有投資增幅放緩的趨勢形成鮮明對照。
(二)國內民間投資比重接近國有投資,股份制投資比重明顯上升,外商及港澳台投資比重逐年下降,全社會投資對政府直接投資的依賴程度正在降低。
近幾年,國內民間投資在全社會投資中的份額呈現不斷上升趨勢,而國有投資、外商及港澳台投資比重則逐年下降。1997~2001年,國有投資、國內民間投資、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三者比重分別由52.5%、35.9%和11.6%變為47.3%、44.6%和8.1%,目前國內民間投資在全社會投資中的份額已經接近國有經濟。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有經濟在全部投資中的比重以較大幅度持續下降,2001年與1994年相比,這一比重降低了9.1個百分點。同期,集體經濟投資比重小幅度下降,降低了2個百分點;外商及港澳台投資比重下降3.1個百分點;而個體經濟投資尤其是股份制經濟投資所占比重明顯上升,分別上升了3個和11.4個百分點。國家注入大量國債投資以來,儘管國有經濟在全社會投資中所占比重在1998、1999年曾有小幅度回升,但是總的看仍呈下降趨勢,1998~2001年,國有經濟投資比重由54.1%下降到47.3%。同期,在國內民間投資比重的變化中,集體經濟投資所占比重略有下降,由14.8%下降到14.2%;個體經濟投資比重由13.2%上升到14.6%;其他經濟的比重由18%上升到23.9%,其中股份制經濟的投資比重由6.9%迅速上升到15.2%。這表明,在國債投資集中投向國有經濟領域的同時,國內民間投資也漸趨活躍,尤其是股份制經濟的投資活力最為強勁,比重上升幅度最大。
通過對比近幾年政府直接投資與全社會投資的態勢,也可以看出投資自主增長能力逐步增強的趨勢。1999~2001年,國債投資(包括國債資金和全部配套資金完成的投資額)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逐步下降,依次為8.1%、8.8%、6.5%;預算內投資資金增長率也逐步下降,依次為54.7%、13.9%、13.2%;而全社會投資增長率則逐步上升,依次為5.1%、10.3%、13%。這表明,由於國內民間投資成長勢頭逐步加強,全社會投資增長對政府直接投資的依賴程度正在降低。
(三)國內民間投資對全社會投資增長的貢獻率有所提高,接近國有經濟投資的貢獻率。
由於整個非國有經濟投資的增長速度逐步加快,在全社會投資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它們對全社會投資增長的貢獻率也逐步提高。1998年全社會投資增長13.9%,其中國有經濟的貢獻率高達7.52個百分點,而集體經濟、個體經濟和其他經濟的貢獻率分別僅為2.05、1.83和2.49個百分點。2001年全社會投資增長13%,其中國有經濟的貢獻率下降為6.17個百分點,集體經濟的貢獻率下降為1.85個百分點,個體經濟和其他經濟的貢獻率分別上升為1.9和3.12個百分點。在其他經濟中,股份制經濟對全社會投資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得最為明顯,由1998年的0.96個百分點上升到2001年的1.98個百分點;同期,外商及港澳台投資對全社會投資增長的貢獻率則由1.46個百分點下降為1.05個百分點;而聯營經濟等投資的貢獻率基本保持在0.08個百分點。個體經濟投資的貢獻率已經略大於集體經濟。按照2001年各種經濟類型對全社會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國有經濟、股份制經濟、個體經濟、集體經濟、外商及港澳台投資經濟和聯營經濟等。國內民間投資對全社會投資增長的合計貢獻率,由1998年的4.92個百分點上升到2001年的5.81個百分點,正在接近2001年國有經濟投資6.17個百分點的貢獻率。這與國有投資、外商及港澳台投資的貢獻率分別下降的趨勢也形成鮮明對照。
(四)東部民間投資已經成為本地區全社會投資的主力軍,中西部民間投資增長快於東部分地區看,民間投資在東中西三大地區都有很大增長,在本地區全部投資中的比重不斷上升。
1993~1997年,東部民間投資年均增長23%,民間投資占本地區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由46%增加到53.6%,上升了7.6個百分點;中部地區民間投資年均增長32%,所占比重則由31.7%上升到44.6%,上升12.9個百分點;西部地區民間投資年均增長27%,比重由23.5%上升到32.4%,上升8.9個百分點。這一時期整個國民經濟和全社會投資的增長速度相當高,因此東、中、西三大地區的民間投資增長勢頭也很猛,中、西部民間投資的增幅和所占比重的上升勢頭都明顯高於東部地區。
1997~2000年,東部民間投資年均增長10%,在本地區全部投資中的比重由53.6%增加到56%,上升了2.4個百分點;2000年東部地區有5個省的這一比重超過本省56%的平均水平,分別是福建(63.4%)、浙江(62.7%)、廣東(59.9%)、海南(58.2%)、天津(58.2%)。中部民間投資年均增長11%,所占比重由44.6%增加為45.9%,上升1.3個百分點。西部民間投資年均增長19%,所占比重由32.4%增加到37.5%,上升5.1個百分點。這一時期由於亞洲金融危影響和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三大地區民間投資的增長和所占比重的上升幅度均有所放緩,但是在深化改革和擴大內需政策的刺激下,民間投資在不同地區仍然維持了較高的增長勢頭,尤其是西部民間投資的增幅明顯大於東部和中部。同時,在東部一些非國有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民間投資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發揮了對本地區全部投資的主要拉動作用。

促進因素

(一)國有經濟改革和戰略性調整的推進,擴大了民間投資的成長空間。
1998~2001年,股份制經濟投資的增長速度分別高達40.4%、27.3%、63.9%和39.4%,在整個民間投資中的增長是最快的;股份制經濟投資在增勢迅猛的“其他經濟”投資中占有主要份額(由1997年的30.4%上升到2001年的63.6%),整個民間投資的加速成長實際上是股份制經濟投資拉動的。民間投資已經遍及國民經濟十六大行業,個體經濟投資主要分布在農業和住宅方面;集體私營聯營股份制經濟投資主要分布在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製造業和建築業。1993~1997年,民間投資在十六大行業中的投資額及占本行業全部投資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增長最快的行業是建築業、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和農林牧漁業,所占比重分別上升了15.69、12.55和11.71個百分點。在一般競爭性領域,民間投資主體特別是股份制經濟已經顯示出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競爭優勢。近幾年,一些國有經濟壟斷的基礎設施領域逐步向民間投資開放,對民間投資的產業進入限制有所放寬,民間投資主體在這些領域也日益顯示著增長潛力和競爭活力。
(二)法律環境的改善激發了非公有經濟投資的積極性。
黨的十五大召開之後,憲法正式確定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眾多的假集體企業紛紛摘掉了“紅帽子”,恢復了其私營企業的本來面目。據有關部門對2000多家民營企業進行的隨機調查,70%的民營企業準備與其他所有制企業進行聯營或股份制改造,願意參與國有企業的改革。1999年生效的《個人獨資企業法》和實施細則,不再對個人獨資企業的僱工人數、註冊資金設定最低限制。關於非公有經濟的法規正在逐步制定,為此類投資主體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
(三)西部大開發對各地區民間投資的活躍產生催化作用。
西部地區的改革開放步伐正在加快,投資環境逐步改善,為本地各類企業包括民間投資主體的發展壯大創造了有利的體制條件。同時,也吸引更多的東、中部各類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到西部投資,促進了生產要素流動和區際貿易的擴大。據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2000年11月的調查,東、中部地區有超過半數的企業已經參與或打算參與西部大開發,生產要素加快流入西部的途徑正在逐步拓寬。這不僅為西部民間投資主體帶來專門人才、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和信息等本地稀缺的生產要素,還帶來新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東、中部地區的各類企業也找到新的投資機會,擴大了配置資源的市場空間。
(四)預算內資金包括國債投資為激活民間投資創造了條件。
一方面,近幾年的巨額國債投資正在改善不少地區的基礎設施,起到間接拉動民間投資的作用。另一方面,預算內資金對民間投資主體的支持力度也有所加大。1997~2000年,預算內資金在全社會投資總額中所占比重由2.8%上升到6.4%,用於民間投資的比重由12.1%上升到18.5%。當然,同期,在全社會投資的各項資金來源中,用於民間投資的主要是利用外資、自籌投資和其他投資,但是預算內資金對民間投資項目的直接支持也是不能忽視的。

幾點建議

第一,進一步放寬對非國有經濟特別是個體私營經濟的投資限制,降低準入門檻。根據“十五”計畫和國家計委《關於促進和引導民間投資的若干意見》,切實清理現行投資準入政策,在明確劃分鼓勵、允許、限制和禁止類政策時,應當體現國民待遇公平競爭原則,打破所有制界限、部門壟斷和地區封鎖。凡允許外商投資和國有經濟進入的領域,都應當允許其他任何經濟類型的企業進入(國家有特殊規定的除外),在持股比例上也不應人為設限。國家應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通過收購、兼併、控股參股、轉讓經營權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經濟改革和戰略性調整,國有資本改制企業一般不要控股。
第二,加快改革投資體制,拓寬民間投資進入渠道。改革前置審批辦法,簡化審批程式和手續,加強對民間投資的產業引導。根據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傳統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現代服務產業的不同行業特點,採取符合市場經濟慣例的多樣化的項目組織形式和投融資形式,例如公開招標特許經營、智慧財產權入股和產業投資基金等等,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這些領域。無論採取何種進入方式,都要確保各類投資主體之間的契約自由和公開、平等競爭,並且形成利益和風險相對應的投資風險責任機制。
第三,加大財稅政策對民間投資的引導和支持力度。預算內資金(包括必要的國債發行)應當繼續支持民間投資,以參股或補償形式投入以民間資本為主的項目;對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公益性事業,要通過收費補償機制或財政補貼,吸引民間投資進入;技改貼息應當對非國有企業一視同仁。清理不公平稅負,實行結構性的減稅政策。對國家鼓勵類產業的民間投資項目,在投資的稅收抵扣和減免、成本攤提等方面應實行與國有投資和外商投資相同的優惠。對個體和私營企業要避免重複徵收所得稅。對創業階段的中小企業應當給予必要的減免稅支持。同時,嚴格治理“三亂”,解除民營企業的不合理負擔。
第四,大力發展適應民間投資需要的多層次金融體系。加快金融業對內開放步伐,積極發展非國有的地方銀行和中小金融機構。完善中小企業信貸擔保體系,普遍設立專門的貸款擔保基金。可考慮建立面向中小企業的政策性金融機構,為其提供政府優惠貸款和貼息貸款。國有商業銀行要切實發揮好其內部中小企業信貸部門的職能,建立相應的風險防範制度;通過適當下放貸款許可權,增加資金支持,擴大利率浮動範圍等,鼓勵中小金融機構擴大融資活動。在直接融資方面,應當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高科技企業發行債券、股票並上市流通,適時建立二板股票市場,疏通民間資本的進入和退出通道。
第五,建立投資服務體系,幫助民間投資者提高管理和決策水平。各地政府應當把促進和引導民間投資納入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落實措施,提高辦事效率。可考慮成立相應的投資服務機構(尤其應當鼓勵自律性行業組織發揮投資服務職能),向民間投資者發布行業投資信息、提供政策法規諮詢和技術服務等等。同時,在規範和整頓經濟鑑證類中介機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中介服務機構的職能,為民間投資者提供法律、財會、市場信息、企業診斷和投資諮詢等方面的服務。

創業投資

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是以權益資本(equity capital)的方式存在的一種私募股權投資(private equity investment)形式,其投資運作方式是投資公司(investor)投資於創業企業(venture companies)或高成長型企業(growth orientated enterprises),占有被投資公司(investee)的股份,並在恰當的時候增值套現(cash out)。
創業投資公司只投資於還沒有公開上市的企業,他們的興趣不在於擁有和經營創業企業,其興趣在於最後退出並實現投資收益。由於創業投資的資本較公共股票市場投資資本流通性要低很多,所以其追求的回報率也相對高一些。大部分創業投資公司為了減少風險,不謀求在企業的控股地位,只有在投資公司謀求控制被投資公司的經營方向時才會刻意追求成為最大股東;投資公司管理人員一般也不參與被投資企業的日常管理,主要依賴於在投資前用一套詳細的項目可行性審查程式,評估投資的成功的可能性。分紅不是創業投資家經營運作追求的目標,創業投資公司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通過被投資企業的快速發展,來帶動它的投資增值,並在恰當的時候套現退出。退出的方式可以是公開上市(IPO)、出售股權給第三方(trade sale)、創業企業家回購(buy back)、或清盤結算(liquidation)。

各種投資理論

有效市場假說(EMH)
1965年,美國芝加哥大學金融學教授尤金·法瑪(Eugene Fama),發表了一篇題為《股票市場價格行為》的論文,於1970年對該理論進行了深化,並提出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簡稱EMH)。有效市場假說有一個頗受質疑的前提假設,即參與市場的投資者有足夠的理性,並且能夠迅速對所有市場信息作出合理反應。該理論認為,在法律健全、功能良好、透明度高、競爭充分的股票市場,一切有價值的信息已經及時、準確、充分地反映在股價走勢當中,其中包括企業當前和未來的價值,除非存在市場操縱,否則投資者不可能通過分析以往價格獲得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超額利潤
行為金融學(BF)
197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納曼(Daniel Kahneman)等人發表了題為《期望理論:風險狀態下的決策分析》的文章,建立了人類風險決策過程的心理學理論,成為行為金融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簡稱BF)是金融學、心理學、人類學等有機結合的綜合理論,力圖揭示金融市場的非理性行為和決策規律。該理論認為,股票價格並非只由企業的內在價值所決定,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資者主體行為的影響,即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價格決定及其變動具有重大影響。它是和有效市場假說相對應的一種學說,主要內容可分為套利限制和心理學兩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