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城市建設和土地市場的迅速發展,舊城區改造被我國政府提上日程。尤其是從90年代末開始,我國掀起了新一輪的舊城區改造的熱潮。經過二十幾年的大力建設和發展,我國的
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改造原因
城市舊居住區,是在一個城市的長期歷史發展中,逐步形成的,也是城市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縮影。舊城一般指的是在市區的一些小區或者是廠房的改造,主要是因為這些小區和廠房年代久遠,好多已經成為
危房,所以必須實行改造,這種改造相對來說
補償要高一些 。舊城區通常歷史文化遺存比較豐富,歷史格局和傳統風貌比較完整,但同時也存在城市格局尺度比較小、人口密度高且居民中低收入人群占的比例比較高、
基礎設施比較陳舊、
房屋質量比較差等問題。
改造效果
通過舊城區改造,城市的各個方面都有較大的發展和變化。
第一,舊城區道路網路基本建成,道路交通矛盾日益緩解;
第二,公用配套設施供需總量基本平衡,服務供應結構得到最佳化;
第三,城市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控制,並呈改善趨勢;
第四,
住宅長期短缺的矛盾得到根本性扭轉,住宅建設飛速發展。
問題、矛盾
舊居住區改造是一個複雜的綜合系統,它涉及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文化效益等多方面的平衡與完善,關係到政府部門、房產開發商和普通居民的利益分配。由於舊居住區改造的系統性和複雜性,我國的城市舊居住區改造還面臨著一些問題和矛盾:
一、對經濟效益的過度注重和對社會效益的忽視;
三、輕視文化效益——歷史風貌和城市景觀特色的喪失;
四、改造手段的單一和體制的不完善;
五、公眾參與仍然薄弱。
創新方法
首先應當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觀念,提高認識
舊城改造,要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有利於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有利於歷史文化的保護利用,有利於城市特色的打造,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
其次,以規劃為龍頭,從城市建設的全局出發,以完善城市功能、促進城市發展為目的,科學合理搞好舊城區改造規劃。
第三,一個城市的發展,是一個地方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歷史,民族和區域不同的城市具有千差萬別的城市特色,在經濟發展的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研究歷史文化的保護,研究城市建設的發展模式。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舊城區改造可以採取三種不同的模式。第一種模式是對歷史文化街區、建築的整體保護,這是舊城區改造的重點之一。舊城區改造的第二種模式是部分地區整體拆除。第三種是部分拆除部分保留的模式,這種情況在舊城區比較普遍。
最後,加強拆遷安置工作,構建和諧社會。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拆遷管理的有關規定,不論房屋置換還是現金賠償,不論是就地安置還是異地安置,都應當尊重民眾意見,多為民眾的就業、居住著想,切實解決民眾困難。
發展趨勢
我國城市舊居住區改造呈現多種模式、多個層次推進發展態勢,改造模式由過去單純的“舊區改造”轉向“舊區再開發”。概括起來,現階段我國城市的舊居住區改造呈現出以下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