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北宋文學家)

秦觀(北宋文學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秦觀(1049年~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別號邗溝居士,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人。北宋時期大臣、詞人。

秦觀少從蘇軾游,以詩見賞於王安石。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元祐初,因蘇軾薦,任太學博士,遷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紹聖元年(1094年),坐元祐黨籍,出通判杭州。又被劾以“影附蘇軾,增損《實錄》”,貶監處州酒稅。繼迭遭貶謫,編管雷州。元符三年(1100年),復命為宣德郎,同年於藤州去世,享年五十二歲。

秦觀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合稱“蘇門四學士”,為北宋婉約派重要作家。其詩清新婉麗,因《滿庭芳·山抹微雲》詞贏得“山抹微雲君”的雅號。他畢生追隨蘇氏兄弟,詞風獨創一格,以秀麗含蓄取勝,情調略顯柔弱與淒涼。著作有《淮海詞》三卷100多首,宋詩十四卷430多首,散文三十卷共250多篇。著有《淮海集》《勸善錄》《逆旅集》等。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全名:秦觀
  • 別名:山抹微雲君
  • :少游、太虛
  • :邗溝居士、淮海居士
  • 所處時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淮南東路高郵 
  • 出生日期:1049年
  • 逝世日期:1100年9月17日
  • 主要成就:宋代婉約派代表人物
  • 主要作品:《淮海集》
  • 最高官職: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
人物生平,早年生活,拜入蘇門,落第閒居,蔡州任上,入京為官,貶謫處州,罷職遠謫,放還去世,主要影響,詞作,詩作,散文,農學,歷史評價,軼事典故,拜師蘇軾,洞房三難,山抹微雲君,夢中題詩,人物關係,主要作品,人物爭議,後世紀念,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十二月,出生於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
至和二年(1055年),父親游太學歸來,因同學王觀及其堂弟王覿有文名,因此而給其命名為秦觀。
秦觀少時豪放俊秀,慷慨之情溢於文詞之間。嘉祐三年(1058年)時即略通《孝經》《論語》《孟子》的要旨。
熙寧二年(1069年),秦觀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災的慘狀,創作了《浮山堰賦》。
熙寧五年(1072年),孫覺任吳興太守,秦觀因為是其親戚而成為其幕僚。在孫覺的指導下,他開始讀兵家書,作《郭子儀單騎見虜賦》。又作有《吳興道中》《陳令舉妙奴詩》《陪李公擇觀金地佛牙》等詩。
熙寧八年(1075年),顯之長老住在高郵,秦觀與之游,作有詩文多篇。同年,秦觀岳父去世,兩日後岳母蔡氏以死相殉。秦觀作《徐君主簿行狀》《蔡氏夫人行狀》《蔡氏哀詞》。
熙寧九年(1076年),孫覺因祖母去世回高郵守孝閒居,僧參寥來高郵,秦觀得以結識參寥。八月,秦觀、參寥陪同孫覺前往歷陽惠濟院拜訪漳南道人昭慶。期間沐浴溫泉、游龍洞、謁項羽祠,作詩三十首、《湯泉賦》一篇。
熙寧十年(1077年),秦觀閒居高郵,從事耕作。期間作有《田居四首》及《納涼》詩。九月,漳南道人來高郵,秦觀應邀作《游湯泉記》。

拜入蘇門

元豐元年(1078年)春,秦觀在家讀書準備應考。因孫覺將要赴任,秦觀作《奉和莘老》《次韻莘老》詩相送。四月,準備入京應考,途徑徐州,攜李公擇書拜謁蘇軾,這是他與蘇軾的初次見面,並正式成為其門下士,作有《別子瞻》《戲雲龍山人二絕》詩。同年,秋試落第,過泗州東歸,參寥作詩安慰,蘇軾有和作,並有書。秦觀回到高郵後,作有《掩關銘》《嘆二鶴賦》《黃樓賦》。在此期間,秦觀與蘇軾、蘇轍兄弟常有書信往來。並作有《南鄉子·妙手寫徽真》詞。年底,代替參寥作《與鐘公實啟》一文,並有《寄孫傳師著作》詩。
元豐二年(1079年)正月十五日,秦觀作《五百羅漢圖記》。同年春,作《次韻參寥三首》詩。三月,蘇軾自徐州徙知湖州,途徑高郵,與秦觀、參寥相會,三人結船過無錫、游惠山。六月,赴會稽看望祖父,得以結識太守程師孟(即程公辟),與之游鑑湖、訪蘭亭,謁大禹廟,留下不少詩篇。有《望海潮·秦峰蒼翠》《滿庭芳·雅燕飛觴》《南歌子·夕露沾芳草》《虞美人·行行信馬橫塘畔》等詞。七月,蘇軾因烏台詩案下獄,秦觀前往湖州看望。八月,過杭州,與參寥月夜遊西湖,謁辯才大師於潮音堂,應邀作《龍井記》《龍井題名記》。年底,與程師孟辭別。
元豐三年(1080年),秦觀在高郵閉門讀書。同年春,作《寄程公辟》《竹詩》等詩。蘇轍被貶遷途徑高郵,秦觀伴其游揚州。同年,鮮于侁任揚州太守,以禮相待秦觀,秦觀為其作《鮮于子駿使臣生日》詩,《揚州集序》,《望海潮·星分牛斗》詞。同年秋,黃庭堅李之儀等先後途徑高郵,與秦觀相會,相與唱和,秦觀稱黃庭堅為“江南第一等人物”。

落第閒居

元豐四年(1081年)春,叔父秦定入京改官,秦觀侍奉祖父回到高郵,安厝亡嬸於揚州。同年夏,與弟秦覿、秦覯習制科之文。同年秋,在揚州應省試,作《中秋口號》詩。十月,作《徐氏夫人墓志銘》。冬末,作《與蘇公先生簡》,致書蘇軾,言及兵法、治盜等策論
元豐五年(1082年)春,秦觀應禮部試落第。西遊洛陽,作《白馬寺晚泊》《春日雜興》詩,《望海潮·梅英疏淡》《畫堂春·落紅鋪徑水平池》詞。至黃州會見蘇軾,結識陳季常。秋歸高郵,作《圓通禪師行狀》文,賦《長相思·鐵瓮城高》詞。
元豐六年(1083年)春,秦觀作有詩詞多首,追憶往日交遊。得王羲之《蘭亭序》真跡,作《蘭亭跋》、書《蘭亭序後》。閒居無事,作《蠶書》。編《逆旅集》。九月,王觀母親去世,秦觀為其作《李氏夫人墓志銘》。輯《精騎集》。同年,作有《銀杏貼》及《對淮南詔獄》詩。
元豐七年(1084年)春,王鞏自賓州放歸,秦觀作《次韻馬忠玉喜王定國還自賓州》。十月,秦觀前往潤州,與蘇軾同游金山,有詩多首,如《宿金山》《金山晚眺》等。十月末,與蘇軾告別,蘇軾賦詞以贈。返回高郵後,秦觀編《淮海閒居集》。赴京師前,為投謁,作有《謝王學士書》《謝曾子開書》。歲末,西行赴京師。

蔡州任上

元豐八年(1085年)春,秦觀考中進士,作《謝及第啟》一文。三月五日,宋神宗駕崩,作《神宗皇帝晏駕功德疏》。秦觀初授定海主簿,未赴任。五月,為乾謁,作《上呂晦叔》書。十月,被任命為蔡州教授,回家接母親,途經南都,與太守王勝之游。因慕馬少游的為人,改字少游。回到高郵後,作《謁先師文》。歲末,侍奉母親到蔡州教授任。
秦觀(北宋文學家)
秦觀像
元祐元年(1086年)春,秦觀作有《登第後青詞》《擬郡學試東風解凍詩》《擬郡學試近世社稷之臣論》《送張和叔兼簡魯直》詩。清明,贈營妓婁東玉《水龍吟·小樓連苑橫空》詞,贈營妓陶心兒《南歌子·玉樓迢迢盡》詞。此後,因連月陰雨,秦觀作《祈晴文》,並考察蔡州山川形勢,作《汝州漲溢說》一文。
元祐二年(1087年)夏初,秦觀得腸疾,作《書輞川圖後》文。病好後,赴京師,講著述之科。九月,宋哲宗正式發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太妃寶冊,回到蔡州的秦觀代州守分別寫祝賀受冊表。
元祐三年(1088年)春,秦觀被召至京師,以應制科,上進策三十篇。當時洛黨蜀黨交惡,秦觀屬蜀黨,遭到排擠。因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俱在京師,人稱蘇門四學士。加上陳師道李廌,人稱蘇門六君子。同年,秦觀作有《和東坡紅鞓帶》《次韻太守向公登樓眺望二首》《送王元龍赴泗州糧料院》《贈蹇法師翊之》等詩。
元祐四年(1089年)六月底,范純仁罷相,出知許州,特薦秦觀堪備著述之科,檄至,秦觀作書辭謝。八月,歐陽修夫人薛氏去世,秦觀代作祭文。又應友人王叔瞻之請,為其作《書王氏齋壁》一文。同年,作有《次韻裴秀才上太守向公二首》《送蔡子驤用蔡子駿韻》等詩。

入京為官

元祐五年(1090年)春,孫覺卒於高郵,秦觀作《孫莘老輓詞》四首。五月,因范純仁推薦,被召至京師,應制科,授太學博士,負責校對黃本書籍。同年,寫有《魏景傳》《眇倡傳》《慶禪師塔銘》《祭監稅主簿文》等文。
元祐六年(1091年),秦觀供職秘書省。七月,遷秦觀為校書秘書省正字。八月初一,趙君錫迫於賈易壓力,上表詆毀秦觀“不檢”,要求罷去秦觀正字,秦觀也自請辭免。八月底,秦觀被罷去正字,依舊負責校對黃本書籍。
元祐七年(1092年)春,秦觀因家貧乞米於錢勰,作有《春日偶題呈錢尚書》詩。同年,作有《送馮梓州序》《李狀元墓志銘》《錄壯愍劉公遺事》等文。
元祐八年(1093年)春,秦觀作有《元日立春三首》詩。正月十五日,作有《次韻東坡上元扈從三首》詩。七月,遷國史院編修官,授左宣德郎。秦觀上辭表,不允。八月十二日,詔賜秦觀筆墨器幣,秦觀作《賜硯記》記之。

貶謫處州

紹聖元年(1094年)三月,“新黨”執政,迫害“舊黨”,秦觀被貶為杭州通判,離京前以詞抒愁,寫有《望海潮·梅英疏淡》《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風流子·東風吹碧草》《虞美人·高城望斷塵如霧》等詞。閏四月,御史劉拯上表,說秦觀影附蘇軾增損《神宗實錄》,請改貶其為處州酒監稅,宋哲宗允許。在前往處州途中,秦觀作有《赴杭倅至汴上作》《艇齋》《送酒與泗州太守》《題金華山寺壁》《精思》等詩,作有《滿庭芳·曉色雲開》詞。
紹聖二年(1095年)春,秦觀在處州,作有《千秋歲·水邊沙外》《好事近·春路雨添花》等詞,作有《題務中壁》《處州閒題》《文英閣二首》《處州水南庵二首》等詩。

罷職遠謫

紹聖三年(1096年)春,秦觀被罷職。夏初,朝廷遣使望風承旨,來找秦觀的過失,但沒有找到,因秦觀詩中有佛書語,以此為罪名,削秩徙郴州。遭此突變,秦觀在行前作有《留別平闍黎》詩以記恨。途徑廬山,作有《白鶴觀》詩,《夢中題維摩詰像贊》一文。十月,將過洞庭湖,作《祭洞庭文》。夜泊湘江,賦《臨江仙·千里瀟湘挼藍浦》詞。途徑長沙,結識一義妓,為賦《木蘭花·秋容老盡芙蓉院》《阮郎歸·瀟湘門外水平鋪》《減字木蘭花·天涯舊恨》詞。同年冬,途中賦詞《如夢令·遙夜沉沉如水》,詩作有《題郴陽道中一古寺壁二絕》。歲末至郴州貶所,除夕之夜,作有《阮郎歸·湘天風雨破寒初》詞。
紹聖四年(1097年)春,秦觀賦《踏莎行·霧失樓台》《點絳唇·醉漾輕舟》《鼓笛慢·亂花叢里曾攜手》《如夢令·池上春歸何處》《如夢令·樓外殘陽紅滿》等詞。同年秋,賦《滿庭芳·碧水驚秋》詞。同年冬,詔命編管橫州,苦恨再次遠謫,作有《自警》《冬蚊》詩。
元符元年(1098年)春,秦觀自郴州徙橫州,自悔為官誤身,作《反初》詩。至橫州,寓居浮槎館,作《醉鄉春·喚起一聲人悄》詞。春暮,賦《青門飲·風起雲間》詞。九月,詔特除名,永不錄用,移送雷州編管。
元符二年(1099年),秦觀自橫州徙雷州,當時,蘇軾在瓊州昌化軍(今海南儋縣中和鎮),兩人隔海相望,時通音訊。同年,秦觀作有《雷陽書事三首》《海康書事十首》《飲酒詩四首》等詩。

放還去世

元符三年(1100年)元月,宋哲宗駕崩,宋徽宗即位。秦觀身處雷州,自覺不久於人世,效仿陶淵明,自做《輓詞》。五月,朝廷大赦。六月,蘇軾內移廉州,途經雷州,兩人相見,秦觀賦《江城子·南來飛燕北歸鴻》詞以記之。蘇軾走後,秦觀的心境也放鬆了不少,他多次到鄉民中體察他們的疾苦,觀摩當地的風俗。七月,詔命復秦觀為宣德郎,放還橫州。八月十二日,行至藤州(今廣西藤縣),游光華亭,秦觀口渴想要喝水,等人送水至,他面含微笑地看著,就此去世,享年五十二歲。其子秦湛聞噩耗自旅次來奔喪,扶櫬北還。蘇軾聞耗,大哭不已,兩日為之食不下。參寥、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等各有哀辭。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秦湛奉秦觀靈柩停殯於潭州。七月二十八日,蘇軾去世。
崇寧元年(1102年)九月,詔立《元祐奸黨碑》,秦觀與蘇軾等被列名。
崇寧二年(1103年),詔令焚毀蘇軾、秦觀等人文集,各地遍立奸黨碑。
崇寧四年(1105年),詔除黨人禁,秦湛得以奉秦觀靈柩歸葬於廣陵。後秦湛通判常州,合葬父母於惠山之陰。

主要影響

詞作

秦觀詞歷來被看作是“詞家正宗”“詞家正音”“詞壇領袖”。秦觀詞藝術風格的形成既與秦觀獨特的個性特徵和坎坷的仕宦經歷有關,也是其借鑑與學習前人和同時代優秀作家的結果。秦觀的個性特徵是非常鮮明和獨特的,早年胸中的一股英豪之氣雖在其詩、文和詞作中屢有體現,然純真多情、銳感柔弱仍是其性格因素中的主導方面。多年坎坷的應舉之途以及從政後複雜殘酷的黨爭背景都是促成其詞風形成的重要外部因素。在藝術淵源方面,秦觀顯然是一位善於借鑑前人的作家。《淮海詞》中是很容易找到花間詞和南唐詞的痕跡的。宋朝作家中,柳永與蘇軾應該說是對秦觀影響最大的兩位了。對於柳永的詞風,儘管秦觀有著某種抑或主動抑或被動的牴觸,但是,秦詞學柳是毋庸諱言的。對於當時執文壇牛耳的蘇軾,秦觀雖與其在性格特徵、創作理念上存在著較大差異,但作為蘇門的重要作家,蘇軾的一些堪稱革命性的詞學理念無疑對秦觀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對於秦觀詞的分期,以紹聖元年秦觀身陷黨爭之禍被貶處州為界,可將秦觀詞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
在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以前,秦觀的人生大概經歷了在家耕讀、漫遊、應試和任職蔡州、京師兩個階段。這一時期是秦觀一生中的主要階段。這一時期的秦觀多情銳感卻又不乏宏圖壯志,但隨著科場失利的打擊和從政後舊黨內部的相互傾軋,秦觀漸次喪失了早年的英氣,感傷情緒也逐漸瀰漫在他的詞作中。這一時期是秦觀詞創作的高產階段,不少令其揚名詞壇的戀情詞都創作於這一時期。悽美的意境、幽約的情懷和柔婉的風格是秦觀前期詞突出的藝術特色。
秦觀(北宋文學家)
秦觀畫像
(一)悽美的意境
在秦觀前期的詞作中,營造一種悽美的意境是其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法之一。秦觀善於將自己的情感通過淒清迷離的景物巧妙地表達出來,夕陽流水、草木花鳥無不浸透著作者那濃濃的離愁別恨和傷感情緒。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滿庭芳》,詞云:
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徵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消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這首詞是秦觀在與他相戀的一位越地女子(應是歌妓)離別時所作,而在那個年代,這種離別,很有可能就意味著永別。所以,全詞瀰漫著一種令人無比傷感的離愁別緒,凸顯出作者那種悽苦、留戀和無奈的心境。在作者的眼裡,會稽城外那個冬日的黃昏,所有的景物似乎都浸染著憂傷和離愁。作者運用遠山、微雲、衰草、畫角、譙門、征棹、離樽、暮靄、斜陽、寒鴉、流水、孤村、高城、燈火等一系列意象進行有機組合,將自己心中對戀人的那份眷戀、惜別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營造出一種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悽美意境,千載之下,仍令讀者為之唏噓不已。因此,此詞一出,不但廣傳淮、楚,而且遠播京師,令秦觀在當時的詞壇聲名鵲起,秦觀也因此詞贏得了“山抹微雲秦學士”(蘇軾戲稱之)的美譽。其實此詞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最突出的藝術成就乃是秦觀將自己的主觀情感很好地融合於特定的景物之中,從而營造出一種動人心魄的悽美意境,正如王國維所云:“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在秦觀前期的詞作中,還有一首著名的《八六子》,也同樣寫得悽美動人、情濃境深,詞云: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剗盡還生。念柳外青驄別後,水邊紅袂分時,愴然暗驚。
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怎奈向、歡娛漸隨流水,素弦聲斷,翠綃香減;那堪片片飛花弄晚,濛濛殘雨籠晴!正銷凝,黃鸝又啼數聲。
這首詞同樣也是秦觀詞中具有悽美意境的代表之作,受到歷代詞論家們的高度推崇。其實這首詞最突出的藝術特色仍是在情景交融之中營造出一種悽美的意境,從而使讀者與作者所要抒發的情感之間產生一種來自心靈深處的共鳴。此外,該詞與《滿庭芳·山抹微雲》一詞相比,除了都善於運用特定的意象組合來抒情外,在結構上更富靈動性;寫眼前之景與憶昔日之情錯綜交叉,迴旋宕折,頗似電影藝術手法中的蒙太奇,從而使詞中這種悽美的意境更加顯得迷離恍惚,搖曳生姿,令人慾罷不能。
類似這種風格的詞作在秦觀前期的作品中還有很多,如《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望海潮·梅英疏淡》《減字木蘭花·天涯舊恨》等。藉助於構建一種悽美的意境來渲染作者複雜難言的情感,這本身就非常暗合詞擅長抒情的體性特徵。
(二)幽約的情懷
秦觀是一位非常敏感心細的詞人,他早期的一些詞作中往往飄蕩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幽微隱約的情懷。這種情懷時明時暗,時顯時隱,頗具一種現代朦朧詩的味道,且別有一種恍惚迷離的美感。這一類詞作儘管缺乏深刻的社會性內涵,但卻自有一種別樣的動人心弦的藝術特質。如那首久負盛名的小令《浣溪沙》,詞云: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閒掛小銀鉤。
這首詞顯得非常的另類和奇妙,作者到底想表達些什麼,詞裡面根本就找不到明確的答案。這首詞沒有比喻、沒有寄託,沒有濃濃的身世之感,有的似乎只是一種淡淡的閒愁。也許是作者在某一個細雨霏霏的清晨,那顆敏銳的心靈若有所動有感而發吧。秦觀是一個內心非常纖細善感的詞人,也許在常人眼裡,春日的曉陰、漠漠的輕寒、靜寂的小樓、綿綿的春雨是極其普通的事物,可在少游眼裡,這一切似乎都促使他想說些什麼而又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這大概就是馮煦所說的少游的詞心吧。
秦觀詞中這種幽約的情懷往往表現為一種淡淡的傷感和莫名的愁緒,而這一種不可名狀、飄渺幽微的愁緒是重言志功能的傳統詩歌很難表達的。秦觀這一類表達幽約情懷的作品正體現了詞這一種新興詩體特有的抒情優勢。伴隨著音律諧美、參差錯落的句式,這種幽約的情懷更加體現出詞在本質上的一種細緻精微的特美,他的另外一首小令《畫堂春》即為代表: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闌手捻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此詞上半闋描寫暮春時節的小園景色。落紅飛舞,欲晴還雨,杜鵑哀啼,春意闌珊,讓人產生一種不言愁而愁自現的感慨。下半闋由寫景轉為寫人,在脈脈的落日餘暉中,主人公手捻花枝、欲采不採、放花無語的特寫,更具一種幽微的特美。雖不清楚作者到底想表達什麼具體的情感,但卻能分明地感受到作者那一縷淡淡的憂愁,這是一種特有的亦哀亦美的審美衝擊。
(三)柔婉的風格
柔婉是秦觀前期詞一以貫之的藝術特色。秦觀詞柔婉的風格除了體現在他善於抒發柔婉纖細的情感外,語言柔婉和意象柔婉也是其鮮明的藝術特色。
1、語言柔婉
運用柔婉的語言來表達自己那豐富而又纏綿的情感是秦觀詞創作的重要手法。據山東科技大學杜立新的統計,在《全宋詞》所收集的52首秦觀詞中,“柔”字出現了8次,“輕”字出現了25次,“小”字出現了25次,“淡”“幽”“絲”“細”“微”等輕柔的字眼總計出現了58次。這些柔婉纖細的字眼的大量使用,更加彰顯了秦觀詞那特有的輕柔之美。如上文提到的那首《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在這首詞中,正是由於作者別具匠心地採用了“輕”“小”“幽”“絲”“細”等柔婉的字眼,從而使得作者心中那一縷看不見摸不著的淡淡的閒愁變得那樣的富有感染力,那樣的觸動讀者的心弦。拿主題相似、同負盛名的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淒切》與秦觀的《滿庭芳·山抹微雲》相比,也能看出秦觀詞用語柔婉的特點。柳詞中用“寒蟬淒切”“蘭舟催發”“千里煙波”“暮靄沉沉”等凝重的語言來烘托離愁別恨,而秦詞則選用“微雲”“衰草”“煙靄”“斜陽”“暗解”“輕分”等柔婉的字眼來表現自己那濃濃的離愁,用語雖輕,卻同樣收到了攝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2、意象柔婉
除語言柔婉外,意象柔婉也是秦觀詞重要的特色。秦觀特別善於選用那些纖柔麗婉的意象來營造意境、抒發情感,如落紅、流水、衰草、垂柳、飛絮、殘月、斜暉、碧雲、絲雨等。如其早期的另一首《滿庭芳》,詞云:
曉色雲開,春隨人意,驟雨才過還晴。古台芳榭,飛燕蹴紅英。舞困榆錢自落,鞦韆外、綠水橋平。東風裡,朱門映柳,低按小秦箏。
多情,行樂處,珠鈿翠蓋,玉轡紅纓。漸酒空金榷,花困蓬瀛。豆蔻梢頭舊恨,十年夢、屈指堪驚。憑闌久,疏煙淡日,寂寞下蕪城。
這首詞是秦觀早年遊歷揚州時的作品。作者藉助于飛燕、紅英、榆錢、鞦韆、綠水、楊柳、秦箏、豆蔻、疏煙、淡日等一系列柔婉的意象,既寫出了春日裡的古城揚州那特有的盎然生機和嫵媚風流,也隱約可見作者那份游賞的快樂中所透出的一絲惆悵和感傷,這真是一種細膩而又柔軟的感傷啊。
也許是因為秦觀的家鄉乃蘇中水鄉的緣故吧,在所有柔婉的意象中,水意象可說是秦觀最鐘情的一個了。在秦觀的筆下,柔情似水,閒愁似水,思念似水,悲痛似水……水的輕靈流動正像秦觀心中那綿延不絕的情思一樣悠長、婉轉。《淮海詞》中有大量運用水意象的句子,如: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鵲橋仙》
寸心亂,北隨雲暗暗,東逐水悠悠。《風流子》
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滿庭芳》
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望海潮》
照水有情聊整鬢,倚欄無緒更兜鞋。《流溪沙》
苦恨東流水,桃源路,欲回雙槳。《鼓笛慢》
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江城子》
遙夜沉沉如水,風緊驛亭深閉。《如夢令》
隴頭流水各西東,佳期如夢中。《阮郎歸》
水意象的大量運用為秦觀詞增添了一種清麗婉轉的美感,使得作者所要表現的複雜抽象的情感體驗更富形象性,更易被讀者所接受。
用柔語、選柔象、抒柔情共同構建了秦觀詞那特有的柔婉風格。“婉”也許是晚唐五代以來詞的共有特徵,而“柔”則更鮮明地體現了秦觀詞創作的個性。儘管南宋胡仔批評道:“少游詞雖婉美,然格力失之弱”,但這種搖曳輕靈的柔婉風格在某種程度上更加適合表現詞的那種有別於詩的特質。
後期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哲宗親政,開始重新啟用新黨人士。於是蘇軾、蘇轍、范存仁、呂大防等舊黨重臣悉數遭貶。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當然不能倖免。他先是由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出為杭州通判,在赴任途中又因御史劉拯論其增損《神宗實錄》,貶監處州酒稅。紹聖三年(1096年)起又被削秩編管郴州、橫州、雷州等地,開始了他一貶再貶、客死南荒的悲慘命運。紹聖以前的秦觀儘管也曾遭受過兩次落第的打擊,從政後也受到過舊黨內部洛黨、朔黨官員的彈劾,但那時的秦觀對未來畢竟還抱有許多幻想,對仕宦生涯還有一份期待。而紹聖以後的秦觀,悲觀情緒極度瀰漫,對前途徹底喪失信心,體現在創作上,詞風也發生了重大的轉變,悽厲成為其後期某些詞作的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而難以釋懷的沉痛之感則更是始終充斥於其後期的詞作中,讀之令人心碎。
(一)由淒婉轉為悽厲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少游詞境,最為淒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而悽厲矣。”作為傷心詞人的秦觀,其前期的詞作固然亦不乏傷感和憂愁這類主題,但那畢竟還只是一縷淡淡的傷感和憂愁,讀者在品讀這類詞作的時候有時甚至還會體味到一絲恬靜和清幽的美。而紹聖以後秦觀的某些詞作真的就恰似王國維所形容的悽厲了,其在郴州所作的《踏莎行》一詞堪稱這種轉變的典型例證: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向瀟湘去。
這首詞作於紹聖四年(1097年)秦觀被編管郴州之時。宋代官員獲罪,輕者曰送某地居住,稍重謂之安置,再重謂之編管。可以想見,編管郴州對於秦觀來說是多么大的打擊。這首詞的發端,即為全篇奠定了悽厲的基調。當然,這種悽厲並不是聲嘶力竭的呼號,而是於從容舒緩之中蘊藏著一種激越的苦痛情緒。“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成為了後世無數文人墨客心靈的避難所。可此時身處郴州的秦觀,重重的濃霧遮沒了樓台,昏暗的月色下難見渡口,他原本希望可以眺望一下心中的桃源仙境,可雲遮霧障,他什麼也看不清,心中的那份悽苦可想而知。於是,作者只得發出“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的慨嘆,真是聲情悽厲,感人肺腑。淒清孤寂的旅館裡,凝聚著陣陣襲人的的寒氣;血色殘陽的餘暉中,象徵哀傷的杜鵑鳥在悽厲地啼叫著。此景此境,讓秦觀這位身處貶地且多愁善感的落魄詞人情何以堪。亦讓後世的讀者們情何以堪。難怪王國維要謂之“悽厲”且稱之為“有我之境”的典範了。
秦觀被貶之後這種悽厲風格的作品還有許多,如其在南遷途中所作的《臨江仙·千里瀟湘挼藍浦》《如夢令·樓外殘陽紅滿》《如夢令·遙夜沉沉如水》,以及在郴州所作的《阮郎歸·湘天風雨破寒初》等詞。這些作品都善於選取一些如殘陽、冷江、飢鼠、寒風、孤館等悽厲的意象來表現作者的悲苦絕望之情,從而讓作者心中的那份遠貶南荒的謫遷之苦,那份背井離鄉的淒涼之情躍然紙上。
(二)難以釋懷的沉痛之感
面對紹聖元年的這次殘酷的政治打擊,心胸開闊的蘇軾也許可以從佛老思想中尋求精神的寄託,而本性善感柔弱的秦觀卻再也無法從絕望與悲痛中解脫出來。銳感的秦觀也許已經意識到這一次的被貶將意味著此生已無東山再起的機會了,所以在離開汴京之前,他就已經創作了兩首極為淒婉的詞《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和《望海潮·梅英疏淡》,表現了他對元祐年間任職京師歲月的無限留戀之情。在赴處州貶所的途中,他又忍痛送走了自己心愛的侍妾朝華。剛到處州,等著他的就是“使者承風望指,候伺過失”(《宋史·秦觀傳》)這險惡的政治環境。他的心中剩下的只是落寞、回憶、絕望與悲痛。因而紹聖以後秦觀的作品中瀰漫著一種濃郁的並且始終難以釋懷的沉痛之感,這種詞風一直延續到他生命的結束。這種對生命的沉痛之感不僅深深感染了與之命運攸關的同門師友,也強烈震撼著後世無數文人的心靈,例如他在處州時所作的《千秋歲》: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這首詞巧妙地將寫眼前之景,憶昔時之歡,抒今日之痛緊緊融合在一起,層層遞進,愈轉愈深。處州城外的春天,陽光明媚,綠水潺潺,鮮花盛開,鶯聲婉轉,可在秦觀這位傷心遷客的眼裡,面前的這一切美景沒有帶給他一絲的快樂,甚至更加刺痛了他的那顆本已破碎的心,周圍一切美好的景色此時在作者的眼中都是如此的讓人觸目驚心。回憶起昔日在京城與同門師友歡洽相處、攜手同游的西池往事,此時孑然一身、日漸消瘦的秦觀感慨不已。美好的時光一去不復返了。風華光艷的青春,與師友詩酒唱和、同游共宴的歡愉,對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都煙消雲散了。此時的秦觀已經預感到自己此生再也沒有機會回到日邊(代指帝都)去施展自己的治抱負了。望著鏡子裡那憔悴黯淡、光華不再的面容,他不禁發出了傷心欲絕、沉痛不已的慨嘆:“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在萬點落紅的紛紛飛揚中,作者那生命的春天也將飄然遠去。而以海喻愁,可見其謫恨之深廣,愁苦之濃烈,絕望之徹底。
像這種充滿沉痛之感的作品在秦觀後期詞的創作中絕非個例。翻開《淮海居士長短句》,會發現秦觀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將謫遷之痛表現得最為濃烈最為執著的作家之一。他在南遷途中所作的《如夢令》中有“腸斷,腸斷,人共楚天俱遠”的句子;在長沙所作的《阮郎歸》則更發出了“人人盡道腸斷初,那堪腸已無”這樣沉痛至極的悲慨。在雷州最後一次見到蘇軾時,面對同被貶至海角天涯且多年未見的老師,秦觀的沉痛之感讓人心碎。他在送給老師的《江城子》中這樣寫道:“南來飛燕北歸鴻,偶相逢,慘愁容。綠鬢朱顏重見兩衰翁。別後悠悠君莫問,無限事,不言中。”此時的秦觀已經不想用更多的語言來表達他的那份沉痛之情,多年的貶謫歲月早就讓這個本就善感的詞人心已死,夢已斷。

詩作

秦觀集中現存有詩四百三十多首,就數量而言秦觀一生的詩歌創作中出現過兩次高峰:第一次是從元豐元年到元豐二年,即從他30歲至32歲這三年間,有詩101首;第二次是從元祐三年到元祐八年,即從他40歲至45歲的六年間,有詩142首。其他時期的詩創作相對較少。參考秦觀詩創作的量化統計分析,結合他的詩歌內容、思想及風格變化,可將其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從秦觀詩歌創作發端開始至熙寧十年(1077年)為第一時期。這一時期,秦觀的主要活動為居家讀書和出遊。與宋代其他文人一樣,秦觀居家讀書的目的也是仕進。而為了提高知名度,秦觀還廣泛結交名士、官員和高僧,並且以出遊來擴開眼界,增強其影響範圍,為出仕作準備。這一時期,秦觀的外出遊歷主要有兩次:一次是熙寧九年春,訪李公擇於湖州;一次是同年夏末,與孫莘老、參寥子(道潛)遊歷陽之湯泉,並至烏江拜訪閻求仁,謁項羽廟。這兩次遠遊激發了秦觀的詩情,其間他共留下了十二首詩。這些詩的內容都與遊歷有關,其中既有行程所見所聞的素描寫生,如“悠悠旁舍見汲井,軋軋隔林聞輓車”(《馬上占口二首》其一);又有與友人共游山水的無限情趣,如“法流水接諸天上,神瀵香聞一國中”(《題湯泉二首》其一)。這一時期雖然是秦觀詩歌創作的發端期,但是其詩歌所表現的思想卻缺乏青年所應有的激情和朝氣。從風格上說,該期秦觀詩中“工整華麗”確有之,但主要是清新淡雅,和煦溫婉,如“明月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納涼》),其清雅格調已開秦觀後來詩基本風貌的先河。
從元豐元年(1078年)至元豐八年(1085年)秦觀第三次入京應試、登焦蹈榜進士前,這是第二時期。這期間,秦觀的主要活動是讀書、三次進京入試和赴越省親。其間共存詩一百二十三首。從元豐元年至元豐三年。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裡,秦觀共存詩一百零一首,達到了他詩歌創作生涯的第一個高峰。這一時期,秦觀經歷了第一次赴京應舉失敗,相識蘇氏兄弟,與蘇軾同船南下如越省親並遊歷吳越大地,交結程師孟並與之往來甚歡等諸多事件。人生閱歷的豐,個人視野的開闊,極大地拓掘了秦觀的詩材,而同蘇軾等人的唱和酬答也提高了他的詩藝,促使他的詩歌創作急劇增多。
這一時期,因為交際面的擴大,眼界開闊,秦觀胸襟舒展,因而詩境也隨之闊大。從風格上說,秦觀此期詩歌風格呈現多樣化態勢。其中,既有“我獨不願萬戶侯,惟願一識蘇徐州”(《別子瞻學士》)的豪情壯志,又有“潭潭故人井邑,猗猗上宮蘭。……不食自清渫,莫服更幽閒”(《春日雜興十首》其五)的幽冷含蓄,以及“心開獲清賞,芙蕖一何綺!……薄暮風雨來,獨立淚如洗”(《荷花》)的意致淡遠。然而,此階段秦觀詩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風格清麗雅致的一類。如其《泗水東城晚望》:
渺渺孤城白水環,舳艫人語夕霏間。林梢一抹青如畫,應是淮水轉處山。
詩歌清美調和,錯落有致,把淮水下游孤城白水間的黃昏情形描繪得美景如畫,其富麗精工儼然王安石晚年絕句小品,實為宋詩佳品,是歷代宋詩選家必入之作。其他還如“莓徑依屏轉,藕花紅繞鑑湖開”(《游龍瑞宮次程公韻》),“畫舫珠檐出繚牆,天風吹到芰緩荷鄉”《游鑑湖》),“未若此軒人散後,水光清泛月華來”(《照閣》)等。這一階段的秦觀詩中,還有著較為突出的工致清雅一面,如其“雨砌墮危芳,風軒納飛絮”(《春日雜興十首》)二句,因工對精妙而又清麗自然,被胡應麟稱為“實近三謝,宋人一代無。”呂本中亦云:“李公擇以為謝家兄弟得意詩,只如此也。”
從元豐八年(1085年)秦觀考中進士開始至紹聖元年(1094年)三月,他坐黨籍,改館閣校勘,出為杭州通判,這是第三時期。這一時期是秦觀政治生涯的開始也是高峰階段,詩人在蔡州教授任上,以范純仁、蔡肇舉薦,為太學博士、秘書省校對黃本書籍,歷秘書省正字、國史院編修。根據其間詩歌創作數量對比,可將本期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第一期是從元豐八年秦觀及第至元祐二年。這三年也是秦觀詩歌創作的低潮期,僅存詩二十八首。此階段的秦觀詩中的政治性和功利性因素明顯增多。如他秋試歸來過南京(今河南商丘)時作的《南京妙峰亭》:“人生如博弈,得喪難前約。金鎚初控頤,已復東方作。”詩中既流露出他踏入仕途得自得之意,又以“已復東方作”暗示時局已呈變化之態。又如其元祐六年於蔡州任上所作《送劉貢父二首》其二:“築室從有徒,皆公借餘光。一壺千金直,所濟在倉黃。”秦觀在詩中委婉表達了渴望得到劉攽汲引扶助之意,以求在政治上能穩定發展,避免官場“翻船”卻無“物”可憑靠而終亡。
此時期秦觀詩因為在其中大量說理議論且用事頻繁的緣故,而呈現出宋詩所具有的“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的典型特徵,表現出與其清麗雅致的主導風格一定的離心傾向。理性成分的強盛使得他的詩中儘管頗有慷慨任氣,但缺乏生動而具有感染力的形象,直露而少蘊藉之美。
第二期是從元祐三年至紹聖元年秦觀坐黨籍出為杭州通判止。六年的時間內,秦觀共存詩一百零七首,不僅數量多而且年代分布較均勻,迎來了他詩歌創作生涯上的第二個高峰。期間,秦觀的活動範圍很狹窄,僅限於蔡州與汴京兩地。但是,一方面隨著秦觀在政治上逐漸嶄露頭角,與官員、名士地交往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元祐更化”後,秦觀與黃庭堅、陳師道、張耒、晁補之等人常聚“蘇門”,相互之間唱和頗豐,因而秦觀的詩歌量猛增也是於情理之中的。如果說秦觀詩創作的第一次高峰時,詩歌內容絕大多數都與漫遊吳越有關的話,那么第二次高峰時期的詩歌反映的社會生活面就顯然廣泛得多。
此期秦觀詩的內容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類:
1.政治性內容詩歌。其中有些詩如《幸駕太學》《進南郊慶成詩》《次韻侍祠南郊》《次韻蔣穎叔南郊祭告上清儲祥宮二十六韻》等純屬歌功頌德的公文式作品,雖極盡鋪陳排比之能事,但空洞無物。
2.宦海沉浮的酸甜苦辣。元祐三年九月,秦觀應賢良方正試,因被人“誣以過惡”而不售,歸蔡州後他有詩云:“環堵蕭然汝水隈,孤懷炯炯向誰開?……故人休說封侯事,歸釣江天有舊台”《答曾存之》),盡抒胸中失意之感。爾後,他又在詩中慨嘆自己的不遇之悲,“唯有廣文館獨冷,終年如坐水邊磯”(《次韻裴秀才上太守向公二首》其一),把自己比作以姜太公的長期受冷落來比喻自己的境況,其用意非常明顯。
3.居游汴京的閒適生活。供職汴京的秦觀雖然受黨爭影響而在政治上屢有挫折感,但是對於久困試場和勉為蔡州小吏的秦觀來說,居游京都畢竟為他走向美好生活打通了道路。在其《次韻東坡上元扈從三絕》中,秦觀就用艷慕的口吻描述了京城的繁華榮盛,“端門魏闕郁崢嶸,燈火成山輦路平”(其二)。而“馬蹄交狹邪,車轂錯平坦。……依微以睇笑,凌波見纖短”(《春日雜興十首》其八)則很能反映他在汴京的冶遊生活。其他如《春日五首》寫春景之美好無垠,“庭木雙株茂,盆池一掬慳。支頤魚出樂,入眥鳥知還”(《次韻米元章齋居即事》)中的家居閒致,無一不透露出秦觀在汴京生活時的悠閒樂趣。總之,生活的多樣性導致了此階段秦觀詩中內容的多樣化,同時顯示出秦觀把握各種詩歌題材的能力,例如因受蘇軾與黃庭堅的影響,前期秦觀詩中極少見的題畫詩和題物品詩也開始時有出現。
在詩歌風格方面,與內容相似的是,此階段秦觀詩的風格也呈現為多樣化的特點,並且其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主要趨向:一種是“以才學為詩,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宋詩基本風貌的展開。此期秦觀詩中用典極多極密,而且一些典故出處生僻,這無疑是配合秦觀炫耀才識的需要。
與上面單調說理議論不同,此期秦觀詩的另一種主要風格是形象生動鮮明,情緒自然流露,富有感染力。如其《春日五首》寫春景,“翠碧黃鸝相續去,荇絲深處見游魚”(其三),“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差差”(其一)等,觀察細緻,描摹春天物態生動可愛,妍麗而不流於俗媚。其他又如“陰陰數畝籜龍稠,亭外危通一徑幽”(《次韻宋履種題李侯檀樂亭》),寫景能凸現景致最具欣賞價值的部分,清新自然而構思巧妙。
第四時期,是從秦觀紹聖元年(1094年)四月坐黨籍出為杭州通判開始,至元符三年(1100年)八月十二日他卒於藤州光華亭止。這一時期,遭遇黨爭之禍的秦觀主要經歷了越走越遠的連續貶謫,從處州(今浙江麗水地區)一直到偏遠的廣西藤州。然而,由於時空變換導致心態轉更的原因,整個貶謫期間的秦觀詩,以紹聖三年秦觀自處州削秩郴州為界,因其內容及風格表現明顯不同,也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忽然間遠離自己朝夕相處的京城,秦觀不可能沒有失落感,“繁華一朝去,默默慚杞梓”(《春日雜興十首》其九),他的心中頗多傷感。但是,從煎酷的汴京政治糾葛中暫時擺脫出來,“俯仰觚稜十載間,扁舟江海得身閒。平生孤負僧床睡,準擬如今處處還”(《赴杭倅至汴上作》),秦觀的心情頓時輕鬆下來。在處州監酒稅任上的秦觀職務輕閒,常有暇四處遊歷暢玩,倒也消遙自在。“榨頭春酒響潺潺,壚下黃翁寢正安”(《題務中觀》),“清酒一杯甜似蜜,美人雙鬢黑如鴉”(《處州閒題》),詩中秦觀頗以游詠自適。
謫居處州的秦觀詩風較前期官任京城時有所轉變,應酬唱和內容的銳減,使得秦詩風格總體上回歸了清新雅麗、溫婉和煦一路。而這種風格在此後秦詩中幾乎很少存在,究其原因,秦觀依照十年官場生涯所親歷的新舊黨人的交替沉浮,作出了自己會在形勢變化之後重被召回京城的樂觀判斷,而此後他的遭遇卻是每況愈下,使得其詩在內容和風格上都發生劇變。
紹聖三年(1096年)秦觀自處州削秩徙郴州,他在臨行前作《留別平闍黎》中云:“緣盡山城且不歸,此生鄉間了無期。”此時的秦觀已深感前程不妙。爾後他於奔赴郴州途中又作《題郴陽道中一古寺二絕》:“哀歌巫女隔祠叢,飢鼠相追壞壁中。北客念家渾不睡,荒山一夜雨吹風”(其二),其心境之惡壞,思緒之沉重,標誌著秦觀晚年悲情生活的開始。秦觀後期所謫居郴州、橫州、雷州等地,相對於他原來所居高郵、汴京、處州等地方來說,自然條件惡劣,風物習俗迥異,生存環境極差。而當時蜀黨人士紛紛貶謫在外,如蘇軾在惠州,蘇轍在筠州,黃庭堅在黔南,張耒在黃州,彼此間相隔遙遠,音訊無蹤;且秦觀貶謫期間又有著使者承風指望,嚴加看管,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孤寂無助和前途渺茫,使他很難走出痛苦的陰霾。
這一時期,秦觀詩中的內容極其複雜,其中既有對異鄉獨特風貌的描述,如《雷陽書事三首》和《海康書事十首》(其五──其十),又有偶爾的悠閒自適,如《海康書事十首》(其三、四);既有藉助黃老虛無思想以求解脫,如《漫郎》《反初》,又有仿效陶淵明的超然物外,如《飲酒詩四首》。但是,秦觀缺乏蘇軾那樣隨緣而適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精神上又長期負荷沉重,因而此時他的詩中更多的是對自身現狀的時時憂慮和對前途命運的深切關注。他一方面抱怨生存條件之差:“南土四時盡熱,愁人日夜俱長”(《寧浦書事六首》其四),一方面又對重返仕途存有希望:“安知風雲會,不復歸青冥”(《隕星石》)。雖然秦觀也曾自我反省:“莫嫌天地少含弘,自是人心多褊窄。爭名競利走如狂,復被利名生怨隙”(《自警》)但在困境面前難以自釋和悲苦不振的他終究沒能叢淒涼哀苦蹤掙脫出來。如其《自作輓詞》:
釁徙窮荒,茹死與世辭。官來錄我橐,吏來驗我屍。藤束木皮棺,稿莽路旁陂。家鄉在萬里,妻子天一方。……
其辭之哀,其心之苦,讀之令人不禁感慨萬千。萬念俱灰的意緒,年命不保的預感,既是秦觀整個後期嶺南貶謫生活的總結陳述,也是他最終沒能從淒涼哀痛的陰霾中走出來的絕好證明。除此之外,此期秦詩不僅平淡,而且時有平易無華,渾樸蒼勁之氣,如其《寧浦書事六首》其一:“揮汗讀書不已,人皆怪我何求。我豈更求聞達,日長聊以解憂。”此詩宋代曾季狸有評為:“其語平易渾成,真老作也。”類似風格的詩還有《寧浦書事六首》(其二、五、六)、《海康書事十首》(其一)、《病犬》等,呂本中所謂秦觀過嶺後“詩嚴重高古”者就是指這一類作品。秦觀晚期詩風有如此之變,一是如蘇軾所言“漸老漸熟”,詩歌技藝高度成熟,達到“老境美”的天地;二是因為境過情遷,此時期秦觀詩歌是直抒胸臆的,個人情緒宣洩是無須過於講究辭采雕飾的。
縱觀秦觀各期詩歌創作,可見其詩歌風格的發展是比較全面的,而其中工煉和婉、清麗雅致卻是前後期都有之的。秦觀前期詩作或由於講究形式而極盡雕琢,詩風偏於綺麗;或由於唱和應酬而用事說理,多呈宋調,然都“當於理”而“同入為妙”。後期悲憤出詩,詩風漸於老辣厚朴,盡脫麗澤之態,感事傷懷,情真意切,也是與其境況遭遇相稱的。

散文

策論
秦觀曾進獻策論50篇,其中包括大量的談兵內容。這些談兵策論,既有助於考察北宋中期的軍事思想,又有出色的藝術價值,更還原了秦觀形象的豪雋一面。其中《進策》30篇,系統闡述治國安邦之法,既有專論軍事問題的,也有兼論到軍事的內容;此外則是《進論》20篇,大都是論歷史人物,因為一些人物本身或者事件涉及軍事的關係,也兼論到一些軍事問題。
秦觀(北宋文學家)
秦觀側身像
(一)進策
秦觀的30篇《進策》里,《安都》、《將帥》、《奇兵》、《辯士》、《謀主》、《兵法》、《盜賊》上中下、《邊防》上中下等共12篇是專論軍事的,占了《進策》的四成,另有少量零星兼及。
《安都》針對當時都城開封無險可守而應遷都長安的提議,認為前代定都長安是依靠地勢險要,而本朝則是“以兵為險”,北宋禁軍占了軍隊的主力,大都在京畿附近,足以自恃。要供養這么多京畿軍隊,補給運輸成為重中之重,開封四面平坦,正好便於漕運。
《將帥》認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要求分權邊將,讓一二大員有高度自主權,以方便統制軍隊,提高戰鬥力,乃專門針對宋代強幹弱枝、重文輕武的國策而發。宋代一直吸取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自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之後,經常削弱武將的權力。一方面,兵將互不熟識;另一方面,中央遙控指揮,邊防將領往往不能便宜行事,這都導致宋軍戰鬥力下降。秦觀此篇可謂不畏逆鱗,直指要害。
《奇兵》多引用《孫子兵法》《孫臏兵法》,講兵有奇正,以正為基礎,以奇兵制勝。
《辯士》講當攻、守、戰都不利的情況下,派懷“三德”、洞“五機”的辯士,可能收到奇效,認為“用兵辯士不可無也”,是正規作戰之外的必要補充。
《謀主》借袁紹曹操的戰爭為例子,論述謀士們的出謀劃策是勝敗的樞機。
《兵法》認為用兵之法不過權謀、陰陽、形勢、技巧,必須“以道用之”,才能為“四勝”。而道則在於治心養氣,駁斥世人往往以為養氣都是書生之言。
《盜賊》上篇講不能逼得盜賊窮途末路,要招討並用,只要懲治首惡,可以寬恕脅從。中篇講要輕用法術多用能吏,給太守更多的自主權,增強地方軍政實力,相機行事。下篇講要籠絡人才,在胥吏中選士,同時增強對武官的重視,不專任進士、制策二科,從而羅致豪傑,弭盜於無形。
《邊防》上篇論與西夏的戰守形勢,建議採取積極態度,攻取橫山、靈武,才能鞏固邊防。中篇講西夏內部矛盾激化,貴族互相傾軋,党項和諸羌部落也有不合,積弊眾多,國勢已不如從前,正是宋朝奪回橫山、靈武的大好時機。下篇詳細論述持久作戰的方法,即要攻守結合,一方面採取車輪戰的形式不斷出兵襲擾,以攻為守,變被動為主動;另一方面,興兵屯田,減少轉運錢糧補給的困難,等待時機集中力量大舉反攻。
(二)進論
秦觀的20篇《進論》大多是就歷史人物以及一些重要議題發表己見,涉及軍事的主要有《晁錯論》、《李陵論》、《諸葛亮論》、《李泌論》、《王朴論》5篇,占四分之一。
《晁錯論》強調“理直則師壯”。斬晁錯使得師出有名,獲得政治上的主動是必要的。
《李陵論》就用兵的奇正展開,認為奇兵變招可用,但不可為常態。李陵恃變為常,以寡覆眾,所以才會招致失敗。
諸葛亮論》認為諸葛亮是霸者之臣,卻不是帝王之臣、禮樂之臣。雖不是一統天下之臣,卻以一隅抗中原,不無將略。
李泌論》講用兵時善聽善謀則無不利。安史之亂時如果肅宗聽取李泌的建議直搗老巢先取范陽,就能不會有後來叛將歸降難以控制的藩鎮之患。
《王朴論》認為人有真材,處事臨機時就能應變不窮。用兵之道,要先脆後堅,會撿軟柿子。
價值
首先,在內容上,秦觀這些談兵策論,反映了以他的師長蘇軾為代表的蜀黨在國家軍事方面的見解,是考察北宋中期政治思想的重要材料。王雲五先生便因為秦觀“傳世之著作中,表現其對於政治的主張者頗多……而列為政治思想家”。與蘇軾類似,秦觀也有一些較為通達的治軍之論。比如他在《論議上》中談役法時,倡議折中新舊兩黨的措施,聲稱可以既不叫“新法”,也不必全固守“舊法”,別立一個不偏不倚只求實效的“元祐役法”,以削弱黨爭的色彩。
但秦觀也有部分談兵策論,立論雖高,實用不足。一些篇目的論題都是比較虛的,缺乏具體措施。如《奇兵》大談出奇制勝的重要性,卻沒有講怎樣才能出奇;《兵法》把取勝之道同歸於治心養氣的道,未免玄之又玄;他要實行“元祐役法”,陳義甚高,要拿出具體措施時卻只能說“條去取之科,列輕重之目,此則有司之事,臣所不能知之”。較之後世辛棄疾的《美芹十論》,這一缺點就非常明顯。在秦觀這17篇涉及軍事的主要策論中,5篇《進論》不算軍事專論姑且不提,12篇《進策》里,《奇兵》、《辯士》、《謀主》、《兵法》4篇都較多地顯出這種弊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秦觀畢竟算不上軍事家,兵才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些策論屬於應試乾祿之作,文勝其質,實用性沒有那么突出。
其次,秦觀談兵策論的藝術價值更為突出。在篇章結構上,這些策論都經過精心的謀篇布局,章法緊密而又富有層次。儘管內容存在千差萬別,秦觀總是開篇提出某一事件或者人物作為議題,然後直述自己對此的論斷;隨後,大都分為正反兩面來論述,正面立論、反面駁論,有時也就事情的幾個方面平行展開論述;最後總結自己的論說或者對策,並努力拓展結論的普遍性。
在語言修辭上,秦觀策論多用對偶、排比以增強氣勢,辭藻上卻並不浮艷,多用事例來作為論據。秦觀的策論對偶、排比句比比皆是,尤其喜歡在開篇點出議題,隨即總領分論點時使用。
在選題立意上,秦觀策論善用抑揚轉折之法,做翻案文章。這一點主要體現在評述人物的《進論》中。如《晁錯論》,歷來論史多為晁錯推動大一統卻被殺而叫屈,秦觀卻說:“漢斬錯,七國之兵所以破也”。再如《諸葛亮論》,《三國志》中陳壽認為諸葛亮將略非其長,秦觀卻講陳壽帶了私仇的偏見。這一點繼承了他的師長蘇軾的風格,蘇軾也寫過《晁錯論》的翻案文章,就說晁錯的死是“有以取之”。
哲理類散文
哲理文所包括的文體較為複雜,《淮海集》中的傳、說、銘、疏、祝文等都可歸入,內容廣泛,儒、佛、老莊均有涉及,在秦觀的文章中饒有特色。其文學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析理精密,闡發入微
《浩氣傳》是《淮海集》中最長的一篇,獨占一卷,主要是闡釋孟子的“浩然之氣”。開篇釋“氣”,分陰陽而言,指明氣與天地人都有關。而氣由志統帥,所以由氣到志,由志到心,分別解釋三者。第一部分重在闡明概念,提出後文所欲討論的除氣之外的志與心。正式論到孟子之言,涉及到“不動心”“養氣”等,並用曾子事親和子夏門人做對比分析。秦觀把一個概念,通過剖析,分為相互關聯的若干點,正如徐渭對此篇的評論:“通篇枝分節解,段段落處無痕,有斫輪遊刃之趣”。
再如《心說》,先指出作此文的緣由,後文則以問答的形式,逐一否定三種看法:在我而已;在物而已;在物我之間而己。接著用“然則心無所在乎?”引出自己的意見:惡得而無在也。之後逐漸展開,如心之所主者有十:性、情、意、志、思、慮、魄、魂、精、神。再如論述中,將心又分為心之形與心之神,最後又有太上見心而無所取捨、其次無心、其次虛心、其次有心的區分,真是細緻入微。
《魏景傳》雖是為淮南高郵的隱君子立傳,但文章主體並不是魏景的生平事跡,而是敘述其思想,把傳主思想表達完畢後,作者發表了自己的評論:認為自從大道隱沒之後,人們各自修習,但很少能得到道的本真。最突出的就是佛與道,佛教是“趨滅而不知生”,道家則是“趨生而不知滅”,雖然趨向各異,但對道有遮蔽則是一致的。以上是辨析佛道之非,接下來自然是闡發自家見解:“然比夫生而行,死而伏,冥然日用而不知者,固有間矣。”林紓以為“其解甚高”。
二、旁徵博引,琳琅滿目
秦觀精通老莊,於佛法也深有造詣,加之又“博綜史傳”,所以寫作中旁徵博引,把經史子集佛道等各類經典趨之於筆下,琳琅滿目,但又能自出己意,以思想統領典籍,毫無堆砌之感。《浩氣傳》徵引繁複,或明或暗借用或化用的書籍眾多,簡單統計就有:《孟子》《周易》《列子》《莊子》《抱朴子》《管子》《老子》《淮南子》《禮記》《論語》《法言》《春秋繁露》《左傳》《太玄經》《孫武子》等,從書目也能夠看出,《浩氣傳》雖然是闡釋孟子的“浩然之氣”,但主要藉助道家的思想來說明,表現出秦觀對道家典籍的熟悉。《高郵長老開堂疏》則展現了秦觀的佛學知識。此疏幾乎全是禪宗語詞,如第一句“棒頭取證,尤為瓦解冰消;喝下承當,未免龍頭蛇尾。”當頭棒喝是禪宗祖師接待初學的常用方式,龍頭蛇尾也是佛教辭彙。《神宗皇帝晏駕功德疏》也用到佛教典故,如“既證無生之忍”一句出自《大智度論》(卷五十);“更旋不退之輪”出自《維摩經佛國品》。
遊記類散文
在秦觀二百五十多篇散文中,遊記類散文的數目是比較少的,從徐培均的《淮海集箋注》里可以得知這類散文大概有7篇,分別是:《雪齋記》《游湯泉記》《龍井記》《龍井題名記》《閒軒記》《芝室記》和《羅君生祠堂記》。這類散文雖然篇目不太多,但是幾乎每篇的結構上:都布局合理,結構嚴謹;語言上:文辭華美,深刻雋永;修辭手法上:善用比喻、對偶、排比、用典等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和可讀性。因此,送類散文非常具有文學性。
《游湯泉記》是秦觀散文遊記的代表作。該文作於熙寧十年(1077年),秦觀跟隨孫覺等人游湯泉後。文章大致是按遊覽緣由、路上見聞、湯泉盛景、抒發感慨這樣的線索來安排的。文章開篇交代出遊的目的是為了去拜訪漳南道人,接著敘述前期的準備工作“具鞍馬,戒徒御”,途中經過四座佛寺,一座神祠,兩處山水,到達了湯泉。再用大量的筆墨描繪了湯泉的盛景,躍然紙上。隨著地點的轉移,文章也跟著推進,層層鋪排開去,結構較為平穩。在語言上,平實華麗因需而用。對於出遊緣由和路上經過都用的是平實的語言,而在描寫湯泉盛景時則大量運用的華麗的辭彙,如“盤龍虎踞之狀”“泛攸薄,激松梢,度流水,期音嘈然如奏聲籟”“迅馳而矗立,妬危而恬壯,分秀兒取奇,各挾其伎,以效履為之下”等。在結尾感慨用語平淡而意味深長,一句“盛游之難再也”語辭簡易,但卻飽含作者對美好的事物停留的時間總是短暫的,而人生總會在許多不確定的地方來回打轉。這一方面是作者對美好事物的留念,同時也是對於人生光陰易逝的感慨。同時文章也運用了比用、排比的修辭手法,使得文氣更加順暢,典故的使用在加強文章敘述力度的同時也充分展現了作為文人淵博的學識。
《芝室記》是秦觀遊記散文裡邊較為特殊的一篇,此篇大量的篇幅用在了議論上,而對於“芝”的具體描述只有一句話“蓋附土而出者數本,其色正赤,澤而堅悍,若傳髹彤。”貌似是一篇哲理散文。但是從文章的結構看,開篇交代因為張家“有芝生於室中”,遂“余聞而謁觀焉”,接著描寫了芝蘭的具體狀貌,然後圍繞其闡發大段議論。從這點上來說,跟一般的遊記類散文是吻合的。文章語言上深奧古樸,充滿哲理玄機,應跟秦觀從小家庭信佛,身邊多有佛教朋友有關,這也算是秦觀散文的一種特點。跟其他散文一樣,這篇中也運用了排比的手法來論說“芝”之對於生長地點的挑剔選擇:“孝士大夫家則生,賢諸侯之國則生,明天子之世則生”,這有力的增強了散文的氣勢,也把“芝”的習性深刻的展現出來。
再如《龍井記》《龍井題名記》《閒軒記》《羅君生祠堂記》,幾乎都是以這樣的模式寫下來的。秦觀的遊記散文的文學性主要體現在他的文章結構、語言、修辭手法等上。秦觀遊記類散文的結構完整,布局合理。語言平實與華麗相得益彰。修辭上比喻、用典、排比信手拈來。
小品類散文
秦觀的小品文創作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據徐培均《淮海集箋注》統計:有啟17篇,書15篇,序12篇,狀8篇,跋9篇,贊6篇,簡10篇。這些小品文形式小巧精奇、語言活潑生動,文采斐然,可讀性強。
《謝及第啟》寫於元豐八年(1085年)秦觀中進士之後,用以答謝宋神宗的賞識。文章篇幅短小,通篇充滿了對皇恩的感謝之情。語言上典雅莊重,如“光靈遂被,愧幸特深”“屬皇明之既照,推睿澤以橫流”“離奇蟠木,素為左右之先;璀璨餘光,復自比鄰之借”等;形式上多用鋪排來敘述科舉之難、自身之鄙、皇恩之深。
《與李樂天簡》作於元豐三年(1080年),是秦觀回復李樂天的一封簡短書信。開篇寒喧以前自己在會稽時,承蒙李樂天的盛情相留,遊覽了會稽的秀麗山水,現在又寄書信來,可謂是“心相知者也”。接著敘述自己這邊的情況,再感嘆下人生的無常。通篇充滿朋友間的相知、相憶、相惜。文章語言平淡閒適,如春水山間潺潺而過,清涼而沁人心脾。文章筆隨意走,看不出有刻意的編排。文章結尾一段“人生豈有常?所遇而自適,乃長得志也。”抒發了作者隨緣自適的人生態度。
《鐘繇書》記錄了鐘繇賀捷表時,落款“建安二十四年閏月九日”,歐陽修對此時間表示懷疑說起。問於孫思恭,孫用漢家“四分”“乾象曆”推出為閏十月,歐陽修用陳壽《三國志》考察,答案與陳吻合。然而,歐陽修在考辯《魏書》《吳書》時於此不合這樣一件事情。文章極其簡短,用平淡的語言,寥寥數句話,呈現給讀者一件較為有趣的事情。
《會稽唱和詩序》作於元豐二年(1079年)秦觀到越省親之時。文章短小精悍,夾敘夾議。開篇記錄了時間為廣平程公守越之二年、地點為南陽、人物有程公,趙公等於南陽登臨而賦詩,其間多有文人與之唱和,林公已為之作序。而他們經過越時,復得詩二十二首,東南衣冠爭誦傳之,秦觀親歷其事,遂做此序。
秦觀的小品類散文大抵都是抒寫生活瑣事的細小之文。這類散文的文學性主要體現在其形式小巧玲瓏,語言活潑生動上。

農學

秦觀著有現存世界上最早的蠶桑專著《蠶書》,《蠶書》在高郵廣為流傳,對高郵後世的蠶桑業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其中記述的許多原理和方法至今還在延用,如蠶種的篩選、焐蠶等。
讀了《禹貢》,他對書中關於兗州最宜於蠶桑生產的說法,提出了異議。他經過實踐、調查研究,總結了家鄉高郵里下河一帶的蠶事經驗,從蠶的生理、養蠶技術、風俗習慣、繅絲機械等方面作了全面、詳細、周密的論述,精闢有力地證明處於太湖流域與黃河流域之間的江淮、高郵里下河一帶,完全能夠養好蠶。
《蠶書》共11節,全書分種變、時食、制居、化治、錢眼、鎖星、添梯繅車、禱神和戎治等10個部分。其中“種變”是蠶卵經浴種發蟻的過程;“時食”是蟻蠶吃桑葉後結繭的育蠶過程;“制居”是蠶按質上蔟結繭;“化治”是掌握煮繭的溫度和索緒、添緒的操作工藝過程;“錢眼”是絲緒經過的集緒器(導絲孔);“繅車”是腳踏式的北繅車及其結構和傳動。

歷史評價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其詩)清新似鮑、謝。
北宋文學家蘇軾:有屈、宋才。
北宋文學家陳師道:①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詞手,惟秦七、黃九爾,唐諸人不迨也。②蘇明允不能詩,歐陽永叔不能賦。曾子固短於韻語,黃魯直短於散語。蘇子瞻詞如詩,秦少游詩如詞。(《後山詩話》)
北宋文學家晁說之:純夫撰《宣仁太后發引曲》,命少游制其一,至史院出示同官。文潛曰:“內翰所作,烈文曰昊天,有成命之詩也。少游直似柳三變。”少游色變。(《晁氏客語》)
北宋文學家王直方:東坡嘗以所作小詞示無咎、文潛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對云:“少游詩似小詞,先生小詞似詩。”(《王直方詩話》)
北宋詩僧惠洪:東坡初未識秦少游,少游知其將復過維揚,作坡筆語題壁於一山中寺。東坡果不能辨,大驚。及見孫莘老,出少游詩詞數百篇,讀之,乃嘆曰:“向書壁者,豈此郎邪?”(《冷齋夜話》)
宋代文學家王灼:張子野、秦少游,俊逸精妙。少游屢困京洛,故疏盪之風不除。(《碧雞漫志》卷二)
宋代政治家李綱:少游詩字婉美蕭散,如晉宋間人,自有一種風流,所乏者骨格爾。然要是一時才者。(《秦少游所書詩詞跋尾》)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後晏叔原、賀方回、秦少游、黃魯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無鋪敘。賀苦少重典。秦即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態。(《詞論》)
宋代詩論家蘇籀:東阿豆萁之敏,子敬蠶種之墨,淵明閒情之賦,三公度曲,與此何遠?嘗竊評之:黃太史纖穠精穩,體趣天出,簡切流美,能中之能,投棄錡斧,有佩玉之雍容。秦校理落盡畦畛,天心月協,逸格超絕,妙中之妙,議者謂前無倫而後無繼。晁南宮平處言近文緩,高處新規勝致,朱弦三嘆,斐麗音旨,自成一種姿致。概考其才識,皆內重而外物輕,淳至曠達,學無所遺。水鏡寓象,謝遣勢利,湔祓陳俚,發為新雅。有謂:寓言罕能名之,三公同相照,並駕而馳聲,稱彰灼於天下,斯文經緯乎?……三公之詞,非專玩而獨鑒者,實四海九州有識之士其焉。(《書三學士長短句新集後》)
南宋文學家胡仔:無己稱:“今代詞人,惟秦七黃九耳,唐諸人不迨也。”無咎稱:“魯直詞不是當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二公在當時,品題不同如此。自今觀之,魯直詞亦有佳者,第無多酋耳。少游詞雖婉美,然格力失之弱。二公之言,殊過譽也。(《苕溪漁隱叢話》)
金末文學家元好問評秦觀詩: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詩。(《論詩絕句三十首》其一)
南宋詞人張炎: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詞源》卷下)
南宋詩論家敖陶孫:秦少游如時女遊春,終傷婉弱。(《詩評》)
元代脫脫:①少豪雋,慷慨溢於文詞,舉進士不中。強志盛氣,好大而見奇,讀兵家書與己意合。②觀長於議論,文麗而思深。(《宋史》)
明代詩論家胡應麟:秦少游當時自以詩文重,今被樂府家推做渠帥,世遂寡稱。(《詩藪·雜編》卷五)
明代詩文張綖:少游多婉約,子瞻多豪放,當以婉約為主。
明末清初詩人王士禎: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高郵雨泊》)
清代學者郭麐:①詞之為體,大略有四:風流華美,渾然天成,如美人臨妝,卻扇一顧,《花間》諸人是也,晏元獻、歐陽永叔諸人繼之;施朱傅粉,學步習容,如宮女題紅,含情幽艷,秦、周、賀、晁諸人是也;柳七則靡曼近俗矣;姜、張諸子,一洗華靡,獨標清綺,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磬,入其境者,疑有仙靈,聞其聲者,人人自遠。(《靈芬館詞話》)②詞家者流,其源出於《國風》,其本沿於齊梁。自太白以至五季,非兒女之情不道也。宋立樂府,用於慶賞飲宴,於是周秦以綺靡為宗,史柳以華縟相尚,而體一變。(《無聲詩館詞序》)
清代文學家吳衡照:蘇之大,張之秀,柳之艷,秦之韻,周之圓融,南宋諸老,何以尚茲。(《蓮子居詞話》)
清代詞論家周濟:少游最和婉醇正,稍遜清真者辣耳。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筆。(《宋四家詞選》序論)
清代文學家董士錫:少游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終不能到。
清代文學家劉熙載:少游詞有小晏之妍,其幽趣則過之。秦少游詞,得花間、尊前遺韻,卻能自出清新。東坡詞雄姿逸氣,高軼古人,且稱少游為詞手。山谷傾倒於少游《千秋歲》詞“落紅萬點愁如海”之句,至不敢和。要其他詞之妙,似此者豈少哉?(《藝概》卷四)
清末詞人譚獻:淮海在北宋,如唐之劉文房。(《復堂詞話》)
清末民國學者馮煦:①淮海、小山,真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求之兩宋詞人,實罕其匹。(《蒿庵詞論》)②少游以絕塵之才,早與勝流,不可一世,而一謫南荒,遽喪靈寶。故所為詞,寄慨身世,閒雅有情思,酒邊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亂,悄乎得《小雅》之遺,後主而後,一人而已。昔張天如論相如之賦云:“他人之賦,賦才也;長卿,賦心也。”予於少游之詞亦云:他人之詞,詞才也;少游,詞心也;得之於內,不可以傳。雖子瞻之明俊,耆卿之幽秀;猶若有瞠乎後者,況其下耶?(《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
清代詞論家陳廷焯:①秦少游自是作手,近開美成,導其先路;遠祖溫、韋,取其神不襲其貌,詞至是乃一變焉。然變而不失多正,遂令議者不病其變,而轉覺有不得不變者。後人動稱秦、柳,柳之視秦,為之奴隸而不足者,何可相提並論哉!②唐、五代詞,不可及處,正在沈鬱。宋詞不盡沈鬱,然如子野、少游、美成、白石、碧山、梅溪諸家,未有不沈鬱者。③東坡、少游,皆是情餘於詞;耆卿乃辭餘於情,解人自辨之。④秦七、黃九,並重當時,然黃之視秦,奚啻碔砆之於美玉!詞貴纏綿,貴忠愛,貴沈鬱。黃之鄙俚者無論矣;即以其高者而論,亦不過於倔強中見姿態耳。⑤少游名作甚多,而俚詞亦不少,去取不可不慎。⑥“少游多婉約,子瞻多豪放,當以婉約為主。”此亦似是而非,不關痛癢語也。誠能本諸忠厚,而出以沈鬱,豪放亦可,婉約亦可;否則豪放嫌其粗疏,婉約又病其纖弱矣。⑦少游、美成,詞壇領袖也。所可議者,好作艷語,不免於俚耳。故大雅一席,終讓碧山。⑧詞法莫密於清真,詞理莫深於少游,詞筆莫超於白石,詞品莫高於碧山,皆聖於詞者。⑨《宋七家詞選》甚精,若更以淮海易草窗,則毫髮無遺憾矣。⑩《蓮子居詞話》云:“蘇之大,張之秀,柳之艷,秦之韻,周之圓融,南宋諸老,何以尚茲。”此論殊屬淺陋。謂北宋不讓南宋則可,而以秀艷等字尊北宋則不可。如徒曰秀艷圓融而已,則北宋豈但不及南宋,並不及金元矣。至以耆卿與蘇張周秦並稱,而不數方回,亦為無識。又以秀字目子野,韻字目少游,圓融目美成,皆屬不切。且以大字目東坡,艷字目耆卿,亦不甚確。大抵北宋之詞,周、秦兩家,皆極頓挫沈鬱之妙,而少游托興尤深,美成規模較大,此周、秦之異同也。(《白雨齋詞話》)
清末民國詞人況周頤:有宋熙、豐間,詞學稱極盛,蘇長公提倡風雅,為一代斗山。黃山谷、秦觀、晁無咎,皆長公之客也。山谷、無咎皆工倚聲,體格於長公為近。惟少游自辟蹊徑,卓然名家。蓋其天分高,故能抽秘騁妍於尋常擩染之外,而其所以契合長公者獨深。張文潛贈李德載詩,有云:“秦文倩麗舒桃李。”彼所謂文,固指一切文字而言。若以其詞論,直是初日芙蓉,曉風楊柳。倩麗之桃李,容猶當之有愧色焉。王晦叔《碧雞漫志》云:“黃、晁二家詞,皆學坡公,得其七八。”而於少游獨稱其“俊逸精妙”,與張子野並論,不言其學坡公,可謂知少游者矣。(《蕙風詞話》卷二)
中國近現代詩人夏敬觀:少游詞清麗婉約,辭情相稱,誦之迴腸盪氣,自是詞中上品。比之山谷,詩不及遠甚,詞則過之。蓋山谷是東坡一派,少游則純乎詞人之詞也。東坡嘗譏少游:“不意別後,公卻學柳七!”少遊學柳,豈用諱言?稍加以坡,便成為少游詞。學者細玩,當不易吾言也。(《吷庵手校淮海詞跋》)
清末民國學者王國維:①少游詞境最為淒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而為悽厲矣。”東坡賞其後二語,猶為皮相。②詞之最工者,實推後主、正中、永叔、少游、美成,而前此溫、韋,後此姜、吳,皆不與焉。(《人間詞話》)
中國近現代詞學家趙尊岳:淮海即好麗字,觸目琳琅,如“東風裡,朱門映柳,低按小秦箏”,一“映”,一“低按”,一“小”字,已經驅使質實為疏秀,人見其風度矣。(《填詞叢話》卷一)

軼事典故

拜師蘇軾

秦觀很早就萌生了拜蘇軾為師的想法,當時,蘇軾正在離他家鄉不遠的徐州任知州。不過蘇軾已然名滿天下,堪稱文壇泰斗。而秦觀雖有些詩名,卻是一個落第的秀才而已。好在秦家有兩個老相識,分別是孫覺和李常。孫覺是黃庭堅的丈人,曾任湖州知州,李常是黃庭堅的舅父,正在齊州任知州,他們都是蘇軾的至交。於是,他一方面請李常寫了一封引薦信,另一方面請孫覺將自己的詩文推薦給蘇軾。恰好,蘇軾和孫覺要到揚州遊玩,秦觀聞訊靈機一動,自己先跑到揚州一座著名的寺廟中,模仿蘇軾豪放的筆意,在寺廟牆壁上揮毫題詞,然後靜候他們的到來。果然,就像秦觀所預想的那樣,蘇軾猛然看到寺壁上的題字嚇了一大跳,絞盡腦汁想了半天,也不記得自己曾經來過這兒,還在牆上題過詩。後來,他看了孫覺送上的秦觀的作品,忽然醒悟道:“向書壁者,豈此郎也”——在寺壁上寫詩的人,肯定是這小子!
秦觀於是懷揣著李常的引薦信,拿上自己的得意之作《黃樓賦》,前去拜見仰慕已久的偶像。蘇軾讀罷,驚呼說:“此屈宋才也!”欣然接納他為弟子。拜師儀式辦得十分隆重,以致在徐州城引起了轟動。時人記述了當時的盛況:秦觀執弟子禮,儀態雍容,論說雄辯,令人為之側目,蘇軾則稱讚他為“傑出之士”。秦觀聲名鵲起,身價倍增。

洞房三難

明人馮夢龍短篇小說集《醒世恆言》中有一篇《蘇小妹三難新郎》,說蘇洵“又生個女兒,名曰小妹”,雖容貌不揚,卻絕頂聰慧,連蘇軾也讚嘆道:“吾妹敏悟,吾所不及。”蘇小妹不僅有才,而且眼光獨到,她自主擇婿,選了才子秦觀。新婚之夕還要“三難新郎”,順利過關方準進房。卻說那三道題的前兩道是謎語,最後一道則是對對聯,上聯是“閉門推出窗前月”,後秦觀在蘇軾的提示下,對以“投石沖開水底天”,於是大功告成,“丫鬟擁入香房。這一夜,佳人才子,好不稱意。”不過這是小說家言。“蘇小妹”不見正史,《全宋詩》《全宋詞》中均無其名。蘇軾並沒有妹妹,倒是有三個姐姐。秦觀的夫人也是徐文美而非蘇軾的姐妹,因此“三難”為坊間編造的美好故事罷了。

山抹微雲君

《藝苑雌黃》里記載,一次秦觀路過紹興,當地守臣在府里擺下酒宴盛情款待,並讓一個歌伎相陪。秦觀立刻為這個歌伎所吸引,恰好這個歌伎也素知他的才名,兩個人眉目傳情,很快擦出了火花。事後,秦觀寫了一首《滿庭芳》記述此事,以“山抹微雲”開頭。這首詞寫得非常美,一下子就流行開了。蘇軾讀後,戲稱秦觀為“山抹微雲秦學士”,從此,秦觀便有了“山抹微雲君”的綽號。

夢中題詩

秦觀被貶雷州時,據說曾在海康宮亭廟下,夢見天女拿一幅維摩畫像讓他寫贊,秦觀篤信佛教,於是題道:“竺儀華夢,瘴面囚首。口雖不言,十分似九。應笑蔭覆大千作獅子吼,不如搏取妙喜似陶家手。”醒來後,就把這段話記錄下來。宋僧惠洪在《冷齋夜話》中說,自己在天寧寺,還親眼從和尚戒禪那裡看到這幅字,正是秦觀的筆跡。清潘永因所編《宋稗類鈔》也提到真跡在雷州天寧寺。

人物關係

秦觀家族本居會稽(今浙江紹興),唐天寶末年,安史之亂爆發,祖先由會稽遷徙至高郵武寧鄉左廂里(今高郵市三垛鎮少游村)。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父
秦臬
有“承議郎”官銜,後代尊稱他為承議公。
父親
秦元化
名諱無考,“師事胡瑗,有聲太學”。
叔父
秦定
進士出身,歷官會稽尉、渤海知縣、司農寺丞,後仕至端明殿學士,卒葬江都西山秦家莊(今揚州西山蜀崗以南)。
弟弟
字少章,曾為臨安主簿。
秦覿
字少儀,處士之身(即沒有做過官的讀書人)。
妻妾
秦觀正妻,譚州寧台主簿徐成甫的女兒,秦觀18歲時與徐文美成婚。
原為侍女,秦觀45歲時納為妾。秦觀被貶杭州時,將其遣走,邊朝華追隨而來。秦觀又被貶後,再次將其遣走,後削髮為尼。
兒子
字處度,號濟川,宋徽宗政和年間,任常州通判,定居常州雪堰橋,並將秦觀棺柩遷葬無錫惠山。
女兒
秦氏
范溫
孫子
秦照
-
秦煦
-
秦熙
-
秦烈
-
(以上參考資料)

主要作品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著錄秦觀《淮海集》40卷、《後集》6卷、《長短句》3卷;卷二十一著錄《淮海詞》1卷。《淮海集》有《四部叢刊》影明本、《四部備要》本。南宋長沙所刻《百家詞》本《淮海詞》已不可見。今存在有《淮海詞》1卷,收入《宋六十名家詞刊本。又《淮海居士長短句》3卷,有日本內閣文庫藏宋乾道高郵軍學本、《四部叢刊》影明本、朱祖謀《疆村叢書》本、北平圖書館影印宋本、葉恭綽影宋校本、龍榆生點校《蘇門四學士詞》本。其中以日本內閣文庫藏宋乾道高郵軍學本《淮海居士長短句》最為權威,存詞三卷僅七十七首。今人徐培均在宋乾道本的基礎上又輯得三十四首加以補遺。上海古籍出版社於1985年出版了經徐培均精心校注和補遺的《淮海居士長短句》。另著有《蠶書》一篇。

人物爭議

名字讀音
秦觀的名字“觀”,有人認為應該讀”guān”,有人認為讀“guàn”。如陳冠明曾專門寫有《秦觀陸游名字解詁》一文,認為秦觀、陸游名字中的“觀”都讀“去聲”,是名詞游觀的意思。持相同觀點的黃今許在《陸務觀、秦觀、貞觀的“觀”字的讀音問題》一文中提出,陸游其母夢秦少游至而寤,遂生放翁,因以其名為字;又陸游自稱“我字務觀,讀去聲”,因此得出結論,陸務觀、秦觀的“觀”字都應讀去聲。而歐明俊在《秦觀陸游名字考釋》一文中,引用秦觀二十八世孫秦瀛的觀點,認為秦觀、秦覿兄弟得名於王觀王覿兄弟,又秦觀、秦覿、秦覯兄弟三人名字的字形相似,字義相近,皆與“看”“見”動作有關,因此應讀作guān。
卒年
關於秦觀的卒年,研究者大都認為是元符三年(1100年),比如錢鐘書唐圭璋徐培均施蟄存等在書中都如是說。但是存在一個問題,秦觀是皇祐元年(1049年)生,按《宋史·文苑傳》記載,他年五十三而卒,以此推算,其卒年應該是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關於這個問題,只有王輝曾提出過質疑,他在《淮海詞箋注·年譜節要》中云:“按宋史本傳為徽宗立,復宣德郎放還,又年五十三,與年譜皆不合。”但可以確定,秦觀先於蘇軾而卒,以蘇軾聽到秦觀噩耗後的感嘆為證。
遷葬地
關於秦觀的遷葬地,今人多認為秦觀卒於藤州,其靈柩先後暫厝於潭州(長沙)、故鄉高郵,再歸葬廣陵、其後又遷葬無錫惠山西三里之璨山。揚州職業大學教授王偉康認為秦觀遷葬地應為無錫惠山二茅峰間,這在他的《秦觀遷葬地考辨》一文中有詳細論述。

後世紀念

墓址
秦觀墓位於江蘇省無錫惠山二茅峰南坡,原建於其故鄉高郵,南宋紹興初,其子秦湛任常州通判時,將棺柩自高郵遷葬於無錫。該墓背依惠山,面對東大池,墓冢建於山岩卜,周長76米,高2至4米,占地540平方米,墓前有清嘉慶間秦瀛重立的“秦龍圖墓”青石墓碑1塊。1986年7月,無錫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0月,秦觀墓被列為江蘇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秦觀(北宋文學家)
秦觀墓
秦觀祠
秦觀祠在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據秦氏老者回憶:祠在洛陽河西西巷門外,前後三進,每進五盈,東西兩邊有廂房。前進大門有”秦淮海先生祠“門額,中進為“順德堂”,後進有“整齊嚴肅”匾額,正中供奉秦觀牌位,左右配祀秦觀的兒子秦湛和五世孫秦宗賢的牌位。抗日戰爭期間,祠大部地廢。解放後,建為糧庫,現僅存後進一帶及兩邊廂房。
秦淮海祠
秦淮海祠,在江蘇省無錫崇寧路112號,建於明代,是較早的一所紀念秦觀的建築物。也是祀秦湛及無錫秦氏家族的宗祠。邵寶、尤楝撰寫的碑記內記:“淮海秦先生祠堂者,先生十七世孫銳所建也。”其中詠烈堂就是享堂,堂內壁間嵌有明邵寶《秦淮海先生祠記》碑和清代重刻的南宋追贈秦觀直龍圖閣制詞、秦觀像等石刻。
海棠公園
海棠公園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橫州市西鬱江月江灣畔,民國期間為槎浦公園,鑒於公園所在地為秦觀寓居之地,是北宋以來地方官員、文人墨客以及百姓瞻仰緬懷秦觀的文化聖地,1999年更名為海棠公園,2006年至2009年,橫縣縣委、縣人民政府投入資金,將其擴充建設成為以秦觀為主題的歷史文化公園。現時的海棠公園園區面積約30畝,園內有因秦觀在《醉鄉春》中所賦“瘴雨過,海棠開,春色又添多少”而得名並成為古橫州標誌的文物勝跡——海棠橋,有橫縣博物館(亦稱淮海書院)、海棠亭、懷古亭,有秦觀塑像、橫州鵲橋、海棠文化長廊(內容包括秦觀在橫州留下的詩詞、歷代文人為紀念秦觀而寫的詩詞以及碑記、橫州古八景等)、古炮台、廉石等歷史人文景觀。
秦觀(北宋文學家)
海棠亭
淮海書院
橫縣博物館坐落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橫州市西郊海棠歷史文化公園內。1992年5月建成開放,2006年投入資金進行全面更新改造,2007年8月重新對外開放;2013年至2014年投入資金續建三樓。場館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多平方米,為三層半鋼筋水泥結構,外觀運用青磚灰瓦坡屋面和畫柱雕檐、幾何門窗等古代建築風格,並在外牆裝飾秦觀講學圖、吉祥八寶等浮雕。因博物館館址是淮海書院(明代為紀念秦觀在橫州設館講學、施教敷文而建)舊址,故博物館同時冠名淮海書院。
秦觀(北宋文學家)
橫縣博物館
淮海亭
淮海亭在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文化宮院內,壁間嵌有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秦觀祠碑記》石碑一塊,有《秦淮海先生遺像》雕塑,內有刻石盈聯:“策論濟時艱詞宗譽滿三千界,江淮存世澤學士風流九百年”,為洛陽人文景觀之一。
郴州三絕碑
三絕碑位於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嶺白鹿洞東北40米天然石壁上,為秦觀流放郴州期間所作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詞摩刻,高52厘米,寬46厘米,共十一行,八十一字,行書。“三絕碑”所謂“三絕”指的是秦觀作詞、蘇軾寫跋、米芾書法。南宋鹹淳二年(1266年),郴州知軍鄒恭把原碑拓上,轉刻在蘇仙嶺白鹿洞的大石壁上。1960年3月,毛澤東南巡到湖南,向郴州地委書記陳洪新談及三絕碑,指示要加以保護,郴州地委成立文物保管委員會,建護碑亭,並將此地闢為蘇仙嶺公園。如今,三絕碑已被列為湖南省省級重點保護文物,與旁邊的護碑亭和秦少游銅像一起,成為重要的旅遊景點。
秦觀(北宋文學家)
三絕碑前的秦觀像
秦學士祠
紹聖三年(1096年)暮春,秦觀謫居處州期間,前往青田縣舒橋鄉王岙村慈仁寺拜會曇法師時,揮毫寫下了《好事近·夢中作》詞。秦觀離開處州後,曇法師為懷念故人,在慈仁寺旁,修建了一所秦學士祠。該祠於明清後坍塌,廢圮無存。唯有這首詞,仍保留在慈仁寺的外牆上。
少游碑、鶯花亭
同樣是在秦觀謫居處州期間,一次來到了青田,宿在水南名剎棲霞寺里,住持對他非常的景仰,要求他賜詞留念,秦觀即以處州舊作《千秋歲》付之而立石。乾道三年(1167年),詩人范成大知處州府,受浙江提學徐子禮的規勸,在南國興建一亭,記少游舊事,取詞中語命名為“鶯花亭”。迨至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秦觀的裔孫覲榮、國均、耀奎三人同訪棲霞寺,尋覓祖先遺蹟,見石已不存,乃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重行刻石於寺門。這座石碑高172厘米,寬85厘米,以純青石製作,配以坐墊,工藝非常精緻,正面書刻“宋秦淮海先生留宿處”九個篆體字,旁鐫祁怡、祁蔭甲、祁雙玉、潘慎修、裘桂芬、秦國均、裘凌仙、駱文遂、郭鐘岳等憑弔、懷故的詩詞九首。背刻《千秋歲》詞全文和裔孫覲榮等三人的跋文。第二年,青田知縣將石碑移至寺旁,並仿效處州模式建造“鶯花亭”藏之,同時發刻告示保護此項珍品。1984年7月,青田縣府公布此碑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翌年5月,縣又行文規定鶯花亭附近地段為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區。
文游台
文游台在江蘇高郵縣城東北,泰山廟(又名東嶽廟)後的東山上。因蘇軾路過高郵時,曾和孫覺、王鞏、秦觀等文人在此飲酒論文而得名。後又將其詩文刻石嵌於壁上。據方誌記載,始建於北宋,經多次重修,大部分為清嘉慶十九年(1841年)重建。現存石刻內容有“蘇軾生日祝壽圖”“蘇軾畫像”和秦觀、秦少章、黃庭堅、米芾、阮元等人的詩文和書法,還有陳深、龔璛、陳有宗、宋廉等人的題字,其中大部分是後代按照真跡手卷刻成的。
學術會議
1986年秋,中國學者齊集秦觀故里高郵,舉行了秦觀學術討論會。
2021年10月30日、31日,第十一屆全國秦少遊學術研討會在無錫舉行。本次會議由秦少遊學術研究會、無錫市文聯、高郵市政府聯合主辦。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各地秦觀後裔代表,以及來自秦觀故里高郵的有關人士等80多位嘉賓相聚無錫,研討秦觀作品的內涵、當代意義和未來價值。會上,“追尋秦少游”系列短視頻開機儀式及秦觀研究專家徐培均遺作《歲寒居雜俎》贈書儀式同時舉辦。
掃墓活動
2015年4月18日到19日,由中華秦觀宗親聯誼會、無錫祠堂文化研究會秦氏分會組織的中華秦觀宗親聯誼會首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紀念先祖秦觀逝世915周年掃墓活動在位於無錫惠山二茅峰的秦觀墓地舉行。

史料索引

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傳第二百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