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蹈

北宋狀元。字悅道,今無為人,勤於學,通經史百家,以文名。

基本介紹

  • 本名:焦蹈
  • 字號:字悅道
  • 所處時代:北宋
  • 出生地:無為
  • 主要成就:北宋狀元
“不得場屋燒,哪得狀元焦”,不得場屋燒 哪得狀元焦,不因南宮火,安得狀元焦,

“不得場屋燒,哪得狀元焦”

據清《太平府志》和《繁昌縣誌》記載,安徽繁昌由宋至清的三十六名進士中,僅有兩名狀元,焦蹈便是其中的一位。
焦蹈是北宋人,在鄉校讀書時就有“神童”的美名,獲鄉薦第一。
宋元豐八年(1085年),焦蹈打點行裝,帶著書童,前往京城汴梁,參加禮部主持的考試。
當他匆匆趕到京城時,已錯過了考期。他沮喪極了,正在收拾行囊時,誰知驛館外人聲鼎沸,走出屋外,只見考場方向火光熊熊。
當日,禮部官員傳話,南宮失火,另選場地,考期順延。
聽此訊息,焦蹈自是喜出望外。第二天,他在考場上發揮極佳,一舉奪魁。
焦蹈進士及第的那年,宋神宗趙頊病逝,九歲的兒子趙煦繼位,是為哲宗。
禮部考試之後,接下來要進行殿試。由於宋神宗忽然病故,趙煦尚是稚童,這一年的殿試,特別賜權給禮部,在四百六十名進士中,依照考試成績排出順序。
焦蹈脫穎而出,名列第一,成為響噹噹的狀元。
回到家鄉繁昌,父老鄉親早就守候在路邊,焦蹈騎著馬,穿過五彩絢爛的彩門。
正所謂樂極生悲,或許是鞍馬勞頓,焦蹈回家後的第六日,便得急病而亡。
朝廷此時正準備授其官職,聞知焦蹈突然去世,特撥二十萬錢,作為喪葬費。
焦蹈的命運,可謂一波三折。
南宋著名學者洪邁在《夷堅志》中說:
焦蹈趕考,路過金陵,走到一條小巷(今南京珠江路西端),突然一間閣樓上倒下一盤水,水濺街面,鏗然有聲。只見濕地上有一黃燦燦的物件。焦蹈的書童俯身拾起,揣入懷中。
回到驛館,書童拿出一看,竟是一隻沉甸甸的金指環。
書童瞞著焦蹈,直到第三日才拿出指環,告訴事情的經過。
焦蹈聽罷,著急地說:“這可是童婢的過失呀!主人丟了金指環,還不知怎么鞭打童婢呢?性命攸關,萬不可遲延,還不快快送去。”
書童苦苦相勸:“考期已經臨近,萬萬不能耽誤行程。”
焦蹈卻說:“功名事小,性命事大。”
他不由分說,折回金陵,將金指環歸還失主。
焦蹈緊趕慢趕,趕到京城,已經誤了考期。
未承想,一場大火,讓焦蹈的命運出現了轉機,可謂好心有好報。《夷堅志》說:“及到京,已遲二日,場屋正值火災,時為之語曰:‘不得考場燒,那(哪)得狀元焦。’”
焦蹈以狀元郎的身份,迴轉家鄉。途經金陵時,金指環的失主一眼就認出了他。於是,他的書童拾到金指環的小巷,也被叫作“狀元巷”。
清代《繁昌縣誌》之《輿地誌》所記:“焦狀元宅址,在獅子山東麓,宅外有焦家裡井。狀元名蹈。”“狀元焦蹈墓,在縣西三十里七八都赤沙灘。”
狀元巷的由來,有一種說法是,它得名於明朝狀元焦竑。
焦竑是金陵人,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的狀元。
而據《大宋狀元考》和《夷堅志》,狀元巷的由來,與焦蹈有關。
焦蹈之所以被誤傳為焦竑,除了焦竑是南京人,得地緣人氣之利,更重要的是焦蹈剛得功名即早夭,而焦竑是明朝著名學者,名氣可比焦蹈大得多。
至於那句流行語:“不得場屋燒,哪得狀元焦”,也被敷演成眾多的版本,如“若要中老焦,只有貢院燒”,“不因南宮火,安得狀元焦”、“不因開寶火,安得狀元焦”,等等。

不得場屋燒 哪得狀元焦

據清《太平府志》和《繁昌縣誌》記載,繁昌由宋至清的三十六名進士中,僅有二名狀元,而焦蹈則是其中一名英年早逝,壯志未酬的佼佼者。
古代科舉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此時來自各地的士子都會聚於省城,通過四書、五經、策問和八股文等的考試,即所謂鄉試。鄉試被錄取者稱為中式,也叫鄉薦,這才有了應進士試的資格。焦蹈在鄉校讀書時就有神童的美名,小小的年紀已通覽經史百家。在眾多考生中焦蹈雖為鄉薦第一,可在禮部主持的考試中,卻每每不利。他並不灰心,仍然刻苦努力,準備迎接來年的考試。
宋元豐八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他又打點行裝,帶著書童,前往京城汴京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開封,參加禮部主持的考試。當他匆匆趕到京城時,已錯過了會考日期。他沮喪極了,正在收拾行囊時,誰知驛館外人聲鼎沸,走出屋外,只見場屋也就是考場方向火光熊熊。當日,禮部官員傳下話,南宮失火,另選場地,考期順延。聽此訊息,他自是喜出望外。第二天,在考場上他發揮極佳,一舉奪魁。
中國的科舉考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而學界一般以隋煬帝創置進士科為標誌。科舉取士的制度發展到宋代已日臻完善,而宋太祖趙匡胤所建立的殿試製度,則是對科舉制度的大膽改革。所謂殿試就是在禮部考試完畢後,皇帝親自在金鑾殿主持最高一級的考試,人們常說的天子門生即由此而來。考生經過皇帝考試合格後,便可直接做官。北宋時殿試第一名為榜首,第二、三名為榜眼,前三名都可稱為狀元。到南宋後,上述稱謂有了些微的變化,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焦蹈進士及第的那年,也就是1085年,正當壯年的宋神宗趙頊病逝,九歲的兒子趙煦繼位是為哲宗。皇帝殿試要面對天下俊彥,要出題面試,這對尚是稚童的趙煦就顯的力不從心了,況且,神宗去世不久,趙煦尚在悲痛之中,自然也就不能象往年那樣的讓皇帝親自殿試,而是特別賜權給禮部,讓在所奏報的四百六十名進士中,依照考試成績排出順序,焦蹈當然是脫穎而出,名列第一,是為響噹噹的狀元。
哲宗皇帝接見並賜宴,宰相手持試卷,高聲唱名:“殿試第一焦蹈”,階下的衛士們皆應聲傳呼:“殿試第一焦蹈!”這便是臚唱,其場面之莊嚴和榮耀,令親歷者終身難忘,曾有詩云:“臚唱曾叼殿上傳,末班遙望御爐煙。”接著,皇帝派侍衛清道引從,狀元換上新的官服,掛上鮮紅的彩帶,騎著高頭大馬,在京城遊街,道路兩旁站滿了人,爭先恐後以一睹狀元的風采,以至“公卿以下無不聳觀,雖至尊亦注視矣。”北宋文學家尹洙是這樣的誇耀:“狀元及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矣。”
回到家鄉繁昌,父老鄉親早就守候在路邊,焦蹈騎著馬由縣長牽馬導引,穿過五彩絢爛的彩門,不絕於耳的嗩吶聲、鞭炮聲和鑼鼓聲,混合成一曲喜慶的合奏。正所謂樂極生悲,或許是精力和體力的過度透支,或許是沿途的鞍馬勞頓,焦蹈回到家後六日,便得急病而亡。真所謂“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朝廷此時正準備授其以官銜實職,聞知焦蹈突然去世,既為失去英才而痛惜,又憐憫他的刻苦勤勉的精神,特撥二十萬喪葬費。
焦蹈的命運可謂詭異,應進士試誤了考期,本已無緣及第,可是考場的一場大火,卻改變了他的科考前程。關於這場大火給焦蹈所帶來的奇詭的轉折,南宋著名學者洪邁在《夷堅志》中有著詳盡的記述。據云,焦蹈趕考路過金陵的那天清晨,走到一條小巷時,也就是現在南京珠江路西端,突然由一間閣樓上倒下一盤水,水濺街面,鏗然有聲,透過晨曦,只見濕地上有一黃燦燦的物件,急走中的書童俯身拾起揣入懷中。
回到驛館,書童拿出一看,竟是一隻沉甸甸美奐奐的金指環。書童瞞著焦蹈,一直到第三日才拿出指環,告訴事情的經過。焦蹈聽罷焦急地說:“這可是童婢的過失呀!主人丟了金指環,還不知怎么鞭打童婢呢?性命攸關,性命攸關呢!萬不可遲延,還不快快送去。”書童苦苦相勸:“千錯萬錯,都是我的錯,我認責認罰。考期已經臨近,萬萬不能耽誤行程。”焦蹈卻說:“功名事小,性命事大。”不由分說,拉著書童照原路回到金陵,將金指環歸還失主,這家人深受感動。
焦蹈緊趕慢趕,趕到京城,考期早已超過了二天,可沒曾想考場的一場大火,生生地又把考期延遲,可謂好心好報,天可憐見。《夷堅志》說:“及到京,已遲二日,場屋正值火災,時為之語曰:‘不得場屋燒,那(哪)得狀元焦。’”
當焦蹈以狀元郎的身份途經金陵時,金指環的失主一眼就認出了焦蹈,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整個金陵城都傳遍焦狀元拾金不昧,以至延誤考期,後又好人好報,金榜題名的故事。時間久了,這條巷道也就被叫成了狀元巷。一直到1992年,狀元巷還被列為南京市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只是到了1994年,因建設需要而將其拆除。
狀元巷的由來,一直有著誤傳,以為狀元巷是因焦竑而得名,焦竑、焦蹈雖一字之差,卻差之數百年。焦蹈乃北宋年代人。焦竑乃明代人(1540——1620),是明萬曆十七年(1589)的狀元。據《大宋狀元考》和《夷堅志》所錄,狀元巷當指焦蹈無疑。
焦蹈之所以被口傳成焦竑,除卻焦竑是江陵人,也就是現在的南京人,得地緣人氣之利,更重要的是焦蹈剛得功名即早夭,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可明代的焦竑就不一樣了,他的名氣可比焦蹈大得多,其著作頗豐,有《澹園集》、《焦氏類林》、《老子翼》和《莊子翼》等。清代《繁昌縣誌》中,還收錄他的四篇文章:《與夏雲峰書》、《答陳上敬書》、《李節母傳》和《黃州府經歷從任墓志銘》。與之相比,焦蹈只留下令人扼腕嘆息的故事與傳奇,而沒有留下片言隻字。在歷史的滄桑歲月中,市俗的口口相傳,將狀元巷得名的焦蹈換成一字之差的焦竑,那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至於那句流行語:“不得場屋燒,哪得狀元焦”,更是被敷演成眾多的版本,如“若要中老焦,只有貢院燒”、“不因南宮火,安得狀元焦”、“不因開寶火,安得狀元焦”等等。更有好事者將焦蹈的出生地,由繁昌挪移到自己的所在地,甚至說什麼焦蹈的後人又由其地遷往黃山,又由黃山遷到霍山云云,凡此種種都不足為奇,考其原因都是狀元的功名造成的,試想一下,如吾儕芸芸之輩,誰又樂意非得要拉為故里鄉人呢?其實,最有說服力的證據乃是歷史文獻。據清代《繁昌縣誌》之《輿地誌》所記:“焦狀元宅址,在獅子山東麓,宅外有焦家裡井。狀元名蹈。”“狀元焦蹈墓,在縣西三十里七八都赤沙灘。”這就是說焦蹈生生死死都在繁昌。

不因南宮火,安得狀元焦

焦蹈,無為軍無為縣人。元豐八年省元、狀元。放榜後六日卒。元豐八年(1085年),試前南宮火起,由禮部改試日期,在考中進士460人中,名列第一。遂有“不因南宮火,安得狀元焦”之語。中狀元後第七天,未授官病卒。
焦蹈,廬州無為(今安徽無為)人,字悅道。生年不詳,卒於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乙丑科狀元。焦蹈通經史百家,四次首列鄉薦,均落落無為。元豐八年(1085),戶部尚書權知貢舉,眾賢等寓貢院,焦蹈也在其中。四更夜時,火災起,陳之方、馬希孟皆焚死。其後擇地另考,焦蹈為魁。曾有諺語:“不因南省火,安得狀元焦。”據傳:姑蘇有一盲者,能揣骨聽聲,為人算命。發榜之日,盲者嗟惋不已,有人詢問焦蹈之命,並問仕途如何。盲者答:“不能食祿,安問官職也?”眾人皆驚曰:“已為大魁,安得無官職,盲者之言必謬。”但不久,自京師來人道:“揭榜六日後,焦蹈死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