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臨江仙·千里瀟湘挼藍浦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淮海居士長短句》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秦觀
詞作原文,注釋譯文,字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鑑賞評價,詞作賞析,名家點評,佳作軼事,
詞作原文
臨江仙①秦觀
千里瀟湘挼藍浦②,蘭橈昔日曾經③。月高風定露華清。微波澄不動,冷浸一天星④。
獨倚危檣情悄悄⑤,遙聞妃瑟泠泠⑥。新聲含盡古今情。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⑦。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②挼(ruó)藍:形容江水的清澈。挼藍,古代按取藍草汁以取青色,同“揉藍”。黃庭堅《同世弼韻作寄伯氏在濟南兼呈六舅祠部學士》:“山光掃黛水挼藍,聞說樽前愜笑談。”
③蘭橈(raó):蘭舟,船的美稱。橈,槳,借代為船。庾信《奉和泛江》:“錦纜回沙磧,蘭橈避荻洲。”
④冷浸一天星:語本五代歐陽炯《西江月》:“月映長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
⑤危檣(qiáng):高高的桅桿。危,高。杜甫《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⑥遙聞妃瑟泠泠:聽到遠處湘靈鼓瑟的聲音。妃瑟,《楚辭·遠遊》:“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後漢書·馬融傳》註:“湘靈,舜妃,溺於湘水,為湘夫人。”
⑦“曲終”二句:用唐錢起《省試湘靈鼓瑟》詩成句。
白話譯文
千里瀟湘之上,渡口水色青青,屈原的蘭舟曾駛過。明月高掛中天,清風漸漸停息,玉露清瑩,微波不興,漫天星斗映寒水。
獨倚高高桅桿,心中無限憂思,遠遠傳來淒清的瑟聲,低低訴說著千古幽情。一曲終罷人不見,江上青峰孤聳。
創作背景
此詞乃紹聖三年(1096)秦觀貶徙郴州途中夜泊湘江時作。“千里瀟湘”,是詞人的泊舟之處,也是昔日屈原等遷客騷人乘舟經行的地方。詞人因被貶郴州而夜泊湘江,與當年屈原、賈誼等人因懷才不遇而行吟江畔,境遇何等相似。現實的、地理的長河,與歷史的、時間的長河通過“千里瀟湘”交匯,詞人的命運,也通過“千里瀟湘”與古代遷客們的命運緊緊相連,引發了作者的深沉感慨。
鑑賞評價
詞作賞析
起兩句總敘,寫詞人泊舟之處,用的是倒裝手法。《楚辭·湘君》中有:“桂櫂兮蘭枻”、“蓀橈兮蘭旌”句,即用桂木做的櫂,用蘭木做的枻;或用蓀草飾的橈,用蘭草飾的旌旗,都是形容湘君所乘船的裝飾。這裡用“蘭橈”代指木蘭舟,暗指這一帶正是當年騷人屈原的蘭舟所經過的地方。這兩句是寫他從處州貶來郴州時,曾乘船經過清澈如藍的千里湘江,猶如在步當年騷人屈原的足跡,在千里瀟湘水上走著遷謫的苦難歷程。詞人和騷人,通過“千里瀟湘”這一今古長流的中介,白然聯繫起來。從一開始,詞中就引入了楚騷的意境與色調。
接著三句寫泊舟湘江夜景。寫這時月升中天,風停息下來,因為夜深,看兩岸花草上露水開始凝結,在月光照射下晶瑩透亮。整個瀟湘水面是平靜的,沒有風也沒有浪,滿天星斗正浸泡在江水裡,星星冷得似乎在發抖,寫出了深夜的寒意。這是移情寫法,把人的冷意由“一天星”表現出來。
詞的下片寫情。開始兩句寫詞人泊舟湘江浦,獨自靠在高高的檣桿上,靜靜地傾聽遠方傳來的湘妃清冷的瑟聲。“妃”,指湘妃。傳說瀟湘一帶,是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哭舜南巡不返,淚灑湘竹,投湘水而死的地方。又傳二妃善於鼓瑟,《楚辭·遠遊》有“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特定的時地,觸發了詞人的歷史聯想,從而寫出了這瀟湘之夜似幻似真的泠泠瑟聲,曲折地透露出寂寞淒冷的心境。
接著第三句,進一步描寫對瑟聲的感受,湘妃的瑟聲是清涼哀怨的,抒發了她們對舜帝思念的深情,這是古今有情人共同的心聲,不僅是湘妃的,也包含了詞人的幽怨。詞的歇拍兩句,寫聽完曲子,抬頭尋找湘妃,她已悄然不見蹤影了,只有江岸無數座青青山峰巍然聳立,更進一步寫出詞人的悵惘之情和剛毅不屈的性格。結尾全用錢起《省試湘靈鼓瑟》成句,但卻用得自然妥帖,仿佛是詞人自己的創作。它寫出了曲終之後更深一層的寂寥和悵惘,也透露了詞人高潔的性格。
這首詞和作者以感傷為基調的其他詞篇有所不同,儘管偏於幽冷,卻沒有顯得氣格羸弱。全篇滲透楚騷的情韻,這在秦詞中也是特例。
名家點評
《憩園詞話》:“杜文瀾云:詩之幽瘦者,宋人均以入詞,如‘曲終人不見,江上數蜂青’一聯,秦少游直錄其語。若是者不少,是在填詞家善於引用,亦須融會其意,不宜全錄其文。總之,詞以纖秀為佳,凡使氣使才、矜奇矜僻,皆不可一犯筆端。”
佳作軼事
前人對此詞評價很高,據宋代吳炯《五總志》記載,當時潭州知府在合江亭宴請客人,命令歌妓都唱《臨江仙》詞,有一個歌妓獨獨唱了兩句“微波澄不動,冷浸一天星”。當時在座的有一個叫張才叔的客人大為稱善,於是問歌妓這首詞的全篇,歌妓說:“昨夜居於商人船中,鄰船有個男子倚檣而歌,聲調悽怨。但我苦乏性靈,只記住了這么兩句。如果有兩個姐妹跟我同去,就能記全了。”於是太守命三位聰明伶俐的歌伎與之同往,尋找那艘商船,以便記下全詞。次日晚上,四位歌伎在船上一邊飲酒一邊等待。將到三更之時,遠處停泊的一艘船中果然傳來一位男子吟唱《臨江仙》的聲音。其中一位叫趙瓊的歌伎還未聽完便淚流滿面道:“這是秦觀的作品啊,他不是已經仙逝了嗎?”原來趙瓊是潭州有名的歌伎,秦觀被貶往南方經過潭州時,曾與趙瓊有過一段交往。趙瓊對秦觀的詞風極其熟悉,所以一聽就知道是秦觀的作品。將船駛近一問,原來那艘船上正載著秦觀的靈柩。可能是秦觀生前特別喜歡自己這首《臨江仙》,所以他的門人經常在他的靈柩前深情地演唱。而趙瓊一聽便知是秦觀的作品,也可謂是秦觀的知音了。這個故事不一定可信,但由此可見這首詞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