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池上春歸何處

《如夢令·池上春歸何處》是宋代文學家秦觀的詞作。“池上”二句寫白晝所見之景。以“春歸”二字暗中反襯人不歸;“落花飛絮”在通常的傷春意緒之外,別有遭際坎坷的身世之嘆,感慨系之。“孤館”二句敘寫旅舍冷清、寂寞的環境,以及夢中所見。“月堤歸路”是此詞的重心,承起拍中的“春歸”,點明詞的主旨,進而完成了結構上由“春歸”而及“人歸”的過渡,章法謹嚴。“無緒”三句是抒情。“簾外”句既是以景結情,又交待了夢醒的原因。至此,一幅無情無緒的孤館夜雨圖清晰地展示出來。全詞抒發了作者淒涼的旅途感懷及思歸的意緒。淒婉悲愴,不勝其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如夢令·池上春歸何處》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淮海居士長短句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秦觀
  • 詞牌名:如夢令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論,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如夢令
池上春歸何處?滿目落花飛絮。孤館悄無人,夢斷1月堤歸路。無緒2,無緒。簾外五更風雨。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夢斷:夢醒。
2、無緒:沒有興致。

白話譯文

水池上到處漂著落花柳絮,春天到哪裡去了?孤寂的旅館內悄無人聲,夢中的我正行走在灑滿月光的湖堤上,突然夢斷人醒。傷心至極,只好坐聽窗外五更時分的風雨。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紹聖四年(1097)春末作者謫居郴州之時。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詞的開篇兩句是作者對春去的嘆息。“池上”一問橫空而來,充滿了惋惜、無奈和迷惘。接著作者描寫漫天的“落花飛絮”,背景也正是在“池上”。這些漫天的落花飛絮,飄灑下來,紛紛揚揚,墜落往池面上,隨水流逝。而對這樣一幕場景,滴居、漂泊多年的秦觀,內心自然會湧起無限的春愁。這種“春愁”,不再是某些婉約詞人所抒寫的閒愁,此時在他心中的”春愁”,不僅有對歲月流逝的哀嘆,更有對功業無成而生命漸漸走到盡又的無限悲涼。“孤館”“夢斷”二句,正是表現這種悲涼。“夢斷”二字點明開篇兩句描寫的景象是作者從夢中醒來時一瞬間的所見。從下文還可以知道,作者醒來時才剛剛“五更”,天方微亮,“悄無人”正符合此時的場景。詞人從“月堤歸路”這一重回故鄉的美夢中醒來,發現自己仍舊是在“孤館”之中,身邊沒有親人也沒有朋友。放眼望去,屋外一派春去的落莫,此情此景,引發作者無窮的哀傷。
於是詞人孤寂地坐著,靜靜地感受著哀傷,”無緒,無緒”四個字,把這種哀傷如吟唱一般地表達出來。“無緒”是“無奈”,是“無計”,是“無情”,是“無聊”,種種複雜的感情都包容在這兩句簡單嘆息之中。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九:“東坡言《如夢令》曲名,本唐莊宗制。一名《憶仙姿》。嫌其不雅。改名《如夢令》。莊宗作此詞.卒章雲‘如夢,如夢,和淚出門相送。’取以為之名。”《如夢令》這一詞調的命名,正是因為下闋這兩句,因此詞家用這一詞調時,往往在這兩句上費盡心機,比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用“知否,知否”,形象地寫出疑問與感傷的語氣,為人所激賞。秦觀的《如夢令·遙夜沉沉如水》作“無寐,無寐”,非常警醒、精練。而此詞中,“無緒,無緒”同樣極為含蓄深沉,絲毫不遜於前人後人。
“簾外五更風雨”具有象徵意義。作者在美夢破碎之後心緒不寧,聽著簾外的風雨,預感到更壞的厄運將要到來。全同以此作結,顯得極為絕望,可見這一時期秦觀的思想。這一句同時也交代了整首詞發生的時間、背景,讀者因此可以知道,上文所描寫的“落花飛絮”等場景,都是在五更時候,都是在風雨之中,更添一份落寞悲涼。

名家評論

楊慎批《草堂詩餘》:孤館聽雨,較洞房雨聲,自是不勝情之詞,一喜一悲。
《草堂詩餘雋》卷二眉批:難為人語,自有可語之人在。深情厚意,言有盡而味自無窮。
詞則·大雅集》卷二:上章春半,此章春暮。
俞陛雲:此五首細審之當是一事,皆紀別之作。第一首總述春暮懷人,次首追敘欲別之時,馬嘶人起,言送別也。三首“繞岸夕陽”,言別後也。四首“楚天人遠”,言遠去也。與集中《南歌子》詞由曉別而遠去次第寫出,大致相似,但此分為數首耳。五首句最工,結處“綠楊俱瘦”,與首章春暮懷人前後相應。

作者簡介

秦觀(1049—1100)字少游,號淮海居士,宋朝高郵(今屬江蘇省)人。他一生不得志,在朝中曾做過小官,後來被貶到雷州(今廣東省海康縣)等荒僻之地,在放還途中死亡。他的詩多抒寫個人的生活,風格秀麗細密。有《淮海居士長短句》傳世,存詞八十餘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