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

石嘴山市

石嘴山市,寧夏回族自治區轄地級市,位居自治區最北端,東臨鄂爾多斯市台地,西踞銀川平原北部,為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總面積5310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3月,全市轄2個區、1個縣。截至2022年末,石嘴山市常住人口75.18萬人。

1975年11月23日,撤銷銀北地區,恢復石嘴山市。石嘴山市因賀蘭山黃河交匯處“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歷史悠久,秦朝時設渾懷障,西漢時設定第一個行政建制——廉縣,悠久歷史造就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孕育了賀蘭山岩畫、古長城、北武當壽佛寺、平羅玉皇閣田州塔等人文古蹟,擁有移民文化、賀蘭山文化、工業文化等民宿文化;地理位置較為優越,地處寧東、蒙西兩個國家千億噸級煤田之間,是呼包銀蘭經濟帶、寧夏沿黃經濟區、寧蒙陝烏金三角經濟區的重要節點城市;距銀川河東機場100千米,包蘭鐵路京藏高速、烏瑪高速、109國道110國道等貫穿全境,被列為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區域流通節點城市之一;黃河穿東過,西依賀蘭山,湖泊星羅棋布。市境內有5A級旅遊景區沙湖、國家水利風景區星海湖等風景名勝。

2023年,石嘴山市地區生產總值698.98億元,比上年增長3.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嘴山市
  • 外文名:Shizuishan
  • 行政區劃代碼:640200
  •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 所屬地區寧夏回族自治區
  • 地理位置:黃河上游、寧夏回族自治區最北部
  • 面積:5310 km
  • 下轄地區:2個區、1個縣
  • 政府駐地:大武口區
  • 電話區號:0952
  • 郵政編碼:753000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人口數量:75.18 萬(2022年常住人口)
  • 著名景點黃河賀蘭山、沙湖
  • 機場:沙湖機場(在建)
  • 火車站石嘴山站惠農站
  • 車牌代碼:寧B
  • 地區生產總值:698.98 億元(2023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政治,人口,人口數量,民族構成,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學技術,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事業,社會保障,交通運輸,風景名勝,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今寧夏全境、陝西與山西北部及內蒙古河套地區等,被統稱為“朔方”,為戎狄部落的遊牧之地。春秋、戰國一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原前(前221年),市境尚未納入中原王朝版圖。為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牧地。
秦朝,蒙恬率大軍北上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河套平原),築萬里長城,於市境內黃河東側(現銀川市興慶區境內)築邊防城障渾懷障,設立渾懷都尉,屬北地郡轄,是為市境內行政建置之始。
漢朝,西漢元狩四年(前119年),築廉縣(在今平羅縣),是為境內歷史上第一個縣級行政建制。
唐朝,前期屬靈州都督府管轄,先天二年(713年),於市境黃河西設定遠軍,後升為縣。景福二年(893年),升為警州。
宋朝,市境屬陝西路靈州轄,置定遠鎮。至道年間(995年~997年),改設威遠軍。
西夏,宋鹹平四年(1001年),定遠鎮為党項人占。西夏景宗大慶元年(1036年),改定遠鎮為定州,設定遠縣。太平四年(1024年),西夏於州境內築省嵬城。
明朝,屬陝西布政司寧夏衛。永樂初年(1405年前後),築“平虜城”,嘉靖三十年(1551年),改為平虜守御千戶所。
清朝,屬甘肅省寧夏府。雍正二年(1724年),設定平羅縣。後又置新渠縣、寶豐縣。
中華民國時,市境屬甘肅省寧夏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建寧夏省,市境為平羅縣。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市境平羅縣析置惠農縣、河東增設陶樂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設“寧夏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平羅、惠農、陶樂、磴口四縣。
1949年9月25日,市境解放。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報請國務院撤縣(惠農縣)建市。
1959年4月20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向國務院上報《關於撤銷惠農縣,成立石嘴山市的請示報告》。
1960年1月7日,國務院第93次全體會議正式決定“設立石嘴山市,撤銷惠農縣,將原惠農縣的石嘴山等10個鄉(鎮)劃歸石嘴山市的行政區域,其餘地區劃歸平羅縣”。
1972年2月23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銀北地區,轄平羅、陶樂、賀蘭三縣及大武口區(一區)、石嘴山區(二區)、石炭井區(三區)。
1975年11月23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銀北地區,恢復石嘴山市,由自治區直轄。市級機關由石嘴山遷至大武口。轄一區(大武口區)、二區(石嘴山區)、三區(石炭井區)、郊區4個市轄區和平羅、陶樂兩縣。
1987年1月,撤銷市郊區,恢復惠農縣,市轄大武口區、石嘴山區、石炭井區和平羅縣、惠農縣、陶樂縣。
2002年10月,國務院批准撤銷石炭井區,將其劃歸大武口區管轄,將寧夏隆德縣的隆湖吊莊及平羅縣崇崗鄉的長勝、九泉、潮湖三個村劃歸大武口區管轄,全市轄大武口區、石嘴山區和平羅縣、惠農縣、陶樂縣。
2004年1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石嘴山市石嘴山區和惠農縣,設立惠農區。2月11日,撤銷陶樂縣,將原陶樂縣的紅崖子鄉、高仁鄉、馬太溝鎮劃歸平羅縣管轄,月牙湖鄉劃歸銀川市興慶區管轄。
石嘴山市
沙湖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60年3月26日,石嘴山市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會上正式宣布成立石嘴山市,駐石嘴山,當時石嘴山市轄石嘴山鎮(區級)與尾閘、黃渠橋、寶豐3個公社。4月,石嘴山鎮改建為2個區,組建南街、北街2個城市人民公社,2個公社為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同年5月,調整公社規模,市郊3個公社劃小為8個公社:尾閘公社劃分為尾閘、下營子2個公社;將黃渠橋公社劃分為黃渠橋、燕子墩、西永固3個公社;將寶豐公社劃分為寶豐、廟台、禮和3個公社。
1962年5月,南街、北街2個區合併為市轄城區。
1963年5月,國營園藝農場變為集體所有,稱為園藝公社。7月,將黃渠橋、寶豐2個公社劃歸平羅縣管轄;平羅縣的大武口鎮(駐石炭井)和大武口公社劃歸石嘴山市。至此,石嘴山市轄城區1區、大武口鎮1鎮和尾閘、下營子、燕子墩、西永固、廟台、禮和、園藝、大武口等8個公社。
1968年,大武口鎮駐地遷到大武口,在石炭井設定石炭井街道辦事處,為大武口鎮的派出機構。
1970年10月,將石炭井從大武口鎮劃出,撤銷石炭井街道辦事處,改置為石嘴山市轄石炭井區,駐石炭井。
1972年,設定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北地區,地區機關駐大武口鎮,石嘴山市歸屬銀北地區。
1973年,大武口鎮升格為區,全市下轄第一區(駐大武口)、第二區(駐石嘴山)和第三區(駐石炭井)。
1975年,將大武口公社和園藝公社分別劃歸大武口區和石嘴山區管轄;同時組建了市直屬公社領導小組,管轄其餘6個公社。
1976年,撤銷市直屬公社領導小組,設定石嘴山市郊區,管轄尾閘、下營子、燕子墩、西永固、廟台、禮和等6個公社。
1979年,將大武口區的的大武口公社、石嘴山區的園藝2公社劃歸郊區管轄。
1981年,三個區以駐地更名,即大武口、石嘴山、石炭井3個區;市駐地遷到大武口;全市除管轄3個區、8個公社外,還管轄平羅、陶樂2縣。
1983年,郊區各公社改稱為鄉。
1987年,撤銷石嘴山市郊區,恢復惠農縣;原郊區所轄的大武口鄉及園藝鄉的沿環村,分別劃歸大武口區和石嘴山區管轄;惠農縣轄7個鄉。

區劃詳情

截至2023年3月,石嘴山市轄2個區、1個縣。市人民政府駐大武口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石嘴山市位居黃河中游上段、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東跨黃河,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為鄰;西臨賀蘭山與內蒙古阿拉善盟隔山相望;北依黃河水與內蒙古鄂托克後旗相鄰;南連銀川平原與自治區首府銀川市興慶區、賀蘭縣交界,東西寬約88.8千米,南北長119.5平方千米,位於東經105°58′~106°39′,北緯38°21′~39°25′之間。總面積5310平方千米。
石嘴山市

地形地貌

石嘴山市東臨鄂爾多斯台地,西踞銀川平原北部。海拔在1090~3475.9米之間,按地形地貌可分為賀蘭山山地、賀蘭山東麓洪積扇沖積平原、黃河沖積平原和鄂爾多斯台地四種類型。境內賀蘭山最高峰海拔3475.9米,面積1605.7平方千米,占石嘴山市土地總面積的30.24%。
石嘴山市
石嘴山 北武當廟

氣候

石嘴山市為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充足,降水量集中,蒸發強烈,空氣乾燥,溫差較大,無霜期短。夏熱而短促,春暖而多風,秋涼而短早,冬寒而漫長。年平均氣溫8.4~9.9℃。年最低平均氣溫-19.4~-23.2℃,年最高平均氣溫32.4~36.1℃。年平均降水量的地理分布較為均勻,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167.5~188.8毫米。年蒸發量在1708.7~2512.6毫米,是降水量的10~14倍,處於乾旱半乾旱地區。

水文

石嘴山市境地表水系由黃河幹流,黃河一級支流都思兔河、水洞溝、賀蘭山山地溝谷,黃河引水排水渠系、平原低地集水湖沼組成基本骨架,絕大多數水量屬黃河過境水。地下水主要補給來源為黃河水滲人和山地降雨貯備,富集於山前洪積扇及平原地帶;賀蘭山風化淺山地帶貯存少量風化裂隙水;鄂爾多斯台地地下水貯存少。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石嘴山市境水資源總量為10.805億立方米/年,該地產水量僅1.585億立方米/年,黃河引入量為9.22億立方米/年(除去泥沙含量)。水資源總量中地表水資源量為9.666億立方米/年(含黃河引入量)。各地貌區地表水資源量分別為:賀蘭山區集水面積1346平方千米,年徑流量為532.6毫米,年均降水量262毫米,地表水資源量0.439億立方米/年。洪積傾斜平原區集水面積484平方千米,年徑流量10.0毫米,年降水量219.6毫米,地表水資源量0.048億立方米/年。沖積平原集水面積2199.6平方千米,年徑流量2.1毫米,年降水量169.2毫米,地表水資源量0.046億立方米/年。台地集水面積423.3平方千米,年徑流量3.0毫米,年降水量189.2毫米,地表水資量0.013億立方米/年。該地自產的地表水資源僅0.546億立方米/年。市境淺層地下水多年平均補給量為5.668億立方米/年。其中接受山前側向補給量為0.12億立方米/年,大氣降水的人滲補給量為0.919億立方米/年,河道滲漏和引黃渠系滲漏補給量為2.446億立方米/年,田間人滲補給量為2.123億立方米/年,井灌回歸補給量0.006億立方米/年。

植物資源

石嘴山市境有天然喬木林4600公頃,集中分布在賀蘭山腹地海拔1500米以上的中高山地帶,依海拔呈垂直分布,主要樹種有青海杉、油松杜松、灰榆、山楊等,系水源涵養林。天然灌木林7720公頃,主要分布在平羅縣陶樂鎮境內沙漠邊緣和台地區及賀蘭山區淺山地帶。主要樹種有白茨、蒙古扁桃紅柳山榆酸棗檸條,在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方面有重大生態意義。市境有草場面積259114.4公頃。有野生植物665種,沙冬青野大豆、蒙古扁桃、四合木4種植物被列為國家二、三級保護植物,另有4種屬賀蘭山特有種或準特有種植物。

動物資源

石嘴山市境有野生脊椎動物5綱40目84科216種。其中獸類20種、鳥類154種、兩棲爬行類11種、魚類42種。主要經濟動物有51種,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斑嘴鵜鶘黑鸛兩種,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有白琵鷺大天鵝小天鵝大雕藍馬雞灰鶴大鴇小鴇石貂、蓑羽鶴、縱紋腹小、鳶、馬鹿、盤羊15種。其中盤羊、馬鹿處於瀕危狀態。野生動物主要分布在賀蘭山區。
石嘴山市
五七幹校博物館

礦產資源

石嘴山市已探明有煤炭矽石方解石石灰石石灰岩輝綠岩白砂岩白雲母、粘土、金、銅、鋁、鐵等十多種礦藏,尤以煤、矽石、粘土等非金屬礦藏蘊藏量大。煤炭儲量為25億噸,全國12煤種中該市就有11種;被譽為“太西烏金”的太西煤儲量達6.55億噸,矽石儲量5億噸,粘土儲量1300萬噸。

政治

系統
職務
姓名
市委
書記
副書記
王偉
常委
市政府
市長
統計截至2024年4月,參考資料來源

人口

人口數量

截至2022年末,石嘴山市常住人口75.1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1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9.92萬人,鄉村人口15.26萬人,人口城鎮化率為79.7%;男性人口38.32萬人,占比為51%;女性人口36.86萬人,占比為49%;人口出生率為7.31‰,死亡率為8.77‰,自然增長率為-1.46‰。
石嘴山市
石嘴山市常住人口(2018年~2022年)變化
參考資料來源

民族構成

石嘴山市內有漢、回等民族。
石嘴山市
石嘴山市

經濟

綜述

2023年,石嘴山市地區生產總值698.9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53億元,增長7.4%;第二產業增加值371.83億元,增長4.2%;第三產業增加值284.62億元,增長2.9%。
石嘴山市
石嘴山市地區生產總值(2018年~2022年)變化
參考資料來源
2022年,石嘴山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01億元,比上年增長4.9%(同口徑增長15.8%),其中稅收收入16.82億元,下降7.1%,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64.7%。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21.84億元,比上年增長31.7%。
2022年,石嘴山市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25.1%。其中:第一產業投資下降19.5%,第二產業投資增長46.2%,第三產業投資增長0.7%。在全部投資中:民間投資增長19.5%,製造業投資增長51.5%。
石嘴山市
星海湖

第一產業

2022年,石嘴山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0.51億元,比上年增長4.4%。其中:農業(種植業)下降0.5%、林業增長388.3%、牧業增長12.2%、漁業增長5.5%,農林牧漁服務業增長5.6%。
2022年,石嘴山市糧食播種面積107.78萬畝,比上年增加1.1萬畝。其中:夏糧播種面積20.04萬畝,秋糧播種面積87.74萬畝。全年全市糧食產量51.47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夏糧產量6.8萬噸,秋糧產量44.67萬噸。
截至2022年底,石嘴山市牛存欄18.17萬頭,比上年增長23.2%。其中:奶牛存欄9.56萬頭,增長28.2%;牛出欄4.82萬頭,增長3.1%;牛肉產量0.8萬噸,增長4.0%;奶產量34.84萬噸,增長33.8%。年末羊存欄76.24萬隻,增長3.3%;羊出欄67.67萬隻,增長5.1%;羊肉產量1.25萬噸,增長7.1%。年末生豬存欄3.77萬頭,下降26.1%;生豬出欄6.49萬頭,下降8.1%;豬肉產量0.52萬噸,下降6.0%。年末家禽和蛋禽存欄分別為98.50萬隻和52.98萬隻,分別增長21.6%和47.6%;家禽出欄142.66萬隻,下降0.6%;禽肉產量0.31萬噸,下降7.2%;禽蛋產量0.89萬噸,增長53.3%。

第二產業

2022年,石嘴山市全部工業增加值335.02億元,比上年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0.1%。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16.3%,重工業下降0.3%,輕重工業比為2.4:97.6。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下降1.3%;股份制企業增長0.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16.5%;民營企業增長0.5%。分門類看,採礦業下降18.4%,製造業增長1.2%,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6.6%。
2022年,石嘴山市規模以上工業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24.1%,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6.6%,計算機、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8.1%,專用設備製造業增長2.3%,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下降0.6%,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下降0.8%,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下降5.4%,煤炭開採和洗選業下降26.1%。
2022年,石嘴山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品中,飲料26.1萬噸,比上年增長13.0%;電動機151.3萬千瓦,增長20.3%;石墨及炭素製品83.0萬噸,增長12.4%;電石271.9萬噸,增長6.5%;鐵合金264.1萬噸,增長3.3%;活性炭42.1萬噸,增長2.8%;鋼材392.9萬噸,增長0.8%;粗鋼432.7萬噸,增長0.5%;燒鹼22.5萬噸,下降12.9%;樹脂23.3萬噸,下降3.4%;平板玻璃411.2萬重量箱,下降3.9%;橡膠輪胎外胎60.2萬條,下降50.9%。
2022年,石嘴山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1177.4億元,比上年增長6.1%;營業成本1050.1億元,增長9.4%;利潤總額30.8億元,下降38.9%。企業資產負債率72.5%,比上年上升1.8個百分點;營業收入利潤率2.6%,比上年下降1.9個百分點。
2022年,石嘴山市建築業增加值48.64億元,比上年增長21.8%。全市56家具有資質等級建築業企業完成總產值32.3億元,增長31.5%;其中,建築工程產值增長35.3%。房屋建築施工面積73.72萬平方米,下降11.3%;簽訂建築契約額54.6億元,增長20.4%。

第三產業

2022年,石嘴山市批發和零售業比上年增長0.7%;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3.6%;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與上年持平;金融業增長1.9%;房地產業增長2.8%;營利性服務業增長9.0%;非營利性服務業下降0.4%。
2022年,石嘴山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6.81億元,與上年持平。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94.83億元,下降0.1%;農村消費品零售額11.97億元,增長0.9%。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91.31億元,下降0.1%,餐飲收入15.49億元,增長0.7%。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中,糧油、食品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47.5%,飲料類增長16.1%,菸酒類增長24.0%,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降27.5%,化妝品類下降27.7%,金銀珠寶類下降37.1%,日用品類下降22.1%,中西藥品類增長30.5%,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19.8%,石油及製品類下降18.2%,汽車類增長21.1%。
截至2022年底,石嘴山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834.57億元,比上年增長12.0%。其中:住戶存款663.57億元,增長13.5%;非金融企業存款87.24億元,增長7.3%;機關團體及財政性存款83.72億元,增長5.6%。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520.93億元,下降3.7%。其中:短期貸款188.21億元,增長1.1%;中長期貸款193.54億元,增長3.1%;票據融資139.16億元,下降16.9%。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截至2022年底,石嘴山市擁有國家級自治區級高新技術企業101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個、重點實驗室3家、技術創新中心80個、院士工作站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個、企業研究院4個、科技創新團隊26個、科技企業孵化器4個、科技園區4個、科技型中小企業325家,科技“小巨人”企業69家。全年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681件,授權專利1778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117件。

教育事業

截至2022年底,石嘴山市有普通、職業高等學校2所,在校學生1.85萬人,畢業生0.3萬人;中等專業學校2所,在校學生1.12萬人,畢業生0.33萬人;普通中學34所,在校學生3.99萬人,畢業生1.37萬人;國小66所,在校學生4.48萬人,畢業生0.79萬人;特殊教育學校2所,在校學生215人;幼稚園95所,在園幼兒2.03萬人。
主要高校:寧夏理工學院石嘴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優秀中學
光明中學
石嘴山市一中
石嘴山市二中
石嘴山市三中
石嘴山市八中
石嘴山市九中
石嘴山市十五中
平羅中學
石嘴山市五中
石嘴山實驗中學
優秀國小
石嘴山市一小
石嘴山市二小
石嘴山市三小
石嘴山市十二小
石嘴山市二十五小
石嘴山市二十六小

文化事業

截至2022年底,石嘴山市共有公共圖書館4個,文化館4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35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4個,民間藝術機構31個。公共圖書館總藏量80.76萬冊,總流通人次57.08萬人次,書刊外借16.51萬冊次,閱覽室座席2076個,其中少兒座席322個。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100%,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100%,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

截至2022年底,石嘴山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91個,其中醫院35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440個,其中鄉鎮衛生院2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4個,門診部(所)10個,村衛生室161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14個,其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個,衛生監督所(中心)3個。年末衛生技術人員6831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418人,註冊護士2982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4975張,其中醫院4584張,鄉鎮衛生院285張。

體育事業

截至2022年底,石嘴山市共有體育場地7764個。其中,基礎大項場地102個,球類運動場地1265個,冰雪運動場地3個,體育健身場地6394個。

社會保障

截至2022年底,石嘴山市參加養老保險52.48萬人,比上年增加5.69萬人。其中,企業職工基本養老34.42萬人,城鄉居民養老15.02萬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3.04萬人。參加醫療保險72.98萬人,比上年減少0.93萬人。其中,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23.65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49.32萬人。參加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人數分別為13.49萬人、15.23萬人、13.11萬人。
截至2022年底,石嘴山市擁有福利院、敬老院等社會福利機構18個,工作人員367人,床位4003張,收養各類人員1198人。全市城鄉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2.42萬人,其中城鎮居民0.92萬人,農村居民1.5萬人;全年城鄉最低生活保障金髮放金額1.51億元,其中城鎮居民發放0.7億元,農村居民發放0.8億元。

交通運輸

石嘴山市境西部橫切賀蘭山地的溝谷(山口)歷來是聯結中原農耕區和北方草原牧區的交通孔道。惠農區瀕臨的黃河段,水面狹窄,河床穩定,清初以來一直是寧夏聯結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及華北地區的水旱碼頭。包蘭鐵路和109國道、110國道、石中高速公路貫通市境。石嘴山(惠農區)和平羅兩座黃河大橋橫跨東西,聯結寧夏、內蒙古,構成市境交通的主體。市區至自治區首府銀川市交通距離81千米,距銀川河東國際機場100千米,距首都北京市1282千米,距蘭州市529千米,距包頭市450千米,距第二條歐亞大陸橋的分流線寶中鐵路中衛站248千米,距運煤出海口秦皇島市1639千米。
2022年,石嘴山市民用汽車保有量14.05萬輛,比上年增長3.3%,其中營運汽車保有量1.7萬輛,增長4.2%;非營運汽車保有量12.34萬輛,增長3.1%。個人汽車保有量達到12.53萬輛,增長2.6%。

風景名勝

沙湖
沙湖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平羅縣境內,距首府銀川以北42千米,包蘭鐵路、京藏高速、109國道傍湖而過。湖泊面積45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2米,沙漠面積22.52平方千米,最高處可達百米。2007年景區榮獲國家首批5A級景區,並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確定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全國旅遊系統先進集體”,並在西部旅遊行業率先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兩項國際認證。2010年沙湖景區獲得“中國十大魅力休閒旅遊湖泊”稱號。
石嘴山市
寧夏沙湖生態旅遊區
玉皇閣
玉皇閣位於寧夏平羅縣城北門外,為寧夏最大的道教廟宇,是座宏偉壯觀的古建築群,樓閣簇擁,基高頂尖,始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續修,占地4200平方米,坐北向南,磚包台座,南北長105米,東西長40米,分為四級,由南向北漸次升高,最高建築“三母殿”距地面約26米。整座建築包括城隍殿、觀音殿、娘娘殿、三清殿、三母殿,玉皇殿、洞賓殿、文昌閣、關帝閣、無量殿等。
石嘴山市
玉皇高閣
北武當生態旅遊區
北武當生態旅遊區位於大武口區三千米處賀蘭山東麓洪積扇上,總占地面積2.21平方千米,2020年3月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旅遊區由旱生植物園、北武當壽佛寺、賀蘭山生態博物館三部分組成。其中,北武當壽佛寺區是整個生態旅遊景區的核心。是一座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千年古寺。整座廟宇自北朝南,依山而建,四進四合院落的組合布局嚴謹,中軸建築山門樓、多寶塔、大雄寶殿、藏經閣,清慈禧太后曾欽賜“護國壽佛禪寺”。北武當壽佛寺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逢農曆四月初八、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九月九廟會期,來自各地的遊客前來拜佛祈福。
石嘴山市
北武當壽佛寺區

著名人物

榮譽稱號

國家衛生城市
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
全國文明城市
國家森林城市
全國雙擁模範城
國家園林城市
全國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城市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
無償獻血先進省(市)獎
平安中國建設示範市、縣
各省份健康城市建設樣板市
入選“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
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