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自然資源“十四五”規劃

《石嘴山市自然資源“十四五”規劃》經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同意石嘴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6月1日印發, 請結合實際,抓好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嘴山市自然資源“十四五”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6月1日
  • 發布單位:石嘴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解讀,

全文

自然資源是生態之源、發展之基、民生之本,自然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具有全局性、基礎性、關鍵性重要地位,在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中具有要素保障、空間支撐、發展賦能重要作用。為貫徹落實國家《“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寧夏回族自治區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十四五”規劃》,指導“十四五”時期全市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結合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自然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現狀和面臨形勢
(一)“十三五”時期自然資源保護與開發現狀
自然資源保護有效落實。一是耕地資源得到有力保護。“十三五”期間,全市落實耕地保有量137.65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100.79萬畝,完成了自治區下達的100.77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指標與127.05萬畝耕地保有量指標。堅持耕地“先補後占、占優補優”的原則,基本形成了耕地數量穩定、質量提升、生態最佳化三位一體的保護格局。二是林草保護工作成效顯著。持續開展國土綠化活動,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林地面積15.96萬公頃,森林面積2.4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5%,草原面積10.59萬公頃,初步構建東部黃河沿線生態廊道、中部引黃灌溉區綠網生態體系、西部賀蘭山防護體系的空間布局。三是濕地保護工作不斷加強。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濕地面積5.5萬公頃,國家級濕地公園4處,濕地保護率達62.27%。通過開展灰鶴棲息地、黃河灘地、溝道和水系等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全市濕地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改善,生態服務功能持續提升。四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切實推進。通過編制《石嘴山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實施方案》,制定全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制度,夯實生物多樣性保護頂層設計與制度保障。開展全市林木資源管理情況調查和禁牧暨生態保護巡護檢查,加強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木與野生動植物保護與監管,以沙湖自然保護區、星海湖、天河灣等國家濕地公園為主要平台積極開展濕地鳥類監測。截至“十三五”期末,黑鸛、白琵鷺、灰鶴、小天鵝、白秋沙鴨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鳥類得到有力保護。
要素利用集約高效。“十三五”期間,全市在供給側與需求側雙重發力,有效促進自然資源集約高效利用。切實推進自然資源供給集約化,大力整頓低效工業用地,持續盤活利用閒置土地,共整治“散亂污”企業668家,處置“殭屍企業”291家,2020年度全市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程度均位列全區前茅。深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等工作,盤活存量建設用地,至“十三五”期末,全市城鄉建設用地規模達348.69平方公里,在未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約束指標405.34平方公里的情況下有力保障了重大項目需求,智慧型製造、聚醯胺、鋰電池等專業園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河東優質奶源基地、高標準外銷蔬菜基地、國家級蔬菜良種基地建設加快推進。通過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切實提升自然資源利用效率,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3家,R&D經費投入強度由0.8%提高到2%,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6%,三次產業結構最佳化為7:48:45,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41.6億元,比“十二五”末增長38.3%,年均增長6.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接近1萬美元,比“十二五”末增長33.2%。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高於全區平均水平。
生態保護修復初有成效。實施了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線、兩溝、多片”生態修復工程,完成244個點位治理任務,關停退出煤礦、非煤礦山115家、涉煤企業582家,治理修復面積146平方公里,賀蘭山生態環境狀況實現根本性好轉。依託三北工程、天保工程、平原綠網、防沙治沙等項目,大力實施城區綠化及綠地景觀改造提升、美麗鄉村、園區外圍防護林、綠色通道、賀蘭山生態環境修復、沙化土地治理等工程,生態林業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草原圍欄工程、草原退化補播等項目,落實草原禁牧工作,草原退化趨勢有所控制,草原植被數量和種類有所增加,草區沙地土壤得到改良。通過對城區內部主幹道路兩側及道路節點、休閒公園、小微公園等城區綠地大力實施景觀提升改造工程及大力開展美麗鄉村生態建設項目,進一步美化了城鄉自然景觀、改善了人居環境,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環境空氣品質優良標準以上天數占監測天數比例達八成以上,建成區綠化率達到43.67%。
自然資源管理效能顯著提升。一是全面落實機構改革任務,統籌完成內設機構設定、人員配置、集中辦公、制度建立等工作,夯實了切實可行的自然資源保護髮展長效機制。二是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國有林場改革順利通過自治區驗收;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任務圓滿完成,改革成效得到自然資源部充分肯定,經驗在全區推廣。在全區率先完成農村“房地一體”不動產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累計入市交易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856畝,村集體分享收益1654萬元。獲批全國首個集成農村改革試驗區、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數字鄉村建設等國家級試點。充分發揮土地二級市場建設試點綜合效應,制定《石嘴山市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二級市場管理辦法》,著力打造功能互補的“線上+線下”雙平台,實現了政務大廳實體交易場所和網路平台的互通融合,惠企強企優企政策效應發揮明顯,試點工作成功通過國家驗收。三是自然資源管理信息化水平持續提高,依託第三次國土調查、1:2000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耕地與礦山監控系統等項目建設,石嘴山自然資源全地域、全要素、可視化、集成化管理水平持續提升,推動了自然資源管理向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發展,有效提升了自然資源監測和日常執法監督工作的效率和能力。
服務保障權益更加全面充分。“十三五”期間,全市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結合“不動產登記視窗作風問題專項整治”行動,不斷最佳化辦理流程,企業類不動產登記一般登記4個工作日、抵押登記2個工作日辦結。率先在全區啟用了工業用地使用權網上交易系統、全區礦業權審批系統等,提高用地供應效率。加強不動產登記工作,建立了統一的不動產、稅費徵收、房產交易綜合受理視窗,2019年以來減免企業財產登記收費107.18萬元,化解了九竹小區、水務清華等10個項目18256戶居民的辦證難題。開展自然資源領域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黃河流域“造湖挖景”問題專項自查、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摸排等工作。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堅實保障人民民眾切身利益,辦件滿意率達100%。
全市自然資源領域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生態本底脆弱、資源稟賦不足的基本市情還沒有改變,國土空間布局和結構不盡合理,森林覆蓋率遠低於自治區平均水平,少量耕地、建設用地分布在賀蘭山、第一水源地、星海湖等重要生態功能區,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難度較大,生產、生活空間布局有待最佳化;城鎮存量建設用地內部挖潛成效尚未達到預期,低效工業用地亟待進一步整治處理,石炭井、汝箕溝等區域廢棄工礦用地的復墾再利用難度大;部分村莊呈現空心化,農村居民點用地利用水平較為粗放,基礎設施與鄉村發展規劃總體滯後,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均衡發展有待深化;水土資源總量偏少、供需矛盾突出仍是嚴重製約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單位GDP生產能耗、水耗與全國水平比仍然較高,自然資源集約高效利用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十四五”時期面臨的機遇
生態文明建設開啟新局面。黨中央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國家深化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賦予寧夏加快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重大機遇,也給我市提出了新使命、確定了新坐標。只有充分把握和利用這一有利時機,不斷鞏固和提升我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取得的成效,加強水源涵養能力建設,精準顯現觀光旅遊、循環農業等生態經濟效應,加快高耗能高耗水產業轉型,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才能更好地創建創新型山水園林工業城市。
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石嘴山市作為“一帶一路”建設重要節點寧夏的北部門戶,是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寧夏在新亞歐大陸橋廊道和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承東啟西、連南接北、通邊達海的戰略樞紐重要作用。隨著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格局快速構建,有利於進一步加強我市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融入國際國內大市場、大循環步伐;黃河幾字彎、呼包銀榆經濟區等區域協同發展機制不斷深化,為全市實現跨區域自然資源高效利用與協同治理提供重要機遇。
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深化。隨著自然資源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自然資源監管和資產管理制度體系日益完備,自然資源“兩統一”職能逐步到位,為進一步提升自然資源管理效能、激發市場活力提供了有利契機。“十四五”時期,在總結深化多項國家級試點經驗基礎上,全市將持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要素市場化配置、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重點工作,推動自然資源“數字賦能”與“數智治理”,改革紅利充分顯現,將不斷鞏固和提升自然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黨中央明確提出,到2025年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平穩過渡。“十四五”是我市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的重要過渡期,也是提升石嘴山特色農業競爭力的重要機遇期,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不斷完善,有利於強化就業扶貧、產業扶貧等後續扶持工作。堅持以九大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抓手,不斷夯實產業發展要素保障能力,深入拓展創新綠色食品等現代農業產業形態,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重要基礎。
(三)“十四五”時期面臨的挑戰
社會主要矛盾轉變對自然資源發展提出新使命。自然資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差距較大,基礎設施總體滯後,服務權益保障還有短板,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全面深化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十四五”時期,需圍繞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推進自然資源領域全面深化改革,在鞏固國有林場、農村土地制度、土地二級市場、自然資源放管服改革等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與推廣“石嘴山經驗”,以改革創新賦能發展,持續提升自然資源管理效能,不斷提供自然資源利用效益,切實增進民生福祉。
先行區建設對自然資源發展提出新要求。生態本底條件仍較為脆弱,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存在先天不足,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是機遇,也是挑戰。“十四五”時期,圍繞打造先行區建設排頭兵的戰略定位,築牢區域生態安全螢幕障,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持續實施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加快恢復黃河沿岸退化濕地,加強賀蘭山東麓綠道綠廊綠網建設,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促進西北生態安全大戰略格局的鞏固穩定。
高質量發展對自然資源發展提出新目標。作為資源型城市的內在優勢已逐漸消失,煤炭、矽石等礦產資源輸入比例不斷加大,生態優先導向下市域內可開發利用建設空間持續壓縮,逐年擴大的資源需求與剛性約束的資源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沿襲傳統發展理念和方式的慣性依然存在。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牢固樹立集約節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以推動自然資源利用方式根本性轉變為目標,探索資源約束趨緊背景下的高質量與可持續發展路徑。
產業轉型升級對自然資源發展提出新任務資源型產業特徵明顯,以涉煤產業為核心的工業經濟倚重倚能,區域創新水平較低、開放不足、增長動力缺乏後勁,農業基礎有待加固,第三產業偏弱,自然資源質量效益偏低,資源型產業轉型任重道遠。“十四五”時期,必須持續推進自然資源領域供給側改革,完善要素保障,堅持創新驅動,聚集創新要素,深化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持續實施結構、綠色、技術、智慧型“四大改造”,推動構建包含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的現代產業體系。
二、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自然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時代使命,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切實履行自然資源“兩統一”職責,推進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以“一山一河兩湖”保護和治理為重點,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為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提供有力支撐,努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排頭兵,加快譜寫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石嘴山新篇章。
(二)基本原則
堅持統籌謀劃、突出重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系統觀念,全面謀劃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科學制定自然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統籌實施全面保護與系統修復,強化全面規劃、有序建設、精細管理多環節有機銜接,堅持突出重點、循序漸進,明確近遠期的主攻方向,破解制約發展的難題,紮實推進創新型山水園林工業城市建設。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保護優先,治理、建設與管理並重,遵循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原則,築牢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推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堅持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徑,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打造綠色高效、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助力推進黃河生態經濟帶和寧夏北部綠色發展區建設。
堅持改革創新、先行示範。堅持戰略性和操作性相結合,立足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站位黃河流域全局,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堅持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引領,創新驅動、先行先試,探索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整體最佳化實現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的路徑,以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創新、礦產資源循環利用路徑創新為重點,為爭當先行區建設排頭兵夯實資源要素基礎。
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堅持行政資源共享,個性化管理,精準實施。分類指導、典型引路,注重機制體制創新與典型示範相結合,科學把握資源優勢地域性、區域發展差異性、城鄉風貌多樣性,統籌協調國土空間開發利用與保護修復,堅持統一要求與尊重差異相結合,系統治理與分步實施相結合的原則,注重規劃先行、因勢利導、分區施策,突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不斷提升自然資源管理工作實效。
堅持以人為本、協同治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激發全市各族人民參與空間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運用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和社會“自治之手”,建立跨區域協同、多部門協同治理的長效機制,加快構建現代化空間治理體系,推動城市“數智”治理,以實現高品質公共服務的平衡供給為目標,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主要目標
堅持立足資源安全與保障供給相統籌,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圍繞賀蘭山生態修復、山水林田湖草試點、專業園特色園打造和河東生態灌區建設等特色亮點創新工作,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國土空間格局均衡最佳化。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得到有效落實,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布局得到最佳化,特色農業、節水高效農業向優勢區域集中,人口、產業向城鎮空間集聚,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生態空間實現系統保護,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均衡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
——生態保護修復系統有效。森林、草原、濕地、農田、流域、沙漠生態系統得到全域化保護、全方位修復、全過程治理,賀蘭山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和星海湖環境治理工程成為西北生態治理樣板,到2025年完成植樹造林23.5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2%,森林蓄積量達到100萬立方米以上;到2025年完成草原生態修復10.5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40.3%;到2025年完成濕地恢復19.67萬畝,濕地保護修復28.48萬畝。
——耕地資源保護嚴格落實。耕地保護主體責任持續壓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得到嚴格執行,永久基本農田核實清理和整改補劃工作全力推進,耕地保護動態監測與實時監管得到有效落實,農村亂占耕地建房整治工作取得進一步實效,耕地質量、數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格局不斷鞏固,耕地保護紅線、糧食安全底線得到有力保障。
——資源保障能力穩步提升。自然資源持續供給能力和水平穩步提高,“四權”改革走在全區前列,九大產業、重點項目、鄉村振興用地保障機制更加靈活高效,國有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突破,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全面推開,礦產資源市場化出讓制度全面實行,戰略性資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高。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逐步改善,到“十四五”末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達到全國平均水平,水資源、建設用地、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實現有效管控,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穩步提升,存量用地得到有序盤活,低效建設用地再開發工作取得進展,力爭到2025年每億元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較“十三五”末降低13.9%。
——資源權益保護規範嚴格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取得顯著進展,自然資源清查統計、資產處置、收益管理和評價考核制度全面建立,自然資源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初步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權益得到有效維護,到2025年建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
對標國家和自治區自然資源保護利用遠景目標,通過接續奮鬥,到2035年全市自然資源事業要與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相適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取得重大成果,自然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全面提升。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舒適宜居、生態空間山青水碧的國土空間格局形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基本建立,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全國領先,能耗水平位居西部地區前列,土地、礦產等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生態系統功能和穩定性明顯改善,生態產品供給更加充分。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持續最佳化,權利主體資源權益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表1石嘴山市自然資源“十四五”規劃主要目標
三、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提升空間治理能力
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深入推進市級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整體謀劃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和修復,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要求,推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
(一)持續最佳化市級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劃準劃優劃實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以“三區三線”的“棋盤”科學引導並管控各要素“棋子”的布局,推動重大產業、基礎設施項目落地。著力推動省、市、縣三級國土空間規劃有效貫通,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充分銜接。聚焦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戰略定位,探索建立上下級雙向聯通的空間規劃協調渠道,發揮下級規劃在用地安排、要素保障中的重要反饋作用,協調落實上位規劃的底線管控要求。突出重點編制國土空間詳細規劃,注重歷史文化保護、城市風貌塑造、舊城更新改造、安全韌性提升,與城市建設管理緊密銜接。統籌編制黃河石嘴山段生態保護、賀蘭山生態保護、國土綠化和濕地保護、礦產資源、地質災害防治等專項規劃,加快“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協調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治理、文化旅遊等專項規劃,解決好各類用地衝突問題。重點銜接葡萄酒、枸杞、特色瓜菜種植等特色農業發展規劃,最佳化農用地結構與布局,充分保障重點產業用地需求。
(二)有效探索“一圖一表”的管治路徑
探索建立市級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整合各類空間關聯數據,形成石嘴山市國土空間規劃基礎信息平台。強化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管控引領作用,將各類專項規劃、詳細規劃納入“一張圖”系統,加強對各領域專項規劃的管控,分級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審查備案制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實行專項規劃名錄製管理。建立區域協同、部門協作的橫向規劃傳導機制,實現數據動態更新、多部門協同辦公與信息聯動、智慧型決策、全程監管等功能,提升規劃實施、項目審批的效率。完善高效聯動的分工協作機制、合作共贏的利益協調機制,以各實施行動與專項計畫的開展,將各部門、各主體、各階段的空間訴求統一到國土空間規劃“一張藍圖”上。推行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國土空間規劃體檢評估機制,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實際,對國土空間規划進行動態調整完善。
(三)建立健全“清單+指標”的管理方式
建立以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為控制線的分區分類用途管制體系,明確城鎮空間、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的準入規則。在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控制線內採用“正面清單”的管制方式,明確準入類型和強度,細化準入條件、程式和管制要求。在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以外的生態空間和農業空間堅持非禁即入的原則,採用“負面清單”的管制方式,明確準入條件、規模,嚴格實行農用地內部用途轉化管理,落實耕地、林地、草地之間用途轉化管制規則。城鎮空間實施建設用地總規模和開發強度控制,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環境管控,探索建立“正負面清單”相結合的準入制度,引導城鎮內部結構最佳化。探索建立統一國土空間用途轉用許可制度,針對新增建設用地占用、已有用地退出等不同的轉用類型制定用途轉用規則。拓展年度計畫管控範疇,最佳化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年度計畫管理,參照“耕地保有量”的管控方式,設定林地、濕地等重要生態資源的保護目標以及國土綜合整治年度目標。探索建立計畫指標“留白”機制,預留產業發展空間和用地指標規模。推動建立“用途準入+指標控制”、“詳細規劃+規劃許可”和“清單+指標”的管制方式,推進國土空間規劃與用途管制的協調銜接。
(四)深化提升“放管服”空間治理能力
堅持放活與管好有機結合,完善政府調節與監管制度,完善規劃用地審批管理體系和標準規範體系。建立“多審合一”工作機制,探索建設用地分期分域報批方式,探索建設項目規劃、用地、用林審批一套材料清單、一個視窗收件、一個流程辦理、一個批覆落地。“十四五”期間,進一步壓縮建設用地審批辦理時限。開闢現代枸杞產業、葡萄酒產業等重點項目用地的審批綠色通道,對於符合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要求的重點產業項目優先受理、審批,簡化最佳化審批程式。堅持放活與管好有機結合,建立健全重大項目用地預審、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機制,土地優先向重大基礎設施、重點產業和民生項目聚焦傾斜,探索重大基礎設施用地保障機制。著力提升自然資源“線下”服務水平,拓寬民眾對國土空間規劃方案編制及實施的反饋渠道,提升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的社會監督,實現治理能力提升。
四、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推進區域高質量發展
把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原則,聚焦先行區建設的戰略定位,最佳化國土空間格局,完善基礎設施布局,助力現代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區域協調與城鄉融合。
(一)構建“兩屏一帶,主副雙城”的總體格局
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為統領,探索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整體最佳化來實現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的整體路徑。以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為基礎,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科學評估調整生態保護紅線、從嚴核實最佳化永久基本農田、合理適度確定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布局。統籌推進城鄉綠化,強化國土空間用途管控,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地區傾斜,促進資源高效利用和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構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將全市建成產業競爭力強、城市功能完善、生態環境良好、和諧共享發展的創新型山水園林工業城市。
(二)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布局
堅持交通先行,推動烏瑪高速石嘴山段、京藏至烏阿高速連線線、包銀高鐵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形成市域順通、周邊暢通、全國融通的綜合交通體系;加強現代水網體系建設,統籌治水、興水、用水、節水,實施三五排入黃口水系擴整工程,推動黃河航運疏浚等項目儘早開工;加強能源線路保障建設,科學布局電力設施和油氣管網,加快石嘴山市天然氣應急儲氣設施工程、西線中線供水等項目建設,保障民生能源安全;支持構建高速、移動、安全的新一代公共信息基礎設施網路,實現高速寬頻信息網路全覆蓋;探索重大基礎設施用地保障機制,允許列入國家級規劃的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重要民生建設項目,確實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與生態保護紅線的,按照國家重大項目用地管理,促進資源要素供給提質增效。
(三)助力現代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以要素供給為抓手加快產業轉型發展,加快建設智慧型製造、鋰電池、聚醯胺、新醫藥、奶產業等專業園、特色園,促進園區集中集約發展。有序引導落後傳統產業用地退出和盤活再利用,利用存量建設用地發展與重點產業相關的文化創意、科技服務、眾創空間、研發設計等新產業、新業態項目,5年內允許繼續按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土地。以規劃引領,將重點產業發展用地納入市國土空間規劃,明確空間布局,並列入規劃重點項目列表保障用地;對重點產業建設用地需求,允許使用規劃預留建設用地指標,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畫由自治區單列,通過指標“點供”方式保障新產業新業態項目用地需求,做到應保盡保;特色農產品加工等項目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在產地彈性布局,優先保障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項目用地需求,原則上按照總用地面積5%以內配套附屬設施用地,並根據工業、商服、公共設施等用地需求,實行差別化、精準化分類混合供地,確保特色農業生產要素合理分布、有序聚集。
(四)推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
最佳化城鎮布局,明確城鎮發展方向,加快推進紅果子、陶樂、星海鎮等中心鎮集聚發展,不斷提升鄉鎮發展活力,逐步形成區域協同、城鄉統籌、特色鮮明的市域城鎮發展格局;聚合“一山一河兩湖”等要素,並深入挖掘工業文化、紅色文化內涵,加強工業遺址、歷史建築保護,將惠農煤炭波及區建成礦山公園生態綠心,構築大武口溝、北武當溝、大峰溝、汝箕溝等通山達水的生態廊道,塑造“山、水、湖、城”景觀要素融合的城市總體風貌。落實村莊分類,推進村莊集聚提升、搬遷合併、整治改善,以現有規模較大的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村莊為重點,穩妥整治退出“空心”村莊,規劃建設中心村莊15個,有序開展鄉村振興規劃編制,完成村莊規劃編制25個;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落實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財政轉移支付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支持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五、實施自然資源保護監管行動,著力保障戰略資源安全
統籌發展和保護,把確保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保障能源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和地質環境安全始終放到自然資源工作的優先地位、貫穿各環節和全過程,築牢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屏障。
(一)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夯實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新格局,做好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年度和期末考核,嚴格落實耕地保護目標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守住耕地保護紅線與糧食安全底線。深入推進永久基本農田核實清理和整改補劃工作,全面核准符合生態退耕要求的地塊,依法處置違法違規建設占用問題。落實好國土“三調”認定的新增耕地指標入庫工作,嚴格執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最佳化新增耕地開墾項目布局,嚴控成片未利用地開發,協助耕地剩餘指標在國家、自治區平台統一交易工作,調劑收益優先用於鄉村振興項目及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強化耕地利用動態監測,用好耕地衛片監測系統,定期摸排,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現象,確保穩定利用的耕地進出平衡。深入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專項整治行動,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堅決遏制增量,分類處置、分步整治,力爭2025年實現存量問題的有序處理。
(二)持續提升礦產資源開發保護水平
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推進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工作,開展石嘴山礦區煤層氣資源調查及開採工作,推進特殊稀缺煤種儲備礦產地的勘查工作,開展砂石粘土等礦種的儲備勘查區的優選工作,提升礦產資源供給能力。全面實施綠色礦山建設,重點對太西煤等特殊稀缺煤種實行保護性開採,統籌汝箕溝礦區等煤產地的年度產量與外運量,做到“統一規劃、限量開採、綜合利用”。全力做好第四輪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工作,嚴格落實礦產資源規劃分區管理制度,在賀蘭山自然保護地範圍內嚴格礦產資源開發準入管理,提高環境保護、技術、資金投入、資源利用效率等準入門檻。加強礦產資源保護監管,建立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管機制,加強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的監督檢查,按照“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進行礦區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施汝箕溝礦區煤層火災治理工程,不斷增強石嘴山礦產資源開發保護水平。
(三)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監管
以重點調查和普查相結合方式,開展生態脆弱區域和重要類型生物物種資源本底調查,推動建立石嘴山生物物種資源資料庫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強賀蘭山、沙湖等自然保護區以及星海湖等濕地公園內原生動植物資源保護,謀劃實施岩羊等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保護與修復工程,加強生態廊道建設,堅持禁牧封育政策,加強森林草原督查,依法嚴格保護林草資源。深入開展林木植物保護工程,落實全市古樹名木資源的全面保護管理,允許對符合利用條件的野生物種合理開發觀賞利用價值。推進黃河石嘴山段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強化黃河幹流河道內沙洲、河灣、濕地灘涂的嚴格管理,重點加強遷徙鳥類的日常監測與保護。謀劃出台石嘴山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辦法,落實野生動物禁食禁獵有關規定,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制度保障。
(四)完善自然資源執法監督機制
以自然資源治理法制化為導向,構建以衛片執法檢查工作為核心,集線索管理、核查巡查、監督檢查於一體的執法監管系統,落實“季度+年度”為主的衛片執法與變更調查協同推進的工作新機制,形成上下聯動、多方參與的立體式聯動執法機制。紮實做好重點領域動態巡查工作,加大重大違法案件查處力度,加強規劃實施監管、礦山治理巡查與土地供後監管等,注重源頭嚴防管控,適時組織開展“回頭看”活動,做到早發現、早制止、嚴查處,切實維護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秩序。健全完善多部門聯合打擊破壞自然資源違法犯罪長效工作機制,協助落實信息共享、執法辦案協作、聯合督辦案件和違法違紀線索移送機制,統一行使自然資源領域的執法職能,形成部門間“信息共享、會議聯商、聯合執法、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加強各級自然資源執法監管隊伍建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夯實市、縣、鄉三級資源執法監管工作基礎。
六、落實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最佳化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
堅持以確權清產為基礎、以擴權賦能為方向,加快推進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落地落實,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為自然資源有效保護和集約利用提供動力、激發活力。
(一)加強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
在自治區統一平台下,鞏固完善全市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加快實現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全覆蓋。加快開展平羅縣黃河幹流、沙湖等重要河湖水域岸線劃界確權工作,完善全市河湖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成果。完成本級自然資源確權登記信息資料庫建設,開展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信息更新、補充和完善工作。持續完善不動產登記工作機制,不斷最佳化登記流程,全面實施“網際網路+不動產登記”,加快網(掌)上不動產登記中心建設,實施線上線下一體化辦理,壓縮各類登記辦結時間。有序推進房、地、農、林等全類型不動產統一登記,全面完成農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房地一體”確權登記任務,重點做好宅基地“三權分置”、山林權確權登記,探索建立國有農用地確權登記機制。加強自然資源登記信息統一管理、實時共享,與不動產登記信息、國土調查、專項調查信息的關聯集成,不斷提升數據質量和數據安全。
(二)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機制
完善自然資源資產清查核算制度,總結深化試點經驗,建立全市自然資源資產清查核算工作體系,落實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清查和平衡表編制工作,重點開展森林、草原、濕地資源資產核算工作。建立全市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管理體制,探索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託代理機制,明確委託代理行使所有權的資源清單和職責範圍。全面落實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擴大國有建設用地有償使用範圍,充分完善國有建設用地一、二級市場,制定國有農用地有償使用辦法,構建有利於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自由公平交易的市場機制。明確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考核指標,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信息公開機制,落實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考核監管和損害責任追究制度,制定國有自然資源資產報告實施辦法,探索建立集清查統計、價值核算、資產處置、收益管理、監督考核等於一體的“全生命周期”自然資源資產收益管理和資產配置制度。
(三)創新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
加快建設規範有序的國有建設用地市場,制定全市城鄉基準地價、標定地價並及時發布,積極推動國有建設用地二級市場建設,持續最佳化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二級市場管理辦法。深化平羅縣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成果,惠農區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深入推進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制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探索建立農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盤活利用機制。最佳化“9+3”重點產業用地供給方式,將產業類型、產業標準等作為前置條件以採取帶項目掛牌方式供地。建立現代工業用地評審制度,健全長期租賃、先租後讓、彈性年期供應、作價出資(入股)等工業用地市場供應體系,根據產業特徵靈活確定出讓年限和供應方式。全面推進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制度,制定符合全市實際的產業用地“標準地”出讓實施細則,新增工業用地原則上全部按照自治區工業項目建設用地定額標準供地。
(四)加快建立林長制體系,持續深化山林權改革
堅持以保護髮展森林草原資源為目標,以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排頭兵為統領,全面按照《石嘴山市全面推行林長制實施方案》,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保護髮展森林資源主體責任,全面建立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林長體系,健全運行林長會議制度、部門協作機制、林長制考核機制、基層護林員(草管員)管理制度等,構建行政村(社區)林長、監管員、護林員(草管員)“一長兩員”的森林草原源頭管理模式,實現格線化管理,全面提高森林草原資源科學管理水平。深化山林權改革,全面落實林地確權,加強林權登記與林業管理有效銜接,推進山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林地經營權、保障林業收益權。圍繞“植綠增綠護綠”總基調,培育多樣化、多層次的綠化經營主體,扶持發展林下經濟、森林旅遊、森林康養等產業。鼓勵通過轉包、租賃、轉讓、入股、合作等形式參與集體林草權流轉,加大山林資源招商引資力度,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加快建設碳匯林,推行以林養林、以地換林、以林換能、以林換碳等模式。
七、健全節約集約利用新機制,最佳化自然資源開發利用
落實最嚴格的資源保護與資源節約制度,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全面推進節地、節礦、節水、節綠,加快資源利用方式根本性轉變,促進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一)深化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最佳化城區用地結構,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統籌規劃、建設、管理,精細落實城鎮治理。紮實推進老城區建設用地內部挖潛,加大去庫存力度,嚴把新增建設用地審批關口,加快推進“城市更新”工程、“爛尾樓”處置,多舉措、分批次盤活已產生的批而未供和閒置低效用地。強化“畝產論英雄”導向,堅持“正向激勵+反向倒逼”,完善畝產效益綜合評價機制,推進全面清查園區內低效土地數量和位置,鼓勵各類主體利用閒置低效用地,促進園區用地模式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方向轉變。完善工業項目入園聯席審查制度,嚴格執行國家和自治區建設用地相關控制指標,嚴格執行限制、禁止用地目錄,嚴格執行行業準入條件,堅決抑制項目重複建設,健全調劑使用方式處置批而未供土地、分割轉讓土地使用權處置“殭屍企業”土地制度。因地制宜盤活農村低效用地,鼓勵自願有償退出閒置宅基地,重點謀劃市轄區34個搬遷撤併類自然村農村居民點用地復墾,優先保障鄉村振興及特色產業用地需要。持續推進石炭井、白芨溝等重點區域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復墾后土地宜林則林、宜耕則耕,積極爭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節餘指標跨區域調劑。
(二)推進礦產資源綠色開發利用
全面落實綠色勘查、綠色礦山建設、礦區生態保護修復等各項政策,加快構建礦業綠色發展新格局。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和保護全過程,強化源頭管控、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建立綠色礦業發展的工作體系、政策體系、監管體系和利益共享體系,建立綠色礦業發展長效機制,加強礦山環境保護法治宣傳,著力營造綠色發展氛圍。採用新技術、新方法延長產業鏈,增加礦產品附加值,以科技創新促進礦山企業轉型升級。發展礦產品深加工產業,對於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的技術改造和綜合利用項目,給予優先安排供地等政策獎勵。加強煤炭、矽石、砂石等主要礦產及伴生礦產的綜合利用率,強化對煤系地層中煤層氣的綜合評價和開發利用。
(三)強化水資源高效利用
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堅持節水優先,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細化“以水四定”舉措,推動用水方式集約節約,至2025年末,確保全市單位GDP用水量下降17%。建立分類分區管控體系,落實覆蓋各行業各領域的節水定額標準,將節水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政績考核範圍。開展水源地保護專項行動,將節水指標納入產業準入、用途管制規則。重點發展節水型產業,以農業節水為重點,深挖工業節水潛力,鼓勵農業用水向城鎮、工業用水轉移,堅持適水種植、量水生產,抓好河東灌區生態供水系統建設,打造高效節水灌溉研究示範區,積極推廣農業成套綜合節水技術,大力發展涵水型生態林業、保水型生態牧業。實施山洪溝道攔蓄洪設施建設工程,提高山洪水資源利用效率,加強再生水等非常規水源利用,鼓勵水質要求不高的工業企業生產用水、廠區雜用水、河湖生態補水、道路澆灑和綠化用水積極使用再生水等非常規水源。
(四)推動林草資源綜合利用
重點加強林草資源保護,把握林草生長特性,適地適樹、以水定綠,提升林業資源利用水平。加快構建沿黃生態廊道的林網體系,因地制宜加強天然林保護,合理利用紅柳、沙棘等灌木林資源,促進枸杞等特色經濟林提質增效。鼓勵支持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經營主體在沿山、沿沙、沿河等重點區域內通過多種方式開展林業規模經營,打造林產業示範經營項目,培育經濟林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支持建設賀蘭山東麓葡萄產業基地、種苗基地,充分利用村道、巷道、房前屋後等空閒地發展環村林、巷道林和庭院經濟,打造以觀賞、採摘為主體的園林景觀和生態果林,推動生態旅遊、森林康養等特色產業發展。依託國有林場,在不損毀原有林木的前提下,引入企業在林區發展種植、養殖等林下經濟,彌補管護資金缺口,提高林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科學推進草業資源利用,合理利用河東地區草原資源,重點發展綠色草畜產業、特色沙漠瓜菜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積極推進人工草地建設,完善各類公園、公共綠地為主的休閒綠草地配置,重點推動人居環境生態化、庭院多彩化、街巷綠色化、廣場生態化,增加城市綠量,提升景觀效果。
八、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系統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
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加強規劃引領,最佳化資源配置,強化質量監管,完善政策機制,全面推行林長制,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增強生態系統功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推動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切實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
聚焦“一河一山兩湖”等重點區域,築牢賀蘭山東麓防風固沙、沿黃生態走廊、河東地區防風固沙等重要生態屏障,遵循“整體保護”理念,積極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堅持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綜合康復為要,組織實施“一線”“兩溝”“多片”生態治理和綠化提升等工程,落實賀蘭山生態保護修復專項規劃,推進實施賀蘭山東麓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深入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以賀蘭山生態廊道建設、城區綠化美化提升、平原綠洲綠網建設、草原濕地生態修復、林草資源精準管護為重點,治理鹽鹼化問題突出土地,修復星海湖、沙湖等湖泊生態,開展退化草原植被恢復,遏制河東地區沙化趨勢,構建健康穩定的林草生態系統。
(二)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堅持全域規劃、全要素設計、全周期管理,謀劃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落實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相關政策,積極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整治,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選擇星海鎮、陶樂鎮、紅果子鎮、黃渠橋鎮等農業強鎮為實施區域,統籌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鄉村生態保護修復,最佳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以耕地保護為重點開展農用地整理,確保整治區域內耕地面積有增加、質量有提升,開展鹽鹼化土地、退化土地治理。充分聽取農民意見,尊重農民意願,防止違背農民意願搞大拆大建,統籌開展農村建設用地整治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調整合併散居、空心和生產生活條件差的村莊。結合國土綠化行動的實施,最佳化農村生態用地布局,推進村莊美化綠化和庭院經濟建設,到2025年全市創建森林鄉村或美麗村莊達64個。
(三)創新生態保護修復體制機制
落實自然保護地、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政策,探索轉移支付分配與生態保護成效掛鈎,嘗試開展生態補償試點。探索建設用地空間置換、指標交易的路徑,推動石炭井、汝箕溝採礦退出區域生態修復治理。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構建多元化生態修復資金投入體系,通過市場化手段拓寬資金渠道,對由社會資本牽頭的一些修復項目和公益性支出給予鼓勵、獎勵和補償,對集中連片開展生態修復達到一定規模和預期目標的社會投資主體,允許依法依規取得一定修復面積的自然資源使用權,從事葡萄酒、旅遊康養、設施農業產業開發等相關產業。完善生態修復管理體系,針對重點區域、重點項目,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和現場指揮部,負責研究協調項目推進過程中的重大問題、重大決策和重大工作。建立生態修復工程監測監管體系,構建生態監測網路,對工程建設全過程進行監督、檢查和指導,對建成後情況進行長期監測。
九、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新保障,構建自然資源數位化平台
(一)建立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
按照自然資源管理要求,組織開展全要素、全覆蓋的自然資源基礎性調查工作,重點查清各類自然資源的分布、範圍、面積、用途、權屬等主要指標。基於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字成果,每年度組織實施國土利用變更調查,形成年度序列基礎調查成果,及時更新基礎調查成果。有計畫開展自然保護地、重要河流生態空間、森林、草原、濕地等專項調查,逐步構建完善的“1+X”型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推動現代化智慧型監測、防控、數據管理技術與自然資源調查深度融合,積極套用無人機、視頻監控體系、大數據、“網際網路+”等現代化手段,加快建成智慧型化林草防火監測體系、有害生物空地一體化監測預警體系、國家濕地公園監測網路體系等一系列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
(二)加強基礎測繪發展及地理信息建設
加強基礎測繪投入,積極推進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建設,充分利用新技術、新工藝,建立基礎地理信息獲取立體化、實時化,處理自動化、智慧型化,服務網路化、社會化的信息測繪體系。開展石嘴山市D級GPS控制網更新工作,豐富基礎測繪數據內容,做好應急測繪服務保障工作。加強現有地理信息數據的共享使用,挖掘已有數據的最大價值,實現基礎測繪信息服務體系與經濟發展大局相互適應。積極承接好區廳下放的測繪資質單位、個人發證和測繪成果檢查等業務。注重網路安全防護,按照等級保護2.0的要求,改造升級現有國土專網、測繪網、區域網路等,打通信息壁壘,提高網路速度,營造一個安全、可靠、高速的自然資源信息網路環境。
(三)推進市域自然資源數位化平台建設
突出用管結合導向,深化業務套用,完善功能服務,加強市(縣)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融合,統籌整合自然資源系統內的各類數據,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蓋全市的自然資源空間信息中心,打造石嘴山市自然資源數據服務集中統一平台。重點提升自然資源信息技術能力,對外形成一致、易用的技術服務框架,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服務能力集成。形成標準統一、功能完備、安全可靠的數據中心運行模式,提供元數據管理、智慧型分析、數據倉庫標準、數據質量提升等功能,實現數據“可見、可用、可共享、可管控”。實施市縣一體化運維,建立以遙感影像變化圖斑為主要內容的衍生產品服務機制。依託寧夏石嘴山市自然資源基礎信息節點,由共建單位開發運行縣級節點,最佳化各節點之間數據的交換共享機制。開展面向政府部門的自然資源數據線上/線下共享服務,擴展自然資源信息平台智慧型分析服務、技術服務以及套用服務等功能。
(四)構建“網際網路+自然資源政務服務”套用體系
全面推進政府運行方式、業務流程和服務模式數位化智慧型化。深化“網際網路+自然資源政務服務”,提升全流程一體化線上服務平台功能。以全網上服務、全“碼”上服務、全移動服務為建設目標,重點依託申請辦理的行政權力事項,實現自然資源數據平台同一政府服務事項的名稱、編碼、依據、類型等基本要素在市、縣兩級統一。建立入口網站及社會服務體系,提供政府服務、政府信息公開、數據共享交換等公共服務功能,健全政務信息化項目清單。搭載“多審合一”服務、“網際網路+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登記”、自然資源網上交易、“天地圖+石嘴山”等系統,加強移動網際網路用戶端開發,充分對接“數字政府”,服務事項標準統一、整體聯動、業務協同,基於多種功能套用,全面提升自然資源政府服務與共享開放能力。基於“一張圖”的統一底圖與底線,加快各類審批、服務事項的融合與聯動,進一步加強數據融合、自動核驗等數位化智慧型審查功能。
十、保障措施
(一)完善規劃實施機制
制定專項規劃、各區規劃、年度計畫,應做好與本規劃的銜接,確保各級各類規劃在總體要求上方向一致、空間布局上相互協調、時序安排上科學有序。對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政策,要明確責任主體、實施進度要求,有計畫、按步驟實施。圍繞本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加強部門銜接協調,兼顧近期目標與長期發展戰略、短期調控政策配套,充分釋放政策效應。建立以規劃為引領,各類規劃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實施機制。推進規劃體制改革和創新,打好人才、科技、環保、土地等政策舉措組合拳,注重定向施策、精準施策。
(二)強化重大項目支撐
強化項目支撐,將重大工程項目作為落實規劃建設任務的重要載體。抓好重大項目建設用地保障,優先保障生態環境保護重大基礎設施的用地需求。建立“十四五”重大項目庫與年度重點項目滾動實施機制,分年度更新項目庫,形成“謀劃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滾動發展態勢,為“十四五”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有力項目支撐。全力保障規劃實施項目在用地、用水、環境容量等方面的指標需求,提升要素利用綜合效益。加大特色建設項目資金支持,拓寬項目投融資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民間資本進入重大項目,搶抓生態經濟發展機遇。
(三)加強規劃審批管理
規範各審批環節的審查內容、依據、流程和職責,明確審批標準、管理標準、操作標準,提高審批效率和服務質量。實行提前預審,各部門開展相關規劃前,由市自然資源局提前介入、溝通和審查結果,全面提升規劃審查效率。積極利用現代化手段和大數據系統,輔助規劃決策和監管,重點完善數字規劃信息平台系統和移動辦公系統,將各部門批後監管情況納入移動監察系統。建立規劃編制、審批、修改和實施監督全程留痕制度。在數位化系統尚未建成的過渡時期,嚴格落實人工留痕制度,確保規劃管理行為全過程可回溯、可查詢。
(四)定期開展監測評估
建立統籌有力、協調得當、運轉高效的自然資源保護建設工作機制,保障規劃有效落實。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充分運用第三方評估、大數據分析等外部評估成果,定期對“十四五”規劃開展階段性評估,突出展現規划過程中取得的顯著成效、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應對的工作思路,統籌做好定量測算和定性評價,推動“十四五”規劃確定的各類指標和任務目標落地實施。定期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監測和評估,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跟蹤分析和評估考核,保障規劃有效實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和有效實施,保障規劃目標和任務順利完成。

解讀

石嘴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石嘴山市自然資源“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現將相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規劃》出台背景
為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進自然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認真落實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決策部署,石嘴山市結合實際,編制了本《規劃》。經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審議,根據會議所提意見建議進一步修改完善後正式印發。
二、《規劃》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
《規劃》主要包括現狀與形勢,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重點工程等方面內容。
(一)現狀與形勢
深入分析了石嘴山市自然資源保護與開發工作的進展與成效,總結了“十三五”時期石嘴山市在自然資源保護與開發領域中自然資源保護有效落實、要素利用集約高效、生態保護修復初有成效、自然資源管理效能顯著提升、服務保障權益更加全面充分等五項主要成績,並點出了石嘴山市在“十四五”時期面臨的生態文明建設開啟新局面、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深化、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等機遇,以及社會主要矛盾轉變對自然資源發展提出新使命、先行區建設對自然資源發展提出新要求、高質量發展對自然資源發展提出新目標、產業轉型升級對自然資源發展提出新任務等挑戰。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1.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自然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時代使命,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切實履行自然資源“兩統一”職責,推進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以“一山一河兩湖”保護和治理為重點,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山水園林工業城市築牢資源基礎,為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提供有力支撐,努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排頭兵,加快譜寫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石嘴山新篇章。
2.基本原則。堅持統籌謀劃、突出重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改革創新、先行示範;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3.主要目標。“十四五”期間的主要目標包括:均衡最佳化國土空間格局,強化生態保護修復系統,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穩步提升資源保障能力,持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規範資源權益保護體系。
(三)主要任務
一是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提升空間治理能力。從最佳化市級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探索“一圖一表”的管治路徑、建立健全“清單+指標”的管理方式、深化提升“放管服”空間治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提升空間治理能力的任務。
二是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推進區域高質量發展。從構建“兩屏一帶,主副雙城”的總體格局、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布局、助力現代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等方面提出了推進區域高質量發展的任務。
三是實施自然資源保護監管行動,著力保障戰略資源安全。從堅守耕地保護紅線、持續提升礦產資源開發保護水平、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監管、完善自然資源執法監督機制等方面提出了保障資源安全的任務。
四是落實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最佳化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從加強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機制、創新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持續深化山林權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最佳化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的任務。
五是健全節約集約利用新機制,最佳化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從深化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進礦產資源綠色開發利用、強化水資源高效利用、推動林草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最佳化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任務。
六是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新治理,系統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從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創新生態保護修復體制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任務。
七是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新保障,構建自然資源數位化平台。從建立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加強基礎測繪發展及地理信息建設、推進市域自然資源數位化平台建設、構建“網際網路+自然資源政務服務”套用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加強自然資源數位化建設的任務。
(四)保障措施
從完善規劃實施機制、強化重大項目支撐、加強規劃審批管理、定期開展監測評估等方面保障《規劃》實施。
(五)重點工程
在附錄部分梳理匯總了特色產業發展工程、賀蘭山生態修復及生態廊道建設工程、賀蘭山歷史遺留礦山環境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賀蘭山山洪溝道生態修復治理工程、黃河石嘴山段生態廊道建設工程、綠色通道建設工程、重點河湖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退化土地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國土綜合整治工程、自然資源數位化建設工程等十大類工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