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

《石嘴山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經石嘴山市人民政府第6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石嘴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6月21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嘴山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6月21日
  • 發布單位:石嘴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解讀,

全文

水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經濟安全和社會安全,編制水安全保障規劃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體措施。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進入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石嘴山市水安全保障面臨新形勢新要求新任務。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戰略決策、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安排部署、保障市委、市政府打造先行區建設排頭兵譜寫美麗石嘴山新篇章宏偉藍圖順利實現,依據《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石嘴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全面總結評估水利改革發展“十三五”規劃實施情況,系統分析水安全狀況及面臨形勢,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石嘴山市水安全保障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總體布局、重點任務、投資安排和保障措施,完成了《石嘴山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今後五年指導石嘴山市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依據。
一、水安全保障現狀與形勢
(一)“十三五”時期主要成就
“十三五”時期,石嘴山市水利工作堅決有力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治水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和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在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建設創新型山水園林工業城市為目標,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線,以河湖長制為統攬,深入實施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四水同治”,統籌推進飲用水源、黑臭水體、工業廢水、城鎮污水、農村排水“五水共治”,圓滿完成各項既定目標任務,為石嘴山市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如期與全區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大力推進資源水利建設,展現節水型社會新風貌。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三條紅線”管控,開展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年取水總量控制在12.7億立方米左右,萬元GDP用水量控制在171立方米以下。推進取水口核查工作,核查填報596個取用水單位,1973個取水工程。嚴格水資源稅徵收管理,落實建設項目節水設施“三同時”制度。推廣實施農業灌溉節水改造工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526。推進工業企業節水,規上企業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95%、規上節水型企業覆蓋率20.6%。著力推進非常規水利用,再生水回用率達到50.9%。大力推進公共機構節水建設,節水型公共機構創建覆蓋率85.2%。
大力推進工程水利建設,打造社會經濟發展新支撐。黃河寧夏段二期治理全面完成,黃河石嘴山段堤防達到20年一遇洪水標準。完成了汝箕溝上段、大峰溝城區段、平羅縣大水溝上段、惠農區柳條溝下段等山洪溝道治理,初步形成了“導、攔、滯、泄”為一體的賀蘭山東麓防洪減災體系,城市區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準。實施沙湖與星海湖水系連通綜合治理工程、鎮朔湖排洪渠等工程。配合推進銀川都市圈城鄉西線供水水源工程,實施了石嘴山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項目和第二、第三、第五水廠水質提升等工程,有效增強了全市水資源調配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十三五”期間完成水利投資32.6億元,再創新高。
大力推進民生水利建設,百姓共享水利發展新紅利。完成平羅縣南部農村飲水安全改造提升工程、星海鎮星海村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解決了5.3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8%,為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撐。實施了銀北百萬畝鹽鹼地改良、中低產田改造、高效節水、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重點工程,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夯實。全市建設高標準農田39萬畝,改造中低產田43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61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25萬畝,為全市糧食生產實現“十五連豐”做出重要貢獻。
大力推進生態水利建設,厚植城市轉型發展新底色。全面完成河湖岸線劃定工作和《石嘴山市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實施方案》6大建設任務。提標改造6座並新建4座污水處理廠、取締14個工業直排口、治理112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污、新建典農河流域多處濕地、實施星海湖水生態治理等8大工程,完成27項水源地清理取締任務。全市重點水域水質全面提升,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100%,第三、五排水溝入黃口水質達到IV類,沙湖水質從劣Ⅴ類提升到Ⅲ類,黃河石嘴山段出境斷面水質連續五年穩定保持在Ⅱ類,河湖健康不斷向好發展。五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09平方公里,鹽鹼地治理取得明顯成效,水土資源保持能力明顯提升。累計關閉自備井169眼,地下水開採總體達到採補平衡,超采狀況有效緩解。
大力推進智慧水利建設,科技創新驅動邁出新步伐。實施了水資源實時監測項目建設,對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實現線上觀測,完成了市水務局防汛會商室信息化建設,建設了大武口區防汛應急預警平台。利用水利廳“水慧通”系統進行檔案收發以及公文處理,市、縣(區)級水務部門已經使用的“網際網路+水利”辦公系統總計10餘項,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
大力推進管理機制建設,深化水利改革實現新突破制定出台了《石嘴山市全面推進河長制實施方案》,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河長制組織體系,實現了重點河湖管理全覆蓋。全面啟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在全區率先出台《石嘴山市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印發了《關於調整石嘴山市非居民用水中水價格和污水處理費的通知》,落實分類計價制度;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工作全面完成,全市小型水利工程產權明晰,工程確權率和發證率達100%;推進水權確權試點改革工作,開展水資源使用權登記並頒發使用證。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機制(PPP),吸引市場融資和社會資本8.87億元。
大力發展水文化載體建設,山水文化宣揚有了新形式。積極開展山水文化生態旅遊建設,打造了沙湖旅遊文化健康產業示範園、中華奇石山、北武當壽佛寺景區、星海湖主題公園、沙湖眾創小鎮等一批以山水為載體的文化旅遊景點,打造了以民俗特色、湖泊濕地、非物質文化、大漠風光等為載體的生態旅遊系列產品。加強了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市民休閒森林公園、星海湖國家濕地公園、紅柳生態園、銀杏生態園等景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大沙湖旅遊區,促進沙湖與大武口區融合,推進環星海湖綜合開發,打響“觀景沙湖·休閒星海”旅遊品牌。以文化館、濕地公園、科技館、博物館等公眾遊憩地為依託,建成多處生態科普知識基地,設定各類科普宣傳欄(牌),圖文並茂地展示了森林、濕地、生態、環保、科技等相關知識。
(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步入加快推進期,美麗新寧夏建設跨入新篇章,石嘴山水利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但機遇大於挑戰、希望多於困難,仍處於發展戰略機遇期。
國家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共建“一帶一路”、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支持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等重大戰略,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實施國家水網、強化河湖長制、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加快數位化發展等水安全保障建設重要安排,以及自治區“五個區”戰略定位、“一帶三區”總體布局、九大重點產業決策部署、“四權”改革和“四水同治”任務安排,賦予了石嘴山水利良好的政策機遇、發展機遇和市場機遇。
石嘴山市委、市政府強調要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努力打造先行區建設排頭兵,加快譜寫美麗石嘴山新篇章,提出了建設“六市”的奮鬥目標、“七個著力”的決策部署和“八個奮進突破”的任務安排,給石嘴山水利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樹立了新標桿。
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對標市委發展藍圖和市政府部署安排,石嘴山市水安全保障仍存在較大不足、面臨新的挑戰。
一是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低,供水網路不完善。全市萬元GDP用水量和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均低於全區平均水平,用水效率不高,農業用水占比大,用水結構不優。城鄉供水仍以地下水源地為主,多源互濟的城鄉一體化供水網路尚未形成。灌溉高峰期農業供水緊張、調蓄能力不足,高效節水灌溉覆蓋率低。隨著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石嘴山市供需水矛盾將更為突出,水資源制約作用將更加凸顯。
二是水生態空間萎縮,治理任務艱巨。黃河灘地開發利用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仍存在灘地種植行為。沙湖、星海湖水體流通性差、鳥類棲息地環境不佳。賀蘭山山地林草植被稀疏、生態脆弱、土地風蝕嚴重、山洪頻發;河東土地風蝕沙化較為嚴重,生態保護和修復用水緊缺、矛盾突出。今後一段時期,石嘴山市河湖生態修復、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治理等任務艱巨。
三是局部河湖水質不穩定,水環境治理難度大。沙湖、三五排入黃口斷面平均水質雖已達標,但部分月份仍有超標現象發生,水系水體水質穩定性差。市域內湖泊濕地水體循環不足、點源面源污染較為嚴重、水體富營養化程度較高,污染防治任務重難度大,區域水環境治理有待加強。
四是防洪工程標準有待提升,非工程體系尚不完善。黃河石嘴山段城鄉防洪標準僅20年一遇、賀蘭山東麓城市段及工業園區防洪標準僅50年一遇,與《黃河寧夏段生態保護綜合治理規劃》(2020—2025)、《寧夏賀蘭山東麓防洪體系建設規劃》和《綱要》要求仍有較大差距。現狀主要攔洪庫缺乏工情監測、部分山洪溝道未建設山洪監測設施,防洪信息採集覆蓋率、自動化率不高,設備故障率逐年增加,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尚不完備,軟硬體系統需要更新提升。
五是水行業管理機制不完善,水治理能力有待提高。水資源管理機制尚不健全,再生水回用缺乏制度保障,水權水價水市場水交易改革不到位,難以全面調動用水者的節水動力,區域經濟發展還受水資源緊缺制約。城鄉供水一體化管理不徹底,供水服務和保障能力不足。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實、水土保持、河湖岸線管控、水利設施建設質量、資金及工程安全規範運行管理等制度及監管能力仍需進一步加強;入黃排水溝、乾支溝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尚未形成,有待建立完善。
六是水文化保護、傳承和宣傳不足由於重視不足,部分歷史文化載體難覓蹤影,如明代黃河運河文化已蕩然無存,唐、清時代建成的唐徠渠、惠農渠等古渠也幾經改遷,其保護、傳承遇到極大阻礙。黃河石嘴山段遊蕩性河道治理傳統技術人工卷埽、草土進占等缺乏保護和宣傳,近年的四排口鎖壩工程、河東分散揚水及生態移民灌區變遷等亟需加強留存和保護。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十二次、十三次、十四次全會和石嘴山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落實“四水四定”,統籌解決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問題,加快推進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打造先行區建設排頭兵、譜寫美麗石嘴山新篇章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則
人民至上、保障安全。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滿足人民民眾進入新發展階段對水安全不斷提高、日益多元的需求為根本目的,堅持系統觀念、運用系統方法,切實解決人民關心的水憂水患水盼問題,綜合提升水災害防禦、水資源供應、水生態修復、水環境保護、水文化弘揚等方面的保障能力。
節水優先、量水而行。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把節約用水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生活全過程,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統籌最佳化用水結構,轉變用水方式,改革用水制度,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承載力相協調。
系統治理、人水和諧。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城市鄉村、水下岸上,系統解決水問題。給水域以最適空間,給水生態以最大保護,給水環境以最小污染,構建生態良好、循環暢通、蓄泄兼顧、多源互補的河湖水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規劃引領、項目帶動。突出規劃的基礎性、先導性、引領性、約束性作用,在規劃引領上求突破,立足全局、著眼長遠、準確定位,科學謀劃項目,在項目帶動上求突破,謀劃實施一批有輻射帶動作用的大項目好項目,建立創新協同機制,在協同發展上求突破。
兩手發力、強化監管。堅持政府作用和市場機制兩手協同發力,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兩手協調發力共同營造良性的水利投融資環境。充分發揮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和引導作用。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成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排頭兵要求相適應的水旱災害防禦體系、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水生態和水環境保障體系、水利行業監管體系,現代水利基礎設施網路進一步完善,水治理體系和水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水安全保障綜合能力顯著增強。
水資源效能明顯提高。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12.81億m以內,萬元GDP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7%,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降低10%,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58,高效節灌率達到44%。
城鄉一體化供水基本形成。建成城鄉供水大數據中心,到2025年底,基本實現“網際網路+城鄉供水”全覆蓋,完成城鄉供水一體化改造。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城市再生水回用率達到80%。
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河湖生態流量合理保障,主要河湖有水有魚、有草有沙、有鴨有鳥,黃河幹流出入境斷面水質達到Ⅱ類,國控斷面水質達到國家考核要求(剔除地質本底因素),重點湖泊和入黃排水溝水質全面達標,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50平方公里。
水旱災害防禦能力明顯提高。黃河及賀蘭山東麓防洪工程提標升級,防洪體系進一步完善,黃河城市段、賀蘭山東麓城市段及大型企業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黃河一般河段、賀蘭山東麓其他段落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現代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建成。水旱災害風險防範化解能力進一步增強,水旱災害年均損失率控制在0.2%以內。
水管理服務能力切實增強。江河湖泊、水資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安全風險監管體系有效提升,政府主導、金融支持、社會參與的水利投融資機制進一步完善。預期重要河湖水域岸線監管率達到90%,重點取用水戶監管率95%以上。水安全保障智慧化水平顯著提升。
(四)總體布局
按照水利高質量發展要求,通過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四水同治”,形成“四水保供、兩脈防災、五湖宜居、多點清潔”的水安全保障總體布局。
四水保供:構築“四線保障黃河水、合理利用地下水、互通調節用洪水、改善生態用中水”的供水布局。即西、北分別以銀川都市圈城鄉西線供水石嘴山支線工程和惠農區紅果子工業園區供水工程提供城鄉生活及工業用水保障,中以第二農場渠、唐徠渠、惠農渠為河西灌區、東以銀川都市圈城鄉中線供水工程為河東灌區提供農業用水保障。封停公共供水管網覆蓋範圍內的企業自備井,合理利用地下水發展高效節水灌溉,調度洪水、中水資源用於生態補水。
兩脈防災:西以賀蘭山東麓防洪工程、東以黃河防洪治理工程構築防洪減災安全螢幕障。
五湖宜居:打造沙湖、星海湖、鎮朔湖、姚西湖、瀚泉海五湖秀美、生物多樣,河西、河東灌區現代生態的水生態安全格局。
多點清潔:構建“一河、兩湖、三溝、五地、六口多點清潔”的水環境布局。即:嚴控一河(黃河)、兩湖(沙湖、星海湖)、三溝(典農河、第五排水溝、三二支溝)、五地(五個集中式水源地)、六口(麻黃溝、柳條溝、正誼關溝、都思兔河、三五排入黃口、二污排放口)的水環境質量,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三、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嚴格落實水資源最大剛性約束制度,以水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節水增效、集約高效為目標,堅持總量嚴控、結構最佳化、用途管控,轉變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益,全面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以農業節水為重點,深挖工業節水潛能,推動水資源利用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高效轉變。以制度、政策、技術、機制創新為驅動,加強監督管理,增強全社會節水意識,實現人水和諧、地水相宜、產水適配、城水協調,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
(一)最佳化水資源配置格局
用水總量嚴控在《寧夏“十四五”用水權管控指標方案》確定的12.81億m3以內,不斷最佳化用水結構,切實加強用途管制,貫徹落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原則,充分發揮水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布局的引導作用和倒逼機制,多措並舉加快推進石嘴山市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
以水定人定城。引導人口和城鎮科學布局合理髮展,強化城鎮開發邊界管控,合理控制城鎮發展規模,推進大武口區、惠農區、平羅縣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紅果子鎮、陶樂鎮、星海鎮等中心鎮、重點鎮集聚發展,構建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空間格局。逐步提高生活用水保障能力,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生活用水標準差異,更好滿足人民民眾對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的嚮往,著力保障宜居宜業幸福市建設。
以水定產。以水資源為驅動,積極引導“9+3”重點產業和“六新”產業科學錯位布局,最佳化調整產業格局,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業準入,有序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後產能,保障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經濟結構逐步完善。按照“節水促發展”的思路,進一步提升石嘴山市工業用水效率,控制工業用水需求合理增長,大力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現代服務業擴規提質、開發區提檔升級,著力保障工業轉型樣板市建設。
以水定地。嚴格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堅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合理控制灌溉規模。堅持適水種植、量水生產,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幅壓減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保障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用水。增加生態用水,維繫灌溉綠洲生態健康,保障現有林草地及年均10萬畝新增營造林用水需求,提升生態碳匯增量,著力保障鄉村振興特色市、生態文明示範市建設。2025年灌溉面積控制在181.2萬畝左右(含農墾集團及其他)。
(二)深化用水權改革
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災害,以水資源供給側改革為主線,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全面深化用水權改革,破解用水結構不優問題,扭轉用水方式粗放問題,解決用水效率低問題,推動水資源利用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高效轉變。
嚴守水資源總量紅線。嚴格落實《寧夏“十四五”用水權管控指標方案》,細化石嘴山市用水權管控措施,最佳化水資源配置。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嚴格執行自治區發布的農業、工業、服務業用水定額。保障河湖生態用水,嚴禁人造規模化水面景觀,確保生態基流穩定。市政府對縣區水權收儲指標進行統一調控,建立保障剛需用水、市場交易調控、豐枯風險應對機制。強化市域內水資源預警管理,實行水資源超載預警制度。實行計畫用水管理,執行超計畫累進加價制度,實行用水後評估制度,對用水權實行動態管理。
精準核定用水權。推進農業用水權應確盡確,打通農業水資源確權最後一公里問題,嚴格農業和生態綠化取水許可,明確每一個支渠口確權單元,完善計量設施,建立智慧型化計量體系,由專業節水單位維護取用水設施,開展農業節水。工業用水權全面確權,全面實行取水許可制度,根據區域工業用水總量,確權到用水企業,無用水權指標的用水企業一律到市場購買用水權,未取得使用權的用水企業停止取用水。農業用水權有效期為5年,工業企業用水權有效期原則上不超過10年。
合理確定用水價。落實用水權基準價制度,根據自治區發布的用水權交易基準價,細化完善市域、行業、灌域、用水戶間用水權交易基準價,作為用水單位有償取得用水權的依據,開展市場交易的基準。用水權交易價格以市場調節為主,但不得低於用水權基準價。用水單位有償取得用水權。深化水價分類改革,實行“階梯水價”、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深化水資源稅改革,全量徵收水資源稅,完善水資源稅收入分配使用機制。
構建市場化交易機制。搭建用水權市場交易平台,強化用水權市場交易管理,出台石嘴山市用水權市場化交易管理細則。建立政府收儲調控機制,縣區可在用水權市場適量回購、出售、儲備部分用水權。建立用水權交易激勵機制,全面實行農業節水精準性、直通式返還給節水農戶制度,對“零排放”工業企業和節水型達標企業,經驗收達標後給予當年20%的水資源稅獎補。建立用水權投融資機制,創新節水改造及用水權收儲交易投融資方式,建立“契約節水+水權交易”等模式,鼓勵社會資本直接參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及運行養護。
建立監測監管體系。全面提升監測計量能力,建設覆蓋全面、標準統一、信息共享的水資源監測網路和監管平台,加大幹渠直開口和末級渠系計量設施改造力度,推廣農業自動化、智慧型化、規範化、精準化灌溉流量監測。加強用水權市場交易監管,建立用水權交易評估機制。加大水政執法監管力度,推進水行政執法隊伍能力建設,建立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嚴厲打擊違法違規取用水行為,推進涉水公益訴訟全覆蓋。
(三)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
大力推進農業節水領跑、工業節水增效、城鎮節水普及,加大節水技術裝備推廣套用,開展節水型載體建設,深挖全程全產全域全民節水潛力,不斷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加快形成自覺的綠色生產生活用水方式,以用水方式轉變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最佳化、增長動力轉換。
推進農業節水領跑。大力推進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提升改造骨幹灌排工程,完善乾渠直開口和末級渠系計量設施,開展灌區信息化建設,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加強農業用水精細化管理,2025年引黃灌區支渠直開口監測計量率達到95%,末級渠系監測計量率達到90%。壓減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擴大節水高效作物比例,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2025年全市高效節灌率達到44%,逐步構建節水型、生態型、綠色發展型的現代農業灌溉體系,形成“以水定產、工程輔助、農藝推廣、協會自治”的農業節水模式。
推進工業節水增效。以平羅工業園區和石嘴山經開區為重點,加快工業節水技術改造,推廣節水新設備、新工藝,鼓勵工業企業使用再生水等非常規水源,關停城市公共供水管網覆蓋範圍內的企業自備井,創建節水型工業園區和節水型企業。制定石嘴山市工業用水權基準價,全面徵收工業用水權使用費,以工業水價改革、定額管理、精確計量等方式,促進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逐步形成“總量控制、定額管理、計量到戶、節獎超罰”的工業節水模式。
推進城鎮節水普及。結合城市更新行動,最佳化城鎮供水管網布局,對老城區陳舊、漏損管網進行節水改造。全面加強城鎮生活用水計量控制,嚴格落實階梯水價,推進農村生活用水計量。推進服務業節水改造,合理限制洗浴、洗車等高耗水服務業用水,對非人體接觸用水依法強制實行循環利用。全面推廣節水器具,實施城鎮管網向農村延伸,推行城鄉水務一體化建設,合理利用多種水源。逐步建立“管網高效、節具普及、一戶一表、節水減排”的城鎮節水模式。
開展節水型載體建設。深入推進落實寧夏節水行動實施方案,鼓勵各相關領域、行業、部門開展節水型社會、節水型單位等創建活動。建設節水教育基地,並積極有效地利用基地開展節水教育活動。以“節水意識增強、節水制度完備、節水器具普及、節水標準先進、節水效果顯著、監控管理嚴格”為標準,以水利行業節水型機關建設為引領,推進各行業節水型機關建設。繼續開展節水型灌區、節水型企業、節水型學校、節水型社區、節水型家庭等大中小微型多種載體並舉的節水型社會創建活動。
四、建設石嘴山市現代水網體系
以國家水網和寧夏水網建設為契機,按照“開源節流並重、大中小微並舉、挖潛新建同步”的基本思路,以黃河黑山峽水利樞紐為關鍵節點融入國家水網,以銀川都市圈城鄉西線、中線供水工程為主幹融入寧夏水網,統籌治水、興水、用水、節水,織密市、縣水網,著力構建“城鄉一體、水源互通、豐枯互濟”的現代化水網體系,進一步提升水資源調控保障能力,提高水資源供給質量、效率和水平。
(一)加快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建設
積極融入國家骨幹水網建設。黑山峽水利樞紐是保障黃河長治久安的關鍵工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工程,是“四橫三縱”國家水網框架及水資源配置格局的重要支點,平羅縣河東地區是規劃的重點移民安置區之一和黑山峽生態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平羅縣要扛起政治責任,積極配合國家、自治區有關部門推進黃河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前期工作,落實移民安置區的選址、土地開發等工作。
搭建市級骨幹供水網路。加快推進銀川都市圈城鄉西線供水石嘴山支線工程和惠農區黃河水廠(黃河河心泵站)擴建工程,融入寧夏骨幹供水網架,搭建石嘴山市骨幹供水主動脈,提高區域水資源配置能力,解決供水水源單一和水質不穩定問題。
實施供水網路提升工程。落實“網際網路+城鄉供水”示範省(區)建設市、縣責任。以自治區骨幹供水網路為大水源,按照“補節水短板、建骨幹工程、構區域水網”的基本思路和“優水優用、高水高用”的基本原則,實施“大水源、大水廠、大水網”的高質量供水安全保障戰略,加快完善城鄉配水管網智慧型化提升改造,加快推進農村人飲安全保障建設,推動城鄉生活同網、同質供水,推進城鄉供水服務一體化、均等化,確保城鄉居民喝上放心水。重點推進銀川都市圈城鄉西線供水工程石嘴山受水區配水管網工程、三縣區“網際網路+城鄉供水”工程、惠農區紅果子工業園區供水水源工程和惠農區鹽湖溝及三三支溝提水工程。
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加強銀川都市圈城鄉西線供水工程石嘴山支線建成後大武口區和平羅縣備用水源工程建設,管好用好第一、二、三、四水源地和安保、抗旱應急水源井,構建水源連通、多源互補、城鄉一體的供水安全保障網路體系。
(二)穩步實施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
以自治區建設現代化灌區示範區為依託,實施農業“控灌減水”戰略,加快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推進農業灌溉向集約型、高效型、生態型轉變,不斷提升灌溉保障能力,有效減少農業灌溉用水需求,建設石嘴山市高效節水灌溉示範區,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加快推進銀川都市圈中線供水工程,實施青銅峽灌區石嘴山片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消除病險“卡脖子”工程,完善量測水設施和灌區信息化建設、大力推進水價水權制度改革和灌區標準化規範化管理。加快推進大武口區、惠農區和平羅縣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積極完善平羅河東灌區田間配水工程,保障區域農業生產用水,助力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為移民致富提升行動提供用水安全保障。
實施賀蘭山東麓葡萄長廊灌溉提升改造工程。整合區域內現有灌溉設施,最佳化供配水方式,完善監測監控體系,田間實現以滴灌為主的高效節水灌溉,實現計量精準化、灌溉智慧型化、管理現代化的現代化灌溉模式。
實施地下水取水井關停後替代水源工程建設。依據《賀蘭山生態保護修復專項規劃(2020—2025年)》中劃定的保護區、關聯區、延伸區,結合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管控要求,對具備關停封填條件、不予保留取水井條件、範圍內的灌溉水源進行替換,在第二農場渠、惠農渠的支斗渠繫上開口取水,新建泵站和調蓄設施,配套田間工程,解決地下取水井關停後的葡萄種植和農田灌溉用水問題。
建設水庫工程。在平羅縣第二農場渠、唐徠渠、惠農渠新建崇崗水庫、姚西水庫、東靈水庫和先鋒水庫,規劃新增總庫容2400萬立方米,有效解決灌溉高峰期灌水難問題。
(三)積極加強非常規水利用工程建設
將再生水、礦井疏乾水、雨洪水等非常規水源納入區域用水計畫,加強統一配置,通過完善工程措施、配套激勵政策、強化配置手段、發揮市場作用等舉措,建設非常規水利用工程,加大非常規水綜合利用,補給用水缺口,減少污水排放。
加大再生水利用。推進城鎮、工業污(廢)水、農業尾水處理回用設施建設,再生水優先用於工業生產、城鎮綠化、生態補水和市政雜用等。再生水管道敷設範圍內新建規模較大的建築工程,嚴格按照再生水利用規劃和建設範圍標準,配套建設再生水利用設施;新、改、擴建城市道路同步設計和建設再生水供水管網。制定再生水價格補貼制度,免除再生水二次污水處理費,逐步實現再生水水價低於常規水源水價。
加大雨洪水利用。充分利用賀蘭山東麓的攔洪庫、滯洪庫進行聯合調度,為農業灌溉、星海湖沙湖等湖泊濕地、水產養殖、生態環境改善提供水資源補充。以賀蘭山東麓防洪工程建設為契機,藉助沿山采砂坑和蓄水池實施雨洪水綜合利用工程,完善配套設施。
五、完善水旱災害防禦體系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貫徹防災減災救災新理念,通過消隱患、強弱項、提能力、強監控等綜合應對和管控措施,大力推進水旱災害防禦體系建設,以黃河幹流和賀蘭山東麓防洪體系建設為重點,加快完善城市防洪工程體系,加強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綜合治理,提升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基本建成現代化防災減災體系。
(一)完善黃河幹流及入黃支流防洪工程體系
在河段堤防安全標準區建設上見實效。把保障黃河石嘴山段108公里長治久安作為重中之重的任務,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方針,落實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的要求,按照一般河段50年一遇、城市河段10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立足安全穩固,實施兩岸堤防、河道控導、灘區治理、城市防洪等工程,實現堤防安全隱患基本消除,河道河槽河床、排洪輸沙功能基本穩定,保障黃河長久安瀾。
實施黃河右岸石嘴山段標準化堤防工程在現有防洪體系基礎上,結合濱河大道改造,實現黃河標準化堤防封閉,境內黃河堤防隱患基本消除,確保兩岸堤防穩固安全、有效防洪防凌。自黃河右岸頭道墩起至都思兔河新建標準化堤防56.26公里;在轄區境內所有跨黃河大橋上游堤防段增建防浪牆3.0公里;對回水段堤防未達標和位於險工工程段溝口未治理的重要支流以及退水渠(溝)堤防加高5條,總長度21公里。
完善河道控導。強化老舊及頻繁出險的河道工程治理,進一步穩定並控制河勢,境內黃河水患基本消除。結合各段河道特性,採取微彎型整治方案及就岸防護相結合的方式整治河道,河道整治工程10處,其中平羅縣9處、新建、加固壩垛51道(座)、護岸0.58km;惠農區1處,加固護岸1段。
實施灘區治理。加強黃河平羅段、惠農段灘區治理,對影響黃河灘區行洪的建(構)築物、農作物等,嚴格按照自治區劃定河道治導線、五年一遇防洪標準水位線,以及漫灘區、高灘區、護岸林等範圍,分類施策持續抓好常態化管控。實施灘區退耕還濕,支持奶產業、肉牛和肉羊等重點特色養殖業可持續發展。
(二)完善城市防洪減災體系
以大武口區為重點,統籌推進城市建設與河湖濕地、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水環境改善、水生態修復等工作,通過完善河道、管網、蓄滯洪區、泵站等,暢通洪水澇水出路,加快補齊城市防洪排澇短板,完善城市防洪排澇減災體系。
加快完善城市防洪工程體系。通過堤防及河道整治、賀蘭山東麓防洪體系建設、城市外圍排洪溝道治理建設等,最佳化完善城市行洪蓄洪排澇空間布局,構建城市防洪圈,提高城市防洪標準。
推進城市排澇體系建設。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靈活運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完善雨水管網收集系統,新建四排入黃排澇泵站,構建自建自滲、蓄洪得當、排用結合的城市良性水循環系統,提高城市抵禦災害能力。
建設降水集蓄工程。充分利用自然窪地、生態濕地、水保工程等,推進降水集蓄工程與城市排澇工程銜接,最大限度收集、貯存、處理降水,鼓勵城市綠化、河湖補水等生態用水加大降水利用量。
(三)完善山洪災害防治體系
本著“補短板”、“提標準”、“消隱患”、“強監督”的總體要求,採用“分段導引、合理歸併、集中入庫、有序泄排”的方式,全面完善“導、攔、泄、滯、排”的防洪工程體系和監測預警系統,實現“上能導、中能滯、下能排”,全面提升賀蘭山東麓石嘴山段蓄洪攔洪滯洪能力。
推進賀蘭山東麓防洪工程生態化建設。實施溝頭水源涵養、溝道邊坡砌護、溝口沖積扇生態治理等項目,對現有防洪設施提標升級改造,通過導洪堤建設,導引洪水入庫,加固治理攔洪庫,提高洪水調控能力,疏通排水溝道,使大武口城市區、惠農工業園區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其他段落50年一遇。新建加固導洪堤26條,綜合治理大西伏溝、桃箕溝等泄洪、排洪溝道18條。
全面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組織開展水庫等工程設施隱患排查和安全鑑定,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降等報廢,強化安全運行主體責任,全面消除工程安全隱患,保證工程安全運行。完成鎮朔湖、大武口、高廟湖、雁窩池、西河橋攔洪庫除險加固,完善水庫管理設施。
推進中小河流提標治理。加強河西大黑溝、歸德溝,河東紅崖子山山洪溝道綜合治理。按照生態治河理念,以保證防洪排水安全為基礎,結合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兼顧上下游、左右岸,集中連片推進綜合治理,通過堤防、護岸、清淤、除障、疏浚等工程措施,加強水土保持,緩解水土流失,疏通中小河流防洪排水脈絡,形成標準適宜、安全可靠的中小河流洪水防禦體系。
(四)提升水旱災害防禦能力
在已有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基礎上,加快融入自治區水旱災害“四預”套用系統,加強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運用,形成全市風險區劃圖和防治區劃圖,提高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和水平,全面融入基層社會治理體系。
提高“四預”能力。在自治區“四預”系統基礎上,加強雨水情分析研判,完善預警發布機制和應急預案,提升防洪抗旱模擬預演水平,滾動制定完善防洪調度方案和暴雨洪水防範應對措施。
強化水庫安全度汛保障。加快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監測預警設施建設,健全常態化管護機制。進一步落實水庫安全度汛“三個責任人”和“三個重點環節”,加強調度運用監管。
加強抗旱減災能力建設。以灌區末端為重點,新建一批小型水庫,合理建設一批抗旱備用水源工程,提升水工程防洪抗旱調度水平,穩步提升抗旱水源保障能力。
六、強化水生態環境保護修復
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以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為依託,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著力生態文明示範市建設。
(一)加強重點河湖保護治理
以現有河湖濕地格局為基礎,以實施河湖水生態空間管控為首要任務,以促進水體流動性、水質良好性、生物多樣性、景觀親水性為目標,加大黃河石嘴山段、沙湖、星海湖等重點河湖污染防治力度,重點實施全市水生態修復行動,加強水動力循環,大力推進生態渠道、生態護岸等生態工程建設。
重點河湖水生態保護修復。以黃河金岸為軸線,對主要湖泊濕地群進行清淤擴整,織就溝渠、湖泊相交織的水系網路,形成“蓄排聯合,豐枯調劑、多源互補、調控自如”的河湖水環境生態圈。通過實施濕地公園水系岸線整治、濱岸帶修復、湖泊水道清淤、調控水位、植被恢復、棲息地修復等工程,形成以沙湖、星海湖為核心,對散布的瀚泉海、鎮朔湖、姚西湖等多個湖泊濕地進行保護,修復濕地生態系統。
開展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統籌石嘴山市農村水系現狀,主要圍繞典農河(第三排水溝),第五、第六、第七排水溝及五二、五三、五四支溝,三二支溝等,通過實施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連通、生態修復等措施,提高農村水系防洪、排澇、灌溉、供水、生態功能,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不斷增強農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強河流空間管控。按照河湖分級管理原則,強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與保護,持續推進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範化,整體改善石嘴山市水生態環境,有效保護河湖生態空間,實現河湖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總目標。
加強灌區鹽漬化治理。按照“控源頭、暢出路、輔調整”的治理思路,遵循輕度治理、中度減輕、重度控制的原則,實施鹽鹼地改良工程。綜合採取田間溝道系統治理、暗管排水、完善電排站布局、高效節水灌溉等工程措施和秸稈還田、深松深翻、測土配方施肥等農藝措施和化學改良措施,高效利用鹽鹼地50萬畝。開展鹽鹼地技術改良集成套用,提高鹽鹼地治理效果。
(二)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創新水土保持建設模式。以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共贏為目標,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圍繞葡萄酒、枸杞、奶產業、肉牛肉羊等“9+3”重點產業發展,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保護治理為輔,加強水土保持林、四旁林、經果林、人工草地建設。圍繞侵蝕溝道治理和雨洪水資源利用,加強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工程建設,改造和新建小型水保工程。
加強重點地區水土流失治理。以小流域為單元,實施河東台地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三縣區水土保持林、封禁保育等水保工程,提高生態安全、生活富裕等方面保障水平,城市及其周邊地區的小流域著力構建生態優美、生活宜居的生態環境。實施賀蘭山東麓山前生態保育帶“綠道”及山下生態產業頻寬幅“綠廊”工程,建設濱河大道、典農河等綠色生態廊道,構築賀蘭山東麓綠色生態屏障,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果。規划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50平方公里。
加強水源涵養能力建設。鞏固提升賀蘭山生態修復治理成果,落實賀蘭山生態保護修復專項規劃任務措施,加強山林治理,重點推進水源涵養林建設工程,使第一、二、三、五水源地及大水溝水源地植被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系統結構趨於穩定,功能更加完善,採用多樹種混交、優選適地樹種、喬灌草結合等措施,管護撫育天然林、改造修復退化林分、補植補造未成林,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依法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封禁保育、輪封輪牧等措施,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依法實施自然修復、封育退耕退牧,加強人類活動管控。
(三)加強水環境治理保護
堅持源頭防控、過程削減、末端治理相結合,強化水功能區管理,統籌水污染點源、面源與內源綜合治理,穩定改善重點排水溝水質,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管理,強化地下水環境保護,加快建立完善跨區域、上下游、多污染協同治理機制,確保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黃河出入境斷面平均水質穩定保持在II類。
強化水功能區管理。實行排污總量控制制度,明晰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將入河排污口規範化建設工作納入河長制、湖長制考核,建立長效監管機制。會同生態環境部門開展現有入河排污口規範化建設,嚴格入河(湖、溝)排污口審批備案管理,依法嚴禁新增工業企業直排口;推進水功能區達標建設,依法杜絕入河、入湖、入渠、入溝的工業企業直排口死灰復燃。實施工業園區節水與治污處理一體化工程,實現非常規水源替代,提高再生水回用率,減少直接入河湖、溝污染物排放量。
加強重點污染源治理。以石嘴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石嘴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平羅工業園區為重點,大力實施節水改造,發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推進廢水集中處理回用,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梯級最佳化利用。培育節水綠色生態型工業園區和企業,加快推進工業企業分類聚集、入園管理,並建設和完善廢水收集管網及處理設施,強化工業園區廢污水達標排放。強化城鎮生活污染防治,加快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收集管網建設,有序推進老城區雨污合流管道改造,城鎮新區建設均實行雨污分流。
加強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將水利建設、農業生產、生態建設相結合,調整種植結構,實施節水灌溉;會同農業農村部門,開展全市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農用包裝物殘膜回收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結合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和基層農民用水與農技服務組織發展,規模化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精準施肥、水肥一體化、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以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促進減污控污;會同住建部門,制定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標準,加強農村垃圾收集基礎設施建設,實行分類收集、集中無害化處理,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加快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步伐,以鄉鎮政府駐地和中心村為重點,因地制宜,梯次推進,結合廁所革命,採用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建設模式,切實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構建長效運維機制,實現達標排放,建設美麗鄉村。
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管理。加強現有城鄉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完善水質監測監控設施、保護區圍欄和警示標誌,加強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提高水源地監測和應急預警能力。每年對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開展環境保護專項行動,防止與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排污口、垃圾等污染源死灰復燃。
強化地下水環境管理保護。嚴格地下水取水許可審批、取用水量和地下水水位控制指標管控。鞏固提升超採區治理成果,結合銀川都市圈城鄉西線供水工程和賀蘭山東麓沿山井灌區水源替代工程的實施,完成水源轉換,保護地下水資源。落實地下水分區管控,河西灌區適度開採淺層地下水,依法關停城鄉供水工程管網覆蓋範圍內的企業自備井、賀蘭山保護區、G110國道以西和渠道渠系覆蓋範圍內且供水保障率達到50%以上的農用機電井,保留葡萄酒莊釀酒、生活取水井,合理最佳化地下水開採布局。嚴格控制建設項目新增取用深層地下水。
七、加快智慧水利建設
對標“安全、實用”的國家水利網信發展總要求和自治區網路強區部署,結合全區數字治水工程建設,以科技為第一生產力,以現代信息網路為重要載體,以數位技術與水治理智慧型套用為重要推動力,以數字治水安全建設為保障,加快形成“全域覆蓋、萬物互聯、人機互動”的數字治水網路空間,著力發揮信息化在系統治水中的關鍵作用,有效提升水利工程運用和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一)加快智慧型感知體系建設
充分利用各縣區已建的採集監控設備設施,加強水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土流失、水工程、水利管理活動等監測站網建設,實現水位、水情、雨情、視頻、管網壓力、流量、水質五參數等數據的智慧型感知、採集,通過數據接收引擎、數據治理引擎、數據解算引擎對數據進行匯聚、治理、解算分析,然後將監測數據通過網路傳輸到資料庫。
流量智慧型感知體系建設。在2014年和2020年兩期水資源實時監控與管理系統已經建設的大量水位、流量等智慧型感知監測站點基礎上,擴大轄區內江河湖泊、水利工程、水利管理活動等實時線上監測範圍,充分利用區塊鏈、物聯網、衛星遙感等新技術新手段,加強信息採集與監測,提升水利感知智慧型水平。通過在管網上安裝管網流量計,利用物聯網網關(RTU),對1萬方以上工業用水戶實施管網流量遠程線上監測。加強重要水功能區、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常規監測和市、縣行政監測斷面水量水質的線上監測。
視頻智慧型感知體系建設。根據“河長制”及河道管理要求,在典農河、第五排水溝等10條主要河道和域重點涵閘、重點水質監測斷面、排污口、居民聚集地以及其它要害部位增加針對江河湖泊、水利工程、水利管理活動的高清視頻點建設,通過圖像智慧型分析,實現水域岸線侵占、河道非法采砂、水面漂浮物清理、入河排污口監控、非法傾倒垃圾、河道湖庫水情工情險情、工程建設與運行狀態的動態監控與自動預警。
(二)加快完善水利信息網
以實時性、及時性為核心,擴充水利業務網路覆蓋面和頻寬,推動全要素水利大數據向水利雲匯聚,提升水利大數據資源規範管理、線上共享和服務能力,提高水利信息化裝備水平,滿足水利管理和服務現代化要求。
水網路覆蓋與提速工程建設。擴大水網路覆蓋範圍,建設重點水閘、水庫最後一公里光纖通信鏈路,建設賀蘭山東麓北斗衛星通信監測站點集群,加快水網路擴容提速,市、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業務網路擴容為100兆頻寬,重點水閘、水庫業務網路擴容為20兆頻寬,黃河沿岸堤防業務網路擴容為10兆頻寬。
加強水利信息共享。對接自治區水利大數據中心,推動大數據在政府水治理中的套用,提升水利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加強上下級政府的溝通,為領導提供決策支持,在行業內共享水利信息、數據標準、數據目錄以及政策規範。加快水利數據開放共享,建立和完善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建立水利數據資源管理與交易規則,開展公共數據開放利用改革試點,探索信息共享安全高效的管理模式。
(三)推進水利業務智慧套用
加快推進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治水形態數位化智慧套用,構建全市生活、生產、生態發展水安全保障體系,努力實現現代水治理體系協調發展。
加快水資源智慧型套用。積極融入全區水資源智慧型管理平台,整合石嘴山市各方水資源數據,完善用水量控制管理、用水效率控制管理、水資源監督管理考核、水資源支撐保障業務套用,為日常管理工作提供快捷高效的數據支撐,為水利管理決策提供科學全面的數據支持。
推進數字水服務融合套用。緊扣市級水利管理業務需求,依託水利廳數據中心和已建信息化業務套用,融合建立水庫管理綜合信息、灌溉管理綜合信息、人飲管理綜合信息、河(湖)長制綜合信息、水土保持動態監測、水旱防禦綜合信息、工程建管綜合信息和用水權改革業務微套用,實現數據共享互通,關鍵指標、關鍵數據、業務關聯數據的分析和展示。
(四)增強數字治水安全建設
堅持網路安全與數字治水相輔相成,準確把握網路安全風險發生的規律、動向、趨勢,構建完善以運行安全、信息安全為重點的水網路安全體系,有效提升數字治水的安全保障能力。
保障水網路運行安全。市級水務部門成立專門的信息系統運行維護機構,區縣級水利部門設定專職信息系統運行維護人員,加強運行維護人員專業技能培訓,形成一支專業的運行維護隊伍。加強系統運行總結評估,不斷完善改進運行維護工作。完善運行風險防範機制,提升安全等級,加強網路安全事件應急處置指揮能力,不斷提高信息安全防護能力。
保障水網路信息安全。完善信息安全防護體系,落實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和等級保護制度,實施水利涉密信息系統分級保護,確保重點領域水信息安全。構建信息安全事件應急回響體系,制定網路與信息安全事件應急預案,落實相應應急處置和恢復措施,減少突發網路與信息安全事件,降低事件造成的損失。
(五)提升管理設施維護能力
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更新管理體系、完善管理設施、最佳化管理制度,積極推行人的能力提升建設,構建標準化的信息化工作環境,有效提升水利人的信息管理能力。
加強水利單位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運維保障體系建設、水利桌面雲建設、完善水利會商中心及水利視頻會議系統、推行“網際網路+水利人”能力提升行動,建設水文化工程、水圖書館工程和水利制度化工程,完善基層單位信息化工作環境及系統運行環境。
八、深化現代水治理體系改革
按照“重創新、建機制、激活力”的思路,圍繞節水機制、水域岸線利用、水利工程產權和水利投融資、能力保障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入推進依法治水工作,建立健全務實高效的管理和監管體系,不斷提高治水管水水平,為改革開放創新市、社會治理和諧市建設作出水利貢獻。
(一)完善水治理體制機制
繼續強化落實河湖長制。以落實河湖管護各方責任為中心,不斷最佳化河湖長制組織體系,完善斷面交接制和生態補償機制,加強績效評價考核,深化“首長責任鏈”“部門共治圈”“公眾監督台”制度創新。依法依規嚴格管理涉河建設項目和活動。堅持各方協同治理,實施河湖生態空間帶修復,復甦河湖生態,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實現河湖保護和永續利用“雙贏”。
深入推進依法治水。在起草制定《石嘴山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的經驗基礎上,研究出台《石嘴山市用水權市場化交易管理細則》、《石嘴山市水資源稅收入分配使用辦法》。完善水行政執法與綜合執法改革的有效銜接,推進水行政執法隊伍能力建設,成立專門的水行政執法隊伍,提升執法效能。建立水利與公安、自然資源等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提升水資源違法違規線索發現和快速處置能力,嚴厲打擊違法違規取用水行為。推進涉水公益訴訟全覆蓋。
嚴格水資源剛性約束。堅決落實“四水四定”原則,最佳化調整三大空間用水,保障生活用水、節約生產用水、增加生態用水,統籌配置黃河水、地下水、非常規水等水資源,形成“分質供水、優水優用”的用水體系。完善取水許可、水資源論證辦理工作,完成水資源專項整治和整改。落實自治區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管理辦法,強化市域內水資源預警管理,完善地下水管控能力建設,實行水資源超載預警制度。依法對水資源超載地區新增用水項目和取水許可執行“雙限批”制度,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實行用水後評估制度,對用水戶的紅線指標、取水許可、用水權、節水等執行情況進行評估,嚴防空占指標、改變用水水源和用途的行為。建立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監督考核制度,將取水許可管理、計畫用水管理、節約用水管理、地下水約束管控、地下水超採區治理等規劃約束性指標納入市縣(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範圍。
(二)深化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
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推進水資源價格和水工程市場化改革,拓寬水利項目投融資渠道,開放投融資市場,鼓勵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工程建設運營,逐步形成分層級、分類型、多元化、可持續的水利投融資機制。
拓寬政府籌資渠道。繼續發揮政府投入在水利投融資領域的主渠道作用,積極爭取加大對幸福河湖、農田水利建設、重點供水工程建設的支持力度。用足、用活政策紅利和資金,統籌安排保障水利投入,支持符合條件的水利項目申請地方政府專項債券。
擴大市場融資規模。落實節水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多元化市場融資方式,積極搭建水利投融資平台,支持水利投資主體以城鄉供水特許經營權以及原水、供水、污水處理等預期收益權作為質押擔保,鼓勵金融機構對符合貸款條件的節水項目優先給予支持,建立“政府+社會資本+金融機構”節水投入長效機制,積極支持保障節水工程項目建設。鼓勵有實力的國企、民企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水利建設管理,在創新模式、增強活力、形成示範等方面發揮優勢。
(三)加強水利行業監管
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全面解決涉水各領域中因人的行為不當而造成的水安全問題為目標,從法制、體制、機制入手,建立一整套務實高效管用的監管體系,從根本上讓水利行業監管“強起來”,形成水利行業齊心協力的監管格局。
對江河湖泊的監管。要以河湖長制為抓手,全面監管“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在對“盆”的監管上,建立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範化機制,集中力量解決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等問題。在對“水”的監管上,壓實河湖長主體責任,統籌解決水多、水少、水髒、水渾等問題,維護河湖健康生命。
對水資源的監管。落實節水優先方針,按照“四水四定”原則,體現水資源管理“最嚴格”的要求,全面監管水資源的節約、開發、利用、保護、配置、調度等各環節工作。制定完善水資源監管標準,建立節水標準定額管理體系,加強水文水資源監測,強化水資源開發利用監控,整治水資源過度開發、無序開發、低水平開發等各種現象。進一步完善規劃與調度配置、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與水資源稅徵收、計畫用水與用水定額、用戶水價改革、取水計量監測統計等重要水資源管理制度和手段。
對水利工程的監管。堅持質量第一、建管並重,進一步落實工程建設管理制度,完善水利市場主體信用管理體系,推進工程建設監管流程化建設,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健全“項目法人負責、設計單位把關、監理單位控制、施工單位保證、政府部門監督”五位一體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和風險防範機制,全面落實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推行“雙隨機、一公開”動態化監管模式,引導水利建設市場良性發展。
對水土保持的監管。加強賀蘭山石嘴山市段自然封育管理力度,強化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管理,積極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監管與執法、司法的有效銜接機制,加強“查、認、改、罰”各環節監管,全面實施水土保持信用監管“重點關注名單”和“黑名單”制度,有效遏制人為水土流失。充分運用高新技術手段開展監測,分類實現水土保持空天地一體化監管全覆蓋,及時掌握並發布區域水土流失狀況和治理成效,及時發現並查處水土保持違法違規行為。
對水利資金的監管。以資金流向為主線,健全完善覆蓋水利各項資金使用、資產管理等各環節的內控體系,持續強化水利資金全生命周期監管,加強預算管控約束,規範國有資產動態管理。紮實開展各類審計調查工作,有效堵塞管理漏洞,嚴厲打擊截留、擠占、挪用水利資金等行為,確保資金得到安全高效利用。
對行政事務工作的監管。將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自治區黨委、政府作出的重要決定安排,水利政策法規制度作出的規範性要求,水利改革發展中的重點任務及其他需要貫徹落實的重要工作,全面納入監管範圍,對責任不落實、履職不到位,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的嚴肅追責問責。
九、加強水文化保護傳承
充分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加強黃河石嘴山段歷史文化遺產研究和利用,大力實施水文化傳承創新工程,搭建有品牌力的文化載體,建設有帶動力的示範項目、打造有傳播力的宣傳平台,發展黃河文化旅遊,推動黃河景觀、黃河生態、黃河文化與工業文化、移民文化、軍旅文化融合重組,有力提升石嘴山市水文化保護能力、展示水平和傳承活力,在黃河文化傳承彰顯區建設上見實效。
(一)深度挖掘保護石嘴山水文化遺產
立足石嘴山水文化獨特魅力,加強灌溉遺蹟、治河器具、治水技術等實物、古籍、影像資料的普查保護,全面調查認定水文化遺產、遺址,摸清重要文化遺產底數,夯實保護工作基礎。結合水文化遺產分布和地域特色,以黃河文化公園建設為抓手,深入挖掘市域內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古籍資源等,加強灌溉工程遺產、水文化古建築、重要文物遺址的保護修繕和安全防護,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性保護。大力挖掘新中國成立以來黨領導人民治理黃河水害、興修黃河水利歷程中蘊含的紅色文化資源。
(二)記載河東揚黃變遷 彰顯新型灌區風貌
河東陶樂灌區自乾隆五十年始有灌溉,發展成為現今自治區生態移民的重點遷入示範區。河東黃河取水工程從古時保證率極低的惠民、利民渠自流灌溉,到鍋駝、煤氣、柴油、電力多座小型泵站分散揚水,直到正在建設的黃沙古渡水源泵站,河東揚黃的變遷,記載著智慧的人民勤勞的奮鬥史。隨著銀川都市圈中線工程的實施,這些分散揚水泵站即將光榮“下崗”,依託黃河堤路結合工程休息驛站保留高仁鄉、三棵柳揚水站址及設備,裝修、裝飾廠房和機電設備,將其提升改造為展示河東灌區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展示館,並通過休閒放鬆的書吧、茶吧等形式讓民眾沉浸式體驗灌水工程和人文歷史演變。
(三)展現黃河治理歷程 講好黃河故事
從古至今,利用和治理黃河就是當地人文發展的歷史,治理黃河是寧夏的重中之重。依託平羅天河灣文化公園建設展示平台,以半封閉長廊型式展示河西引黃自流灌區灌排水系歷史演變、古渠古閘建築樣式,按歷史脈絡展示西夏時期的卷埽技術到解放後當地民眾使用過的木架四面體、草土進占等治河技術,以及現在的現代化科學治河技術,呈現新中國成立後寧夏人民的治黃成就。以展現黃河人文歷史變遷及寧夏人民在利用黃河治理黃河中不斷摸索的治黃精神。
(四)傳承黃河絲路文化 再現古渡口盛景
得黃河水運之便利,明代石嘴子曾沿黃河河岸開埠設局數家,出現萬商群集、羊毛價高、萬船競發、盛極西北的局面。以國家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為契機,深挖石嘴子歷史脈絡,恢復惠農區石嘴子古渡原貌,建設黃河古渡舫項目,再現古絲綢之路上商賈雲集、以商興市的水旱碼頭景象。依託黃河流域寧夏段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天然濕地紅柳生態區,打造“以黃河文化為載體,以萬畝紅柳為特色,以生態保護為主題”的濕地保護宣教基地,展現特色魅力紅柳園。
(五)挖掘山水文化 宣揚水生態文明
石嘴山西倚賀蘭、東濱黃河,山水環抱,奇石點綴,歷史上深受山洪災害之威脅,建國後結合小流域綜合治理和山洪災害防治逐步變威脅為資源,建設了北武當河生態長廊。規劃依託長廊內已有房屋建築設施,集中展示賀蘭山東麓防洪治理、大武口武當廟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北武當河生態治理以及沙湖、星海湖等湖泊水生態建設成就,宣揚石嘴山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樣板。
十、重點工程及投資規模
按照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綜合考慮項目成熟度和實施效果、地方經濟基礎、國家有關專項引導方向和中央財政投資可能規模,統籌石嘴山市水安全保障各類建設項目的實施順序,優先解決關係民生的重大問題,優先安排條件成熟的重點工程,優先實施效果顯著的示範項目,最大程度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快速提升石嘴山水安全保障建設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能力。
經初步測算,“十四五”時期規劃實施五類68項水安全保障重大項目,匡算總投資141.85億元,其中,銀川都市圈城鄉中線供水工程為續建項目,“十三五”已完成投資0.31億元;“十四五”時期規劃項目投資90.38億元,占總投資的63.7%;儲備項目規劃投資51.15億元,占比36.1%。
“十四五”規劃投資90.38億元,按建設任務分,供水保障能力建設工程投資53.52億元,占“十四五”規劃投資的59.2%;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13.74億元,占15.2%;防洪提升工程19.81億元,占21.9%;水利信息化及其他1.92億元,占2.1%;水文化建設1.4億元,占1.5%。
按資金來源分類,其中:中央投資57.93億元,占64.1%;地方財政和社會資本融資配套32.46億元,占35.9%。
十一、環境影響評價
(一)規劃實施的有利環境影響
本規劃的實施,可進一步最佳化石嘴山市水資源配置,增強應對風險能力,基本實現水安全保障目標,支撐石嘴山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提高防洪減災保障能力。通過黃河幹流及其支流治理、賀蘭山東麓防洪工程提標升級和防洪體系建設、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及山洪災害防治,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主要城市、工業園區及引揚黃灌區的防洪體系不斷完善,防洪減災安全保障程度將得到顯著提升,顯著降低洪澇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
提高區域供水安全保障。規劃安排實施一批水源工程和引提水工程,建成水資源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通過水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可有效解決水資源空間和時間不均衡問題,為石嘴山市生產生活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為改善生態環境創造良好條件,為石嘴山市產業合理布局、工業結構調整和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支撐。可切實保證糧食安全,進一步鞏固提升農村飲水安全,有利於城鄉協調發展,建設美麗鄉村,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促進社會高質量發展。重點供水安全保障措施的實施,顯著改善了區域水資源條件,可有效支撐區域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推進農業現代化,保障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支撐作用。經濟發展得到保障,產業結構和規模隨之變化,新興產業將得到迅速發展,勞動力需求大量增加,從而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促進社會穩定。伴隨著水利工程建設投入的增加,帶動與之相關的產業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隨著工農業及城鎮節水的持續推進,將使全社會節水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性社會的實現。
整體提升水環境承載能力。本規劃實施對緩解石嘴山市水資源緊缺狀況,保障重要領域、重點區域供水安全,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有顯著效果,通過增加供水、有效節水實現水資源空間均衡,提高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
生態環境狀況得到顯著改善。規劃石嘴山市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5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和土地鹽鹼化狀況得到顯著改善,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和水環境質量顯著提升,地下水超採區治理鞏固提升,河湖生態狀況基本實現健康穩定,生態環境狀況得到顯著改善。
(二)規劃實施的不利環境影響
本規劃工程建設占用土地,施工期間還會產生“三廢”和噪聲污染、水土流失等,可能對局部帶來一些不利環境影響。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陸域水循環過程、河道水文情勢及水生態環境;工程蓄水可能產生滑坡塌岸,並可能對自然景觀、水生生物棲息繁衍環境、生物多樣性等產生影響。同時,部分水庫建設淹沒占地移民可能引發一些社會問題。灌區節水工程建成運行後,減少了沿程和田間的滲漏,可能對輸水渠沿途的植物生長和地下水的補給帶來不利影響;灌區退水的減少,可能對灌區鹽分平衡帶來一定的影響。
(三)環境影響對策
規劃實施過程中要高度重視水利工程建設的不利環境影響,依法加強相關規劃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等工程前期工作,強化相應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並根據生態環境對規劃實施的回響及時最佳化調整實施方式,強化對工程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全過程的監管,最大程度地減免規劃實施的不利環境影響。
一是堅持節約和綠色發展。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嚴格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控制,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資源配置要保障河流的基本生態環境用水要求,維持湖庫和地下水的合理水位。水資源開發要高度重視對河流生態環境和地下水系統的保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推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二是堅持用法律和制度保護水生態環境。認真落實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各項環境保護措施,嚴格執行“三同時”管理制度。工程選址時,嚴格執行生態紅線管控措施,儘量避開基本農田、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避免工程建設對生態的不利影響。
三是妥善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切實做好工程征地補償、搬遷安置和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工作,確保被征地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保障其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
四是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監測評估和管理。加強規劃實施後可能影響的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和重要目標的監測與保護,及時掌握環境變化,採取相應的對策措施。加強規劃實施的環境風險評價與管理,針對可能發生的重大環境風險問題,制定突發環境事件的風險應急管理措施。
五是最佳化工程設計減緩對生態環境不利影響要最佳化工程設計,落實各項環境保護措施,減緩和控制水利工程建設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
十二、保障措施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健全實施機制,促進政策協同,壓實工作責任,推進改革創新,強化科技支撐,加強與各類規劃銜接,科學制定政策和配置資源,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推動規劃順利實施。
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區)黨委和政府要緊密結合發展實際,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確保石嘴山市水安全保障工作始終保持正確的方向。石嘴山市各職能部門要從講政治的高度、抓重點的精度、抓到底的深度,全面細化落實本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銳意進取、實幹苦幹,不折不扣推動本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落地見效。
強化規劃引領。各縣(區)地方人民政府是規劃實施主體,必須強化責任,建立健全實施機制,加強本規劃與空間規劃、生態、林業、交通、旅遊、環保、市政等專項規劃的銜接,合理布局規劃基礎設施,科學預留生態建設廊道。要增強規劃的執行力和約束力,各地、各部門應按照批准的規劃組織實施規劃項目,保持規劃的嚴肅性和連續性。
深化前期工作。《規劃》所列項目不是必須完成的約束性任務,在落實中要認真履行建設程式,紮實做好各項目前期工作,科學判定風險因素,妥善解決好工程建設中的生態環境保護、移民征地、水量分配等問題,合理確定建設方案,科學有序實施。項目單位要保證前期工作經費投入,嚴格執行工程建設有關強制性標準和規程規範,確保項目前期工作質量和深度。對建設條件、移民占地、用水總量指標、生態環境影響等方面存在較多問題,經論證協調仍難以有效解決的項目,不得審批和建設。
拓展融資渠道。發揮政府在水利建設中的主導地位,將水利作為公共財政支持的重點領域,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保證社會公益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要,加強骨幹水利設施的建設。加大農田水利、水資源調配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積極拓寬水利投融資渠道,創新投融資機制體制,通過財政、金融、稅收、價格等政策,緩解水利項目資金缺口,扭轉水利基礎設施滯後的局面。利用水務融資平台,加強與銀行、企業的合作,充分利用金融債券、貸款等方式籌措地方配套資金。
完善監督評估。加強規劃宣傳引導,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參與規劃實施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健全規劃實施社會監督和民主評議機制。各部門、各縣區要將建設監督和效果評估工作要求融入項目實施的全過程,強化對項目實施的監督,完善項目管理制度,加強項目質量管理、資金管理、安全管理。及時開展項目評估,做到項目動態調整。

解讀

石嘴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石嘴山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現將相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規劃》出台背景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戰略決策、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安排部署、保障市委政府打造先行區建設排頭兵譜寫美麗石嘴山新篇章宏偉藍圖順利實現,石嘴山市依據《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石嘴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全面總結評估水利改革發展“十三五”規劃實施情況,系統分析水安全狀況及面臨形勢,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石嘴山市水安全保障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總體布局、重點任務、投資安排和保障措施,編制完成了本《規劃》,是今後五年指導石嘴山市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依據。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十二次、十三次、十四次全會和石嘴山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落實“四水四定”,統籌解決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問題,加快推進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打造先行區建設排頭兵、譜寫美麗石嘴山新篇章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則
人民至上,保障安全。
節水優先、量水而行。
系統治理、人水和諧。
規劃引領,項目帶動。
兩手發力、強化監管。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成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排頭兵要求相適應的水旱災害防禦體系、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水生態和水環境保障體系、水利行業監管體系,現代水利基礎設施網路進一步完善,水治理體系和水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水安全保障綜合能力顯著增強。
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12.81億m以內,萬元GDP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7%,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降低10%,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58,高效節灌率達到44%。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城市再生水回用率達到80%。黃河幹流出入境斷面水質達到Ⅱ類,國控斷面水質達到國家考核要求(剔除地質本底因素),重點湖泊和入黃排水溝水質全面達標,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50平方公里。黃河城市段、賀蘭山東麓城市段及大型企業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黃河一般河段、賀蘭山東麓其他段落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水旱災害年均損失率控制在0.2%以內。預期重要河湖水域岸線監管率達到90%,重點取用水戶監管率95%以上。水安全保障智慧化水平顯著提升。
(四)總體布局
通過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四水同治”,形成“四水保供、兩脈防災、五湖宜居、多點清潔”的水安全保障總體布局。
四水保供:構築“四線保障黃河水、合理利用地下水、互通調節用洪水、改善生態用中水”的供水布局。即西、北分別以銀川都市圈城鄉西線供水石嘴山支線工程和惠農區紅果子工業園區供水工程提供城鄉生活及工業用水保障,中以第二農場渠、唐徠渠、惠農渠為河西灌區、東以銀川都市圈城鄉中線供水工程為河東灌區提供農業用水保障。封停公共供水管網覆蓋範圍內的企業自備井,合理利用地下水發展高效節水灌溉,調度洪水、中水資源用於生態補水。
兩脈防災:西以賀蘭山東麓防洪工程、東以黃河防洪治理工程構築防洪減災安全螢幕障。
五湖宜居:打造沙湖、星海湖、鎮朔湖、姚西湖、翰泉海五湖秀美、生物多樣,河西、河東灌區現代生態的水生態安全格局。
多點清潔:構建“一河、兩湖、三溝、五地、六口多點清潔”的水環境布局。即:嚴控一河(黃河)、兩湖(沙湖、星海湖)、三溝(典農河、第五排水溝、三二支溝)、五地(五個集中式水源地)、六口(麻黃溝、柳條溝、正誼關溝、都思兔河、三五排入黃口、二污排放口)的水環境質量,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三、《規劃》內容及任務
“十四五”時期規劃實施供水保障能力建設、水生態保護與修復、防洪提升、水利信息化及其他、水文化建設五類68項水安全保障重大項目,規劃投資90.38億元,按建設任務分,供水保障能力建設工程投資53.52億元,占“十四五”規劃投資的59.2%;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13.74億元,占15.2%;防洪提升工程19.81億元,占21.9%;水利信息化及其他1.92億元,占2.1%;水文化建設1.4億元,占1.5%。
(一)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嚴格落實水資源最大剛性約束制度,以水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節水增效、集約高效為目標,堅持總量嚴控、結構最佳化、用途管控,轉變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益,全面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以農業節水為重點,深挖工業節水潛能,推動水資源利用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高效轉變。以制度、政策、技術、機制創新為驅動,加強監督管理,增強全社會節水意識,實現人水和諧、地水相宜、產水適配、城水協調,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
(二)建設石嘴山市現代水網體系。以國家水網和寧夏水網建設為契機,按照“開源節流並重、大中小微並舉、挖潛新建同步”的基本思路,以黃河黑山峽水利樞紐為關鍵節點融入國家水網,以銀川都市圈城鄉西線、中線供水工程為主幹融入寧夏水網,統籌治水、興水、用水、節水,織密市、縣水網,著力構建“城鄉一體、水源互通、豐枯互濟”的現代化水網體系,進一步提升水資源調控保障能力,提高水資源供給質量、效率和水平。
(三)完善水旱災害防禦體系。大力推進水旱災害防禦體系建設,以黃河幹流和賀蘭山東麓防洪體系建設為重點,加快完善城市防洪工程體系,加強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綜合治理,提升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基本建成現代化防災減災體系。
(四)強化水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以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為依託,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著力生態文明示範市建設。
(五)加快智慧水利建設。結合全區數字治水工程建設,以科技為第一生產力,以現代信息網路為重要載體,以數位技術與水治理智慧型套用為重要推動力,以數字治水安全建設為保障,加快形成“全域覆蓋、萬物互聯、人機互動”的數字治水網路空間,著力發揮信息化在系統治水中的關鍵作用,有效提升水利工程運用和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六)深化現代水治理體系改革。按照“重創新、建機制、激活力”的思路,圍繞節水機制、水域岸線利用、水利工程產權和水利投融資、能力保障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入推進依法治水工作,建立健全務實高效的管理和監管體系,不斷提高治水管水水平,為改革開放創新市、社會治理和諧市建設作出水利貢獻。
(七)加強水文化保護傳承。充分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加強黃河石嘴山段歷史文化遺產研究和利用,大力實施水文化傳承創新工程,搭建有品牌力的文化載體,建設有帶動力的示範項目、打造有傳播力的宣傳平台,發展黃河文化旅遊,推動黃河景觀、黃河生態、黃河文化與工業文化、移民文化、軍旅文化融合重組,有力提升石嘴山市水文化保護能力、展示水平和傳承活力,在黃河文化傳承彰顯區建設上見實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二)強化規劃引領。
(三)深化前期工作。
(四)拓展融資渠道。
(五)完善監督評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