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6日,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遼寧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遼寧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寧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1月6日
- 發布單位: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文號:遼政辦發〔2022〕10號
全文,
全文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開局起步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持續深化期,是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的加速拓展期,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水利改革發展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根據《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等檔案編制本規劃,規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遼寧省水利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等,是未來五年全面推進全省水利事業發展的行動綱領。 第一章 開啟遼寧現代水利新篇章 “十三五”期間,遼寧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積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水利重點領域實現重大改革,水利事業長足發展,取得豐碩成果。 第一節 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遼寧水利重點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遼寧省納入國家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8項工程全部開工,區域水資源配置格局進一步完善,省重點輸供水工程、猴山水庫工程、觀音閣水庫輸水工程均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省重點輸供水二期工程有序推進,省重點輸供水工程市、縣配套工程全部具備通水條件,為遼寧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安全的水資源保障;美麗河湖三年行動計畫進一步推進,遼寧省河湖面貌明顯改善;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及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為確保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實施界河治理二期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及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防洪保障能力得到穩步提高;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普遍提升;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進一步落實,河湖長制不斷從“有名”“有實”向“有能”“有效”轉變,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長足進展。“十三五”水利發展改革主要指標基本完成。 依法治水體系逐漸完善。“十三五”期間,不斷強化水治理法規制度體系建設頂層設計,完善地方水法規框架。相繼出台《遼寧省東水濟遼工程管理條例》《遼寧省節約用水條例》《遼寧省河長湖長制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出台《遼寧省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方案》《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地下水水資源費徵收標準和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的通知》《遼寧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十三五”工作方案和遼寧省“十三五”封閉地下水取水工程總體方案》等行政規範性檔案30餘件,組織修訂遼寧省《行業用水定額》,進一步完善水治理法規制度體系。開啟“一站式”辦公新模式,實現“一窗受理、一站辦結”“大廳之外無審批”。按照水行政綜合執法的要求以及“歸口管理、綜合執法、協調配合、各負其責”的原則,進一步整合執法職能、執法力量,明確工作職責、劃分職責許可權、落實執法責任,實行“一個視窗對外”。成立遼寧省水利廳水政監察服務中心,為實施全省水政監察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保障,為地區間水事糾紛協調處理及水行政事業性收費稽查提供服務。全省水行政機關與江河流域公安機關聯合執法工作機制基本建立,形成行政案件公安配合、刑事案件水政配合的良性機制。建立水行政處罰裁量基準制度,全面規範水行政執法工作。省、市、縣基本形成了上下統一、運轉高效的水行政綜合執法體制。 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十三五”期間,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推進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推進遼寧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落實落地,打響節約用水攻堅戰。大夥房水庫輸水工程、省重點輸供水工程全面建成通水,累計供水60餘億立方米,惠及全省4200餘萬人,水資源配置格局得到不斷完善,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奠定堅實基礎。一是“全面節水”實現新突破。加大計畫用水管理力度,建立節水評價機制。落實國家節水獎補資金近7000萬元。全面推進各類節水載體建設,40個縣(市、區)達到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標準並通過國家驗收,創建完成98個省直機關、45個省直事業單位節水型公共機構、12所節水型高校,省直機關建成率達到100%,省直事業單位達到50%。提檔升級節水宣傳教育活動,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全社會節水、惜水、愛水意識初步形成。二是“合理分水”突出新亮點。編制完成全省14條跨市河流水量分配方案,合理配置流域地表水資源,全面啟動地下水管控指標確定工作,初步完成“兩類五項”管控指標確定工作,制定遼寧省重點河湖名錄,合理確定生態流量保障目標,組織編制生態流量保障實施方案,組織省直大型水庫實施生態放水,累計泄放生態水量27億立方米。三是“管住用水”呈現新氣象。完成第三次全省水資源調查評價、朝陽市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國家試點和全省14個市、66個縣(市、區)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分析工作,完成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和管理信息平台建設,實現178個重點取用水戶線上監測。建成地下水監測站點1067個。開展全省取用水管理專項整治行動,登記取水口17.7萬處,登記取水量106.8億立方米,實施用水統計調查制度,逐步實現用水統計法制化、常態化。規範取水許可審批,嚴格水資源費徵收。四是“系統治水”收穫新成效。繼續實行壓采地下水行動,削減地下水開採量2.3億立方米,印發《遼寧省壓采地下水實施方案(2020-2021年)》,編制完成《遼寧省重點區域地下水超采治理與保護方案》,開展全省國家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自評工作。 水資源配置格局初步形成。“十三五”期間,全省水資源總體配置工程加快建設,“北、中、南三線”水資源配置格局初步形成。省重點輸供水工程於2018年底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實現既定通水目標;省重點輸供水二期工程有序推進,完成隧洞開挖197.35公里,完成隧洞襯砌170.25公里,完成管道安裝293.44公里。觀音閣水庫輸水工程於2018年7月1日試通水,結束了本溪市一直以來從天然河道取水的歷史。大夥房水庫輸水(二期)抗旱應急工程於2017年7月建成並投入運行,設計日供水規模110萬立方米。大夥房水庫輸水(二期)工程抗旱應急及盤錦二步應急供水工程於2017年8月建成並投入運行,設計日供水規模39萬立方米。猴山水庫主體工程完工並下閘蓄水。大雅河水利樞紐工程已完成全部主體工程建設。全省水利工程新增供水能力28億立方米,供水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 防洪減災成效顯著。“十三五”期間,遼河幹流防洪提升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進,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已具備報請國家發展改革委審批條件;實施渾河等14條流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防洪治理工程,實施流域面積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141項;開展6箇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共34個項目區實施工作;啟動葠窩水庫和紅河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佛寺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成下閘蓄水驗收;實施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67項;實施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工程11項;補充完善13個市、55個縣(市、區)的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實施山洪溝治理工程32項。通過有序實施各類防洪減災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全省防災減災能力得到不斷提升,最大限度地減少洪旱災害損失。五年間,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率為0.15%,乾旱災害年均損失率為0.21%,完成了“十三五”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率小於0.6%、乾旱災害年均損失率小於0.5%的規劃目標,有力保障了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為促進遼寧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水利項目投資成效顯著。“十三五”期間,規划水利投資660.67億元。其中:中央投資324.69億元、省級投資108.41億元、市縣及其它配套投資227.57億元。到“十三五”末期,全省累計落實水利投資493.48億元,其中:中央投資204.19億元、省級投資120.17億元、市縣及其它配套投資169.12億元。 生態建設加快推進。“十三五”期間,全省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347.1萬畝,其中水利部門完成省以上治理面積377.7萬畝,實施重點區域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控制)面積355.2萬畝,實施綜合治理坡耕地22.5萬畝,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試點10項,整治東北黑土區侵蝕溝1685條,重點治理區實現水土流失面積強度“雙下降”,全省水土流失狀況持續好轉。嚴格執行生態紅線制度,對遼河、大小凌河、渾河、太子河及其重點支流等河灘地實施退耕(林)還河生態封育,保障防洪生態廊道暢通。修復減脫水河段10613米。創建省級以上水利風景區10家(國家級4家、省級6家)。組織實施丹東市劈柴河、鐵嶺市鐵西乾渠和盤錦市大遼河3個江河湖庫水系連通項目。通過有序實施生態工程建設,有效提升了河湖健康狀況,改善了人居環境,推動了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民生水利狀況持續改善。“十三五”期間,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飲水安全保障水平明顯提升,建設飲水安全工程3863處,435萬人飲水狀況得到改善。建設抗旱應急水源工程86處,保障了錦州、阜新、鐵嶺、朝陽、葫蘆島5市93.5萬人的飲水安全。實施渾蒲、營口、燈塔、渾沙、大窪、王石6座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完成海城溫香灌區、錦州凌海灌區(三期)2座重點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實施南河沿排灌站、遼繞泵站等5座大型泵站(群)更新改造;實施彰武縣飼草料地節水灌溉設施建設1.21萬畝。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面積1270.97萬畝,占改革總任務的53.86%;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592。建成安全生產標準化電站30座。累計發放水庫移民後期扶持直補資金14億元,實施後期扶持項目8000餘個。通過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灌區泵站改造工程、移民後期扶持項目、綠色水電改造等,民生水利得到大力推進,民生髮展得到有效保障。 水利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十三五”期間,大力實施水利人才戰略,全省水利系統在崗職工總數保持相對穩定,職工隊伍學歷結構層次逐年提高。按照“政企分開、市場導向”原則,組建省水資源管理集團,完成省水利廳所屬15家事業單位4500餘人轉企改制;按照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的要求,成立省河庫管理服務中心、省水利事務服務中心和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3家省水利廳直屬事業單位,完成廳直屬12家事業單位1200餘人最佳化整合。完成遼寧省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二期工程水情、工情和旱情信息採集系統、視頻監控系統、移動應急指揮平台及各類防洪抗旱業務套用系統建設。實施遼寧大江大河水文監測(一期)建設工程、遼寧水資源監測能力(一期)建設工程、遼寧省跨界河流水文站網第三期建設工程、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二期項目、遼寧省水環境監測中心能力建設、山洪災害調查評價6個專項工程建設,建設水文測站151處、水文監測中心11處、水文業務系統4套,完成4274處村落山洪災害調查。組織中心站、瀋陽站、東港站、蓋州站、建平站、黑山站、阿爾鄉站7個灌溉試驗站開展灌溉試驗工作。強化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路“二期工程”遼寧20個水土流失監測點運行與維護,確保正常運行和發揮效益,為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提供基礎數據支撐。完成康平縣、站前區、西市區、文聖區、大窪區和盤山縣洪澇災害調查評價、自動監測系統、預警設施設備、監測預警平台、群測群防體系和應急救援保障系統等建設。 水利管理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十三五”期間,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體系,共設定河長近2萬名,實現“一河一長”全覆蓋,深入推進河湖長制從“有名”到“有實”轉變。按照“對應河長、分級設立、屬地管轄、逐級負責”的原則,“一對一”配套設立四級河湖警長和三級河湖警長制辦公室,共設定河湖警長6000餘人。出台《遼寧省河長制實施方案》,頒布實施《遼寧省河長湖長制條例》,河湖長制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全面建立。開展河湖“四亂”(包含垃圾)清理整治工作。完成845條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段)和4個常年水面面積超1平方公里湖泊的劃界工作,劃界河流長度27284公里。全面推行河道采砂規劃和年度計畫制度,嚴格采砂許可審批管理。逐年加大對河道堤防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養護,堤防維修養護工作逐步向科學化、規範化、專業化邁進。依託全國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統,初步建立了治理、監督和監測3類信息管理資料庫;制定監測站點運行維護、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水土保持工程核查評估、生產建設項目第三方跟蹤評估、生產建設項目遙感監管5項“水土流失防治監督管理”項目的定額,建立省級財政資金投入保障機制;運用無人機、遙感等現代技術手段,開展水土流失防治監管工作,提升監督檢查、項目管理效能和質量,強化水土保持動態監測與預警。嚴格基本建設程式,嚴格執行招投標制度,因地制宜推行集中建設管理模式;啟動水利建設市場主體信用體系建設,加強市場監管,嚴格市場準入;強化水利工程建設投資計畫、資金使用、質量與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監督檢查;開展全省水利工程質量考核與獎勵,全面加強市、縣級水利工程建設質量監督管理;藉助“大禹杯”(河湖長制)競賽平台,建立完善涉農水利工程質量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河湖長制考評體系;健全水利工程運行管理制度,落實工程建設管理安全責任制,推進水利工程管理標準化、制度化、規範化和現代化。 截至“十三五”期末,全省建成以2.02萬公里堤防為骨幹,777座水庫(含平原引水水庫及電力部門主管水庫)為調蓄節點的防洪工程體系,形成以高位推動、聯合會商為模式的防洪應急體系。瀋陽城市主城區防洪標準達到300年一遇、左岸渾南區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撫順、本溪、遼陽、盤錦4市城市主城區防洪標準達到200年一遇,鞍山、丹東、錦州、營口、阜新、鐵嶺、朝陽、葫蘆島8市城市防洪標準基本達到100年一遇,新民等31個縣級城市防洪標準基本達到50年一遇。全省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448萬畝,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34萬處,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86%,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2%。全省用水總量為129.34億立方米,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下降21.68%和30.10%,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592,全國重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5.39%,全面完成“三條紅線”控制目標。 “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序號指標“十三五”規劃指標“十三五”末完成指標備註1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率(%)<0.60.15預期性2乾旱災害年均損失率(%)<0.50.21預期性3用水總量(億立方米)160.6129.34約束性4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2021.68約束性5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530.10約束性6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0.5920.592約束性7新增供水能力(億立方米)2828預期性8農村自來水普及率(%)8082預期性9農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8586預期性10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萬畝)12451347預期性 第二節 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遼寧水利發展極為關鍵的五年。遼寧省是一個以重工業為主體的工業省份,裝備製造、冶金、石化、農產品為四大支柱產業,是服務全國的原材料生產基地和設備製造基地,同時,遼寧又是國家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著眼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新突破,遼寧省委、省政府提出構建以瀋陽、大連“雙核”為牽引,“一圈一帶兩區”聯動,優勢互補、有效銜接、互為支撐、良性互動的一體化區域發展格局。 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控制性要素,水的承載空間決定了高質量發展的成長空間。水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水利既面臨著洪澇乾旱、工程失事等直接風險,也會影響到糧食供應、能源供給、生態環境等領域的安全保障。進入新發展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已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把握好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這個關鍵尤為重要。因此,要正確認識治水主要矛盾變化,在更好解決水災害問題的同時,下大氣力解決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污染等問題,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著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著力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通過加強水利行業管理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重塑人與水的關係,實現人水和諧。面對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水利工程是國家“兩新一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充分發揮水利工程建設吸納投資多、覆蓋範圍大、產業鏈條長的優勢,建設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水利項目,拓展投資空間,最佳化投資結構,更好發揮水利投資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緊緊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全省江河湖庫水係為基礎、輸排水工程為通道、控制性調蓄工程為節點、智慧化調控為手段,加快構建循環暢通、功能協同、安全可靠、調控自如的水利基礎設施網路,進一步提高水資源供給質量、效率和水平,增強水資源要素與其他經濟要素的適配性,為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水安全保障。對標“十六字”治水思路和“三新一高”要求,新階段遼寧省水利仍存在防洪減災體系不完善、供水安全保障程度不高、河湖生態環境累積性問題突出、水治理體系亟待完善、水治理能力亟待提升等問題。 防洪薄弱環節仍然存在,防洪減災體系不完善。大江大河重點防洪保護區、縣級以上城市、中小河流部分重要河段未達到規劃確定的防洪標準,險工險段、砂基砂堤等防洪隱患依然存在;中小河流治理任務仍然較重,山區山洪災害時有發生。病險水庫、水閘等薄弱環節尚未完全消除。隨著經濟成長,人口財富集聚加快,同等量級洪水造成的洪災損失將越來越大,對防洪保全全的要求越來越高。提升防洪工程建設和管護標準,提高水旱災害綜合防治能力,實現“持續水安瀾”目標任務依然艱巨。 水資源均衡性問題依然突出,供水安全保障程度不高。水利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資源性、工程性、水質性缺水問題依然存在,水資源供需失衡已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制約。城鄉供水差別較大,鄉村供水水源單一、標準偏低,供水設施老化、淨化消毒設施不完備。農業灌溉設施標準低、渠系配套不全、老化破損嚴重,工程完好率低,耕地灌溉率低。部分城市缺少備用水源,水資源應急備用能力尚不能滿足應對風險的需要。城鎮供水管網老化、破損,城鎮污水再生水利用水平不高。隨著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進程和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居民生活用水和生態用水將呈剛性增長,加之氣候變化引起水資源系統不確定性增加,保障供水安全的壓力越來越大,需要加快構建循環暢通、功能協同、安全可靠、調控自如的水利基礎設施網路,進一步提高水資源供給質量、效率和水平,增強水資源要素與其他經濟要素的適配性,為增強供給體系的韌性提供有力支撐。 水生態累積性問題突出,河湖健康發展任務艱巨。江河湖庫管理範圍劃定成果未統一整合,河湖水域岸線分區管控有待加強,河湖管理範圍內亂占、亂采、亂堆、亂建問題尚未根治。重點河湖生態流量(水量)保障不足。農村河道數量眾多,農村水系系統綜合整治尚未大規模開展。全省水土流失面積36464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4.6%,水土流失問題依然嚴重。新老水生態、水環境問題疊加,不同程度增加了治理難度,迫切需要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生態環境,需要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生態保護治理,提高水土保持率等水生態安全標準,穩步提升水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民民眾對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的要求。 行業監管基礎依然薄弱,體制機制亟待健全。水利工程建設與運行、水資源管理、河湖管理、水災害防禦、水土保持、水庫移民、農村供水等重點領域缺乏完善的管理標準規範,管理標準化、規範化程度較低,存在管理不到位或缺位的問題。水利行業監管體制機制尚未完全理順,“重建輕管”現象仍然存在,監督體制機制不健全,水利監管層級間、區域間業務協同不夠,監管的權責和程式不明確,監督力度整體薄弱。監測體系不健全,特別是用水計量、工程安全、河湖管理等方面自動監測能力薄弱,水利信息系統及各類水利數據資源有效整合不足,水利信息化智慧化程度不高。適應治水主要矛盾變化,需要加快調整人的行為和糾正人的錯誤行為,全面提升涉水事務監管能力和水平。圍繞統籌發展與安全,樹牢底線思維,增強風險意識,真正摸清水利風險底數,既要防範水安全中的“黑天鵝”,也要警惕水安全中的“灰犀牛”,需要加強各領域各環節監管,以嚴格的水利監管規範各類涉水行為,堵漏洞、強弱項,下好風險防控的先手棋,夯實高質量發展的水安全基礎。 水治理體系亟待完善,水治理能力亟待提升。水利工程建設不確定因素多、建設周期長、盈利能力弱,產權制度改革滯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的能力較低。水價改革雖然取得一定進展,但良性水價形成機制還未全面建立。水資源稅改革有待推開,部分流域水量分配難度大,初始水權尚不清晰,水權改革方向有待進一步推進。節水激勵機制還不完善,尚未形成完善的財稅引導和激勵政策,水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剛性約束不強。部分水利工程長效運行管理機制不健全,存在管理和維修經費不落實、管護工程配套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後等問題。農村供水的市場化體制機制還未全面建立。水利科技研究相對薄弱,科研平台還不完善,科研體制機制尚未有效建立,科研與生產結合不夠,獲得國家級、省級科研獎項較少,國內外成熟技術推廣套用不夠。人才隊伍結構亟待最佳化,高素質技術型和綜合型人才相對缺乏,已成為制約全省水利科學發展最關鍵的因素。水文化市場培育不夠,與水利工程建設運行未能有效結合,水文化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水文化還需大力弘揚。水法規仍需充實完善,水利執法的體制機制尚未健全,執法隊伍不穩定,現代化執法監管等設備套用不足,執法能力有待提升。 “十四五”時期,在面臨嚴峻水形勢的同時,做好全省水利工作有著難得的機遇和良好條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水利工作,多次發表重要講話,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親臨長江、黃河、淮河及南水北調工程考察,就治水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推進新時代治水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遼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水利工作,明確提出今後一段時期要著力“突破水”,以強化河湖長制為抓手,堅持“五措並舉”、推進“五水共治”、強化“五級共抓”,握指成拳、集中力量,啃下“硬骨頭”、打好“主動仗”,做到統籌謀劃、聚焦重點、綜合施策、系統實施,面對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要立足人民民眾對水安全保障的新要求新期盼,充分利用新機遇新條件,妥善應對各種水安全新風險新挑戰,大力增強水憂患意識、水危機意識,積極推進持續水安瀾、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等五個方面提高標準,不斷完善普惠共享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強化涉水事務監督管理,深化水利改革創新,建立完善的水治理體制機制,全面提升水治理能力,為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之地、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第三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國家及遼寧省“十四五”規劃《綱要》,堅持黨的領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安全風險防控作為守護底線,把水資源承載力作為剛性約束上限,把水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控制紅線,加快建設現代水利基礎設施網路,強化涉水事務監管,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解決水災害和水資源保障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滿足人民民眾對持續水安瀾、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的需求,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為實現遼寧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提供水安全保障,為遼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基礎支撐。 第四節 遵循原則 節水優先,綠色發展。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和“四水四定”要求,嚴格用水總量控制和用水效率“雙控”指標,推動全社會用水方式由粗放型向節約集約型轉變。 空間均衡,統籌兼顧。立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國防安全,構建遼寧“空間均衡”水網、最佳化水資源配置,為遼寧經濟社會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保障。 系統治理,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把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根本宗旨,統籌解決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問題。 兩手發力,智慧引領。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水利投融資機制,加快推進水利工程建設、快速提升智慧化管理和服務水平。 第五節 目標任務 圍繞“持續水安瀾、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目標,實施遼寧現代化水網工程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涉水事務監管法治化、規範化、常態化、智慧化,到2025年,水旱災害防禦能力明顯提升、水資源配置格局明顯最佳化、水資源節約集約安全利用水平明顯提高、重點河湖水生態環境狀況明顯改善,涉水事務監管體系不斷完善,全省水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升,初步建成以水旱災害防禦、水資源最佳化配置、河湖健康、農業農村水利、水治理現代化為支撐的水安全保障體系。 重點區域防洪問題基本解決。堅守防洪治澇安全底線,基於自然本底和規律,系統考慮洪澇水出路,防洪突出薄弱環節全面解決,進一步完善大江大河及重要江河防洪減災體系,大江大河重點防洪保護區、縣級以上城市、中小河流重要河段基本達到規劃確定的防洪標準。對現有病險水庫全面完成除險加固,消除安全隱患。江河堤防達標率明顯提高,5級及以上重點江河堤防達標率達到75%。防汛抗旱能力提升取得顯著成效,水旱災害預報、預警、預演、預案調度體系不斷完善,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率控制在0.55%以下,乾旱災害年均損失率控制在0.45%以下。全面提升洪澇災害防禦現代化調度指揮能力與應急協同處置能力,重大水安全風險防範化解能力進一步提升。 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與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全面實施遼寧省節水行動,水資源剛性約束作用明顯增強,節水型生產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全社會節水護水惜水意識明顯增強,水資源與人口經濟均衡協調發展格局進一步完善。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162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較2020年下降14%和12%,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至0.593。水資源配置格局進一步完善,推進區域供水水源互聯互通、聯網聯調,打造多源共濟、優水優用的城鄉供水網,抗旱應急能力明顯增強,城鄉居民飲水質量明顯改善。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10億立方米,規模化供水覆蓋程度明顯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提高到88%。 河湖健康狀況明顯改善。以遼河流域為重點,實施水生態保護與修復,開展河湖健康評價,逐步建立河湖健康檔案,推進智慧河湖建設,配合做好遼河國家公園建設。科學劃定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和常年水面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管理範圍,推進重點河流岸線保護利用規劃編制。江河湖庫水源涵養與保護能力明顯提升,重點河湖生態流量基本得到保障,推行重要河流休養生息,水環境狀況明顯改善。人為水土流失活動得到基本控制,重點地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省水土保持率達到78.61%。確定地下水管控指標,繼續實施壓采地下水行動。 農村水利設施保障升級。進一步加強農業節水,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農業農村水利建設,保障供水安全、糧食安全。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提質增效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立完善“從源頭到龍頭”的農村供水工程體系和管理體系。持續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節水改造,加強灌排工程體系改造,改善耕地灌溉條件,提高灌溉供水保障率,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做好牧區水利建設。基本完成全省大中型灌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繼續開展遼寧省“大禹杯(河湖灣長制)”競賽考評活動。有效解決小水電生態環境突出問題,促進小水電科學有序發展,全面推進綠色水電改造。做好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工作,水庫移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進一步完善,移民村社會治理能力得到提升,移民產業升級發展深入推進,收入水平持續增長,移民平均生活水平達到所在縣級行政區農村居民平均水平。 涉水事務監管體系基本建成。以建立現代化水治理體系、提升水治理能力為目標,進一步健全法規體系、規劃體系、組織保障體系、監督與考核體系、智慧水利信息化輔助體系,基本實現行業監管法治化、規範化、常態化、智慧化。推進河湖長製法治化、長效化,主要河湖水域岸線得到有效管控。基本建立水文水資源、河湖生態、水土流失、水災害等監測預警體系,實現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管全覆蓋。逐步完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體系,完善取用水監測信息系統建設,水資源節約、保護、開發、利用、配置、調度等各環節得到全面加強。大中型水利工程安全監測全覆蓋,水工程運行管理安全規範,水工程安全風險防控能力明顯提升。推進水權水價水市場改革,探索用水權初始分配和交易制度,探索推進市場化交易。政府引導、金融支持、社會參與的水利投融資機制進一步完善。水利人才隊伍進一步最佳化,人才發現培養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創建水利科技平台,水利數位化智慧化水平顯著提升。加強文化傳承,推進遼河水文化建設。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主要指標 目標指 標單 位“十三五”現狀指標“十四五”規劃指標備註防洪 減災1.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率(%)(%)0.15<0.55預期性2.乾旱災害年均損失率(%)(%)0.21<0.45預期性3.5級以上重點江河堤防達標率(%)63.7〔75〕預期性4.新增水庫總庫容(億m)/〔6.0〕預期性水資 源節 約集 約安 全利 用5.用水總量(億m)129.34<162.0約束性6.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率(%)21.68〔14〕約束性7.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30.10〔12〕約束性8.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 0.592〔0.593〕預期性9.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億m)28〔10〕預期性10.農村自來水普及率(%)82〔88〕預期性水生 態保 護11.水土保持率(%)75.38〔78.61〕預期性12.重點河湖基本生態流量達標率(%)/〔>90〕預期性13.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預期性14.地表水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74.4〔78.7〕約束性 備註:規劃指標帶〔〕為期末達到數。 第二章 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 實施遼寧省節水行動 堅持節水優先,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深入推進遼寧省節水行動落地見效。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按照“嚴管控、抓重點、建機制”的思路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措施,推動水資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加快形成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把節水作為破解全省水資源供需不平衡等複雜水問題的優先選擇。“十四五”時期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162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較2020年下降14%和12%,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593。 第一節 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量水而行、節水為重,系統治理、分類施策,明確責任、強化監管”原則,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把水資源承載力作為剛性約束上限,扭轉水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方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集約安全利用水平,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安全利用,嚴控經濟社會發展用水總量,推動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保障基本生態用水需求,實現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助力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健全省、市、縣三級行政區水資源剛性約束指標體系。以河湖水資源稟賦條件為基礎,以維繫河湖等水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性和功能多樣性所需基本生態用水為前提,統籌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配置,合理確定重要河流主要控制斷面的基本生態流量(水量)。加快推進江河流域水量分配,確定行政區域在不同流域的地表水水量指標。以縣域為單元確定地下水可用水量,加快地下水管控指標確定。推動非常規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確定區域非常規水源利用最小控制量。嚴控水資源開發利用強度,保護水生態環境,以水資源承載能力為依據,以管控指標為約束,合理規劃產業結構布局和用水規模,引導全社會合理控制用水總量。 嚴格取用水管理。深入推進全省取用水管理專項整治行動,全面摸清取水口及取用水管理現狀,完成取水口核查登記,開展問題認定和整改提升工作,重點整治違法、違規取水問題,集合流域區域用水總量管控和水資源超載治理,分類施策,紮實推進。強化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管理,強化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和節水評價制度,進一步發揮水資源在區域發展、相關規劃和項目建設布局中的剛性約束作用。完善取水許可制度,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堅決打擊未經批准擅自取水、超許可水量取水、超采地下水、無計量取水等違法取水行為。嚴格水資源用途管制,在水資源緊缺和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地區,壓減高耗水產業規模,發展節水型產業。開展新一輪地下水超採區劃定工作,統籌考慮地下水資源利用情況以及地質環境條件等因素,劃定地下水禁、限採區。 加強水資源及取用水監測計量。加強取水計量管理,實現用水統計調查制度法制化、常態化、精準化,推進取用水計量統計工作,提高農業灌溉、工業和市政用水計量率。到2025年,非農業取水口和大中型灌區渠首取水口計量全覆蓋。進一步完善取用水監測信息系統建設及水資源管理系統建設,開發水資源信息管理手機移動端APP,推動水資源管理向信息化發展。加快完善地下水監測站網布設,實現縣級行政區地下水監測站網全覆蓋,提高地下水超採區監測站網密度和監測能力,推進地下水基礎數據套用平台建設,建立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質監測與管理信息平台。加強河湖生態流量監測,強化河道斷流點監測。在重要江河湖泊、飲用水水源開展水質自動監測能力建設。加快規模以上取水戶取水線上監測計量設施建設,提升取水計量監管能力。 完善水資源監督考核制度。健全督查考核機制,完善考核指標體系,注重工作實績,改進評價方式方法,注重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的日常監督,推進問題整改。 第二節 實施遼寧省節水行動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落實“節水優先”,大力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推動遼寧省節水行動落地見效,推進節水制度、政策、技術、管理創新,動員全社會參與節水建設,把節水作為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配置、調度的前提,嚴格指標管控、過程管控和監督考核,推進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 全力推進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全面落實國家節水行動方案和遼寧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建好用好節約用水工作協調機制,確保年度重點任務取得實質性效果,協同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重點地區節水開源、科技創新引領等工作,細化工作措施,確保完成年度任務。貫徹實施《遼寧省節約用水條例》,大力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各類型節水載體建設,加大計畫用水管理力度,深入落實和完善節水評價機制,加強重點監控用水單位監督管理,積極推動重點領域契約節水管理,提檔升級節水宣傳教育活動。 嚴格用水總量強度雙控。健全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域用水總量、用水強度管控指標體系,細化分解落實並嚴格考核各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率、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等用水效率管控指標。不斷健全覆蓋主要農作物、工業產品和生活服務業的用水定額體系,建立用水定額標準動態跟蹤調整機制。強化用水定額在規劃編制、節水評價、取水許可、計畫用水、節水載體創建、節水監督考核等方面約束作用。 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因地制宜、分區推進,最佳化調整作物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提高農業節水水平和用水效益。根據水資源條件,推進農業適水種植、量水生產,建立節水型農業種植模式。在水資源緊缺地區,嚴控農業用水總量,適度壓減高耗水作物,加快發展旱作農業。大力推廣低耗水、高效益作物,選育推廣耐旱農作物新品種,發展節水漁業、牧業,大力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積極發展特色生態農業。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推進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分區規模化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加大田間節水設施建設力度。推廣噴灌、微灌、低壓管道輸水灌溉、集雨補灌、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推廣農機農藝和生物節水等非工程節水措施。健全完善量水測水設施,加強農業用水精細化管理,降低農業用水損失。 深入推進工業節水減排。大力推進工業節水改造,推動高耗水行業節水增效,推行水循環梯級利用,推動實現工業領域水資源合理利用、循環利用和科學利用。加大工業節水改造力度。大力推廣高效冷卻、洗滌、循環用水、廢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產工藝替代等節水工藝和技術,支持企業開展節水技術改造及再生水回用改造,對重點企業定期開展水平衡測試、用水審計及水效對標。對超過用水定額標準的企業分類分步限期實施節水改造,加快淘汰落後的用水工藝、技術和裝備。推動高耗水行業節水。實施節水管理和改造升級,設定工業項目水耗準入門檻,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採用差別水價、樹立節水標桿等措施,推動高耗水企業加強廢水深度處理和達標再利用。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在生態脆弱、嚴重缺水和地下水超采地區,嚴格控制建設高耗水項目,推進高耗水企業向水資源條件允許的工業園區集中。在火力發電、鋼鐵、紡織、造紙、石化和化工、食品和發酵等高耗水行業建成一批節水型企業。推行水循環梯級利用。加快開展現有企業和工業園區以節水為重點內容的水資源循環利用改造,加快節水及水循環利用設施建設,推動企業間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環利用。新建企業或園區應在規劃布局時統籌考慮,推動企業間的用水系統集成最佳化。沿海地區要優先利用海水,在離岸有居民海島實施海水淡化工程。探索建立“近零排放”工業園區,創建一批節水標桿企業和節水標桿園區。 全面加強城鎮節水降損。全面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提高城市節水工作系統性,將節水落實到城市規劃、建設、改造和管理各環節,實現優水優用、循環循序利用。落實城市節水各項基礎管理制度,推進城鎮節水改造。推廣海綿城市建設模式,構建城鎮高效水系統。重點抓好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與改造,城市生態景觀、工業生產、城市綠化、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和建築施工等應當優先使用再生水,提升再生水利用水平,構建城鎮良性水循環系統。大幅降低供水管網漏損,加快制定和實施供水管網改造建設實施方案,完善供水管網檢漏制度。加快城鎮供水管網及污水再生利用設施改造建設,推進城鎮供水管網分區計量管理,加強公共供水系統運行監督管理,建立精細化管理平台和漏損管控體系,協同推進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和專業化管理。深入推進公共領域節水,強化公共用水和自建設施供水的計畫管理,缺水城市園林綠化宜選用適合本地區的節水耐旱型植被,採用噴灌、微灌等節水灌溉方式,加大城市園林綠化節水灌溉設施建設改造。公共機構要開展供水管網、綠化澆灌系統等節水診斷,推廣綠色建築節水措施,在公共建築和居民家庭全面推廣使用節水器具。嚴格控制洗浴、洗車、高爾夫球場、人工滑雪場、洗滌、賓館等行業用水定額管理,並積極推廣循環用水技術、設備與工藝。 加大非常規水源利用。加強缺水地區再生水、海水、雨水、礦井水等非常規水多元、梯級和安全利用。將污水資源化利用作為節水開源的重要內容,加快推動城鎮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農業農村污水資源化利用。推動非常規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逐年提高非常規水利用比例,並嚴格考核。統籌再生水、雨水等用於農業灌溉和生態景觀。新建小區、城市道路、公共綠地等,因地制宜配套建設雨水集蓄利用設施。缺水地區嚴禁盲目擴大景觀、娛樂水域面積,生態用水優先使用非常規水,具備使用非常規水但未充分利用的建設項目不得批准其新增取水許可,到2025年全省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以上。 完善節水監管機制。建立健全節水工作協調機制,統籌協調全省節水重大事項和重要問題。強化地方政府主體責任,逐級建立節水目標責任制,推動將節水主要指標納入對政府的考核評價體系,建立省級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動態跟蹤與效果評價機制,嚴格節水工作的日常監督檢查與定期考核,嚴格節水責任追究。 加強節水宣傳教育。加強國情水情教育,推進水情教育基地建設,向全民普及節水知識。持續開展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等形式多樣的主題宣傳活動。強化節水管理與服務職責,加強節水宣傳、知識普及、信息公開和政策解讀,鼓勵社會公眾自覺參與愛水、節水行動。加強節水教育培訓,逐步將節水納入國民素質教育和中國小教育活動,積極推進節水教育進校園、進課堂,培育校園節水文化。以節水載體建設為抓手,持續推動節水型城市建設,推進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充分發揮節水載體的示範引領作用,帶動農業、工業、生活等各領域節水。 專欄1 水資源和節約用水管理 健全水資源剛性約束指標體系。合理確定遼寧省重點河流生態流量保障目標,編制實施方案。明確跨市河流水量分配方案和地下水管控指標。健全省、市、縣三級行政區用水總量管控指標體系,“十四五”時期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162億立方米以內。 嚴格取用水管理。深入推進取用水管理專項整治行動,完成整改提升工作。強化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管理。開展打擊非法取用地下水專項執法行動。 加強取用水計量監測。加強取水計量管理,實現用水統計調查制度法制化、常態化、精準化,完善地下水監測站網布設。加快規模以上取水戶取水線上監測計量設施建設。 強化水資源監管。適時制定重點跨市河流水量調度方案,編制年度調度計畫,加強水資源管理監督檢查。 全力推進遼寧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協同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各類型節水載體建設,力爭60%以上縣(市、區)達到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標準。加大計畫用水管理力度,深入落實和完善節水評價機制,加強重點監控用水單位監督管理,積極推動重點領域契約節水管理。 嚴格用水強度控制。健全省、市、縣三級行政區用水強度管控指標體系,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較2020年下降14%和12%,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593。不斷完善用水定額體系,建立用水定額標準動態跟蹤調整機制,強化定額約束作用。 加大非常規水源利用。推動非常規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逐年提高非常規水利用比例,並嚴格考核。到2025年全省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以上。 城鎮節水降損。結合城鎮建設,對城鎮供水管網進行更新改造。 完善節水監管機制。建立健全節水協調機制,統籌協調全省節水重大事項和重要問題。強化地方政府主體責任,逐級建立節水目標責任制,推動將節水主要指標納入對政府的考核評價體系。 加強節水宣傳教育。持續開展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等形式多樣的主題宣傳活動。加強節水形勢宣傳、知識普及、信息公開和政策解讀。加強節水教育培訓。 第三章 加強防洪薄弱環節建設 提升防洪減災能力 深入貫徹“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新理念,按照“消隱患、強弱項”的思路,遵循“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原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在科學論證的前提下,集中力量實施一批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構築“庫堤結合、疏擋並舉”的防洪安全體系,強化流域防洪調度,整體提升洪澇災害防禦能力和超標準洪水應對能力,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健康穩定。 第一節 全面推進大江大河及主要支流防洪治理 大力推進遼河幹流防洪提升工程建設,全面補齊遼河幹流防洪短板。對防洪標準未達到規劃標準的重要江河及主要支流開展達標建設和河道整治,進一步完善主要江河防洪體系。對因沿河城鎮級別、人口等保護對象發生變化的重要河段,適度提升防洪標準。繼續實施流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以上17條河流防洪治理,提升重要江河防洪防災能力。通過加強水域岸線管控,實施河道清淤疏浚等措施,恢復河道行洪能力,減輕河道淤積萎縮,確保行洪暢通。優先治理近年來防汛形勢緊張、出現險情、存在安全隱患或遭洪水沖毀直接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河段。 第二節 加強重點中小河流治理 實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確定的中小河流治理任務。按照“系統治理一批、重點治理一批”的原則,對條件具備的地區選取部分河流開展全流域系統治理,同時對一批存在城鎮河段防洪不達標、近年洪澇災害頻發、河堤損毀嚴重等問題的河段重點治理。“十四五”期間力爭完成重點中小河流治理長度3086公里。 第三節 加快推進病險庫閘除險加固 開展水庫、水閘等工程設施隱患排查和安全鑑定,建立病險水庫水閘安全鑑定和除險加固常態化機制,及時消除水庫安全隱患。科學實施水庫、水閘降等報廢,完成葠窩、土門子等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確保水庫工程安全運行。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和要求,加快推進列入國家規劃的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任務,消除安全隱患,充分發揮防洪、排澇、灌溉等各方面效益。開展已到鑑定期限的水庫安全鑑定工作,對存在病險的水庫進行除險加固。水雨情測報、安全監測設施建設應與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同步完成,同時,加快其他水庫水雨情測報、安全監測設施建設,健全常態化管護機制,確保水庫安全運行。 第四節 加強山洪災害防治 按照以防為主、防治結合,以非工程措施為主、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原則,繼續實施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建設,最佳化自動監測站網布局,擴大預報預警信息覆蓋面,推動監測預警平台集約化套用,提升監測預警能力。按照職責分工開展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對山洪溝進行全面梳理,根據治理需求,繼續實施重點山洪溝防洪治理工作,全面提升防災減災能力,減輕山洪災害損失。建立站點常態化更新改造和運行維護機制。 第五節 完善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 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和防洪規劃,依託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和區域防潮體系,完善城市防洪防潮排澇體系。根據城市水系格局和水資源條件,結合大江大河、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繼續完善各市、縣(區、市)和重點鄉鎮段城市防洪體系建設,推進防洪工程與城市周邊生態景觀工程相融合,逐步提高城市生態化景觀化建設水平。優先實施現狀防洪標準與規劃防洪標準差距較大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設,提高抵禦外洪能力。對近年來內澇災害嚴重、社會關注度高、具有一定工作基礎的城市易澇區段進行整治,通過科學布局洪澇滯蓄空間、建設雨水滯滲調蓄設施、改造排澇泵站等措施,增強雨水收集排放能力,建設一批海綿城市。 第六節 加強沿海防台防潮能力建設 加強與防洪規劃、河口規劃、海岸帶規劃、灘涂規劃等相關規劃的銜接,妥善處理海堤建設和海岸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因地制宜科學推進生態海堤建設。重點對防潮保護區中標準偏低、毀損嚴重的海堤進行治理。加強風暴潮監測預警能力,加強與氣象部門聯動機制,構建沿海防台防潮減災體系,保護大連、丹東、錦州、營口、盤錦、葫蘆島6個沿海市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及重要基礎設施安全。 專欄2 重點防洪減災工程 實施遼河幹流防洪提升工程建設。新建堤防41.164公里,加培堤防601.821公里,處理砂堤砂基96處、長度148.193公里,堤坡防護41.811公里,治理險工險段57處、長度45.418公里,修建堤頂道路589.025公里,補植防浪林265.131公里,處理穿堤建築物166座(其中拆除復堤16座、改建72座、拆除重建39座、新建39座),新建支流口防汛交通橋7座,增建雙台子攔河閘魚道1處,建設遼河防洪提升信息化系統等。 實施界河治理三期工程建設。界河丹東段水豐水庫以下修建島嶼防護工程、改造老城區現有排澇泵站、市內交通門,實施護岸維修及生態改造、建設數位化模型管理系統。 實施重要江河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治理流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7條、200—3000平方公里重點中小河流3086公里、重點山洪溝29條,繼續實施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項目。 實施病險庫閘除險加固。繼續實施葠窩水庫除險加固;實施松樹、鐵甲、土門子、石門、南城子等5座大型水庫,紅河、三道河等8座中型水庫及大東、龍口等30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推進實施78座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 加強河道堤防工程險工險段治理。有序推進列入水利部“堤防水閘管理基本信息系統”中的全省5級以上堤防工程險工險段治理。 第四章 推進重大水網工程建設 提高水資源最佳化配置能力 堅持節水優先,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按照“挖潛力、強骨幹、增調配、成網路”的思路,以蓄水工程、引調水工程為支撐,穩步推進一批重點骨幹輸配水工程,加強供水安全風險應對能力,構建東西相濟、南北聯通、分區配置的水資源配置格局,推進城鄉一體化供水,逐步形成城鄉供水安全保障體系,提升城鄉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第一節 推進重大引調水工程建設 以保障經濟社會用水合理需求和生態環境健康穩定為目標,按照“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和“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原則,進一步構建和完善由北、中、南三線組成的“東水濟遼”水資源配置格局,增強水資源空間調配能力。穩步推進中線和北線水資源配置配套工程建設,提升現有工程供水能力。加快推進南線水資源配置工程前期論證,解決遼南地區水資源配置不均衡突出問題。針對我省地緣政治敏感、戰略儲備水源不足現狀,統籌調配東北地區水資源,推進北水南調工程論證等前期工作。 第二節 加強水源工程建設 充分挖掘已有工程供水能力,多措並舉加強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工程規劃與建設,構建多源互補、互為備用、集約高效的城市供水水源格局,提高應對重大災害和突發水安全事件的能力,提高城市供水水源風險防範化解能力,力爭地級及以上城市實現雙水源。科學建設一批中小型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工程,逐步形成大中小微並舉、蓄引提調結合、水源調節互補的供水保障體系,全面提升抗旱供水水源保障能力。加強戰略儲備水源建設,提高供水系統的可靠性,增強特大幹旱、持續乾旱、突發水安全事件的應對能力,全面提升供水水源保障能力。 第三節 加強區域供水工程建設 根據區域水資源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布局,統籌考慮需求與可能,以區域內自然河湖水係為基礎,加強重大引調水、重點水源工程與區域供水工程的配套銜接,加快推進區域供水工程建設。針對水資源過度開發、地下水超采、擠占河湖生態用水等問題,開展不同水源工程間、不同水資源配置工程間水系連通工程前期工作,進一步提高區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緩解水資源短缺狀況。利用遼寧水網建設溝通多種水源,提高地級及以上城市和單一供水水源縣級城市的供水水源保障,提高城鄉供水保障及應對突發事故能力。開展盤錦供水工程等局部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並爭取儘早實施。 專欄3 重點水資源配置工程 推進大型水庫及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大力推進岫巖縣石湖水庫、大遼河營盤閘、南線水資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進程,具備條件時開工建設。石湖水庫位於大洋河流域,總庫容5.56億立方米。大遼河營盤閘位於大遼河下游。 實施大夥房水庫輸水二期二步工程。推進大夥房水庫輸水二期二步工程前期工作,在“十四五”中期開工建設,在“十四五”末基本完成建設任務。工程建成後,與一步工程並聯聯通,日輸水總規模達到629.5萬立方米,日平均供水量為512萬立方米,為遼寧省中部地區的撫順、瀋陽、遼陽、鞍山、營口、盤錦等城市提供可靠水源,緩解供水緊張局面、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併兼顧改善渾太流域水環境和農業供水條件。工程輸水管道總長235.56公里。 繼續實施省重點輸供水二期工程。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常態化要求,最佳化調整省重點輸供水二期工程建設方案,完成設計變更審批工作,並加快後續工程建設,完成“十四五”期間目標任務。 實施省重點輸供水內蒙古支線(朝陽輸水線路)工程。加快推進省重點輸供水內蒙古支線(朝陽輸水線路)工程建設步伐,在“十四五”期間完成主體工程建設任務。朝陽輸水線路全長106公里,工程建成後,每年可向凌源市和建平縣供水0.32億立方米。 推進引洋入連供水工程。大力推進引洋入連供水工程前期工作,具備條件時開工建設。本工程是從域外調水,輸送至大連市碧流河水庫,再供至各區縣的受水水庫,以解決大連市遠期缺水問題、改善水環境,實現全市水資源的最佳化配置。 推進省重點輸供水盤錦應急支線工程等局部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根據有關市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規劃情況,統籌推進地方有關項目前期工作和工程建設,滿足局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 第五章 夯實農村水利基礎 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體部署,按照“保底線、提效能、促振興”的思路,全方位提升農村水利支撐保障能力。圍繞鄉村建設行動,通過實施農村供水工程建設、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節水改造、農村水系綜合整治、綠色農村水電、水庫移民後期扶持等項目,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水利保障能力,提升農村水利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 第一節 推進農村供水工程建設 按照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聚焦民生改善,以縣域為單元,以解決水源不穩定問題為導向,以提升自來水普及率、水質達標率等供水保障水平為目標,最佳化農村供水工程布局,推動農村供水規模化發展,穩步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向農村供水安全轉變,提升農村供水標準和保障水平。規劃以穩定水源為龍頭和重點,優先依託現有大型優質穩定水源開展水源工程建設,並採取“抓兩頭帶中間”的方式,最佳化農村供水工程布局,通過建設規模化、小型規範化及老舊管網改造等“三個一批”工程,基本滿足農村供水需求,建立供水規模化、建設標準化、管理規範化、用水便利化、運維智慧化和服務社會化的遼寧省農村供水“六化”體系。 穩定水源是農村供水的基礎和重點。全省以大夥房水庫輸水工程、省重點輸供水工程、大中型水庫等為主要依託,初選基礎較好、水源條件具備、運行管理能力較強的縣(市、區)作為首批試點地區,推進城市管網延伸及萬人以上工程建設,逐步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 在具備實施規模化供水工程基礎的地區,以鄉鎮政府所在地等人口集聚區域為中心,建設或改造標準化集中供水工程,並通過以大並小、小小聯合、逐漸延伸等方式,逐步擴大規模化供水覆蓋範圍。針對建設年份較早、設備配備不完善、供水條件薄弱易反覆的地區,以更新、改造為主,輔以建設供水小站等措施,推進小型供水工程標準化建設和改造,提升現有工程供水保障水平。 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推進千人以上工程劃定水源保護區或保護範圍。加強水質檢測能力建設,完善農村供水工程水質檢測監測體系,提高農村供水安全監督水平,落實農村供水水質監督檢測責任。深化工程建設和管護體制機制改革,開展農村供水標準化研究與套用。建立合理水價形成和水費收繳機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不斷提升供水保障水平,讓農村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實現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第二節 推進灌區現代化建設與改造 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現代農業建設要求,實施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完善中型灌區骨幹工程體系,加強灌排工程體系改造,配合農業農村部門實施高效節水灌溉,改善耕地灌溉條件,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灌溉供水保障率,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 通過完善渠首工程、開展渠系骨幹工程達標建設、完善計量監測設施、建立健全良性運行管理體制機制等措施,建立設施完善、用水高效、管理科學、保障有力的灌區運行管護體系。鼓勵以“先建後補”的方式,開展灌區節水改造、牧區水利、小型水源(方塘、攔河壩、引水堰閘、灌溉泵站、灌溉機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等)、灌溉渠系及渠系建築物改造、排水工程(排水泵站、排水溝道及配套建築物)、田間配套工程及量測水設施等農村水利項目建設,引領帶動社會資本投入農村水利項目建設和管理。實施牧區水利建設。基本完成全省大中型灌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繼續開展灌溉試驗,開展河槽雨洪暗蓄資源化利用工程建設,科學利用雨洪資源。 第三節 加快推進農村水系綜合整治 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針對農村水系存在的淤塞萎縮、水污染嚴重、水生態惡化等突出問題,依託鄉村天然水格線局,立足鄉村河流特點和保護髮展需要,以縣域為單元、河流為脈絡、村莊為節點,通過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連通、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等多種措施,集中連片推進,水域岸線並治,結合村莊建設和產業發展,開展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配合相關部門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排查治理,恢復農村河湖功能,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不斷增強農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第四節 推進農村水電綠色轉型 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以修復水生態環境為目標,推進農村水電生態安全和綠色發展進程,實現農村水電助力鄉村振興和改善河流生態雙贏局面。穩步落實重點河流(河段)生態流量,修復河流生態。採取修建生態流量泄放設施、安裝生態流量監測設施、生態調度運行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全面推進綠色水電改造,保障河流的完整性和原真性。限期退出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違規水電站,全面整改審批手續不全、影響生態環境的水電站,完善建管制度和監管體系,有效解決小水電生態環境突出問題,促進小水電科學有序可持續發展。建設綠色小水電示範電站和安全生產標準化電站。 第五節 改善水庫移民生產生活條件 “十四五”時期是水庫移民與當地居民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共建期,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實施,在做好水庫移民後期扶持直補資金足額及時發放工作的同時,以幫助移民、富裕移民為中心,對水庫移民人數較多、有打造美麗鄉村條件或產業發展基礎的移民所在村,實施美麗家園建設、產業轉型升級,切實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多渠道增加移民收入,進行創業就業能力建設,著力提升移民自我發展能力;對於移民較少、居住分散、沒有打造美麗鄉村或集中發展產業條件的移民所在村,原則上解決普惠政策覆蓋不到或沒有解決的移民生產生活方面的難題,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到2025年,移民平均生活水平達到所在縣級行政區農村居民平均水平。 專欄4 農村水利工程 實施農村供水工程。“十四五”期間,繼續推進農村供水工程建設,擬新建和更新改造工程6417處,受益人口845萬人。 實施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實施營口、東港、凌海、燈塔4座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主要建設內容為渠道防滲襯砌、渠首及渠系建築物改造、量測水設施建設等,預計可恢復灌溉面積7.4萬畝、可改善灌溉面積188萬畝。 實施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開展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重點是完善渠首工程、提升灌區供水保障能力,開展骨幹工程達標建設、消除灌區運行安全隱患,完善計量監測設施、提升灌區水資源管理能力,推進標準化規範化管理、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實施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治理。開展10項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試點縣治理項目建設。 實施移民後期扶持政策。力爭5年內,全省建成不少於100個標準化美麗家園示範村,扶持不少於100個規模化產業發展精品項目,組織移民創業就業培訓不少於10萬人次。 第六章 加強水生態環境修復 建設幸福河湖 以滿足人民民眾對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的要求為目標,按照“嚴保護、重治理、提質量”的思路,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加強水源涵養、河湖保護和地下水保護,推行重要河流休養生息,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恢復水清岸綠的水生態體系,擴大優質水生態產品供給,建立健全水生態保護與修復長效機制,構築河湖生命健康保障線。 第一節 實施遼河流域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 根據遼河流域自然條件和防洪、水質、生態狀況,統籌考慮流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堅持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突出防洪和治污兩個重點,結合實際情況,總體上按照“山區保護、平原修復”的治理思路進行布局。以水資源保護、清河、補短板、宜居鄉村建設、監督執法等五大專項行動為抓手,聚焦河湖管理保護主要工作任務。統籌解決堤防不達標、河流污染、黑臭水體、點源污染、河道垃圾、河道非法采砂等突出問題,確保國家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水污染防治考核和生態功能區恢復“三達標”,建設岸線、排污口、垃圾、水域、水質“五清”的美麗河湖。結合遼河幹流防洪提升工程,同步推進遼河幹流行洪區居民遷建及生態治理,發揮削減洪峰、防沖護岸、涵養水源、改善水質等重要效益,減弱河道的水文變化,增加河流自我調節能力,推動建立遼河流域生態廊道,解決乾支流灘區、河口水環境問題。配合做好遼河國家公園創建工作。 第二節 大力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著力提升江河源頭區水源涵養能力,科學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十四五”期間,全省每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00萬畝,其中水利部門每年完成90萬畝,重點在東北典型黑土區、重點流域(遼河流域、碧流河流域上游)及東水濟遼水資源配置工程體系重點水庫水源區涉及的縣(市、區)實施水土流失治理。推進坡耕地綜合整治、小流域綜合治理,推行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以獎代補、以工代賑模式。為建設美麗中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第三節 加強河湖保護生態治理 統籌防洪安全、水資源安全和水生態安全開展河湖綜合整治,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規律,因勢利導整治河湖,維護深潭、淺灘、跌水、洲灘等自然形態,滿足親水遊憩等需求,開展河湖濱岸帶生態治理修復,按照防沖不防淹的原則,通過植被綠化、岸邊美化、生態護坡(岸)、生態濕地等措施,提升河湖綜合功能,改善河湖生態環境。 規範水利風景資源綜合利用,提升景區文化科普內涵和智慧型管理水平,推動水利風景區建設提質增效,促進新時代水利風景區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對河湖生態產品的需要。鞏固遼河、大小凌河、渾河、太子河等河流自然封育成果,依法依規因地制宜推進河流生態封育,全面暢通防洪生態廊道。實施“太子河百里生態水長廊”、大小凌河、北沙河等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建設。 專欄5 水生態治理工程 實施遼河流域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針對遼河流域現狀及存在主要問題,從防洪工程補短板、水污染治理攻堅戰、生態修復、監督執法及綠色發展等方面實施綜合治理。 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建設國家水土保持重點項目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和省級水土保持重點項目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 繼續實施河流生態修復。依法依規持續鞏固遼河、大小凌河、渾河、太子河及其重點支流生態封育成果。 推進撫順西露天礦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通過對西露天礦實施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全面改善撫順城市面貌及生態環境,促進撫順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 創建水利風景區。“十四五”期間,創建省級以上水利風景區10家。 第七章 加強數字水利建設 提升水利智慧化水平 根據建設網路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戰略部署,對標“安全、實用”的水利網信發展總要求,以保全全、長智慧為發展方向,全面驅動和支撐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按照“強感知、增智慧”的思路,充分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5G、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強智慧水利建設,增強水利信息感知、分析、處理和智慧套用能力水平。重點是構建天空地一體化水利感知網,全面加強江河湖泊、地下水、水利工程、水利管理活動和水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工程安全、洪澇乾旱災害等涉水信息監測感知,完善全面互聯高速可靠的水利信息網,加快水利數據中心和綜合監管平台建設,推進涵蓋水利核心業務的智慧型套用,完善網路安全體系。 第一節 遼寧水利數據中心建設 構建遼寧水利雲。充分利用省政府數據中心政務雲環境建設水利專有雲和公共雲,補充完善雲資源,支撐全省水利業務需要。為遼寧省水利行業提供統一標準、穩定可靠的計算、存儲、網路、安全等資源,實現資源集約使用和管理。建設異地災備中心,實現水利重要業務的數據容災和關鍵業務的套用容災。 建設數據資源池。開展數據整合、治理,建設統一數據模型、統一基礎數據、專題庫,打通數據孤島,建立省級水利數據資源目錄。分類池化匯聚數據資源,構建數據管理、調度、運維平台,形成數據資源池。開展數據治理和資產管理,構建數據資產地圖和多層級數據體系。建設智慧型決策綜合可視化平台,構建數據資產研發體系。 建設數據接收與匯集平台。建立省級感知數據匯集平台,具備直接接收感知數據、匯集已建系統數據及其他行業相關數據的能力。建立三級級聯、多級套用的水利視頻級聯接入平台,實現全省水利視頻聯網。建立省級遙感數據接收處理服務平台,實現遙感數據接收與分析等管理功能。 建設智慧使能和套用支撐平台。建設智慧使能平台,包括水利模型庫、學習算法庫、感知使能庫、知識圖譜庫等構建及統一管理,支撐新一代水利業務套用創新;建設套用支撐平台,完善和補充統一認證、授權、門戶等基礎組件,構建自然水系和行政管理水利格線,實現格線化管理,實現大量套用基礎組件和公共服務能力形成基礎類套用服務、水利格線、水利模型管理服務等套用支撐服務;建設服務資源管理系統,為業務套用提供各類服務資源的檢索、查詢和調用。 建設遼寧省水利一張圖。制定水利空間數據生產、加工、套用和管理的標準規範,進行基礎地理、衛星遙感、水利基礎、水利專業等多源空間數據整合,建立水利空間資料庫;開發水利一張圖綜合信息系統,實現水利空間數據的查詢統計、問題反饋、數據糾錯、地圖示繪、數據上圖、服務上圖等;建立流域映射、水利工程映射,建設典型河流數字流場;構建服務支撐平台、運維支撐平台,實現地圖數據服務生產、運行管理等功能。省水利一張圖為水利業務提供統一的專業化一張圖服務平台,為水利業務實現“四預”提供數據基礎支撐。 建設網路安全體系。完善網路安全技術體系,提升縱深防禦、監測預警、應急回響能力;完善網路安全管理體系,建立網路安全管理制度標準體系;完善網路安全運營體系,建設網路安全運營機制,形成閉環安全運營體系。 第二節 完善遼寧省水利信息網 擴展水利業務網、依託遼寧省水利信息網和遼寧省政務網路,融合先進網路技術,實現“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全面互聯;結合水利業務發展需求,全面提升互聯頻寬;建設完善冗餘鏈路,增強網路可靠性。 在現有視頻會商及會商環境基礎上,改造完善會商環境,升級水利視頻會商的雲處理及計算能力,完善移動視頻能力,完善綜合會商調度功能,建設安全可靠、功能先進的綜合視頻會商中心。升級改造視頻會議系統,建設高清視頻會議雲平台,實現四級部署、多級套用的總目標,為遼寧省水利行業整體業務上下貫通提供支撐,快速提升遼寧省水利行業視頻會商的綜合管理調度能力,構建安全可靠的視頻運維體系。 第三節 水利感知體系建設 充分利用遙感、視頻、物聯網等技術,擴大江河湖泊水系、水利工程設施、水利管理活動等實時線上監測範圍,補充完善水文、水生態、水環境、水土流失、工程安全、洪澇災害、水利管理活動等監測範圍和採集內容,提升水利監測自動化、智慧型可視化水平。主要針對大江大河、中小河流、重點防洪區域、規模以上集中供水水源、灌區、取用水戶、重點水土流失監控區域等補充、完善、擴建監測站點,並對現有存在問題的感知設備進行升級改造。針對水利工程設施,補齊和提升重點水利工程安全運行監視。針對水利管理活動,全面提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工程運行等水利核心業務管理活動中的重要事件、行為和現象的動態感知能力。 第四節 重點水利業務套用系統建設 建設水旱災害防禦綜合業務系統。整合重構現有水情業務系統,全面提升全省水旱災害防禦事前監視預警、事中調度應急處置、事後分析評估的全棧式智慧型洪旱模擬仿真與處置能力。 加強水資源保護利用。整合遼寧水資源相關模型,建立水資源動態監管平台;完善水資源、水環境業務系統,增強水資源分析、調控和配置能力;加強飲水安全智慧型管控,構建需水預測、水源分析和最優調配模型,建立供水安全監控平台。 提升水生態水環境長效保護與動態管控能力。補充完善河湖長制信息平台,整合多源信息構建基於“四查”河湖監管模式的全過程管理體系,提升河湖管理保護能力。建設水土保持綜合監管平台,以水土保持生產建設項目預防監督、水土保持重點工程信息化監管、水土流失監測評價三大塊業務為重點,全面提升水土保持決策、管理和服務水平。 加強水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基於水利工程建設相關已建系統,運用BIM、虛擬現實、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建設水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提升水利工程智慧型監管力度。 建設水利灌區管理平台。加強水利灌區管理,全面提升灌區立體化監測監控、精準化過程管理、規範化監督執法、智慧化分析決策和便捷化公共服務能力。 建設監督與行政執法業務系統。建立監督與行政執法業務系統,加強水行政事務管理。構建水行政智慧型套用,實現水利政務、水利移民、水利扶貧、項目規劃、財務、機關等智慧化管理。建設水公共服務業務套用,全面提升社會各界的感水知水能力、節水護水、人文素養、管水治水服務水平。 提高綜合決策能力。圍繞政府監管、江河調度、工程運行、水利政務等綜合管理決策需要,橫向打通水資源、水災害、水生態水環境、水工程、水監督、水公共服務、水行政等水利業務,建立綜合決策智慧型套用,提升水利綜合監管、江河調度、水工程建管和安全運行保障、水利政務的綜合智慧型決策能力。 提高綜合運維能力。最佳化完善現有運維系統,利用大數據、AI、可視化、VR等新技術,建設一體化綜合運維智慧型套用,實現運維對象、運維人員、運維流程的全覆蓋。 第五節 水文現代化建設 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水文站網體系,技術先進、準確及時的水文監測體系,覆蓋全面、手段多樣的水文信息服務體系,精兵高效、管理科學的水文管理體系,顯著提升水文測報和信息服務自動、智慧型、共享水平,更好地為水利行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 水文站網體系方面。填補水文監測空白區,實現有防洪任務的中小河流、大中小型水庫、沿海地區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及以上入海河流潮位等主要對象水文監測全覆蓋,建立重點防洪排澇城市的水文監測站網體系,為防汛抗旱減災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構建基本覆蓋地市界和重要縣界水資源監測斷面、地下水綜合治理區等站網體系,滿足水資源管理需要;構建國家基本水質站網與專用水質站網相結合,常規監測站網與動態監測站網相結合、符合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實際需求的水質水生態監測站網體系。 水文監測體系方面。補齊水文測報手段落後、現代化水平低等短板,全面加快國家基本水文站提檔升級建設,國家基本站全部實現自動監測、全要素、視頻監控。水位雨量要素全部實現自動監測,提高流量要素自動化監測率,將雷達技術、衛星遙感影像數據廣泛套用於降水、土壤墒情等要素的水文監測分析工作中。構建實驗室監測、移動監測與自動線上監測相結合,基礎信息監測與實時預警監控相結合的水質監測體系。基本實現巡測基地覆蓋主要行政區,提高巡測比例。 水文信息處理服務智慧型化方面。構建標準統一的水文數據共享和服務平台,基本實現水文要素採集傳輸、自動報汛與線上整編以及洪水、徑流、冰情、泥沙等水文數據存儲處理全流程自動化、分析預測智慧型化、信息服務產品多樣化。 水文發展保障能力方面。完善水文機構建制,理順水文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探索推進縣域水文發展,培育基層水文服務體系。積極創新水文運行機制。構建規範水文監測標準體系框架,構建全面完善的水文技術標準體系。最佳化人才隊伍結構,提高人才隊伍素質,持續實施技術創新與監測能力提升工程,推進技術裝備國產化。 專欄6 水利數位化智慧化建設 建設遼寧水利數據中心。構建遼寧水利雲,建設數據資源池,建設數據接收與匯集平台,建設遼寧省水利一張圖,搭建省級地理信息服務平台,建立水利一張圖與水利業務套用之間的數據聯動更新機制。 建設網路安全技術體系。完善網路安全技術體系,網路安全管理體系,網路安全運營體系,快速提升水利行業網路安全縱深防禦、監測預警和應急回響能力。 完善遼寧省水利信息網。完善水利綜合會商中心、視頻會議系統。改造完善會商環境,升級完善會商設備,完善綜合會商調度功能。升級改造視頻會議系統,建設高清視頻會議雲平台。 建設水利感知網。擴大江河湖泊水系、水利工程設施、水利管理活動等實時線上監測範圍,補充完善水文、水生態、水環境、水土流失、工程安全、洪澇災害、水利管理活動等監測範圍和採集內容,提升水利監測自動化、智慧型可視化水平。 智慧套用項目。建設水旱災害防禦綜合業務系統。建立水資源動態監管平台、供水安全監控平台。完善河湖長制平台、建設水土保持綜合監管平台。建設水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建設水利灌區管理平台。建設水監督水行政執法業務系統。建設水政務事務智慧型套用。建設水公共服務平台。建立綜合決策平台。建設綜合運維平台。 第八章 加強水利管理 提升水治理現代化水平 圍繞水利工程建設與運行、水資源管理、河湖管理、水災害防禦、水土保持、水庫移民、農村水利等重點領域,按照“建機制、強能力”的思路,堅持依法行政、分級負責、問題導向和獎懲結合,建立健全監管法制體制機制,強化重點領域全過程、全要素監管,全力提升涉水事務監管水平,實現制度治水、制度管水。 第一節 加強水行政執法,完善水制度體系 適應國情水情變化,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按照實現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做好水制度體系頂層設計,加快推進重點領域立法,適時修訂完善現有法規規章,健全水法規制度體系,營造良好水法治環境,切實提高依法治水能力。 加快水利立法,完善水制度體系。深入貫徹“十六字”治水思路,以強化法治環境建設為契機,大力加強水制度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地方水法規框架,制定修改一批水利改革發展急需的地方性法規,以良法善治為水利事業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到“十四五”末,修訂《遼寧省河道管理條例》,出台遼寧省水利工程管理條例、遼寧省水資源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 加強水行政執法,提升執法效能。加強全省水政監察機構建設,配齊配強執法隊伍,建立健全水行政執法保障機制,按規定落實執法裝備和執法經費,進一步完善部門聯合執法、水事矛盾糾紛處理和執法信息公開機制,全面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建立權責明確、保障有力的水行政執法體系,有效實現執法常態化、規範化,切實提升水行政執法效能,確保全省河湖生態和水利工程安全。 專欄7 加強水行政執法 完善水行政執法機制。明晰業務管理部門與水政監察機構的職責邊界,理順水利日常管理、監督檢查、水政監察之間的關係,有效完善水行政執法溝通協作機制。健全水利和其他部門執法工作協調機制,強化聯合辦案,推動水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有效銜接。 健全水政監察隊伍。全面建立完善省、市、縣三級水政監察隊伍建設,明確水政監察隊伍的權責和經費渠道,按照國家要求完善裝備配備,強化人員資格管理和培訓,有效落實河湖聯防聯控,為水行政執法提供必要保障。 規範水行政執法工作。建立健全水行政執法行為規範體系和執法評議考核制度,進一步規範行政執法裁量權的使用,完善執法調查、取證程式,規範法律文書和案卷管理。統籌推進水行政執法信息化建設,全面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不斷強化水行政執法監督。 第二節 加強涉水事務監管,完善監管制度體系 圍繞江河湖泊、水資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重點領域,針對監管薄弱環節,強化全過程、全要素監管,全面提升涉水事務監管水平。 完善監管制度體系,推進法治化監管。到2025年,全省水利行業監管體系更加完善,市縣級監管體系落地落實,監管體制機制基本成熟,水利監管規章制度和機構隊伍更加健全,監督檢查成果套用取得實效,推動專項監管向常態監管轉變,基本實現監管法治化、規範化、常態化。依法依規通過明察暗訪、績效考核、項目稽查等方式全面加強水利安全生產、水利工程質量、水利項目建設、農村供水、小型水庫安全運行、安全度汛、水閘安全、河湖管理、水資源管理等重點領域的綜合監管。制定和完善水利監管工作的規章制度,進一步健全完善“2+N”水利監管制度體系。在國家出台的監督辦法和問題清單基礎上,對監管制度的適應性和針對性進行梳理,對問題清單進行動態完善。 強化江河湖泊監管,持續改善河湖面貌。以強化河湖長制為抓手,通過劃定河湖管理範圍、編制岸線保護利用規劃、嚴格河湖岸線用途管制、深入推進“清四亂”常態化規範化、加強河道采砂監管等措施,持續改善河湖面貌。 嚴格落實河湖長制考核制度。建立完善河長湖長履職、部門協同、區域聯動、激勵問責、經費保障、公眾參與等工作機制,壓緊壓實河湖管護責任,深入推進河湖長制“有名有責”“有能有效”。建立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範化機制,實行台賬跟蹤督辦,將清理整治進一步向中小河流、農村河湖延伸,實現河湖全覆蓋。建立執法巡查與管理巡查銜接機制,持續開展河湖定期執法巡查,防止“四亂”問題反彈。鞏固生態封育工作成果,規範封育資金管理,加強封育檔案建設,確保封得住、管的嚴。 加強河道采砂管理。在保證防洪、供水、生態、航運、涉水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河道砂石資源,規範實行河道采砂規劃、計畫和分級審批許可制度,落實河道采砂管理責任,嚴厲打擊非法采砂行為,保持河道采砂有序可控,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完善法規規章,強化頂層設計,鼓勵支持河道采砂管理統一開採經營模式,落實河道采砂管理責任制,強化河道采砂監管和執法力量,持續開展打擊非法采砂專項行動。 加快推進江河湖庫及堤防水閘等工程管理範圍劃定。推動設立巡河員、護河員公益崗位,健全基層河湖保護隊伍。加強水域岸線監督管理。開展河湖健康評價試點,逐步建立河湖健康檔案。推進智慧河湖、示範河湖和水利風景區建設。分階段開展行洪能力覆核工作,優先完成沿河有重要保護目標和洪災頻繁的河流行洪能力覆核工作。 強化水資源監管,推動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強化用水全過程監管,規範取用水行為,加強水資源調度監管,適時制定重點跨市河流水量調度方案、編制年度調度計畫,加強水資源管理監督檢查,保證重要控制斷面下泄水量(流量)、生態流量(水量)符合管控指標要求,重點解決區域超量用水、擠占其他區域用水、擠占生態用水等問題。強化運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取用水動態監管能力,加強對取用水戶取水許可執行、用水定額落實、計畫用水下達、用水計量等情況的全面監管。加強水資源管理監督檢查,加強取用水管理執法檢查,重點監督水資源管理有關法律法規執行情況,針對發現問題,依法實施整改。 強化水利工程監管,充分發揮工程綜合效益。以守住水利工程特別是水庫安全為底線,堅持建管並重,推行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監管,壓實各方主體責任,加強安全規範運行監管,建立良性運行管理機制,落實安全管理制度,確保工程安全運行,實現水利工程綜合效益最大化。嚴格水利工程質量監管,全面落實工程參建各方的質量責任,加強水利建設質量工作考核。嚴格水利建設市場準入管理和行為監管,規範建設市場行為。抓好工程建設監管,以點多面廣的中小水庫、河道堤防、農村供水等工程為重點,強化前期工作、設計變更、“四制”執行、質量管理、移民安置、工程驗收等環節的監管,全面提升工程建設質量,逐步實現管理規範化、科學化和智慧化,推動水利工程向“重建強管”轉變。 強化水土保持監管,提升水土保持社會管理水平。依託國家水土保持信息化監管平台,堅持預防為主,全面加強水土保持監測和水土流失重點治理項目監管,嚴格督查檢查問責,嚴肅查處生產建設水土保持違法違規行為,著力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確定水土保持率分階段目標,並分解落實到市、縣。實施水土保持工程項目前期工作、計畫和資金管理、組織實施、建設管理、工程質量和工程驗收等全過程監管,對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省財政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開展無人機全覆蓋核查和遙感效益評估工作。完善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管制度體系,對生產建設項目開展水土保持方案第三方跟蹤評估。抓好水土保持社會監管,規範監管工作流程和標準,對人為水土流失實施動態監控。全面建立監管發現問題台賬,開展水土保持信用監管。加大水土保持信息化套用力度。建立遼寧省水土保持資料庫,實現各級水利部門和系統內外信息共享。推動生產建設活動常態化全過程監管,不斷提升監管效能和水平。 強化水庫移民工作監管,保障水庫移民政策落地見效。完善水庫移民政策制度,加強水庫移民工作監督管理,壓實各級水庫移民管理機構主體責任,保障水庫移民政策落地見效。充分運用稽查、監測評估、績效評價和內部審計等手段,開展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實施監督檢查工作,依法依規統籌考慮監督檢查周期和頻次,避免隨意或重複安排。在明察方式的基礎上,穩步推進隨機檢查、明察暗訪有機結合等方式,增強監管效果。通過市場購買服務引入第三方或依託技術支撐單位等方式,增強監管力量。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項目實施和資金走向動態監管,提高監管效率。強化監管成果運用,加大問題分析研判力度,查找問題根源和薄弱環節,舉一反三,提出科學有效的對策措施,建立標本兼治的長效機制。 第三節 強化水安全風險管控,完善應急處置體系 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強化風險意識,妥善應對防洪、水資源、水生態環境、水利工程等領域及水庫移民穩定風險,最大程度預防和減少突發水安全事件造成的損害。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推動水利安全風險預控、關口前移,從注重事後處置向風險防控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降低安全風險轉變。 建立水利安全風險管控體系。健全水利工程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工作制度和規範,建立水利生產經營單位安全風險自辨自控、水行政主管部門有效監管的安全風險管控工作格局,提升水利安全風險防控能力,科學防範和有效遏制水利生產安全事故。強化部門合作、信息共享,實現實時監測信息和預報預警信息在水利、氣象、自然資源、交通、應急、農業等多部門以及省、市、縣、鄉多層級的資源整合和數據共享,精準發布災害預警信息,最大限度減輕氣象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和風險。 構建水利生產經營單位安全風險管控機制。明確水利生產經營單位是本單位安全風險管控工作的責任主體。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督促水利生產經營單位落實安全風險管控責任,建立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制度,科學評定風險等級,實施分級風險管控措施,動態調整危險源、風險等級和管控措施,建立安全風險公告制度,定期組織風險教育和技能培訓,切實做好安全風險管控各項工作。 健全水行政主管部門安全風險監管機制。實施分級分類監管。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指導本地區的水利安全風險管控工作,對直屬單位、水利工程安全風險管控工作進行監督檢查。省、市兩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應根據所屬單位、水利工程的風險情況,依法依規確定不同的監督檢查頻次、重點內容等,實行差異化、精準化動態監管。推進實施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制度。建立區域和水利工程安全風險資料庫,加強基礎信息管理,實現安全風險信息報送、統計分析、分級管理和動態管控。提升生產安全事故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完善安全生產應急預案體系,加強人員培訓和應急演練,強化應急救援物資儲備等工作,提高在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置能力。繼續開展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維護,及時發布災害預警信息,提醒民眾主動防災避險。進一步建立完善覆蓋省、市、縣、鄉、村5個縱向層級的防汛抗旱應急預案管理體系,建立應急預案編制、修訂、管理工作機制,提高各級各類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預案對防汛抗旱減災工作和突發災害應急處置工作的指導參考作用。完善水文監測預警和防洪調度,建立以防洪安全為核心的水安全風險監控預警機制。 第四節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人才發展制度體系 以破解水利難題、服務水利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紮實推進基層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為保障水安全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努力實現人才發展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更加完善,具有競爭活力的人才體制機制基本形成,科學高效的人才管理體制基本建立的工作目標,建成一支規模壯大、結構最佳化、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服務創新驅動、專業技術素質顯著提高。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高層次的創新型人才和基層專業人才,使各類水利人才資源總量與工作任務相適應,能夠較好滿足水利行業創新發展需要。進一步提高黨政領導幹部學歷層次,年齡結構更加合理。初步建成水利人才發展制度體系,基本建成遼寧省水利行業專家體系,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換成實際經濟效益,人才對水利行業創新發展的貢獻率顯著提升,水利人才在防洪、抗旱、水資源利用、河湖管理以及水利工程建設等方面的保障功能進一步提高。 第五節 弘揚水文化,構建科學的水文化體系 以保護、傳承、利用和弘揚中華水文化為主線,加強水文化建設,繁榮發展先進水文化,積極開展水情教育,引導公眾增強節約水資源、保護水生態的思想意識和行動自覺,為保障水安全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認真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著力強化水利宣傳工作,充分展示水利改革發展成就,統籌做好出版傳媒、文博科普、輿情監測、輿論引導、水情教育工作,主動發出水利聲音,努力講好治水故事,全面弘揚管水治水正能量。著力推進水文化建設,宣傳治水歷史名人,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深化民眾性文明創建活動。依託江河湖泊治理工程、重大引調水工程、灌溉節水工程、民生水利工程、重要水源地、江源河口濕地、水利科技試驗園區等,創建3—5處特色鮮明、規模適度的省級水情教育基地和專項工程展示基地,推進國家級水情教育基地創建活動,面向社會公眾展示水知識與水文化,宣傳介紹我省水資源及水工程概況、水利法規、先進治水理念與工程技術、河流文明以及河流變遷對風土人情、經濟社會等的影響,推動全社會了解水、節約水、保護水、親近水的氛圍。謀劃建設遼寧水利博物館。編制遼寧省水文化實施方案。持續弘揚“忠誠、乾淨、擔當,科學、求實、創新”的新時代水利精神,廣泛宣傳鄭守仁等“最美水利人”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發揮先進典型引領作用,凝聚起新時代水利改革發展的強大力量。 第九章 改革創新 激發水利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 針對水治理體制機制不健全、不完善的主要制約因素,按照“重創新、破障礙、激活力”的思路,發揮政府與市場的協同作用,推動水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破除水利改革發展瓶頸。 第一節 深化價稅改革,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深入推進價格改革,完善價格調控機制,提升價格治理能力。以水價改革為突破點,充分發揮價格槓桿作用,建立健全補償成本、合理盈利、激勵提升供水質量、促進節約用水的水價形成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以產權制度改革為關鍵點,合理界定水權,完善水權交易機制,推進市場化交易。以發揮競爭機制為發力點,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範市場行為,依法依規通過落實投資、價格、稅收等政策措施,完善項目投資回報機制和相關制度安排,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工程建設和運營。依法依規適時推進水資源費改稅工作,不斷提升水資源費(稅)徵收管理水平。全面實行城鎮居民用水階梯價格制度、非居民用水超計畫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深入推進全省大中型灌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於節水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合理制定農業水價,原則上不低於工程運行維護成本水平;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普遍實行,可持續的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基本建立,在終端用水環節探索實行分類水價。 第二節 推動管護體制改革,促進水利工程良性運行 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以實現水利工程安全、有效、良性運行為出發點和著力點,在強化政府責任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按產權歸屬落實工程管護責任,因地制宜探索水利工程管護模式,繼續鞏固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 加快推進水利工程管理與保護範圍劃定工作,並依法依規逐步確定管理範圍內的土地使用權屬,提高水利工程運行管理能力。 加強工程管理,積極籌措管護經費。在管好用好縣級以下國有公益性水利工程維修養護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基礎上,積極協調地方財政加大扶持力度,依法依規建立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經費補助機制,多渠道籌措管理經費,穩定經費渠道。 探索推進水利工程管養分離。鼓勵開展“政府購買服務”“物業化管理”等工程管護模式。推廣“以大帶小、小小聯合、以點帶片、分片統管”的工程管理模式。鼓勵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單位“以大帶小”,參與小型水利工程的運行管理服務;鼓勵具有較強專業力量的工程設計、科研、諮詢、施工、監理、設備製造安裝、維修養護等市場主體,參與水利工程運行管理服務。探索建立水利工程養護資格認證制度,推行水利工程管理專業化、標準化、物業化。 第三節 深化水利投融資機制改革,保障建設資金需求 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發揮政府投資資金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加大公共財政對水利投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構建多元化水利投融資體制機制,保障水利建設資金需求。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水治理。支持社會資本採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等多種方式參與水利工程建設運營。探索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盤活優質存量資產,轉讓所得用於新建基礎設施項目,依法依規通過落實資金補助、價格政策、稅收優惠等措施,推進不同盈利能力項目靈活打包,完善項目投資回報機制。對供水對象單一、範圍較小的項目,鼓勵項目投資經營主體與用戶協商定價,探索構建風險分擔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鼓勵社會投資參與水土保持建設,在完成建設任務的同時,積極培育山區特色產業。 第四節 加強創新引領,提升水利行業科技支撐能力 以國家水安全保障科技需求為導向,以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深化水利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增加創新活力,加強重大科技問題研究,加快科技成果推廣套用,為水利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開展水土保持率專項研究,科學界定各地分階段的水土保持率目標,推進指標在管理中的套用。建立水利科技創新和推廣體系,增加水利科技投入,加強水利科技攻關和科技成果推廣,重點在節水灌溉技術、新型水資源開發利用、河流生態治理修復等領域加大科研成果轉化程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重點扶持農業灌溉、水文監測、水生態調查、水土流失及土壤墒情等試驗測站的建設維護,為全省水利科技發展提供最全面、最準確的數據基礎。積極申辦水土保持、沙化治理、水生態、水工程物理模型等科技創新平台,實施以工程帶科研戰略,結合重點工程、中心工作、重點任務進行專題攻關,解決工程規劃、建設、運行、管理與發展等關鍵技術,推進科研與實際相結合。遵循“必要性、實用性、規範性、科學性、安全性、生態性”相結合的原則,積極推進開展水利行業各領域標準的制訂與修訂,使之與行業發展相協調、與市場需求相適應。不斷完善水利工程質量、水利技術監督和水利技術標準體系。 第五節 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推動農村供水工程現代化 進一步明確農村供水管理主體、運行管理單位的行政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和水費收繳機制,吸引社會力量參與供水工程建設運營。推進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把鄉鎮水利站建成服務農村水利的主力軍,推進小型水庫水管體制改革示範縣建設,扶持物業化、社會化示範縣典型。結合遼寧特有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探索完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徑,進一步提升基層水利服務隊伍的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組織開展“大禹杯(河湖長制)”競賽活動,突出水工程建設管理、水旱災害防禦、水資源管理保護、水環境治理保護、水生態修復、監管與執法、組織實施等考評重點,進一步激勵和引導全省水利工作蓬勃發展。抓好基層水利人員培訓、考核和管理,確保履職盡責到位。 第十章 環境影響評價 “十四五”水利建設任務主要包括防洪減災、供水安全、農村水利、健康河湖、水利信息化等方面工程建設。規劃實施後,可有效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路,提高水旱災害綜合防禦能力、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力、水土資源保護能力,改善河湖生態環境、提升水利依法管理與公共服務水平,有力保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生態環境。 第一節 有利影響 水利基礎設施網路工程建設可以進一步增強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遼河幹流、界河及重點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全面提升江河流域防洪減災能力,有力保障地區防洪安全。實施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山洪災害防治工程建設和城市防洪排澇工程建設,為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提供基礎支撐。通過規劃實施,大江大河重點防洪保護區、縣級以上城市、中小河流重要河段基本達到規劃確定的防洪標準。全省城市、重點鄉鎮防洪、排澇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實施一批節水供水重大工程,將有效提高區域水資源配置能力,有力保障城鄉供水安全。實施農村供水工程,可進一步改善農村供水條件,改善供水水質,提升農村供水安全監管水平。推進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打通農田水利“最後一公里”,為構建系統完善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體系打下基礎。實施水生態修復工程,可進一步改善河湖生態健康狀況。加強水源地水資源保護,有力保障飲水安全。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將有效控制和減少重點防治地區水土流失。推進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將進一步最佳化配置水資源、改善河湖環境面貌,促進鄉村振興。 第二節 不利影響 “十四五”時期是遼寧省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關鍵期,水利工程建設可能對局部區域帶來一定的不利環境影響。引調水工程建設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水循環過程、河湖水文情勢及水生態環境;蓄水工程可能產生滑坡塌岸,並可能對自然景觀和文物、水生生物棲息繁衍環境、生物多樣性等產生影響。同時,水庫建設導致的淹沒和占地移民問題較大,可能引發一些社會問題。此外,水利工程建設還造成土地占用、植被破壞、水土流失以及施工場地的揚塵、污水、泥沙、噪聲等方面影響。 第三節 保護措施 規劃涉及的水利建設項目,必須高度重視工程建設的不利環境影響,依法加強相關規劃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等前期工作,強化相應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並根據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及時最佳化調整實施方式,強化對工程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的全過程環境監管,最大程度地減少規劃實施的不利環境影響。 堅持節約和綠色發展。堅持節水優先,加強流域和區域用水總量控制,嚴格執行“三條紅線”,減少對水資源的過度消耗,逐步退還擠占的河道內生態環境用水。水資源配置要保障河流的基本生態環境用水需求,維護河流合理流量。水資源開發要高度重視對河流生態環境的保護。水資源利用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快建立高效循環利用體系,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推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保護生態環境。 堅持用法律和制度保護水生態環境。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法規,強化行業監管,嚴格項目審批,嚴把環保準入關。認真落實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各項環境保護措施,嚴格執行“三同時”管理制度。堅決避免束窄河道、減少行洪斷面以及河流渠道化傾向,儘量保持河道自然形態,提倡採用生態型河道治理措施,注重與城市景觀、生態環境的協調。依法加強相關專項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努力從源頭上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妥善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儘可能保護和節約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最佳化工程設計方案,採取有效措施儘量減少土地尤其是耕地占用和搬遷人口數量,充分聽取各方意見,依法依規、深入細緻做好移民征地工作。切實做好工程征地補償、搬遷安置和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工作,確保被征地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保障其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農村移民集中安置的農村居民點、城(集)鎮、工礦企業以及專項設施等基礎設施的拆建或者復建選址,應當依法做好環境影響評估、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勘察、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監測評估和管理。加強規劃實施可能影響的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和重要目標的監測與保護,及時掌握環境變化,採取相應的對策措施。對直接影響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和重要目標的規劃和項目,應最佳化調整規劃項目布局和選址,嚴格依法落實保護要求。加強規劃實施的環境風險評價與管理,針對可能發生的重大環境風險問題,制定突發環境事件的風險應急管理措施。 第十一章 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的實施,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政治性、政策性較強,涉及地區多、部門多,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堅強領導,政府、市場兩手發力,水利部門擔當作為,有關部門協同配合,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障。 第一節 堅持黨的領導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確保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水安全保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及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有效落實,把黨的領導貫穿到水安全保障規劃實施的各方面全過程。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水利工作講政治、業務工作重黨建。全面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健全主責清晰、履責到位、追責嚴格的責任體系。持續開展“黨建+營商環境建設”活動,大力弘揚“忠誠、乾淨、擔當,科學、求實、創新”的水利行業精神,做好宣傳思想和意識形態領域工作,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不斷健全完善全面從嚴治黨、法治水利長效機制。 第二節 深化前期工作 “十四五”規劃所列的重大水利工程項目部分僅作為“十四五”開展項目前期工作的依據,而不是必須要開工的約束性任務。規劃實施過程中,確需增列或調整的重大項目,由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省水利廳研究確定,報省政府備案。要按照“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原則,紮實做好項目前期工作。各地要建立項目前期工作責任制,嚴格執行工程建設有關強制性標準和規程規範,確保項目前期工作質量和深度,確保工程項目早日開工建設。 第三節 加大支持引導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對水利工程建設的引導作用,有效落實各級財政資金,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建設,積極穩定和擴大水利的投入規模。最佳化水利建設投資結構,充實重大項目儲備,在優先保障重大水利工程投資的基礎上,加大國家節水行動、重點河湖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等領域的投資力度。 第四節 逐級分解落實 實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規劃實施工作機制,明確規劃確定的重大工程項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舉措的責任主體和進度要求,合力推進規劃有序實施。各地區要根據本規劃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結合本地實際,組織編制區域水安全保障規劃,把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層層分解落實,明確責任,精心組織,精準發力,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確保規劃落地生效。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發揮牽頭作用,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部門要協調聯動、齊抓共管形成合力。 第五節 嚴格監測評估 加強規劃目標指標實施進展監測和重點任務完成情況跟蹤評價。建立規劃實施督促檢查機制,加強對規劃目標指標和重點任務完成情況的跟蹤督辦。適時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分析實施效果及存在問題,提升規劃的權威性和執行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