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基礎與面臨形勢,“十三五”水利發展成效,面臨形勢,存在問題,總體要求,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浙江水網”總體格局,發展目標,補短板鍛長板、構建完善“浙江水網”,海塘安瀾千億工程,水庫增能保全工程,平原高速水路工程,主要江河堤防工程,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工程,幸福河湖工程,數字水利工程,鄉村振興水利工程,加強監督管理、提升水利治理能力,加強水資源管理,加強水旱災害風險管理,加強河湖管理,加強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加強水利工程運行管理,加強水利監督管理,深化改革創新、激發水利發展動力,數字賦能、全面推進水利數位化改革,依法治水、完善水法規制度供給,兩手發力、形成水利投融資良性機制,科技創新、增強水利發展動能,守根鑄魂、弘揚先進水文化,建強隊伍、助力水利高質量發展,投資估算及空間銜接,投資規模測算,國土空間銜接,環境影響分析,保障措施,堅持黨建統領,加強組織實施,強化要素保障,加強部門協同,加強監測評估,強化履職擔當,
現實基礎與面臨形勢
“十三五”水利發展成效
“十三五”期間,全省各級水利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積極踐行“十六字”治水思路,深化實施“五水共治”,深入貫徹“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全面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利監督管理,穩步推進各項改革,《浙江省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基本完成。
著力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百項千億”防洪排澇工程全面推進,建成欽寸、黃南等7座大中型水庫,新增水庫總庫容5.1億立方米,加固乾堤海塘720公里,主要江河乾堤達標率提高至87%,新增強排能力2050立方米每秒,杭嘉湖、蕭紹、寧波等平原強排基本成網。完成623座水庫除險加固、3020座山塘整治、148萬畝圩區綜合整治。成功防禦了“利奇馬”“鮎魚”等超強颱風和太湖、錢塘江流域各兩次大洪水,全省水庫無一垮壩,主要江河堤防、標準海塘及閘站無一決口,因洪澇災害受災人口和年均洪澇災害損失率降至歷史最低。水資源配置工程體系進一步完善,新昌欽寸水庫、杭州千島湖引水、舟山大陸引水二期等一批重點水源及引調水工程相繼建成發揮效益,新增工程年供水能力15.9億立方米,
杭州、寧波等重點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1054萬農村人口飲用水達標提標,基本實現城鄉同質、縣級統管。實施美麗河湖建設,治理河流5000餘公里,創建省級美麗河湖316條(個),河湖庫塘清淤3.69億立方米,實現了不把污泥濁水帶入全面小康的目標,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406平方公里,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21個百分點,在全國率先完成小水電清理整改,河湖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五年累計開工重大水利工程140項,完工119項,完成投資2880億元。農村飲用水達標提標、“美麗河湖”建設連續兩年入選省政府十大民生實事,給人民民眾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幸福感、獲得感。
全面加強管理改革,提高行業發展能力。水資源管理全面加強,啟動節水行動,93%的縣(市、區)完成節水型社會達標創建,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37.1%,在保證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用水總量下降9.6%;《浙江省水資源條例》修訂實施。水旱災害防禦制度體系基本形成,重要流域防洪規劃和調度方案疊代完善,錢塘江流域防洪減災數位化平台在2020年新安江水庫防洪調度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河湖管理手段不斷創新,河湖長制全面建立,在全國率先出台《浙江省河長制規定》和《浙江省水域保護辦法》,河湖水域實現動態監管,河湖“四亂”問題動態清零。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出台10項規程和地方標準,完成萬餘處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創建。水利工程建設安全規範,建設質量連年保持水利部考核A級,項目總承包EPC、全過程諮詢等建設管理模式快速發展。省市縣三級監督體系基本建立,農飲水、水庫安全運行等重點領域監管取得成效。水利數位化轉型加快推進,全省水文測站實現水位、雨量自動監測,浙江省水管理平台集成運行,“智慧水利”試點先行。水利改革創新不斷深入,水利“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進,水利事項實現100%網上辦,平均辦事效率提速近七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全面完成。重大水利科技研究取得一批管用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3項,推廣水利先進實用技術48項。水利法規體系日趨完善,規劃體系進一步健全,水利機構改革全面完成,水利隊伍綜合素質不斷提高。
我省水安全處於基本安全狀態,水資源管理、河湖長制、工程建設運行管理、智慧水利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為爭創水利現代化先行省打下了良好基礎。
表1 “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註:1. [ ]為期末達到數,其餘為期內完成值,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採用2015年可比價。
2.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主要針對納入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的717個重點水功能區,評價指標為COD、氨氮兩項指標。
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構建新發展格局,我省將開啟高水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水安全保障面臨新的使命和機遇。
1.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對水利提出了新要求
進入新發展階段,水利工作需要在持久水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等方面實現升級,在提升防洪標準、增強水資源供給韌性、全域建設幸福河湖等方面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把握根本宗旨、堅持問題導向、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將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貫穿於水利工作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堅持系統觀念,持續推進改革,提升創新能力,完善普惠共享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提高水利領域公共產品的供給質量。構建新發展格局,要通過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有效投資,拉動內需,增加有效供給,為暢通經濟循環作出水利貢獻。
2.建設“重要視窗”的新目標新定位給水利提出了新任務
我省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視窗”的新目標新定位,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要求我省構建與國家戰略相適應的水安全保障格局,統籌現狀基礎條件和規劃發展目標,努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體現高質量競爭力現代化的水利標誌性成果,高水平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建設。
3.數位化改革為水利發展指明了新方向
省委省政府全面推進數位化改革,水利必須加力加速、儘快融入,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手段,以水利數位化改革撬動各方面改革,推動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行業管理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提供支撐,大力提升管理服務質量、效率和公信力。
4.建設幸福河的號召要求水利有新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出“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偉大號召,水利須積極謀劃共建共享治水新路徑和便民富民新舉措,持續提高河湖系統治理水平,進一步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使幸福河湖建設成為促進全省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讓水利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5.“國家水網”建設為水利帶來新機遇
建設國家水網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重要決策,是新階段水利建設的總抓手,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浙江水網建設是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根本之策。我省水利要抓住機遇、順勢而上,爭取將我省重要江河和重大水利工程納入國家水網工程體系,集中力量推進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優布局、利長遠的重大工程,解決防洪薄弱環節,提升資源保障水平,全力構建安全美麗的“浙江水網”。
存在問題
對照我省高質量發展要求、現代化先行省目標和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我省水安全保障還存在一些明顯短板。城市整體防洪標準不高,部分城市新區未得到有效保護,水庫除險加固任務艱巨,小流域山洪還存在突出風險。全省域水資源配置總體格局尚未形成,多源互濟的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體系仍不完善,農村飲用水水源保障不足。幸福河湖建設與人民民眾的期盼還有差距,河流生態需水未能優先滿足。水利數位化改革尚處於起步階段,水利信息感知、處理能力和社會化套用等相對滯後;水利工程重建輕管、重大輕小、重主體輕配套等現象仍然存在。貫徹落實“十六字”治水思路的制度體系不夠健全,政府與社會協同治水的投融資機制有待深化,基層水利隊伍力量明顯不足。
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浙江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精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以強化我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的水安全保障為目標,堅持“黨建統領、業務為本、數字賦能”的浙江水利工作基本要求,構建完善“浙江水網”,打造“重要視窗”水利標誌性成果,逐步實現水利高質量發展,爭創水利現代化先行省。
基本原則
以人民為中心,保障安全。以滿足人民民眾進入新發展階段對水安全不斷提高、日益多元的需求為根本目的,堅持系統觀念、運用系統方法,綜合提升水災害防禦、水資源供應、水生態修復、水環境保護等方面的保障能力。
生態優先,人水和諧。堅持生態文明理念,合理安排生活、生態、生產用水,協調好涉水活動與水生態、水空間的關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系統治理,拓展功能。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城市鄉村、水下岸上,系統解決水問題。加強部門間治水協同,拓展水工程與水域空間的綜合功能,增強水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突出重點,補齊短板。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十四五”期間解決防汛薄弱環節的重要批示精神,把加快解決防洪薄弱環節作為“十四五”的首要工作,完善防洪工程體系。
數字賦能,綜合提升。將數位化改革貫穿水利工作全過程,推動治水領域組織架構、方式流程、手段工具系統性重塑,整體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高水平推進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浙江水網”總體格局
水利工程網路化是水利現代化的基本特徵,建設水網是系統思維、系統方法在治水領域中新的具體實踐。通過形成網路,豐富水流的交換途徑、提高交換效率,水工程協同綜合,水信息實時集成,在更廣的空間範圍、更大的時間尺度、更高的智慧化水平上,對水資源進行調節,進而有效提高防汛抗旱、資源配置、水生態修復的效能和韌性。
在全省域以主要河流湖泊為基本脈絡,以海塘和堤防工程為安全螢幕障,以跨流域水資源配置工程和洪水分泄通道為水系溝通手段,以重要湖庫閘站為調節樞紐,形成水網的工程基礎;建設集涉水信息採集、集成、分析、預警、控制、調度於一體的智慧型網路,形成工程和智慧型管理交相呼應,水系互聯、生態綠色、體系完備、標準適宜的浙江水網。防洪保全網、水資源配置網、幸福河湖網和智慧水利網是“浙江水網”在不同維度的映射,四張網相互聯繫,是“浙江水網”大系統的子系統。
洪澇可防、風險可控的防洪保全網。以海塘工程和堤防工程為基本屏障,城市防洪工程形成區域封閉圈,大中型水庫、水閘和泵站作為洪(澇)水調控的樞紐,高速水路、分洪通道實現洪水在不同區域的快速交換,著力形成“一帶五原八江百城千庫”的立體化防洪減災體系。上蓄、中防、下排、外擋並舉,統籌推進海塘安瀾千億工程,築牢沿海地區防台御潮安全帶;建設五大平原高速水路工程,增強澇水外排能力;實施主要江河乾堤提標加固及生態化改造,補強近百座城市及重要城鎮防洪薄弱環節;推進水庫增能保全工程,實施千餘座水庫的新建、提升改造、除險加固和系統治理。系統提升洪澇災害防禦能力,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互聯互通、多源互濟的水資源配置網。以江河源頭地區的控制性工程為主要水源,以河口水利樞紐為水源調配的重要補充,以引調水骨幹工程為平衡不同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的必要手段,著力形成“六源三灣十中樞八通道”的水資源配置大格局,輔以水資源高效集約利用管理手段,提高供水韌性和應對極端乾旱能力。
功能融合、人水和諧的幸福河湖網。以八大流域幹流及重要支流為主要脈絡,以中小河流為次級網路,以湖泊水庫為重要節點,著力形成“八帶百廊千明珠萬里道”的全域幸福河湖。將河流湖泊及濱水岸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治理,保障河湖生態流量、維持河湖自然形態,在實施傳統的築堤防洪、引水灌溉等基礎上,採取水生態修復措施,同時,綜合採取源頭污染防控、產業結構調整、農村環境整治、土地綜合治理等手段,同步建設農村交通、休閒健身、文旅康養等基礎設施,最佳化濱水岸線布局,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提供優質發展空間,提升人民民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智慧高效、融通共享的智慧水利網。圍繞防洪保全、水資源配置、幸福河湖等三個體系的高效運行、科學調度,以水流、水空間、水工程為對象,建設全面覆蓋、實時精準的信息基礎設施,提高信息感知、數據處理、趨勢預測、調度決策輔助等方面的智慧化水平,實現在數字空間對三個體系的準確表達和有效控制,形成與實體工程網相對應的智慧水利網。
發展目標
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到2035年,水安全保障體系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基本實現高水平水利現代化。建成洪旱無虞、飲水放心、用水便捷、親水宜居的“浙江水網”,防洪工程體系完善,防洪御潮能力達到國際同類地區先進水平;全省域互聯互通、互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格局形成,水資源集約節約水平國內領先,糧食安全需水全面保障;全面建成幸福河湖,河湖水系生態健康;水法規體系健全,涉水事務監管精準高效,水文化繁榮發展,充分發揮協調人水關係的基礎作用;高水平建成智慧水利,水利發展內在動力強勁。黨全面領導的高效執行體系在水利行業全面形成,全面從嚴治黨持續深入推進,“清廉水利”全面建成。
“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基本建成安全美麗的“浙江水網”框架,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走在全國前列,水利數位化改革全面推進,形成一批“重要視窗”水利標誌性成果。
一是構建完善“浙江水網”的基本框架。重要流域、區域防洪突出薄弱環節全面消除,國家和省級水網架構層次明晰、相互銜接,浙江水網在防範風險、配置資源、修復生態等方面作用充分發揮。
——解決防洪突出薄弱環節,構建高標準防洪保全網。堅持系統觀念系統方法,協調好防洪和資源配置、生態修復的關係,全面解決防洪突出薄弱環節。堤頂高程不足、結構薄弱等問題海塘全面提標加固,建成一批高標準生態海塘;病險水庫山塘及時加固處理,病險率控制走在全國前列;小流域山洪預警措施完善,山洪災害系統治理。縣級以上城市防洪(潮)排澇能力基本達標,具備抵禦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洪水的能力。重要河流基本建有控制性工程,平原高速水路有序推進,八大流域幹流堤防全面達標,五大平原排澇能力基本達到20年一遇,跨流域區域調節洪水的分洪通道謀劃推進,蓄滯洪區布局最佳化,流域洪澇調度精準有序。
——保障城鄉供水安全,構建高水平水資源配置網。城市供水實現“一源一備”;全省供水水庫調蓄庫容達我省水資源總量的22%;提高浙東引水等一批既有水資源配置骨幹工程的輸配水能力,建成甌江引水等一系列工程,恢復增強烏溪江引水等工程能力,努力形成浙北、浙東、浙中三大區域配水通道框架。農村供水水源穩定,農村規模化供水人口覆蓋率達到85%以上;大中型灌區灌溉供水保證率全面達標。
——維護河湖健康活力,構建高品質幸福河湖網。全域推進幸福河湖建設,實現美麗河湖向幸福河湖的疊代升級。形成行洪通暢、生態良好、功能綜合、文化彰顯的幸福河湖主要脈絡,打造安全流暢、水清景美、生態健康、富民惠民的次級網路,城鄉居民15分鐘親水圈覆蓋率達到85%;河湖管控制度完善,基本水面率保持在5.66%以上。河湖生態價值轉化通道全面打通,全民愛水護水氛圍濃厚。
——信息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構建高效能智慧水利網。水利智慧型感知體系與一體化套用體系基本構建,精準協同高效的智慧水網初步形成,水庫和有重點防洪任務的河流水文監測、大中型水庫安全監測、重要河湖生態流量監測實現全覆蓋,初步實現洪水實時預報、工程實時調度、風險及時預警、涉水行為實時監控。基本形成水利信息化基礎設施體系,數字水庫、數字河湖等在全國示範引領。
二是基本實現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涉水事務監管能力持續增強,重點領域改革有所突破,“黨建引領、業務為本、數字賦能”的工作體系全面形成。水法規體系基本健全,水利監督管理機制基本完善;水旱災害防禦工作體系不斷完善,監測預報預警調度與應急處理能力進一步提升;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全面落地見效,水資源節約、保護、開發、利用等環節得到有效監管;河(湖)長制提檔升級,河湖空間及涉水行為有效監管,人民民眾廣泛參與管水護水;水利工程建設標準與質量大幅度提高,水利工程“三化”改革取得實效。政府主導、金融支持、社會參與的水利投融資機制更加完善,水利資產資源價值轉化和反哺路徑不斷完善,水利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浙江水文化實現創新性發展,水利隊伍能力與建設管理要求相適應。
三是全面推進水利數位化改革。數位化改革理念和思維深入人心,數位化手段成為工作主要方式,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水利業務深度融合。“一數一源”的數據管理機制有效運轉,信息數據共建共享基本實現,水利數位化決策、服務、執行、監督、協同治理體系基本構建,水事務套用場景全面實現數位化重塑。
四是形成“重要視窗”的水利標誌性成果,爭創水利現代化先行省。以提升人民民眾的安全感為著力點,體系完備、安全美麗的“浙江水網”建設先行示範,奮力打造海塘安瀾、小型水庫系統治理、水旱災害精準防控體系等浙江樣板;以提升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為出發點,普惠共享、民眾有感的全域幸福河湖和城鄉同質飲水建設走在前列;以數位化改革為牽引,精密智控、高效服務的智慧水利和行業監管工作引領全國;堅持“節水優先”,打造生態綠色、節約集約的南方豐水地區節水標桿省份。
表2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主要指標表
註:(1)帶()指標為5年平均值,帶[ ]為5年累計數,其餘為期末達到數。
(2)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是指2025年較2020年下降率。
(3)水旱災害損失率指水旱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占同期GDP的比例。
(4)城鄉供水水源保障達標率是指城鄉供水水源保障能力達標的縣(市、區)數量占全省的比例。城鄉供水水源保障能力達標從水量、水質和應急備用等方面綜合評價。
(5)重點河湖基本生態流量達標率是指達到生態基流考核要求的重點河湖控制斷面數量占重點河流控制斷面總數量的比例。重點河湖是指納入生態流量管控的河流。
(6)重要河湖水域岸線監管率是指劃定了河湖管理範圍、明確了岸線功能分區和管理要求的重要河湖數量占重要河湖總數量比例。重要河湖是指設立了省級河湖長的河流和湖泊。
(7)水事務智慧型化套用場景覆蓋率指水利數位化改革核心業務中建設智慧型化套用場景占所有套用場景的比例。
補短板鍛長板、構建完善“浙江水網”
“十四五”期間,開展八大工程建設,逐步完善“浙江水網”基礎設施體系。著力推進海塘安瀾千億、水庫增能保全、平原高速水路、主要江河堤防等工程,築牢防洪保全網堅實屏障;紮實推進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工程,提高水資源配置網供給韌性;全域實施幸福河湖工程,厚植幸福河湖網生態底色;疊代升級數字水利工程,增強智慧水利網感知能力;持續深化鄉村振興水利工程,織密“浙江水網”。
海塘安瀾千億工程
以防範重大風險為出發點,系統運用區域連通、塘頂貫通、內外互通、功能融通、政策打通舉措,協同推進海塘安全提標、生態提質、融合提升、管護提效,建設安全可靠、綠色生態、功能綜合、運行高效的海塘工程體系,實現海塘安瀾。到2025年,開工建設1000公里海塘,全面消除485公里問題海塘的安全隱患,“安全+”交通、文旅、生態示範成效初步顯現,海塘管理產權化、物業化、數位化全面推行。因地制宜採取拼寬增穩、打樁固基、拋石抗沖、固坡防浪、塘河排水等措施,提高海塘安全度;統籌自然岸線和海塘人工岸線,因地制宜採取打造生態廊道、生態化改造塘身結構、改善海塘內外互通性等措施,提升海塘岸線生態品質;打造開放共享的車行、騎行、步行貫通走廊,建設一批有歷史、有內涵、有故事、各美其美的文化長廊,提高海塘與深水岸線利用、漁港建設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水平,協同發揮海塘綜合功能。
專欄一 海塘安瀾千億工程
環杭州灣區海塘。實施杭州南北大塘、蕭圍西線、蕭山區浦陽江治理、海寧百里錢塘綜合整治提升、海鹽秦山至敕海廟段、寧波杭州灣新區段等海塘提標加固工程。 浙東沿海海塘。實施舟山海洋集聚區、舟山千島中央商務區、台州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臨海市南洋塗、溫州甌江口產業集聚區、溫州浙南產業集聚區等海塘提標加固工程。 |
水庫增能保全工程
統籌考慮洪水出路和資源化利用,增蓄、提能、分滯並舉,系統提升江河源頭洪水調蓄能力。到2025年,新增水庫總庫容5億立方米,新增和恢復水庫防洪庫容2億立方米。在錢塘江、甌江、曹娥江等流域新建一批控制性工程,進一步增強上游蓄洪能力。根據新形勢新需求,完善已建大中型水庫功能,提升改造一批水庫規模,挖掘水庫效用潛力。謀劃布局一批流域分洪滯洪工程,推動椒江等河口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創新思路解決安華水庫等一批長期未解決的遺留問題。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以“三通八有”為目標全面實施小型水庫系統治理。
專欄二 水庫增能保全工程
大中型水庫工程。建成衢州開化、寧波葛岙、臨安雙溪口、義烏雙江、三門東屏、遂昌清水源、磐安流岸等10座水庫;力爭麗水蓮湖、紹興鏡嶺、台州椒江河口水利樞紐、衢州寺橋、嵊州三溪等水庫開工建設。 水庫提升改造工程。實施杭州青山、諸暨陳蔡、慶元蘭溪橋、臨安里畈等10座大中型水庫提升改造;力爭衢州湖南鎮、諸暨安華等水庫提升改造開工建設。 蓄洪分洪工程。實施平陽南湖分洪、餘姚小涇浦蓄滯等工程;開展杭州南湖分洪通道、東苕溪應急東分通道、寧波海曙調蓄湖等前期研究。 大中型水利工程除險加固。開展黃岩佛嶺、金華金蘭、象山平潭、鹿城仰義等9座中型水庫和衢州長風等大中型閘站除險加固。 小型水庫系統治理。開展核查評估,實行分類處置,強化責任落實,深化標準化管理,完成4000座小型水庫系統治理。 |
平原高速水路工程
以拓浚通道、加高堤防、河隧結合、泵閘聯運、多級強排等工程手段,建設平原高速水路,加大排水通道源頭和排水口門之間的水位落差,實現澇水快排,以適應我省土地資源緊缺、沿海平原地勢低洼、排水不暢等條件。到2025年,建設高速水路3條以上,新增強排流量1000立方米每秒。在杭嘉湖、蕭紹、寧波、溫黃、溫瑞等沿海平原布局高速水路,建立骨幹河道、聯通河道、毛細河網等三級平原河網體系,逐步建成功能清晰、分級管控的平原高速水路網,進一步增強平原排澇能力,並為實現平原清水打好基礎。與發展改革、建設等部門加強銜接,重點協調流域防洪排澇與城市排澇需求,明確平原城市的地面控制高程和外江控制水位,為破解城市“看海”難題提供水利條件。先行推進嘉興、湖州南太湖新區等平原地區河網水系重構,整體打造具備防洪、排澇、生態、景觀等綜合功能的水系格局。
專欄三 平原高速水路工程
杭嘉湖平原。實施擴大杭嘉湖南排後續、杭嘉湖北排通道、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骨幹排澇等21項工程。 蕭紹平原。實施杭州大江東片外排、紹興袍江片東入曹娥江排澇、杭州灣南翼平原排澇等7項工程。開展浙東運河綜合整治等工程前期研究並爭取開工。 寧波平原。實施餘姚擴大北排、慈谿北排等10項工程。開展海曙沿山導流河、大嵩江綜合整治等工程前期研究並爭取開工。 台州沿海平原。實施路橋青龍浦、溫嶺南排、玉環漩門灣拓浚排澇、臨海大田平原排澇二期等10項工程。 溫州沿海平原。實施溫瑞平原排澇、樂柳虹平原排澇、江西垟平原排澇、蒼南縣江南垟平原骨幹排澇、平陽瑞平平原排澇、龍港新城排澇調蓄等12項工程。 |
主要江河堤防工程
根據發展需求,覆核確定主要江河、重要城市的防洪標準,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基礎上,增強服務城市的功能,統籌固堤保全、築堰護灘、通徑造景等綜合措施,實施江河乾堤提標加固及生態化改造。到2025年,提升加固幹流堤防300公里,確保城市防洪保護圈閉合。重點實施錢塘江、椒江、飛雲江等流域乾堤加固,開展杭州、臨海等城市防洪提標加固建設,補強城市擴展區防洪薄弱環節,預留應對超標準洪水的應急措施。
專欄四 主要江河堤防工程
環太湖及東苕溪治理工程。實施環湖大堤(浙江段)後續、東苕溪防洪後續西險大塘達標加固等工程。 錢塘江治理工程。實施富陽富春江治理、北支江綜合整治、建德三江治理提升改造、永康城市防洪、諸暨浦陽江治理三期等19項工程。 甌江治理工程。實施鹿城戍浦江河道整治、麗水大溪治理提升改造等4項工程。 甬江治理工程。實施奉化東江剡江堤防整治二期、海曙鄞江堤防整治、餘姚下姚江堤防整治、奉化江幹流堤防整治等4項工程。 椒江治理工程。實施台州椒江治理、仙居永安溪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二期、臨海城市防洪二期等4項工程。 飛雲江治理工程。實施瑞安飛雲江治理二期、文成縣城防洪提升等3項工程。 |
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工程
貫徹落實《浙江省水資源條例》,編制完成省市縣三級水資源節約保護與開發利用規劃,完善“六源三灣十中樞八通道”水資源配置格局頂層設計。充分發揮新安江、湖南鎮、灘坑、珊溪、緊水灘等“浙西南五庫”及太湖的戰略水源作用,使之成為我省水資源配置體系中的龍頭,研究錢塘江南北源溝通、沿海水庫鏈連通等工程措施。提高浙東引水向杭州灣南翼曹娥江大閘的輸水能力,開展椒江河口水利樞紐、楠溪江河口大閘的前期研究,增加杭州灣、台州灣、溫州灣的水資源保障能力。推進台州長潭水庫增容清淤、紹興湯浦水庫擴容、安吉老石坎水庫擴容等水資源配置樞紐建設。推進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擴大原水管網互聯互通覆蓋範圍,串聯已建在建水源,加大優質水資源豐沛地區向舟山等缺水地區配置,重要城市努力實現多個水源連通,力爭形成環網。推動非常規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因地制宜配套建設再生水、雨水集蓄利用和海水淡化設施。到2025年,新增年引供水能力15億立方米,其中水庫優質水年供水量4億立方米,系統解決2020~2021年冬春乾旱暴露的水資源保障突出問題,提高全省供水系統韌性和乾旱風險防控能力。
專欄五 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工程
加快推進一批重大水源工程。推進台州朱溪水庫、紹興湯浦水庫擴容、安吉老石坎水庫擴容、寧海清溪水庫、慈谿慈西水庫等重點水源工程建設。 加快推進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實施嘉興域外配水(杭州方向)、溫州甌江引水、舟山嵊泗大陸引水、麗水市灘坑引水、舟山本島水資源最佳化利用等12項重點引調水工程,爭取開工浙北太湖引水、浙中城市群水資源配置等工程;實施洞頭陸域引調水、岱山磨心水庫及河庫聯網等縣級城市引供水工程。 謀劃研究一批跨區域引調水工程。推進浙江沿海水庫鏈連通、環杭州灣南翼新區供水一體化、浙北水庫群聯網聯調、錢塘江南北源溝通等跨區域引調水工程前期工作,明確工程總體方案,謀劃推進浙西南五大水庫連通工程。 |
幸福河湖工程
幸福河湖建設是我省“十三五”美麗河湖建設的升級版,按照“美麗河湖+”的理念,編制幸福河湖建設行動計畫,建立幸福河湖評價指標,完善幸福河湖建設的頂層設計,開展重要河湖生態健康評價。推進錢塘江、甌江、苕溪、大運河等八大水系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結合新建幹流堤防、中小河流系統治理,建設幸福河湖示範段,對已有幹流堤防實施生態化改造,形成主要江河湖泊的幸福河湖引領帶;推廣建德等地以縣域為單元創建幸福河湖的試點工作,結合農村水系綜合整治等,打造30個幸福河湖試點縣,形成100條左右由主要脈絡向次級網路傳導的幸福生態廊道;發揮幸福河湖建設的綜合功能,結合水利風景區建設,在江河水系匯集、水陸交通方便、城鄉人口集聚、具備產業發展潛力的濱水空間,營造功能綜合、親水便捷的重要節點,成為我省大地上星羅棋布的“千顆明珠”。實施“百江千河萬溪”水美工程,貫通從源頭到河口能漫步、可騎行的濱水綠道,全省城鄉基本普及15分鐘親水圈。到2025年,建設親水岸線5000公里,完成15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
專欄六 幸福河湖工程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河湖治理工程。實施嘉善縣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工程和示範區藍色珠鏈工程,打造幸福新水鄉樣板。 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開展錢塘江、甌江、苕溪、大運河、甬江等流域水生態修復,實施寧波清水環通、衢州幸福水岸、麗水碧湖平原、建德壽昌江、蘭溪赤溪游埠溪等重點流域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 中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整體推進流域面積50~3000平方公里中小流域綜合治理,治理河長3000公里。 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工程。開展農村水系連通及綜合整治工程建設,積極爭取全國試點,創建“水美鄉鎮”500個。 水土保持工程。實施重要水源區、重要生態廊道區、沿海生態防護帶水土保持項目;實施重點片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低山丘陵農林生態修復,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00平方公里,開展水土保持示範創建;實施水土保持監測站網等“五提升”工程。 |
數字水利工程
建設數字水利工程,提升信息感知處理能力,完善信息基礎設施,是深入推進水利數位化改革的基礎。
“十四五”期間,加快水利“新基建”建設,結合工程帶信息化等形式,推進北斗衛星、無人機、無人船、視頻AI等先進技術和裝備運用,提升水利感知能力和覆蓋率。提升水文感知能力,最佳化站網布局、完善監測功能,提高新安江庫區、八大流域乾支流匯合口等重點區域的水文監測能力,加強與相鄰省份的協同共享;結合工程建設完善水文監測設施,全面掌握我省出入太湖、省際邊界、入東海等的水量情況;實施已建水文測站現代化改造,持續完善預報站網。提升工情感知能力,高標準布設結構安全、運行狀態等工程感知設施。提升水資源及河湖監測能力,實時掌控用水戶取用水量,動態監測生態流量,實現水域、河道地形、河湖岸線的實時動態監測。提升數據處理能力,依託數據超算中心提升水利海量數據分析處理效能,實現高性能計算資源“雲共享”。
專欄七 數字水利工程
水文測報。新建幹流、主要乾支流匯合口、水庫出入庫、沿海濱湖五大平原口門、杭嘉湖平原出入太湖(省界)、重點引調水工程等流量站254個,新建產業集聚區和鄉鎮中心區河道、大中小型水庫、千島湖庫區、沿海河口水位(潮位)站1261個,新建山區行政村中心區、山洪災害影響區、暴雨集中區雨量站665個;改建各類水文測站3700個;新增省級報汛站116個,新增江河水庫預報站54個,新建和完善196個站點預報模型。 水利工程監測。開展大中型水庫、1000公里海塘、300公里堤防的滲流、變形等自動化實時監測,實施閘門控制自動化提升,有重點防洪任務的水利工程運行工況監測全覆蓋;推進3200座小型水庫視頻監控建設,開展1000座小型水庫滲流、大壩表面變形實時監測;千人以上農村供水工程監測全覆蓋;完成20個大中型灌區骨幹渠道水位、流量自動化監測提升;開展630個高壩山塘視頻監控、水位實時監測;完成1200座農村水電站生態流量自動監測改造;完成2000座萬方以上山塘信息化建設。 水資源及河湖監測。開展2400個取水量1-5萬方自備取水戶線上實時監測;新(改)建42個河湖生態流量監測站,新建水源地水質站102個、省級水質站91個,最佳化布設27個水生生物監測站;實施六大河口等重要江段地形監測。 |
鄉村振興水利工程
圍繞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促進共同富裕目標,系統推進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城鄉同質飲水標準,遵循“城鄉統籌、統一管護”,加快農村供水水源建設,持續推進城鄉一體化和農村規模化供水,穩步開展老舊設施和管網更新改造,鞏固提升農村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快灌區現代化改造,結合土地整理、農業設施等建設,全面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有序推進圩區建設,進一步最佳化重構鄉村生態、生產、生活空間格局。開展山塘安全動態評估,全面消除直接威脅民眾安全的屋頂山塘和小型水庫的安全隱患,建設美麗山塘;實施綠色小水電現代化提升工程,創建生態水電示範區。
專欄八 鄉村振興水利工程
農村供水安全保障工程。新改擴建小型水庫、山塘、聯通工程、引水工程80處以上,飲水困難發生率控制在2%以下;開展農村供水規範化水廠創建。 灌區現代化改造工程。重點推進4個大型灌區、24箇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大中型灌區骨幹設施完好率達到90%。 杭嘉湖圩區整治工程。綜合整治杭嘉湖圩區100萬畝。 山塘綜合整治工程。以“安全、惠民、標準、秀美”為目標,綜合整治山塘2000座,創建“美麗山塘”2500座。 |
加強監督管理、提升水利治理能力
加強水資源管理
深入貫徹“節水優先”方針,落實浙江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
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開展縣域水資源承載力評價,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率100%。完成錢塘江、甌江、苕溪、甬江、椒江、飛雲江等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明確流域水資源利用上限,定期開展水資源開發利用狀況評價。全面推行“區域水資源論證+水耗標準”制度,完善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建立節水評價機制,明確產業平台用水總量和強度控制指標,制定項目準入水耗標準。加強重點領域節水,以提升用水效率、水源分質供水、打造節水標桿等為主要抓手,促進節水行動六大工程落地落實。
推動水資源管理創新。建立健全水資源管理巡查、用水監測統計等制度。加強水資源數位化管理,實現水資源“供、用、耗、排”全過程管理。探索水資源產權改革,強化水資源用途管制,推行用水權市場化交易;逐步形成水價動態調整機制;拓展節水融資模式,完成20個以上契約節水試點項目;制定節水獎勵辦法,研究協同促進節水的政策措施;貫徹實施《水效標識管理辦法》,推動節水認證;建立先進用水定額體系,嚴格用水定額管理。
加強水旱災害風險管理
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建重於防、防重於搶、搶重於救,牢牢守住水旱災害風險防控底線,確保“超標準洪水不打亂仗,標準內洪水不出意外,水庫不失事、山洪災害不出現群死群傷”。
完善水旱災害防禦制度體系。制定山洪災害預警、水利旱情預警、水利工程險情應急處置、防汛搶險物資儲備與管理等辦法;動態修編水旱災害防禦工作應急預案、流域性洪水調度方案、超標準洪水防禦方案等預案方案;在相關規劃中安排應對水旱災害“黑天鵝”“灰犀牛”的手段;積極推行水利工程防洪調度利益補償和洪水保險。
提升水旱災害調度預警能力。建設完善八大流域防洪調度決策輔助系統,強化水旱災害風險識別,深入開展水旱災害風險普查和隱患調查,摸清底數,建立清單,常態化開展風險識別和隱患監督排查,動態更新完善主要江河、主要平原洪水風險圖,推進洪水風險圖社會化套用。加強區域水源調度管理,實時掌控預判區域水資源儲備及用水狀況。
科學防治山洪災害。全面劃定防禦區域,分級識別山洪風險區;推行“雨量和水位並行、監測與預報融合”預警模式,拓寬預警信息發布渠道;開展災害鏈、災害機理的綜合研究,加快實施重點山洪溝治理項目,推進山洪災害系統治理。
提高水旱災害防禦技術支撐能力。建立預警指標動態更新機制,積極推進分區、分級“靶向式”精準預警;最佳化防汛搶險物資設備品類結構和儲備布局,加強搶險技術、新裝備研究,提高物資調運搶險效率,實現搶險物資6小時到達搶險現場;加強防洪調度和水利工程應急搶險專家隊伍建設,開展洪水調度和水利工程搶險演練。
加強河湖管理
繼續深化河湖長制。建立完善河湖長線上評價機制,大力推廣公眾護水“綠水幣”等,提升公眾治水參與度;積極發揮總河長令、督辦單等的推進作用,推動河湖長制“有名”到“有實”。
規範水域岸線管控和開發利用。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浙江省水域保護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編制水域保護規劃、岸線保護與開發利用規劃,落實水域管理範圍線,合理規劃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布局,加強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建立健全河湖健康評價、河湖水域線上監管等制度,最佳化涉河涉堤、水土保持審批事中事後監管機制,最佳化區域水評程式,利用視頻AI等數位化手段,科學開展水域岸線空間、功能與資源管控。貫徹實施《千島湖及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規劃》,加強新安江流域水生態保護。加強水土保持管理,實現人為水土流失常態化監管。
切實保障河湖生態流量。完善生態流量確定技術標準,分區分類確定河湖生態流量目標,制定重要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方案,建立重要河湖生態流量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機制;加快河湖重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監測站點建設,實現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生態流量管控全覆蓋;積極爭取天台等地列入全國水生態監測試點。
創新河湖管理模式。探索水域管理新模式,開展湖州“水域銀行”試點。堅持融合發展,在確保全全、生態的前提下,開放河湖水岸空間,為人民民眾提供更多的優質水生態產品,推動綠色產業“擁河”發展,把河湖資源轉化為城鄉發展、農民致富的經濟優勢,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快速通道。
加強水利工程建設管理
樹立質量為導向的建設理念。從設計理念、技術標準、建設材料及資金投入等方面促進水利工程建設質量不斷提升;注重發揮水利工程建設的引領作用,帶動水利套用科學研究和水利信息化,為加強工程管理、傳承弘揚水文化創造基礎條件;完善水利建設質量管理體系,提升參建各方質量意識。深化項目前期論證,重視水文、地勘等基礎工作;深入剖析項目制約因素,加強部門間的前期協同;積極推廣總承包、全過程諮詢、代建制等新型建管模式;加強水利建設資金監管;有序開展項目竣工驗收和後評價,不斷提高項目決策水平和投資效果。
強化水利工程建設安全管理。加大工程建設中安全設施的投入;建立健全安全責任清單,落實水利工程安全生產責任;加強水利工程稽查檢查力度,強化工程安全生產隨機抽查和飛行檢查;持續開展重大水利工程文明標化工地創建。
促進水利工程建設管理轉型升級。緊扣在建工程和市場主體兩大管理對象,整合共享建設相關信息資源,全省在建水利工程統一納入水平台線上監管。建立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市場監管體制機制,加快實現動態評價、自動更新、分類監管、聯合獎懲,切實維護水利建設市場規範運行。
加強水利工程運行管理
嚴格落實依標管理。完善水利工程安全運行管理標準體系,修訂《大中型水庫管理規程》等地方標準和《水利工程安全鑑定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全面落實水利工程安全運行管護責任和任務,實現規模以上水利工程註冊登記應登全登、安全鑑定應鑒必鑒、維修養護應修盡修、安全隱患應消即消、控制運用能優則優,守牢水利工程安全運行底線,充分發揮水利工程功能效益。
全面推行“三化”管理。推行產權化管理,全面完成規模以上水利工程管理和保護範圍劃定,權利歸屬明晰、審批手續完備、已竣工驗收的水利工程全面辦理不動產登記,並以產權為紐帶,明晰工程管護責任主體;推廣以大帶小、小小聯合和縣級統管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研究PPP、EPC等建設管理模式下的建後運行管理機制。推行物業化管理,積極培育水利工程物業管理市場,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水利工程管護,規模以上水利工程物業化管理覆蓋率達到60%。推行數位化管理,開展數字水庫、數字閘站、數字堤塘、數字灌區建設,全方位、全要素、多維度實時監測水利工程安全狀況,構建各級水利部門和水管單位聯動協同的水利工程安全運行管理集成套用,1000個水利工程實現智慧管理。
改造提升管理設施。按照設施齊全、功能完備、手段先進的要求,推進水利工程管理設施現代化。完善防汛道路、通訊設施、備用電源及照明設施、辦公生產生活用房及文化設施、車船及附屬設施、應急搶險與放空設施等水利工程管理配套設施。規範設定水利工程標誌標牌和界樁。大中型水庫、大型閘站、二級以上堤塘管理設施配套全面達到國家要求。
最佳化工程控制運用。加強汛限水位動態控制和旱限水位的研究推廣,破解制約水利工程功能效益發揮的瓶頸。加強流域、區域水庫、閘站等水利工程群聯合運用調度,形成共享互濟機制。進一步規範水利工程降等報廢工作,率先研究制定水庫降升等和報廢實施細則;全面調查沿海一、二線海塘,明確一、二道防線並嚴格管理,對功能需求消失的海塘實行退出機制。以湖南鎮水庫等為試點,開展大中型水庫功能調整。組織開展水利工程社會經濟效益評價,為進一步最佳化水利工程體系和運用提供決策依據。
加強水利監督管理
加強水利監督管理是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措施,既要通過管理強化對全社會涉水行為的規範,糾正人的不當行為,又要通過監督促使水利行業責任主體履職擔責,積極主動、依法依規行使管理職責。
完善水利監管機制。制定內部監管清單,建立省級、市級、縣級和綜合、專業、日常“三縱三橫”的工作體系,建立健全各業務領域的法規制度,針對不同監管對象特點,制定監督檢查表單,明確監督內容、標準、責任、處置措施等。按照“誰審批誰監管”的原則,明確省市縣事權劃分,制定監管方案,實行清單式監管。
創新監管方式。採取市場化、專業化方式,提升水利監管能力;探索“開門監管”工作機制,為公眾參與監督提供便利;持續推進水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完善“綜合執法+專業執法+聯合執法”的協同監管機制;深化“網際網路+監管”,推進掌上執法常態化運行,最佳化整合監督檢查內容,實現對外“監管常態化”;推行對內“綜合查一次”,切實減輕基層負擔;加強數位化監管,提高管理對象風險自動感知、預報預警能力,及時發現問題。
強化監督檢查結果套用。建立監管資料庫,實現監管問題數位化,問題整改留痕化,責任追究規範化,通過大數據分析,匯總“常見病”“多發病”等,預判相關地區、對象的風險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監督管理。
強化水利安全監管。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和“三個必須”要求,完善安全生產監管責任清單;建立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鼓勵水利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創建。
深化改革創新、激發水利發展動力
數字賦能、全面推進水利數位化改革
以水利數位化改革作為深化水利改革的總牽引、總抓手,統籌推進水利數位技術套用和制度創新,構建成熟完備的水利數位化套用體系和制度體系,實現“制度”“治理”“智慧”整體躍升。
按照全省數位化改革的要求,全面梳理水利部門的權力事項、責任清單、服務清單,按照系統分析V字模型,疊代升級水平台,完善“五個一”公共支撐體系,深化水災害防禦、水資源保障、河湖庫保護等核心業務智慧型套用。全面推進水利數據治理,分領域制訂水利數據標準和數據資源目錄,建立全省統一水利數據資源目錄體系,建立並落實“一數一源”的數據管理機制,推進省市縣三級水利數據歸集入倉,實現數據跨部門跨層級跨領域的共建共享和動態更新。
構建水利數位化決策體系,通過大數據分析、AI等手段,依託業務經驗,不斷調優水利“數智”套用模型,提高水旱災害、水資源、河流湖泊、水利工程等風險預警預判預測能力,變被動防禦為主動防禦,逐步實現水利大腦把握巨觀態勢,輔助科學決策。構建水利數位化服務體系,聚焦企業民眾辦事事項和關心關注問題,最佳化“浙里辦”政務服務事項清單及流程,實現水利事項“掌上快辦”;打造洪水風險、用水安全、美麗河湖等可視化套用場景,為社會公眾提供風險預警、涉水生產、親水休閒等公共服務,實現涉水服務“一端”查詢。構建水利數位化執行體系,實施水利“一件事”集成改革,推動數據交換共享、打通業務套用、最佳化辦理流程,逐步實現掌上辦公;通過BIM、CIM、GIS等現代高新技術手段,逐步構建數字流域、水利工程三維模型等,將工程建設運行方案、應急預案等程式化、流程化、敏捷化,提高回響效率和執行效能。構建水利數位化監督體系,實現督查監管事項一網通辦,完善信用管理評價體系,加強信用監管。構建水利數位化協同治理體系,融入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利用好“基層治理四平台”,形成水利治理體系閉環。
建立統一規劃、橫向協同、上下聯動、統籌推進的數位化改革工作機制。省級部門著重做好頂層設計,明確職責分工,統一制定總體方案,建立標準統一的規範規程體系,統建統管省級水平台;省市縣及工程建設單位、管理單位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感知能力建設、數據歸集和特色套用建設。省市縣三級數字水網數據標準一致、接口連通、模組相融,數據來源明確、產權明晰。水利系統內數據按許可權開放共享,公共部分面向社會公開。
專欄九 全面推進水利數位化改革
疊代水利六大核心業務綜合套用。水資源保障綜合套用,提升城鄉供水數位化管理協同套用,開發水資源管理、數位元組水、水資源調度配置等套用場景。河湖庫保護綜合套用,開發完善水域動態監管、美麗(幸福)河湖建設、岸線保護利用監管、河道采砂監管、水域管理範圍劃界、涉河涉堤建設項目監管、河湖長制等套用場景。水旱災害防禦綜合套用,建設完善各大流域防洪減災數位化平台,開發江河湖庫水雨情監測線上分析、洪水預報二期、山洪防禦、重點流域動態洪水風險預報預警、旱情監測分析、可視化指揮調度等套用場景。水發展規劃綜合套用,開發數字規劃、規劃服務、計畫管理、部門預算管理等套用場景。水事務監管綜合套用,提升工程建設、工程運管、農村水電站管理、農村水利信息管理等套用,建設水土保持、水利督查等套用。水政務協同綜合套用,建設人力資源、幹部管理、財務管理、科技管理、黨建、智慧後勤等套用。 完善“五個一”公共支撐體系。包括一朵雲、一個數據中心、一張水利圖、一個水利大腦、一套建管保障機制。依託全省政務雲,按照一體化智慧型化公共數據平台建設要求,省級建設廳本級數據倉和數據共享交換通道,市縣建設本級數據倉,實現數據信息全接入和按許可權共享開放,完善數據備災機制。與自然資源部門密切協作,製作集基礎地理、水利工程、河流水系等要素於一體的全省“水利一張圖”,各級各部門按職責分工定期更新底圖數據,省級統籌開發地圖服務。結合數據處理、機器視覺、智慧型算法、水利模型等能力建設,基本建成功能強大的水利大腦。建立健全數位化建設、套用、推廣、運維等方面管理制度、技術規範和評價標準,落實工程帶數位化措施,建立省市縣數據歸集管理、平台建設等協調機制,跨部門數據共享、套用建設等協同機制。建立健全網路安全保障機制。 |
依法治水、完善水法規制度供給
進一步完善富有浙江特點的水法規體系,制訂“十四五”立法規劃,全面評估分析現行法規規章,推動《浙江省海塘建設管理條例》《浙江省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條例》《浙江省河道管理條例》《浙江省水庫大壩安全管理辦法》等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的修訂。研究制定《浙江省河長制工作規範》,完善各級河長工作標準;探索制訂水生態保護修復領域的地方性法規。加強水法規宣傳教育,形成依法治水的良好氛圍。
試點先行,推動完善水利治理體系。推進流域化管理,出台錢塘江等流域化管理意見,以曹娥江為試點推進流域系統治理。依託浙東引水工程,在杭州灣南翼率先開展“浙江水網”區域試點,加強水量水質監測和統一調度管理。開展山區、平原不同類型縣域水利現代化試點,推進松陽、德清等水利治理現代化綜合試點工作。
兩手發力、形成水利投融資良性機制
繼續發揮政府投入在水利投融資領域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土地出讓收入優先支持鄉村振興等政策,積極爭取加大對幸福河湖、農田水利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大對產業基金支持方向的重大水利項目的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水利項目申請地方政府專項債券。
積極盤活水利資產。進一步規範水利工程資產管理,推行水利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推動實現“水利資產資源化、水利資源產品化”。最佳化供水工程原水水價形成機制,充分體現補償成本、合理收益、優質優價、公平負擔的原則,更好反映供需關係、體現資源價值、生態補償等要求。挖掘水資源、水空間的多維價值,總結推廣麗水“河權”到戶、青田“河權”質押貸款等試點經驗;結合麗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國家試點、安吉縣域踐行“兩山”理念綜合改革創新試驗區和淳安特別生態功能區建設,探索水生態價值轉換途徑。推進河湖庫疏浚砂石資源科學利用,統籌河湖整治、調蓄洞庫建設的砂石資源價值開發。
加強政銀企合作。激勵金融機構擴大水利信貸規模,改革水利工程收益權質押貸款等各種融資形式,推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產權質押業務;研究水利資產未來收益證券化,探索採用REITs、PPP等方式盤活存量資產投入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有實力的國企、民企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浙江水利建設管理,在創新模式、增強活力、形成示範等方面發揮優勢。
科技創新、增強水利發展動能
建立健全水利科技創新機制。完善科研項目立項、科技創新激勵、“產學研用”聯合攻關和科研成果共享套用等機制,健全水利科技成果評價、登記、發布和推廣制度,完成10項以上水利技術地方標準制(修)訂,進一步完善水利標準體系。
加強重點領域科學研究。在洪水預報、河口治理、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數字水利等重點領域加強科技攻關;建立“揭榜掛帥”制度,將浙江沿海及平原地區風浪研究等關鍵技術項目和重大應急攻關項目列出榜單,鼓勵有能力的領軍人才積極競爭。
注重科技成果推廣套用。遴選發布水利新技術推廣目錄(清單),探索水利新技術先行先試機制,推廣水利先進適用技術40項;加強科技合作與交流,建立聯合基金,打造先進實用技術成果供需信息平台,培育水利科技產業聯盟,建立跨部門跨單位強強合作和共同投入機制。
加強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河口海岸、節水灌溉、防災減災等領域的重點實驗室建設,新建一批水利科普教育、水利科技推廣示範基地和水利實訓基地,擴建研究院科研基地,推動科研儀器設施開放共享。
守根鑄魂、弘揚先進水文化
健全水文化頂層設計,制定全省水文化建設規劃。把文化建設理念貫穿到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建設全過程,與主體工程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結合全域幸福河湖建設,創造一批富有浙江特點、河湖特色的水文化成果。打造流域和區域水文化品牌,保護傳承大運河、良渚水系、通濟堰、古海塘、曹娥江大閘等水利工程文化價值,挖掘大禹、馬臻、蘇東坡、潘季馴、黃光升、汪胡楨等治水人物故事,傳承浙江治水歷史文脈。
加強水文化遺產保護,全域調查重要水利遺產,出台重要水利遺產調查等規範;推進水利工程遺產認定,制定水利工程遺產認定標準和認定管理辦法,組織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等;推進遺產保護修復基地和實驗室建設。合理布局全省水文化場館,建設海塘博物館、浙東運河文化園、寧波水利文化園等;不斷完善和提升中國水利博物館設施與功能;加大水文化研究、展示、宣傳、教育力度。
挖掘新時代水文化內涵,凝鍊艱苦創業的大禹精神、自力更生的烏引精神、砸鍋賣鐵的海塘精神、以人為本的抗台精神、科學創新的治水精神、新時代勇立潮頭的浙江水文化精神;開展最美系列評選活動,積極選樹踐行新時代水利精神的先進典型。利用數位化手段豐富水文化傳播形式,深化“浙江省親水節”“同一條錢塘江”等特色水文化品牌活動,開設水文化大講堂宣傳水文化,開發一批水利文創IP產品,推動水文化傳播有力有效。
建強隊伍、助力水利高質量發展
加強基層水利隊伍建設。辦好廳屬院校,支持擴大招生,加強套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利用市場化的手段,培育專業化隊伍,服務基層水利;建設產教融合的基層人才培養基地,開展崗位練兵、技能比武等。加大對基層水利員扶持力度,深化職稱改革,貫通技術技能職業發展通道;送培訓下基層,開展組團服務和技術幫扶;探索定向委培,“訂單式”培養一批基層急需緊缺的專業技術人才。
加強高精尖人才培養。強化黨組織對專家人才的團結、引領、保障和服務;健全人才培養體系,選樹技術學術權威、專業領域帶頭人,遴選儲備一批優秀青年技術骨幹,厚植人才梯隊,增強隊伍發展後勁。圍繞防汛抗旱、工程除險、水情預報、數位化等領域,組建5支以上高級別專家組,建設10支左右高水平技術創新團隊。
加強專業幹部培養。樹立擔當實幹導向,注重在重大鬥爭一線和緊要關頭考察識別幹部,依託重大項目、重要任務、重點課題,加強實踐鍛鍊,鍛造“五強”班子,提升幹部“七種能力”,打造一支與新時代水利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專業化水利幹部隊伍。
提升廳屬單位支撐服務能力。加強杭嘉湖水利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建設;支持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建設成為有水利特色的較高水平本科院校,持續推進提升服務水利行業能力研究平台建設,開展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推進南潯分校區建設;爭取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建立分校區;深化推進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等單位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打造成工程設計施工與投融資功能為一體的支撐服務浙江水利發展的大型水務平台。
投資估算及空間銜接
投資規模測算
規划水利建設項目300個,總投資9065億元。實施類項目共247個,總投資6655億元,其中:“十三五”已開工100個,已完成投資715億元,“十四五”計畫完成1117億元;“十四五”計畫新開工重大項目146個,總投資3728億元,“十四五”計畫完成1913億元;面上項目1項,總投資829億元,“十四五”計畫完成797億元。儲備類項目共53個,總投資2410億元,“十四五”主要開展前期工作。
不同類別工程投資:“十四五”計畫完成投資3827億元,其中,海塘安瀾千億工程551億元,占14.4%;水庫增能保全工程722億元,占18.9%;平原高速水路工程1045億元,占27.2%;主要江河堤防工程347億元,占9.1%;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工程294億元,占7.7%;幸福河湖工程586億元,占15.3%;數字水利工程52億元,占1.4%;鄉村振興水利工程230億元,占6.0%。
國土空間銜接
堅持“多規合一”,合理安排水利工程建設空間布局,加強與其他部門的規劃銜接融合,以國土空間規劃的“一張圖”為依據,編制浙江省水利基礎設施空間布局規劃,構建規划水利基礎設施“一張圖”。建立水安全保障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的動態協調機制,根據重大水利基礎設施空間布局變化,動態調整和最佳化空間信息。
“十四五”期間需新增用地13.9萬畝,新增用海規模1.1萬畝。
環境影響分析
列入本規劃的重大工程項目符合已批覆的流域綜合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流域防洪規劃等要求,符合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總體要求。規劃工程實施後,將進一步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路,提高防洪減災和水資源保障能力,總體上有利於改善河湖水生態環境,為全面提升全省水安全保障能力、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重大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局部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建設期,經分析並經類似工程驗證,這些影響是暫時且可控的,只要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充分重視可能存在的不利影響,採取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及時最佳化調整實施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減輕或避免規劃實施的不利環境影響,不存在重要的環境制約因素,從環境角度評價,規劃是可行的。
規劃實施過程中,要依法加強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等前期工作,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約束和生態空間保護要求,並與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相銜接。堅持綠色發展,儘量保持河流、岸線自然形態,提倡採用生態型治理措施,並注意與城市景觀、生態環境的協調;水資源開發利用要優先保障河流基本生態環境用水,維護江河湖庫合理水位。最佳化工程方案設計,從生態環境角度提出切實可行有效的保護、減緩和補償措施;對直接影響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域和重要目標的項目,最佳化調整項目布局和選址。加強跟蹤監測評估,對可能受影響的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和重要目標加強監測與保護,及時掌握環境變化,採取相應的對策措施。
保障措施
堅持黨建統領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建立健全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為實現規劃目標任務提供堅強保證。弘揚新時代水利精神,營造“忠誠乾淨強政治,擔當作為興水利”的幹事創業氛圍。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持續強化廉政監管。
加強組織實施
分解落實規劃目標任務,明確各級責任主體和進度要求,加強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強化閉環管理。各級地方政府要增強主體責任意識,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補短板、解決防洪薄弱環節等重大部署,省級建立“十四五”期間解決防洪薄弱環節的任務清單和責任清單,表格化清單式推動規劃實施,限期完成任務。加大督察激勵力度,對已列入省政府督察激勵事項的水利建設投資項目落實、美麗幸福河湖建設和水庫系統治理(除險加固)工作任務,定期進行督察,對任務落實情況良好的市(縣、區)進行激勵。
強化要素保障
發揮政府在水利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積極爭取國家投資補助支持;拓寬水利投融資渠道,爭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支持,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利用好土地出讓收益大力支持農業農村建設的政策。把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空間規劃保障重點,提高集約節約用地用海意識,積極爭取將規劃重大水利項目納入國家規劃。
加強部門協同
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聯動機制,加強省級部門銜接協調,確保規劃確定的重大項目、重點任務、重要改革順利推進。暢通與國家有關部委溝通銜接渠道,積極爭取上級指導與政策支持。依法推進政務公開,積極探索創新社會公眾參與治水方式,提高社會公眾對涉水事務的監督和參與程度。
加強監測評估
開展規劃年度監測分析、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加強規劃實施成效評價和民眾滿意度等方面的評估。規劃重大水利項目庫實行動態管理,列入項目庫的重大水利項目僅作為審批、核准、建設的前提條件,不作為必須開工的約束性任務。根據規劃評估情況,綜合研判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與需求變化,經深入論證後提出規劃調整意見,按程式動態調整。
強化履職擔當
全省水利幹部職工要進一步強化履職作為、擔當奉獻精神。省級水利部門要加強指導服務,通過“三服務”等形式協調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地方水利部門要加快前期工作,抓好工程建設,加強總結研究,推動規劃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