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與形勢,現狀,工作基礎,面臨形勢,總體要求,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規劃目標,加強三區一點管理全面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完善預警應急體系提升地質災害應急處突能力,提升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水平,健全地質災害應急機制,提升地質災害應急能力,
現狀與形勢
現狀
浙江省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山地占陸域面積的74.6%,地貌類型多樣,地質構造複雜,梅汛期降雨豐沛,颱風影響頻繁,人口密度大,人類工程活動強烈,是全國地質災害易發多發省份之一。截至2020年底,全省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795處,其中滑坡390處、崩塌227處、土石流163處、地面塌陷15處,威脅2.2萬人和12.2億元財產的安全;全省沿海平原地面沉降易發區面積10524平方千米,累計沉降量大於50毫米的沉降面積5365平方千米,沉降速率大於10毫米/年的面積312.7平方千米,沉降速率大於20毫米/年的面積70.8平方千米。地面沉降導致高程損失、防洪行洪能力降低等。
工作基礎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自然資源部、應急管理部的指導下,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廣大基層幹部民眾共同努力,圓滿完成了《浙江省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十三五”期間,全省共發生地質災害1096起,造成48人死亡失蹤,直接經濟損失2.29億元;成功避讓地質災害77起,避免人員傷亡764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5446萬元。與“十二五”時期相比,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減少61%、25%和25%。
1.地質災害隱患數量顯著減少。2017年省政府部署開展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除險安居”三年行動,並列入2017年、2019年十大民生實事,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力度顯著加強。“十三五”期間,全省共投入綜合治理資金52.8億元,實施工程治理和避讓搬遷項目4551個,減少受威脅人數14.57萬人,基本消除威脅30人以上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1454處,減少地質災害隱患點5769處。全省地質災害隱患點數量從20l6年的5220處減少至2020年底的795處,隱患點數量在全國31個省(區、市)排名由原來的第16位降至第27位。
2.地質災害調查監測精度不斷提升。全面開展農村山區地質災害專項調查,累計完成76個縣(市、區)1:50000農村山區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在全國率先探索1:2000地質災害風險調查工作,106個鄉鎮(街道)開展了調查評價工作,其中10個完成成果驗收。全省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風險防範區均落實防災責任人和群測群防員,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不斷健全完善;充分發揮“自然資源部滑坡災害—浙江新昌野外基地”的示範作用,加大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點建設力度,“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建成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點516個。
3.地質災害預警避險能力逐步提升。最佳化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報預警模型,及時發布預報預警信息,“十三五”期間發布地質災害風險預警5000餘次,預警信息近400萬條,根據預警信息撤離轉移受地質災害威脅人員近40萬人次。編制省、市、縣、鄉四級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應急預案,明確人員應急撤離路線和預警信號。“十三五”期間,全省各級組織開展應急演練3572次,17.62萬人次參加演練;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進農村文化禮堂活動,累計開展培訓3567次,近百萬人參加了培訓。
4.地質災害防治基礎進一步夯實。建立浙江省地質災害應急與防治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出台《浙江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管理辦法》《浙江省地質災害隱患點核銷管理辦法》,建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五查30問”工作制度。省級和11個設區市建立地質災害防治相關技術支撐機構,省地質勘查局下屬地勘單位與47個縣(市、區)聯合成立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全面開展地質災害千名地質隊員“駐縣進鄉”行動,充實完善省級地質災害防治專家庫,機構建設和技術支撐更加有保障。
5.地質災害風險管控體系初步建立。按照地質災害防治從隱患管理向風險防控轉變的要求,積極開展地質災害風險管理探索實踐。按照摸排更全面、標準更嚴格、分類更精準的要求,初步劃定12000餘個地質災害風險防範區;整合集成等級預報系統、實時預警系統、專業監測系統,建成以“地災智防”APP為核心的地質災害風險管控平台,初步形成了風險一張圖、預警一平台、研判一張表、管控一張單、應急一指南、案例一個庫的“六個一”地質災害風險管控體系。
6.沿海平原地面沉降得到有效控制。全省沿海平原地下水位持續上升,2020年區域平均地下水位標高已回升至-10米以淺,比2015年上升1~6米;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範圍收縮,最深水位不超過-20米。2020年地面累計沉降量大於50毫米的沉降面積與2015年基本持平;沉降速率大於10毫米/年、20毫米/年的沉降面積較2015年分別減少5%和27%。2020年全省區域平均沉降速率小於8毫米/年,累計沉降量最大地區中心沉降速率小於10毫米/年;杭嘉湖平原大部分地區年地面沉降量已小於5毫米,局部地區出現地面回彈。
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省高水平開啟現代化建設、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的第一個五年,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面臨新形勢和更高要求。
1.地質災害防治面臨更高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洪澇乾旱、森林草原火災、地質災害、地震等自然災害防禦工程標準,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自然資源部要求我省開展地質災害風險管理試點,形成可在全國複製推廣的成果。省委省政府在認真總結2019年“利奇馬”超強颱風防禦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明確提出要切實糾正和克服“不是地質災害點就不需要人員轉移”的麻痹思想等“四種錯誤”思想,努力提升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和地質災害風險區風險管控能力等三大能力,並部署開展地質災害“整體智治”三年行動。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既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又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通過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除險安居”三年行動,我省率先在全國實現了已查明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基本清零的目標,但是全省以丘陵山地為主、地質環境條件複雜的背景沒有改變,全省突發性地質災害易發區77150平方千米,占陸域面積的73%;其中高、中易發區18982平方千米,占陸域面積的18%。全省突發性地質災害極高、高風險區9227平方千米,占陸域面積的9%;中風險區37603平方千米,占陸域面積的36%。梅雨期持續降雨和台汛期強降雨等極端天氣的不利影響依然存在,加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各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影響不斷增大,未來一段時期內,全省地質災害仍將呈易發多發態勢,尤其是颱風、降雨、山洪、地質災害等鏈式災害防不勝防,造成人員傷亡的風險仍然存在,有效防範化解重大地質災害風險的形勢嚴峻複雜。
3.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環節。受工作精度、技術方法和手段等多種因素影響,以及對地質災害發生機理和成災規律認識不足等原因,重大風險隱患還不能及時識別。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降雨類型的地質災害預警模型研究,特別是不同單元的災害發生閾值總結研究還不夠,風險預報預警精準度還不夠。地質災害防治與國土空間規劃尚未有機結合,通過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生態修復等源頭降低地質災害風險亟需加強。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方法套用不夠,尚未實現對地質災害數據的有效集成、統一管理、科學分析。面對地質災害風險防控的新要求,地質災害技術標準體系和管理制度體系亟需完善。
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等防災減災工作系列重要論述精神,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圍繞“不死人、少傷人、少損失”的總目標,堅持“四個寧可、三個不怕”防汛防台工作理念,堅持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堅決糾正和克服“四種錯誤”思想,遵循系統觀念、系統方法,以地質災害風險識別、風險監測、風險預警、風險控制為主線,全力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數位化改革,建立科學高效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著力提升地質災害“整體智治”能力,為“兩個高水平”和“重要視窗”建設營造安全穩定的環境。
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保障安全。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把地質災害防治作為維護公共安全的重要內容,將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全面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整體提升綜合防治能力,努力把地質災害威脅降到最低程度。
2.統籌部署,突出重點。緊緊圍繞加快建設更高水平平安浙江的目標,突出防範和化解重大地質災害風險、全國地質災害風險管理試點、地質災害“整體智治”等重點任務,統籌部署各項具體工作,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大局。
3.依法依規,合力防災。健全完善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管理制度,強化市、縣(市、區)政府的地質災害防治主體責任,充分調動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合力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4.數字賦能,整體智治。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支撐作用,推動常規方法與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現代科學技術有機融合,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創新平台建設,完善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標準,不斷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規劃目標
1.總體目標
“十四五”期間,全面完成地質災害“整體智治”三年行動,建立“一圖一網、一單一碼,科學防控、整體智治”的地質災害風險管控新機制,構建分區分類分級的地質災害風險管理新體系,形成“即時感知、科學決策、精準服務、高效運行、智慧型監管”的地質災害防治新格局,做到地質災害隱患即查即治、地質災害風險有效管控,避免因地質災害造成群死群傷,地質災害造成死亡人數同比下降20%以上,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到2035年,建成地質災害風險防控全國示範、東南沿海颱風暴雨型地質災害防治水平區域領先、地質災害數位化改革跨越率先的地質災害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省份。
2.具體目標
——調查監測精度大幅提高。縣(市、區)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全面完成,極高、高易發區鄉鎮(街道)地質災害風險調查全面覆蓋;累計建成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點1500處,新建山區雨量監測站1500個,重點、次重點地質災害風險防範區專業監測全覆蓋。
——預警應急能力全面提升。升級完善5個設區市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報系統,建成省市縣一體化地質災害風險預警系統;地質災害應急裝備設備配備和應急隊伍建設更加到位,災險情及時有效處置,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進一步強化,應急能力全面提升。
——災害風險程度明顯降低。完成地質災害隱患點避讓搬遷和工程治理800處,新增地質災害隱患點得到有效治理。實施區域性地質災害風險綜合治理10處。加大國土空間規劃管控力度,切實規範農民建房、農業生產等活動,從源頭上控制或降低地質災害風險。
——綜合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地質災害防治法規、管理制度、技術標準進一步完善,符合我省實際的地質災害風險防控管理制度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基本形成。省、市、縣一體的地質災害數位化平台全面建成,地質災害防治智慧管理初步實現。
——科技創新支撐更加有力。國內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和省內技術單位的組織協同進一步強化,地質災害防治創新平台體系和高水平地質災害防治科研人才隊伍基本建成,形成一批標誌性地質災害防治關鍵技術成果,全省地質災害防治科技創新水平明顯提升。
浙江省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重點指標表
加強三區一點管理全面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科學劃分地質災害易發區,全面落實分區管理措施
依據地形地貌、岩土體類型及性質、地質構造等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和人為活動因素,劃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為高、中、低和不易發四個級別。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作為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的特殊地區,引導新建工程儘量避開;地質災害中、低易發區,加強城鎮單元詳細規劃(包括村莊規劃)、工程建設和農村建房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相關部門和責任主體根據評估結論和建議,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源頭防範地質災害。
(二)科學劃分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全面落實分責管理措施
依據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布,結合不同區域社會經濟重要性因素,把地質災害易發、人口密集、社會經濟財富集中、重要基礎設施及國民經濟發展的工程活動強烈區域和重要規劃區作為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對現有公路、鐵路、水庫、能源等重要基礎設施和村鎮、學校、醫院、旅遊景點等周邊區域,分別由相關部門負責落實調查、監測、治理等措施,加強排查巡查和專業監測,根據地質災害風險動態變化情況及時開展綜合治理。
(三)科學劃定地質災害風險防範區,全面落實分類管理措施
根據丘陵山區斜坡、溝谷等地質災害危險性和人口、財產分布情況,科學評價地質災害風險程度,劃分為極高、高、中、低四個級別,將中風險及以上級別進行管控的特定區域劃定為地質災害風險防範區。根據實時降雨、位移等監測數據和風險閾值,及時發布地質災害風險防範區預警結果,根據臨災實際確定的受威脅人員名單,及時進行分類處置,實現人員精準轉移。鼓勵支持對重點地質災害風險防範區,主動採取以避讓搬遷為主,工程治理、專業監測與群測群防相結合的治理措施,降低地質災害風險。
(四)及時確定地質災害隱患點,全面落實分級管理措施
根據地形、地質、人類工程活動情況等,結合岩土體裂縫、塌方等變形跡象發生情況,將發生地質災害並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可能性大的地點和地段,確定為地質災害隱患點,按照危害程度分為特大、大、中和小四個級別。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由縣級人民政府按照“即查即治”要求,落實避讓搬遷、工程治理等綜合治理措施,及時消除隱患。省、市、縣人民政府按照職責,落實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資金。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和有關單位做好巡查監測和隱患監管等工作。
四、深化調查監測體系,夯實地質災害雙控管理基礎
(一)加強地質災害風險隱患早期識別
全面完成縣(市、區)地質災害風險普查,深入開展鄉鎮(街道)地質災害風險調查。充分運用高解析度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攝、物探、鑽探和山地工程等手段,採用遙感調查、地面調查、測繪勘查、測試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開展地質災害風險隱患遙感識別、重點地區高精度調查和地質災害風險區劃,進一步摸清地質災害風險隱患底數,細化完善地質災害風險防範區劃定。
(二)強化地質災害風險動態評估
對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劃定的地質災害風險防範區,以及地質災害中等及以上易發區內集鎮、學校、醫院、旅遊景點、村莊等人口集聚區和重要基礎設施等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開展地質災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後核查,及時掌握地質災害風險隱患變化情況,落實防災責任和防範措施,動態更新地質災害風險“一張圖”。
(三)完善地質災害專群結合監測網路
按照“專群結合、全面覆蓋”的要求,深入推進地質災害隱患點、風險防範區等分類分級監測,提高監測覆蓋面、精準度、時效性。大力研發和推廣運行可靠、功能簡約、精度適當、經濟實用的普適型專業監測設備,建立覆蓋重點地質災害風險防範區和隱患點的自動化專業監測網路。統籌氣象、水利等部門雨量監測站數據,加密山區雨量監測站布設。將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納入基層治理“四個平台”,強化格線化管理運行,明確格線事務和職責,加強設備配備和技術培訓,切實提升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水平。
專欄1 地質災害調查監測體系建設工程 1.開展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和調查。以地質災害風險識別和風險區劃為重點,完成78個(市、區)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和320個鄉鎮(街道)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工作,科學評價重點地區地質災害綜合風險水平,編制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圖,建立地質災害風險普查資料庫。 2.開展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點建設。大力研發和推廣普適型地質災害專業監測設備,加密山區雨量監測站布設,累計建成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點1500處,新建山區雨量監測站1500個,建立覆蓋重點地質災害風險防範區和隱患點的自動化專業監測網路。 |
完善預警應急體系提升地質災害應急處突能力
提升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水平
按照“省級預報到縣、市級預報到鄉、縣級預警到村”的要求,進一步完善省級和市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報系統,及時發布區域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等級“五色圖”。加強地質災害風險閾值研究,動態調整並及時發布閾值。建成基於多源數據驅動的省市縣一體化地質災害風險實時預警系統,及時發布地質災害風險預警提示單。
健全地質災害應急機制
健全應急指揮機構,完善運行機制,及時修訂完善省、市、縣、鄉四級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編制重點地質災害風險防範區應急預案,健全災前應急準備、臨災應急避險、災後應急救援的綜合應急體系。加強數字應急能力建設,強化“安全碼”套用,實現人員精準轉移。嚴格執行應急值守、信息報送等制度,健全信息共享機制,及時開展應急調查、會商和處置工作,有效防止險情災情進一步擴大。
提升地質災害應急能力
深入開展地質隊員“駐縣進鄉”專項行動,在現有地質災害應急隊伍和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服務中心基礎上,加強省、市、縣三級地質災害應急隊伍建設,省級和重點市要配置無人機、邊坡雷達、三維雷射掃瞄器、應急視頻通訊、應急車輛等應急裝備,提高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支撐能力。全面組織開展應急預案演練,各級應急預案規劃期至少組織一次演練,重點和次重點地質災害風險防範區每年開展一次演練,切實提高山區民眾應急避險能力。
專欄2 地質災害預警應急體系建設工程 1.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完善省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報系統,完成杭州、溫州、金華、衢州、台州等市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報系統升級;加強降雨閾值研究,建成基於多源數據驅動的省市縣一體化地質災害風險實時預警系統,實現省級預報到縣、市級預報到鄉、縣級預警到村。 2.強化地質災害應急技術保障。加強地質災害應急隊伍建設,省級和杭州、溫州、金華、衢州、麗水等設區市配齊配強無人機、邊坡雷達、三維雷射掃瞄器等應急裝備,制訂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支撐工作要求,強化培訓和演練,切實提升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監測、會商等技術支撐能力。 |
六、鞏固綜合治理體系,加強地質災害風險源頭管控
(一)加強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
進一步鞏固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除險安居”三年行動成果,按照“即查即治”的要求,結合異地搬遷、土地整治、生態修復、美麗鄉村建設等政策,尊重民眾意願,加大扶持力度,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避讓搬遷和工程治理,及時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強化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管理維護,確保工程有效發揮作用。
(二)開展區域性地質災害風險綜合治理
按照主動防災、區域減災、系統治理的思路,針對地質災害易發、風險程度高的重點流域或區域,納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合理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通過差異化綜合整治手段,源頭降低地質災害風險,提升區域地質環境安全韌性。
(三)持續做好沿海平原地面沉降防治
開展以城市為中心、沿海平原和金衢盆地為重點的地下水動態監測,完善沿海平原城市以水準測量為主、GNSS測量和分層標組相結合的地面沉降監測網路,運用InSAR等新型監測技術,進一步加強區域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監測。不斷完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長效機制,加強長三角地區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區域聯動,實現聯防聯控。搭建全省地下水-地面沉降風險管控系統,建立科學高效的預警和調控模型,實現區域地面沉降風險管控“整體智治”。繼續做好禁止開採地下水地區的地下水禁限采工作,加強對基坑降排水、地下空間開挖、大面積堆載等工程施工作業的監督檢查,預防和減少工程性地面沉降的發生。
專欄3 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體系建設工程 1.深入推進地質災害風險隱患綜合治理。按照“即查即治”的要求,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綜合治理,實施800處地質災害風險隱患點避讓搬遷和工程治理,及時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開展10處區域性地質災害風險綜合整治,源頭降低地質災害風險,提升區域地質環境安全韌性。 2.持續強化沿海平原地面沉降綜合防治。新增水準監測線路700千米,更新6組分層標組和6座地面標設施,新建基岩標2座、分層標組2組,新增200個地下水動態監測點,進一步完善地面沉降監測網路。開展7個設區市的75個區塊地面沉降易發區調查和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評估成果更新。繼續做好禁止開採地下水地區的地下水禁限采工作。 |
七、健全數智管理體系,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監管水平
(一)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數字賦能
按照“一圖、一庫、一箱、多場景”的整體架構,聚焦數據採集管理、模型算法集成、套用場景建設,全面升級地質災害“整體智治”數位化平台,進一步完善信息集成、智慧型分析、風險研判、決策支持和應急回響等功能,為全天候、全區域、全方位、全過程管控地質災害風險提供智慧型化支持。
(二)開展地質災害智控中心建設
依託地質災害“整體智治”數位化平台,套用視聯網、5G移動通訊等技術,按照指揮調度中心、數據存儲中心、值班控制中心和會商系統、應急指揮系統和移動互聯繫統等模式,開展地質災害風險智控中心建設,實現與省級有關部門、市縣自然資源主管部門、“駐縣進鄉”技術隊伍、群測群防格線員之間的實時信息互動、形勢研判、應急會商、指揮調度。
(三)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制度和技術標準體系
強化數位化轉型先發優勢,積極推進《浙江省地質災害條例》修訂工作,健全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制度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遵循“責權明確、統建共享、全程管控、標準統一”的原則,制定地質災害“風險碼”管理規定、“地災智防”APP套用與管理規定以及地質災害風險防範區人員轉移標準等。建立地質災害風險防範區閾值評估調整制度和風險管控指數評價體系,全面提升地質災害“雙控”能力和水平。
專欄4 地質災害數字管理體系建設工程 1.開展地質災害數位化平台建設。利用5G、物聯網、大數據以及雲計算技術,聚焦數據採集管理、模型算法集成、套用場景建設,全面升級地質災害“整體智治”數位化平台,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分析科學智慧型、套用簡便有效,為科學管控地質災害風險提供智慧型化支持。 2.開展地質災害智控中心建設。按照指揮調度中心、數據存儲中心、值班控制中心和會商系統、應急指揮系統和移動互聯繫統等 “三中心和三系統”模式,建成地質災害風險智控中心,實現地質災害風險管控信息實時互通共享和科學決策輔助,提升全省地質災害防治“整體智治”水平。 |
八、建立創新平台體系,強化地質災害防治科技賦能
(一)加強地質災害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
以浙江省地質災害防治技術需求為導向,在“滑坡災害—浙江新昌野外基地”的基礎上,加大新技術、新方法、新設備的套用研究,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技術交流,進一步擴展監測基地覆蓋範圍,按照不同區域地質災害發生規律和特點,增建淳安縣、樂清市、磐安縣、開化縣和松陽縣地質災害野外觀測點,建強自然資源部浙江地質災害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形成“一站多點”的地質災害監測站點新格局。
(二)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創中心建設
聯合國內外科研院所,加強國際交流合作,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強化地質災害數據治理和套用,圍繞地質災害發生髮育規律研究、颱風暴雨型坡面土石流機理研究、風險隱患早期識別、風險降雨閾值研究、地質災害治理方法研究等開展科技攻關,建立符合浙江實際的算法和模型,形成一批標誌性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創新成果。強化成果轉化套用,切實提升全省地質災害防治科技創新水平。
(三)支持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示範區建設
按照“試點先行、示範引領”的原則,加大各類要素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引導基礎好、有思路、有舉措的市、縣,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創新試點,加強試點經驗和成果的推廣套用,加快在創新引領上實現突破。支持杭州市臨安區建設地質災害風險隱患雙控示範區、永嘉縣建設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監測預警示範區、衢州市柯城區建設地質災害風險全域綜合治理示範區、青田縣建設地質災害工程治理監管示範區。
專欄5 地質災害創新平台體系建設工程 1.加強地質災害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在“滑坡災害—浙江新昌野外基地”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區域的地質災害發生規律和特點,增建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野外觀測點,進一步擴展監測基地覆蓋範圍,建強自然資源部浙江地質災害野外觀測研究站。 2.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示範區建設。加大各類要素政策支持力度,支持杭州市臨安區建設地質災害風險隱患雙控示範區、永嘉縣建設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監測預警示範區、衢州市柯城區建設地質災害風險全域綜合治理示範區、青田縣建設地質災害工程治理監管示範區。 |
九、最佳化人才隊伍體系,打造浙江防災減災文化工程
(一)最佳化地質災害防治人才隊伍體系
加強基層管理隊伍建設,建立完善專業培訓機制,提高基層管理服務能力;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中青年技術骨幹培養力度,強化“駐縣進鄉”地質隊員專業技能培訓,提高技術支撐保障能力;推進地質災害防治智庫建設,加大支持力度,造就一批有影響力的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加強省內專業隊伍和技術人員統籌管理,打造一支與地質災害風險管理工作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專業化隊伍。
(二)加強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文化建設
進一步挖掘新時代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文化精神內涵,實施制定一個地質災害標識系統建設標準、建設一批地質災害科普基地、培育一批地質災害風險防控文化社區、製作一套地質災害防治宣傳產品、評選一批地質災害防治先進典型為主要內容的“五個一”工程,切實加強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文化建設,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專欄6 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文化建設工程 1.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科普教育。編制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科普宣傳畫、讀物、視頻等系列產品,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地質災害防治公益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公眾對地質災害的防範意識。 2.加強地質災害標識系統建設。制定地質災害標識系統建設標準,逐步統一地質災害標識系統製作、安裝,形成全省統一規範的地質災害標識系統。 |
十、強化規劃實施保障,確保規劃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一)加強組織領導
切實發揮省地質災害應急與防治工作聯席會議作用,省級有關單位要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指導本行業、本部門地質災害防治相關工作,密切協作、齊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各市、縣(市、區)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確保按時保質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二)加強資金保障
各級政府要按照《浙江省自然資源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實施方案》的要求,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統籌使用好相關資金,切實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資金保障水平和投入效率。省級有關部門要積極爭取中央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資金支持,做好省級專項資金保障,深化因素法分配機制,切實發揮省級財政引導作用。
(三)加強監督考核
建立規劃實施監測和動態評估機制,組織開展年度評估、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加強規劃實施情況總結分析,及時協調解決出現的問題。進一步完善從業單位誠信體系建設,強化“雙隨機、一公開”抽查。加強對設區市、縣(市、區)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工作的考核,結合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下達年度目標任務,開展年度考核。
(四)加強宣傳教育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將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科學知識納入宣傳教育計畫,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新聞媒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教育和公益活動,增強公眾對地質災害的防範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地質災害防治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