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十四五”規劃

浙江省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十四五”規劃

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是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堅實保障,也是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基石。根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為進一步促進“十四五”時期全省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更高質量發展,推動打造平安中國示範區,特制定本規劃。

本規劃所稱應急物資,是指應對嚴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全過程所必需的生活保障、公共衛生、搶險救援、能源保供等四大類儲備物資。其中,生活保障類應急物資主要包括突發事件發生後用於人員庇護與飲食保障的民眾基本生活救助物資,以及緊急情況下用於穩價保供的糧棉肉糖等重要民生物資和種子、農藥等重要農業投入品;公共衛生類應急物資主要包括突發事件後提供緊急醫療救護、防疫消殺等維持個人生命健康、動物防疫和公共環境衛生功能的醫療衛生物資;搶險救援類應急物資主要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事件等應急處置裝備設施,涵蓋生命救援、反恐處突、現場管理與安保以及各類工程搶險與專業處置等設備;能源保供類應急物資主要包括用於應對能源危機、保障能源安全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儲備物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省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十四五”規劃
  • 發文機關:浙江省發改委
  • 成文日期:2021-05-27
  • 發文字號:浙發改規劃〔2021〕201號
  • 實施地區:浙江省
規劃背景,現實基礎,存在問題,面臨形勢,總體要求,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強化組織領導,注重規劃落實,最佳化要素保障,規範評價監督,

規劃背景

現實基礎

“十三五”期間,全省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應急防範能力、救援能力和保障能力顯著提升,有效預防和應對各類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事件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影響,全力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經濟社會秩序平穩有序運行。
儲備結構規模持續最佳化。生活保障類救災應急物資儲備品類不斷最佳化。2020年,全省各級政府糧食儲備規模達540萬噸,社會企業糧食存量215萬噸,預計能供應口糧消費約270天;全省豬肉儲備2.87萬噸,儲備規模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食糖和棉花省級儲備量均達到一個月以上的日常需求量。全省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疫情防控應急醫療物資儲備充足,按滿負荷運行10天實物儲備和20天協定儲備的要求落實。全省能源儲備規模基本達到國家對省級儲備要求,原油、成品油儲備規模分別達3700萬噸、1139萬噸,滿足全省30天和15天使用量需求;儲氣規模9.48億方,滿足國家規定儲氣規模要求;煤炭儲備規模500萬噸,滿足全省燃煤電廠15天的使用規模。
多元儲備模式逐步建立。生活保障類應急物資初步建立了以政府實物儲備為基礎,以協定代儲、產能儲備等形式為補充的儲備模式。公共衛生類應急物資以產能儲備、流通儲備為主。搶險救援類應急物資主要依託應急救援隊伍推進儲備能力建設。能源儲備方面,以企商業代儲為主,鎮海煉化和大榭石化擁有商業儲備油庫,煤炭主要以沿海港口和燃煤電廠為主進行企商業代儲。
儲備管理制度不斷健全。2018年機構改革以來,全省應急物資儲備管理機構職能最佳化調整,職責體系不斷健全,儲備管理工作深化創新。為進一步適應應急物資保障新形勢新要求,制訂印發《浙江省救災物資儲備管理辦法》《浙江省省級重要商品應急儲備管理辦法》並修訂完善《浙江省藥品安全事件應急預案》等部分省級應急預案,逐步健全應急物資採購、儲備、調撥使用、輪換等機制,持續完善政策標準制度體系。
應急保障能力加快提升。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加速成型,應急防範能力、救援能力和保障能力持續提升。省級跨部門協同建立生活保障類救災應急物資儲備使用管理聯動機制,保障實時開展物資儲備應急調運工作。在全國率先實施公共衛生類應急物資調撥令制度,配套實行調配令和配送令制度,實現省內跨區域公共衛生應急1小時快速回響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省級部門通力協作、省市縣三級聯動,構建“一圖一碼一庫一平台一指數”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機制,有效提升多元儲備、採購籌措、生產動員等應急物資供給能力,全力保障醫療物資和生活物資供應,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交出了“兩手硬、兩戰贏”的高分報表。

存在問題

儘管全省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仍有差距,防範化解各類風險任務依然艱巨。
應急物資儲備總體規劃設計不夠,整體統籌調配能力有待加強。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涉及面廣,除生活保障類中糧棉肉糖等重要商品物資、救災物資等有明確的規劃和目錄外,其他應急物資缺少詳盡的儲備規劃和目錄,缺少全口徑、全鏈條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的統一規劃。全省應急物資儲備根據災種分散到相關係統和部門管理,難以從整體上對應急物資數量和分布狀況準確掌握,沒有形成一本“總賬”。部門間應急物資儲備設施建設統籌不夠,存在重複建設和疊加布局。全省層面缺少對各類應急物資的統一監督和管理,個別地方出現一些長期未使用的協定儲備物資空掛情形。省市縣聯動不足,屬地為主、分級負責的儲備體制尚不完善,各級應急物資儲備分工亟待最佳化和明確,屬地主體責任意識有待強化。
應急物資供需匹配精準性不高,市場和社會儲備作用有待提升。應急物資儲備數量與實際需求不匹配,省級應急物資特別是生活保障類應急物資儲備數量與國家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市縣物資儲備數量明顯不足。儲備品種與實際需求不匹配,缺少高端先進、具備特殊功能的應急物資。資金保障不夠科學系統,受限於物資儲備管理的條塊分割,全省應急物資實行歸口分部門資金預算保障,缺少系統性統籌和保障支持。應急物資儲備形式比較單一,除實物儲備、協定儲備以外,生產能力、技術和信息儲備不夠。一些部門和地方對應急物資保障重要性認識不足,社會化儲備依然薄弱,部分企事業單位對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重視不夠,家庭應急物資儲備短板明顯,在應對突發事故和災害中難以發揮關鍵作用。
應急物資法規政策制度配套不足,治理機制和治理體系有待完善。全省有關應急物資儲備和調用等規定散見於相關部門規範性檔案中,法律效力層級較低,缺少統一的物資儲備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應急物資儲備地方標準尚需完善,生活保障類應急物資除救災物資和豬肉、食鹽外,部分重要商品的儲備管理辦法尚未制定或已較長時間未更新修訂,儲備制度和管理規範有待進一步健全。應急物資調撥程式規範性仍然不足,應急調用補償機制不完善,應急物資調撥和使用主要依靠與代儲單位的協定或行政手段,缺少規章制度與規範程式。應急物資儲備的動態管理制度仍存短板,包括儲備賬務、實物管理台賬及規範、專庫儲存要求、應急制度等均有待進一步完善。應急物資保障專項應急預案需要進一步最佳化提升,部分應急預案對應急物資保障的要求不夠明確,缺少具體量化規定。
應急物資數位化管理能力不強,信息共享和智慧化套用程度有待提高。部門數位化建設不平衡,一些部門尚未建立應急物資相關信息化管理平台,物資存儲、庫存統計、調撥運輸等仍需通過人工填表報送信息。各部門信息共享不夠,部分已建成的信息化系統建設水平相對較低,有關部門信息系統建設和應急物資管理標準尚未統一,存在“信息孤島”,難以實現物資信息共建共享。信息化平台套用程度低,應急物資儲備、採購籌措、生產動員、應急物流、調配使用等業務流程尚未完全實現信息化管理,部分平台的模組功能設計、場景套用不成熟。

面臨形勢

全球性突發災害和國際政治經濟複雜多變形勢對浙江應急物資保障整體能力提出新挑戰。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極端氣候和突發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以及社會安全事件威脅持續上升。近年來全球多地洪災、旱災、森林火災以及地震等災害頻發,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爆發、中東石油危機、英國脫歐、伊核危機等表明世界總體不確定性增加,突發事件複雜化、高頻化形勢加劇,對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提出了巨大挑戰。
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新征程對浙江應急物資區域協同保障賦予新使命。國家提出建立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把應急物資保障作為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按照集中管理、統一調撥、平時服務、災時應急、采儲結合、節約高效的原則,健全相關工作機制和應急預案。隨著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等國家戰略深入推進,對全省應急物資區域協同保障體系建設提出更高要求。我省應立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建設目標,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全面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強化對長三角、周邊省市及對口支援區域等的保障支撐,加快打造與“重要視窗”相適應的應急安全保障體系,以浙江的“穩”和“進”為長三角甚至全國大局多作貢獻。
全面推進數位化改革為浙江應急物資保障整體智治創造新環境。我省發展處於危與機並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省颱風、洪澇、地質和海洋災害等威脅較大,危化品安全事故防控壓力大,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衛生事件影響仍未完全消除,省核心電建設安全防控責任日益加重,糧食、能源等重要物資對外依存度持續增高,不確定性有所增加。全省應圍繞“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總體部署,以數位化改革為統領,以補短板強弱項為導向,以理順體制機制為保障,以整合最佳化職能為支撐,建立健全應急物資保障體制機制,加快提升應急物資保障整體智治水平,加快推進應急管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推動建成平安中國示範區。

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及省委第十四屆八次全體會議精神,堅決扛起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視窗”的責任擔當,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問題導向和底線思維,統籌發展與安全,圍繞全品類應急物資的儲備、生產、採購、調運、使用全鏈條保障體系,構建供需平衡、協同高效、精密智控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全面增強應對突發事件保障能力,為築牢經濟社會發展安全底線、推動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浙江和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提供有力支撐。

基本原則

堅持安全底線、平急結合。堅持底線思維、強化戰略意識,堅持“平災結合、平急結合”,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以大機率思維應對小機率事件,以工作的確定性應對突發事件的不確定性,牢牢守住應急物資安全保障生命線。
堅持統籌規劃、多元儲備。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引領,構建整合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家庭等多元主體協同參與、有效聯動的保障機制,推動實現統一規劃、統一布局、統一管理和統一調度,提升應急物資全鏈條保障能力。
堅持區域協同、整體智治。全域統籌、上下聯動,實現應急物資保障全省“一盤棋”“一本賬”。貫徹落實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等國家戰略,強化與長三角、周邊省市及對口支援區域等的協同合作。加強新一代數位技術融合套用,提升應急物資保障精密智控水平,確保關鍵時刻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有保障。

主要目標

到2025年,以應急物資儲備為核心,涵蓋採購、生產、調運、使用等全鏈條保障體系加快完善,全省應急物資儲備布局、儲備結構和全鏈監管進一步最佳化,基本實現應急物資儲備能力最大化、儲備結構最佳化、財政績效最最佳化,確保關鍵時刻應急物資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防範應對處置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物資保障能力達到國內一流水平。
——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科學完備。生活保障、公共衛生、搶險救援、能源保供等四大類應急物資儲備更加充分。生活保障類方面,省市縣各級生活保障類救災物資儲備均滿足本級自然災害救助預案三級回響規定要求,救災物資保障能力位居全國前列,基本建成規模合理、運行高效的“糧、棉、肉、糖”儲備調控體系。公共衛生類方面,省市縣三級政府(醫療機構)儲備、企業(商業)儲備、產能儲備機制進一步完善,滿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類(I類)、突發醫學緊急救援類(II類)和重大動物疫情類(I類)應急物資儲備規模需要,保障回響能力位居全國前列。搶險救援類方面,專業化、輕量化、集成化、數位化應急救援裝備滿足“全災種、大應急”任務需求,形成“功能齊全、性能先進、體系配套、高效適用”的現代化搶險救援裝備體系。能源保供類方面,建成符合我省實際的能源儲備體系,儲備設施布局進一步完善,儲備規模滿足國家要求和全省發展需求。
——全鏈條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基本建成覆蓋全國、輻射全球的應急物資採購供給網路。應急物資生產動員能力全面加強,緊急採購和徵用機制更加健全,第三方社會組織作用發揮進一步凸顯。應急物流基礎設施網路、運力儲備和運輸效率加快提升。應急物資分級回響、指揮調度和區域聯保機制進一步健全,應急物資回收管理和評估改進機制持續完善。
——管理體制機制和整體智治水平明顯最佳化。健全分級分類、責權明晰的應急物資儲備管理體制機制,科技研發和技術創新支撐能力進一步強化,按照數位化改革“一年出成果、兩年大變樣、五年新飛躍”要求,全省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建成使用並不斷疊代完善,應急物資保障整體智治水平顯著提升。
展望到2035年,建成品種齊全、布局合理、管理有序、整體智治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重大風險防範化解能力、突發公共事件應急保障能力全面增強,為打造平安中國示範區提供有力支撐。
表1 “十四五”全省應急物資保障主要指標
“十四五”全省應急物資保障主要指標
類別
主要指標
2020年
2025年
責任單位
應急物資儲備能力
生活保障類
救災物資
總體規模
基本滿足一般和較大自然災害的救災物資保障需要。
滿足50萬人以上集中轉移安置人口7天基本生活的規模。
省糧食物資局
其中:
政府儲備
50萬人3天




企業(商業)儲備
50萬人3天





產能儲備
50萬人1天,每天產能保障能力不低於8.5萬(人·天)





重要保供物資
全省儲備糧滿足市場供應量需求天數
150天
180天
省糧食物資局、省供銷社


豬肉儲備滿足全省消費需求天數
9天
10天




棉類商品儲備量
5000噸
6000噸




食糖商品儲備量
5000噸
6000噸




食鹽儲備滿足全省消費需求天數
30天
40天以上
省經信廳



種子物資儲備量
1045.5萬公斤
1125萬公斤
省農業農村廳



農藥物資儲備量
612噸
700噸




公共衛生類
總體規模
基本滿足全省各級醫療衛生機構滿負荷運行30天的應急醫療物資需求。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類(I類)應急物資儲備達到保障1萬人70天醫療救治規模;突發醫學緊急救援類(II類)應急物資儲備達到保障1萬人15天緊急醫學救援規模。
省經信廳、省衛生健康委、省藥監局等


其中:
政府(醫療機構)儲備
I類1萬人30天;II類1萬人6天。




企業(商業)儲備
I類1萬人20天;II類1萬人6天。





產能儲備
I類1萬人20天,每天產能保障能力約達0.4萬(人·天);II類1萬人3天,每天產能保障能力約達0.25萬(人·天)。





動物防疫
/
省市縣三級分別儲備能同時處置4個、2個、1個疫點的應急物資,達到重大動物疫情應急處置需要。
省農業農村廳



搶險救援類
搶險救援隊伍裝備水平
/
按隊伍建設配備防汛防台抗旱、森林防滅火等常用救援裝備,同時配備適應高空、深水、核生化及複雜災害等特種救援裝備,適應全災種應急搶險救援需要。
省應急管理廳、省消防救援總隊等


能源保供類
全省煤炭儲備滿足燃煤電廠使用天數
15天
18天
省能源局、省糧食物資局


全省原油商業儲備滿足全省原油使用天數
30天
30天以上




全省成品油儲備滿足全省成品油消耗天數
15天
18天




縣級以上地方儲氣規模滿足本行政區域使用天數
約3天
3天以上




城鎮燃氣企業儲氣規模達到年用氣量比例
約5%
5%以上
省建設廳



全鏈條保障能力
採購籌措
自建農產品合作基地
600家
800家以上
省商務廳

生產動員
生活保障類應急物資重點保供企業數
235家
400家以上



重要醫療物資保供企業數
120家
200家左右
省經信廳



應應急物流
應急物資運輸中轉站
23個
50個左右
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


應急物流企業數
未認定
100家左右




省級首批救災物資運抵時間
12小時內
8小時內
省糧食物資局、省應急管理廳



市級首批救災物資運抵時間
6小時內





縣(市、區)級首批救災物資運抵時間
4小時內





整體智治水平
應急物資儲備庫信息化覆蓋率
約5%
95%以上
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物資局、省消防救援總隊等


主要任務

建設品類齊全、結構合理的多元儲備體系
1.建立健全應急物資分類指導目錄。立足全省實際,以按需儲備、精準儲備為導向,科學確定儲備物資品種和規模,編制統一的物資儲備編碼,加強目錄動態管理。強化應急物資儲備需求分析。綜合全省自然災害、安全事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特點以及應急物資供需情況,通過情景推演、模擬演練等方式,建立科學權威的儲備物資需求分析機制,精準確定各類應急物資儲備需求。確定應急物資儲備品種和規模。生活保障類應急物資方面,省市縣建立各有側重、結構合理、品種豐富的儲備目錄;對能夠通過產能儲備、協定儲備等保障的應急物資,適當減少政府實物儲備規模;結合生產水平和市場行情,科學調整糧食、棉花、肉類、食糖、食鹽等物資儲備數量;按照糧食保供要求和我省歷年災害發生情況,及時調整種子、農藥等農業投入品儲備品種及數量。公共衛生類應急物資方面,根據疫情等新形勢、新要求,更新調整醫藥物資儲備品種和規模,重點儲備人員安全防護、緊急醫療救護等應急物資。搶險救援類應急物資方面,緊密結合全省沿海、山區、平原、城鎮等不同地區易發多發災害特點,重點加強防汛防台抗旱、地質災害、危化品事故、重大火災及交通事故等搶險救援裝備設備儲備;強化關鍵應急救援裝備配備,有針對性儲備生產周期長、峰值需求高、救援消耗大、市場保障難的應急裝備器材。能源保供類應急物資方面,積極落實國家對於全省天然氣、煤炭等儲備規模要求,適度加大全省原油、成品油儲備規模,提升電力應急保供能力,並探索氫能、家用儲能系統等新型能源儲備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和套用。加強目錄動態管理。完善物資儲備動態調整機制,及時將符合條件的重點物資納入目錄,探索將市場波動較大、輪換動用較頻繁的商品納入重要商品儲備名錄;綜合研判新時期應急保障需求特徵,加強對特殊生活保障類應急物資以及特種專業救援裝備等的需求分析和目錄補充。
2.完善應急儲備設施建設。以“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為主、資源整合、集約建設、高效協同、保障有力”為原則,按既補短板弱項、又儘可能依託現有資源整合,加強跨部門、跨層級資源共享,統籌最佳化全省物資倉儲布局。完善綜合應急和生活保障類應急物資倉儲布局。構建以省級儲備為支撐,市、縣(市、區)級儲備為主體,鄉鎮和村級儲備為補充的綜合應急物資儲備網路,對多災易災地區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增加建設規模和庫點布局。推動高標準糧食儲備倉容建設,最佳化完善肉、棉、糖、鹽等重要商品儲備設施布局。最佳化公共衛生類應急物資儲備設施布局。進一步健全以1個省級物資保障基地、5個區域綜合保障基地、8個專業救治基地為骨幹,市、縣兩級醫療機構為基礎的儲備網路。支持省級醫藥流通儲備基地建設,到2025年省級醫藥流通儲備倉儲面積達到約30萬平方米。強化公共衛生應急保障技術儲備,新建和最佳化一批技術創新和新型研發平台,推進生物醫藥創新公共服務平台、醫療器械檢測評價和創新服務綜合體等建設。加強能源儲備供給支撐。強化與全省能源生產生活供給需求的銜接,重點完善寧波、舟山等沿海公共煤炭運輸碼頭以及各大燃煤電廠煤炭儲備設施,加快推動綠色石化基地等原油及成品油儲運設施建設,推進沿海地區LNG接收站及內陸城市LNG氣化站建設。提升倉儲設施現代化水平。充分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科技手段,推進“智慧儲備”建設,加快省市縣三級儲備庫及其配套設施標準化、智慧型化改造提升。
“十四五”全省應急物資政府儲備布局目標
專欄1 “十四五”全省應急物資政府儲備布局目標
一、綜合應急物資和糧食儲備布局
綜合應急物資
按照“1+4+N”模式進行總體布局,即1個省本級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4個省級區域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按四大都市區布局,由屬地負責建設,分別代儲部分省級物資)和N個市縣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綜合考慮1個省本級和4個省級區域儲備庫的總量建設規模,對新建的省本級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建築面積總體控制在2萬平方米以內,市級庫倉儲面積達到3000平方米以上,縣(市、區)級庫倉儲面積達到1000平方米以上,根據當地實際和現有條件進行合理布局。
責任單位:省糧食物資局、省應急管理廳
糧食
最佳化糧食倉儲設施布局,全省糧食儲備完好倉容達到800萬噸以上。依託糧食批發市場、糧食加工企業、國有糧庫,在浙東(寧波、紹興、舟山)、浙南(溫州、台州、麗水)、浙西(金華、衢州)、浙北(杭州、嘉興、湖州)改造建設若干個省級糧食應急保障中心,在市、縣兩級布局建設一批糧食應急保障中心。
責任單位:省糧食物資局
二、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布局


主要依託省市縣各級醫療機構,按照“1+5+8+N”模式進行總體布局。
1個省級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基地。依託由省人民醫院為基礎組建的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倉儲基地,擴建1個省級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基地。
5個省級區域衛生應急綜合保障基地。由杭州市、溫州市、舟山市、麗水市、金華市衛生健康委牽頭負責建設浙北、浙南、浙東、浙西、浙中5大區域衛生應急救援綜合保障基地。其中浙北基地覆蓋杭州、湖州、嘉興、紹興地區;浙南基地覆蓋溫州、台州地區;浙東基地覆蓋舟山、寧波地區,同時組建國家海上緊急醫學救援基地;浙西基地覆蓋麗水地區;浙中基地覆蓋金華、衢州地區。
8個省級衛生應急專業救治基地。以省人民醫院為主體,建立省級核與輻射救治基地;以省立同德醫院為主體,建立省級心理干預救治基地;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為主體,建立省級危化中毒救治基地和省級傳染病救治基地;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為主體,建立省級創傷救治基地和省級燒傷救治基地;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為主體,建立省級兒童救治基地;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為主體,建立省級母嬰救治基地。
N個市縣衛生應急綜合保障基地。以市、縣兩級醫療機構為主體,布局建設一批衛生應急綜合保障基地。
責任單位:省衛生健康委

三、搶險救援類應急物資儲備布局


綜合應急救援
按照“1+4+N”模式進行總體布局,包括布局1個省本級應急救援平台、4個省級區域應急救援平台(按四大都市區布局,由屬地負責建設,省級給予命名掛牌和適當補助支持)和N個市縣應急救援物資庫(消防救援站)。
責任單位:省應急管理廳、消防救援總隊
防汛防台
圍繞全省防汛重點縣(市、區)加強省級防汛物資分儲點建設。依託4個省級抗洪搶險專業救援隊和8個支隊級救援隊,強化抗洪搶險專業設施能力,配備衝鋒舟(艇)不少於6艘/隊。
責任單位:省應急管理廳、省水利廳、省消防救援總隊
森林滅火
加強省級森林滅火物資儲備。重點儲備攜帶型滅火機、SXP森林消防風水化快速機動站、山地遠程輸水車、集成吊倉、串聯水泵等應急物資。
責任單位:省消防救援總隊、省林業局、省應急管理廳
化工滅火
依託1支省級化工災害事故處置專業隊、7支重型化工災害事故處置編隊和3支輕型化工災害事故處置編隊,儲備各類搶險救援、個人防護等物資。

地震災害
加強地震專業消防站和救援物資儲備庫建設,依託全省2支地震災害救援重型專業隊和8支地震災害救援輕型專業隊,儲備各類搶險救援、個人防護等物資。

空勤救援
依託6支省級空勤救援專業隊和其餘各地市空勤救援小組,儲備各類空勤救援裝備、個人防護等物資。

山嶽(高角度)救援
依託3支省級山嶽救援專業隊和9支市級山嶽救援專業隊,儲備人員轉移、人員搶救等救援物資。

特種救援
依託全省重型機械大隊、軌道交通救援專業隊、核生化偵檢和洗消救援專業隊、森林火災救援專業隊等特種救援隊伍建設,儲備特種救援攻堅裝備和防護裝備,滿足特殊區域、極端環境、複雜條件、長久處置需求。

維穩處突
實行分級定額儲備,根據省、市級公安機關警力數量等因素,儲備常量相應價值的應急物資,縣級公安機關根據實際需要,儲備一定數量的常規裝備和生活保障物資。
責任單位:省公安廳
四、能源保供類應急物資儲備設施布局


以沿海公共煤炭運輸碼頭和沿海電廠為重點布局煤炭儲備設施。依託鎮海港區、穿山港區、六橫島和衢山鼠浪湖島公共煤炭運輸碼頭,布局建設煤炭儲備設施。推進電廠儲煤設施的提升改造。
責任單位:省能源局、省建設廳

以寧波、舟山為重點布局油品儲備設施。原油方面,加快推進浙江自貿試驗區原油儲運設施建設,近期重點推進大榭等原油倉儲項目建設。成品油方面,重點布局在舟山、寧波,加快彌補浙西南地區等成品油管道尚未覆蓋區域設施,近期重點推進外釣、魚山等成品油倉儲設施建設。


以沿海LNG接收站和城燃LNG氣化站為重點布局天然氣儲備設施。加快推進寧波、舟山、嘉興、溫州、台州等沿海地區LNG接收站建設,重點在紹興、衢州、金華、麗水等儲氣能力不足的內陸城市選址建設LNG氣化站。近期重點推進浙江LNG接收站二期、舟山LNG接收站二期、嘉興獨山港LNG中轉儲運站、溫州狀元岙LNG中轉儲運項目、台州大麥嶼LNG中轉儲運項目和地方城燃LNG氣化站等項目建設。


3.強化分類應急物資儲備設施布局協同共享。推動市縣級應急物資儲備基礎設施資源整合,“十四五”期間,鼓勵條件成熟的市縣積極開展綜合應急物資、公共衛生類和搶險救援類3類應急物資儲備設施“3合1”、“2合1”建設。
4.構築多元儲備模式。加快整合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及家庭等多元主體儲備資源,推動建立政府部門、企業、社會協同合作的應急物資儲備新格局。健全應急物資政府儲備。積極落實省市縣各級政府物資儲備任務,強化政府儲備在生活保障、能源保供等重點應急物資儲備中的主體作用。市縣級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本級應急物資目錄,明確物資儲備的種類、方式、數量和儲備責任單位。創新政府儲備市場化改革,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暢通物資儲備社會參與渠道。充分發揮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以及社會公益組織等在應急物資儲備中的作用,制定實施家庭應急物資儲備建議清單,推動政府儲備與企商業儲備、實物儲備與生產能力儲備、分散儲備與集中儲備、社會化儲備和專業化儲備有機結合,提升物資儲備效能。積極推動儲備模式創新。積極建設地下應急物資儲備庫,滿足應急應戰應災複合需要;鼓勵發展“雲端儲備”,推動物資儲備基地信息互聯、資源共享,加強物資雲端調度、動態補倉等功能開發和套用;探索對能快速生產且具備充足產能儲備的物資“零庫存儲備”,加強物資全鏈條、全流程、全周期智慧型管理,確保應急物資按需精準投送;構建軍民融合物資儲備共享模式,加強軍地聯儲信息共享,實現軍隊和地方政府對應急物資儲備的可視化管理和供需有效對接。
 全省應急物資儲備模式
專欄2 全省應急物資儲備模式
生活保障類應急物資。完善政府儲備和商業代儲相結合的儲備模式、建立健全分品種多樣化儲備模式、探索建立區域合作儲備機制。糧食物資形成“官儲”“民儲”互為補充、互相促進的全社會儲備新格局。探索棉花、食糖、食鹽等重要商品的滾動儲備模式。
公共衛生類應急物資。按照“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管理”的原則,以醫療機構物資儲備為主體,政府專項儲備和社會儲備為補充,形成多點布局、省市縣分級、全省域覆蓋的保障網路。
搶險救援類應急物資。按照搶險救援隊伍建設標準,配備防汛防台抗旱、森林防滅火、危化品事故救援、地震和海洋災害事故等裝備;根據全省公安機關應急物資儲備標準加強維穩處突裝備儲備。
能源保供類應急物資。建立健全以企業社會責任儲備為主體,地方政府儲備為補充的煤炭儲備體系。推動民營企業代儲政府儲備油,在浙江自貿試驗區積極探索商業儲備、政府儲備轉換輪換機制,創新國家儲備與企業儲備相結合的石油儲備模式。建立以全省LNG接收站設施儲氣能力為主,相鄰地市集約化、規模化建設儲氣設施為輔,自建本地化儲氣設施為基礎保障的儲氣體系。
5.創新儲備物資輪換、更新和退出機制。科學確定應急物資儲存期限,建立高效動態的應急物資輪換機制,通過供應周轉、調撥使用、市場銷售、返廠輪換、代儲輪換等形式,實現應急物資儲備的良性循環。健全重要商品推陳儲新機制,加強應急物資市場化調節力度,縮短儲備周期,保證儲備商品的質量。建立健全應急物資銷毀退出標準,加強應急裝備物資的更新和維護,強化經常性和有效性的督促檢查,完善應急物資到期質量鑑定和委託評估機制。
建設規範靈活、渠道多樣的採購籌措體系
1.科學動態制定採購計畫。統籌做好應急物資採購工作,常態化制訂年度計畫,明確品種目錄和產品標準,按計畫完成年度採購,持續做好採購物資動態更新,強化物資入庫管理。加強應急儲備物資政府採購相關產品許可認證、質量監管和檢驗檢測,全力保障物資質量安全。規範採購流程,建立應急裝備儲備準入制度,推行應急裝備制式化,非裝備類應急物資採購按照政府採購有關政策規定執行,原則上採取公開招標方式。提高採購效率,研究制訂緊急採購管理辦法,特殊情況下按“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原則,建立“綠色通道”,依法進行應急採購。
2.拓展多元化採購渠道和方式。統籌運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建立健全國內國際市場應急物資採購制度。充分發揮全省浙商資源優勢和各地締結的友好城市、駐外機構和企業、跨境電商平台作用,積極拓展利用各方應急物資保障資源。鼓勵支持省物產集團、省能源集團、省國貿集團、國藥控股、國藥器械等重點國有企業發揮自身優勢,協助做好應急物資採購工作。構建全省統一、聯通全國的應急物資採購供應平台。
全省應急物資多元採購渠道
專欄3 全省應急物資多元採購渠道
國有企業渠道。充分發揮省物產中大集團、省國貿集團等全球化發展優勢和供應鏈集成服務優勢,整合國內、國際物資採購渠道資源,加強生活保障類應急物資、公共衛生類應急物資、搶險救援類應急物資、物流調配等應急保障。發揮省能源集團作為全省能源保供主力軍作用,加強緊急協調電煤資源採購工作,緊密協同戰略供煤商,提前鎖定進口煤炭,全面利用沿海LNG接收站條件,強化與中海油、新奧等天然氣供給方的協調採購。
商貿流通企業渠道。積極發揮世紀聯華、沃爾瑪、華潤萬家及聯華華商、三江、人本、浙北、東方等各地大中型超市作用,拓展生活保障、衛生防護等應急物資省外採購渠道。依託金光食品(寧波)有限公司、浙江歐恆進出口有限公司、浙江大洋世家股份有限公司等主要進出口物資企業,加強進口肉類、糧食、水海產品等重要生活保障物資國際採購。
電商平台渠道。充分依託天貓國際、考拉海購等大型電商平台資源,加快布局全球應急物資採購網路。發揮盒馬鮮生、每日優鮮等食品生鮮電商平台作用,強化對糧油肉蛋等生活保障物資的應急採購。
3.健全緊急徵用及補償機制。研究制訂應急物資徵用和補充實施辦法,完善徵用和補償機制,必要時依法實施應急徵用。探索建立應急徵用補償資金分級管理制度,由省市縣人民政府多渠道籌集,統籌安排使用。做好應對突發事件所需物資、場所調查登記,建立應急徵用預備清單,完善應急徵用方案。規範應急徵用實施流程,糧食、能源、衛健、交通等部門各司其職,負責各自職責內應急物資徵用。按照合法合理補償、補償直接損失和實際損失的原則,合理確定補償範圍和費用。
4.完善應急物資捐贈機制。充分發揮省工商聯、省僑聯、省紅十字會、省慈善聯合總會等單位和第三方社會組織作用,加大社會捐贈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類網路、媒體,推動擴大應急物資捐贈渠道網路。強化社區捐贈物資統籌整合,推動物資捐贈供需精準對接,建立健全全省應急物資捐贈平台,建立快速錄入和分類存放系統,實現捐贈物資高效接收、精準分配。完善應急物資捐贈制度,規範捐贈應急物資管理,加強對捐贈應急物資分配使用的全程監督,加快完善公益組織、物資使用單位的信息公開機制。拓展發展國際捐贈渠道,調動海內外組織、企業、浙商、僑胞的捐贈積極性,及時啟動國際捐贈物資“綠色通道”,對國際捐贈物資實行零等待驗收。
建設精準對接、鏈條完備的生產動員體系
1.建立健全產能儲備機制。結合實物儲備規模及產品屬性、生產周期等因素,研究確定產能儲備的應急物資範圍和規模。充分依託已有生產能力,採用日常備份產能與平級轉換產能相結合、企業自願參與的方式,開展應急物資產能儲備。研究制定應急物資產能儲備目錄,選擇具有生產資質、綜合實力較強、經營管理規範的企業納入目錄,並實行動態調整。強化應急物資產能儲備管理,推進省市縣各級政府與具備條件的物資生產企業建立應急儲備協定。督促承儲企業建立健全產能儲備管理規章制度和運維體系,常態化開展產能儲備設施日常維護、測試等工作,確保儲備產能具備隨時投用的條件。統籌最佳化全省應急物資產能布局,圍繞四大都市區等重點區域,以現有應急物資生產基地和產業園區為基礎,建立與需求相適應的應急物資生產供應能力,建立完善區域和省域內產能保障聯動機制。
 全省應急物資主要產能儲備、商業代儲建設
專欄4 全省應急物資主要產能儲備、商業代儲建設
生活保障類應急物資。更新完善浙江救災物資生產廠家名錄,鼓勵市縣根據地方實際需求自主確定救災物資生產廠家。加快推進省市縣各級政府與救災物資生產廠家名錄內企業或當地大型救災物資生產企業、食品供應企業建立應急協定儲備,保證應急期間救災物資供應渠道。探索生活保障物資替代商品儲備試點,根據地方消費習慣,因地制宜探索禽肉、牛肉、魚肉等儲備,減輕豬肉儲備壓力。探索建立棉花、食糖、食鹽等物資滾動儲備模式,加大輪換力度。
公共衛生類應急物資。建設國內領先的應急醫療物資生產基地,推進公共衛生應急產品研發以及快速生產平台建設,建立重大傳染病高通量藥物篩選與疫苗研製平台,加快推進疫苗批簽發實驗室建設,支持疫苗和藥物研製企業擴大生產承接能力。制定有針對性的應急醫療物資目錄和生產、轉產、研發企業清單,科學調整醫藥儲備的品種、規模和結構,提升儲備效能。完善醫藥儲備管理制度,提高戰時狀態的緊急擴容和自主保障能力。
搶險救援類應急物資。依託行業部門、供銷社、生產廠家、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等進行儲備,材料類物資可採用屬地社會號料方式儲備,部分大型救援裝備設施可採取企業協定或責任儲備方式以體現節約高效。維穩處突裝備設備主要以公安機關實物儲備為基礎,協定代儲為補充。
能源保供類應急物資。探索煤炭儲備多元化,鼓勵省內煤電企業與大型煤礦企業建立煤炭儲備合作機制,委託大型煤礦企業實行代儲代存。在浙江自貿試驗區探索創新國家儲備與企業儲備相結合的石油儲備模式,大力推動民企參與石油政府儲備,積極爭取在浙江自貿試驗區率先開展國家儲備油輪換試點。探索建立儲氣輔助服務市場,鼓勵和引導儲氣能力不足的內陸地區向儲氣能力富裕的沿海地區購買儲氣服務,鼓勵相關地方政府和企業通過簽訂可中斷供氣契約等方式購買或簽約調峰能力。
2.加強應急轉產和協作生產。建立健全應急物資產能儲備、原料供應、生產製造、產品調配等監測機制,對應急物資產能、產量和庫存等進行動態跟蹤,夯實應急轉產基礎。建立健全應急物資集中生產調度的工作預案,規範啟動開展應急物資產能儲備的相關程式,強化關鍵原材料和設備供應,組織重點產品定點生產和定向調配,提升應急物資生產效率。強化應急物資及配套原材料保障,提升企業柔性化生產能力和應急擴容轉產能力。積極協調解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生產資質辦理、產品送檢、原材料採購、生產場地等共性問題,推動企業協作聯產。推廣駐企服務、志願促產、轉產擴能、協作生產、智慧型改造、分類指導、科研攻關、材料替代、裝備突破、數字套用等“抗疫生產十法”經驗做法,提升應急動員和協作生產效率。
3.培育發展安全(應急)產業。加大安全(應急)產業培育力度,聚焦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四類突發事件預防和應急處置需求,鼓勵企業研發先進、急需的安全(應急)技術、產品和服務。加強關鍵技術攻關,攻克制約應急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加快推動5G、物聯網、北斗導航、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慧、新材料等高新技術與應急產業深度融合。加大首(台)套裝備認定和推廣套用力度,推進安全應急裝備套用試點示範工程。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安全(應急)產業聚集區,打造區域性創新中心和成果轉化中心。培育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安全(應急)產業骨幹企業和知名品牌,積極創建國家級安全(應急)產業示範基地,深入推進舟山、江山兩個國家級應急產業示範基地建設。
全省安全(應急)產業示範基地
專欄5 全省安全(應急)產業示範基地
舟山國家應急產業示範基地。圍繞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打造油品全產業鏈的總體思路,依託現有產業基礎,整合區域應急產業資源,通過政策引導,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圍繞國家明確監測預警、預防防護、處置救援、應急服務四個應急產業發展方向,以危化品(油品)應急救援為重點,著力做強海上應急救援船、海底管線預警檢測、智慧型安防、自貿區油品全產業鏈應急保障等應急產業。
江山國家應急產業示範基地。圍繞建設中國消防第一城目標,全面推進江山消防應急產業創新發展,重點做強全自動乾粉滅火系統、D類滅火劑、無線火災報警系統等應急設備產業,進一步擴大消防應急產業規模。深化產業數位化轉型發展,加快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幹企業,壯大一批特色明顯的中小微企業,形成有利於產業鏈完善發展的融合創新機制,不斷增強江山消防應急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建設反應迅速、韌性可靠的應急物流體系
1.加強應急物資基地集疏運體系建設。統籌整合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依託乾支銜接、快速聯通的立體交通網路,促進應急物資儲備網路與應急運輸交通網路的“兩網融合”。充分利用物流配送中心、郵政快遞分撥中心等社會應急運輸服務渠道,布局建設50個左右應急物資運輸中轉站,構建不同場景下的儲備物資應急運輸組織預案,提高應急運輸組織保障能力。
2.多渠道充實完善應急運力儲備。建立以政府儲備運力為支撐、社會運輸企業積極參與的應急運輸組織模式。合力推進省市縣儲備運力信息庫建設,定期開展應急運輸保障演練活動,著力提高應急運輸快速回響能力。加快全省民用機場、機降點規劃建設,大力發展通用航空產業,創新出台政府購買航空應急救援服務制度,建立完善全省應急救援航空體系。健全冷鏈物流的應急運輸行業標準,加快補齊冷鏈物流短板,提高冷鏈企業管理水平,提升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水平。
 全省應急運力儲備建設
專欄6 全省應急運力儲備建設
全省道路、水上運輸運力儲備。組建由骨幹企業參與的應急運輸車隊和船隊,力爭到2025年,安排落實道路貨運企業超200家,中重型、廂式、冷鏈、貨櫃等各類車輛超1000輛;沿海與內河運輸企業超10家,配備巡防艇、打撈船、拖船等應急船舶超500艘,船舶運力合計超300萬噸載重,基本滿足全省應急運力調配需求。
全省應急航線運輸運力儲備。構建適應多災種、覆蓋災害多發地區的應急救援航空力量網路,近期布局5架左右常年備勤直升機,中遠期布局12架左右、18架左右備勤航空器,開通超30條國際全貨機航線,強化國際應急物流能力,高水平建設全省應急救援航空體系。
3.加強應急運輸組織協同聯動機制建設。建立完善公安、交通等部門之間的聯動機制,建立全省高速公路、國省道、重點航道應急運輸快速通道,確保應急運輸車輛優先通行。落實長三角地區應急運輸交通管控協同機制,推動應急運輸車輛跨區域互認互通,實現長三角省市應急運輸通道一體化協同。加強應急運輸企業與口岸管理單位的溝通聯繫,提高國際物流通關能力,加強與國際物流網路的有序銜接。
建設統一指揮、科學高效的調配使用體系
1.完善分級應急回響機制。根據突發應急事件回響等級、應急物資需求緊缺程度,建立健全分級應急回響機制。各級各部門應首先動用本級、本部門應急物資儲備,在本級、本部門儲備難以保障時,可向上一級部門或本級應急處置協調機構提出應急物資調用申請。當突發公共事件回響級別為III級(較大)以下時,原則上由市縣級政府負責保障,省里一般不再供應。當突發公共事件回響級別為II級(重大)以上時,各地、各有關單位在自身庫存難以滿足需求前提下,可申請調用省級應急物資儲備。省級應急處置協調機構統籌全省應急物資的調配調用,建立協同保障機制。健全完善重要應急物資調撥令制度,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嚴格執行調撥指令,負責組織實施應急物資調運等工作。
2.健全指揮調度和聯保機制。健全完善全省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反應靈敏、協同聯動的應急物資保障指揮體系,加強對應急物資需求、儲備、生產、採購、調配使用等全鏈路信息共享、環節打通和資源整合。加強區域協同,謀劃布局若干個區域應急救援平台,建立健全長三角區域聯保機制,提高應急物資協同互保能力,完善物資使用清算機制。針對性編制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物資保供工作指南,明確政府、企業以及民眾等參與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公羊會等社會公益救援組織在應急救援演練、專業化設備使用培訓等方面的作用,強化專業應急救援力量補充。加強全省生活保障物資市場保供穩價數位化監測,強化與各類突發事件指揮平台及應急物資管理平台對接,保障市場有序供應。注重平急結合,建立平時服務、災時應急的調度協同機制。建立軍地應急物資分級分類管理、相互調用調配機制。
3.加強應急物資回收管理和評估提升。強化應急物資使用管理,對生活類、救援類等可回收利用的應急物資,提高回收水平和使用效率,建立健全應急物資回收利用責任制度,做到專人負責、手續完備、定點儲存、專項管理,做好保養、維護(修)工作。建立應急物資評估提升機制,根據省內外重大突發事件典型案例,通過情景推演、模擬演練、復盤實操等方式,對應急物資儲備體系進行環節檢驗、能力評估,定期開展查漏補缺,確保全省應急物資儲備保障持續改進提升。
建設責權清晰、整體智治的工作支撐體系
1.明確應急物資儲備責權分擔。深化應急物資儲備管理改革,進一步最佳化明確各類儲備物資的物權歸屬、事權和支出責任。落實分級分類儲備機制,省級按照應對處置省內跨區域重大突發事件所需,主要儲備需求量大、保障程度高、緊迫性強以及價值高、生產周期長或需要定製的應急物資;市、縣(市、區)根據應對處置較大及一般突發事件所需,儲備符合區域突發事件特點的應急物資。各有關部門(單位)按職責承擔儲備任務,科學確定各類應急物資儲備規模和方式。
 應急物資儲備管理省級職能部門
專欄7 應急物資儲備管理省級職能部門
生活保障類應急物資
省糧食物資局、省商務廳、省應急管理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經信廳、省市場監管局等(列第一的為牽頭部門,下同)
公共衛生類應急物資
省經信廳、省衛生健康委、省農業農村廳、省藥監局、省消防救援總隊等
搶險救援類應急物資
防汛防台抗旱
省水利廳、省建設廳、省糧食物資局、省消防救援總隊、省交通運輸廳、省應急管理廳等
消防救援
省消防救援總隊

森林火災
省消防救援總隊、省林業局、省應急管理廳

地質(地震)災害
省建設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應急管理廳

危化品事故
省消防救援總隊、省應急管理廳、省生態環境廳

礦山(隧道、捷運)安全事故
省消防救援總隊、省交通運輸廳、省應急管理廳

建築事故
省建設廳

突發環境事件
省生態環境廳、省消防救援總隊、省應急管理廳

生物災害
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海洋災害及事故
浙江海事局

核與輻射事故
省生態環境廳、省衛生健康委、省經信廳、省消防救援總隊等

交通安全事故
省交通運輸廳、省公安廳、浙江海事局、省消防救援總隊等

民航飛行事故
民航浙江安全監管局、省交通運輸廳、省應急管理廳、省消防救援總隊

鐵路安全事故
杭州鐵路辦事處、省應急管理廳、省消防救援總隊

信息網路安全事故
省委網信辦、省公安廳、省通信管理局

社會安全事件
省公安廳

能源保供類應急物資
省能源局、省糧食物資局、省建設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其他相關部門(單位)按職責承擔應急物資儲備保障任務,並建立本部門(單位)應急物資儲備制度。


2.完善管理制度和法規政策。建立健全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應急物資儲備管理制度,對應急物資儲備管理的職責分工、採購儲備、倉儲管理、調撥運輸、分發使用、回收報廢、經費保障等加強制度約束和規範保障。健全省市縣聯動、供需對接、軍地協作、社會力量動員及補償、常態化演練及考核評估等機制。適時修訂完善應急物資組織協調、工作流程等法規政策,明確各利益相關主體的責權。加強對社會公益組織的培育扶持,著力發揮其在應急物資捐贈、特種專業應急培訓和能力保障等方面的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
3.提升應急物資保障整體智治水平。積極運用新一代科學技術,加快提升應急物資儲備設施網路、應急風險分析和管理平台信息化水平,提高應急處置救助效率。實施應急物資儲備設施“新基建”提升行動,加強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等數位技術在應急物資儲備、管理和救援設施設備中的套用。系統推進覆蓋全省的風險感知網路建設,加強全省應急管理風險數字地圖開發和套用。建立全省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一庫歸集、一圖可視、一單申請、一令調撥、一碼追蹤”,強化對全省域、全品類、全模式應急物資儲備數據歸集統計,深化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等跨部門多業務協同應急場景功能套用,整合全省所有應急相關信息系統的物資管理功能,推動應急物資“儲采產調用”全鏈條可視可控,建立健全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應急物資儲備數據實時互動工作機制,建立全省統一的應急物資管理辦法,加強系統運行維護和疊代升級,為實現應急保障“整體智治”奠定堅實基礎。
全省應急物資保障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功能設計
專欄8 全省應急物資保障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功能設計
統計監測功能。歸集、統計全省各級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應急物資儲備情況,平時重點統計監控應急物資產能、流通、實物等全模式物資的儲備和消耗情況,以及應急運力布局情況,智慧型預警儲備不足、過度儲備、重複儲備等情況;災時實時歸集各類應急物資調動情況,並預警物資缺口、調度逾時等情況。
調度保障功能。各級應急物資領導小組根據物資需求方的物資需求“申請單”,快速查詢並定位突發事件一定範圍內應急物資、儲備倉庫、生產能力、應急運力等相關資源,制定應急物資調度方案並下發“調撥令”,通過跨層級、跨部門、跨區域任務拆解至物資供應方,生成“追蹤碼”,全程跟蹤物資在途和交接情況,實現應急物資調配全過程可控可視。
決策分析功能。建立應急物資全域供給保障節點選址評價指標體系,支持應急物資倉庫選址;基於應急物資需求與供給匹配情況,提供儲備布局結構最佳化方案;根據物資最佳化儲備需求和輪換機制,進行跨項目、跨部門、跨區域應急物資採購和調撥管理,指導全域開展集約高效的平衡利庫作業;根據應急事件預案進行應急物資保障實戰演練,檢驗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開展應急物資儲備、調撥、使用的績效評估。
工作管理功能。開展應急物資規劃和年度計畫的編制、審核、印發等日常管理工作,將規劃轉化為可分解落實的儲備和調度任務,並支持規劃和計畫實施情況量化分析;開展針對不同應急事件類型和回響等級的應急物資預案編制和疊代升級管理;根據國家標準,制定符合我省實際、可操作性較強的物資目錄,在全省範圍內對應急物資實施動態管理;支持各省級部門、各地市應急物資相關考核工作,通過建立考核指標體系,完成對應急物資年度工作的考核評價,同時對各有關部門和地市的工作進行日常監督;基於災時應急調度保障和平時儲備管理、平衡利庫的物資採購和調度情況,提供物資清單作為費用結算的依據。

保障措施

強化組織領導

最佳化整合分散在省有關部門(單位)的應急物資管理職能,成立省應急物資保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發展改革委。加強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構建完善統分結合的應急物資儲備管理保障機制。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議事協調機制,加強部門工作協同,及時處置應急物資保障中的重大問題。各市、縣(市、區)結合本地實際,分別建立相應議事協調機構。

注重規劃落實

根據本規劃發展指標和任務,市縣結合實際,分解落實,制定工作方案,明確重點任務。建立健全規劃實施協調和銜接機制,加強重大項目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等銜接。各級發展改革部門聯合應急物資儲備管理相關部門,科學制定計畫進度,明確重大項目、重點工程建設責任,並納入部門和政府年度工作考核。

最佳化要素保障

加強對政府應急物資儲備資金的預算管理,支持應急儲備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落實適用於應急物資商業儲備和產能儲備的財政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創新科技政策扶持力度,鼓勵針對我省應急突發事件物資保障等開展一批專項研究,支持優先列入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加強應急物資儲備項目的土地指標保障工作。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完善多層次應急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推進專業化搶險救援隊伍建設。

規範評價監督

建立應急物資監督評估和動態監測制度,探索建立應急物資儲備效能評估制度。建立健全規劃實施年度監測分析和跟蹤評估制度,對確定的目標指標、主要任務和重大項目落實情況進行及時評估。省級部門出台應急物資儲備管理辦法,加強專項規劃實施管理和應急物資儲備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定期對應急物資儲備體系進行環節檢驗、能力評估。加強地方落實情況考核,建立健全應急物資儲備管理考核辦法,適時對規劃落實情況進行跟蹤考核。完善各市、縣(市、區)物資儲備建設評估,健全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