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綜合交通發展“十四五”規劃

《杭州市綜合交通發展“十四五”規劃》是為打造人民滿意交通樣板城市和交通強國示範城市,根據《浙江省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十四五”規劃》和《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精神特制定的規劃。由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於2021年12月11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杭州市綜合交通發展“十四五”規劃
  • 印發機關: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 印發日期:2021年12月11日
  • 發文字號:杭政辦函〔2021〕63號
印發信息,規劃全文,

印發信息

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杭州市綜合交通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杭政辦函〔2021〕63號
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
《杭州市綜合交通發展“十四五”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相關布局圖和項目清單,由市發改委會同市交通運輸局另行公布。
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12月11日

規劃全文

杭州市綜合交通發展“十四五”規劃
為打造人民滿意交通樣板城市和交通強國示範城市,根據《浙江省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十四五”規劃》和《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精神,特制定本規劃。規劃範圍為杭州市行政區劃範圍,規劃面積為16853平方公里,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
第一章發展基礎
一、發展成就
(一)交通基礎設施引領區域開放協調發展。
1.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再創新高。“十三五”時期,是我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服務水平提高和轉型發展的“黃金時期”。“十三五”期間,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資4522億元,年均投資約904億元。其中,城市軌道投資1962億元,占比43.4%;公路投資1198億元,占比26.5%;城市道路投資657億元,占比14.5%;鐵路、水運與民航投資占比分別為7.7%、3.1%和3.1%。總體而言,“十三五”時期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取得較大進展,對杭州整體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顯著帶動作用。
2.航空服務水平發展迅速。“十三五”時期,為強化蕭山國際機場的國際門戶樞紐地位,重點實施蕭山國際機場T4航站樓、飛行區改擴建、陸側交通中心等項目建設,完成投資139億元。蕭山國際機場三期項目於2018年開工建設,實現不停航施工。2019年在蕭山國際機場運營的各類航空公司共71家(含運營定期包機航班),其中國內32家,地區7家,國際32家。年內通航點(包括定期包機)已達190個,其中內地128個,地區6個,國際56個(含洲際18個)。隨著機場設施不斷完善,機場客貨運量逐年增加,2019年旅客吞吐量達到4010萬人次,穩居全國機場前十位,其中出入境旅客548萬人次,旅客吞吐量占全省航空客運的57%;貨郵吞吐量達到69萬噸,是全國排名第五的貨運機場,貨郵吞吐量占全省航空貨運的76%。相比“十二五”期末,旅客吞吐量增長41%,貨郵吞吐量增長62%。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旅客吞吐量有所降低,為2822萬人次,但貨郵吞吐量增長明顯,為80.2萬噸。
3.高速鐵路網路持續完善。“十三五”時期,杭黃高鐵建成通車,杭州南站樞紐改建後投入使用,湖杭鐵路(含杭州西站)、建衢鐵路、杭溫鐵路二期、金建鐵路等開工建設,初步形成“一軸五向”的高速鐵路網路,完成投資347.81億元。2019年鐵路客運量達到8870.4萬人次,貨運量達到537萬噸,較“十二五”期末分別增長68%和75%。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完成鐵路客運量5895萬人次,貨運量有所增加,達到578萬噸。
4.高速公路里程大幅提升。“十三五”時期高速公路建設穩步推進,完成投資610.5億元。相繼建成杭州繞城高速西複線、千黃高速淳安段、建德至金華高速杭州段,完成杭金衢高速拓寬杭州段、杭寧高速改擴建工程,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84公里,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到800公里,初步形成由“二繞九射二連”13條骨架組成的高速公路網。滬杭甬高速城區段提升改造、臨金高速臨安至建德段、杭紹甬高速杭州段3個項目仍在建設,建設里程141.6公里。
5.國省幹道實現提質升級。“十三五”時期,除高速公路外,我市大力開展國省道路網建設。相繼完成了330國道淳安臨岐至湍口段改建、104國道苕溪大橋拓寬整治工程、320國道提升整治工程(崇賢至東湖連線線工程一期工程)、104國道餘杭馬頭關至勾莊段改建、104國道馬頭關至南山配套工程、104國道瓶窯至勾莊段綜合整治工程等主要國道項目,國省道項目合計完成投資約355億元。
到“十三五”期末,全市形成了廣域覆蓋的公路網路,公路總里程達1.69萬公里,路網密度為100.28公里/百平方公里,相較“十二五”期末,公路總里程增加約900公里,路網密度增加5.3公里/百平方公里。受高鐵開通運營以及私家車快速增長影響,2019年公路客運量達9360萬人次,相比“十二五”期末減少7231萬人次,降幅達44%;公路貨運量31732萬噸,相較“十二五”期末增加7932萬噸,增幅33.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完成公路客運量4535萬人次,貨運量有所增加,達到34837萬噸。
6.水運發展水平穩步提高。“十三五”時期,以三級、四級航道建設為重點,推進全市內河骨幹航道網建設,完成投資139億元。其中,京杭運河二通道工程於2016年全線開工,桐廬富春江船閘建成投用,建德十里埠綜合作業區和蕭山義橋作業區基本建成。隨著全市內河骨幹航道網日益完善,內河通航瓶頸逐步消除,有效擴大了現有幹線航道的輻射半徑,客貨運量逐年遞增。2020年水路貨運量為6384萬噸,較“十二五”期末增長21.6%;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水路客運量為339萬人次,較“十二五”期末下降43.2%。
7.城市軌道交通初步成網。“十三五”時期,城市軌道交通三期全面開工建設,完成投資1962.37億元,約為“十二五”期間的4.6倍;截至2020年底,累計通車裡程306公里,“十三五”期間新增運營里程224.5公里,實現十城區捷運全覆蓋;2020年,城市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約230萬人次/日,為“十二五”期末的3.8倍,最高單日客運量突破300萬人次/日。
8.城市骨幹路網基本成型。“十三五”期間城市道路投資657億元,2019年城市道路總里程達3990公里,相比“十二五”期末增加1000公里。“十三五”期間建成快速路里程127公里,快速路通車裡程達到256公里,“四縱五橫”快速路網基本建成,“三連十一延”全面推進,基本形成主城、副城及組團“45分鐘”立體交通網路時空圈,有效提升城市能級,拉大城市空間結構,疏解和最佳化城市中心功能。“十三五”期間建成主次幹道里程247公里、支小路里程130公里,主城區內道路網路基本建成,對外聯繫通道逐步完善,新城新區配套骨幹路網基本形成。道路面積率、道路網密度等指標均穩步提升,道路網密度達到6.15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積率達到14.4%。
9.地面公交線網持續增加。“十三五”時期,建成28處公交場站,完成投資33.8億元;富陽、臨安撤市設區,杭州市區地面公交線網規模不斷擴大,公交線路規模達到1126條,公交運營車輛達到10290輛,受新冠肺炎疫情及捷運開通影響,2020年地面公交日均客運量約250萬人次/日。
10.停車設施結構趨於合理。2020年,主城區總泊位達到87.1萬個。“十三五”時期,新增停車泊位26.2萬個,其中配建泊位23.3萬個、公共泊位2.9萬個,新建停車泊位以配建泊位為主。停車設施結構持續最佳化,路內停車泊位比例由6%降至3.6%,壓縮至合理水平。
11.交通慢行綠道提質增量。“十三五”時期,新增綠道超800公里,綠道總里程達到3713公里。繞城高速範圍內建成區綠道密度已達1.6公里/平方公里,主城區建成區已實現5分鐘步行達綠道網。“十三五”時期,中東河綠道、聞濤路沿江景觀綠道等10條綠道被評為省級最美綠道。
12.農村公路發展走在前列。“十三五”時期,新改建農村公路超3000公里,建設美麗經濟交通走廊超5000公里。新建改造一批運輸服務站、農村物流點、港灣式停靠站,大力推進農村公路安防工程、橋隧維護工程、渡口提升工程。編制出台《杭州市建設高品質“四好農村路”三年(2018—2020)行動計畫》《杭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建設高品質“四好農村路”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配套檔案,做到“規劃先行”。桐廬、淳安獲評“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餘杭獲評“四好農村路”省級示範縣。
13.區域融合步伐不斷加快。2018年,杭州都市圈新增衢州市和黃山市,都市圈成員擴充為6個地級市。都市圈交通溝通機制不斷完善,重點推進融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杭州—紹興、杭州—海寧城際軌道於2021年6月建成通車,省內率先實現都市區軌道交通互聯互通;利用蕭甬鐵路的富餘能力,紹興開行了風情旅遊新幹線,並接入杭州南站,杭州—紹興同城化進一步顯現;杭州繞城高速西複線於2020年底開通運行,串聯杭州、紹興、湖州等城市,杭州都市圈迎來“二繞”時代。
(二)交通運輸服務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質量。
1.客運出行方式不斷最佳化。隨著高鐵網路的不斷完善,對外客運方式逐漸由公路向鐵路轉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全市各種運輸方式完成客運量1.22億人次,較2019年下降41.7%。其中,公路運輸完成客運量4535萬人次,占37.2%;鐵路運輸完成客運量5895萬人次,占48.3%,鐵路首超公路成為綜合客運的主力軍。公路客運量下降明顯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方面,“一軸五向”的高速鐵路客運網路初步形成,鐵路的輻射範圍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長距離的公路客運需求不斷降低,中短距離的出行被私家車、公交、拼車等出行方式部分取代。
主城區公交出行比例增加,出行結構不斷最佳化。2019年,主城區公共運輸出行比例為23.4%,相比“十二五”期末增加3.7%,通過合理控制小汽車出行,小汽車出行比例維持在21%。2016年,我市被交通運輸部授予首批“綠色交通城市”稱號。2018年,我市獲評“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範城市”。
2.貨物運輸總量穩步提升。2020年全市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運量4.19億噸,較“十二五”期末增長42.7%。分運輸方式看,完成公路貨運量3.48億噸,水路貨運量6483萬噸,鐵路貨運量和航空貨運量分別為578萬噸和46萬噸。分貨運結構看,公路貨運量占比83.1%,水路貨運量占比15.5%,鐵路貨運量占比1.4%,貨運結構總體穩定。
3.公交優先體系加快形成。市區逐步形成“四位一體”大公交體系,其中,軌道交通開通7條捷運,運營里程306公里,日均客運量230萬人次;主城區公交專用道長度達148.4公里;公共腳踏車共有4735個服務點,車輛12萬輛,日均租用量23.9萬輛;水上巴士運營線路4條,線路里程36.5公里,日均客運量3600人次。
4.郵政快遞業務增長迅速。2020年郵政企業和規模以上快遞服務企業實現業務收入450億元,相比“十二五”期末增長290.3億元,增幅181.8%。其中,快遞業務收入367億元,相比“十二五”期末增長223億元,增幅達154.9%。
(三)交通運輸科技帶動綠色創新水平提升。
1.智慧交通體系基本建成。“十三五”時期,我市先後建成G20峰會智慧交通保障項目、杭州交通運輸系統信息化執法管理平台、杭州市約租車監管平台、杭州市新能源汽車運行監控與管理平台等50餘個項目,完成投資約1.6億元。“5+1+1”智慧交通工程基本形成,即智慧型高效的感知傳輸體系、基於雲平台的大數據中心、協同多元的套用體系、系統完備的標準規範體系、穩定可靠的安全保障體系等5個交通基礎支撐體系,1個全市統一的綜合交通運行服務機制,1套促進智慧交通經濟發展體系,形成感知傳輸智慧型化、分析處理精準化、數據資源線上化、公共服務多元化、交通治理協同化的智慧交通發展“杭州模式”。
2.城市大腦套用提質擴面。2016年我市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城市大腦”,並以交通治理為突破口,希望打通政務、社會數據資源,以數據驅動城市治理。2017年10月,杭州“城市大腦”1.0正式發布,正式接管128個信號燈路口,試點區域通行時間降低15.3%,市內高架的平均通行時間節省4.6分鐘。在主城區,“城市大腦”實現視頻實時報警,準確率達95%以上。2018年“城市大腦”2.0版又將“治堵”範圍擴大了28倍。2019年起“城市大腦”邏輯構架不斷完善,開始從交通“治堵”拓展到各類惠民利民的民生事項,逐漸形成了警務、交通、城管、文旅、衛健、房管、應急、市場監管、農業、環保、基層治理等11大系統、48個套用場景。
3.數字公共出行全面實現。“十三五”時期,市區公交實現移動支付全覆蓋,主城區實現公共腳踏車24小時掃碼支付,整合捷運、公交、水上巴士,實現乘車一碼通。電子收費系統普及迅速,2020年客運車輛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使用率達70%。
4.新能源車輛推廣全國領先。我市在公車輛清潔化與社會車輛新能源車推廣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2020年底市區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公車輛的比例達到88.23%。在社會車輛新能源汽車推廣方面,我市出台政策加速推廣,為運輸裝備清潔化創造了良好條件,2018年、2019年連續排名全國前五位,新能源汽車年銷售量突破5萬輛,建成各類充電樁約4.5萬個,排名全國前列。
5.數字監管水平穩步提升。交通應急指揮中心利用信息化監管系統對客運、危貨行業開展24小時監管,做好客運、危貨企業監控員在崗情況的隨機抽查工作。對信息化監管產生的數據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方法、解決方式和新的工作舉措,為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四)行業治理成效持續提升獲得感安全感。
1.城市治堵成效明顯。“十三五”時期,城市軌道網、快速路網大規模施工,在道路資源大幅減少的情況下,2020年主城區全天擁堵指數為2.0,處於基本暢通級別;早晚高峰擁堵指數分別為5.34與5.19,總體處於輕度擁堵狀態。
2018年我市啟動新一輪五年治堵工作,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公交優先的治理導向,將治堵理念從重視治理機動車擁堵向全面提升市民出行效率和質量轉變。在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引導下,主城區小汽車總量相對平穩,基本穩定在100萬輛左右。在2020年高德擁堵指數全國排名中,我市城市交通擁堵排名相比“十二五”期末顯著下降。
2.安全管理成效顯著。推進行業安全管理專項整治行動,堅持開展“兩客一危”安全整治,“兩客一危”領域智慧型視頻監控安裝率達95.2%,公車駕駛區域隔離設施安裝率達77.7%。按照“五統一”標準,開展全市掛靠車輛的全面自查、核查、整改及複查,清理整頓完成率100%。“十三五”時期,完成超100座普通國省道和農村公路病危橋隧加固改造工作,完成74處省、市掛牌督辦道路交通事故多發隱患點治理,高速超限超載率降至1.03%。
3.應急能力持續提升。推進“平安工地”建設,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一票否決制”。應急搶險能力不斷提升,推進國家區域性公路交通應急裝備物資(浙江)儲備中心建設,完善省交通戰備應急勤務訓練(杭州)基地設施設備。嚴格落實行業維穩安保各項要求,持續深化平安創建。督促企業加強隱患排查整治,加強對“兩客一危”車輛運行實時監控,嚴格落實客貨運實名制、客運站封閉管理、旅客行包安檢等行業安保措施。探索推進“信用交通”體系建設,打造陸路水上信用監管服務平台,突出在“治超”“治亂”“治危”三大重點執法領域的信用管理套用。
4.改革攻堅取得突破。“最多跑一次”改革縱深推進,政務服務涉及交通的431個辦事事項全部實現“跑零次”,公民個人辦事事項和數據互聯共享成為先進典型。2020年10月,“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的實踐經驗被納入《交通運輸部關於推進交通運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問題的意見》。“十三五”時期,先後開展了《杭州市客運出租汽車管理條例》修訂和《杭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立法工作。2017年,發布《杭州市小客車總量調控管理規定》,加強小客車調控,出台《杭州市促進網際網路租賃腳踏車規範發展的指導意見(試行)》,打造網際網路腳踏車行業監管平台,在交通管理回響速度上處於國內領先;2018年,出台《杭州市網路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實施細則》,完成巡遊計程車平台整合,在省會城市中第一個出台網約車落地政策。
二、存在問題
(一)交通樞紐地位有待增強。
蕭山國際機場國際連通度有待提高。受空域流量和機場設施限制,蕭山國際機場吞吐能力面臨飽和,國際航線特別是洲際航線嚴重不足;機場與周邊地市出行時耗長(蕭山國際機場至上海、寧波、金華、衢州均約2小時),輻射長三角南部區域能力較弱。軌道交通一體化程度不高,缺乏有效銜接。隨著長三角一體化推進及杭州城鎮化快速發展,城際鐵路及城市軌道發展正處於大規模建設之中,但是都市圈通勤圈層的市域(郊)線路發展基礎較為薄弱,通過將捷運線路不斷向外延伸服務都市圈的範圍,造成線路功能定位與發展模式不匹配,運營組織模式單一,運行效率不高,難以支撐大尺度空間。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四網融合程度不高,缺乏有效整合及銜接。高速公路流量日益增加,擁堵日趨嚴重。繞城高速車道規模等級偏低,道路交通超飽和運轉;杭州西部狹長地帶,高等級公路少,路網布局相對不均衡。內河水運相對薄弱,港口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杭州內河航道等級整體偏低,港口建設進度相對較緩,港口集約化、專業化水平較低;京杭運河水上旅遊開發相對滯後,交旅融合發展需進一步提升。
(二)交通承載能力有待提升。
城市軌道線網及站點密度還需進一步加密。相比國內同等規模城市,杭州城市軌道線網規模以及主城區城市軌道線網密度仍舊偏低,有待進一步加密;外圍地區城市軌道站點人口密度相對較低,還需進一步引導人口與崗位聚集;軌道交通層次單一,可達性不均衡,時效性有待提高。城市軌道TOD發展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已經開通運營和在建的部分站點周邊開發強度不足,在宇恆可持續交通研究中心發布的國內城市軌道TOD發展指數排名中,我市僅排名第21位。城市道路網密度有待提高,外圍骨幹路網還需進一步完善。主城區道路網密度還需進一步加密,構建窄街密路格線局;仍存在部分影響區域協調發展的“斷頭路”。外圍組團公交水平有待提升。公交場站建設相對滯後,公交走廊尚未形成,公交水平有待提高;外圍組團與主城區交通聯繫仍以小汽車為主導方式,早晚高峰進出主城區交通潮汐性明顯,交通壓力較大。
(三)交通行業改革有待深化。
公共運輸行業需進一步協同。軌道、公交、計程車等出行方式間存在聯動不足、銜接不暢問題,導致公共運輸系統協同最佳化難度增加;公共運輸運營主體分散,建設運營統籌協調較為困難;公共運輸出行數據無法統一口徑、統一維護、統一處理,公共運輸系統信息化進程受阻。交通體制機制改革需進一步深化。交通運輸體制機制改革、綜合執法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最多跑一次”“放管服”改革需要持續推進,剛柔並濟的交通管理手段需進一步完善。交通規劃、建設和各項重大決策公眾參與深度不足,市場尚未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應有作用。數據公開共享水平難以滿足區域交通治理需求,政務信息與企業、個體的信息共享尚未形成有機互動。
(四)資源要素制約有待破解。
交通是資源占用型、能源消耗型行業,對資源要素有著巨大的需求。交通基礎設施發展已進入新階段,隨著土地資源的逐漸緊缺以及環保意識的不斷加強,資源要素已成為制約交通發展的瓶頸。傳統交通運輸產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的步子還不夠大,向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升級的政策支持還不夠有力。
(五)交通產業融合有待強化。
發展品質亟需提升。目前,我市綜合交通產業企業數量位居全省第一位,但企業以小、散為主,缺乏龍頭企業、領軍企業引領,亟需藉助關鍵技術的發展突破,培育優勢產業,實現從規模數量發展向產業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服務由“跑量”向“強質”轉變。融合發展程度不高。交通建築業、交通裝備製造業、交通運輸業和交通關聯服務業等產業由多個部門管理,對綜合交通產業的規劃、培育等職責分工不明確,缺乏整體布局,難以有效統籌交通、空間、產業三大要素的融合發展。
(點擊參考連結閱讀全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