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應急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已經石嘴山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石嘴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3月23日印發,請認真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嘴山市應急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3月23日
- 發布單位:石嘴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解讀,
全文
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擔負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應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及自治區黨委、政府相關工作要求,統籌推進全市應急管理事業高質量發展,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寧夏回族自治區突發事件應對條例》、《寧夏回族自治區應急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和《石嘴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法律法規和相關檔案,制定本規劃。一、現狀與形勢
(一)取得的進展
“十三五”期間,石嘴山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和自治區決策部署,牢固樹立“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的紅線意識和“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有效推動“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落地見效,統籌推進安全生產改革發展、防災減災救災機制完善和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較好地落實了各項治本之策,促進了應急管理形勢持續穩定好轉。
一是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嚴格落實《石嘴山市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暫行規定》,出台《石嘴山市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責任制實施辦法》,印發《石嘴山市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方案》和《石嘴山市防災減災救災責任規定》,構建了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責任網路體系,進一步細化領導幹部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救災責任及重點工作清單,堅持將安全生產、消防、防災減災救災與業務工作同時安排部署、組織實施、監督檢查。整合組建了市、縣(區)應急管理部門,圍繞“六穩”“六保”,持續推行“雙隨機一公開”、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組織開展事故整改措施落實情況“回頭看”,進一步發揮事故查處對加強和改進安全生產工作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二是應急管理能力持續增強。充分依託“多規合一”業務協同平台發起項目選址、建設條件核實等工作,全面開展安全風險辨識,共辨識426家企業風險3.6萬餘條,安全生產預警雲服務平台實現54家危化品生產企業重大危險源等9項數據的實時上傳,20831個風險點實現二維碼掃描巡查,線上安全教育培訓平台註冊使用1.7萬餘人,氣瓶二維碼動態監管達8萬餘支。全市建設大喇叭186套、電子顯示屏50套、區域自動氣象站160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3個,基本建成了覆蓋全市的災害天氣預警預報體系。建成了3個縣(區)的山洪災害預警體系,基本形成了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聯動防禦體系。制定《石嘴山市市級救災物資調撥規程》,新建2900平方米的石嘴山市救災物資儲備庫,儲備應急物資和裝備23448件,多渠道多手段提高應急救援物資儲備能力。
三是應急救援能力顯著提升。完成全市總體應急預案和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4大類、23個市級專項應急預案修訂工作,全市基本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應急預案體系。全面整合最佳化應急救援隊伍,建立以消防救援隊伍為主體力量、各行業領域專業救援隊伍為骨幹力量、民兵預備役和武警部隊為支撐力量、基層救援隊伍和社會救援隊伍為補充力量的應急救援隊伍體系,形成各類專兼職救援隊伍60支、6100餘人,應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明顯增強。制定《應急專家管理制度》,建立包括5大類、180名專家的應急管理專家庫,完善了政府、專家和公眾相結合的決策機制。
四是社會共治新格局初步形成。修訂印發《石嘴山市安全生產領域舉報獎勵辦法》,按照規定對違規企業納入“黑名單”管理並實施聯合懲戒;創建12家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有效提升了基層應急管理水平。建成集安全生產、消防和防災減災於一體的科普基地,組織開展“安全生產月”、“安全生產萬里行”、“119消防宣傳月”、“安康杯”、“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森林草原防火宣傳月”等活動,持續開展安全生產、消防和應急科普知識“五進”,廣大民眾安全意識和防災減災意識不斷提升。
五是應急管理治理成效顯著。石嘴山市各級政府和部門以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為重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重要思想,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以加強“一案三制”為抓手,紮實做好應急準備工作,及時有效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全市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向好,防災減災救災成效顯著。與2015年相比,2020年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均下降15.2%,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1.2%,無較大及以上事故。“十三五”期間,自然災害以暴雨、大風、沙塵暴、冰雹等氣象災害以及由此引發的山洪等次生地質災害為主,因災死亡人數持續下降,共發生18次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約2.49億元。
(二)面臨的挑戰
“十四五”時期,石嘴山市以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排頭兵為發展目標,要求石嘴山市應急體系和能力建設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災害事故應對需要相匹配。當前石嘴山市面臨著完全依靠人力的應急管理能力幾乎沒有提升空間、依法應急管理還不夠健全、依靠科技管理適用可用好用的手段仍比較缺乏,災害事故形勢依然嚴峻複雜,應急體系和能力建設還存在諸多薄弱環節。
一是黨和人民對應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應急管理工作事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事關國家長治久安,“統籌發展和安全”已經成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安全發展被提到了全新高度。隨著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石嘴山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安全已經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的核心組成部分,對災害事故的容忍度越來越低、要求越來越高。
二是起步中的應急管理事業還存在諸多不足。“十三五”時期應急管理形勢有所好轉,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明顯提升,應急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多部門間應急聯動和處置還存在薄弱環節,缺乏有效機制充分調動社會應急資源和能力,仍存在多頭管理、重複檢查監督等現象,應急管理體制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自然災害及重要承災體底數不清,部分災種風險評估、風險區劃和防治區劃不完整,工業風險源、人員密集場所、城市公共設施風險評估不足,安全生產基礎薄弱,企業對安全生產的主體責任意識不強,風險防範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應急管理基礎信息採集、交換和分析能力不足,隱患排查的科技手段套用不充分,應急管理智慧型預測預警、應急指揮輔助決策水平需要提升,應急管理科技信息手段需要進一步豐富。應急管理人員特別是基層人員不足,專業人才缺乏,行政執法和監督管理力量明顯不足,應急救災物資儲備缺少長期統籌規劃,應急管理能力需要進一步增強。
三是應急管理風險形勢較為複雜。全市大部分區域位於地震基本烈度Ⅶ度以上高值區,大武口區、惠農區和平羅縣均有多個森林一級火險區,全市總面積的6.68%屬於地質災害高易發亞區,礦山地質環境惡化引發的地質災害風險較大。危險化學品、金屬冶煉和交通運輸等高危行業領域的傳統頑疾仍需解決,存量風險形勢依然嚴峻,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工作帶來的新產業、新業態、新領域增量風險仍在加速積累,防範化解難度不斷增大。
(三)發展的機遇
“十四五”時期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重要歷史交匯期,國家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推動“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排頭兵等重大戰略部署,都將為應急管理事業提供新的動力和保障,應急管理事業發展面臨重大機遇。
一是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特別重視應急管理工作為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應急管理工作高度重視,充分把握應急管理髮展的新態勢和新特點,將應急管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論斷新要求,強調要充分發揮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特色和優勢,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加強對應急管理工作的領導和支持,將為推動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組織、制度和物質保障。
二是“三新”要求賦予應急管理事業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的歷史使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重大戰略部署,提出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系統觀念,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立足新發展階段,就要準確把握應急管理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的歷史使命要求與應急管理能力不相適應。貫徹新發展理念,要把安全發展貫穿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要用系統觀念解決我市經濟結構變化、資源枯竭和城市化進程、城市基礎設施老化帶來的發展和安全問題,要善於運用發展成果夯實安全的實力基礎,實現發展和安全互為條件、彼此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就要以新的監管手段、監管方式適應我市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大力推進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防控重點行業領域重大安全風險,推動應急管理科技套用和應急產業協同高質量發展,塑造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為雙循環的暢通提供有效支撐。
三是體制健全和技術進步為應急管理工作帶來“黃金髮展期”。隨著應急管理部門的組建,應急管理從非常態協同應對體制轉化為常態化職能部門日常管理體制,有效貫通防災減災、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等領域的應急管理工作,開啟了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新紀元,是新時代賦予我國應急管理髮展的戰略機遇。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路強國、數字中國,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科技的快速發展不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也為應急管理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方法,能夠有效提高應急監測預警、快速反應和風險防範治理的能力,更好的維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綜合判斷,“十四五”時期我市應急體系建設正處於充滿挑戰的戰略機遇期,必須深刻認識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機遇,立足市情實際,樹立底線思維,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奮力譜寫全市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的新篇章。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發展和安全,以保障人民民眾生命安全為根本出發點,以全方位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為主線,以新技術套用為重要手段,著力防風險、保穩定、建制度、補短板,全力防範和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全面提高自然災害防禦能力,深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堅決防範遏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切實維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努力為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排頭兵創造更加良好的安全發展環境。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對應急管理工作的絕對領導,全面落實黨領導應急管理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把黨的領導貫穿到應急管理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全過程各方面,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終把安全作為頭等大事,把保護人民民眾生產安全作為首要目標,使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持續,更有保障。
堅持系統觀念。堅持協調發展,著眼石嘴山市安全發展的全局,把應急管理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把眼前需要和長遠謀劃統一起來,把內部因素與外部環境結合起來,實現應急管理和經濟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
堅持預防為主。加快應急管理由原來的事故導向逐步向主動應急、提前防範轉變,落實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對各類風險的源頭進行精準識別和全面綜合管理,做到預警發布精準、搶險救援精準、恢復重建精準、監管執法精準,實現對災害事故的及時有效地應對,全面提升應急管理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
堅持科技減災。充分利用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推進各行業領域的風險監測預警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廣重點行業領域實時監測預警和智慧型化監管,構建與新技術深度融合的現代應急管理科技信息體系。
堅持社會共治。既要堅持政府在應急管理工作中的主導地位,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社會力量,通過統籌管理和協調,形成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應急管理工作新格局。
(三)主要目標
總體目標:到2025年,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努力建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安全生產、綜合防災減災形勢持續向好,生產安全事故總量持續下降,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升,全社會防範應對處置災害事故的能力顯著增強,應急管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持續最佳化,應急產業逐步壯大,初步建成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為全面實現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到2035年,重大安全風險管控水平大幅提升,全面實現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智慧應急,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基本實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分項目標:
——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指揮體制、協同機制、機構設定、職能配置更趨合理,應急管理機構基礎設施、裝備條件有效改善,各方應急管理責任進一步落實,應急預案體系基本形成。鄉鎮(街道)應急管理機構設定率達到90%以上,縣級以上應急管理機構執法裝備配備達標率達到80%。
——災害事故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各類安全風險實現精準識別、全面監測、實時感知和早期預防,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水平、城鄉基礎設施防災能力全面提升,監管執法能力不斷提升。災害事故信息上報及時率達到100%,災害事故信息發布公眾覆蓋率達到90%以上。
——應急救援處置能力顯著增強。形成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反應靈敏、協同聯動的應急指揮體系,綜合救援、專業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合理,應急演練常態化、實戰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政府專職消防隊伍等專職消防人員占全市總人口的比例達到0.4‰;災害事故發生後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時間縮短至10小時以內,市本級滿足7800人的生活物資保障。
——應急綜合保障水平明顯提升。應急物資儲備能力不斷增強,綜合應急通信網路和立體化應急運輸網路基本形成,科技、人才資源配置更加最佳化,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智慧型化、精細化水平明顯提高,規模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初步形成。縣級以上應急管理部門相關專業(或具有相關工作經理、背景)人才占比超過70%,重點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新增從業人員安全技能培訓率達到100%。
——共建共治共享體系更加健全。初步建成應急宣教基地,形成系統完善的應急管理教育培訓體系,從業人員安全技能大幅提高,社會公眾應急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顯著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鄉鎮(街道)應急管理“六有”和村(社區)應急管理“三有”建設完成率達到90%以上,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新增10個以上。
三、主要任務
(一)健全應急管理體系,全面提升責任落實能力
健全應急管理體制。積極推動從單項應急管理向綜合應急管理轉變,規範信息共享、預警發布、應急值守和督促考核等工作機制,推動健全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全覆蓋、全貫通的應急管理組織指揮架構。進一步完善各級應急管理體制,根據自治區統一部署推進應急管理隊伍準軍事化管理,大力推進鄉鎮(街道)應急管理“六有”和村(社區)應急管理“三有”標準化建設。
最佳化應急管理運行機制。健全安全生產、自然災害相關應急指揮機構運行規則和工作制度,完善相關聯席會議制度及協同會商、信息共享、預警發布等工作機制,健全重大安全風險防範化解協同機制和災害事故處置應對協助機制,加快交通、通信、醫療衛生、消防救援、食品藥品、環境、能源等領域應急資源整合,銜接好“防”、“救”責任鏈條,確保無縫對接,形成整體合力。應急管理部門要發揮綜合優勢,組織編制應急體系建設總體規劃、總體應急預案等綜合性方案,指導協調專項預案編制和專業救援力量建設,協調調動救援隊伍和裝備物資參加救援行動。各行業領域主管部門要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要求充分發揮專業優勢,負責本行業領域風險防控、監測預警和突發事件先期應對處置工作。
落實應急管理責任制。進一步加強黨委和政府領導、指揮機構、屬地、部門、園區、企業等責任體系建設,構建責任體系落實的長效機制。推動各部門及時梳理新產業、新業態、新領域監管責任,消除安全監管和災害防治盲區和漏洞,細化各部門在突發事件“事前、事發、事中、事後”的工作職責,形成統一指揮、分級負責的應急管理責任體系。全面落實企業主體責任,促進企業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切實做到安全責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訓、應急救援“五到位”,落實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報告制度,健全安全生產重大隱患和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制度。建立健全應急管理績效評估制度,完善責任考核評價機制,綜合運用督查等手段,強化職責落實情況的監督考核,完善重大災害評估和事故調查機制,健全第三方專業技術分析機制。
強化應急管理法制建設。健全規章清理整合常態化機制,鞏固提升應急管理領域“放管服”改革成果,進一步減少審批事項、最佳化審批流程。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法定程式和配套制度,健全並嚴格實施應急管理重大行政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和責任倒查機制。
(二)築牢風險防範體系,顯著提升預防管控能力
注重風險源頭預防管控。建立規劃安全風險評估會商機制,加快形成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風險的城市空間格局和生產生活方式布局。制定完善危險化學品“禁限控”目錄,合理規劃化工集中區布局,落實高風險、較高風險區域危化項目停批、限批規定,健全完善建設項目聯審聯批機制,從嚴審批高危行業領域建設項目。健全重大項目決策安全風險評估與論證機制,落實建設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制度。
開展全市風險辨識評估工作。健全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風險調查和評估制度,紮實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建立隱患排查治理和風險防控體系,健全重大事故隱患治理督辦制度,制定風險分類分級管理辦法,加強風險辨識評估長效推進機制建設,完善災害風險清單式防控治理機制。針對危險化學品、礦山、建築施工、交通、人員密集場所等重點行業領域和水旱災害、地震和地質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自然災害,統籌推進全市災害事故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作,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隱患排查治理閉環管理機制,構建市、縣(區)、企業多級聯動的風險隱患基礎資料庫。組織開展自然災害風險與減災能力調查評估,摸清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地區抗災能力,繪製自然災害隱患綜合風險圖和自然災害綜合防治區劃圖,推進自然災害綜合防治區劃與各級各類規劃融合。
提升綜合減災能力。完善城鄉災害風險防範體系和應對協調機制,探索建立適合農村地區發展的災害風險防範體系,增強災害先期處置能力。強化防災減災關口前移,提升洪澇乾旱、森林草原火災、地質災害、地震等自然災害防禦工程標準。針對風險防控薄弱環節,繼續加強黃河治理,加大山洪溝和農村河道整治力度,提高山洪災害防治和城市防洪能力。建立突發事件格線化管理模式,科學布設風險監測網點,整合基層災害信息員、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員、氣象信息員、森林護林員等隊伍資源,加強基層災害信息員隊伍,增強第一時間防範處置災害能力。
全面提升監測預警預報能力。持續推進安全生產預警雲服務平台建設,推動安全生產由企業被動接受監管向主動加強管理轉變、安全風險管控由政府推動為主向企業自主開展轉變、隱患排查治理由部門行政執法為主向企業日常自查自糾轉變。充分整合公安、自然資源、住房建設、生態環境、交通運輸、水務、應急、統計、地震、氣象等單位的專業監測資源,建立災害信息和應急資源互聯互通機制,構建統一的災害綜合信息共享服務平台,提升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拓展全市應急監測預警的廣度和深度。建立健全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分級發布標準和審批制度,健全重特大災害輿情應對機制,整合廣播、電視、網站、政務微信和微博、手機簡訊、智慧型終端、電子顯示屏等信息發布渠道,建立應急信息快速發布的“綠色通道”,實現應急信息分類型、分級別、分區域、分人群的有效快速傳播。
深化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健全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體系,釐清不同層級執法管轄許可權,明確監管執法職責。整合最佳化職能和編制配備,統籌配置執法資源和執法力量,建立健全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體系,推進執法力量向基層和一線傾斜。嚴格執法人員準入門檻,建立完善執法人員交流培養和考核獎懲機制。完善行政執法程式,建立健全執法評價體系,完善內部、層級和外部監督機制。制定防震減災、防汛抗旱、森林草原火災等領域的執法權責配置清單,建立防災減災抗災救災執法跨部門協作機制。加強各級負有應急管理職責部門的機構建設,強化監管執法工作條件保障。
推動城市安全整治。建立城市安全風險評估動態更新機制,定期開展城市安全風險評估,推動工業園區等功能區開展區域整體性安全風險評估。加強城市安全源頭治理,把城市安全相關要求納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加強建設項目綜合安全評估論證以及氣候可行性論證,處理好城市建設與危化品產業發展的關係,推動市政設施、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公共消防、道路交通、城市防洪、人民防空等城市基礎及安全設施建設。健全城市安全防控機制,建立城市安全風險信息管理平台,繪製城市安全風險空間分布圖,深化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重點企業安全隱患排查治理。組建城市安全風險管理中心,充分利用新技術實現城市安全風險監測監督、自動識別、預報預警等一體化、智慧型化處置,推動城市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爭創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
(三)最佳化應急預案體系,不斷提升應急準備能力
推進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完善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加強對應急預案管理工作的指導和監督,強化上下級預案、同級預案、政府與企業、相鄰地區等相關預案之間的有效銜接,最佳化專項應急預案和部門應急預案的編制、演練、評估和修訂工作。進一步規範應急預案編製程序,指導基層編制各類應急預案,加強預案配套工作手冊、行動方案等支撐性檔案的編制和管理,形成多領域、多層級應急預案體系。加大應急預案數位化建設力度,推進重點行業領域應急預案文本電子化、流程可視化、決策指揮智慧型化。
統籌推動應急預案編制。最佳化各級各類應急預案的框架和內容要素,加強預案編制修訂過程中的風險評估和應急資源調查,細化風險防控、監測預警、信息報告、現場指揮及應急處置等方面措施要求,全面完成各級各類災害事故應急預案的編制修訂。編制重要目標、重大危險源、重大活動、重大基礎設施安全保障應急預案,開展鄉鎮(街道)、村(社區)預案編制試點示範,確保應急處置和救援有案可循。
開展多形式實戰演練。建全實戰化應急演練機制,在全市範圍內積極開展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綜合應急演練,實現預案演練常態化、制度化、規範化。開展常態化軍地應急救災演練,強化統籌協調、聯動指揮、行動協調、應急保障,形成軍地應急合力。積極開展民眾參與度高、應急聯動性強、形式多樣的演練活動,鍛鍊隊伍、磨合機制、教育民眾,在實踐中不斷增強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著力提升應急準備能力。
(四)完善應急指揮體系,持續提升救援實戰能力
提升應急指揮效率。把握全市應急治理要求,整合最佳化現有應急指揮體系,進一步明確各專項指揮部成員單位及人員組成,建立健全應急管理專家庫,提升應急事件處置全過程的精細化程度。完善分級調度機制,最佳化應急救援現場指揮部工作規定,制定部門間、軍地間、隊伍間應急救援協同機制,建立鐵路、公路應急救援物資和車輛綠色通行機制,提升區域通信網路應急保障能力。
健全應急救援隊伍體系。加強以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力,專業救援隊伍為協同,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為突擊,社會救援隊伍為輔助,應急管理專家隊伍為智囊的應急救援隊伍體系建設,建成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作風過硬、本領高強的應急救援隊伍。依託現有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和政府專職消防隊伍,建設市、縣(區)級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強化多災種專業化訓練,實現城鄉綜合應急救援力量全覆蓋。持續強化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能力,提升危險化學品、礦山、森林草原火災、水旱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等重點領域的應急處置能力。
引導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發展。出台政策鼓勵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發展,將社會救援力量納入地區應急救援力量體系統籌規劃建設,完善社會救援力量管理服務制度。強化企業所屬救援力量專業化建設,推動企業間建立應急救援聯動互助機制,加強隊伍間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和共訓共練。健全政府和企業購買應急服務機制,落實應急救援隊伍參加救援行動補償措施和應急救援人員參加救援行動保險辦法,充分調動社會應急救援隊伍和人員的積極性。
提升應急實戰能力。統籌配備先進救援裝備,提升救援裝備現代化、智慧型化水平。加強救援訓練設備、救援隊伍心理建設等日常訓練保障建設,開展各類應急救援隊伍共訓共練、聯演聯訓,補短板、強弱項,打造尖刀和拳頭力量。
打造優秀管理隊伍。健全專業人才培養招錄機制,拓展緊缺人才培育供給渠道,多渠道增加應急管理人員數量,加強應急管理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採取院校學習、定向委培等方式,分災種、分領域培養有實戰經驗的現場指揮官,加強應急救援隊伍指戰員培訓。調整最佳化應急管理專家隊伍,充分發揮專家在自然災害、安全生產等領域風險會商研判、輔助監管執法、重大決策諮詢、應急救援處置等方面的作用。
(五)建設應急保障體系,有效提升災難應對能力
健全應急物資保障機制。加強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建立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級分類管理、各司其職的應急物資管理體制,健全應急物資實物儲備、協定儲備和產能儲備相結合的物資保障應急聯動機制。加快推進三級應急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應急物資更新輪換、緊急採購、徵用補償、快速調配等機制,完善跨部門、跨區域應急物資協同保障、信息共享和應急聯動機制。
強化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建設。開展應急物資能力及儲備機構調查,制定布局合理、覆蓋全市的應急物資儲備計畫,充分調動社會物資儲備資源和能力,著力提升應急物資保障水平。加強綜合應急救援救災庫建設,整合行業部門、紅十字會等社會組織儲備庫資源,支持政企共建或委託企業代建應急物資儲備庫,積極推進重要風險隱患點救災物資儲備點建設,重點做好救援、救災、基本生活、通信、電力、運輸、生命線工程、避難場所等基礎設施物資保障。依託儲備物資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應急物資綜合信息平台,提升應急物資管理現代化水平。
推進應急基礎設施建設。制修訂全市消防站建設總體規劃,大力推進園區、鄉鎮(街道)專職消防站建設。結合石嘴山市自然災害和事故風險特點,立足科普宣教、警示教育、實操培訓、訓練拉練、應急演練、設備裝備等功能,建設救援、消防培訓和戰勤保障基地。開展應急避難場所底數普查,推進應急避難場所規範化建設,完善現有應急避難場所應急供電、應急供水、應急通信、應急醫療、應急食品、排污等配套設備設施。加強與國土空間規劃對接,利用已建成的城市綠地、公園、廣場、學校操場、體育場館、現有地下規模化人防工程等,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標準應急避難、疏散場所。持續推進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建設,逐步建成集信息監測分析、區域安全監控、事故災害預警、協同調度指揮和分析研判會商於一體的綜合性應急指揮大廳,承擔全市突發事件的應急救援協調指揮。
(六)構建恢復重建體系,積極提升災後救助能力
完善災後恢復重建機制。健全組織、規劃、實施、評估等恢復重建體制機制,逐步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自然災害救助標準調整機制,構建受災民眾過渡性安置和救助機制,建立災後損失評估、現場恢復、臨時安置、生活保障等工作預案,推動自然資源、交通、水務、農業農村、工信、應急、氣象、地震等部門加強災後調查評估體系建設。建立生命線工程災後重建聯動機制,確保科學制定補救措施和合理開展恢復重建工作,提高災後保障能力。
提升恢復重建能力。加強對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的組織領導,科學開展災害損失評估、次生衍生災害隱患排查及危險性評估、住房及建築物受損鑑定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完善災後恢復重建的財稅、金融、土地、社會保障和產業扶持等配套政策。推動編制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充分調動受災民眾和企事業單位的積極性,有效對接社會資源,引導社會力量依法有序參與災後恢復重建。
完善風險分擔機制。強化保險等市場機制在風險防範、損失補償、恢復重建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健全行業主管部門、專業服務機構、保險機構參與應急保險服務機制。深入推進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制度及其事故預防技術服務規範,建立服務主導型安全生產責任保險體系,構建良性有序的市場競爭機制,提升安全生產責任保險的社會效益。加快巨災保險制度建設,逐步形成財政支持下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
(七)創新科技信息體系,加快提升創新驅動能力
提高應急管理現代化水平。推動應急管理科技自主創新,加大先進適用裝備配備力度,加強關鍵技術研發,推進本級科技成果推廣,大力提高應急管理和救援科學化、專業化、智慧型化、精細化水平。加強森林火災綜合防控技術裝備引進,推進地震應急技術保障能力建設。推動應急通信裝備配置,支持基層應急機構配備小型便攜應急通信終端。
加快推進“智慧應急”建設。推動建設天地一體、全域覆蓋、全程貫通的應急通信網,構建覆蓋全市重點區域和重點企業的應急監測預警感知網路。建設應急管理大數據平台,匯聚全市重要基礎設施、自然資源、人口、經濟、應急風險、應急隱患等應急管理基礎數據。加快建設“網際網路+監管”系統,重點圍繞安全生產、綜合防災減災和應急救援等領域深化信息技術套用,建設監督管理、監測預警、指揮救援、災情管理、政務管理、社會動員和決策支持等業務功能,打造應急管理大系統,構建精準監管、全面感知、動態監測、智慧型預警、扁平指揮、快速處置、人性服務的“智慧應急”新模式。
以套用助推應急產業發展。出台政策鼓勵成立應急產學研聯盟,支持符合石嘴山市應急管理需求的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的研發和套用,推動重點行業應急管理網際網路平台建設,支持企業推廣套用機械化、自動化生產設備設施,鼓勵企業實施智慧型工廠、綠色工廠和數位化車間建設和改造,以應急科技套用帶動石嘴山市應急產業健康發展。
(八)強化應急文化體系,充分提升安全防範能力
充分發揮應急管理示範引領作用。以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創建為牽引,推動縣(區)建設安全發展縣城,爭創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縣。推動社區和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工作,制定標準和實施指引,召開統籌調度會、分享創建經驗等方式,推動安全示範社區和安全文化示範企業創建工作,爭創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大力推進中國小公共安全教育,推動將應急安全知識宣傳和科學普及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全市中國小推進安全管理規範化示範學校建設工作。
加強應急管理能力培訓。將應急管理納入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培訓內容,完善應急管理人員入職培訓、定期輪訓和考核機制,提升應急管理能力。深入實施高危行業領域從業人員安全技能提升專項行動,積極培養企業安全生產複合型人才和崗位能手。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及遠程教育渠道,對重點企業、街道、鄉村、學校、醫療衛生機構等單位的基層幹部民眾進行應急知識和技能培訓,加強應急志願服務隊伍建設,提高全社會安全隱患辨識和應急處置能力。
提升社會公眾安全意識。建設面向社會大眾的應急宣教基地,充分利用安全生產月、防災減災日、全國消防日等多渠道、多形式開展集中宣傳行動,持續推動應急教育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機關、進家庭,向公眾普及生產安全事故和自然災害的應對方法,引導公眾踐行安全的生活方式。
豐富培訓宣教形式。積極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和網際網路、微信等新媒體加強宣傳教育,推動開發科普讀物、動漫、遊戲、影視劇等公共安全教育系列產品,普及防災避險知識,提高公眾自救互救能力,引導全市人民關心關注安全發展。
四、重大工程
(一)安全發展示範引領創建工程
編制石嘴山市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相關政策檔案和實施方案,組建城市安全風險管理中心等相關組織機構,全面加強城市安全源頭治理、風險防控、監督管理、保障能力、應急救援等工作,突出解決城市安全基礎薄弱、安全管理水平與城市發展要求不適應不協調等問題,爭創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以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創建為牽引,進一步健全基層應急管理組織機構,壓實基層應急管理責任,全面開展安全發展縣城、安全示範社區、安全文化示範企業、安全管理規範化示範學校創建、培樹活動,爭創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縣、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
(二)風險監測預警網路建設工程
以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為牽引,獲取自然災害風險要素、承災體災害屬性、歷史災害等基礎信息,推進自然災害易發多發區的重點隱患調查和評估,繪製自然災害隱患綜合風險圖和自然災害綜合防治區劃圖,完善地震、地質、水旱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自然災害監測站網布局,最佳化氣象監測設備,增加重點區域站點密度。升級覆蓋危險化學品、礦山、冶金等重點企業的監測預警網路,推進燃氣、供水、排水、供熱管網和橋樑隧道涵洞等城市重要基礎設施及地質災害、重大危險源的城鄉安全監測預警網路建設。整合安全生產、自然災害、交通運輸等行業領域監測子網,匯聚物聯網感知數據、業務數據以及視頻監控數據,實現城鄉監測預警“一網統管”。
(三)安全生產預防能力提升工程
推進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嚴格落實《全市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紮實推進“1+2+9+7+N”專項整治,動態調整問題隱患和制度措施“兩個清單”,聚焦重點難點問題,健全“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的責任鏈條、制度成果、管理辦法、重點工程和工作機制,持續深化鞏固專項整治工作成果。建立生產安全事故風險資料庫,編制安全生產危險源分布和風險評估分布圖。持續推進幹線公路災害防治工程、農村平交路口“千燈萬帶示範工程”。實施高層建築、大型商業綜合體、石油化工等重點場所消防系統改造,打通城鎮消防“生命通道”。支持新型化工聚集區以安全儀表系統、自動化控制、工藝最佳化和技術更新改造、安全防護距離達標改造等為重點,推進本質安全型化工園區示範建設。推動礦山智慧型化建設,繼續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對標對表創建工程、危險化學品企業設計診斷和工程質量覆核工作,進一步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
(四)應急指揮調度能力建設工程
推動應急指揮(救援)中心建設,升級應急指揮信息化服務平台,逐步建成集信息監測分析、區域安全監控、事故災害預警、協同調度指揮和應急救援處置於一體的綜合性應急指揮大廳,承擔全市突發事件的應急救援協調指揮。根據自治區具體要求,結合石嘴山市應急管理實際需求,加強綜合救援基地、培訓演練基地建設,大力推進醫療物資、蔬菜、肉類、救災物資、防汛物資、原糧、成品糧油副食品、農業生產資料等儲備庫以及配套設施建設,分級建立健全應急物資、應急救援隊伍台帳,確保突發事件發生後及時回響、科學調度,大幅提升全市應急指揮、應急救援能力。
(五)智慧應急支撐能力建設工程
完善天地一體化應急通信網路,構建覆蓋全市重點區域和領域的應急管理感知體系,建設應急管理大數據平台,對各級各類應急管理數據資源進行自動匯聚、關聯、融合,實現對全市重要應急管理基礎數據的全生命周期治理。建設上聯國家和自治區平台、下接縣(區)平台的全市統一的應急管理大系統,重點圍繞危險化學品、冶金、礦山、氣象、水利、地質、地震和森林草原等領域深化信息技術套用,為監督管理、監測預警、指揮救援、決策支持和政務管理提供套用服務能力,為各級各類用戶提供應急管理綜合服務,提升綜合應急指揮現代化水平。
(六)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依託格線化綜合管理資源優勢,開展鄉鎮(街道)應急管理“六有”和村(社區)應急管理“三有”標準化建設,強化基層應急救援指揮能力、救援隊伍作戰能力、監管人員執法能力、科技和信息化支撐能力、物資裝備保障能力、恢復重建救助能力。推進基層和一線執法力量建設,為各級安全監管執法隊伍補充配備執法裝備、執法車輛以及制式服裝,為各級應急管理機構配備常用應急救援裝備和個人防護裝備。加強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落實“第一吹哨人”制度,鼓勵舉報安全風險、事故隱患和非法違法行為,提高應急管理事件報告的時效性、準確性。
(七)應急保險保障能力建設工程
深入推進安全生產責任保險改革,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保險產品方案,加強對承保機構預防技術服務情況的動態監管,開展第三方評估公示。嚴格執行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鼓勵生產經營單位投保全全生產責任保險,屬於國家規定的高危行業、領域的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投保全全生產責任保險。以“政府推動、市場運作、保障民生”為原則,強化保險等市場機制在災害風險防控、損失補償、恢復重建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建立規範合理的自然災害損失分擔體系,建立完善由政府推動、民眾參與的巨災保險體系,擴大涉災保險覆蓋面。
(八)科普宣傳教育能力提升工程
建設面向社會大眾的應急宣教基地,採用多媒體等多種先進技術,綜合運用視頻及知識掛圖、實物展示、實景模擬、多媒體互動遊戲等形式,融合聲、像、光、電效果,展示職業安全、消防安全、公共安全等領域內最基本、最常用的安全知識和安全技能,面向全市從業人員和普通市民、學生,分批、分級、分類開展職業技能和應急能力培訓,定期舉辦安全與應急救援知識講座和專題培訓,加強公眾安全意識和安全自救互救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以及關於應急管理的重要論述,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實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增強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把黨的領導貫穿到規劃實施的各領域和全過程,確保規劃各項目標任務落地落實。
(二)強化協同推進
做好各單位、部門、條塊之間的協調銜接,充分發揮應急管理部門的綜合協調職能作用,理順機制,及時研究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做好與其他部門專業規劃之間的銜接工作,特別是在主要工作銜接和業務融合方面,進一步整合應急資源和力量,切實發揮好應急管理部門的綜合優勢和各有關行業部門的專業優勢。
(三)保障資金投入
推動各級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建立應急管理保障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加強金融信貸支持,擴大應急管理專項資金規模,保障應急管理重點項目實施和應急管理工作需要。健全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應急資金投入機制,發揮財政資金引領帶動作用,有效引導企業和社會資本投入。
(四)加大政策支持
加強各類政策的統籌協調,注重政策目標與政策工具、短期政策與長期政策、國家政策和地方政策的銜接協同,完善配套地方政策,發揮政策疊加效應。進一步完善應急徵用、醫療服務、生活保障、慈善捐贈、受災群體救助、應急產業扶持等政策,健全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和巨災保險相關政策。
(五)嚴格考核評估
建立規劃實施評估考核制度,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年度評價、中期考核和終期評估。將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等應急管理工作納入黨政領導幹部績效考核體系,把規劃確定的重點任務落實情況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加大指標考核權重,嚴格進行考核。定期向社會公布規劃實施情況、推進進展、階段性成果等,接受社會組織和人民民眾的監督。
解讀
石嘴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石嘴山市應急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現將相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規劃》出台背景
為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重要論述和視察寧夏時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進程,認真落實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決策部署,石嘴山市根據《石嘴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應急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編制了《石嘴山市應急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經市人民政府第4次常務會議審議,根據會議所提意見建議進一步修改完善後正式印發。
二、《規劃》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
《規劃》主要包括現狀與形勢,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主要任務,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五個方面的內容。
(一)現狀與形勢
深入分析了石嘴山市應急管理工作的進展與成效,總結了“十三五”時期石嘴山市在應急管理工作領域中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應急管理能力持續增強、應急救援能力顯著提升、社會共治新格局初步形成、應急管理治理成效顯著等五項主要成績,提出了目前石嘴山市應急管理工作的挑戰及發展機遇。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1.指導思想。統籌發展和安全,以保障人民民眾生命安全為根本出發點,以全方位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為主線,以新技術套用為重要手段,著力防風險、保穩定、建制度、補短板,全力防範和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全面提高自然災害防禦能力,深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堅決防範遏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切實維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
2.基本原則。堅持黨的領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系統觀念、預防為主、科技減災、社會共治等基本原則。
3.主要目標。
總體目標:到2025年,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初步建成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為全面實現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核心指標:
(1)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下降15%。
(2)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起數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零發生。
(3)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3%。
(4)工礦商貿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0%。
(5)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1。
(6)年均每十萬人受災人次:<15000。
(7)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1%。
分項目標:從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災害事故防控能力全面提升、應急救援處置能力顯著增強、應急綜合保障水平明顯提升、共建共治共享體系更加健全等五個方面提出分項目標。
(三)主要任務
一是健全應急管理體系,全面提升責任落實能力。從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最佳化應急管理運行機制、落實應急管理責任制和強化應急管理法制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夯實應急管理根基的任務。
二是築牢風險防範體系,顯著提升預防管控能力。從注重風險預防管控、開展全市風險辨識評估工作、提升綜合減災能力、全面提升監測預警預報能力、深化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推動城市安全整治等方面提出了風險防範和抵禦的任務。
三是最佳化應急預案體系,不斷提升應急準備能力。從推進應急預案體系建設、統籌推動應急預案編制、開展多形式實戰演練等方面提出了增強應急準備能力的任務。
四是完善應急指揮體系,持續提升救援實戰能力。從提升應急指揮效率、健全應急救援隊伍體系、引導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發展、提升應急實戰能力、打造優秀人才隊伍等方面提出了加強救援實戰能力的任務。
五是建設應急保障體系,有效提升災難應對能力。從健全應急物資保障機制、強化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建設、推進應急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全面提升災難事故應對的能力。
六是構建恢復重建體系,積極提升災後救助能力。從完善災後恢復重建機制、提升恢復重建能力、完善風險分擔機制等方面加強災後的救助恢復能力。
七是創新科技信息體系,加快提升創新驅動能力。從提高應急管理現代化水平、加快推進“智慧應急”建設、以套用助推應急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快落實科技減災。
八是強化應急文化體系,充分提升安全防範能力。從充分發揮應急管理示範引領作用、加強應急管理能力培訓、提升社會公眾安全意識、豐富培訓宣教形式等方面提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任務。
(四)重大工程
謀劃了安全發展示範引領創建工程、風險監測預警網路建設工程、安全生產預防能力提升工程、應急指揮調度能力建設工程、智慧應急支撐能力建設工程、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應急保險保障能力建設工程、科普宣傳教育能力提升工程等八項重大工程。
(五)保障措施
從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強化協同推進、保障資金投入、加大政策支持、嚴格考核評估等五個方面強化規劃實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