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銀川市)

銀川

銀川市一般指本詞條

銀川市,簡稱“銀”,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西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自治區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研、交通和金融中心,以發展輕紡工業為主,機械、化工、建材工業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工業城市。位於寧夏平原中部,東踞鄂爾多斯西緣,西依賀蘭山黃河從市境穿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寧蒙陝甘毗鄰地區中心城市,是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經濟區。

銀川是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早在3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水洞溝遺址繁衍生息,史上西夏王朝首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民間傳說中又稱“鳳凰城”,古稱“興慶府”、“寧夏城”,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城西有著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夏王陵

城市綜合競爭力躋身全國百強,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殊榮,被評為“中國十大新天府”。

2016年12月,銀川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2017年,銀川市複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2018年1月,銀川市獲評“2017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示範城市”。2018年10月,銀川獲評健康中國年度標誌城市。2018年10月25日,銀川獲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城市(區)。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地質,氣候,水文,土壤,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綜述,公路,鐵路,航空,公共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學技術,文化事業,體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通信傳媒,環境保護,歷史文化,方言,宗教,飲食,曲藝,地名由來,地域文化,風俗民情,風景名勝,地方特產,著名人物,榮譽稱號,對外交流,

歷史沿革

三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水洞溝遺址鎮北堡、暖泉等處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是銀川地區發現最早的居民點。
殷商、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是北羌、熏育(葷粥)、匈奴等民族活動、遊牧的地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後,使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套地,據有寧夏平原河東地區,開始在此戍邊,秦分天下為36郡,銀川地區為北地郡所屬。漢成帝陽朔年間(公元前24年前後)建北典農城(又稱呂城、飲汗城),此為銀川建城之始。
南北朝時期,大夏國改建“麗子園”,為駐軍、屯糧重鎮。北周置懷遠郡、懷遠縣。
北周置懷遠郡、懷遠縣。
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懷遠縣遭黃河水淹,城廢。第二年(678年)在故城西更築新城(今銀川興慶區)。
為懷遠鎮,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党項族首領李德明將其都城由靈州(今靈武)遷至懷遠鎮(今銀川市),大起宮室,修建都城,更名為興州。後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興州為興慶府。宋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南筑壇受冊,即皇帝位,建大夏國(史稱西夏),興慶府(銀川)為其首府,涼州府(武威)為輔郡,有“東都興慶,西都涼州”之譽。
元置中興路,後改為寧夏府路,寧夏之名肇始於此。
寧夏府,系“九邊重鎮”之一。
沿明制仍為寧夏府治。
民國建元,因清代寧夏道與寧夏縣名同,且寧夏為古朔方地,故改寧夏道名為朔方道,領寧夏、寧朔、中衛、平羅、靈武、金積、鹽池、鎮戎8縣,仍屬甘肅省。道署及寧夏、寧朔兩縣治均設寧夏城內。
1913年,寧朔縣治移駐新滿城,後又遷永寧縣望洪堡、青銅峽市瞿靖堡、小壩鎮。
1923年10月17日,以舊甘肅省朔方道屬之8縣及寧夏護軍使轄之西套蒙古兩旗屬地合併建為寧夏省
1929年1月1日,寧夏省政府成立,省會駐寧夏城。
1941年4月析寧夏、寧朔兩縣部分轄地增設永寧縣,縣治駐楊和堡(今永寧楊和鎮)。寧夏縣更名賀蘭縣,縣治自省城移駐謝保堡(今賀蘭縣習崗鎮)。1944年1月將寧夏省城改建制市,定名銀川,仍為寧夏省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為寧夏省會。
1954年,寧夏省建制撤銷,銀川市為甘肅省銀川專署所在地。
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底,銀川市轄3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銀川市面積9555.38平方千米,市人民政府駐金鳳區北京中路166號。
行政區面積(平方千米)政府駐地
828.3
文化街街道
1129.30
賀蘭山西路街道
353
北京中路街道
1178.70
楊和鎮
1527.20
習崗鎮
4529.00
東塔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銀川東與吳忠市鹽池縣接壤,西依賀蘭山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為鄰,南與吳忠市利通區、青銅峽市相連,北接石嘴山市平羅縣,與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相鄰(以明長城為界)。其地域範圍在北緯37°29′~38°53′,東經105°49′~106°53′之間。2013年末城市建成區面積148.60平方公里。
市境地理坐標:北緯38°08′~38°53′,東經105°49′~106°35′。

地形地貌

銀川市區地形分為山地和平原兩大部分。西部、南部較高,北部、東部較低,略呈西南—東北方向傾斜。地貌類型多樣,自西向東分為賀蘭山地、洪積扇前傾斜平原、洪積沖積平原、沖積湖沼平原、河谷平原、河漫灘地等。海拔在1010米~1150米之間,地面坡度為2‰左右,土層較厚。銀川西部的賀蘭山為石質中高山,呈北偏東走向。全長約150公里,寬20公里~30公里。最高峰海拔3556米,是阻擋西北冷空氣和風沙長驅直入銀川的天然屏障。賀蘭山在銀川市境內近70公里,面積5.88萬公頃,山高坡陡,氣勢雄偉。

地質

銀川位於中國東、西兩大構造帶的樞紐部位。在大地構造上,屬於中朝準地台鄂爾多斯西緣拗陷帶的賀蘭山台陷和銀川地塹,為賀蘭山褶皺帶與鄂爾多斯地台間的山前拗陷區。是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和中國首批確定的38個抗震設防城市之一。銀川地震設防烈度為8度。
銀川地塹北起石嘴山,南至青銅峽,長約160公里,最寬為55公里。地塹東西兩側分別受黃河斷裂和賀蘭山東麓斷裂控制,地塹內還有兩條規模較大的斷裂,即蘆花台斷裂和銀川—平羅斷裂。這4條斷裂共同控制著銀川地塹的形成和發展。周邊縣市地塹內發生3級以上地震,對銀川市區即有影響;地塹內發生6級以上地震對市區將會造成破壞。
銀川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破壞性地震:1143年曾發生過6級地震;1227年發生5.5級地震;1477年發生6.5級地震,烈度均為8度。特別是1739年發生的銀川—平羅8級大地震,銀川震區烈度為10度,使銀川古城盡毀。這是銀川平原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災難性地震。

氣候

銀川市及其所屬各縣(市)地處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遲夏短,秋早冬長,晝夜溫差大,雨雪稀少,蒸發強烈,氣候乾燥,風大沙多等。年平均氣溫8.5℃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800小時~3000小時,是中國太陽輻射和日照時數最多的地區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無霜期185天左右。

水文

銀川歷史上由於黃河不斷改道,湖泊濕地眾多,古有“七十二連湖”之說,現有“塞上湖城”之美稱。全市有濕地面積3.97萬公頃,主要為湖泊濕地和河流濕地,其中天然濕地占濕地面積的60%以上,自然湖泊近200處,面積100公頃以上的湖泊20多處。較著名的有鳴翠湖、閱海、鶴泉湖、寶湖、西湖等。銀川濕地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濕地植物有190多種,濕地野生動物有150多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小鴇、大鴇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等19種,自治區級保護動物24種。銀川濕地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鳥類棲息地之一。

土壤

銀川地區土壤類型分為9大類、28個亞類、48個土屬及500多個土種或變種。賀蘭山至西乾渠之間主要為山地灰鈣土、草甸土灰褐土,東部沖積平原主要為長期引黃灌溉淤積和耕作交替而形成的灌淤土,局部低洼地區有湖土和鹽土分布。灌淤土土質適中,理化性好,有機質含量高,保水保肥適種性廣。土壤類型的多樣性非常適合發展農業生產和多種經濟作物生長。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銀川地表水水源充足,水質良好,富含泥沙,有肥田沃地之功。境內溝渠成網,湖泊濕地眾多。黃河是銀川的主要河流,流經銀川80多公里,南北貫穿。銀川平原引用黃河水自流灌溉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引黃乾渠有唐徠、漢延、惠農、西乾等渠,年引水量數10億立方米。配套排灌乾支斗渠千餘條,長數千公里,形成灌有渠、排有溝的完整的灌排水體系,保證了13萬多公頃農田的灌溉。

土地資源

銀川平原地勢平坦開闊,土地肥沃,溝渠縱橫,水利資源豐富,加之日照充足,自然條件優越,自古以來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譽,是重要的農林牧漁生產區。銀川境內天然湖泊眾多,自然水面數萬公頃,水質良好,水域內水草茂盛,具備發展水產養殖的優越條件。

生物資源

賀蘭山區有銀川市天然林資源。總面積2.67萬公頃,有天然次生林1.2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2.8%。林種主要有雲杉、油松、山楊等喬木,還有山榆、山杏等灌木。此外,有野生藥用植物40多種,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獐子、馬鹿、藍馬雞、青羊、狐狸等32種。賀蘭山東麓地區,其氣候、土壤、地理條件接近甚至優於法國優質葡萄產區——波爾多地區,是世界優質葡萄栽培的最佳生態區之一。

礦產資源

銀川地區礦產資源有煤炭、赤鐵礦、熔劑石灰岩、熔劑白雲岩、熔劑矽石、磷塊岩、水泥石灰岩、輝綠岩等。賀蘭石“石質瑩潤,用以制硯,呵氣生水,易發墨而護毫”,自古就有“一端二歙三賀蘭”之盛譽,為中國“五大名硯”之一。靈武礦區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特別是煤炭儲量以及其具有的高發熱量、低灰、低硫、低磷等品質,在全自治區乃至全國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人口

截至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9.1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7萬人。其中回族人口56.37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25.7%。城鎮人口165.86萬人,鄉村人口53.25萬人;男性110.33萬人,女性108.78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90‰,死亡率為4.7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11‰。
銀川市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全市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504472人,占75.48% ;各少數民族人口為488616人,占24.52 %,其中回族人口為459647人,占23.0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465072人,增長44.74%;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128569人,增長35.71%,其中回族人口增加118857人,增長34.88%。
2017年末,銀川市常住人口達222.54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43萬人,增長1.57%,常住人口占全區常住人口32.64%。2017年末,銀川市常住人口中,男性為110.10萬人,占總人口的49.47%;女性為112.44萬人,占總人口的50.53%,男女性別比為97.91。2017年末,銀川市漢族人口161.20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為72.44%;回族人口57.34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25.76%;其他少數民族4.00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為1.8%。2017年,銀川市出生人口為2.78萬人,死亡人口為0.91萬人,自然增加人口為1.87萬人;出生率為12.6‰,比上年下降0.3個千分點;死亡率為4.11‰,比上年下降0.68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為8.49‰,比上年上升0.38個千分點。
名稱人口數(人)比重(%)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人/ k
銀川市
1993088
100.00
7.41
208
興慶區
678306
34.03
7.10
820
西夏區
329310
16.52
5.32
292
金鳳區
282554
14.18
9.25
814
永寧縣
218260
10.95
4.94
183
賀蘭縣
222981
11.19
6.98
146
靈武市
261677
13.13
11.09
58
以上數據來源於2010年中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政治

自治區黨委副書記、銀川市委書記:姜志剛
市委副書記、市長:楊玉經
市委副書記、市委黨校校長:周雲峰
市委常委、紀委書記:宋志霖
銀川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員會書記:李永寧
銀川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掛職):謝冬偉
銀川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 虹
銀川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李鴻儒
銀川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周兆川

經濟

綜述

201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03.1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61.38億元,同比增長4.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908.60億元,同比增長6.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33.18億元,同比增長10.1%。三次產業結構為3.4:50.4:46.2,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0%、41.7%、56.3%。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1656元,比上年增長6.5%。
2017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7%,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務上漲2.3%,衣著類上漲1.7%,醫療保健上漲6.3%,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2.7%,居住類上漲3.0%,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2.1%,交通和通信類上漲2.9%。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上漲12.3%,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上漲13.4%,新建住宅價格指數上漲2.5%,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1.5%。
2017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24.50億元,比上年增長3.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77.46億元,增長9.3%,其中,稅收收入105.44億元,增長10.5%,稅收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為59.4%。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支出392.49億元,下降1.2%。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41.83億元,增長3.3%;公共安全支出下降18.6%;教育支出增長11.9%;科學技術支出增長66.0%;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6.8%;醫療衛生與計畫生育支出增長11.8%;節能環保支出增長72.9%;城鄉社區支出下降5.7%。
2017年,全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81元,比上年增加2503元,增長8.2%。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23125元,增長1.0%。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28.8%。全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87元,比上年增加1050.3元,增長8.7%。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1507.3元,增長4.0%。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30.8%。移民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10元,同比增長12.2%;生態移民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27.83元,同比增長9.7%。全年新增就業人數6.06萬人,年末登記失業率3.61%,同比下降0.1%。

第一產業

2017年,全市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2.6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6%。其中,農業產值77.51億元,增長3.2%;林業產值0.89億元,下降17.9%;畜牧業產值28.07億元,增長7.2%;漁業產值8.57億元,增長11.8%;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7.60億元,增長6.0%。
2017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0.47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7%;其中,小麥播種面積1.73萬公頃,下降0.7%。蔬菜播種面積3.45萬公頃,園林水果播種面積2.83萬公頃。全年糧食產量84.23萬噸,增長0.8%;其中,小麥產量9.69萬噸,下降0.5%。蔬菜產量175.48萬噸,增長4.9%。園林水果產量30.22萬噸,增長0.6%。肉類產量5.24萬噸,增長1.8%,其中,豬肉產量1.53萬噸,增長3.0%;牛肉產量1.65萬噸,增長1.2%;羊肉產量1.51萬噸,增長1.1%。年末大牲畜總頭數20.07萬頭,生豬存欄15.95萬頭,羊只存欄數65.40萬隻,家禽數284.59萬隻。禽蛋產量2.66萬噸,增長21.2%。牛奶產量49.25萬噸,增長4.4%。水產品產量7.72萬噸,增長4.8%。
2017年,農村用電量3.02億千瓦時,下降14.6%。農用化肥施用量(按實物量計算)23.59萬噸,增長0.9%。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19.05億元,比上年增長1.4%。其中,基本建設投資1035.11億元,下降7.8%;更新改造投資140.21億元,增長267.6%。分投資主體看,國有經濟投資733.21億元,下降11.8%;非國有經濟投資985.84億元,增長14.1%。從投資結構看,第一產業投資63.42億元,比上年增長122.7%;第二產業投資602.88億元,下降12.6%,其中,工業投資600.22億元,下降12.9%。第三產業投資1052.75億元,增長7.8%。施工項目計畫總投資7502.61億元,增長17.2%。

第二產業

2017年,全市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5%,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工業增加值下降1.1%;重工業增加值增長10.4%。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加值增長31.9%;股份制企業增加值增長9.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加值下降5.2%。全市規模以上非公有制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1.0%。
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7.0%;石油加工、煉焦業增加值增長12.1%;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增長7.5%;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10.9%;紡織業下降7.9%。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增長12.6%,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61.4%;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30.1%,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5.4%;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28.3%。
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2026.29億元,比上年增長20.7%,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6.7%。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905.31億元,比上年增長12.5%;主營業務成本1518.28億元,增長12.3%。實現利潤總額70.28億元,增長4.8%。工業品出口交貨值67.24億元,虧損企業虧損82.22億元,企業虧損面22.2%,應收賬款283.43億元,資產負債率67.5%。非公有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26.29億元,增長17.8%;利潤總額66.10億元,增長42.7%。
2017年,全市具有資質等級建築業企業509個,實現建築業總產值373.52億元,增長5.9%。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產值123.83億元,下降4.9%;建築裝修裝飾業實現產值7.82億元,增長37.3%。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497.65萬平方米,下降18.9%;房屋建築竣工面積354.44萬平方米,下降46.4%。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築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1.22億元,增長17.8%;實現稅金總額16.22億元,下降15.7%。
2017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402.82億元,比上年下降15.2%,其中,住宅開發投資240.25億元,下降13.6%。商品房施工面積4144.19萬平方米,下降3.0%,其中,住宅施工面積2561.24萬平方米,下降3.4%。商品房銷售面積595.22萬平方米,增長5.4%,其中,住宅銷售面積519.99萬平方米,增長5.5%。商品房待售面積655.90萬平方米,下降9.3%,其中,住宅待售面積294.13萬平方米,下降27.3%。全年商品房銷售額308.16億元,增長13.9%,其中,住宅銷售額254.39億元,增長16.0%。

第三產業

2017年,全市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2.31億元,比上年增長9.4%。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46.59億元,增長9.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5.72億元,增長20.4%。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506.47億元,增長9.0%;住宿餐飲業零售額55.84億元,增長12.4%。分經濟類型看,國有經濟實現零售額5.16億元,下降6.5%;集體經濟實現零售額4.20億元,增長8.7%;股份制經濟實現零售額177.77億元,增長9.1%;私營經濟實現零售額142.84億元,增長0.8%;個體經濟實現零售額218.26億元,增長15.9%;其他各種經濟實現零售額14.08億元,增長19.9%。
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及菸酒類增長13.6%;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5%;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6.4%;金銀珠寶類下降2.4%;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5.0%;通訊器材類下降13.2%;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39.4%;汽車類下降0.2%。
重點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224.88億元,增長20.7%,其中,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220.39億元,增長22.0%。
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270.62億元,比上年增長65.6%。其中,出口總額195.99億元,增長49.7%;進口總額74.64億元,增長129.8%。
全年簽訂利用外資項目21個;契約外資金額24.6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75.60%;實際利用外資0.31億美元,下降13.8%。
全年接待國內遊客1283.90萬人次,增長47.7%;接待入境遊客4.58萬人次,增長27.6%。國內旅遊收入149.53億元,增長43.8%;旅遊外匯收入2580.96萬美元,下降9.4%。
全市共有旅行社110家,其中,國際社25家,國內社85家。全市共有旅遊星級飯店42家,四星級15家,三星級27家。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3587.2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7.3%,其中,住戶存款1496.94億元,增長7.6%。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4460.3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9.4%,其中,中長期貸款3027.73億元,增長9.9%,短期貸款1171.85億元,增長13.3%。
全年實現保費收入94.54億元,增長20.7%。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31.48億元,增長16.5%;人身險保費收入63.06億元,增長23.0%。全年支付各項賠款及給付額26.60億元,增長9.4%。其中,財產險賠款14.15億元,人身險賠款及給付12.46億元,分別增長2.3%和18.7%。

交通運輸

綜述

2017年,銀川市全年鐵路客運量401.6萬人次,下降1.8%,鐵路客運周轉量26.70億人公里,下降1.8%,鐵路貨運量347.45萬噸,下降9.9%,鐵路貨運周轉量18.33億噸公里,下降9.9%。公路客運量2862萬人次,下降17.7%,公路客運周轉量27.73億人公里,下降11.0%,公路貨運量0.78億噸,下降11.2%,公路貨運周轉量103.25億噸公里,下降8.9%。民航客運量351.66萬人次,增長37.4%,民航客運周轉量50.65億人公里,增長35.5%,民航貨運量1.60萬噸,增長26.6%,民航貨運周轉量2466.42萬噸公里,增長21.1%。年末全市各種民用汽車保有量75.88萬輛,增長14.1%,私人汽車保有量69.67萬輛,增長14.9%。

公路

公路有6條國道通往全國各地,境內有高速公路125公里,109國道110國道青銀高速公路福銀高速公路京藏高速公路等穿境而過。
寬闊的馬路寬闊的馬路
銀川汽車南站位於興慶區清和南街以西、勝利南街以東、六盤山路以南,是西北地區最大的公路客運樞紐。
銀川旅遊汽車站(汽車北站)位於興慶區清和北街以西。
銀川汽車西站位於西夏區興州北街以東。

鐵路

鐵道線路:包蘭鐵路太中銀鐵路
火車站:銀川火車站銀川南站(貨站)

航空

銀川河東國際機場已開通各直轄市、計畫單列市、省會及首府城市、香港、首爾、曼谷、台北等航線,可起降波音、空客等大中型客機。
銀川河東國際機場銀川河東國際機場

公共運輸

  • 公交
截至2017年末,全市公共汽車線路達到147條,公共汽車運營車輛數2202輛;公交標準運營車輛2754.5標台;每萬人擁有公車輛12.38標台。
  • 計程車
出租汽車運營車輛5364輛。
  • BRT
銀川市規劃了四條BRT線路,其中1號線於2012年4月28日開工,同年9月投入運行,運營車輛為18米長的大鉸接公車和12米長的大鉸接公車兩種。2號線於2013年開工預計同年投入運營。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7年,銀川全市有研究生培養單位3個,招生2247人,增長27.7%;在學研究生5278人,增長16.3%;畢業生1539人,增長2.1%。普通高等院校17所,招生3.09萬人,比上年增長11.4%;在校生10.16萬人,畢業生2.69萬人,分別增長2.8%和7.2%。成人高校1所,招生950人,下降47.5%;在校生3336人,下降12.1%;畢業生1371人,下降9.5%。中等職業學校14所,招生1.17萬人,下降16.6%;在校生3.83萬人,下降7.6%;畢業生1.25萬人,增長2.5%。普通高中院校24所,招生1.84萬人,增長3.1%;在校生5.49萬人,下降0.2%;畢業生1.83萬人,下降0.08%。國中學校54所,招生2.66萬人,增長3.7%;在校生7.55萬人,增長1.5%;畢業生2.45萬人,增長0.9%。普通國小194所,招生3.09萬人,增長5.4%;在校生17.36萬人,增長3.6%;畢業生2.63萬人,增長3.2%。特殊教育學校3所,招生155人,在校生513人。幼稚園323所,在園幼兒7.55萬人,增長10.5%。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106.1%,國小六年鞏固率達到107.4%,國中三年鞏固率達到96.8%。資助困難學生27325人次。
銀川市各類學校
分類學校
國小
銀川市二十一國小
銀川市二十一國小湖畔分校
銀川實驗國小
銀川閱海國小
中學
銀川一中
銀川二中
銀川六中
銀川九中
銀川三中
銀川二十四中
銀川實驗中學
銀川唐徠回民中學
寧夏大學附屬中學
寧夏六盤山高中
寧夏育才中學
銀川長慶中學
銀川外國語實驗學校
銀川景博中學
銀川九中英才中學
-
中等職業院校
銀川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
高等院校
-

科學技術

2016年全年投入科技三項費用3000萬元,比上年增長12.8%;實施各類科技計畫項目125項。全年申請專利3509件,增長6.1%。
寧夏伊斯蘭教經學院寧夏伊斯蘭教經學院
2017年,全年實施各類科技計畫項目114項。全年申請專利4372件,增長24.6%。

文化事業

2017年,銀川全市擁有藝術表演團體5個,文化館8個,公共圖書館8個,博物館9個(其中7個國有行業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廣播電台5座,電視台6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達到100%,有線廣播電視用戶59.45萬戶。全年地方出版報紙19種、期刊37種、圖書3909種。

體育事業

銀川體育最早出民間。現代體育傳入銀川前,民間體育以武術為主,此外有舉石鎖摔跤耍水等民間體育遊戲。20年代初期,現代體育傳入銀川市,但體育流傳面很窄,運動水平也很低。1929年8月,銀川市召開了“寧夏省軍民聯歡遊藝比武大會”,開創了銀川現代體育競賽的先例。1933年9月在寧夏府城舉行第一屆“西北運動會”,寧夏隊參加比賽的人數最多,成績優異。1936年、1941年、1944年,在寧夏府城先後舉行全省運動會,項目多為田徑、球類、體操等。此外,城區各中國小也舉辦過運動會或聯校運動會,學校體育開展得較為廣泛。建國後,中共寧夏省工委組織開展了慶祝1950年元旦籃球排球比賽,參加比賽的共有33個隊,其中有寧夏幹校隊等。
2017年,全市全年獲得全國冠軍9個,獲得金牌9塊,銀牌6塊,銅牌7塊。

醫療衛生

2017年,銀川全市有衛生機構1027個,其中,醫院和衛生院109個(醫院70個)。衛生機構床位16675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15726張。衛生技術人員23603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8990人,註冊護士10763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8個,衛生技術人員373人;婦幼保健機構5個,衛生技術人員1291人;鄉鎮衛生院39個,床位數665張,衛生技術人員799人。衛生監督檢驗機構8個,衛生技術人員156人。全市已認定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417個,定點零售藥店1114個。全市兒童免疫規劃接種率達到99.8%。

社會保障

2017年,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112.08萬人,比上年增長8.3%,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83.39萬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28.69萬人。參加失業保險49.78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176.96萬人,其中,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04.24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72.72萬人。
年末全市擁有中心敬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32個,共有床位6595張;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1個,床位數150張,收養各類人員65人。全市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1.54萬人,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0.74億元;農村享受最低保障人數2.40萬人,發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0.91億元。發放城鄉醫療救助金3079.47萬元,接受城鄉醫療救助6.73萬人次。城鎮建立各種社區服務設施1031個,其中,市民服務中心25個。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6055萬元,籌集社會公益資金1211萬元,直接接受社會捐贈231萬元。

通信傳媒

電視:寧夏廣播電視總台、銀川廣播電視台。
寧夏日報寧夏日報
報紙:《寧夏日報》、《新訊息報》、《銀川晚報》、《都市生活報》《現代生活報》、《華興時報》、《寧夏能源報》、《寧夏廣播電視報》、《銀川城市生活讀本》、《新知訊報》。
廣播:寧夏廣播電視總台(現有交通廣播,經濟廣播,都市廣播,新聞廣播4套頻率)、銀川廣播電視台(現有新聞綜合頻率、音樂交通頻率、都市經濟頻率和汽車生活頻率4套廣播頻率)。
新聞網站:寧夏新聞網寧夏網銀川新聞網、銀川廣播電視網、寧夏信息港。
雜誌:《朔方》、《看天下》、《理財世界·馨家》。
2017年,銀川市全年完成郵電業營業收入總量34.71億元。其中,郵政業營業收入2.04億元,電信業營業收入32.67億元。快遞業務營業收入5.16億元,增長11.6%。全年訂銷報刊2752.85萬份,下降0.1%;完成郵政函件業務682萬件,增長6.2%。年末本地固定電話用戶29.79萬戶,下降23.5%;行動電話用戶415.31萬戶,增長6.3%;計算機網際網路用戶68.33萬戶,增長8.1%。

環境保護

2017年,銀川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7086.10公頃;年末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7085.85公頃,其中,建成區公園綠地面積2322.12公頃。
2017年,銀川市全年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237天,占總天數的64.8%。區域噪聲平均值53分貝,交通幹線噪聲平均值67.4分貝。城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90%,黃河銀川段水質達到II類。全年完成工業企業環境污染治理項目112個,投入資金27.65億元。

歷史文化

方言

銀川話,屬於中國北方方言區—蘭銀官話—銀吳片。(蘭銀官話包括金城片,銀吳片,河西片,北疆片)。
銀川國語的形成還與寧夏解放後的三次外來人口遷徙有著一定的聯繫。第一次人口遷徙1952~1954年,北京市政府組織了一批移民來銀,稱為“北京移民”,他們帶著不管是標準的北京國語還是北京土話來到銀川,與銀川地方方言發生語言碰撞,今賀蘭縣金星農場就是當年北京移民興建的,如今生活在那裡的人還說著一口京味很濃的北京話。第二次的人口遷徙是在1956~1958年,國家為支持寧夏的經濟建設,從外地調來了很多支寧幹部,僅上海支寧的“文教大隊”就來了三批,大約有一萬人。同時,沿海許多大廠也遷到內地銀川,如:銀川橡膠廠、長城工具機廠、長城鑄造廠、銀河儀表廠、西北軸承廠、銀川起重機器廠等,此次遷徙有職工及家屬達10萬人之多,為銀川最大的一次外來人口遷徙。在1956年知青上山下鄉的高潮中,浙江的一大批知識青年來到銀川和永寧縣插隊落戶,也把他們的鄉音帶到了銀川,此為第三次外來人口大遷徙。改革開放20多年來,又有大批的外來人口從東北、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遷徙到銀川。50多年來,銀川經過幾次外來人口大遷徙的融合、交流,使銀川國語逐步走向規範、標準。

宗教

銀川宗教歷史悠久,有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在兩晉時期傳入銀川,主要寺院有:海寶塔寺、承天寺、報恩寺、高台寺、戒壇寺、賀蘭山佛祖院、五台山寺、慈恩寺等。伊斯蘭教於元朝初年傳入銀川,主要清真寺有:納家戶清真寺、中大寺、西關清真寺、南關清真寺等。道教傳入時間不詳,但明清《寧夏方誌》記載,當時寧夏府城(銀川)道教盛行,主要道觀有關王廟、岳王廟、三皇廟、城隍廟、清寧觀、三清觀等50處廟觀。天主教於17世紀末傳入銀川,主要教堂有銀川天主教堂、北關天主教堂等。基督教於元初傳入銀川。
銀川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回族聚集地區,建有453座不同形式和規模的清真寺。回族穆斯林民眾一般奉行五項“功課”:念、禮、齋、課、朝。回族的傳統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和聖紀節三大節日。自治區在銀川市開辦的寧夏伊斯蘭教經學院,培養有宗教學識的人才。

飲食

銀川的飲食以漢族和回族的飲食習慣為主。 漢族飲食以西北菜為主。
銀川的回族飲食,兼具中原傳統和穆斯林的雙重風味,是回族和中華文明融合的結果,這裡有著正宗的清真食品和清真菜餚,同時還許多獨特回族風味小吃。
清真菜餚有清蒸羊羔肉、牛羊肉酥、手抓羊肉等,也有非常地道的回族風味小吃,如羊雜碎、羊肉泡饃、清真奶油糕點、馬三白水雞等。
飲食物產豐富,除“寧夏五寶”之一的髮菜以外,還有銀川附近沙湖裡出產的各種魚類,有鯉、鰱、鱅、鯇、鯽魚等,及北方非常罕見的武昌魚、娃娃魚(大鯢)、大鱉等,以此為基礎的菜餚有糖醋黃河鯉魚、中衛鴿子魚、金錢髮菜等。

曲藝

民國期間,京劇、話劇、歌劇在銀川逐漸興起。建國後,越劇和眉戶劇也在銀川城鄉廣為傳唱。

地名由來

“銀川”作為古地名,最早見於《新唐書·地理志》:“銀州銀川郡”。故址在今陝西省米脂縣東北。《讀史方輿紀要》載,宋崇寧四年(1105年),“仍置銀州,五年廢為銀川城,金為銀川寨。尋廢。”
寧夏地方文獻上出現“銀川”一詞,約在明末清初。一些官吏、文人在詠唱寧夏平原溝渠交織如網、湖泊珠連其間的秀美景色時,用“銀川”形容其水光瀲灩、水映晴光的水鄉風光。如“俯憑駝鈴臨河套,遙帶銀川挹賀蘭”,“連山似奔浪,黃河一頻寬。城郭渺如舫,銀川亦寥廓”,“或是天吳聊小試,暫移鰍穴到銀川”。這些詩詞中的銀川,還沒有明確的地名意義。
清雍正年間,“銀川”一詞,逐漸有了指代地域的地名含義。如《惠農渠碑記》上有“黃河發源於崑崙,歷積石,經銀川,由石嘴山而北……”的記載,碑文上的銀川,已泛指銀川平原引黃河灌區了。
清乾隆年間,寧夏知府趙本植在府城(今銀川城區)創立“銀川書院”,又有汪繹辰纂修《銀川小志》。“銀川”一詞的指代範圍趨於具體、明確,已初具地名意義,並逐漸成為寧夏府城的代稱。1944年,寧夏省城(今銀川城區址)改為建制市,正式定名為“銀川”。地名一直沿用。
鳳凰城名
相傳古時候賀蘭山飛來的一隻鳳凰,看到這裡黃河橫貫、麥浪翻滾,一片風光秀麗的江南景象。不忍離去,竟化身為一座美麗的城市——銀川。東門外的高台寺是鳳凰的頭,鳳凰頭挨到黃河邊;高台寺旁邊有兩眼井,是鳳凰的眼睛;鼓樓是鳳凰的心臟;西塔和北塔是鳳凰的兩隻爪子;西馬營湖泊相連,林茂草密,花團錦繡,那是鳳凰的尾巴,一直拖到賀蘭山麓。

地域文化

銀川歷史積澱豐厚,文化多元鮮明,中原文化、邊塞文化、河套文化絲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蘭文化等多種文化激盪交融。
“賀蘭巋然,長河不息”,巍巍賀蘭山巋然不動、滾滾黃河水奔流不息,是銀川精神,更是銀川人的精神。凸顯出銀川人意志堅定、求真尚義的精神品質。透射出銀川人包容豁達、開放開明的精神氣質。展示出新銀川人開拓創新、奮勇向前的精神風貌。
市徽
標誌由昂首展翅的鳳凰、穿越銀川平原的黃河構成了銀川的視覺符號,概括凝練了銀川精神。鳳凰這個吉祥如意的形象給銀川民眾及外界已留下了難以改變的印象,因此標誌主圖案為鳳凰,昂首向上的鳳凰代表了銀川人民銳意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其中鳳凰展開的翅膀由銀川的“川”變形而來;進取向上的軀幹由黃河變形而來,黃河是銀川平原的命脈,自古以來就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黃河與銀川有著深厚的淵源,故將黃河貫穿圖案上下。
銀川市市徽銀川市市徽
市樹:沙棗樹國槐
沙棗樹是銀川的鄉土樹種,抗乾旱、抗風沙、耐鹽鹼,生命力強,最能代表銀川人民堅強不屈的精神。
國槐是銀川市城市綠化中的骨幹樹種之一,在城市廣為栽植,1984年被市人大定為銀川市的市樹。
市花:玫瑰和馬蘭花
玫瑰已被瀋陽、蘭州、烏魯木齊等城市選為市花,但與其他城市種植的玫瑰有所不同的是,銀川廣泛種植的是苦水玫瑰,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也能生長,最能體現銀川的城市特色。
馬蘭花是幸福之花,生命頑強,它最能代表銀川人勇敢、善良、堅毅、寬容的品質。
市鳥:喜鵲
喜鵲是吉祥的象徵,形體比較美觀,在銀川市區內比較常見,做市鳥合適。2011年,銀川市被授予“中華喜鵲之鄉”稱號。

風俗民情

花兒”又稱少年,是青海、甘肅、寧夏等省區民間的一種歌曲。以生動形象的比興起句,格律嚴格,歌詞優美,曲調時而高亢,時而婉轉,在寧夏,幾乎隨處都聽到“花兒”,但最有民俗特點的是每年5、6月間的“花兒會”。
口弦也叫“口扣”。寧夏南部山區的回族婦女愛彈口弦。當地流行的口弦有鐵、竹兩種。
銀川市的民間文藝活動以社火為主。社火又叫紅火,是民眾自發組織的一種集體遊藝活動。每年臘月開始排練,春節期間上街串鄉,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後結束。
高蹺:踩高蹺表演者腳上綁三尺多高的柳木腿。建國前表演者多為男性,今則男女參半。一般每隊30餘人,多則60餘人。
跑旱船:旱船有的隨高蹺表演,有的也可單獨表演。船的數量可1隻、2隻、4隻。船身用木條製成架子,飾以花朵和彩綢,上搭涼棚,下面用布圍住,不使船姑娘的雙腳外露,船姑娘腰繫船體,1人扮作划船的老舶公。
浪頭車:由3人表演 ,1人扮作老婦在車前拉繩 ,1人扮作老翁在後面推車 ,1 人則扮作少女“坐”在車中 (與旱船一樣,少女腰系車身) 。
跑竹馬:由民間藝人用竹片、彩紙、彩綢紮成馬的形狀,舞者腰圍竹馬道具,如騎在馬上。

風景名勝

銀川自然景觀有水洞溝旅遊區、蘇峪口森林公園滾鐘口風景區、金水旅遊區、大小西湖、鳴翠湖鶴泉湖等。人文歷史景觀有水洞溝西夏王陵賀蘭山岩畫拜寺口雙塔三關口明長城、鼓樓、玉皇閣、海寶塔、承天寺塔、南關清真大寺、納家戶清真寺、馬鞍山甘露寺、鎮北堡華夏西部影視城、中華回鄉文化園等。
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83家,其中出境組團社16家,國內社67家。全市共有旅遊星級酒店43家,其中五星級酒店1家,四星級14家,三星級25家,二星級3家。
2016年,全區共接待國內遊客2150萬人次,首次突破2000萬人次,同比增長17.1%;進出境人數達到20.7萬人次,首次突破20萬人次,同比增長97%;旅遊總收入210億元,首次突破200億元,同比增長30.2%。
水洞溝國家5A級旅遊景區,位於寧夏靈武市臨河鎮,西距銀川市19公里,南距靈武市30公里,距河東機場11公里,地處銀川河東旅遊帶的核心部位,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這裡充滿了雄渾、奇特的荒穀神韻,經歷了千萬年的風沙雕蝕,這裡集中了魔鬼城、臥駝嶺、摩天崖、斷雲谷、檉柳溝等二十多處土林奇絕景觀,使人望而生奇,大有地老天荒、曠古玄遠之嘆。水洞溝是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榮獲“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
西夏城舊稱“橫城堡”,位於黃河東岸的靈武市,銀川黃河大橋附近,明清河東八景之一“橫城古渡”的舊址。
賀蘭山岩畫位於西夏區賀蘭山東麓賀蘭口內,距銀川市區60公里。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西夏區的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
海寶塔俗稱北塔,位於興慶區北部海寶塔寺內。是一座方形9層11級樓閣式磚塔,通高53.9米。明清時代列為寧夏八景之一,稱為“古塔凌霄”。
鼓樓始建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通高36米,以台基、樓閣、角坊組成,位於興慶區解放東街和鼓樓南、北街的十字路口。
玉皇閣通高22米,占地約1040平方米。在一座長36米、寬28米、高8米的台座下,正中辟有南北向的拱形門洞。西北側外部有石條台階可登上台座。
南關清真大寺位於興慶區玉皇閣南街,銀川穆斯林民眾於1981年募資重建的一座具有阿拉伯風格和民族特色的建築群體。
承天寺塔是銀川古城西南部一座著名的寺院承天寺中間一座聳立雲端的古塔,人稱“西塔”。
水洞溝遺址位於靈武市境內,銀青高速北側。

地方特產

寧夏五寶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使寧夏銀川擁有許多獨具特色的農副畜產品,其中最主要的是被譽為“紅、黃、藍、白、黑”寧夏“五寶”的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皮髮菜
“紅寶”枸杞:木本植物,漿里呈鮮紅色,形似紡錘,更似紅瑪瑙墜是寧夏的傳統名牌出口商品。
“黃寶“甘草: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寧夏甘草以骨重粉足、條幹順直、口面新鮮、加工精細著稱。出口叫“西正甘草”或“西正草”。
“藍寶”賀蘭石:產于海拔2600米左右的賀蘭山懸崖上,石料結構均勻,質地細膩,剛柔相宜。用它刻制的賀蘭硯,具有發墨、存墨、護毫、耐用等優點。
“白寶”灘羊皮:寧夏灘羊屬羊尾脂、粗毛型。
“黑寶”髮菜:在植物分類學中,屬蘭藻門,含珠藻的一種。生長在荒漠、半荒漠地區,逢雨萌發,深秋早春時節採收。

著名人物

  • 古代人物
李元昊,西夏開國皇帝。
胡汝礪,寧夏名儒學人“四胡”之一,明代大臣,曾任京兆尹,兵部尚書
羅鳳翔,字高輸,明山西蒲州(今永濟縣蒲州鎮)舉人萬曆五年(1577年)二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仍巡撫寧夏。
楊守禮,字秉節。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人。後任兵部尚書,加太子少保。
王崇古,字學甫,別號鑒川,明山西蒲州(今永濟縣蒲州)人。隆慶元年(1567年)十月,進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陝西延綏、寧夏、甘肅三邊軍務。
趙良棟,字擎宇,生於明熹宗元年,清代雲貴總督。
吳進義,清朝將領。字子恆,甘肅寧夏府寧朔縣(今寧夏青銅峽)人。
  • 近現代人物
馬福祥,清末民初將領,曾任青島特別市市長,國民政府委員、安徽省主席
馬鴻賓,字子寅,甘肅省臨夏縣韓家集人,歷任國防委員會委員、甘肅省副省長等職
戒成法師,法名廣悟,俗名李來鵬,為寧夏佛教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馬鴻逵,西北軍閥“ 四馬”之一,中華民國時期西北軍閥,任寧夏省主席長達十七年,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被人稱為寧夏的“ 土皇帝”。
吳善璋,知名書法家。

榮譽稱號

2006年,被國家水利部認定為"國家節水型城市"。
節水城市節水城市
2007年,被國家愛衛會命名為"國家衛生城市"。
2008年,被國家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
2008年,被國家認定為"雙擁模範城市"。
2008年,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科技先進城市"。
2008年,被國資委命名為"中國宜居城市"。
2008年,被國家旅遊覆核通過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2008年,被衛生部、中國紅十字協會授予“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
2009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市”。
2009年,被中國城市國際協會授予“中國宜居城市”。
2009年,銀川市被中國休閒發展論壇授予“中國十大特色休閒城市”。
2009年,被中國旅遊論壇組委會授予“中國最佳生態旅遊城市”。
2009年,被中國節慶高峰論壇組委會授予“中國節慶活動2008年度中國十佳節慶城市”。
2009年,被評為“全國見義勇為好司機評選表彰活動優秀城市”。
2009年,獲“2009中國優秀生態旅遊城市獎”。
2009年,被評為“中國十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2010年,被評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城市”。
2010年,被評為“生活品質最滿意城市”。
2010年,被評為“中國十佳和諧可持續發展城市”。
2010年,被評為“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2011年,被評為"2010中國最具海外影響力城市"。
2011年,被評為“2011中國最佳投資服務城市”。
2011年,被國家環境保護部授予“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2011年,榮獲“中國綠色經濟十佳城市”。
2011年,榮獲2010年“中國人居環境獎”。
2011年,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殊榮。
2012年,成功創建國家級創業城市
2012年,獲得”中國服務型政府十佳城市“。
2012年,獲得“2012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2013年,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獎”。
2017年,獲得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2018年1月,獲“2017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示範城市”。
2018年3月,入圍首批通過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驗收城市名單。
2018年4月,入選“2018暢遊中國100城”榜單。
2018年10月,獲得2018中國國際生態競爭力峰會“2018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榮譽。
2018年11月,2018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60名。
2018年12月,被授予“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範城市”稱號。

對外交流

國際友好城市國內友好城市
城市名稱
所屬國家
結好日期
城市名稱
所屬省份
結好日期
森都布魯克市
美國
2010年6月29日
寧波市
浙江
2008年
亞特蘭大市
美國
2009年5月2日
山東
2007年
韓國
2008年1月24日
青島市
山東
2007年
2005年8月11日
福州市
福建
2008年
島根縣松江市
日本
2000年9月24日
四川
2007年
蒙古
2003年9月3日
江蘇
2009年
2000年5月23日
南寧市
廣西
2008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