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口區

大武口區

大武口區,隸屬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是石嘴山市政治、經濟、文化、商貿和信息中心。位於寧夏北部,是因煤而立、因工而興的老工業城市,是寧夏工業重鎮石嘴山市黨政機關所在地,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區”。

大武口區成立於1973年6月,轄2個經濟開發區、10個街道、12個行政村和51個社區。區域面積100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80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29.36萬人。2013年,大武口區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9.53億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武口區
  • 別名:打磑口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寧夏 石嘴山
  • 下轄地區:2個經濟開發區、10個街道、12個行政村和51個社區
  • 政府駐地:朝陽西街
  • 電話區號:0952
  • 郵政區碼:753000
  • 地理位置: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
  • 面積:1008平方公里
  • 人口:29.36萬人(2013年)
  • 方言:蘭銀官話
  • 氣候條件:中溫帶乾旱氣候
  • 著名景點:北武當,明長城,大川生態旅遊區
  • 火車站:大武口火車站
  • 車牌代碼寧B
  • 行政代碼:640202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土壤,自然資源,水資源,礦藏資源,人口民族,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文體事業,教育事業,社會保障,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民族風俗,地方風俗,地方特產,風景名勝,

歷史沿革

大武口,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
大武口區大武口區
西漢初至明朝時期,區境為歷代封建王朝的屬地。
大武口,明代被稱為“打磑口”,指今大武口溝,意為“打鑿石磨的山口”。
“打磑口”,最早見於明弘治《寧夏新志》。到清同治二年五月(公元1863年7月)的文獻中,首次出現“達武口”地名。後來又出現過“大磑口”。在此後的文獻資料中,“打磑口”、“達武口”等名稱混用。
清代,屬寧夏府平羅縣。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前,平羅縣在賀蘭山東麓沿山地區增設四堡,其中有“打磑口堡”(今大武口鄉),為全縣66堡之一。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打磑口堡已有居民96戶,385人。
民國初,沿清制。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4月),平羅縣將打磑口堡設為縣第四鄉。
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寧夏建設廳廳長李翰園赴賀蘭山清水溝光華陶瓷廠“視察”,途經大武口村(現大武口鄉)時,將該村的“打磑口學堂”改為大武口學堂,並解釋“大武口”為武士們曾經在這裡打過仗之意。從此,“大武口”這個名稱被作為正式地名開始使用。
大武口大武口
1949年9月25日,大武口解放,區境仍屬平羅縣
1950年5月,大武口為平羅縣第二區(今平羅崇崗鄉)一鄉。
1956年2月,五區一鄉成立新聯(今大武口鄉)、潮湖、簡泉三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年7月,平羅縣進行撤區並鄉工作,將五區一鄉改設為大武口鄉,成為縣直屬鄉。
1958年9月,全國掀起了大辦人民公社的熱潮,大武口鄉撤銷鄉建制,將新聯、潮湖、簡泉三個高級社改為生產大隊,劃歸平羅縣崇崗人民公社領導。
1960年7月,寧夏自治區人民革命委員會在石炭井設鎮時,曾借用“大武口”這個名稱,稱“大武口鎮”。
1961年5月30日,大武口成立人民公社時,取名“大武口人民公社”。
1963年6月11日,區境由平羅縣劃歸石嘴山市領導。建成區(市區)在沙丘起伏的沙漠,俗稱“明沙梁子”。
1966年5月,在大武口公社設辦事處。
中華奇石山中華奇石山
1968年9月19日,成立大武口鎮政府。
1970年10月23日,石炭井地區從大武口鎮劃出。
1972年2月23日,國務院決定設立銀北地區(轄區石嘴山市、平羅縣、賀蘭縣、陶樂縣)。
1973年6月18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革委會決定將大武口鎮升格為區。7月10日,召開大武口區成立大會。
1973年8月10日—1974年4月6日,大武口區曾一度改由銀北地區直轄,後因沒有得到國務院的批准,復交石嘴山市領導。
1975年11月23日,銀北地區撤銷,石嘴山市(轄平羅縣、陶樂縣)機關由石嘴山區遷入大武口區。自此,大武口逐漸成為石嘴山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體育、交通郵電、衛生中心。
1975年12月5日—1981年3月26日,大武口區曾改稱“石嘴山市一區”,正式確立了縣級區建制,後經地名普查又恢復現名。
1973年6月18日,成立大武口區時,均以“大武口”命名。
1975年12月5日起,曾一度將“大武口區”改為“石嘴山市一區”。
1981年3月26日,通過地名普查,“大武口區”名恢復。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大武口區成立於1973年6月,轄2個經濟開發區、10個街道、12個行政村和47個社區。其中,2個經濟開發區、10個街道為:長勝街道朝陽街道人民路街道長城街道青山街道石炭井街道白芨溝街道溝口街道長興街道錦林街道星海鎮隆湖經濟開發區
2012年,將全區47個社區調整為51個。

區劃詳情

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行政區劃詳表
街道(鎮)名稱
轄區數量
主要轄區
6個社區、3個村
保留駿馬、金駝、奔牛、總機修廠5個社區,新成立九竹社區;保留潮湖村、龍泉村、長勝村。
9個社區
保留萬盛、東勝、怡心、長勝、永康、長慶、仁和7個社區,新成立了陽光社區、景苑社區。
6個社區
建設、工人街、文明、紅星、遊藝東街、東方社區。
5個社區
建民、九O五、鳴沙、金山、榮景社區。
7個社區
保留團結、紅旗、永樂、裕園、勝利5個社區,新成立漢唐社區、藍山社區。
4個社區
保留文化街、新華街、雙橋街社區,將豐安街社區和紅光街社區合併成立新紅光街社區。
2個社區
保留大峰社區,將白芨溝社區和麻黃溝社區合併成立新白芨溝社區。
2個社區
保留翠柳社區,將綠洲社區和青屏社區合併成立新綠洲社區。
2個社區、1個村
電廠社區、鐵路社區、興民村。
4個社區
保留錦林、安康、麗日社區,新成立府佑水香社區。
4個社區、8個村
保留鐵東、東湖、古香社區,新成立新民社區;保留果園、星海、棗香、祥和、隆惠、臨湖、星光、富民8個村委會。成立新民社區(沐恩新居)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武口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北緯38°53″-39°5″,東經106°20″-106°30″,南以西汝公路為界,北鄰簡泉農場場部,東以三二支溝為界,西與賀蘭山接壤。區域面積1008平方公里,總土地面積877平方公里,是石嘴山市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機構所在地。
大武口區

地質

大武口區位於賀蘭山東麓沿山地段,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

地貌

按地貌成因和地形特徵,可分為洪積扇、風沙地、湖泊和湖泊窪地。
洪積扇是由賀蘭山汝箕溝、鬼頭溝、武當廟溝及大武口溝口等所形成的洪積扇組成,海拔1108-1148米,總面積約為112200畝。洪積扇上部多為礫石堆積,有效土層薄,植被稀疏,產草量低,地面坡降較大;洪積扇中部坡降較緩,有一定的有效土層,有效土層較厚的區域,如長勝、潮湖、原礦務局所屬農場,多已墾為農、林用地,有效土層薄的地區仍為天然草地和荒地;洪積扇末端即扇緣一帶,地面平坦,土層深厚,第二農場渠西側有灌溉條件的土地多為農田。
大武口區大武口區
風沙地是在分力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下形成的。按其移動的程度分為流動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浮沙地。風沙地主要分布在洪積扇中下部,第二農場北側,面積約31000畝。基本為荒地。
低洼地主要是指隆湖開發區的碟型窪地和第二農場渠兩側的湖泊窪地,總面積約為67230畝。由於四周高,中間低洼,自然比降為1﹕5700,自然排水不暢,地下水位高,非灌溉季節,地下水埋深在1米左右。土壤鹽漬化重,表層土壤(0-20厘米)鹽分含量大於3克每千克。
湖泊水面主要為星海湖和漁池,面積為50300畝,主要功能是防洪蓄洪、生態景觀與水產養殖。

氣候

大武口區屬中溫帶乾旱氣候區,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徵,據大武口氣象站歷年的資料,本地區主要氣候要素有以下特點:
大武口區大武口區
光能資源豐富、太陽年輻射量平均為3850-6036兆焦耳/平方米,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800-3100小時;熱量豐富,≥0℃積溫年平均為3670-4177℃,≥10℃積溫年平均為3268-3630℃,對農業生產有利。
大武口地區乾旱少雨,近十年平均降水量為199.6毫米,降水量在一年中的分配不均勻,雨季(7、8、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總降水量的76.6%,旱季(12、1、2月)的降水量僅占全年總降水量的1.15%,雨季降水量為旱季降水量的66倍左右。蒸發量大,年平均蒸發量為2203.7毫米,為年平均降水量的11倍。大氣相對濕度低,年平均僅為50%左右,乾燥度大於4。乾旱少雨,蒸發強烈。
多年平均氣溫為9.4℃,一年中以一月份的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為-7.5℃,以七月份氣溫最高,月平均氣溫為24.0℃。極端最低溫為-22.7℃,極端最高溫為37.1℃。氣溫年較差平均為12.2℃-14.0℃,比引黃灌區內部要高,十分有利於有機物質的積累。
無霜期短,多年平均為139-170天,比引黃灌區內部短。
大武口區大武口區
大武口地區地處賀蘭山東麓,暴雨山洪多發生在7、8月份降雨集中季節,日降水量≥25毫米的大雨天氣每年一遇,日降雨量≥50毫米的暴雨天氣,每三年一遇,最大日降水量132.9毫米,每遇大雨、暴雨,即引起山洪發生。
大於八級以上的大風日數平均每年有22天,最多達56天,最大風力達十二級,大風多出現於3-5月乾旱最為嚴重的季節,因此,常伴有沙塵暴出現,年均沙塵暴日數為11天左右。
本地對農業危害較大的是晚霜凍,當晚霜凍出現於四月底五月初時對經濟林、露地菜的危害較大。冰雹危害常在6-8月份,對農業影響較大。

土壤

大武口區平原土壤分為淡灰鈣土、新積土風沙土、鹽土、潮土及石質土等類型,其中新積土面積最大,為55387畝,占土壤總面積的49.6%,主要分布在洪積扇中下部;其次為淡灰鈣土,為19725畝,占土壤總面積的17.7%,主要分布在洪積扇上部及中部;風沙土和潮土面積也較大,分別為15975畝和14962畝,集中分布在大武口區東南部第二農場渠兩側及隆湖開發區;鹽土30105畝,主要分布在隆湖開發區及湖泊邊緣;石質土面積較小,為4050畝,主要分布在賀蘭山各溝口。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截止2013年,石嘴山市賀蘭山東麓綜合可利用水資源為7734萬立方米,大武口區內也有一定儲量的地表水及地下水資源。
地表水
地表水資源是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體。大氣降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補給來源。本地區年均降水不足200毫米,且降水量在全年內分配極不均,季節變化比年際間變化大,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賀蘭山麓是大武口區重要的水源地,降水量較大,年均降水量高達430毫米,加之有一定的水源涵養功能,其大氣降水被截留為山泉水,大武口區有山泉上百眼,流量較大,水質好,灌溉農田萬餘畝,直接利用率低,約為30%,開發利用的潛力較大。
大武口區公園大武口區公園
第二農場渠是大武口的主要引黃灌溉乾渠,年均引水量1.45億立方米,在境內長約14.8公里,是農田的主要灌溉水源。
地下水
石嘴山市賀蘭山東麓地下水資源儲量年均為0.63億立方米,大武口區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已打灌溉機井62眼,人畜飲水井3眼,其開發利用的潛力較大。

礦藏資源

大武口區背靠賀蘭山百里礦區,截止2013年探明煤炭儲量23.61億噸,年產量1000萬噸。享譽世界的太西煤儲量達6.55億噸,廣泛用於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被譽為“太西烏金”。矽石白雲岩、鐵礦石等分布廣、儲量足,其中矽石儲量達4.3億噸,是矽系列產品和玻璃工業的優質原料。

人口民族

截止2013年,大武口區總人口29.36萬人,其中城鎮居民25.0萬人,占總人口的87.2%;有漢族、回族、蒙古族、滿族等23個民族居住,其中漢族人口占88.8%,回族人口占8.9%。

政治

石嘴山市委常委、大武口區委書記:張戈

經濟

綜述

2018年,大武口區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35億元,增長9%;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74億元,同口徑增長5.8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6億元,同比增長6%;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4031元和12136元,均增長8.5%。
大武口區

第一產業

2018年大武口區加快實施“特色農業提升工程”,八大莊鮮葡萄被評為“2018年全國優質鮮食葡萄金獎”,規模以上休閒觀光農業經營戶達到18家,一產增加值同比增長4%,轉型發展取得新成效。

第二產業

2018年大武口區紮實開展“重大項目推進年”和十大“百日攻堅”活動,實施重點項目100個,完成投資46億元。打造先進裝備製造、有色金屬新材料、電子材料三大產業集群,實現產值91億元,占工業總產值70%。維爾鑄造“中國標準動車組鋁合金枕梁”列入國家智慧型製造試點示範項目。石嘴山高新區中小企業孵化園獲評國家小微型企業雙創示範基地,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西北煤機等4家企業被評為國家級“兩化融合”貫標示範企業,R&D經費投入占GDP比重預計達到1.7%左右。網際網路城市建設穩步推進,網路經濟產業園、快遞物流園、西北地理信息產業園等數字經濟園區得到發展,科技金融眾創空間交易額突破110億元。

第三產業

2018年大武口區全面啟動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持續鞏固4A級景區創建成果,全年共接待遊客258.4萬人,實現旅遊收入1.72億元,分別增長78.2%和43.3%。培育以步行街、萬達廣場、漢唐特色商業街三大商圈,成功舉辦寧夏大武口涼皮美食節,“大武口涼皮”完成國家地理標誌集體商標註冊,全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9%,占全市比重達50.6%。
大武口區大武口區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8年大武口區開展“送戲下鄉”、全民閱讀等文化惠民活動200餘場次,區圖書館獲評國家二級公共圖書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創建國家、自治區級示範單位28個。

教育事業

2018年,大武口區建設街國小、隆湖六站幼稚園建成使用,“陽光招生”“陽光分班”工作得到自治區肯定並全區推廣,我區被評為全國中國小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區。

社會保障

2018年,大武口區把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5%以上用於改善民生,高質量辦結10件民生實事。大力促進就業創業,實現城鎮新增就業706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3%以內,創新推出政校企合作模式,為企業輸送人才6000餘人。全面落實住房制度改革,降低公租房準入門檻,累計分配公共租賃住房6738套。加大房地產去庫存力度,共發放購房補貼575戶2883萬元,房地產庫存下降62.42%。積極推進電力直接交易,降低工業企業用電成本。嚴格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為1.3萬戶(次)企業減免稅收6.14億元。全力落實企業創新扶持政策,31家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1.24億元。“三爭”工作成效顯著,爭取各類資金8.9億元,增長44.6%,全年落實招商引資項目62個,到位資金65億元。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成網際網路醫聯體平台和自治區首家數位化預防接種門診,成功創建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長興衛生院被評為全國民眾滿意的鄉鎮衛生院。全力推進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創建,成功創建各類食品安全示範單位88家。繼續實施幫扶解困行動計畫,對全區2492戶3850人幫扶解困對象實施各類救助,全面做好轄區退役軍人服務管理。改造提升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34個,完成全國公辦養老機構改革試點。

基礎設施

2018年,大武口區開展“六城聯創”工作。“城市雙修”6大工程10個項目,城市能級提升。維修破損路面1.68萬平方米,硬化城市裸露土地9500平方米,改造雨污管網5.8公里,新建農村公路7.1公里,城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改造老舊小區20個片區9.88萬平方米,完成世紀大道西側、汝箕溝溝口等棚戶區徵收工作,實施國有企業家屬區“三供一業”改造工程,3654戶民眾居住環境徹底改善。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29個“3+2”村鎮建設項目順利推進,完成投資1.7億元,龍泉村被評為2018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實施“網際網路+智慧城管”,“12345”二級服務平台高效運行。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拆除違法建設1.15萬平方米,推進城市出入口、背街小巷等重點區域環境整治。
大武口區大武口區

交通運輸

南距銀川河東機場80公里,北距惠農陸路口岸40公里,是呼(呼和浩特)包(包頭)銀(銀川)蘭(蘭州)經濟帶和黃河金岸沿線的重要節點城市,包蘭鐵路、京藏高速、109國道、110國道縱貫全境,區內交通路線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基本形成了以鐵路為依託,以國道、省道為骨架,以區域公路為縱深的交通運輸體系。

民族風俗

地方風俗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
龍泉村農家樂民俗風情生態休閒觀光園龍泉村農家樂民俗風情生態休閒觀光園
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為抵禦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為財神的路頭五路神無涉。或又以五路神實為五聖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後,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為路頭而祀之。一般以此路頭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為“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路神變為財神,是因商業的發展,財貨流通的加劇。財貨往來於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財貨。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於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於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並進。

地方特產

油香
回族民間傳統的食品,是回族對油餅的一種特殊稱謂。當家裡來了貴賓,或給孩子過滿月,過百日、割禮、結婚等,要炸油香慶賀。每逢開齋節古爾邦節、聖忌節等,家家戶戶都要炸油香,除了自己吃以外,還要饋贈鄰里鄉親,互相品嘗,祝賀節日。
寧夏回族對油香很講究,一般在炸油香之前,要洗大、小淨,以保持清真。吃油香時,要用手順著刀口掰著吃,忌諱一口一口咬著吃。
燴羊雜碎
將羊的頭、蹄及心、肚、腸肝等內臟洗淨煮熟,切成長段摻和均勻,加入香菜、辣椒等佐料烹製後,盛入盤中,菜色紅潤油亮,吃起來湯辣、味濃,堪稱一絕。

風景名勝

武當廟武當廟
北武當生態旅遊區是國家2A級景區。位於石嘴山市大武口區西北賀蘭山東麓,朝陽西街起始點。從市區中心乘計程車10分鐘可達。。北武當生態旅遊區由五個景點組成:占地1萬餘畝的人工生態林區——大武口森林公園,它展現了西北乾旱荒漠地區生態建設的特有風貌;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的北武當廟,為四進院落的建築群,布局自然,錯落相間,整座建築結構精細,對稱呼應,莊重優美,是一座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古廟。清光緒年間,慈禧太后曾欽書“護國壽佛禪寺”;省級地質公園-賀蘭山北武當地質公園,占地68.8平方公里,是一個擁有典型的地質歷史演化過程的天然博物館;韭菜溝,為賀蘭山內的一條原始山溝峽谷,全長10餘公里。加上部分已荒棄的軍事設施,更增加了撲朔迷離的氛圍;發現於1994年的小渠子溝古樹化石,為2億多年前的古植物,屬台木,出露地面約8米,樹原長40多米,樹徑60厘米,具有較高的研究、觀賞價值。
市境內的長城皆系明長城,亦稱“邊牆”,是明王朝為防禦蒙古部落侵擾而建的,為著名的萬里長城的組成部分。舊北長城:舊北長城俗稱紅果子長城。明洪武至弘治年間(公元1386年至1500年)修築。這條長城西起賀蘭山扁溝,東抵黃河西岸,全長十五公里。舊北長城自扁溝至小墩灣遺址尚存,有的地段保存尚好。有《過舊北長城》一詩,詩云:“依山傍水舊邊塞,鐵馬金戈古戰場。故壘殘垣上,猶有野花帶血開。”扁溝門向下約1500米處,由於地震造成牆體上下錯位1.5米,水平錯位1.45米,成為一處珍貴遺址,為中外地質,地震學界關注。北長城:北長城又稱邊防北門關牆,俗稱大武口長城。這段長城建於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系兵部尚書王瓊勘察後奏請朝廷批准,由僉事齊之鸞督建的。北長城西起賀蘭山棗兒溝,東到黃河岸,長約五十里,北長城在今大武口村附近,明水湖農場東至鐵路一帶尚有遺蹟。其它處則已變為農田、道路,不復存在。長堤:長堤從舊北長城的終點越黃河,自內蒙古巴音陶亥始,南行過都兔思河,進陶樂縣境,沿黃河東岸南下,到橫城大邊(即東長城)。因其修築簡單,是一道非正式的長城故稱長堤。西長城:西長城自甘肅靖遠蘆溝界進入寧夏中衛縣,逾河東,北上賀蘭山,長約四至五百里。這道長城建於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以前,古稱邊防西關門牆。
西河橋古生物化石
位於惠農縣尾閘鄉西河橋以西的賀蘭山下,占地面積600m2。發現於1985年,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的發掘研究,西河橋古生物化石形成於10-15萬年前,現已出土的有犀牛、盤羊、大角鹿、老虎、獵豹、三趾馬等古動物化石。是研究古地殼變遷,氣候變化,古動植物滅絕最好的物證。引起了專家、學者、人民民眾和新聞界的關注。《新華社寧夏分社》、《中央電視台》和區內一些新聞單位做了報導。
森林公園
森林公園森林公園
森林公園位於賀蘭山南麓北武當廟與大武口區之間的山前洪積扇上,是大武口區發揚拼搏精神在亂石灘上建設起來的具有特色的旅遊景區。一期工程占地4500畝,二期工程占地5500畝,園內樹木花草皆為人工種植,共栽植適宜生長的松樹等樹木80多個品種37萬餘株,具有較好的觀賞效果。同時,興建了別具特色的熱帶植物園、荷花池、觀景廣場、森林公園紀念碑等,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森林景觀。
黃河紅柳園
黃河紅柳園區位於惠農縣境內,以園藝鎮沿黃河到禮和鄉銀河一線,占地面積5萬餘畝。5萬畝紅柳林被黃河與夾河夾在約5公里狹長的天水一線天內,形成了天然“湖心島”。坐小船渡過約15米寬的夾河進入紅柳林區,茂密的紅柳林讓遊人首尾難顧。在紅柳林中心地帶,有兩處寬闊的草地,為遊人提供了休閒娛樂的良好空間。紅柳林的東面是奔騰不息的黃河:紅柳林的東北方向,是橋架兩省的石嘴山黃河大橋;紅柳林的東南面,隔河相望,是—望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和陶樂紅崖子丘嶺河谷。
星海湖含義:星指群星燦爛,是世紀之星,希望之星;海是五湖四海,意為群策群力,發揚石嘴山精神,創造石嘴山速度,推進石嘴山發展。星海湖是為改善大武口城市環境,建設山水園林化城市而建,距大武口區市中心2公里,大平公路傍湖而過,距北武當生態旅遊區僅5公里,總面積30多平方公里,由聲琴島、鶴翔島、鳥島群等島嶼組成。這裡沙鷗翔集,野鴨成群,種類繁多,蘆葦蒼翠,蒲草連連,清波幽靜。清晨的星海湖,美景如畫,彤紅的太陽,碧綠的蘆葦盪,銀色的湖面,當第一束金色的陽光投進清晨寂靜的湖水中,剎那間激活了一湖清波。
星海湖南域(南沙海景區)星海湖南域(南沙海景區)
西沙湖
西沙湖位於平羅縣姚伏鎮以西1.5公里處。面積10000多畝,湖東有3000多畝的野生紅柳林,是鳥類、野兔等動物的天然樂園。當你在煙花五月的清明時節,步入西沙湖時,你的心會被那浩淼的湖水,奔騰的魚兒,飄香的蘆花,鳴叫的鳥兒所陶醉。此景此情,會讓人感悟到:詩情畫意,盡在湖中。
沙湖自然保護區沙湖自然保護區
陶樂兵溝漢墓景區
兵溝大峽谷位於陶樂縣南部,距首府銀川40公里,蜿蜒曲折十幾公里。據史書記載是秦漢時期屯兵之地,故稱為“兵溝”。附近的“渾懷障”遺址為秦代大將蒙恬所築,溝內地形獨特,溝壑發達,縱橫交錯,充滿濃郁的神秘色彩,是旅遊探險的絕妙去處。《賀蘭雪》、《絕地蒼狼》、《陳真》、《武士》、《苦泉紀事》等十幾個影視劇組在此進行外景拍攝。兵溝北岸與黃河東岸之間不規則分布著百餘座葬墓群,有單葬墓、合葬墓,從內部結構看有磚墓室、木墓室、石墓室、土墓室,是寧夏發現最集中,數量最大的漢代墓群,具有較高的文物考古價值和旅遊觀光價值。
馬蘭花大草原
位於陶樂月牙哈新機井一帶,面積10萬畝。陽春三月,遼闊的馬蘭花大草原草長鶯飛。鳥語花香。馬蘭草一簇簇、一片片,染綠了茫茫戈壁。朵朵紫色的花朵隨風搖曳、爭奇鬥豔。放眼望去,是一片片紫色的花海,藍天、白雲、沙灘、鮮花,勾勒出一幅人間美景。相傳,馬蘭花是天宮仙女送給人間的快樂花,以其樸素純潔的風格備受人們青睞。夏秋季節,牧草豐茂,牛羊肥壯,正是大草原風光最美的時節。從2000年開始,每年“五·一”在此舉辦“中國·寧夏·陶樂馬蘭花生態觀光旅遊節”。
石嘴山區四合木保護區
四合木具有極高的保護和科學研究價值,是一部非常珍貴的天然史書。對於研究物種的四合木,蒺藜科,落葉小灌木,高30-50cm。多分枝,偶數羽狀複葉,小葉2枚,無柄,花4瓣,白色或淡黃色。蒴果4深裂,裂瓣微彎曲。是中國特色有孑遺單種屬植物,草原化荒漠的建群種之一,為強旱生植物。是最具代表性的古老殘遺瀕危珍稀植物,被學術界評價為亞洲中部漠區的特徵屬,被譽為植物的“活化石”和植物中的“大熊貓”。其分布範圍非常狹窄,在世界範圍內零星散見於俄羅斯、烏克蘭部分地區,集中連片生長的四合木僅存於石嘴山區最北端麻黃溝周圍起源和變遷,探索物種發展的多樣性及其就地保護,維護生態系統平衡。防治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荒漠化,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我國荒漠地區的生活環境和探索荒漠地區可持續發展途徑具有重要的價值。國家林業總局已將四合木列入第二批野生珍稀植物名錄。
星海湖星海湖
歸德溝
歸德溝位於石嘴山市境內的賀蘭山歸德溝,在整個賀蘭山脈系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溝內主要有“四景一泉”,即古長城烽火台景區、古岩畫群保護區、鑽洞溝自然風景區、沙窯田園景區、芨芨灘山水泉。這些“景”和“泉”形成了一條亮麗的風景線,是賀蘭山的一大美景奇觀,尤其是鑽洞溝自然風景區內的各種景點別具一格,有“仙鶴峰”、“望夕獅”、“十三潭”、“七仙潭”、“龍頭鑽官橋”、“拉一把坡”、“蛤蟆峰”、“灰鶴窩”、“仙人洞”、“神色潭”、“七棵柏”“雙乳峰”等景點,還有各種美麗的傳說,清冽可口的山泉水。
韭菜溝
韭菜溝位於武當廟北側,為賀蘭山的一條原始山溝,峽谷全長10公里,四面環山,清涼幽靜,水草豐美,秀色可餐。
峽谷中的“情侶峰”、“天門洞開”、“山神巡遊”、“力士探險”……天然絕成,美不勝收,讓人恍惚置身於張家界的天子山,又仿佛信步於金鞭溪。溝內蜿蜒著一條清澈的小溪,汩汩流淌,泠泠作響,為天然礦泉,甘爽宜人。
韭菜溝的軍事位置,彌足珍貴。一是明代的軍事家為抵禦敵人的侵略,曾在山巒重疊海拔1500多米高的山頂上,修建了一段長約2000米的長城。本世紀中葉,因當代軍事國防的需要,賀蘭山中的韭菜溝中,又建造了許多軍事防禦工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