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洪範池鎮因名泉
洪範池而得名,池名源於《
尚書·洪範》篇,取規模宏大而就範之意。境內群山連綿,眾泉噴涌,有著豐富的山石資源、泉水資源、旅遊資源和鐵礦資源。
位於洪範池東南的
大寨山(東邊山腳下為
大寨村)舊名大𡽳山(“大”和“山”中間的“𡽳”的寫法是左山右監,讀作 lǎn,屬冀魯
官話方言,意為陡峭的山。若不能正常顯示,請下載支持7萬多漢字的Unifonts6.0),主峰北側有一陡峭山峰與山崖裂開近一米的縫隙,雨前陰雲從石縫中噴出,煞是好看,曰“𡽳山出雲”。
境內現有水庫20座,泉水36處,形成了由15處泉水組成的
洪範池泉群,故洪範被譽為“齊魯泉鄉”。泉群中最為出名的9處泉水稱為洪範九泉,具體是哪九泉有多種說法,老《東阿縣誌》說是:洪範池、姜女池、書院泉、扈泉、墨池泉、長溝泉、白雁泉、拔箭泉、丁泉;新《平陰縣誌》說是:
洪範池、
書院泉、
扈泉、墨池泉、狼泉、
白雁泉、拔箭泉、
丁泉、長溝泉,前三泉和
日月泉列入2004年4月2日公布的濟南新
七十二名泉。
歷史沿革
自漢代置東阿縣至1947年一直為東阿縣地。1935年境內村莊分屬東阿一區和平鄉、樂利鄉。1946年11月屬平陰縣一區(東阿),1949年10月屬平陰縣六區(窯頭),1956年6月為洪範鄉、石碑子鄉,1958年10月建立洪範公社,1984年5月設立洪範區,1985年9月建立
洪範池鄉,1993年5月改建洪範池鎮至今。
數據統計
文化底蘊
洪範池鎮歷史悠久,鎮政府駐地北1000米處周河北辛文化遺址,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南1000米處為春秋扈國邑;南5000米有臧莊遺址,曾出土商代
銅爵。
下轄村
| 西池村 | 周河村 | 謝莊村 | 杜莊村 | 苗海村 | | 劉廟村 | 紙坊村 | 後楊河村 | 前楊河村 | 辛莊村 | 陶峪村 | 小黃崖村 | 大黃崖村 | 郭溝村 | 長尾崖村 |
| 南侯莊村 | 臧莊村 | 周莊村 | 西北李村 | 閻莊村 | 陳莊村 | 任莊村 | 南李山頭村 | 南劉莊村 | 王山頭村 | 書院村 | 東峪北崖村 | | 大寨村 | 丁泉村 | 白雁村 |
說明:地名中的“崖”字在當地按地名異讀作 yái,與台灣省《
異體字字典》的讀音相同。
各村委會
西池村村委會、東池村村委會、書院村村委會、東峪北崖村村委會、東峪南崖村村委會、王山頭村村委會、南劉莊村村委會、李山頭村村委會、任莊村村委會、陳莊村村委會、閆莊村村委會、西北李村村委會、周莊村村委會、臧莊村村委會、南侯莊村村委會、張海村村委會、周河村村委會、杜莊村村委會、苗海村村委會、南張莊村村委會、劉廟村村委會、謝莊村村委會、紙坊村村委會、前楊河村村委會、後楊河村村委會、辛莊村村委會、陶峪村村委會、小黃崖村村委會、大黃崖村村委會、郭溝村村委會、長尾崖村(+石碑子村)村委會、白雁村村委會、丁泉村村委會、大寨村村委會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24966 | 男 | 12432 | 女 | 12534 |
14歲以下(總) | 5743 | 14歲以下男 | 3041 | 14歲以下女 | 2702 |
15-64歲(總) | 16340 | 15-64歲男 | 8091 | 15-64歲女 | 8249 |
65歲以上(總) | 2883 | 65歲以上男 | 1300 | 65歲以上女 | 1583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24683 | 家庭戶男 | 12261 | 家庭戶女 | 12422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24282 | | | 家庭戶戶數 | 7832 |
所屬學校
平陰縣洪範池鎮苗海國小
第一產業
1958年,通過組織專業隊,民眾出工等方式建設了紙坊、杜莊、南侯莊、王山頭等小型水庫。1966年又建成小黃、
丁泉水庫。到1987年底,全鎮修建了杜莊、丁泉、小黃崖三座小Ⅰ型水庫,紙坊、周河、匯泉等11處小Ⅱ型水庫;修建了匯泉水庫到南崖、北崖一、二級提水,張海一、二級提水;杜莊水庫到紙坊、謝莊、前楊河、後楊河、陶峪的一、二、三級提水工程,全鎮利用各種水源地修建提水站點25處,改善水澆面積318.67公頃。1988年全鎮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172公頃,單產3368公斤/公頃,總產14048噸。從1987年開始,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先後對匯泉小流域、
丁泉小流域、
天池山小流域、
雲翠山小流域、望山峪小流域進行綜合治理,累計治理面積80平方公里,修建渠、涵、橋、閘400多處,環山砂石路110公里,砌整土石堰12萬米,整治面積1530公頃。從1989年開始,針對部分山區村缺水嚴重的實際,在大寨、陶峪、大黃、劉莊、李山頭、任莊、南崖、小黃、丁泉、
白雁等村採用以獎代補的方式建蓄水窖6000餘個。從1994年開始,採取上級扶持、鎮財政補助、村集體個人出資等方式發展節水灌溉,先後在侯莊、
張海、東池、辛莊、長尾崖、小黃、大黃、陶峪、西北李、王山頭、前楊河、後楊河、郭溝、李山頭、劉莊、南崖、周河等村發展噴灌、
滴灌、
微灌等
節水設施,建蓄水池29座,鋪設低壓管道53000米,安裝機械設施29台套,改善水澆條件1000公頃。從1998年開始為改變山區民眾人畜吃水困難, 實施聯片供水工程,先後打機井9眼、大口井4眼,鋪設低壓管道8萬米,解決了16個村、1.5萬人、8萬
多頭(只)牲畜用水問題。
1987年後,民眾發展畜牧生產的積極性得到進一步發揮,飼養品種主要有本地豬、牛、山羊等。從1994年開始大面積進行品種改良工作,主要品種有
西門塔爾牛、梨木贊牛等優質肉牛。從1997年開始實施
畜牧業"興旺工程",發展飼養大戶。1998年,鎮教育辦公室所屬的勤工儉學辦公室與陽穀鳳翔集團簽定大棚養雞協定,在全鎮發展肉食雞飼養,建棚130多個,年
肉雞出欄量近50萬隻。2001年,通過引種、引進等方式,改良本地土雜羊,發展以小尾寒羊、波爾山羊為主的優質
肉羊。至2003年底,全鎮發展畜牧專業村8個, 建飼養小區12處,發展飼養大戶82戶,出欄優質肉羊11.1萬隻,存欄9.9萬隻。 2003年,全鎮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951萬元。
農作物播種面積3429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974公頃, 糧食總產量14397噸。年末實有果園面積1841公頃,其中
蘋果園面積1743公頃,蘋果產量27378噸。大牲畜年末存欄15967頭。肉類總產量5167噸。
農業機械總動力24039千瓦。
第二產業
1978年, 全鎮
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36人,實現產值21萬元,
利稅11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該鎮陸續興辦起紡織配件廠、磚廠、石灰廠、石子廠等一批
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共十六大後,第二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鎮黨委、政府充分立足本地資源優勢,發展民營經濟,把水資源開發利用、山石加工、食品生產作為發展方向,先後建成了永源礦泉水廠、龍池礦泉水廠,規劃建設了謝莊石材加工小區,入區業戶12家, 規劃建設了龍池食品加工小區,入區企業2家。引導企業向創名牌、提升檔次方向發展,先後註冊了玫冠牌、雲翠牌、淑財牌商標,龍池、
洪範池牌礦泉水。截至2003年底,全鎮工業企業86家,從業人員1800人,年創產值4000萬元,實現利稅454萬元。
第三產業
1978年, 全鎮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80人,主要從事供銷社系統的日用百貨、農業生產資料行銷服務等,年創產值6萬元,
利稅2萬元。改革開放後,個體民營經濟得到發展。至2003年底,全鎮共有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等各類商業服務網點266戶,從業人員2000人,年創產值2000萬元,利稅100萬元。
特色產業
從1985年起在全鎮大力發展以玫瑰紅蘋果為主的林果業,栽植果樹上百萬株,面積達萬畝以上。1988年果品產量1750噸,1990年產量2050噸,1995年產量2168噸。1996年被命名為"濟南市蘋果第一鎮"。其後,隨著新品種的不斷引進,全鎮果樹面積達到兩萬畝以上,形成了以玫瑰紅、
紅富士、
金帥等早、中、晚熟品種齊全的格局, 當年農民特產稅最高達140多萬元,占地方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2000年以來,受市場供需以及果樹老化等因素的影響,林果面積有所下降。從2000年開始,取消徵收特產稅,林果業進入品種更新改良的調整期,品種得到最佳化。2001年果品產量30200噸。鎮黨委、政府引導果農摒棄重產量、輕質量,重生產、輕銷售的陳舊觀念,大力發展林果生產產業化經營模式,建立起龍頭連基地、帶農戶的產業生產模式,組建起果品生產、銷售協會,實現生產、銷售的一條龍。先後建立起玫冠果蔬食品公司、雲翠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服務中心、綠豐果品公司等果品生產銷售企業,註冊了玫冠、雲翠、 綠豐蘋果商標,建設優質蘋果生產基地330多公頃。2003年,全鎮
蘋果園面積1743公頃,產量27378噸。
自然景觀
洪範池鎮歷史悠久,風景秀麗。下邊順口溜是根據
張海村的張玉燦口述紙坊村一個老藝人的說唱整理的,講的是洪範池鎮的景致。
出雲𡽳山隱狼泉,浪溪春水傍書院,噴雪扈泉涌碧浪,吐玉洪範浮金錢,
大寨山
該山重巒疊嶂,橫列如屏,異常
壯觀。漫山林木繁茂,百草叢生,難辨路徑。山上怪石嶙峋,巨岩嵯峨。 山頂兩峰南北對峙,壁立如削。登至峰頂,放眼四野,氣象萬千。西 南方,東平湖似明鏡,銀光閃閃;西北方,古黃河如玉帶,掛在青蔥翠峰間。遠眺東方,群山逶迤,如濤如浪。
南峰一側,峭壁奇險,氣勢雄偉,到處都能看到奇峰怪石,但無命名景點。
兩峰間有石樑相連,人稱“天門觀”。石樑蜿蜒曲折,犬牙交錯,長約50米,頂寬僅2米餘,最窄處不足1米,兩側至底均有幾十米。此處景色怪異,如遇陰雨天氣,一側雲霧迷漫,將一切景物隱去,另一側則一草一木,清晰可見。人行其上,心驚膽顫,為攀登大寨山 之最險絕處。相傳心地不善者難以通過,故又稱此處為“捫心橋”。
北峰為主峰,景觀眾多,諸如透風崖(“崖”字在當地按地名異讀作 yái)、錦屏岩、天
乳泉、王母台、劈雷洞、寶泉、大黃牛、透米縫等,尤以透風崖、錦屏岩最為壯美。北側的透風崖兩壁矗立,高約10米,中間縫隙1米餘,從一側看去,僅見一線藍天。山風吹來,嗚嗚作響,似虎嘯,人聽之,毛骨悚然。若值陰雨之前,浮雲從石縫中穿過,如浪濤翻滾,煞是好看,曰“𡽳山出雲”,為古東阿八景之一。
錦屏岩,又稱滴水崖,平展嶂列,上有清泉,漱玉泄璣,陽光朗照,五彩繽紛。
大寨山2001年被命名為省級森林公園,2010年9月批准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雲翠山
位於鎮政府南2公里處。山勢南北走向,山脊約5公里,高474.9米。遍山林木青翠,蔭接影連。峻峰陡立,奇景疊獻。山泉流淌,浸花潤木。山寺隱約,古蹟眾多。主要景觀有
天柱峰、
筆架峰、
子陵寨、
南天觀、
日月泉、墨池泉等。
南天觀
建於
雲翠山北側一環形山腰處。傳說道教全真派創始人
邱處機曾修煉於此,其弟子在此築觀,名為
南天觀。當時是全國聞名的四大觀(北京
白雲觀、濟南
長春觀、鄒縣
嶧山長青觀、洪範南天觀)之一。此觀創建於宋淳佑八年(1248年),明隆慶年間重修。主要建築有
玉皇閣、
蓬萊仙院、憑虛閣、
長春閣、真武觀、三真觀、
戲樓、看台等。南天觀建築群占地約3600平方米,主建築分四個院落,呈“田”字形結構。西半部玉皇閣及蓬萊仙院、長春閣南北相望。東半部三真觀與真武觀前後相連。玉皇閣坐南朝北,東西3間,拱門方窗。內設
玉皇大帝塑像。玉皇閣北10米即是蓬萊仙院。院內主建築為長春閣,二層,坐北朝南。閣底層南北正中各設一門,南通
蓬萊仙院,北通戲樓看台。
玉皇閣與蓬萊仙院南北相望,南院比北院高約3米,用塊石砌起。石崖中間有拱形石洞,為來復泉回陽洞,又稱長春洞。洞坐南朝北,洞南半部中央有兩泉池,即
日月泉。月泉用一塊新月形中空石板覆蓋,日泉用一塊中為圓洞的石板覆蓋,故得名。
南天觀院內有元、明、清時期所立石碑10餘通,多記述
雲翠山風光和南天觀興 衰。觀的西側有建於元至大四年(1311年)的雲翠山天觀記碑1通,碑高2.4米,寬1.2米,
龜趺龍首,文字和雕刻都十分精美。東側有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的雲翠山天柱觀新建
玉皇閣記碑,碑高2.4米,寬1米,龜趺龍首。此碑由
于慎行撰文,
孟一脈篆額,
喬學詩書丹。因三人是同朝進士,因此又叫“
三進士碑”。
天柱峰
位於
南天觀南1公里。
天柱峰北側為
筆架峰,三座石壁並立,邊高中低,形似筆架。天柱峰是
雲翠山最高點,海拔474.9米。山頂立一陡岩,長500餘米,高30米,懸崖陡峭,方形似印,又名“印峰”。當地人見它像民間盛油的竹簍,又稱為“油簍寨”。明于慎行題名“天柱峰”。遠處看似茫茫雲海中頂天立地的石柱。在天柱峰巨岩西側還有北朝時期摩崖石刻“大空王佛”四個大字和其他小字。天柱峰南1500米處為
子陵寨。相傳東漢
嚴子陵隱居雲翠山南,故名子陵寨。子陵寨高出周圍山坡16米,僅有南門一處可上下,寨頂約近萬平方米。頂上有山神廟、
奶奶廟等,還有許多古老的石屋,宛如一座座小別墅,古樸雅致。傳嚴子陵死後葬此,子陵墓就在子陵寨內。子陵寨西側,突兀的山崖酷似一位面目清晰、鬚眉皆備的老人。
洪範池泉群
洪範池
洪範池為
洪範池泉群之首,池水自古噴涌,漢代開掘,晉泰始二年(266年)成池,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時定形,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東南隅,池呈方形,寬7米,池台方8米,圓形水渠直徑10米。泉水從龍口中吐出,沖池南壁而回,水波常成鳳凰狀,小池之水向東流淌,繞池一周匯入
浪溪河。泉有四奇。一是水質好,沖茶做飯,長期飲用,延年益壽。是熬制阿膠的優質水源。二是不以旱澇而消長,不以寒暑而溫涼,常年流量、水溫基本一致。三是池水平明如鏡,不顯趵突之狀,遍布上涌,形成“洪範浮金”景觀,為原東阿縣八景之最;若在池台看到日暈天象時,方圓百里就要發生地震,是省地震局的觀測點之一。四是池中有魚百尾,俗稱“神魚”,生長極慢,年齡較大的呈現先生斑。池底有一石雕,謂之“鱟”。池北有橋,古柏2株,均逾千年。
書院泉
是浪溪河源頭之一,年流量301億立方米,水質與龍池相媲美,泉水穿林潤木、進村繞戶,是典型的山中江南風光。泉池依天池山麓而建,呈正方形,邊長8米,深3米,逢雨季有“玉徹千層泛碧香”的風光,天山腰有隋唐摩崖石窟,刻有“
西方三聖”佛像。
書院泉也稱
東流泉。
扈泉
泉在雲翠山北麓扈山腳下的山坳中,懸壁刻有“扈泉涌碧”,為明萬曆九年(1581年)
于慎行、
孟一脈(南京建政御史)、朱維京和
朱應轂四人所作。泉北是古扈城遺址。
於林
洪範池北2公里處於林,是明萬曆皇帝老師于慎行的林(墳)地。家鄉人尊稱于慎行為“於閣老”。於林坐北朝南,進門楹聯為萬曆皇帝朱翊鈞所撰,“大明先師三代帝王受教誨,朕賜仙居莊嚴肅穆育皇恩。”由書法家邢侗書丹。占地4萬平方米,有牌坊兩座,一曰“帝賜玄廬”,一曰“責難陳善”,皆系萬曆皇帝御書。陵園正門外有高大石獅一對,林中有華表兩座。甬道兩側有石虎、石羊、石馬,翁仲相對。陵墓中心是落棺亭。亭前有供後人祭奠的一張石案和記載政績文章及人品的10通石碑。落棺亭周圍蒼松翠柏,尤其林中植有萬曆皇帝所賜代為守孝的白皮松59株,現存40棵,胸圍2米,高16米左右,歷400餘年仍生機盎然。於林的過亭沒有亭子,但卻在四角各刻有“降龍獺”,這在眾多的林墓中,也極為少見。於林的過亭為什麼有降龍獺?其一,于慎行是三代皇帝的老師,人們把過去的皇帝比作龍,而他所教的正是年幼的帝王,在很多事情上,除了在世父王,還有他能降服“龍”,這是再自然不過了,其二,由於于慎行既是明朝詩人、文學家,又是三代帝王師,在當時來說,他雖不是帝王,但卻也是個舉足輕重極少有的人物,所以,把他自己稱為自天而降的一條龍。其三,安在這裡的“降龍獺”還起一個“避雷針”的作用,能阻止妖魔鬼怪到此打擾。
洪範名人
于慎行
(1545-1607),平陰縣
東阿鎮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授
翰林院編修,後官至太子少保兼
東閣大學士。有《
讀史漫錄》《
筆麈》《
兗州府志》等著述。古東阿縣城(現東阿鎮),為春秋時谷城舊地,是齊相
管仲的采邑。[漢書].[水經注]等均記載谷城有三歸台,現遺址尚存。[左傳]記載,齊魯等藷諸侯國多次在此期遇、
會盟。漢設穀城縣。張遷曾在此任谷城長,故有著名的
張遷碑.谷城山即今
黃石山。秦未隱士黃石公
圯橋授書後,居於此,更名黃石山。明洪武八年,因黃水為漶,東阿縣遷於此至解放初。
于慎行以家鄉居此而引為自豪,所以他的詩集、文集等多以“谷城山”為名。此時的于氏家族因世代為官,又出了于慎行這位閣老爺,使于氏家族聲望達到頂峰,也成為當地之望族。于氏祖居
登州府文登縣赤山盤龍村,於明洪武二十五年(一三九三年)由一世公於深遷東阿楊柳渡(東阿縣
楊柳鄉),即現
黃河西東阿縣楊柳渡,因是始遷之祖,後世故稱一世公。於深生子於忠,為于氏二世公。字楮村,為邑三老。於忠生三子,長隆、次盛、三時。於時號翠峰,封壽官贈
通議大夫,
禮部右
侍郎兼
翰林院侍讀學士。後長住雲翠山下。此後,于氏家族便遷於黃河東居住。於時為人忠厚,樂於助人,深得鄉里稱頌。於時為
于慎行族支的三世公。於時生五子,長子
於璽,次子於壁,三子於瑩,四子於瑤,五子於仳 ,字子珍,號冊州,自幼聰惠。曾在副都御史
劉隅等所辦的東流書院讀書。十三歲即考取庠生。又補
廩生,後又在山東生員競考中獲第一名。被稱為神童。十七歲中嘉靖戊子科舉人,任許州知州,服闋寧、靖州知州。因他判案公道,斷案如神,又體恤百姓,並親到民間
放賑救貧,眾皆交口稱頌,三年後昇平涼府同知。又三年後,因政績卓著,再升慶陽府知府。累贈通議大夫,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後謝居家園。其原配便是
劉隅兄,進士劉田之女,誥封
淑人。生四子,長子於慎動,次子
於慎思,三子於慎言,四子即
于慎行。於仳又娶一側室黎氏,生五子於慎由。
這個時候的于氏家族,可以說是自他們遷居東阿以來至今六百餘年中,最為輝煌的時期。創造這個輝煌家族史的主要人物就是于慎行父子、兄弟及兒侄等幾代人。最使于氏後人引為驕傲的當然是于慎行。至今,他的後人均尊稱他為“閣老爺爺”,各地族系的族長們每到過年仍把閣老像請出,供奉。除于慎行外,于氏其他顯赫人物也使于氏家族如錦上添花。
于慎行父親於仳已解紹。于慎行長兄於慎動,字無咎,是他弟兄五人唯一居家為農,料理於家農事的。性靜儒雅,喜泉水,號阜泉,晚年築屋山水間閒居,賜
禮部儒士,受鄉人尊敬。配陳氏,六十一歲卒,生三女。二兄
於慎思,字
無妄。受其父影響,少年
負志,博覽群書,尤愛兵家著論,且記性極強,過誦而不忘。家居東阿西濟水與大清河交匯處的王莊,即現
班鳩店鎮王莊。曾隨父戎邊。受
大中丞張子立青睞。十九歲入鄉試時,因考場兵備森嚴,強令考生解衣光腳,視考生如犯人,因而惱怒,從此不再科試。萬曆十五年,於慎思入京師,居于慎行官坻,“欲試詞林游
太學,”不幸逝世於京師,享年五十八歲。朝中各部,皆去挽吊。留有著作《
龐眉生集》,于慎行為其作序。所作《石淙記》、《游監山記》,是描寫洪範山水的好文章。因他鐘愛褚村石淙景致(即今洪範鎮紙坊村東南),特在此構築別墅,會四方文人墨客賞景賦詩。于慎行也常到此處閒居。于慎行《夏日過二兄石淙別業二首》中贊其景致道:“桃花落盡武陵溪,碧草芊芊岸柳齊。洞口主人今不在,青山如畫鳥空啼。”至今石淙遺址尚存。元東平路嚴實書“
石淙”二字尚存。于慎行的同窗摯友,萬曆進士,累官大理評事,
工部尚書的朱維京(字可大)題寫的“石淙漱玉”猶在。於慎思配陳氏,生一子於綮、庠生。綮生一子名元廣,庠生。
三兄於慎言,字無擇,號沖白。十四歲,入省試,雖御史贊其文,但參政萬豫章,見其年青不予入取。後又赴省闈,被舉為高魁。十七歲中嘉靖壬子科第八名舉人。未入仕,後因會試落榜,心情怨憤,年二十九歲卒。著《沖白集》傳於世。娶李氏,生二子,長名系,庠生。次子名紹,附貢授河南開封府經歷。紹子鴻勛,拔貢,授推官,改授知縣,贈
文林郎。
于慎行,字無垢,十四歲,試
童子科,六人為首。十七歲入進士弟,授
翰林院庶吉士,破格授
翰林院編修。擢升經筵日講官,後累升
資政大夫,禮部尚書,太子
少保兼
東閣大學士,萬曆三十五年卒,贈
太子太保諡文定。著有《
谷城山館文集》、《
谷城山館詩集》、《
讀史漫錄》、《
谷山筆麈》、《
兗州府志》、《
東阿縣誌》等百餘卷留世。他娶妻秦氏,累封
淑人。關於兩人婚配,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泰安蕭大享所撰秦氏墓志銘中講述了一個神奇的故事,說秦氏父母在一天同時做一夢。夢見“五色雲中有兩錦衣兒,同乘一龍而翔天際,下立一
朱衣指以示翁媼,此而女而婿也,寤,各語其夢,益異焉,朔明,保母抱文定公過其門,翁出諦視之,曰,“何似吾夢中乘龍兒,亟締姻焉。”不必去追究秦氏父母做夢的真假或是古人迷信與否,但必須相信秦氏父母的眼光,一是夫婦倆從襁袍中就看出於慎行準有出息。二是借老天授意想攀于氏高門而動了心計。反正把女兒嫁給
于慎行準能大富大貴。事實也是如此。天作之合,于慎行十七歲,便娶了秦氏。這位秦氏夫人十分賢惠,對於慎行體貼備至,家中內外大小諸事,都有她操勞,于慎行求取功名,入朝為官,與她的辛勞是分不開的。秦氏恪守夫唱婦隨,隨夫入朝,歸家裡居皆無怨言。于氏族譜沒記載秦氏生子,墓志銘記載有一女,嫁與布政使
喬學詩之子。其子於緯是繼子。是於慎由次子過繼給他的。在那個
封建時代,于慎行競未續娶,可見其品德之高尚,也可見他與秦氏感情之深厚。總之,兩人實為美滿婚姻。
於緯
字長文,號小谷。從小受
于慎行薰陶,又在秦氏的教養下:能“繼文定公志。”為
中書舍人,歷戶部主事
員外郎,廣州雷州知府。配王、梁、郝氏,生三子。長子元煐煐英,字伯彥,
官生。任河南南陽府
通判。娶于慎行門生,大書法家
邢侗女為妻。住謝莊村。次子元煜,字郎叔,號認齋。
恩貢,任山西
崇信縣知縣。廣西上恩州知州。住現洪範鎮紙坊村。
於慎由
于慎行同父異母弟。黎氏生。字無欺,廩生,贈戶部郎中。住東阿縣
單莊鄉東於莊村和平陰縣洪範鎮謝莊、紙坊村。生於嘉靖二十九年,卒於萬曆十四年,妻李氏,生二子。長子於綬,字印台,庠生。初封常州
通判,再封
順天府通判,三封刑部陝西刑部司
員外郎,四封
刑部四川清吏司郎中,
誥封奉政大夫。配趙氏,生五子。長子於元景,字伯榮,別號斐然,以廩例貢,任福建鄒武府通判。升
順德府長吏。次子元燁字仲華配謝賈氏。
中書舍人,歷遷常州、順天二府通判,刑部員外郎中,莉平府知府,兵部尚書兼七省督師,賜
尚方劍,終殉國(一子於坦,由提堂督指揮簽事)後裔在江蘇沛縣、濟寧微山縣、菏澤
曹縣。三子元美。字魁人,京衛、京歷。四子,元煦,字季和,以廩例貢,任廣西隆安縣知縣,升桂林府兵巡道終檢查司。綬五子元昆,庠生。
於慎由次子於緯,嗣于慎行,已介紹。
在此僅解紹于慎行前後四代人身世,其他不再一一贅述。僅此幾代人,足顯于氏家族之顯耀。在其後至今的三百多年中,于氏後裔未達到于慎行及父子兄弟們的顯赫地位,但也不乏官宦、學者、名士之輩。據統計,明末至清,八品以上入仕為官的如:
奉政大夫、知縣、
文林郎、鴻盧寺,六品軍功、
修職郎,登士郎,
奎文閣典籍,聖廟書寫官等共二十八人;
把總,拔貢,文武庠生、
廩生等55人;
太學生、
儒學訓導、奉祀生、貢生等五十一人。民國時,入南京武備大學學習,後升軍官及在直魯軍任軍官等三人。新中國,有在領導崗位上任地區專員,主任,公安局長,黃委等中高級幹部,有國家信息部、農業部幹部,又有世界文化名人,眾多大學生,工程師、軍官、軍醫等,可以看出,受其祖上遺傳,以文職為多。于氏家族主要以于慎行兄弟五人為族系,經三百餘年世道變遷,遷徙,分布於北京、天津、
東三省、廣東、廣西、貴州、河南等十幾個省市,山東省幾乎遍布十幾個市縣。主要以濟南、泰安、聊城、菏澤為最多。而
于慎行直系後裔以
東阿鎮、洪範鎮為最多。于氏可謂家族興旺,人才輩出。
顯示于氏家族榮耀地位的建築標誌是原
東阿縣(今東阿鎮)古城內的於閣老府及其御敕建築,以及于氏前後塋地、
于慎行神道碑。
東阿縣以狼溪河橫穿其中而分東西兩城,形成“東阿縣城兩半,狼溪河中間串”的美景。東依
少岱山,東北、西南,分別有
黃石山、
獅耳山拱衛。於閣老府坐落於狼溪河東古東阿縣衙南,武衙門街前,總占地二十餘畝,分前後於街,于慎行府坻即在前於街中部。單脊挑檐的大門,左右兩塊上馬石,飾花卉等浮雕。五級台階。寬厚的木漆大門,雕有花卉紋飾,門上匾額雕刻:“黃閣調元”四個大字,大門內迎面是影壁。前院內北屋即正廳,三楹,單脊青瓦,全是磚、土、木結構,牆是里生外熟,即外牆用磚,里皮用土坯壘成。正廳是于慎行會客迎賓的地方。客廳正面牆上掛萬曆皇帝親自書寫的“責難陳善”木匾,是因為
于慎行“不善臨池”並向
萬曆說實話,萬曆褒獎的。顯示了于慎行誠實品德,曾鬨動京師,永為榮耀。
過二門入後院,于慎行夫妻和父母臥室及書房都在此院。于氏其他族人居住在閣老府東與西面。
于氏祠堂建於閣老府後,祠堂內有乾隆時家譜碑三塊,于氏自遷東阿以來的族人皆刻其上。此處還有兩座御敕石坊。一是萬曆皇帝為於仳 側室黎氏夫人敕建的,曰卽《千秋著即 蔇》。另一座碑坊是崇禎年建,曰:《三世承恩》,是
恩封于慎行,於慎由,子輩於綬、於緯,孫輩於元 憬,於元曄三代及其夫人們敕建的。
在西城,還有幾座石坊。一是萬曆十八年,為於紕敕建的《玉堂振藻坊》.永濟橋西,為于慎行敕建的《宗伯坊》;城北門為于慎行敕建的《黃閣調元坊》。另外,還在黃河西楊柳渡為于氏敕建了《于氏始遷坊》。
這些古建築,幾百年來,不但記載了于氏家族的光榮歷史,顯耀地位,也極大豐富了這座古城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內涵,從而提高了它的地位。以至成為古代至解放初魯西南一帶的名城和商阜重地。遺憾的是,從公元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至今,於閣老府及其建築隨著這座古城一年一年逐步被被毀。幸運的是,《責難陳善》匾雖然在“文革”時被村裡的付業組當作案板裁剪衣服,字有損害,但該匾仍被村里老婦女主任保存下來。今天閣老府坻已被夷為平地,種了糧菜瓜果,更幸運的是,兩扇大門被當作屋樑被人蓋在屋內,《黃閣調元》四字尚存。二門西望柱尚存,原于氏祠堂內的家譜碑,還在原地子然而立,她們和永濟橋,東城門一起,象幾個失去家園的孤寂老人,晝夜默默地看著狼溪河水緩緩流去。
于氏祖塋,最初是於時(于慎行祖父)的長子孫於忠從楊柳渡遷至今洪範鎮謝莊村前的,今叫後於林。于慎行辭官里居後,用朝廷賜給他的金幣重新修建的,除于慎行外,于氏家族一應人等皆葬於後於林。于慎行為他祖上修了墳塋,拉了林牆,植了松柏樹,祖塋立有御敕牌坊《龍驤世襲》。只有於 仳、於暨元等墓志銘存於于氏後人家中,塋地被毀前,歸謝莊村于氏後人管理。
于慎行墓地,在祖塋前。是于慎行死後萬曆皇帝敕建的,占地60餘畝。所葬全是于慎行後代。歸紙坊村于慎行後代管理。叫前於林。
于慎行墓地,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墓前甬道兩側,立有石俑,石馬、石羊、石虎和華表各兩對,華表上雕有望天吼。石刻形態逼真,惟妙惟肖。墓地前門外有兩高大石獅,雕刻精細。生動逼真。前門外還各有兩塊
石碑,東阿縣令監立,東邊碑額書“恩光金壤”,西邊碑額書“崇溢春秋。”墓前建《帝錫玄盧》坊一座,並刻有萬曆御書“責難陳善”四字。石坊兩邊立有十三塊碑,每塊碑皆在前文刻有“奉天承運,
皇帝詔曰,”應為聖旨碑,其中有一塊無字碑,據說是傳聖旨碑,即聖旨來後,掛於碑上。《於文定公墓碑》由邢侗書寫。墓內除去植
柏樹等外,
萬曆還御植白皮松五十九棵,此種松樹為希有樹種,至今僅存44棵,在全國仍屬集中面積最多的。
該墓地有如此大的規模,是萬曆恩準,並按一品官例給他這位教師建的,當時並派刑部郎中金繼震等親自護送。工部侍郎
劉元霖奉旨遣
通政司在
右通政王永光親自建造。
于慎行的得意門生
邢侗在於慎行死後,幫著求敕,求謚及辦理喪葬諸事,于慎行墓地及神道碑刻多由他書寫,直到把墓地建築全部完成。
于慎行墓地這座御敕園林,除曲阜
孔林.鄒縣
孟林外,在魯西南一帶是很少見的。它和閣老府一樣,顯耀著于氏家族的地位。幾百年來,是來東阿洪範一帶游賞者的必游之地。但是,它的命運與閣老府一樣,也是毀於轟轟烈烈地“文革”時代,但它沒毀於當地造反派的手中,卻毀於遠在百里之外的聊城師範的“革命小將”手中。傾刻之間,這位閣老爺就被撒骨揚墳,園內石刻全部推倒。除去當時的大趨勢,“革命小將”可以易地革命的原因外,於林被毀還有兩種傳說,一是于慎行當年得罪了人,他的後代進行報復。二是文革前,聊師的學生來於林遊玩,摘了一些松殼、被看林人訓斥,學生藉機報復。所幸的是,前大門基本保留。于慎行夫婦墓志銘幾經磨難未被破壞,他是被于慎行的第十九代孫於慶坤等在當時施巧計保存下來的。于慎行墓地被毀後,全部石刻被用來修橋和壘石渠,大都破成石料,分為碎塊。為了保住墓志銘不被毀壞,於慶坤等便想出一條巧計,請當時任洪範公社
革命委員會主任的高長齊(屬東方紅
造反派頭頭),在墓志銘背面寫上毛主席語錄,這樣,誰也就不敢毀壞了,高長齊的毛筆字寫的不錯,他欣然同意,揮筆便寫下了:“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事業的理論基礎是
馬克思列寧主義”''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地動力''。果然,建橋時沒有人敢砸一錘。在橋上多年,完整的保存下來。與其說當時高長齊是顯示自己的字寫的好,不如說,是他做人的良知,使于氏夫婦墓志銘這件文物保存下來。他與於慶坤等應千古留名。于氏夫婦墓志銘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重修橋時,有民工欲把它們解成小塊石料,又被當時曾當過民辦教師的民工攔住,並給民工講了它的意義,民工們主動找拖拉機把它運到洪範鄉政府,現保存於洪範池內龍王廟廊檐下。于氏夫婦墓志銘是曾任首輔的
葉向高撰文,它保存下來,為研究
于慎行生平提供了重要資料。原來的五十九顆白皮松,現僅剩四十四棵,仍枝幹挺拔茂郁蔥翠,向今人昭示著,這裡就是近四百年前於閣老墓地。
墳塋等被毀後,墓地內陸續建起了供銷社、糧所、預製件廠.粉房、食品站等。
近幾年來,當地政府結合洪範山水旅遊,欲把這處文物古蹟修復起來。經過努力工作,供銷社、粉房等陸續遷出,現已修復了部分石刻。但願這座御敕園林能恢復舊貌,以告慰於閣老在天之靈。並希望它重現昔日光彩,為現代文明服務。
顯耀于慎行地位和為他揚名的另一個重要古蹟,就是立在現
舊縣鄉古御道[現二二零國道]旁的
于慎行神道碑。就因為它立於古御道旁,幾百年來凡到過東阿縣的官員、名流、文人、商客等,都要觀瞻此碑,並驚嘆不已,津津樂道,因此也使此碑聞名遐邇。該碑的高廣創中國碑刻之最,“文革”時被毀。據當地人或當年毀碑人回憶,該碑高約十八米左右,寬約一米八,厚約六十多公分,這在全國是極為少見的。碑額書“大明”二字,碑文為:“
資政大夫,太子
少保,禮部尚書兼
東閣大學士贈
太子太保,諡文定谷山於公神道。”字為大書法家
邢侗所書,萬曆皇帝敕建。建造如此大的
神道碑,足見萬曆皇帝對他的這位老師的尊敬,也是對他老師的一生功績的肯定。於世家族,谷城人的驕傲.
特色農產品
教科文衛
1945年設苗海完小、
張海完小、王山頭完小。建國後,新增
白雁完小。1964年起,全鎮設30處國小。1969年設平陰十中,次年春招收七〇級高中生兩個班,每班50多人。1972年設李山頭、閆莊、張海、南崖、 周河、杜莊、白雁、小黃8處聯中。1976年設閆莊高中、白雁高中,1980年上述兩處高中合併為白雁十中,下設李山頭、閆莊、張海、周河、杜莊、小黃、白雁聯中。1984年,國小合為24處。1986年周河聯中、1992年閆莊聯中、1995年白雁聯中先後併入平陰十中, 統稱洪範中學。 另設成教中心1處, 負責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和教育。1994年通過省組織的"兩基"驗收, 通過撤點並校,設立16處國小。1995年,全鎮中國小"普九"(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驗收達到省級標準。1996年全鎮義務教育學校和成教中心校舍改造通過省級驗收。2002年教育區劃配置進一步最佳化,設立閆莊、南崖、張海、 周河、苗海、石碑子6處國小。同年山東電視台邀請鎮中心國小參加少兒節目比賽,獲金杯獎。至2003年底,全鎮有幼稚園24所;
完全國小6所,在校學生2095人;初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1606人。2011年10月27日,平陰縣龍山國小周河分校掛牌。2012年6月18日,洪範池中學審議通過《學校章程》。2012年秋,洪範中學合併到東阿中學;9月10日,建立平陰縣龍山國小洪範分校,保留4個教學點。
1966年,各生產大隊都設立了科技服務隊,引導農民學科學、用科學。1978年以後,設立了科協、
農技站、林業站和畜牧站,重點負責農業、林果、蔬菜、畜牧等方面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至2003年底,科技服務人員28人,引進新品種、新技術20多項。
1972年成立廣播站、 電影放映隊,1976年7月設立鎮文化站,1988年電影放映隊解散。1999年開展村村有文化大院建設,各村普遍設立了圖書室、閱覽室。
1964年設立鎮衛生院。1972年村村設立合作醫療衛生室。1986年由民眾集資30萬元建起的衛生院門診綜合樓投入使用。2001年農村衛生醫療體制改革,各村衛生室撤銷, 全鎮設立
社區衛生服務站6處。2003年實行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人數占應參加的70%以上。全鎮醫療衛生從業人員58人,固定資產2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