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楊令公廟東側一個很窄的通道,就是古御道,歷史上是南北往來的必經之路。是古北口文化文物旅遊區重要景點之一,地處具有"京師鎖鑰"之稱的密雲縣古北口鎮境內。距北京市區近10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古御道
- 地理位置:北京古北口文化文物旅遊區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歷史地位:南北物資的集散中心
簡介
文物旅遊區
歷史
為了北京與承德間來回的方便,清朝修建了600多華里的京熱御道,並在御道中築行宮多處。從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的117年間,這條御道和眾多行宮一直迎送著清王朝的幾代皇帝往返於京師、熱河與木蘭圍場之間,。可以說,這條御道和途中的行宮是清朝統治者使用時間最長、修築最好、風景最優美的,而御道古北口段則是整個京熱御道途中的靚點。
這條御道從京師出發,到密雲一般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從東直門出京城向東北,經當時順義縣三家店、牛欄山、懷柔到密雲。康熙時期多走此路線;第二條是出圓明園往北經湯山,再往東北經南石槽至密雲行宮的路線,乾、嘉兩帝主要走這條路,接著從密雲起程經羅家橋、石匣城、遙亭、南天門至古北口。
南天門御書房始建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位於古北口西南,正在御道之上。南天門建在兩山崖間,門呈拱形,上有鏈式矩形木欄桿圈圍樵樓,門旁依山壘築平台,上建南海大士、真武大帝殿各三間。關聖帝君、二郎神配殿各三間,山門外建有禪房六間,團圍群牆長三百九十丈,高二丈五尺。工程告竣後,康熙皇帝手書“橫翠”匾額,題聯曰:“書閣山雲起,琴齋澗月流。”新建成的南天門,“前拱神京,後臨古北口,崇山羅列,峻岭迢遙,地雖無雁門之險,景亦有劍閣之形”,是清帝北巡熱河避暑山莊的御道息飲之地(停歇站,不留宿)。南天門最終還是毀於1933年日軍的炮火,眼前只有這古御道上無語的殘跡。
作用
地圖信息
地址:古北口民俗村古北口隧道旁
![地圖信息](/img/e/5ba/2b4a363acf9c47648dc3c89658fb.jpg)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