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涿州永濟橋
- 俗稱:大石橋
- 讚譽:中國第一長石拱橋
- 地理位置:河北涿州
- 文物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六批)
歷史記載,拒馬長虹,歷史價值,
歷史記載
永濟橋,位於涿州城北拒馬河之上。始建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後因河道南移,橋亦塌毀,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在舊橋南建九孔新橋。橋南砌築石堤並下設涵洞,原有舊橋也按涵洞形制改砌,使其成為"堤形引橋"以泄夏秋洪澇。清帝乾隆為其賜名為"永濟",並作《御製重修涿州石橋記》、《御製永濟橋詩並序》。該橋為涿州八景之一,名曰"拒馬長虹"。文獻記載,永濟橋並南北堤形引橋長二百餘丈。2004年12月,經過對該橋引橋探查和試掘,永濟橋主橋並南北引橋總長約627.65米。我國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題詞"中國第一長石拱橋"。
橋端築引橋,橋南砌築石堤並下設涵洞22個,原有舊橋也按涵洞形制改砌,使其成為“堤形引橋”以泄夏秋洪澇。
清乾隆帝《御製重修涿州石橋記》和晚清直隸總督李鴻章《重修涿州永濟橋碑記》中分別有“庚辰春,……於舊橋南移建九孔新橋。仍築石堤,下為涵洞廿有二,……。其舊橋之頹廢者葺之,改為涵洞十八……。通新舊橋堤長二百丈有奇”,“並建茶亭牌樓其上,御賜碑文以旌之……”等當日石橋盛況的記載。 此外,乾隆帝南巡時,親筆為橋題聯“十八省通衢冠蓋如雲斗大一州供億苦,兩千年舊郡河梁落日停車片刻感懷多”以示其重要地位。
該橋歷史上為十八省通衢之必經,古御道之衝要,也是京南形勝之所在。
文獻記載,永濟橋並南北堤形引橋長二百餘丈。2004年12月,經過對該橋引橋進行的探查和試掘,從而發現:永濟橋主橋並南北引橋總長為627.65米。其中主橋為單路九孔石拱橋,總長151.15米,橋面寬10.7米,由分水石至橋面最高點6.3米。橋立面為九孔聯拱式,橋體呈中高兩端坡狀。在主橋西側中孔左側樹有“鎮橋樑”一根,為方柱體鑄鐵,長6.8米。
拒馬長虹
永濟橋因橋拱跨度大,砌築採用中國起拱技法,造型優美,飛跨於拒馬河之上,遠望恰如一條彩虹橫架兩岸,被譽為“拒馬長虹”,為“涿州八景”之一。
歷史價值
我國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題此橋為“中國第一長石拱橋”。文物專家認為,該橋規模宏大,建造科學,結構特殊,風格獨特。橋下分水尖安裝破冰凌用的鑄鐵,具有顯著的北方特點,主橋、南北引橋和兩端原有建築及清乾隆帝御製碑,則顯出該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重要的歷史作用。
2006年5月25日,涿州永濟橋成為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濟橋北端路西側,原有碑亭一座,內立石碑一幢,上刻乾隆帝御書滿漢碑文。南引橋端石碑為李鴻章書“永濟橋”之親筆。北引橋有八柱大亭一座,俗稱“九間廳”。橋南端有牌樓一座,橋兩端牌樓匾額、對聯皆為乾隆皇帝親筆。橋南、北建築物,毀於民國六年洪水,御碑亭“文革”初拆毀。現該橋正處於進一步考古探查和保護修繕過程中。
通過對該橋的初步探查,已發現了御碑亭平台遺蹟及乾隆皇帝撰文的《御製重修涿州石橋記》御碑,碑文用滿漢文字記述永濟橋的創修史及形制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