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陵鎮(子陵(荊門市東寶區下轄鎮))

子陵鎮(荊門市東寶區下轄鎮)

子陵(荊門市東寶區下轄鎮)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子陵鎮地處東寶區城北郊區,距荊門市中心11公里。位於湖北省荊門市北方的207國道。子陵鎮統管“新橋”,“南橋”和一些村莊。政府駐子陵鋪,人口44339人,面積277平方千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子陵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面積:277平方千米
  • 著名景點:聖境山風景區
鄉鎮簡介,交通,水資源,工業強鎮,鄉鎮特產,鄉鎮發展及榮譽,旅遊勝地,古墓發掘,

鄉鎮簡介

子陵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自治區黨委提出的“1234610”農業和農村工作思路,以市場為嚮導,經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先導,因地制宜,大力調整糧經種植比例,提高經濟作物和畜牧水產的比重,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形成市場品牌,提高農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確保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何沖村建有500畝美國黑提示範園,在八角建有150畝南方大優質梨示範點,在七橋——金榜建有630畝月柿、優質毛板栗、紅板栗、密柚、生產基地,在南利公路沿線建有2000畝韭菜花、茄子、大白菜西紅柿生產經濟帶,在五個村委以袋裝香菇為主發展資源型經濟。
子陵鎮
在鄉鎮企業管理中,鄉黨委、政府通過改善投資環境,提高服務質量,建立黨政領導聯繫點業制度,為鄉鎮企業發展營造一個寬鬆的投資環境,投資近20萬興建了“統一管理,一個視窗收費,全方位服務”的占地80畝的竹木工業園。子陵鎮鄉鎮企業163家,逐漸形成以竹木加工為主,鑄造業為輔的鄉鎮企業體系。

交通

交通便利,四通八達。鄉黨委、政府投資300多萬元用於子陵鎮的公路建設,極大改善了子陵鎮的交通狀況,鋪設了北通六塘2公里的柏油路,11.5公里的四級公路,完成了南新至七橋、金榜至永平、南新至錢村、南邊山至永忠
總共26.5公里的鄉村四級公路建設。除偏僻村委正在修建公路外,子陵鎮已有12個村委通了公路,行政村通公路率達92.3%,這對子陵鎮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水資源

水利設施齊全,水電資源豐富。境內有大江水庫,總庫容量4160萬立方米,正常庫容量2772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7.8萬畝,年發電量達300萬度。另有柏坪、金冢、龍泉、蔡沖、南橋5座小型水庫,可灌溉面積2500畝。

工業強鎮

子陵鎮擁有工業企業130多家,2006年的工業生產總值達到12.8億元。這個“盤子”,別說是在東寶區,在荊門市無疑也堪稱工業強鎮。
子陵鎮把優勢發揮到極致,圍繞優勢明晰每一個時期的發展思路。思路對路,發展工業經濟的出路就有了。子陵的優勢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資源,有豐富的石灰石石膏儲量;二是區位,鄰近荊門城區,207國道、襄荊高速、長荊鐵路、襄石鐵路縱貫全境。
子陵鎮工業經濟規模化發展,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從石灰石和石膏開採起步。讓沉睡的資源變成現鈔,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也是艱辛的。子陵鎮“吃資源飯”有一個進化的過程:從賣資源到發展加工項目,形成了建材工業板塊,如今,石灰、石膏、板材、水泥等系列加工項目占其工業項目的大頭。
資源總是有限的。子陵鎮委、鎮政府決定發揮另一個優勢:區位優勢。進入新世紀之後,工業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一個新趨勢:由城市向周邊擴散,向郊區延伸,這是一個機遇,是一個全國性的大勢,被稱為城市工業輻射期。子陵鎮委、鎮政府抓住這一機遇,千方百計改善基礎設施,配套水、電、路、通訊等基礎工程,改善投資硬、軟環境。沿207國道兩旁預留了上千畝土地;延伸了引進漳河自來水的主管道4100米,能有效地緩解一個時期的生活和生產用水;已有2座11萬伏變電站的基礎上,正在建設1座22萬伏變電站、4座3.5萬伏變電站,而且,現已申報並得到批准再建1座11萬伏變電站、1座3.5萬伏變電站。五年來先後引進了寶源木業、葛洲壩水泥項目、荊鑄水暖、山緣香菇(加工項目)、凱龍納米碳酸鈣、道地藥材、眾和紡織、久源精鈣(荊門熱電廠所屬)、祥和汽配、高旭化工、聚合鋰電池等項目,工業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
工業企業工業企業
2007年底,荊門市鄉鎮領導班子換屆。子陵鎮與時俱進,及時調整了工業經濟發展思路:在服務好城市工業向周邊輻射項目的同時,重點是抓住沿海工業經濟向內地轉移的機遇,引進大項目,做大規模,提升檔次。子陵鎮引進了香港的電子元件生產項目和上海高旭化工項目,兩個項目均已動工興建,投資5.5億元的葛洲壩水泥等項目的建設也已初具雛形。
時移事異,始終與時代合拍;未雨綢繆,打有準備之仗。子陵鎮工業經濟的發展,給鄉鎮未來的發展啟迪良多。

鄉鎮特產

月柿俗稱柿餅,以個大、形圓、肉厚、質軟、味甜而享有盛譽。它是選用良種水柿刨皮曬制而成,肉質棕紅半透明,餅皮凝有一層雪白的柿蜜霜,形圓,恰似中秋明月,故名月柿。這種柿餅清甜可口,清熱生津,是珍貴的饋贈禮品和滋補佳品,值得遊人一買。
紅板栗樹冠圓頭形,枝條紅褐色,嫩梢紫紅色,皮孔圓至橢圓形、白色、小而中密。堅果圓至橢圓形,紅褐色,光亮美觀,整齊飽滿,果肉黃色,質地細糯香甜,澀皮易剝離,單果重為9.4g。樹勢健壯,乾性強。營養生長期210天,果實發育期110天左右。結果母枝粗壯,雌花形成容易,大小年結果不明顯,豐產穩產性強。抗逆性強,適應性廣。耐貯藏性良好。韭菜花味突出,故取名為韭菜花。它具有韭菜花固有的濃郁清香,甜、鹹、辣味俱佳,脆嫩味美,鮮香撲鼻,可口的特點。食之能生津開胃,增強食慾,促進消化。早在抗日戰爭時期,韭菜花就遠銷昆明貴陽、南京和香港、澳門等地。
韭菜花韭菜花
醃製韭菜花的主要原料是韭菜花、苤藍絲和線辣椒,再加拌紅糖、白酒等原料,由於製作比較簡單,因而,當地許多職工和居民家庭,都會自做自食,或送親友,既經濟實惠,又方便。

鄉鎮發展及榮譽

子陵鎮黨委、政府按照“四化統籌(集鎮城市化、工業集群化、畜牧品牌化、新村深延化)、以城帶鄉、工農互動、全面提高”的發展思路,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有力地推動了鎮域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又好又快發展。連續三年,國民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額、工商稅收增長比例,均超過了荊門市平均水平,2006年子陵鎮國民生產總值突破16億元,同比增長19%;固定資產投資額完成96293萬元,同比增長20%;工商稅收突破5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4763元。先後被省、市、縣評為“五好”鄉鎮黨委、“基層政權建設先進鄉鎮”、“計畫生育優質服務鄉鎮”、“豫西南養雞大鎮”、“畜牧產業化先進鄉鎮”、“信訪穩定模範鄉鎮”、“四星級小城鎮”、“鄉鎮企業明星鎮”、“平原綠化高級達標鄉鎮”等多項榮譽稱號

旅遊勝地

聖境山風景區位於荊門市東寶區金泉村,境內聖境山為秦嶺南支大巴山脈的荊山余脈,聖境山主峰天目峰海拔571 米,群山環繞,虎踞龍盤,山石陡峭,是荊襄古道的咽喉,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史稱聖境山“荊北無雙妙景,襄南第一名山”。聖境山風景區面積約50平方公里,是一個集人文、宗教、民俗於一體的著名景區,境內著名景點有好漢坡、萬人摸、石婆望夫、八卦井、真武宮、百步雲梯、逍遙神道、偏觀寺、送子庵、靈光殿等著名人文、自然景觀。除此之外,聖境山風景區裡面還生長著銀薇、紫薇、杜鵑等20多種珍稀植物,物種豐富,風景如畫。聖境山是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素有“小武當”、“小廬山”之稱,相傳道教真武大帝尋訪老子以求道時曾經在此隱居,人們為了紀念真武大帝在聖境山山頂修建了真武宮、靈光殿等多重建築。相傳明代嘉靖皇帝到顯陵祭祖時曾被此山深深吸引,在感嘆自己來到人間仙境之餘,在此小住過兩日,並親筆題寫“聖境”二字,此山從而得名“聖境山”。聖境山風景區因其獨特的魅力被人們稱做“荊門後花園”,其境之內風景秀麗、山俊林幽,是人們觀光的好去處。

古墓發掘

在東寶區子陵鎮發掘了一處約2000平方米的新石器時代龍王山墓地,共暴露墓葬開口100餘座。共清理出數百件陶器、石器等。這座龍王山墓地距今5000多年。
聖境山風景區聖境山風景區
龍王山墓地位於荊門東寶區子陵鎮南橋村和美滿村交界處,距荊門城區約15公里。 2006上半年,荊門供電公司在龍王山遺址興建變電站時,發現有零星陶片。2006年6月中旬至7月初,荊門市的勘探結果顯示,工程範圍內有約2000平方米的崗地是一處新石器時代墓地。
7月19日,荊門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墓地進行發掘。發掘後,共暴露墓葬開口100餘座,已發掘清理14座。此次採集石器24件,其中石鉞3件、石斧6件、石錛10件、石鏃2件、石鑿1件,陶紡輪2件;共清理墓葬14座,出土玉器6件、陶紡輪2件、陶器546件。
龍王山遺址曾人口密集
已發掘墓葬的隨葬品具有多個特點:隨葬品絕大多數為冥器,已發掘的14座墓有13座墓未見生產工具;隨葬品放置位置均在墓坑中間;隨葬品數量相當豐富,已發掘規模最小的一座墓,長127cm、寬40cm,出土了14件陶器,在同時期同類墓中少見。
10號墓出土的兩件璜,可能不是單純的裝飾品,應是一種象徵權力的禮器。從墓葬中隨葬大批量的同類器物分析,說明當時這個聚落或附近聚落中應有專門的制陶作坊。
龍王山墓地龍王山墓地
同時,墓地位於龍王山遺址(荊門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南部,墓葬區無文化堆積層,是一處專門葬人的地方,說明當時整個聚落遺址的布局有一定的規則;生活區與墓葬區相對分開;從墓葬的分布密集而重疊的情況看,說明龍王山遺址上曾居住有非常密集的人口,其社會組織可能是一個氏族公社或幾個家庭。
墓地為長江中游罕見針對龍王山墓地考古發現,省文物專家認為龍王山墓地及過去已確認的居址,是一個有機整體,為長江中游地區罕見。對於探索長江中游地區早期文明進程乃至中華文明的起源都具有重要意義
龍王山墓地龍王山墓地
荊門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初步評估,墓地是省內一次性揭露面積最大,保存較為完整的墓地。從隨葬品數量看,也是同時期墓葬一次性出土數量最多的墓葬,是長江中游漢水以西一處極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大溪墓地。
墓地已發掘的10號墓是國內所見已發掘的同時期墓葬中規格最高、開口最大的一座墓;墓坑形制獨特在國內少見,幾乎所有墓葬都是鑿岩石為坑;對墓地的科學發掘與研究,將對研究長江流域文明因素的形成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