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皓

洪皓

洪皓(1088~1155),江西鄱陽人,生於內憂外患紛至沓來的北宋哲宗元祐年間,卒於國破山河碎的南宋高宗紹興年代,在國家民族艱難之際,以天下為己任,懷康國濟民之志,秉忠孝節義之風,積極入仕,譜寫了人生和家族的光輝篇章。是北宋著名的愛國重臣。他年少得志,二十七歲中進士,殿試中“北宋六賊王黼左丞相朱勔寧遠軍節度使,見洪皓器宇軒昂、儀表堂堂、文才超群、答辯如流、絕非常人。欲招為女婿。洪皓偵知王、朱兩人都是奸臣蔡京的黨羽,就堅決回絕了。在南宋任禮部尚書時,出使金國,被扣留在荒漠十五年,堅貞不屈,艱苦備嘗,全節而歸,被譽為第二個蘇武。歸贈太師魏國公,卒謚“忠宣”,原配無錫沈氏,朝奉大夫沈復之女、太常博士沈松年之妹,封魏國夫人,紹興八年十月二十三日歿,享壽五十。又妣陳氏,宋高宗曾援筆撰《贊忠宣像》。洪皓生八子:尤以洪适、洪遵、洪邁聞名天下,世有“三洪”之稱,與北宋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蘇”齊名。洪皓長子洪适,榜眼官至右丞相太師、魏國公有四十卷古文字學專著《釋隸》聞世。次子洪遵,狀元及第,官右丞相、同知樞密院事,少師、信國公,贈太師,古錢幣學專著《泉志》。三子洪邁曾任翰林大學士,端明殿學士,副丞相,魏郡開國公,經綸滿腹,用了近四十年心血,撰寫了七十四卷《容齋隨筆》,格調高雅,議論精闢,考證確切。世傳“一門三丞相四學士”之美譽皆為正一品,說的就是洪皓父子四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皓
  • 別名:字光弼
  • 國籍:南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西饒州樂平市洪岩村
  • 出生日期:1088
  • 逝世日期:1155
  • 職業:禮部尚書、使者、華夏志士
  • 信仰:儒學
  • 主要成就:出使金國十五年,齊官不做,金職不就,斬首嚇不倒,官職買不動,
    宋高宗曰:“卿忠貫日月,志不忘君,雖蘇武不能過。
    世人稱“宋之蘇武”。
    任秀州司錄,歲澇發廩賑濟,又邀留綱米濟人,人稱“洪佛子”。
    位列二十四忠第二十位洪 皓 就 鼎、民族英雄
    將"漢文化向北傳播",促進民族文化融合。
    無紙則取樺葉寫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時謂“樺葉四書”
  • 代表作品:《鄱陽集》
  • :光弼
  • 爵位:魏國公
  • 三公:太師
  • 諡號:忠宣
人物介紹,相關事件,歷史評價,史書記載,家庭成員,家世,妻子,子女,後代名人,綜述,個人作品,

人物介紹

洪皓,饒州鄱陽人(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進士。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以徽猷閣待制假(代理)禮部尚書使金被留,紹興十三年(一一四三)始歸。遷徽猷閣直學士從三品,提舉萬壽觀兼權直學士院。尋因忤秦檜,出知饒州。十七年,責授濠州團練副使,英州安置。二十五年,主管台州崇道觀,卒謚忠宣。
洪皓洪皓
曾任寧海主簿、秀州司錄。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宋高宗準備將都城由杭州遷往建康(今南京),以避金兵鋒芒。洪皓不顧職位卑微,上書諫阻。他的意見雖未被採納,但卻因此為高宗賞識。高宗特意召見他,擢升其為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出使金國。金國留不遣返。在金15年,直至紹興十三年(1143年)歸。在金期間,威武不屈,時人稱之為“宋之蘇武”。後除徽猷閣直學士、提舉萬壽觀兼權直學士院,封魏國公從一品。諡號“忠宣”食邑一千二百戶,賜紫金魚袋,宋高宗於杭州西湖葛嶺賜建國公府。以論事忤秦檜,謫知饒州,移英州居住九年。明王守仁《謚襄惠兩峰洪公墓志銘》稱:“維洪氏世顯於鄱陽。自宋太師正一品忠宣公皓始賜第於錢塘西湖之葛嶺,三子景伯、景嚴、景廬皆以名德相承,遂為錢塘望族。”清梁章鉅楹聯叢話》云:“西湖葛嶺下有洪忠宣公皓祠。

相關事件

洪皓的一生,是在宋朝統治的艱難時期度過的。他出生於元祐三年(1088年),父親彥先是個位僅通直郎的六品官員相當於(副廳級),政治上並無有力的奧援,依靠自己的努力,在政和五年(1115年),即二十七歲時,考中了進士。由於他“少有奇節,慷慨有經略四方”之志,在新科進士中頗負盛名,不少達官貴人都欲爭致門下。徽宗親信“六賊”中的王黼朱勔更是想把女兒嫁給他。他極力推辭,才未上賊船。當然,從此也就官運不通。在此後的十多年中,只擔任海寧縣主簿、秀州司錄。
洪皓出仕後,每到一地都要想辦法興利除弊解除民眾疾苦,即使擔很大風險,也在所不顧。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洪皓考中進士,出任海寧縣(今浙江海寧縣)主簿、攝縣令事。當時海寧縣稅捐不均的情況相當嚴重,農民負擔沉重,苦不堪言。洪皓體恤民情,毅然改變原來的做法,規定按財力每一百貫納絹一匹。這一舉措的實行,使富戶納絹增加,貧困戶納絹相對減少。同時,他還蠲免了全縣4800戶貧弱人家,深得百姓的擁護。
宣和六年(1124年),洪皓到秀州(今浙江嘉興市)做司錄時,這年秋季,秀州發大水,十分之九的田地被淹,百姓處於極度饑荒之中,他便騰出自己的居地,容幾千災民避難。還主動向郡守要求承擔救荒任務,把倉府粟米減價售給災民。倉米發售一空後,浙東貢米此時真好經過秀州,在當時秀州是進貢皇家糧食的轉運站,所以洪皓再次向郡守提議不轉運,就地賑濟災民。當時知州不敢擔當,說:“不可以。”因為截留皇糧按宋律當斬洪皓又說:“我願意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十萬人生命,希望知州將糧發放給岌岌可危的百姓。”後來知州也深受感動,就同意洪皓的建議,這樣就解救了十萬人的性命。人們感之入骨,大家把他比喻跟佛一樣救苦救難,悲天憫人,稱他為“洪佛子”。廉訪使王孝竭奉旨勘察災情。秀州屬重災區,但見當地百姓各安生計,秩序井然,不像其他災區那樣田園荒蕪,百姓離鄉背井,四出逃荒,農耕一時無法恢復。王孝竭得知洪皓所為,肅然欽佩,不但沒有追究其截留綱米之罪責,反而舉薦他升任徽猷閣侍制在發水災後不久,又遇到了秀州的軍隊叛變,搶掠民眾,無一人得免,只有經過洪皓家門時說“:這是洪佛子的家.”不敢侵犯.
建炎二年,洪皓父親去世,他回饒州料理喪事。當時,母親董氏及其孫都留在秀州,洪皓從饒州返回秀州途中,路過杭州,這正是高宗遷至杭州以後不久。當時杭州發生“明受之亂”剛剛平息,杭州的秩序正在恢復的時候,洪皓從故鄉饒州返回任所,途中路經杭州。高宗本打算暫時遷往建康(今南京市),但洪皓上疏諫阻皇帝。洪皓堅決反對宋高宗的退縮南遷,認為這只會助長金兵南侵的氣焰。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趙構準備由揚州再遷建康,在朝廷已定的情況下,洪皓冒忤逆之罪,上書諫阻。他說,金兵正擬大舉南下,"若輕至建康,恐金人乘虛侵軼",建議"選遣近臣前往經營,俟告辦,迴鑾未晚"。趙構見洪皓洞察形勢,直言敢諫,頗有見地,因此召見了他。洪皓接到召見的命令,不敢怠慢,匆忙來到建康。宰相呂頤浩先與他交談,見他對答如流,很有學問,非常高興。見他身上還穿著黑色的喪服,去見皇帝不太吉利,便把自己的衣巾解給他穿。趙構稱讚洪皓說:"卿議論縱橫,熟於史傳,有專對之才。朕方擇使,無以易卿。”於是,命洪皓為大金通問使,假(代理)禮部尚書銜,出使金國,商議和好,停止戰爭。龔王壽為通問副使,另有隨員11人。洪皓被派出使金國議和,但金沒有議和之意,所以當時的使節非常危險。“凡宋使者如(王)倫及宇文虛中魏行可、顧縱、張邵等,皆留之不遣。”(《金史·王倫傳》)
五月八日,洪皓從建康出發使金。途經淮南,當時這個地區社會秩序很亂,軍賊李成據泗州,靳賽據揚州,薛慶據高郵,叛服不常。洪皓根據高宗命令對這些人多加撫慰。他先寫信勸李成,不要攻打宋的楚州。又讓李派兵護送自己去金。李以軍食匱乏拒絕,並大發牢騷,說朝廷待他太薄,不加撫諭。洪皓還打聽到李成想要扣留自己,便及時返回,向高宗報告李成欲連絡靳薛,引兵建康的新動向,建議派人優加撫諭,避免兵端。高宗採納建議,派使者送去五萬斛大米,使建康的形勢轉危為安。洪皓這種達權知變處理問題的舉措,應屬有功。但呂頤浩卻惱怒他不先稟告自己,直接報告了皇帝,是目中無宰相.便藉口他“稽留生事”,把他的官職降了兩級。
洪皓沒有灰心,又請轉道滁陽(今安徽滁州)、壽春(今安徽壽縣)前往北方。於八月中旬渡淮,來到潁上,發現這裡的道路仍然不很安靜,主要是以李閻羅、小張俊為首的軍賊作梗。洪皓進入順昌 (今安徽阜陽)後,派人給他們送信說:“自古無白頭賊。”希望他們趁年青時為國家建功立業,才能老有所終。做賊,決非長久之計。二人聽了很受感動,立即表示服從命令,接受改編.領兵入衛。這件事,看來做得還不錯。
洪皓帶著高宗求和的國書,大約在建炎三年的初冬到達太原。這時,金兵正大舉南侵,不久就渡淮渡江,直犯江浙,氣焰十分囂張,那肯接受和談。於是,洪皓等人便被羈留在太原的使館中,僅有一名主簿接待,禮遇日薄,幾近一年。直到次年冬季,金兀朮南侵兵敗,退回北方;改變策略扶持劉豫建立偽齊;又派秦檜南歸之後,被金人扣留近一年,第二年轉至雲中(今山西大同), 雲中是金朝的西京,左副元帥宗翰接見洪皓,完顏宗翰不許洪皓請歸二帝之要求,逼迫他到金廷操縱的偽齊劉豫政權去當官。洪皓嚴詞拒絕:“奉了皇上的使命,走了萬里的遠路,不能奉侍徽欽兩帝南歸。我恨不得把叛逆劉豫給殺了,哪裡能忍受這種屈辱來奉侍劉豫,留在這也是死。不奉侍劉豫也是死,不願像鼠狗一樣偷生,寧願下油鍋都在所不惜。”(《宋史·洪皓列傳》)完顏宗翰大怒,下令推出斬首。兩名壯士“執劍夾承”,擁之以下。洪皓面不改色,從容而行。一位貴族見狀,深受感動,不覺失聲說道:“真忠臣也。”遂用目光制止劍士暫緩行刑,並親自跪下請求完顏宗翰免除洪皓一死。完顏宗翰雖然免洪皓死,但把他流放到遙遠的冷山。 副使龔王壽害怕被殺,投降偽齊。
洪皓像洪皓像
冷山,在黃龍府(今吉林農安)北,距離金主的上京(今黑龍江阿城),只有一百來里。由於地勢極北,氣候苦寒,四月春草方生,八月即已下雪,人戶稀少,僅有百家,穴地而居,
洪皓一行在金軍的押送下行走了60天才到達冷山。一路上,洪皓始終抱著大宋通問使的印符,打著使臣的節旄艱難地行進,到達冷山後,那裡是女真貴族家族的駐地。金國陳王完顏希尹常傲慢,漠視宋國使團。他要洪皓獻進攻四川的計策,洪皓列舉很多事實告訴他宋軍防守堅固,金軍是不可能取得四川的;並警告他“挑起戰爭好比玩火,不要玩火自焚”。完顏希尹聽後大怒道:“你這個議和官,還如此嘴硬,你以為我不能殺你嗎?”洪皓仰天長笑道:“我非常清楚你要殺我。不過,為了使你不背‘殺來使’的千古罪名,我建議你將我投入水中,假說我失足墜淵,以欺瞞世人耳目。”悟室雖然早有吞併中原的野心,但性情卻很剛直,聽了洪皓這番話反而認為洪皓是條好漢,忠義可欽。同時又因為他久聞洪皓文才出眾,就以禮相待請他教自己的八個兒子讀書學漢文。洪皓教書,經常出入希尹家中,希尹敬重其人格,欽佩其才識,不僅叫兒孫們向他學習,自己也時常同他討論軍政國事,很重視他的一些建議,希尹協助熙宗制定禮儀、制度,多與洪皓謀議。洪皓"學有本源",又在官場上生活多年,十分熟悉漢族的典章制度,對希尹的改革影響很大。金熙宗的政治制度改革,不僅極大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皇權統治,而且對於輸入較高的漢族文化,提高女真族的文化水平,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洪皓在冷山的生活十分悽苦的,穿著粗布衣裳,常用野菜充飢,還要自己動手上山砍柴。隆冬時節,大雪封山,無法上山砍柴,只好四處奔波,拾取牛糞和馬糞來取暖做飯。洪皓與當地廣大女真族人民一樣,過著含辛茹苦的生活,這就大大地縮短了同當地勞動人民之間的距離,給了他更多的接觸普通人的機會,增進了他同女真勞動人民之間的思想感情。洪皓憎恨發動掠奪戰爭的女真貴族,熱愛勤勞勇敢的女真族勞動民眾,經常同他們應酬往來,促膝談心,同時還竭盡全力在女真族人民中間傳播漢族文化。在教授完顏希尹子弟讀書的同時,還主動教授普通民眾的子弟讀書。由於當地生產水平比較低下,人民生活艱苦,這些女真族子弟雖想學習,但無書可讀。洪皓吸取女真人民利用樺樹皮的豐富經驗,同女真人民上山一起剝來潔白柔軟的樺皮、曬乾當紙用。洪皓憑著記憶,在樺皮書葉上默寫下《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全文,作為課本,教授村人子弟讀書,這有名的“樺葉四書”,成為千古相傳的民族史佳話。
建炎四年(1130年)以後,金強宋弱的形勢開始逐步向宋強金弱方面轉化。到了紹興七年至八年間(1137—1138年),宋強金弱的形勢開始形成,金人遂有議和思想。以宗盤、撻懶等人為首的一派,主張在交還南宋河南、陝西地的條件下與宋講和,並於紹興八年與南宋簽訂了和議。在議和期間,完顏希尹曾就所議十事徵求洪皓意見。洪皓條分縷析,完顏希尹以為洪皓說得實在,並沒有誑他,遂於紹興十年(1140年)帶領洪皓趕赴燕京(今北京),意欲遣洪皓歸宋進行議和。但在是否需要在歸宋河南、陝西地的條件下與宋議和的問題上,金人內部存在著嚴重分歧。以完顏宗弼(兀朮)為代表的一派堅決反對交還,後來聯合完顏希尹,殺了宗盤、撻懶等人,重新發動了攻宋戰爭。完顏宗弼殺了撻懶等人之後,又殺了完顏希尹。洪皓因與完顏希尹有過異論,才幸免於難。 不久,洪皓一行又被移至雲中。在雲中洪皓探知徽、欽二帝被移囚於五國城(在今黑龍江省東北角),便遣密使攜帶書信去見二帝,並將金國人送給他的桃、梨、粟、果、粉帶去慰問被囚二帝。洪皓久拘北方,雖然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他急公好義,仍然對身陷艱危苦難中的同胞們盡力幫助。皇親趙伯璘夫婦被掠為希尹的奴隸,他多次給予周濟。名臣范鎮的孫子為人傭奴,他用蘇軾稱讚范鎮的文章為證,請予優待釋放。大將劉光世的女兒為人養豬,他設法贖身嫁給衣冠之人。被金人擄去的北宋官宦人家的子女淪為奴隸,被他力拔而出的有數十人之多。洪皓千方百計地與金人中的友好人士多方斡旋,雖然費盡周折,但他都想辦法為之開釋。洪皓的同鄉同窗隴州功曹石昉于靖康事變時在陝西隴州戰鬥中被金兵俘獲,不肯投降被長期囚禁。洪皓到北方後,也想了很多辦法予以營救,然而沒有成功,後來,石昉在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殉國。洪皓這種急公好義的行為深得漢族和女真族人民的讚譽、敬仰。
在燕京,洪皓見到了昔日好友宇文虛中,宇文虛中被金人扣留後當了金朝大官。見到洪皓以後,宇文虛中勸他留在金朝當官,並積極向金熙宗推薦。金熙宗表示可以任為翰林直學士,洪皓堅辭不就。金人不甘心,換官時仍讓洪皓就職。洪皓請求允許他到臨近宋的真定(今河北正定)、大名(今河北大名)等地“自養”,以便尋機逃回宋朝。金朝參政韓昉看出了洪皓的意圖,讓洪皓任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副留守,洪皓堅決不允。金人又降其官為留司判官,並催促他儘快起行,洪皓置之不理,誓死不就。金人見高官厚祿留不住洪皓,又想出了新的辦法。根據金法規定,雖未任金官,但只要被金人任使,則“永不可歸”。韓昉為了留下洪皓,遂令其“校雲中進士試”。洪皓深知其意,裝病力辭。但韓昉不允,洪皓只得前往雲中。到了雲中以後,他不履行職責,對院官說:“今取士以詩賦,吾故學經耳。”雲中院官和考官沒有辦法,只好將洪皓送回燕京。在燕京期間,他一直關心宋朝的發展和強大。當聽說完顏宗弼在順昌(今安徽阜陽)被劉錡打敗而宋朝卻撤兵的訊息以後,寫了數萬言的秘信,謂:“順昌之役,金人震懼奪魄。燕山珍寶盡徙以北,意欲捐燕以南棄之。王師亟還,自失機會。今再舉尚可。次年夏,他又設法求得囚禁中皇太后的手書,派人送回,高宗大喜說:“不知太后安寧與否快二十年了,過去派遣使者雖多,不如得此一書。(《宋史·洪皓列傳》)此後又多次送秘信。”直到紹興十二年,宋金簽訂《和約》,南北罷兵,開放互市榷場,甚至皇太后也準許回朝,但洪皓等議和的使者仍被拘留,遲遲沒有放還的訊息。又過了一年多,紹興十三年(1143年),金熙宗喜得貴子,大赦天下,允許宋朝使者回歸,洪皓與張邵朱弁等都在被赦之列。他們剛一起程,便有人向金主報告說:“這種人若放了,幾時更有?今不留為我用,後必成為我患。”金主悔悟,馬上派人追趕,但回報說已經遠去,無法追回,只得罷了。
洪皓急速南行,很快來到黃河渡口白馬渡(河南滑縣北),即將進入宋朝原來的首都汴京城,不免感慨萬千,寫下一詩:
國步日多事,霜露任沾衣,
留落十五年,至今方北歸。
夜投胙城宿,百里即王畿,
遙望一惆悵,何當拜天威。[⑧]
漫長的奉使生活終於結束了,艱苦的拘留日子想想令人流淚。所幸這個日子總算有了盡頭,特別是沒有屈服金人的壓力,堅貞不變,全節而歸,盡到了一個使者的責任;沒有像同行的某些人那樣,喪失民族氣節苟且偷生,還是可以有些自慰的。
洪皓經受了千辛萬苦之後,大難不死,總算在紹興十三年的八月,回到南宋來了。從他踏進國門的第一天起,便非常謙虛地處理問題。剛剛渡過淮河,到達盱眙,便向高宗上表自劾,認為奉使任務完成得不好,應屬有罪,請求懲處。高宗得知他回來了,非常高興,回報說“無罪可待”,並連降《御札》,要他快些入朝覲見。
八月十四日,洪皓回到南宋的首都臨安,高宗當天就在內殿接見,奏事完畢,便極力請求回鄉侍養老母。高宗說:“愛卿出使金國,忠貫日月,志不忘君,雖蘇武不能過,豈能讓你舍我而去呢!”當即賞賜內庫金幣鞍馬,黃金三百兩,帛五百匹,象牙五百斤,御銘盾式琴一張,其他香綿酒茶果物甚眾。
第二天,皇太后又在慈寧殿接見他,內侍按慣例準備設簾,太后說:“我早就認識洪尚書了,何用設簾?”遂命撤去。相見時,不免回憶起在北方時,洪皓向她求書傳回南方,她回國時洪皓冒禁朝見的事,交談得很高興,她每語必稱尚書如何如何,問勞關懷,甚為優待。內侍們見了都感到殊榮,連日登門咨訪,以為必將重用。
在朝見過皇帝和太后之後,洪皓又去拜見宰相秦檜。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無所迴避,接連談了三天還沒有談完。其中有些話非常直率,如:“張和公(浚)馳騁沙場,金人畏懼,為什麼置之閒散,不加重用呢?”又如:“錢塘既是行在,暫居而已。為什麼大興土木,景靈宮和太廟都修建得太華麗了,豈不是表示不再回中原去了嗎?”作為宰相的秦檜,對這類大事當然有一定的責任,聽到別人指責,雖不明確反對,心中也是很不愉快的,便對皓子洪适說:“尊公出使回朝,表現忠節,皇上眷念,條件很好。但求官好比讀書,太快一下便讀完了,沒有味道。應該像黃鐘、大呂一樣,才行。”這話的意思很明顯,無非是通過洪适告誡洪皓,以後說話的調子不能太高,高了令人刺耳。應該像編鐘中的黃鐘、大呂二鐘一樣,其音低沉,卻很洪亮,可以傳到很遠的地方。看來,洪皓很快受到重用的可能性,便不大了。果然,過不幾天,正式任命下來了:徽猷閣直學士、提舉萬壽觀兼權直學士院。前兩項僅是只領俸祿無事可做的閒職,後一項稍有秘書顧問性質,但又加了個權字,有暫且代理並非正式任命的意義,其不受重視也就可想而知了。
儘管如此,洪皓還是以國事為重,直言不諱,提出了許多與秦檜相左的意見。有一次,金派人來宋索取其官員在南方的家屬,秦檜主張答應要求送去。洪皓說:“春秋時,韓宣子自恃強大,要鄭國送他一隻玉環。鄭雖是小國,但認為不合友誼,而不肯送。現在金宋以淮為界,既屬宋人,不應去金。去後,知我虛實,恐有不利。金人現正受到蒙古崛起的困擾,姑且在我們面前偽裝強大,其實沒有什麼了不起,如果輕易答應他們的要求,他們反而會說“秦無人”而輕視我們了。”秦檜聽到這裡,臉色一下變了,怒道:“你不要再說‘秦無人’了。”洪皓不肯屈服,繼續上疏說:“如果考慮不同意金人要求,將會破壞盟約的話,可以提出金人放欽宗及皇族歸宋為條件,雙方交換,方為對策。”又說:“我方派王倫使金,現仍被拘留,不要求金人放回,就是拋棄他們,今後誰人還敢出使?”又說:“淮右之民,久經戰亂,疲蔽不堪,應該及時撫慰,輕徭薄賦,不要讓他們再轉徙他鄉。爭取民心,才是中興的急務啊!”所有這些話,秦檜聽了都很不高興。
特別是洪皓久處北方,知道不少秦檜原在北方的底細:例如,秦檜曾隨宗翰圍攻楚州,起草過勸降的檄文。秦檜回朝後,一直隱瞞此事不欲人知。洪皓曾聽當時隨軍的室捻談過,現在看了秦檜的種種表現,很不以為然,便聯想到這件事。於是有一次便故意對秦檜說:“還記得室捻這個人嗎?我回國時,他托我向你問好。”秦檜聽後臉色一下變得通紅,再也忍不住了。就在發生此事的次日,侍御史李文會即上疏奏稱:“洪皓過去與奸臣朱勔的關係密切,改官不由正道。出使是逃避罪責,無所成就。回朝後又貪戀高官厚祿,不肯回家省母。這種人若讓其久在朝中任職,必然生出許多事端,不如讓他到外地做官為好。”秦檜見到此奏如獲至寶,也不核查是否符合事實,便立即進呈,而且還加油加醋地說洪皓在金國時,與投敵的宇文虛中關係也很好,懷有二心。高宗信以為真,說道:“人臣事君,不可二心。若有二心,罪在不赦。”當即同意將洪皓貶黜,出知饒州。時在九月十日,上距洪皓回朝的時間還不到一個月呢!
洪皓出知饒州還不到一年,又發生了“白鍔指斥案”。紹興十四年六月,江浙閩等地發生大水,衢、信、處、婺等州,百姓溺死甚眾。建州,洪水冒城而入,公私房屋盡毀,死者數千人。面對這樣大的天災,臨安城中的官員們自然會議論紛紛,對現實政治不滿的人更會按照傳統觀念,把天災的出現歸咎於宰相的錯誤。韋太后身邊的中官右武大夫白鍔,自恃是從北方歸來的親信,對秦檜的所作所為很不滿意,便趁此揚言:“這是宰執循私,協理乖繆;洪皓名聞中外,但卻摒而不用,上天在示警懲罰啊。”秦檜知道後,立即派人把白鍔抓了起來投入大理寺的監獄。審訊中,又發現白鍔的館客張伯麟曾在太學的牆壁上題詞:“夫差,你忘記越王殺了你的父親嗎?含沙射影,心懷叵測,也逮捕下獄,還發現張伯璘曾問:“朝廷為什麼把廉訪使這個官職撤消了?”白鍔回答說:“任用內臣作耳目,是太祖太宗立下的制度,今上恐怕不知道吧?”就這樣牽連比附,終於以“指斥”罪名定案。白鍔於六月十六日被罷官,刺面發配萬安軍(今廣東萬寧)。白鍔既然有罪,被他贊道的洪皓也就岌岌可危了。果然,六月十七日便有人奏稱:“洪皓與白鍔是刎頸之交,所以要更相稱譽,誑惑眾聽。”其實,他們二人並無私交,白鍔只不過跟隨韋太后在北方,聽到過洪皓的言行,回朝後不滿秦檜的專橫而已。但,這時有理說不清,根本沒有人去核查事實。洪皓也就無緣無故地被罷官回家,只領提舉江州太平觀的生活費。
冤案沒有就此結束。八月初四,秦檜的親信何若又向高宗上疏:“士夫喪廉恥之節,而睥睨宰執;洪皓無汗馬之勞,而覬覦節鉞。願陛下悉加裁抑。”可能由於罪名不夠大,又無具體事實,洪皓既已閒居在家,如何“裁抑”也不好下手,只得暫時作罷。
可是,到紹興十七年五月,洪皓雖是人在家中坐,仍然禍從天上落。他從饒州卸任後即回家閒居,因家在鄱陽,鄱陽又是饒州的首縣。新任的知州王洋前往拜訪,為其修舍,解決生活方面的某些困難,本屬“故事”;但馬上被通判李勤抓住作為擠走王洋的好材料,硬說他們二人在一起說了許多“欺世飛語”,不滿現實的話。侍御史余堯弼知道後又加以發揮,奏稱:洪皓“造為不根之言,簧鼓眾聽,幾以動搖國是。”雖然並未舉出什麼“欺世”、“不根”的具體內容,但“動搖國是”這個罪名確實夠大的。於是,洪皓進一步遭到厄運,“責授”團練副使,貶往英州安置。
英州,治所在廣東的英德。位於嶺南,遠離中央,開發較遲。當時,社會經濟十分落後,常常作為犯人充軍的蠻荒之地。洪皓這時已是六十歲的老人,竟然不容於在朝中執政的當權派,屢遭迫害,強制離開家鄉去接受懲罰,不免感慨萬千。在翻越大庾嶺,經過韶關,將到英州的途中,寫有《過曹溪》一詩:
六十之年入瘴鄉,靈台未了熱非常;
錫泉一飲根塵淨,重到清涼禮梵王。
半世拘囚愧牧羊,生還四載卻投荒;
危機未履已如此,欲效前賢問上蒼。[⑨]
洪皓欲問上蒼自己為何屢遭厄運?雖然不難回答,但要找到解決的辦法,卻要困難得多了。他不得不在英州接受監管,長期忍受生活的折磨和監管人員的虐待。
洪皓在英州,仍然未能免遭迫害。負責監管任務的中官倪詧,是個慣於捏造事實、討好上司以求升官的小人。他知道洪皓既是謫貶來此,必為當道所不喜,不如再增加他幾條罪狀,以示監管有功,必可升遷。於是派人暗中監視洪皓的行動,由於長期找不到什麼證據,便找一個機會把洪皓的“家奴”抓來關在獄中,進行逼供,編造假案。幸好未及上報,倪詧死去.此事方不了了之。類似事件當不止一次,洪皓在英州的日子如何難過,也就可想而知了。
直到紹興二十五年六月,奸相秦檜病入膏肓,即將不起,社會輿論稍有開放,過去被秦檜處理的一些冤假錯案,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洪皓這個被無辜流放蠻荒已達九年的有功之臣,終於經人提議稍加寬貸,量予內遷。復官左朝奉郎、主管台州崇道觀,袁州居住。無論在官位上、俸祿上、或生活條件上,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和改善。
洪皓接到內遷的詔令後,便離開居住了九年的英州,向袁州走去。袁州,即江西境內的宜春,距英州約一千五百里。洪皓這時已是六十八歲的老翁,經受九年監管生活的折磨,身體極其虛弱,要走完這一千多里路,真是談何容易。不過,走出英州畢竟是走向希望,走向家鄉。不走將老死他鄉,更會死不瞑目。比較起來還是走好。於是,洪皓拖著病弱的身子,一步一步地向北方走去。約走了一百五十里,勉強到達韶關;再走二百里,到達南雄便實在走不動了,病困旅途,缺醫少藥,拖到十月二十一日終於與世長辭。
洪皓去世的次日,把持朝臣的秦檜也死了,他禍國殃民的罪行陸續被揭露,他製造的冤假錯案陸續被平反。洪皓的兒子洪遵上疏為父鳴冤,高宗於紹興二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下詔,恢復洪皓原來徽猷閣直學士的官銜,宣布徹底平反。不久,賜諡號為“忠宣”。贈四官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上柱國謚忠宣魏國公。 據《通志·謚略》說:“生有名,死有謚。名乃生者之辨,謚乃死者之辨。”那么,忠宣二字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呢?原來“有德則謚善,無德則謚惡。”忠和宣都屬諡號中的上等,是“用之君親”和“用之君子”的。洪皓,終於以他一生錚錚鐵骨、忠貞不渝的言行,換來了“忠宣”二字。雖說生前受盡苦難,總算死後享有榮哀,並未虛度此生了。
洪皓知識淵博,於“書無所不讀,雖食不釋卷”,不但精通經學、史學,也精通詩文詞賦。留金期間曾經寫下上千首詩詞,金人“爭抄誦求鋟鋅”,後來大部分散逸。今《鄱陽集》所存數十首,皆清新樸實,含義深遠。洪皓又曾同張邵朱弁寫詩唱和,集成《軒唱和集》三卷,今已不存。洪皓還“善琴奕”,“能別三代彝器”,識書畫。留金期間,他通過言傳身教,將漢文化向北傳播。著名的故事如“無紙則取樺葉寫《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傳之,時謂‘樺葉四書’”(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炎興下帙66引《金虜節要》)。他通過教授金人讀書和其他接觸方式,與許多女真人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女真人把洪皓視為知心朋友,熱情地邀請他參加婚禮、禮佛、生產等活動。他每到一地,人們“爭持酒食相勞苦”。在涿州,過韃靼帳,“其酋聞洪尚書名,爭邀入廬,出妻女胡舞,舉渾脫酒以勸。後每有南來使者到達塞北,女真人民總是關切地打聽有關洪皓的狀況,探問他現為何官,居住何地。民族友好的使者永遠和人民在一起。
洪皓對金國的自然地理、歷史沿革、經濟社會、風土人情、禮儀制度、政治制度以及物產等都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察,積累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松漠紀聞》原書為洪皓留金時所記金國雜事,及歸宋時,懼為金人搜獲,悉付諸火。回宋後乃復追述一二,名曰《松漠紀聞》。書未刻而秦檜有私史之禁,其書遂秘而不宣。後其長子洪适乾道初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時,厘為正、續二卷。又後,次子洪遵根據洪皓生前談及的往事,整理為11條,稱《松漠紀聞補遺》。這就是今天所見的《松漠紀聞》。洪适《松漠紀聞續》云:“先君銜使十五年,深阸窮漠,耳目所接,隨筆纂錄。聞孟公庾發篋汴都,危變歸計,創艾而火其書,禿節來歸,因語言得罪柄臣,諸子佩三緘之誡,循陔侍膝,不敢以北方事置齒牙間。及南徙炎荒,視膳余日,稍亦談及遠事。凡不涉今日強弱利害者,因操牘記其一二。未幾,復有私史之禁,先君亦枕末疾,遂廢不錄。及柄臣蓋棺,弛語言之律,而先君已齎恨泉下。鳩拾殘稿,僅得數十事,反袂拭面,著為一篇。”“松漠”是“千里松林”和“平地松林”之意。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宗在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境設定松漠都督府,由契丹酋長充任都督。因洪皓流放的地區就在古松漠都督府之北,書中所寫的內容都是發生在廣大的塞北地區,因此取書名《松漠紀聞》。歷史記載,洪皓飽讀經書,他的長子洪适記憶力很強,次子洪遵、三子洪邁,都很會讀書,都有過目稱誦的能力,都考中進士,品性、文筆兼備。高宗說:“父在遠方,子能自立,此忠義報也",

歷史評價

脫脫:孔子云:"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當建炎、紹興之際,凡使金者,如探虎口,能全節而歸,若朱弁、張邵、洪皓其庶幾乎,望之不足議也。皓留北十五年,忠節尤著,高宗謂蘇武不能過,誠哉。然竟以忤秦檜謫死,悲夫!其子適、遵、邁相繼登詞科,文名滿天下,適位極台輔,而邁文學尤高,立朝議論最多,所謂忠議之報,詎不信夫。
謝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馬溫公之相業,寇萊公、趙忠定之應變,韓魏公之德量,李綱、宗澤之撥亂,狄青、曹瑋、岳飛、韓世忠之將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歐陽永叔、蘇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洪皓)、文信國(文天祥)之忠義,皆灼無可議,而且有用於時者,其它瑕瑜不掩,蓋難言之矣。

史書記載

《宋史》
皓公像皓公像
洪皓,字光弼,番易人。少有奇節,慷慨有經略四方誌。登政和五年進士第。王黼朱勔皆欲婚之,力辭。宣和中,為秀州司錄。大水,民多失業,皓白郡守以拯荒自任,發廩損直以糶。民坌集,皓恐其紛競,乃別以青白幟,涅其手以識之,令嚴而惠遍。浙東綱米過城下,皓白守邀留之,守不可,皓曰:“願以一身易十萬人命。”人感之切骨,號“洪佛子”。其後秀軍叛,縱掠郡民,無一得脫,惟過皓門曰:“此洪佛子家也。”不敢犯。
建炎三年五月,帝將如金陵,皓上書言:“內患甫平,外敵方熾,若輕至建康,恐金人乘虛侵軼。宜先遣近臣往經營,俟告辦,迴鑾未晚。”時朝議已定,不從,既而悔之。他日,帝問宰輔近諫移蹕者謂誰,張浚以皓對。時議遣使金國,浚又薦皓於呂頤浩,召與語,大悅。皓方居父喪,頤浩解衣巾,俾易墨衰絰入對。帝以國步艱難、兩宮遠播為憂。皓極言:“天道好還,金人安能久陵中夏!此正春秋邲、郢之役,天其或者警晉訓楚也。”帝悅,遷皓五官,擢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為大金通問使,龔
璹副之。令與執政議國書,皓欲有所易,頤浩不樂,遂抑遷官之命。
時淮南盜賊踵起,李成甫就招,即命知泗州羈縻之。乃命皓兼淮南、京東等路撫諭使,俾成以所部衛皓至南京。比過淮南,成方與耿堅共圍楚州,責權州事賈敦詩以降敵,實持叛心。皓先以書抵成,成以汴涸,虹有紅巾賊,軍食絕,不可往。皓聞堅起義兵,可撼以義,遣人密諭之曰:“君數千里赴國家急,山陽縱有罪,當稟命於朝;今擅攻圍,名勤王,實作賊爾。”堅意動,遂強成斂兵。
皓至泗境,迎騎介而來,龔璹曰:“虎口不可入。”皓遂還,上疏言:“成以朝廷饋餉不繼,有'引眾建康'之語。今靳賽據揚州,薛慶據高郵,萬一三叛連衡,何以待之?此含垢之時,宜使人諭意,優進官秩,畀之以京口綱運,如晉明帝王敦可也。”疏奏,帝即遣使撫成,給米伍萬石。頤浩惡其直達而不先白堂,奏皓託事稽留,貶二秩。皓遂請出滁陽路,自壽春由東京以行。至順昌,聞群盜李閻羅、小張俊者梗潁上道。皓與其黨遇,譬曉之曰:“自古無白頭賊。”其黨悔悟,皓使持書至賊巢,二渠魁聽命,領兵入宿衛
皓至太原,留幾一年,金遇使人禮日薄。及至雲中,粘罕迫二使仕劉豫,皓曰:“萬里銜命,不得奉兩宮南歸,恨力不能磔逆豫,忍事之邪!留亦死,不即豫亦死,不願偷生鼠狗間,願就鼎鑊無悔。”粘罕怒,將殺之。旁一酋唶曰:“此真忠臣也。”目止劍士,為之跪請,得流遞冷山。流遞,猶編竄也。惟璹至汴受豫官。
雲中至冷山行六十日,距金主所都僅百里,地苦寒,四月草生,八月已雪,穴居百家,陳王悟室聚落也。悟室敬皓,使教其八子。或二年不給食,盛夏衣粗布,嘗大雪薪盡,以馬矢然火煨麵食之。或獻取蜀策,悟室持問皓,皓力折之。悟室銳欲南侵,曰:“孰謂海大,我力可乾,但不能使天地相拍爾。”皓曰:“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自古無四十年用兵不止者。”又數為言所以來為兩國事,既不受使,乃令深入教小兒,非古者待使之禮也。悟室或答或默,忽發怒曰:“汝作和事官,而口硬如許,謂我不能殺汝耶?”皓曰:“自分當死,顧大國無受殺行人之名,願投之水,以墜淵為名可也。”悟室義之而止。
和議將成,悟室問所議十事,皓條析甚至。大略謂封冊乃虛名,年號本朝自有;金三千兩景德所無,東南不宜蠶,絹不可增也;至於取淮北人,景德載書猶可覆視。悟室曰:“誅投附人何為不可?”皓曰:“昔魏侯景歸梁,梁武帝欲以易其侄蕭明於魏,景遂叛,陷台城,中國決不蹈其覆轍。”悟室悟曰:“汝性直不誑我,吾與汝如燕,遣汝歸議。”遂行。會莫將北來,議不合,事復中止。留燕甫一月,兀朮殺悟室,黨類株連者數千人,獨皓與異論幾死,故得免。
方二帝遷居五國城,皓在雲中密遣人奏書,以桃、梨、粟、面獻,二帝始知帝即位。皓聞祐陵訃,北向泣血,旦夕臨,諱日操文以祭,其辭激烈,舊臣讀之皆揮涕。紹興十年,因諜者趙德,書機事數萬言,藏故絮中,歸達於帝。言:“順昌之役,金人震懼奪魄,燕山珍寶盡徙以北,意欲捐燕以南棄之。王師亟還,自失機會,今再舉尚可。”十一年,又求得太后書,遣李微持歸,帝大喜曰:“朕不知太后寧否幾二十年,雖遣使百輩,不如此一書。”是冬,又密奏書曰:“金已厭兵,勢不能久,異時以婦女隨軍,今不敢也。若和議未決,不若乘勢進擊,再造反掌爾。”又言:“胡銓封事此或有之,金人知中國有人,益懼。張丞相名動異域,惜置之散地。”又問李綱趙鼎安否,獻六朝御容、徽宗御書。其後梓宮及太后歸音,皓皆先報。
初,皓至燕,宇文虛中已受金官,因薦皓。金主聞其名,欲以為翰林直學士,力辭之。皓有逃歸意,乃請於參政韓昉,乞於真定或大名以自養。昉怒,始易皓官為中京副留守,再降為留司判官。趣行屢矣,皓乞不就職,昉竟不能屈。金法,雖未易官而曾經任使者,永不可歸,昉遂令皓校雲中進士試,蓋欲以計墮皓也。皓復以疾辭。未幾,金主以生子大赦,許使人還鄉,皓與張邵朱弁三人在遣中。金人懼為患,猶遣人追之,七騎及淮,而皓已登舟。
十二年七月,見於內殿,力求郡養母。帝曰:“卿忠貫日月,志不忘君,雖蘇武不能過,豈可舍朕去邪!”請見慈寧宮,帟人設簾,太后曰:“吾故識尚書。”命撤之。皓自建炎己酉出使,至是還,留北中凡十五年。同時使者十三人,惟皓、邵、弁得生還,而忠義之聲聞於天下者,獨皓而已。皓既對,退見秦檜,語連日不止,曰:“張和公金人所憚,乃不得用。錢塘暫居,而景靈宮、太廟皆極土木之華,豈非示無中原意乎?”檜不懌,謂皓子適曰:“尊公信有忠節,得上眷。但官職如讀書,速則易終而無味,須如黃鐘、大呂乃可。”八月,除徽猷閣直學士、提舉萬壽觀兼權直學士院。
金人來取趙彬等三十人家屬,詔歸之。皓曰:“昔韓起謁環於鄭,鄭,小國也,能引義不與。金既限淮,官屬皆吳人,宜留不遣,蓋慮知其虛實也。彼方困於蒙兀,姑示強以嘗中國,若遽從之,謂秦無人,益輕我矣。”檜變色曰:“公無謂秦無人。”既而復上疏曰:“恐以不與之故,或致渝盟,宜告之曰:'俟淵聖及皇族歸,乃遣。'”又言:“王倫、郭元邁以身徇國,棄之不取,緩急何以使人?”檜大怒,又因言室捻寄聲,檜怒益甚,語在《檜傳》。翌日,侍御史李文會劾皓不省母,出知饒州。
明年,大水,中官白鍔宣言:“燮理乖盭,洪尚書名聞天下,胡不用?”檜聞之愈怒,系鍔大理獄,尋流嶺表。諫官詹大方遂論皓與鍔為刎頸交,更相稱譽,罷皓提舉江州太平觀。鍔初不識皓,特以從太后北歸,在金國素知皓名爾。
尋居母喪,他言者猶謂皓睥睨鈞衡。終喪,除饒州通判李勤又附檜誣皓作欺世飛語,責濠州團練副使,安置英州。居九年,始復朝奉郎,徙袁州,至南雄州卒,年六十八。死後一日,檜亦死。帝聞皓卒,嗟惜之,復敷文閣直學士,贈四官。久之,復徽猷閣直學士,謚忠宣。
皓雖久在北廷,不堪其苦,然為金人所敬,所著詩文,爭鈔誦求鋟梓。既歸,後使者至,必問皓為何官、居何地。性急義,當艱危中不少變。懿節後之戚趙伯璘隸悟室戲下,貧甚,皓賙之。范鎮之孫祖平為傭奴,皓言於金人而釋之。劉光世庶女為人豢豕,贖而嫁之。他貴族流落賤微者,皆力拔以出。惟為檜所嫉,不死於敵國,乃死於讒慝。
博學強記,有文集五十卷及《帝王勇要》、《姓氏指南》、《松漠紀聞》、《金國文具錄》等書。子適、遵、邁。

家庭成員

家世

祖先:共勛,字正茂,東漢永和間,年少舉忠勇,從李固徵蠻夷,進計服之,李固表為平北校尉。嘗師從范滂游。延熹時,因黨錮之禍,遁跡梁碭間,與申屠蟠為鄰。蟠曰“君雄才大略,當為世用,奈何終隱?”公復出,為江漢長史,後又以平黃巾功,封武陽侯。子曰普,此洪氏始祖也。共勛長子東漢洪普始祖公,為靈帝長樂宮五官從官。自東漢長樂宮五官(負責長樂宮保衛工作的將領)從(副職)官、武陽侯共普與曹節、朱瑀等17人喢血共盟誅武,誅殺大將軍竇武與太傅陳蕃並滅其全族。共普公是“九月辛亥政變”的主要參與者之一,漢朝平定黃巾之亂後,外戚勢力又強大起來。普懼禍及於己,與父偕隱,以上世有水德,加水“共”左,改姓為洪,載唐賓《家譜》、宋陳康伯《敦煌家譜序》。洪皓是洪普的第40世孫。
洪鑒2世祖,三國時人。子二,祫(子孫遷遼陽)、襗。
3世祖,鑒次子,初居青洲,後徙彭城。子一:宗祥。
洪宗祥:4世祖,漢中共普第四代孫,生卒不詳。子三:偉、仲、伸。率領家族遷往甘肅敦煌,建立家園,繁衍族眾。(西晉時第十代孫洪規、洪矩兄弟分別任廬州太守、趙州太守,堂弟洪雅任大司農、安西將軍,洪紹(公元361—443年),字繼宗。東晉安西將軍洪熙長子。義熙元年(公元405年)為建威將軍、東萊(今山東掖縣)太守。義熙五年(公元409年),隨劉裕(後為南朝宋武帝)討慕容超(五胡十六國南燕),繼平廣州刺史盧循之亂,因功調升為明威將軍,不久升為兵部尚書、金紫光祿大夫。後晉室日衰,劉裕勢盛,裕因紹不附己,欲中傷之。紹遂於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由京口(今江蘇丹徒縣)辭官,隱居新定縣(即遂安縣)木連村(今中洲鎮鄭月村)。原配夫人太原王氏死後,繼娶陶侃孫女。子八,第五子曾為始新(今淳安)縣令。紹卒於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葬於武強山腳洪塘塢。其妻陶氏之侄——著名詩人陶淵明為之撰寫墓志銘。洪氏成為望族,洪氏“敦煌郡望”、“敦煌衍派”由此而來。
洪仲5世祖,宗祥次子,生子二:承翰、平翰。
洪平翰6世祖,仲次子,遷下邳。子一:濟。
洪濟7世祖,漢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年(209年)八月廿一日卯時生,配董氏,生一子:元之。
洪元之8世祖,為晉盱眙令,因家盱眙。唐初其裔遷歙州黃墩。配氏不詳,生子一:杲(gǎo)。
洪杲9世祖,三國時甲子年(244年)正月初十日辰時生,配鄭氏,生子二:秋、和。
洪秋10世祖,杲長子,西晉武帝太康庚子年太庚元年(280年)八月廿九日子時生,配彭氏,生子一:圭(guī)。
洪圭11世祖,晉建興三年乙亥年(315年)十月十八亥時生,配徐氏,生三子:鐘、鐃、鑠(二人不詳)。
洪鐘12世祖,圭長子,晉永和丁未年正月十六日寅時生,配李氏,生二子:冰、泮(不詳)。
洪 冰13世祖,鐘長子,宋太元戊寅年十月二十日亥時生,配余氏,生子一:箱。
洪箱:14世祖,宋義興癸丑十月十五日午時生,配王氏,生子二:倓(tán)、任(不詳)。
洪倓15世祖,箱長子,宋建興甲午年三月十七日寅時生,配鄭氏,子一:窪。
洪窪16世祖,梁永明丁卯年七月十八日丑時生,配蔡氏,生子三:寶、實、寧(二人不詳)。
洪寶17世祖,窪長子,魏永安戌申八月二十一日生,配俞氏,生一子:光澤。
洪光澤18世祖,陳光大戌子年六月初七未時生,配俞氏,生子一:森。
洪森19世祖,隋大業戌辰四月十五已時生,配蔡氏,生一子:剡(shàn)(yǎn)。
洪剡20世祖,唐貞觀已酉年五月十三日未時生,配劉氏,生一子:宗仁。
洪宗仁21世祖,唐嗣聖庚寅六月十八未時生,配泮氏,子一:叔昭。
洪叔昭22世祖,神龍丙午年生,封光祿大夫從二品生子一:孝昌。
洪孝昌:23世祖,洪皓先祖於唐開元七年進士第,撰輯貞觀、永徽五禮》百五十卷。官至聚賢殿學士光祿大夫從二品諡號文成。為我洪家第一位進士。生二子:源、淵。
洪源:24世祖,孝昌長子,字本深,號寅清。唐開元癸丑年(713年)二月十八日卯時生。配泮氏、王氏。代宗廣德元年蕭昕榜下進士,試《呂梁大人賦》、《探驪龍珠詩》中第。見《登科錄》。文正公與父文成公(孝昌)並有《神道碑》,載唐宋《舊譜》(見後“碑記”)。仕至監察御史、光祿大夫從二品卒謚:“文正”。墓在黃石潭西山下。妣泮氏,生二子:昺(bǐng)、昱(yù)。
洪昺:25世祖,源長子,字文炳,生於唐至德二載丁酉(757年)七月初一日午時。先世盱眙(今江蘇盱眙),至公始遷歙(今安徽歙縣),歙之黃荊墩(後為浙源鄉輪溪村,今之鄣山鄉車田村),婺源黃荊墩(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鄣山鄉),為安微洪氏始祖。錢塘西溪洪氏一世祖,是為徽、饒諸洪鼻祖。妣張氏,繼配元氏,生子一:師敏。
洪師敏:26世祖,唐大曆三年戊申(768年)重九日戊時生,授秘書省校書郎,歷四川郡守,奉使靖州。卒贈護國太師正一品。仲子延壽卜葬父於婺源之游汀鄉銀峰上市,癸向;夫人方氏、尤氏葬婺之浙源鄉清華獅子嶺,壬向。繼配董氏,厝上市。子三:延福、延壽、延禎。
洪延壽:27世祖,師敏仲子,自歙之黃墩遷婺源黃荊墩,即浙源鄉輪溪(今婺源縣大鄣山鄉車田村),官至長史正五品上,唐貞元十八年壬午(802年)九月初六寅時生。歿葬婺西三十七都福亭仙橋,今並附四十三都鮑家段泮英塢西瓜形山,丁向。元配李氏,葬婺三十八都福亭上汪村,又各白果樹底,李姓屋側,子向。繼配許氏、汪氏葬東(里)山洪家木。妾錢氏、周氏與延壽公合葬。生一子,名漢宗。
洪漢宗28世祖,延壽仲子,唐長慶三年癸卯(823年)十一月十五日卯時生。舉秀才科,擢內史正二品典冊籍嗜經史,建樓儲書號“萬卷書樓”。唐沿隋制,設內史,為正二品,執掌中書省,即宰相,後為加官虛銜,故實任宰相者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卒葬婺西三十八都懷金鄉漏溪山園謝家塢,寅已向。配張氏、葉氏葬漏溪龍山下紫竹園,甲向。生三子:古愚、古雅、古淡。
洪古雅:29世祖,官至唐大司農既司農卿從三品.為洪氏入贛始祖。僖宗廣明間(880-881)避居婺西戴塢(又稱官源),再卜遷,卜辭雲“從南而去,遇樂即止,逢風可居。”遂向南,至樂平楓木橋,適符卜辭所云,築宅居住,名其地曰:“洪源”(婺西亦有洪源,與此異)。厚生貸積,得陶朱公術,積財巨萬,結錢為龍。忽一夕乘風化去,更其地曰“風化橋”。卒葬婺西四十三都洪源金竹園小塘塢口,墳側有楠木數株,虎形,酉向。夫人項氏、許氏同葬金竹園蓮口嘴遊絲鉤鱉形,丁向。是為樂平岩前派始祖。生二子:長子金,遷浙遂安,次子玉,從公遷樂平洪源。
洪玉:30世祖,樂平洪源古雅公次子,字世寶。生於唐鹹通丙戊七年(866)六月初未時。家譜上稱其“善會計經營生業,頗擅陶朱之術”,富甲一方,好善樂施,“鄉黨交口譽之號曰爛錢長者”,昭宗時,天下亂,國庫空虛,以輸粟授官將作監主薄從七品,號曰“監公”。洪玉淡泊名利,當官幾年後歸隱。以曾孫師暢貴(33世)三世皆官上柱國,追封鄱陽開國新安郡公正二品遷入江西樂平洪玉季子洪茂南唐驃騎將軍從一品孫洪師暢祖孫三代仕南唐皆上柱國,名聲鼎沸,洪門顯赫。卒葬樂平十三都八圖土名岩前高畲金盆養鯉形山、辛向。妣泮氏夫人葬樂平十二都小水坳下老槽塢中弄黃龍出洞形坤山,艮向。世孫南宋寶慶年間禮部奏名進士洪貴諧撰寫《建造鄱陽開國新安郡公墓亭上樑文》,以志紀念。生三子:長子華,居樂平塘西洪村,為湖圍派始祖;次子蔚,居樂平岩前(今洪岩村),為岩前派始祖;三子茂:為樂平洪源派始祖。
洪蔚:31世祖,玉次子,字公鄴,行太二,遷樂平岩前,是為岩前派始祖。上柱國正二品配泮氏夫人,合葬金山鄉十三都太水裡高畲,在監公墓右。生六子:獻逸邽一、獻郊邽二、獻佑邽四、獻義邽五、獻冢邽九、獻孚邽十一。
洪獻義:32世祖,蔚第四子,輩行邽五,字文義。配陳氏、萬氏,又配姜氏,合葬石陂頭。生五子:師表、師眾、師昉、師速、師同。
洪師同:33世祖,獻義第五子,行四三,字元誠。葬卓家弄,辛向。配吳氏、許氏,葬白石塢,癸向。子三:知進、令遵、日進。
洪知進:34世祖,師同長子,配陳氏合葬項沖塢丙向。生三子:動、烈、傑。
洪傑:35世祖,知進第三子,字蜚沖,葬汪家塢。配董氏、許氏,葬白石吳家塢,癸向。生二子:乾、朝。
洪乾:36世祖,傑長子,字廷元,葬石下塢,丙向。配董氏,葬乾公墓側,癸向。生二子:士隆,士良。
曾祖父:洪士良(996年—1069年),贈太師正一品,學群書,怡情山水。輕財好義,積德懷仁。士良公師承宋國師吳景鸞技藝精湛,得吉地葬鄱陽。士良公曰:“葬我必於滃港倉下,子孫當青紫不絕”。士良公時洪家已退出士大夫階層,士良公“志操不群”兼營商業以運銷糧食為主,家境大富。望子孫讀書業儒。以光復家門。北宋人,饒城,為鄱陽派之始祖。享年七十有三,自卜葬鄱陽五十三都滃潭龍舌嘴,壬向。其山總計四十九畝九分有零,山糧二斗七升正。妣章氏,葬樂平項沖(頭沖塘)風吹羅帶形山,已向。生洪炳、洪立二子。
祖父:洪炳(1035—?),行十二,字伊濟。龍游知縣官至中大夫但早逝贈太子太保右僕射既右丞相正一品紀國公。妣何氏,贈杞(紀)國夫人,葬柳洲乾明寺。生二子:洪彥升登宋元豐八年進士官至太中大夫少師、光祿大夫、秦國公正一品妣張氏,封秦國夫人,合葬樂平金山鄉項沖,次子洪彥暹
父親:洪彥暹(1058—1128),字子深,官至右通直郎太師、秦國公正一品, 妣董氏,封秦國夫人,享壽八十有六。合葬滃潭龍舌嘴,已亥向。生長子洪皓、次子洪皎字獲麟,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南宋建炎年間丞福州府,奉諫議大夫(徙居福建)。

妻子

沈氏,又妣陳氏。

子女

八子,三女
洪皓
長子洪适丞相太師
次子 洪遵 丞相太師
三子洪邁副丞相光祿大夫
四子 洪逖朝散大夫
五子 洪遜通直郎連州僉判
六子 洪邈 通直郎
七子 洪邃朝奉大夫
八子 洪迅 浙東道提乾主管

後代名人

洪天錫(1202—1267年),字君疇,號裕昆,又名陽岩。泉州石獅後廳人。生於宋嘉泰二年(1202年)。年少好學,於南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舉進士。歷任潭州知州、監察御史、福建安撫使、顯文閣直學士、工部侍郎、刑部尚書、端明殿學士,從二品天錫一生為人,忠貞不渝。南宋寶佑年間,宦官董宋臣、外戚謝堂、奸臣歷文翁,三奸勾結一黨,橫行肆虐,洪天錫上疏宋理宗,連上五道奏摺彈劾三奸,迫使三奸有所收斂。洪天錫官至刑部尚書。福建安撫使。洪天錫任職為民著想,誅殺權豪,政績顯著,深得民心,南宋鹹淳三年,擢端明殿學士,拒授高官,耿介不阿,辭官還鄉,途中不幸遇害。洪天錫以其人格魅力,樹立為官者的榜樣,不愧為風節名臣洪皓之後。卒,諡文毅。洪适長子十六郎洪權之孫。洪天錫家族甲第者尚有:洪庚,紹熙元年(1190年)進士;洪祚,紹熙四年進士;洪天驥及其父洪飛英,嘉定元年(1208年)戊辰科進士;洪佐,寶慶二年(1226年)與洪天錫、楓亭洪忠孫洪天賦同科進士;洪濯,嘉熙二年特奏名;洪劉發,景定三年進士。載譽為“一門八俊”,留下美談。
洪芹,番陽人,洪适之曾孫。生年不詳,約卒於宋度宗鹹淳初以後不久。以大父澤入官。登進士第。歷遷將作少監屬詞各臣,皆不稱帝意;宰相程元鳳蔗其才,進兼翰林。凡芹所作詔書,均能激動他人。累遷禮部待郎從三品
洪承疇(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彥演,號亨九,洪承疇出身望族武榮翁山洪氏第十二代孫,既洪天錫後裔。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是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累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松山戰敗做了俘虜後降清。
洪鐘,明代尚書,字宣之,自號兩峰居士,錢塘人。出身錢塘望族世傳“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紀祖孫太保五尚書”其他官職不計其數,系八百年錢塘望族,以詩禮傳家,教子有方,為官清廉而傳世。洪氏家族歷代信奉“以民為本、以家為根”的文化傳承,以“和“小家庭、”齊“大家族的文化理念延續了近千年的家族傳奇。厲官明朝刑部尚書、工部尚書。成化十一年(1475年)進士,嘉靖二年(1523年)洪鐘在家中逝世,嘉靖帝三次派使者諭祭,賜葬於錢塘西溪之東穆塢。墓碑王守仁撰寫,吏部尚書董圮篆額。王守仁還撰有《祭洪襄惠公文》。以功進太子太保、光祿大夫,一品。被稱為“一代重臣,國之長城”。
洪雲蒸(1580——1636),字化卿,號紫雲,攸縣漕泊人,洪皓六世孫洪毅齋由永新徙遷漕泊後裔。萬曆庚戌科(1610年)進士,追賜為都察院御史從一品)。
洪瞻祖,字詒孫,號清遠山人,生卒年不詳,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洪鐘的曾孫,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授兵部郎中,翰林院庶吉士兵科給事中,出使琉球,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巡撫江西南贛,征剿少數民族武裝有功。贈少保兵部尚書等職。從一品。
洪富,師從於大儒蔡清的弟子吳銓、林同,明嘉靖己丑(1529年)與潘湖黃光升同榜進士,歷官至四川布政使司參政從二品
洪澄源為洪富之孫。萬曆元年(1573年)中癸酉舉人,萬曆十四年(1586年)中丙戌科進士,授戶部主事,歷官郎中。官至貴州按察副使,平定楊應龍之叛。歷官貴州按察使雲南右布政正二品
洪有復(1540--1602),字懋純,號心庵,英都人。明嘉靖辛酉(1561)舉人,萬曆庚辰進士,授湖南武陵縣令。擢升湖廣左布政正二品(明代左布政是一省最高的行政長官)。
洪啟睿(1556-1616),字爾介,號原,英都人。明萬曆壬辰科會試第一名(會元),殿試二甲第一名進士(傳臚),授禮部主事,晉祠祭司郎中。並受命視學兩浙,後轉任金衢道守。升兩浙按察使、浙江左布政正二品。
洪啟胤(1584-1654),字爾哲,號紹原。英都人。萬曆已酉科舉人。以才優授山東濟東學教諭,改任湖廣棗陽縣學教諭,轉北京國子監學政,升戶部主事,晉戶部郎中。後出任雲南大理知府。不久,升雲南瀾滄道,轉洱海道。擢升雲南按察使,署左布政(因官員出缺以他官暫理其事,稱為“署”)。誥封啟胤為“通奉大夫”(從二品),尤氏賜“恭人”。
洪淯鰲(生年不詳,1664年殉國),字六生。晉江二十三都後廳(今屬石獅市寶蓋鎮)人。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淯鰲由晉江縣學拔貢,時烽火四起,天下大亂。淯鰲自幼受忠君報國思想薰陶,每以“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為念。官至南明兵部右侍郎正三品
洪範,字壽箕,號仁庵,晉江縣田庵村(今屬豐澤區豐澤街道東塗社區)人。武庠出身,從軍後初授千總,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清軍西征葛爾丹,他趲糧赴軍,遷慶陽(今甘肅慶陽縣)副將,凱旋後升福建海壇(今平潭縣總兵,官正一品。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病逝,誥贈太子少保,並欽賜祭葬
洪升清代戲曲家、《長生殿》的作者。
洪秀全太平天國時期的領導人,為洪皓的第二十八世孫,根據古老的洪氏世系資料編修的家譜,名為《萬派朝宗》記載了從金田起義前後一直追溯遠祖自江浙南遷到廣東的過程------洪氏於漢魏時世居彭城下邳(今江蘇邳縣),西晉懷帝永嘉之亂中南遷京口(今鎮江),東晉安帝時續遷新安郡遂安縣(今杭州市淳安縣),此後在各種戰亂中,輾轉經由江西婺源、福建汀州等而入廣東。南宋名臣洪皓的曾孫洪璞出任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尉,舉家遷到晉江。元末社會動盪,唯嶺南較安定,洪璞的第十世孫洪貴生從福建遷往廣東潮州府海陽縣(古代縣名)的布心(今屬梅州市豐順縣豐良鎮布新村)。所以洪貴生是洪氏遷入廣東的始祖。洪秀全便是洪氏遷入廣東後的第十六世孫,也即是遷到花縣官祿布後的第六代。

綜述

洪皓後代現散居在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台灣、安徽、廣西等地。大多以家族血緣關係聚居,所以在洪皓的子孫後代聚居的地方多以一姓成村分布,如江西都昌萬戶鎮“八洪”之村。如浙江慈谿觀海衛鎮杜岙洪家。

個人作品

著有文集五十卷及《帝王勇要》、《姓氏指南》、《松漠紀聞》、《金國文具錄》等書。有文集五十卷等,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鄱陽集》四卷,另有《松漠紀聞》二卷行世。事見《盤洲文集》卷七四《先君述》,《宋史》卷三七三有傳。洪皓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鄱陽集》為底本,酌校他書。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