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洪雲蒸
- 字號:化卿
- 所處時代:明代
- 出生地:攸縣漕泊
- 主要成就:萬曆庚戌科(1610年)進士
個人簡介,人物生平,史籍記載,
個人簡介
相傳,他年少時家教甚嚴,母親讓他天天挑兩個大土磚上學來往兩三公里,以此煉筋骨,煉意志。後來他被推薦到江西很有名望的劉滬瀟先生門下讀書,很快就進了程朱理學之門。他鑽研王陽明學說,廢寢忘食,手不釋卷。他信服王陽明的“致良知”、“用良知”、“知行合一”的哲理,慨然說:“為人須如此。”他認為“致良知”就是要興教育,育人才。“用良知”就是要為人民辦事;“知行合一”就是要身體力行,不畏艱險。他籌款創辦了金仙書院,擴建了書齋和宿舍,邀請有志研究理學之士來院講課。他給叔叔的詩中寫道:“雲蒸心愿言報國,千秋萬代戴堯天。”表達了他報國為民的心愿。中進士後,任諸暨縣令,由於剛正不阿,得罪了上司,被罷官回鄉,又在金仙書院講學三年,弟子遍及湘東諸縣。有寄弟子詩寫道:“小江江上舊相攜,此日濤聲滿綠溪。我寄檐前聲數點,和風和雨到江西。”他寫了《金仙書院記》和《金仙洞記》(見《縣誌》)前文最後寫道:“吾儒之道,浩然之氣剛大,非金乎;孔孟之畏神服教,非仙乎……今易名書院(原名“鳳山”),廣建學舍,理學節義,又由茲講習焉。尚躬行不尚騰口;尚實證實悟,不尚鑽紙耳食;尚博物洽聞,不尚剿襲杜撰。其庶幾予先世卜居之意雲。”這就是他辦學的主旨。可敬!
人物生平
《海豐縣誌·乾隆志》卷之二載:“洪公祠,守道洪公雲蒸。祀圯,入五坡祠。其故跡在南門外塘鋪旁……”
洪雲蒸(1580——1636),字化卿,號紫雲,攸縣漕泊人,萬曆庚戌科(1610年)進士,追賜為都察院御史(從一品)。百度等網路文章說他從許州判官逐級升任到三省監軍參政,從湖廣三省按察使,再做到北京國子監助教、北京戶部主事,1636年,被明朝皇帝御點都察院左御使,曾任職廣州知府,提升為兩廣都察史。朝廷賜給太平宴,赤白金。他用此款購祭器三套,分存長沙文廟,游縣文廟,漕泊洪氏家廟。而《海豐縣誌》記載是惠州府分守道。從其御賊、被捕、犧牲的經歷看,《海豐縣誌》應該是準的。任廣州知府的是其父洪次岩(1550——1622),曾任南京戶部主事,後人可能父冠子戴。
崇禎七年(1634年),洪雲蒸出任惠州府分守道。崇禎八年(1635年)海賊劉香作亂,洪雲蒸會同兩廣軍門熊文燦、參將夏之林、潮州海防黃宗、惠州理判刑姚希哲等到海豐招撫劉香。劉香派遣軍師余仙客、副軍師胡十四到海豐縣拜會洪雲蒸,雙方談成了招撫之事。四月四日,在海豐謝道山河岸搭起五道廠棚,舉行招撫儀式。
洪雲蒸臨行時致書兒子說:“自到謝道山,知己無生還之理,大海豈能收屍。”謝道山下人山人海,不但有參加招撫的宮員,還有鄉紳和數千名民眾。劉香帶領著四五十隻木船來到山下,登岸參見洪雲蒸,慰諭己畢,劉香驟然指責洪雲蒸偽撫,劫持洪雲蒸下船。岸上頓時大亂,踐踏無數。劉香把洪雲蒸囚禁在平海(今屬惠東縣)的磨子峽。
不久,洪雲蒸的兒子在海豐縣東坑的海岸上認出了父親的屍體,慟哭一場。洪雲蒸死後面目如生,怒發上指。屍體運經海城時,海豐縣城百姓悲傷不已,紛紛捐款買下吳家水閣建造洪公祠從此,人們把吳家水閣叫洪公祠,把那個水塘叫洪丹池。民國叫鑑湖。即現在粵東武警醫院的院址。
吳家水閣建於明朝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是海豐縣海城蘭巷恩貢生吳居貞在南門外水塘建造一座精巧玲瓏的水閣。四十六年(1618年),海城新市葉逢春任江西贛州府同知屆滿歸梓後,居於吳家水閣。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後任右都御史的林銘球聞名造訪,為水閣題聯云:
水繞山環,山設眼前圖畫;
鳶飛魚躍,物饒性里乾坤。
民國期間,海城東笏人陳二真在洪丹池旁建造了公館。1925年10月,廣東革命軍第二次東征勝利後,中共海陸豐地方委員會在這裡辦公,第二年在這裡舉辦黨員幹部培訓班等。
1963年,鑑湖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史籍記載
洪著有《易說評駁》,《許州語錄》,《小影詩集》,《紫雲全集》。據說洪有墓在漕泊,不知還在否?我曾在蘭村學生洪思農家見到他父保存的清代《洪氏家譜》,內有洪的很多記載,不知還在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