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氏家廟

洪氏家廟

洪氏家廟坐落在漕泊新漕村新屋盆形,是一處始建於明朝宣德年間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洪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重修於明朝嘉靖年間。正殿供奉著宋朝名臣洪皓畫像,洪皓諡號忠宣,故洪氏家廟,又稱“洪氏忠宣公祠”。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氏家廟
  • 位置:湖南攸縣鸞山鎮漕泊
  • 時間:1987年
  • 拼音:hongshijiamiao
簡介,廟宇規模,牌樓,廟宇,環境,額楹解讀,洪秀全紀念堂,廟產,洪氏家史,世祖,洪皓,永新分支,

簡介

庵埠鎮梅溪管理區,有一座面向韓江的祠堂,它就是洪氏家廟。
祠堂始建於明朝天啟間,距今370年左右,中間經過清代、民國和近幾年的幾次重修,一直保持文物風采。
洪氏家廟於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一日列為潮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廟宇規模

洪氏家廟坐落在漕泊新漕村新屋盆形,始建於明朝宣德年間,重修於明朝嘉靖年間。正殿供奉著宋朝名臣洪皓畫像,洪皓諡號忠宣,故洪氏家廟又稱“洪氏忠宣公祠”。

牌樓

祠宇青磚青瓦,前棟牌樓橫開五間,重檐翹角歇山頂,把三扇高大的拱門襯托得典雅大氣。前檐下方有八仙過海浮雕,正中拱門額書“洪氏家廟”四個黑漆正楷字,剛勁有力。左邊拱門額書“忠義”,右邊拱門則以“孝節”二字輝映,所張揚的是江山社稷精神和持家立世的根本。洪氏家廟正門兩邊鑲嵌一幅膾炙人口的對聯:“夏禹成功弘萬世,徽婺流芳;忠宣正脈貫三洪,竹林永茂。”

廟宇

洪氏家廟為二進建築,距門5米處立一座三間牌坊,並以圍牆與祠相連,兩旁再配以火巷,因而主座形成二天井。
祠宇前棟由八根粗大的圓木柱組成的天井和迴廊空間闊大,風火牆高聳在兩邊外牆上有翼翹然。中棟有八根紫紅色高大抱柱,抬梁穿斗式木構架,前後屏風都是木刻穿花透光門,採光充足。
再進又是大天井,有少許花木點綴其間。繞天井由兩邊迴廊拾級而上就到了後殿忠宣堂,正中供奉洪氏忠宣公洪皓、漕泊竹林洪氏開基祖洪毅齋等先祖畫像。兩廂供奉洪氏各房列祖列宗牌位,神龕對聯云:“自竹林開基根深葉茂,由漕水分派源遠流長。”祠宇前坪原來古柏雙秀,可惜已湮沒在歷史的風雲里,不免有“今人不見古時樹”的遺憾。所幸明朝大學士李東陽《贊竹林祠前雙柏》詩文猶存,讀後如身臨其境,如目賭雙柏。詩云:“崢嶸喬木與雲齊,幾度冰霜壓不低。帶雨猶疑龍化去,參天還擬鳳來棲。霧籠綠葉垂青蓋,風落瓊花染紫泥。試問烏台驄馬客,何時移種在漕溪。”
祠堂後進兩旁的牆下段是石板,其高97厘米。為什麼要採用這種結構呢?原來這裡瀕臨韓江,時有潰堤受浸之虞,建築師想到土牆易浸潰,便設計了這段防水牆。

環境

遠看洪氏家廟,坐北朝南,前朝台陂山,山巒起伏似筆架。左前方有一口三畝見方大的池塘似硯池,恰與遠處的“筆架山”構成了“書香門庭,當主文運”的意境。後方來龍山脈層層疊疊步步高,與左方鳳形山、右方婆婆岩組合形似太師椅。右側又有溪流似玉帶環繞,潺潺向左流去,宛如玉佩碰撞聲。山山水水自成的奇特環境,可謂繁衍生息的發祥寶地。儘管廟宇在青山環繞之中失去明朗的色彩,卻因此而產生了厚重的歷史感。它曾經輝煌於世,不僅因為有其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有著豐厚的人文積澱,深厚的文化內涵。

額楹解讀

祠堂得到當時四位名宦題額,從而顯示其文物價值。牌坊額刻“世德流芳”,為戶部左侍郎林熙春書。額背“孝思維則”和坊柱對聯為福建布政使黃琮題;黃琮為洪氏女婿,故自稱眷生。大門額刻“洪氏家廟”,為戶部郎中夏懋學題;額背刻“梅桂春秋”,為中憲大夫雲南提刑按察司副使張鳳翼贈。
劉大元先生曾撰《竹林洪氏的起源與繁衍》一文,盛讚“漕泊洪氏老宗祠這幅名聯,氣魄恢弘,音韻鏗鏘,而且措詞考究,蘊涵深邃,凸顯了洪氏源流的悠久和歷史的輝煌。”並對祠聯中的史實作了透徹的解讀:洪氏脈系四千年前夏禹之後,肇始河內共城,內遷江淮丹陽,至唐代則已成為全國三十六個顯族之一,故曰“夏禹成功弘萬世”。

洪秀全紀念堂

1995年2月,洪氏嗣孫踴躍捐資復建宗祠,並在祠內設立洪秀全紀念堂。歷時兩年,耗資100多萬元,1997年春竣工。大祠進身三棟,前棟為紀念堂牌坊,中棟為太平天國事跡陳列館,後棟為忠宣堂。1997年農曆十月初九舉行落成慶典,到會2000餘族嗣與縣鄉相關領導,以及洪秀全的直系裔嗣,《人民日報》曾作報導。

廟產

洪氏家廟原有公田數十畝,一半用於春秋冬三祭開支,一半獎勵或資助洪氏子孫讀書。民國初期,漕泊洪姓在洪氏家廟右邊伴棟加建了義塾,免費接收洪氏子弟入學讀書。同時,接收異姓子弟入學。

洪氏家史

世祖

漕泊洪氏宗唐昭宗將作監主簿洪玉為一世祖,後嗣迭次南遷徽州婺源(今安徽、江浙)等地,故曰“徽婺流芳”。
洪氏一族代產賢哲,唐代始祖洪玉所生洪華、洪蔚、洪茂三兄弟皆名重當時是為“唐三洪”;宋代抗金名臣忠宣公洪皓所生洪适、洪遵、洪邁三兄弟皆彪炳史冊是為“宋三洪”;而洪皓六世孫洪毅齋由永新徙遷漕泊後,有明一代迭出洪性、洪倫范、洪雲蒸三御史是為“明三洪”,故曰“忠宣正脈貫三洪”。洪毅齋四世孫洪仁軒生七子,均學有所成,雖僻處漕溪山林卻以名節自持,景仰魏晉名士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賢”,遂稱漕溪洪氏為竹林洪氏,派衍七房,故曰“竹林永茂”。

洪皓

洪皓(1088~1155)江西鐃州人,生於內憂外患紛至沓來的北宋哲宗元祐年間,卒於國破山河碎的南宋高宗紹興年代,是北宋著名的愛國重臣。他年少得志,二十七歲中進士,授徽猷閣直學士。在南宋任禮部尚書時,出使金國,被扣留在荒漠十五年,堅貞不屈,艱苦備嘗,全節而歸,被譽為第二個蘇武。歸贈大師魏國公,卒謚“忠宣”,宋高宗曾援筆撰《贊忠宣像》。
洪皓生七子:尤以洪适、洪遵、洪邁聞名天下,世有“三洪”之稱,與北宋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蘇”齊名。洪皓長子洪适,觀文殿學士,官宰相,有四十卷古文字學專著《釋隸》問世。
次子洪遵,狀元及第,資政殿學士,官同知樞密院事,著古錢幣學專著《泉志》。
三子洪邁曾任翰林大學士,經綸滿腹,用了近四十年心血,撰寫了七十四卷《容齋隨筆》,格調高雅,議論精闢,考證確切。世傳“一門三宰相四學士”之美譽,說的就是洪皓父子四人。

永新分支

由江西永新分派的一支洪氏,從元末明初政策性移民遷徙到漕泊,繁衍成為竹林洪氏望族。至明代中葉100餘年時間裡,老漕、新漕這兩個不滿一千人口的小山村,走出了輝映史冊的三個御史。洪性,這位十三歲作了《香山》一詩的神童,明天順甲申(1464)進士,累官山西監察御史,巡按福建,升江西按察使;洪倫范,明嘉靖癸未(1523)舉人,任河南裕州同知,升授御史;洪雲蒸,明萬曆庚戌(1610)進士,官三省監軍參政,廣東按察使司,贈右都御史,報國殉職於惠州海戰,奉旨以“三湘名世,百粵保障”額匾建坊於攸城東門老十字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