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懷歸

《臨江仙·懷歸》是宋代詞人洪皓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寫詞人傷情、悲憤不平的心態,下片氣氛沉悶,充滿詞人濃重的自我感傷的意味。全詞以抒懷為主,不以藝術技巧見長,而以真情實感勝。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臨江仙·懷歸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洪皓
  • 作品出處:《全宋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臨江仙1·懷歸2
冷落天涯今一紀3,誰憐萬里無家?三閭4憔悴賦懷沙5。思親增悵望,弔影6覺攲斜7
兀坐8書堂真可怪,銷憂9殢酒10難賒11。因人成事恥矜誇。何時還使節12,踏雪看梅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臨江仙:詞牌名,雙調,這裡是六十字型,上下片各六句,三平韻。
  2. 懷歸:被扣金國懷歸南宋。
  3. 一紀:歲星(木星)繞地球一周約十二年,所以古稱十二年為一紀,這裡指詞人使金被留已達十二年。
  4. 三閭(lǘ):指屈原,因屈原曾任三閭大夫。
  5. 懷沙:《楚辭·九章》中篇名。據《史記·屈原列傳》載,《懷沙》為屈原自投汨羅江前的絕筆。述其懷沙礫以自沉之由,後以“懷沙”為因忠憤而投水死義之典。
  6. 弔影:形影相弔,比喻孤獨寂寞。
  7. 攲(qī)斜:傾斜。
  8. 兀坐:昏昏沉沉地坐著。
  9. 書空:用殷浩事。《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浩)被廢,在信安,終日恆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窺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後用為嘆息、憤慨、驚詫的典故。
  10. 銷憂:排遣憂愁。
  11. 殢(tì)酒:沉湎於美酒。
  12. 難賒(shē):憂愁難解。
  13. 還(huán)使節:作為使節勝利還朝。使節,古代卿大夫聘於天子、諸侯時所持的符信,泛指派駐一方的官員。這裡是詞人自謂。

白話譯文

扣留在天涯北國到如今已度過十二個年華,誰能理解身在萬里之外無國無家的處境?當年屈原形容枯槁,寫過投水自沉的《懷沙》。想到高堂慈母,立刻悲憤交加,恍惚之間覺得自己孤單的形影也被日月拉得傾斜不齊。
我在書堂獨坐,發現了一件令人驚詫的怪事,就是醉酒不能使愁結冰消雪化。借他人之力辦成的事,我恥於自我矜誇。待到完成使命而勝利返國歸家時,定當踏著斷橋殘雪觀賞凌霜傲雪的梅花。

創作背景

據史傳記載,詞人於建炎三年(1129年),以徽猷閣待制的職位和禮部尚書的頭銜作為使者派往金邦,因為抗直不受屈辱而被金人羈留十五年方始放還。從此詞首句“冷落天涯今一紀”可知,此詞是在詞人滯留金地第十二個年頭——即紹興十年(1140年)時為懷念故國關山而創作的。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上片寫詞人傷情、悲憤不平的心態。 “冷落天涯今一紀,誰憐萬里無家。”羈留北地已整整十二個年頭,無人可憐我萬里漂泊流落天涯無家可依。這裡,詞人以時間的漫長(“一紀”)和地域的長遠(“萬里”)襯托出自己心情的沉痛。接著的“三閭憔悴賦懷沙”則通過援引古人事跡迂迴曲折地抒發自己情感的筆法表達自己對故國的一片忠貞的思想境界,絕非一般的戀土思歸。之後的“思親增悵望,弔影覺欹斜”兩句繼續渲染詞人的悲憤不平,忠君、孝親是封建士大夫的最高的也是起碼的道德準則,憂國之志更加上思念雙親之情,使詞人心頭惆帳難以排遭,恍惚之間覺得自己那孤孤單單的形影被日光月色拉得那樣傾斜不齊,這是對詞人不正常、少自由的被幽禁生活的寫照。
下片氣氛沉悶,充滿詞人濃重的自我感傷的意味。“兀坐書堂真可怪,銷憂群酒難賒”,獨自端坐在書房裡心境極不平靜,要想借酒澆愁博取一醉,但酒錢無處可賒。囚徒一般的羈留生活,使詞人只能靜靜地呆坐,在痛苦漫長的時光中,詞人無事可銷磨,因而想到了酒,想到了醉。“因人成事恥矜誇”指出了作為南宋使者,詞人所處的地位十分卑微,要靠南宋國力強大才能促使金人對他不敢小視,才能解除對他的控制送他返歸。詞人深知自己處於“因人成事”的位置上,所以羞於炫耀自己的才智、羞於申述自己始終不渝的愛國之心,這種隱痛是更深層次的苦痛。尾句“何時還使節,踏雪看梅花”是通過對未來的想像,尋找希望中的輕鬆,以求暫時超脫出鬱結不開的愁苦心情:完成出使的任務、返朝復命之時,我便能如願以償地踏著玉屑般的白雪去探賞那傲骨抗寒、姿美色艷、暗香浮動的梅花。這一結尾,可謂別開生面、蘊意深遠,除了透出了一點希望之光外,詞人想像著返歸之後首先要做的事也頗有以寒梅自喻,突出自己出使金國、未辱使命、不畏強暴的品質的意味。
全詞以抒懷為主,不以藝術技巧見長,而以真情實感勝,表現了詞人永不屈辱、敢以生命相殉以完成使命的高尚精神。

名家點評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王兆鵬:“因人成事恥矜誇”句,內涵極複雜,一方面他要保持民族氣節,另一方面又須忍受各種難言的痛苦,或者他內心深處曾有過猶豫動搖,但情勢所迫又不得不繼續沿著已抉擇的道路走下去。也許他想到歷史上蘇武同樣的命運、同樣的痛苦,而終於發出“因人成事”的感嘆。(《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鄭訓佐:《宋史》云:“十二年七月,見於內殿,力求郡養母,帝曰:‘卿忠貫日月,去不忘君,雖蘇武不能過,豈可舍朕去耶?’”詞中所流露的出世之想,可以視為這一舉動的先聲。(《唐宋元小令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洪皓(1088年—1155年),字光弼,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宋徽宗時曾代理寧海縣令等。建炎三年(1129年),充任大金通問使。在金留居太原一年余,此後轉移到雲中(今山西大同)半年、冷山(今吉林農安)十年,最後到燕京(今北京),十餘年間屢遭軟禁,受盡艱辛。金國統治者曾逼迫他到偽齊劉豫手下去做官,又想任命他為翰林學士,遭他拒絕。紹興十三年(1143年)回到南宋。曾當面揭露秦檜昔年叛變的隱情,致使秦檜懷恨在心,將他逐出朝廷,後來死於貶竄途中。其詞多懷念家園之作,著有《鄱陽集》、《松漠紀聞》。存詞二十一首,大部分作於留北時,詞中抒發了熱烈的家國之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