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法國(法蘭西共和國)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語:French Republic),簡稱“法國”(France),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半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

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於17~18世紀路易十四統治時達到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之後,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先後經歷兩次帝國和三次共和國,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是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20倍,成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二戰後,建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58年被夏爾·戴高樂建立的第五共和國所取代。在漫長的歷史中,該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此外還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高盧時期,中古早期,中古中期,中古晚期,革命世紀,一戰時期,二戰時期,戰後時期,第五共和國,自然環境,區域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行政區劃,國家象徵,國名,國徽,國旗,國歌,人口民族,人口,民族,政治,憲法,議會,司法,政黨,政要,經濟,體制,貨幣,工業,農業,商業,旅遊業,服務業,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外來投資,文化,文學,藝術,媒體,節日,飲食,軍事,國防,軍制,交通,鐵路,公路,水運,空運,社會,社保,教育,體育,外交,國策,同中國關係,同德國關係,同英國關係,同波蘭關係,同卡達關係,旅遊,著名景點,世界遺產,名人,

歷史沿革

主詞條:法國歷史

高盧時期

史前與高盧時期(公元5世紀以前)
遠古時期,在法蘭西的土地上就有人類居住。迄今為止已在法國發現從舊石器時代鐵器時代各個時期相當系統的人類文化遺蹟,包括30~40萬年前的人類頜骨化石,法國西南部拉斯科等地洞穴里約2萬年前的人物雕刻和動物壁畫,法國西部的3000~4000年前布列塔尼巨石墓碑和土墳,以及各種式樣的生產工具與藝術創造。
公元前1000年左右克爾特人自中歐山區遷居於此。羅馬人把該地稱為高盧,把當地居民稱為高盧人
日耳曼民族大遷徙影響了高盧的發展。418年西哥特人阿基坦建立王國。
443年勃艮第人索恩河羅訥河流域建立王國,不列顛人占領今日的布列塔尼
451年匈奴人阿提拉率領下入侵高盧,後被羅馬與蠻族(包括法蘭克人)聯軍擊敗。高盧完全被蠻族諸王控制。公元5世紀後期,定居在默茲河與埃斯科河之間的法蘭克人,在國王克洛維(見法蘭克王國)率領下大舉西侵,先後擊敗羅馬軍事長官西阿格里烏斯和阿拉曼人西哥特人
481年法蘭克人占領了除勃艮第王國和地中海沿岸外的全部高盧,並移駐巴黎,建立法蘭克王國。

中古早期

5~10世紀
該時期包括兩個王朝:墨洛溫王朝加洛林王朝
墨洛溫王朝是法蘭克王國的第1個王朝。公元481年墨洛溫之孫克洛維擊敗西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勢力,正式建立該王朝。
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帝國
8世紀初,東法蘭克與西法蘭克之間的爭奪尤烈。東法蘭克宮相查理在北方恢復秩序,732年在普瓦蒂埃擊退阿拉伯人的入侵,重新統一法蘭克王國。751年,他的兒子丕平(751~768年在位)在教皇支持下正式即位,建立加洛林王朝。
768年,丕平之子查理曼繼承王位。在他統治期間連年出征義大利、西班牙、日耳曼等地區,到800年,他已把過去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西歐廣大地區置於自己控制之下,並由教皇為他加冕,查理曼成為西方皇帝。
843年簽署的《凡爾登條約》,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其中西法蘭克王國演變為現在的法國。
從克洛維到雨果·卡佩的500年間,蠻族入侵、內外戰爭連綿不斷。封建自然經濟的盛行,領主權力的擴大,貴族離心傾向與獨立性的加強,造成長期生產落後、封建割據與國家不統一的局面。

中古中期

10~15世紀
這一時期包括卡佩王朝(987~1328年)和瓦盧瓦王朝(1328~1589年)。
中世紀中期,法國農業、手工業、商業有所發展。人口逐漸增長,至14世紀20年代,約達1600萬。在交通要道和集市出現了許多新興城市,從11世紀起,一些城市發動公社運動,通過武裝起義或金錢贖買取得了自治權。隨著城市的興起,出現了一個新的社會階級──市民階級,他們成為與特權等級(教士、貴族)有別的第三等級。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加強了國內的經濟聯繫,為國家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
卡佩王朝初期,王室直接控制的領地只限於塞納河羅亞爾河之間,各大公國伯國恃勢割據,儼如獨立王國。腓力四世統治時期(1286~1314年)加強吏治,整飭軍隊,因堅持向教會徵收財產稅與教皇發生衝突。
1328年查理四世死後,因卡佩家族嫡系無男嗣,由卡佩家族的旁支瓦盧瓦家族腓力六世繼承王位,建立了瓦盧瓦王朝。1337年英法“百年戰爭”爆發。
1358年,巴黎北部又發生了扎克雷起義。戰爭後期湧現出民族英雄貞德,雖然她被出賣遇害,但民族統一的趨勢已不可阻擋。1453年“百年戰爭”以法國勝利而告終。
到15世紀末,最後幾塊貴族領地──勃艮第、比卡第、布列塔尼普羅旺斯魯西永也併入法蘭西王國的版圖。

中古晚期

16~18世紀
這一時期是法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後半期在法國歷史上稱為“舊制度”。
路易十四路易十四
16世紀起法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開始萌芽和發展。新航路的開闢使法國對外貿易的重點從地中海轉到大西洋,從17世紀起法國向北美、中美、非洲、印度擴張殖民地。
16世紀上半葉,英法百年戰爭的創傷尚未癒合,瓦盧瓦王朝法蘭西斯一世亨利二世又發動了侵略義大利的戰爭,並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爭奪德法邊境土地,從而揭開了法國與哈布斯堡家族長期爭霸鬥爭的序幕。
1559年義大利戰爭結束,法國取得加來梅斯圖爾凡爾登3個主教區的統治權。1589年,波旁王朝的第一個國王亨利四世(1589~1610年在位)繼位後極力恢復和平,休養生息,其後經過主教大臣黎塞留馬扎然的整頓,到路易十四親政時期,法國專制王權進入極盛時期。
17-18世紀的法國17-18世紀的法國
路易十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大力削弱地方貴族的權力。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同時,路易十四與哈布斯堡家族的長期戰爭,使法國東部邊疆延伸到斯特拉斯堡路易十五統治時期(1715~1774年),雖然經濟有所發展,但專制王權日趨衰落。
1774年路易十六即位,資產階級日益感到政治地位與經濟實力愈來愈不相稱,他們對關卡制度、行會條例和不公平的徵稅制度極為不滿,特別反對貴族和教士的特權。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啟蒙運動蓬勃發展起來,他們抨擊天主教會和專制王權,傳播科學知識,宣揚民主、自由、平等、理性。法國封建制度陷於嚴重的危機。

革命世紀

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是法國歷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它結束了1000多年的封建統治,開始了資本主義確立和發展時期。法國大革命以來近200年的歷史可分為3個時期:
共和制度深入民心共和制度深入民心
從法國大革命到巴黎公社(1789~1871年)這個時期可稱為“革命的世紀”,在這82年中共進行了5次革命(1789年、1830年、1848年、1870年、1871年)。
1789年法國革命的歷史任務是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廢除封建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權,發展資本主義。
1789~1794年,革命沿著上升路線發展,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起經過君主立憲制吉倫特派共和國和雅各賓派民主專政 3個階段。
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93年,國王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台,波旁王朝被推翻,封建制度被廢除,國內外反革命勢力被擊潰。在革命不斷取得勝利時刻,革命陣營內部的矛盾激化。
1794年7月,反對羅伯斯比爾的各派力量聯合起來,發動熱月政變,顛覆了雅各賓派的統治。
1799年11月,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建立執政府,1804年,拿破崙稱帝,改共和國為法蘭西第一帝國,取消民主自由,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民法典》,從法律上維護和鞏固了資本主義所有制和資產階級的社會經濟秩序,對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拿破崙一世對西班牙和俄國的侵略戰爭遇到強烈的抵抗,1814年被反法聯軍打敗後退位,1815年3~6月,拿破崙一世再次當權“百日”,終於在滑鐵盧徹底失敗。
1814年復辟王朝路易十八頒布《憲章》,保證不改變大革命確立的經濟秩序和資產階級自由權利。
1820年,王黨極右分子當權,背棄《憲章》,激起資產階級自由派和人民民眾的憤怒。
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查理十世,代之以七月王朝,政權落入大資產階級手中。
1830年,工業革命在法國興起,掀起建築鐵路熱潮,30~40年代,工人運動如里昂工人起義、共和運動、民主運動此伏彼起,最後匯為巨流。
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48年的革命使資產階級各個階層都參加了政權,與此同時,工人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引起資產階級的恐懼。1848年6月,巴黎工人舉行起義,遭到殘酷鎮壓,同年12月,路易·波拿巴利用農民對拿破崙一世的迷信當選總統。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翌年稱帝,為拿破崙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第二帝國統治的18年中,工業革命取得巨大進展,從60年代起共和運動、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持續高漲,1870年9月初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中的潰敗引起了9月4日革命,巴黎人民推翻帝制,宣布共和。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巴黎人民從1871年初起就呼籲建立公社,繼續抗戰。第一國際巴黎支部的左派領導人與工人聯合起來,成立了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1871年3月18日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在人民支持下奪取政權。3月18日~5月28日,巴黎工人階級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推翻了資產階級統治,建立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在階級力量對比過分懸殊的情況下,巴黎公社旋被鎮壓。
1870年後,法國經濟有所發展。1900年~1913年,壟斷組織相繼出現,銀行資本的集中尤為突出,成為僅次於英國的資本輸出國。

一戰時期

普法戰爭後,法國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是準備對德復仇和進行殖民擴張,法國為了擺脫自己的孤立地位,1892年與俄國締結軍事同盟,1904年又與英國締結協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雖然是戰勝國,收復了阿爾薩斯洛林,奪取德國一些殖民地,但損失慘重。戰後經濟嚴重困難,政局不穩。1914~1940年之間,內閣變更45次之多。
1923年法國、比利時出兵占領德國魯爾礦區。
1924年激進社會黨與社會黨組成以赫里歐為首的左翼聯盟政府。
1926~1929年普恩加萊統治時期,出現了暫時繁榮和穩定局面。

二戰時期

1934年2月6日,幾萬名法西斯武裝暴徒藉反對斯塔維斯基貪污案,在巴黎舉行示威,沖向議會大廈波旁宮達拉第政府被迫辭職,共和制再度面臨危機。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法國實行全國總動員。9月3日,法國對德宣戰,但法國節節敗退。
凱旋門凱旋門
1940年6月22日,貝當元帥與德國簽訂投降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覆滅。7月在法國中部的維希建立了的傀儡政府。
1944年8月在法國抵抗運動和盟軍的打擊下,維希政府瓦解。
從第三共和國覆滅到第四共和國建立,中間經歷了抗擊德、意法西斯的戰鬥和制訂新憲法的鬥爭。
戴高樂將軍領導的抵抗運動迅速發展,1944年6月成立臨時政府,團結國內和殖民地反法西斯力量繼續抗戰,在同盟國和法國共產黨領導的抵抗運動的配合下,1944年8月25日收復巴黎,接著全國光復。

戰後時期

對於戰後法國應建立什麼樣的共和國問題,各派政治力量意見分歧:以共產黨為代表的左翼要求制訂一院制的民主憲法;戴高樂派要求削弱議會,加強總統權力;以人民共和黨為代表的第三勢力堅持恢復第三共和國時期的議會制度。
戴高樂回到巴黎戴高樂回到巴黎
1946年1月戴高樂辭職。1946年10月通過第四共和國憲法,宣告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立。基本上保留第三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第四共和國時期,法國通過幾個復興計畫完成了設備更新。工業生產迅速增長,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在對外關係上,法國接受馬歇爾計畫,1949年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
1957年根據《羅馬條約》法國與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建立了西歐六國共同市場。

第五共和國

1959年1月,戴高樂總統就職,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時期開始。
1958~1969年戴高樂執政期間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
1959年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收回對法國艦隊的指揮權,禁止美國使用法國基地。
1960年法國爆炸第一顆核子彈
1963年戴高樂拒絕簽訂美蘇禁止核擴散條約,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恢復邦交,提出“歐洲人的歐洲”的口號,否決與美國有特殊關係的英國加入西歐共同市場
1964年,法國與中國恢復外交關係。
1966年法國軍隊全部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迫使該組織總部撤離法國遷往布魯塞爾
1981年5月,社會黨人F.M.M.密特朗當選總統。
1981年6月,舉行國民議會大選,社會黨贏得55%的議席,從而成為法國第一大黨。
1986年,3月國民議會選舉,社會黨受挫,出現了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未曾有過的左翼總統與右翼總理共處的局面。
1992年,於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
1995年5月,雅克·席哈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7年4月21日國民議會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進行提前選舉。地方選舉則在3月已經進行。這一選舉的結果產生了左翼和右翼的“並存”。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法國本土面積為543965平方公里,包括海外領土面積為632834平方公里。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地形地貌

法國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庇里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第二高峰;主要河流有羅亞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

氣候特徵

法國本土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
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1月平均氣溫北部1-7°C,南部6-8°C;7月北部16-18°C,南部21-24°C。

自然資源

法國主要礦藏為鐵礦,次為鋁礬土鉀鹽礦礦蘊藏量約10億噸,但品位低、開採成本高,煤炭儲量幾近枯竭,所有鐵礦、煤礦均已關閉,所需礦石完全依賴進口。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能源主要依靠核能,約78%的電力靠核能提供。此外,水力和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約1556.5萬公頃,覆蓋率28.6%。
法國地形法國地形

行政區劃

法國的行政區劃分為大區、省和市鎮。省下設專區和縣,但不是行政區域。縣是司法和選舉單位。法本土共劃為22個大區,其下又分為96省,4個海外省(即1個海外大區轄有1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和2個具有特殊地位的行政區。全國共有36679個市鎮。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
法國政區法國政區
法國的首都為巴黎,是法國第一大城市及歐洲第二大城市,位於法國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橫跨塞納河兩岸。歷史悠久,從法蘭克王國起一直為法國的行政中心,是世界四大國際化都市之一。
中新網2014年11月21日電據《歐洲時報》報導,法國國民議會19日晚,經過激烈辯論之後,通過了行政區劃改革議案,將22個大區合併為13個新的超級大區。辯論期間,人民運動聯盟議員曾激烈反對香檳-阿登地區與洛林地區合併。
法國首都巴黎法國首都巴黎
據報導,議員經過6個小時的激辯之後才通過了《地方行政組織改革法》草案的第一條。其宗旨是從2016年起把法國本土22個大區的數目減為13個。

國家象徵

國名

法國全稱法蘭西共和國,國名源於中世紀前期的法蘭克王國。自從法蘭克王國分裂後,西部法蘭克王國沿用其名稱並演變為法蘭西。“法蘭西”(France)這一稱呼最早出現於11世紀的《羅蘭之歌》中。現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在漢字文化圈中,中國稱其為法蘭西,簡稱法國。法國是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領土呈對稱的六邊形,三邊臨海,三邊靠陸。
法國行政區劃法國行政區劃

國徽

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但傳統上採用大革命時期的紋章作為國家的標誌。紋章為橢圓形,上繪有大革命時期流行的標誌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級執法官用的權標,是權威的象徵。束棒兩側飾有橄欖枝和橡樹枝葉,其間纏繞的飾帶上用法文寫著“自由、平等、博愛”。整個圖案由帶有古羅馬軍團勳章的環帶飾品所環繞。
法國國徽法國國徽

國旗

法國國旗三色旗是法國大革命時巴黎國民自衛隊隊旗。白色代表國王,藍、紅色代表巴黎市民,是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的象徵。今天的法國人民也認為,三色旗上的藍色是自由的象徵,白色是平等的象徵,而紅色代表了博愛,正如法國人民“自由、平等、博愛”(法語:"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的宣言。1946年憲法確認其為國旗。三色帶的寬度比為37:30:33。
法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國歌

自由的讚歌——《馬賽曲》,作於1792年奧地利、普魯士武裝干涉法國革命的危急時刻,表達了法國人民爭取民主、反對暴政的堅強信心和大無畏精神。歌詞原作者是魯日·德·里斯爾。1792年12月,《馬賽曲》被革命政府宣布為“共和國之歌”。到1795年,被國會正式通過定為國歌法國大革命期間,有過許多鼓舞鬥志的戰鬥歌曲,而最受民眾喜愛、流行最廣的當屬《馬賽曲》。之後,這支歌曾被拿破崙一世路易十八拿破崙三世廢止過。
馬賽曲馬賽曲

人口民族

人口

法國全國總人口6600萬(2014年1月1日),其中法國本土6390萬,2013年法國人口增長率為0.4%。通用法語。居民中64%信奉天主教,3%信奉伊斯蘭教,3%信奉新教,1%信奉猶太教,28%自稱無宗教信仰。(2009年《十字報》調查數據)

民族

法蘭西民族是由多個民族混合構成的,除了主體法蘭西人外,邊境地區還有阿爾薩斯人布列塔尼人科西嘉人佛拉芒人巴斯克人等少數民族,大約占了總人口的7.9%。
法國首都巴黎法國首都巴黎

政治

憲法

現行第五共和國憲法系1958年9月公民投票通過,10月4日生效,是法國歷史上第16部憲法。曾進行過多次修改。憲法規定,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5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任免總理並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但一年內不得解散兩次;可不經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非常時期,總統擁有“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全權。在總統不能履行職務或空缺時,由參議院議長暫行總統職權。

議會

實行兩院制,由法國國民議會法國參議院組成,擁有制定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
國民議會共有577名議員,任期5年,採用兩輪多數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本屆國民議會於2017年6月選出,議長弗朗索瓦·德·魯吉。參議院共348席,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任期為6年,每3年改選1/2。本屆參議院於2014年9月改選產生,右翼獲得多數席位,議長熱拉爾·拉爾歇(Gérard Larcher),屬共和黨。

司法

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司法管轄體系,即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普通法院與負責公民與政府機關之間爭議案件的行政法院
普通法院有三類:1、專門法庭(包括兒童法庭、負責處理僱主和職工之間糾紛的勞資調解委員會、審理商人之間或商業公司之間爭端事件的商務法庭和社會保險法庭)。2、民事法院。3、刑事法院(包括判決輕微犯罪案件的警察法庭、判決輕罪案件的輕罪法庭、判決重大刑事案件的重罪法庭)。
普通法院系統縱向上又分為四級:初審法庭、大審法庭、抗訴法院和終審法院。終審法院是最高一級司法機關,負責受理對35個抗訴法院所作判決的抗訴。院長居伊·加尼韋(Guy KANIVET)。
行政法院是最高行政訴訟機關,下設行政法庭。行政法院對行政法令的合法性作最後裁決,並充當政府在制定法律草案方面的顧問。
法國的檢察機關沒有獨立的組織系統,其職能由各級法院中配備的檢察官行使。檢察官雖派駐在法院內,但行使職能獨立於法院。檢察官的管理權屬於法務部。最高法院設總檢察長1人,檢察官若干人;抗訴法院設檢察長1人,檢察官若干人;大審法院設檢察官1人,代理檢察官和助理檢察官若干人。

政黨

法國實行多黨制,主要政黨有:
(1)共和國前進黨(La République en Marche ! ,縮寫REM):執政黨和國民議會第一大黨。前身為馬克龍於2016年4月領導創建的“前進”運動(En March !)。其核心創始成員大多來自社會黨改革派和民間社會,後又陸續吸納了大量來自右翼溫和派、中間派等其他派別成員。2017年5月更名為共和國前進黨。6月贏得立法選舉,取得國民議會的絕對控制權。號稱黨員和支持者近40萬人。主張超越傳統左右翼理念分歧和黨派之爭,兼容並蓄,博採眾長。經濟上奉行右翼自由主義,倡導改革創新,推行以促進就業、增強市場活力為核心的經濟政策;社會政策上奉行左翼價值觀,重視民生教育,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穩定;外交政策上堅持以獨立自主為核心的“戴高樂-密特朗主義”,以歐盟為重點,努力捍衛歐洲一體化,平衡發展同世界各大國的關係,努力維護法國在歐盟內部和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和影響力。
(2)共和國人黨(Les Républicains,簡稱LR):主要反對黨和參議院第一大黨、國民議會第二大黨,屬中右政黨。原人民運動聯盟黨,2015年5月更名共和國人黨。前身系2002年總統大選中的競選聯盟,核心為原保衛共和聯盟(戴黨),並吸收了自由民主黨和法蘭西民主聯盟的主要力量。黨員約23萬人,多為職員、官員、自由職業者、商人、農民和工人等。現任黨主席為洛朗·沃基耶(Laurent Wauquiez),2017年12月當選。總體而言,在經濟上遵循自由主義路線;安全上主張加強法制建設和安全保障,維護社會秩序;社會上主張適度收緊移民政策,強調法蘭西民族身份認同。
(3)社會黨(Parti Socialiste,簡稱PS):反對黨,左翼政黨。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工人國際法國支部”,1920年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少數派則保留原名。1969年改組成立社會黨,1971年與其他左翼組織合併,仍用現名。號稱黨員和支持者約12萬人,多為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現任黨首為奧利維耶·富爾(Olivier Faure)。該黨對內注意體現左翼政黨色彩,主張維護勞工利益,同時採取務實的經濟政策;對外主張維護法國獨立核力量,推動歐洲一體化建設,並加強南北對話。
(4)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簡稱RN):極右翼政黨,成立於1972年10月,原名“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2018年6月1日,正式更名“國民聯盟“。 黨員約7.5萬人,多為中小工商業者。1986年議會選舉中首次進入國民議會。代表極端民族主義思潮,強調“要把法國從歐洲控制和世界主義中拯救出來”。現任主席瑪麗娜·勒龐(Marine LE PEN,女),2011年1月當選。近年來,在歐債危機爆發、法國經濟復甦乏力、失業率居高不下、難民危機和恐怖主義接踵而至的影響下,國民陣線藉機大打移民、安全、就業牌,民意支持持續沖高。目前號稱擁有黨員8.3萬人。
(5)不屈的法國(France insoumise):極左翼政黨。成立於2016年2月。創始人兼主席為法國左翼政治家讓–呂克·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該組織意識形態是共和主義、生態主義、左翼民粹主義、環境保護主義、另類全球化、歐洲懷疑主義。號稱黨員和支持者超過5.5萬。
(6)民主與獨立派聯盟(Union des démocrates et indépendants,簡稱UDI):中間派政黨,成立於2012年9月。黨員2萬人。現任主席讓–克里斯多夫·拉加德(Jean–Christophe Lagarde),2014年11月13日當選。該黨定位為“開放、富有建設性的反對派”,“平和、可信的替代力量”,歐洲一體化建設、綠色增長和經濟競爭力是其首要關切,提出建設“人性化的自由主義”。
(7)法國共產黨(Parti Communiste Français,簡稱PCF):現有黨員約7萬—8萬,多為工人、雇員、教員、手工業者等。現任全國書記法比安·魯塞爾(Fabien Roussel)。1920年12月成立。二戰後初期達到頂峰,最多時擁有黨員80多萬,曾是法第一大黨。但此後在法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和國內外政治風雲變幻的背景下,法共應對乏力,力量和影響不斷下降,逐漸淪為邊緣小黨。
其他政黨有:
中間派:民主運動(Mouvement démocrate)、我們公民(Nous Citoyens)、共和人民聯盟(Union populaire républicaine)、公民運動-共和之極(Mouvement des Citoyens—Pôle Républicain)等
右翼:法蘭西站起來(Debout la France)、法蘭西運動(Mouvement pour la France)、基督教民主黨(Parti chrétien-démocrate)、團結共和黨(République solidaire)等。
左翼:共和與公民運動(Mouvement Républicain et Citoyen)、歐洲生態-綠黨(Europe Ecologie les Verts)、進步主義者運動(Mouvement des progressistes)等。
極右:全國共和運動(Mouvement National Républicain)、南方聯盟(Ligue du Sud)、土地和人民(Terre et Peuple)等。
極左:工人鬥爭黨(Lutte Ouvrière)、左翼陣線(Front de Gauche)、獨立工人黨(Parti ouvrier indépendant)、法國工人共產黨(Parti communiste des ouvriers de France)等。

政要

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1977年12月21日出生於亞眠,24歲加入法國社會黨,2012年被時任總統奧朗德任命為愛麗舍宮副秘書長,2014年被時任總理曼努埃爾·瓦爾斯任命為經濟部長。2017年5月7日當選法國總統,5月14日正式宣誓就職。
總理愛德華·菲利普:1970年11月28日出生於法國魯昂。先後就讀於巴黎政治學院和法國國家行政學院。曾擔任律師、勒阿弗爾市副市長、市議會議員,2010年起任勒阿弗爾市市長,2012年當選國民議會議員。2017年5月15日出任馬克龍總統首屆政府總理,後在6月19日政府改組中連任。

經濟

體制

法國是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之一,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五。法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第三產業在法國經濟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運輸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70%。
由於發債問題,法國發行了43億歐元的10年期國債。儘管融資規模達到了預期上限,但收益率情況卻並不樂觀。平均的中標收益率為2.98%,超過了3月1日同類發行中的2.91%。認購倍數為2.56倍。在法國國債發行結果公布後,該國基準的10年期國債價格走低。10年期法國國債收益率周四早盤升至3%上方,5年和30年期法國國債的收益率也不同程度走高。

貨幣

法國的法定貨幣為歐元。1999年1月1日,法國和其他11個歐洲國家共同參與使用歐元,並在2002年初正式開始使用歐元硬幣和紙幣,完全取代之前的法國法郎。截至2014年4月19日,1歐元=8.60人民幣元,1歐元=1.38美元。
法國外匯儲備主要由黃金、外匯存款及外國有價證券、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特別提款權組成。自2000年5月以來,法國根據歐洲中央銀行系統實行的標準結算外匯儲備,以月底匯率為基準進行換算,並用歐元計價。截至2012年5月底(5月份的數據使用的官方換算標準為1歐元兌換1.2403美元),外匯儲備為1630.15億歐元(約合2021.87億美元);黃金儲備982.34億歐元(約合1218.4億美元);外匯存款及外國有價證券為460.93億歐元(約合571.7億美元),包括特別提款權在內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債權182.59億歐元(約合226.5億美元),其他儲備資產4.29億歐元(約合5.3億美元)。

工業

法國工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2%。主要工業部門有汽車製造、造船、機械、紡織、化學、電子、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鋼鐵、汽車和建築業為三大工業支柱。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業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鋼鐵、紡織業居世界第六位。

農業

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產品和農業食品出口國,擁有29家全球500強企業。據法國農業部資料:2016年農業產值718億歐元,同比上升3.2%。農業人口約90萬。本土農業用地2884萬公頃,約占本土面積的54%。
農業的傳統地區結構為:中北部地區是穀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產區,西部和山區為飼料作物主產區,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區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產區。法國已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農業生產率很高。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國對外貿易的支柱產業之一。
2016年主要農產品產量如下:糧食作物5420萬噸(其中小麥2930萬噸,玉米1190萬噸),土豆700萬噸,油料作物630萬噸,蛋白質作物80萬噸。2016年畜牧業存欄數:牛1940萬頭,豬1270萬頭,綿羊700萬頭,山羊130萬頭。

商業

法國商業十分發達,創收最多的是食品銷售,在種類繁多的商店中,超級市場和連鎖店最具活力,幾乎占全部商業活動的一半。電子商務在法國異軍突起,2009年法國網購銷售額達250億歐元,與2008年同比增長了26%。據FEVAD預測,2010年電子商務的營業額有可能超過300億歐元,增長24%,2012年將達450億歐元。巴黎是世界性的消費中心,大量的高檔時裝、香水、化妝品以及波爾多紅酒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前來購物消費。

旅遊業

法國是世界第一大旅遊接待國。2017年,旅遊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8%,直接或間接創造就業崗位約200萬個。2017年,法國本土接待外國遊客8700萬人。旅遊從業人員約110萬人,旅行社6396家。全國有18172家酒店和11727家各類小旅店、野外宿營地、青年之家等。2010年,法國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球最適合居住的國家。首都巴黎、地中海大西洋沿岸的風景區及阿爾卑斯山區都是舉世聞名旅遊勝地,此外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羅亞爾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第的漁村、科西嘉島等。

服務業

服務業在法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展較快,連鎖式經營相當發達,已擴展至零售、運輸、房地產、旅館、娛樂業等多種行業。據法國國家經濟研究與統計局數據,2016年服務業用工占總就業人口的75.8%。法國大型零售超市眾多,擁有家樂福(Carrefour)、歐尚(Auchan)等世界著名品牌。

對外貿易

法國與世界各大地區和100多個國家有貿易往來,世界第五大出口國和第六大進口國。據法國國家經濟研究與統計局數據:2017年進出口總額10088億歐元,貿易逆差623億歐元。近年來,法國政府把促進出口作為帶動經濟成長的重要手段,在保持和擴大原有國際市場的同時,積極開發拉美、亞太等地區市場。
法國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法國對外貿易的70%在歐洲國家內部進行。美國是法國在歐盟之外的最大貿易夥伴。

對外投資

2016年,法國對外直接投資518億歐元。法國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歐盟成員國,對美國和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非洲、拉美的投資也較高,並以工業、能源、服務部門為主。大多數投資採用企業兼併或購買公司股份的形式。

外來投資

近年,外國對法國服務業和工業部門的投資加快,主要領域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等。2016年,外國資本在法直接投資新增256億歐元,德、美、比、盧、瑞士、日等國是法國主要外資來源國。

文化

文學

17世紀開始,法國的古典文學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期,相繼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大仲馬維克多·雨果福樓拜小仲馬左拉居伊·德·莫泊桑羅曼·羅蘭文學巨匠。他們的許多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的《巴黎聖母院》、《紅與黑》、《高老頭》、《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和《約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譯成世界文學作品,在世界廣為流傳。偵探小說方面有莫里斯·勒布朗的《俠盜亞森羅平》和喬治·西姆農的《梅格雷探長》。
巴黎歌劇院巴黎歌劇院

藝術

近現代,法國的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頗有創新,不但出現了羅丹這樣的雕塑藝術大師,也出現了像莫奈馬蒂斯等印象派、野獸派的代表人物。從17世紀開始,法國在工業設計、藝術設計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關實用美術、建築、時裝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的學校也早已憑藉其“法國製造”的商業碩果而聞名海外。
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
奧賽博物館——歐洲最美的博物館
阿維尼翁戲劇節由法國戲劇導演讓·維拉爾於1947年創立。當時剛從二戰陰影中走出的法國正在努力重建,戲劇節的宗旨就是為了推動法國文化藝術的復甦與發展,讓高雅的戲劇藝術走出殿堂、走入民間。阿維尼翁戲劇節每年夏天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法國南部小城阿維尼翁舉行,已成為歐洲現代戲劇集中展示的大舞台。

媒體

●報刊
法國主要的報刊有:《費加羅報》、《世界報》、《法蘭西晚報》、《解放報》、《巴黎日報》。地方報紙主要有:《西部法蘭西報》,它是法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北方之聲》;《獨立報》;《阿爾薩斯訊息》(DNA)。主要周刊有:《快報》、《觀點》、《新觀察家》、《巴黎競賽畫報》、《費加羅雜誌》等。法國約有6000家出版社,其中51家的圖書出版量占全國的83%。
●通訊社
法新社全稱法國新聞社,是世界主要通訊社之一。1835年創立,原名哈瓦斯通訊社,1944年9月重建並改用現名。是與路透社、美聯社和合眾社齊名的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訊社之一。法新社是西方四大通訊社中資格最老的一個。1956年政府確定法新社的獨立地位,但其財政管理仍由國家控制。在國外有110家分社,輻射165個國家,向全球約7000家報紙、2500家電台和400家電視台供稿。
●廣播電台
法國國家廣播公司成立於1975年,下設6個廣播電台:國內綜合台、新聞台、文化台、音樂台、藍色台、7號台。此外,還有國家廣播公司和地方共同投資的17家獨立的地方台。為加強對外宣傳,國家廣播公司專設獨立的法國國際台,以17種語言全天對外廣播,幾乎覆蓋全世界。1982年政府通過法令,取消國家對電台的壟斷,允許私人和團體設立電台。截止2014年,法國全國私營電台近1300家,主要有盧森堡電台、蒙特卡洛電台、歐洲一台等。
●電視台
法國現有5家全國性國營電視台:法國2台、法國3台、法國4台、法國5台(教育台)、法國Ô台(文化交流台)。3家全國性私營台:TF1、TV6、CANAL+(收費台)。幾十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線電視台,主要通過ADSL和TNT(數字地面電視)方式播出,另可接收大部分國際衛星電視頻道。TV5和法國國際台France24是覆蓋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法國電視台。法國的電視一台TF1隸屬於法國布依格集團,是一家私人電視台。
●電影節
坎城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5月在法國東南部海濱小城坎城舉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為期兩周左右。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

節日

國慶日:7月14日(1880年議會立法確認攻克巴士底獄日為國慶節以紀念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遺產日:9月的第三個周六和周日(1984年正式開始,最初的活動在9月的第三個周日舉辦,在當時的文化部長雅克·朗的推動下,諸多深宮中的歷史文化遺產敞開大門向公眾開放,目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熱愛進而保護人類歷史和文化遺產,最初名稱為“國家文物開放日”,到1992年,開放時間延長為周六和周日兩天。)

飲食

法國菜
法國菜注重新鮮、原味。法國菜選料廣泛,主要偏好牛肉、禽類、海鮮、蔬菜等,特別是烤蝸牛、松露菌、蘑菇、龍蝦、鵝肝、魚子醬;在配料上,酒、橄欖油、鮮奶油以及各式香料是法國人的最愛。
一頓標準式法國式大餐的上菜順序主要為冷盤菜、湯類、主菜和甜品。
葡萄酒
法國是全球最大葡萄酒生產國,也是全球最大葡萄酒消費市場。出產的葡萄酒舉世聞名,波爾多朗格多克勃艮第,這些名酒產區都在法國。人均年消費量在53至55升左右。按2007年的葡萄酒產量計算,法國以約47億升位居世界第一,義大利和西班牙緊隨其後。

軍事

國防

法國的國防體制是在戴高樂政府1959年《國防組織法》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總統是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在其領導下的國防決策機構包括內閣會議、國防委員會、小範圍國防委員會和高級國防委員會,其中內閣會議是最高決策機構,負責制定國防政策、任免將級軍官,有權宣布總動員、發布戒嚴令和緊急狀態令等。
法國是北約成員國,其軍事戰略基本上是執行北約各個時期制定的軍事戰略原則,但同時又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在冷戰時期的一個較長時期內,法國奉行“逐步反應”的軍事戰略。冷戰結束後,法國根據國際和歐洲安全形勢的變化,對軍事戰略進行調整,奉行全方位防禦戰略。
2013年4月,法國公布2013年《國防與國家安全白皮書》。法國國防部門從2014年到2019年將削減3.4萬個職位,未來幾年軍隊每年平均減少5000人。 根據白皮書,核擴散、恐怖主義、網路攻擊以及各種類型的走私活動,是法國面臨的主要外部威脅。未來幾年,法國每年的國防預算將維持在314億歐元的水平,在歐盟內僅次於英國,位列第二。
當地時間2018年6月25日,法國、德國、英國、比利時、丹麥、荷蘭、愛沙尼亞、西班牙和葡萄牙歐盟9國防長在盧森堡簽署“歐洲干預倡議”意向書,承諾組建一個歐洲聯合軍事干預部隊。

軍制

法奉行獨立自主的防務政策,逐步推進軍隊職業化改革,以職業兵役制替代義務兵役制;由核潛艇和戰略轟炸機構成海空二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國防工業進一步實施以合併、推動高科技及真正走上市場為內容的改組。
武裝力量由陸、海、空三軍和憲兵組成。總兵力約28.8萬人。2013年軍費預算412.7億歐元。
陸軍16.93萬人。編有1個地面作戰司令部、1個後勤司令部、9個作戰旅、2個後勤旅。
海軍 4.949萬人(包括海軍航空兵和海軍陸戰隊)。編有1個戰略海軍司令部、1個水面作戰司令部、1個反潛作戰司令部、1個掃雷作戰司令部、1個潛艇作戰司令部、1個海軍航空兵司令部、1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
空軍6.05萬人。編有1個防空司令部(下轄“斯特里達”Ⅱ防空系統、6個雷達站、1個預警機中隊、11個地空飛彈連、若干個高炮連)、1個空中作戰司令部(下轄6個攻擊戰鬥機中隊、7個戰鬥機中隊、2個偵察機中隊、3個教練機中隊、1個電子戰中隊)、1個空中機動支援司令部(下轄14個運輸機中隊、1個電子戰中隊、5個直升機中隊、1個教練機中隊)、1個空中訓練司令部。
法國軍費為650億美元在歐洲僅次於英國和俄羅斯。

交通

鐵路

在法國本土,國家鐵路網通往除科西嘉島以外的各個地方,鐵路總長31939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15687公里,高速鐵路2024公里。高速火車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2016年鐵路客運量為930億人/公里,貨運量為343億噸/公里。

公路

法國公路網是世界最密集、歐盟國家中最長的,總長度超過10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465公里。2016年公路客運周轉量為9280億人/公里,其中使用私家車的客運量為7564億人/公里,使用公共運輸為1900億人/公里。公路貨運量為2814億噸/公里。

水運

內河航道總長14932公里,其中可通行1500噸級以上船舶的航道約1900公里。巴黎是主要內河港口。2015年貨運量為75億噸/公里。主要海港有馬賽港、勒阿弗爾港和敦刻爾克港。2015年法國本土海港總吞吐量3.38億噸。

空運

2016年航空旅客周轉量近148億人次。建有494個機場,其中153個為民用,通達134個國家和地區的529個城市。主要機場有巴黎戴高樂機場和奧利機場、尼斯機場等。

社會

社保

法國是高福利國家。社會保險制度始建於1945年,現已發展得較為完善。各類社會保障總支出約6000億歐元,資金主要來源於雇員和僱主交納的社會分攤金以及對工資外收入徵收的普通社會稅金,保障範圍涵蓋退休金、養老金、醫療保險費、家庭津貼、待業金(失業補助和職業培訓費)、殘疾人補助等。由於人口老齡化等問題,政府財政逐漸不堪重負,多次進行退休制度改革和醫療保險改革以減輕國家財政負擔。法國長期實行最低標準工資制度,2017年1月起最低工資為每月1480.27歐元。2016年人均國民月收入2225歐元。截至2017年1月,全法共有22.49萬名醫生(包括全科和專科),68.15萬名護士人、7.44萬名藥劑師、4.22萬名牙醫。平均每10萬人擁有337位醫生、1021位護士、111位藥劑師、63位牙醫。2015年全法共有3089家醫療機構,住院床位40.8萬張。根據2017年1月的統計數據,法國58%的家庭擁有自己的產權房,汽車、手機、個人電腦、網際網路等普及率居世界前列。

教育

法國教育在20世紀50、60年代進行了兩次重大改革,逐漸形成現今極具特點、複雜多樣的教育體制。6~16歲為義務教育。公立國小和中學免收學費,免費提供國小和國中教材。高等學校除私立學校外,一般也只繳納少量註冊費。初等教育學制5年,入學率100%。中等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兩類。普通中等教育分為國中和高中兩個階段,學制7年各為4年和3年。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較快,主要包括技術高中、職業高中、藝徒培訓中心、就業前教育適應班4種類型和層次。高等教育分為綜合性大學、高等專業學院、高等技術學校和承擔教學任務的科研教育機構4類。2016年,法擁有36645所國小、11351所中學、83所高等院校以及226所名校,各類在校生人數1572.8萬,其中小學生680.6萬、中學生557.9萬、大學生261.0萬。2016年全國教職人員共123.45萬,其中教師95.41萬,行政技術人員28.04萬。2018年教育預算951.4億歐元。
巴黎大學巴黎大學
法著名高校有:巴黎大學格勒諾布爾第一大學斯特拉斯堡第一大學里爾第一大學里昂第一大學以及綜合理工大學、國家行政學院、巴黎高等商業學院、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等。巴黎大學是法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公元13世紀初已具雛形,經多次改組和調整,現分為13所大學,約30萬學生。因索邦大廈是該校主要校址,因此索邦成為巴黎大學的代名詞。
但更負盛名的是法國的“Grande Ecole”,一般稱高等學府,普通高中畢業生經過高中會考後,還需在預科班就讀兩年以上,才能參加淘汰率極高的考試,進入學府,高等學府實行三年學習制度,畢業文憑等同於碩士。法國企業和科學界領袖大多出自此類學府。其中較為出眾的有: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綜合理工大學,巴黎礦業大學,巴黎中央大學等。

體育

法國人喜愛體育運動,比較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足球、網球、橄欖球、地滾球帆船、游泳、滑雪、腳踏車等。足球是法國第一大運動,法國隊曾獲得1998年法國世界盃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的冠軍,法國足球甲級聯賽是世界頂級的足球聯賽之一。法國網球公開賽位列網球四大滿貫,是ATP巡迴賽中含金量最高的紅土賽事。環法腳踏車賽是知名的世界腳踏車賽事,每年夏季在法國舉行。著名的世界極限運動——跑酷也是起源於法國。
法國足球聯賽法國足球聯賽
第十五屆歐洲足球錦標賽將於2016年6月在法國舉辦。

外交

國策

法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歐盟創始國及北約成員國。法國同191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在163個國家設有大使館,另有16個常駐代表團和83個獨立領事機構。此外,法還在海外設有161個文化與研究機構、486所法國學校。
法國基本外交政策是:倡導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致力於歐盟一體化建設,尤其是政治和防務建設,繼續發揮法在其中的核心作用;重視大國關係,注意加強同新興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努力保持並發展與非洲國家的傳統關係,推動已開發國家增加對非援助;廣泛參與國際事務和熱點問題的解決;幫助法國企業開拓海外市場;保持和提高法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同中國關係

雙邊政治關係
196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建交後,兩國關係總體發展順利。
90年代初,中法關係因法國政府批准售台武器一度受到嚴重影響。
1994年1月12日,兩國政府發表聯合公報,法方承諾不再批准法國企業參與武裝台灣,雙邊關係恢復正常。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各個領域的合作富有成果。
2008年,中法關係因涉藏問題出現重大波折。
2009年4月1日,中法發表新聞公報,中法關係逐步恢復良好發展勢頭,各領域合作進展順利。
2012年5月,奧朗德總統上任後,兩國關係繼續穩定發展。
雙邊貿易關係
法國是中國在歐盟的第四大貿易夥伴,位於德國、荷蘭、英國之後。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12年,中法雙邊貿易額510.2億美元,同比下降2%,其中中方出口269億美元,同比下降10.3%,進口241.2億美元,同比增長9.3%。2013年1—9月,中法雙邊貿易額371.4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中國方面出口198.0億美元,同比下降2.8%,進口173.4億美元,同比下降4.6%。
法國在中國投資主要集中在能源、汽車、化工、輕工、食品等領域,大部分為生產性企業。截至2013年8月底,法國在華投資項目4577個,實際投資金額127.7億美元。2013年1—8月,法國在中國實際投資6億歐元,同比增長33.3%。截至目前,中國在法國設立非金融類企業166家,投資存量38億美元,主要投資領域為貿易、家電、旅遊、化工等。2013年1—8月。中國對法國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金額1.56億美元。
科技、文化、教育與軍事等方面的雙邊交往與合作
中法兩國簽有科技交流合作協定、環境保護合作協定、發展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衛生和醫學科學合作協定、研究與和平利用空間合作協定,設有政府科技合作聯委會,每年召開中法先進技術研究計畫會議,至今共舉行13次會議,累計執行項目700多個,涉及空間利用、核能合作、人工智慧、潔淨煤和風能發電等多個領域。
兩國設有政府文化混合委員會。2002年11月,雙方簽署了兩國政府關於互設文化中心及其地位的協定,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同月在法揭牌,2004年10月法國文化中心也在北京正式揭牌。
中法兩國的文化交流從2005年12月日益活躍,中法兩國發表青年交流聯合聲明,雙方將在2006年至2007年互派400名青年到對方國家參觀訪問。2006年,4批各100名法國青年藝術家、企業家、科技和社會工作者訪華。2007年,4批各100名中國青年公務員和社會工作者、藝術家、企業家、科技工作者訪法。2010年11月胡錦濤主席訪法期間,宣布今後5年邀請500名法國青年訪華。2011年11月開始至今,3批共約100餘名法國青年訪華。
中法雙方簽有教育交流與合作協定,定期舉行磋商會議。至今,雙方已有120多對高等院校和20餘對中學建立了校際交流關係。兩國每年互換65名獎學金學生。截止2014年,中國在法各類留學人員達3.8萬人;法國在中國各類留學人員約7600人。兩國均有一批大學和中學設定教授對方語言的課程。中國電視台、電台開辦法語教學節目。2003年9月,中法簽署互認學歷和文憑協定。2005年,兩國簽署創建中法博士生院意向書,並於2006年3月正式成立。2007年,中法續簽互認學歷和文憑協定。至今,中國在法國本土和海外省開設17所孔子學院和3所孔子課堂,並在法國9個學區、23所中國小開設中文國際班。漢語已成為法國第五大外語,約有4.5萬學生學習漢語。法國法語聯盟在中國建立了16所分支機構。2010年11月胡錦濤主席訪法期間,雙方商定2011年中法舉辦“語言年”。2011年7月,賀國強書記訪法期間出席中法“語言年”法國漢語年啟動儀式。2011年9月,法國外長朱佩訪華期間出席中法“語言年”中國法語年啟動儀式。
2004年9月1日,中國公民赴歐旅遊首發團抵達法國。2012年,法國至中國旅遊人數52.5萬人次,中國公民首站赴法國旅遊人數37萬人次。截至2012年,兩國間已有友好城市和省區80對。
2013年12月6日上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國人民大會堂與法國總理埃羅共同為慶祝中法建交50周年徽標揭幕。
2014年3月,習近平出席在荷蘭海牙舉行的第三屆核安全峰會,並對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進行國事訪問。
2015年10月,習近平專程飛赴倫敦,英國王室用皇家馬車將習近平主席夫婦請入白金漢宮。緊接著,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奧朗德先後來到中國。

同德國關係

法德內閣聯席會議始於2003年,每年召開兩次,是兩國重要的協商機制,由法國總統和德國總理共同主持,兩國各部部長出席,會議一般會出台一些具體的合作措施和中期合作規劃。
2010年2月,法國總統薩科齊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愛麗舍宮共同主持召開第12屆法德兩國內閣聯席會議,確立了兩國在未來10年的合作方向。

同英國關係

2010年11月,英國與法國兩國政府簽署軍事合作協定,同意創建聯合部隊,共用航空母艦以及共同開發新的核試驗設施。

同波蘭關係

2008年5月,法國總統薩科齊訪問波蘭時與波總統卡欽斯基簽署了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宣言,雙方表示將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密切合作。
2009年11月5日,法國與波蘭就能源合作、國防建設和文化交流等簽署了合作協定,其中法國承諾幫助波蘭發展核能項目成為關注焦點。

同卡達關係

2019年2月11日,卡達與法國在卡達首都多哈簽署戰略對話意向協定。

旅遊

著名景點

巴黎凱旋門(l'Arc de Triomphe)
艾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
羅浮宮(Palais du Louvre)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巴士底獄遺址(Place de la Bastille)
先賢祠(le Panthéon)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
巴黎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
香榭麗舍大街(Avenue des Champs)
凡爾賽宮(Palace of Versailles)
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

世界遺產

截至2008年,法國共有31處世界遺產,如下:
序號名稱類型
1
法國-比利時鐘樓
c
2
c
3
蘭斯大教堂聖雷米修道院、聖安東尼十字宮
c
4
c
5
c
6
c
7
c
8
c
9
c
10
c
11
奧爾良大教堂
c
12
c
13
斯坦尼斯拉斯廣場、卡里耶爾廣場和阿利楊斯廣場
c
14
c
15
c
16
c
17
阿爾克-塞南皇家鹽礦
c
18
聖薩萬教堂
c
19
c
20
c
21
c
22
c
23
c
24
nc
25
c
26
c
27
c
28
c
29
c
30
c
31
n
(c:文化遺產,n:自然遺產,nc: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名人

民族英雄
羅蘭·加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