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族

蠻族

蠻族(Barbarian),該詞在西方歷史中源於羅馬帝國時期對周遭部落和民族的稱呼,由於羅馬帝國內部文化差異,在義大利以東希臘語占支配地位,而在義大利本土及以西地區,拉丁語為主要語言,古希臘語和古羅馬語屬於同一語系,有很多通用語,蠻族的詞源就是指不會說通用語的民族,當時蠻族有北方的日耳曼人(包括哥特人汪達爾人倫巴德人蘇維匯人撒克遜人阿拉曼人法蘭克人),凱爾特人斯拉夫人匈人高盧人,東方的波斯人帕提亞人,東南部的阿拉伯人等。

在中國歷史中,蠻族一詞指涉非中原地區的、文化落後於中原部落的南方部落,最早在先秦時代,“蠻”字僅用於指涉位於南方的的非華夏部落,後來用來代指四周非漢民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蠻族
  • 外文名:Barbarian
  • 類別:部落、種族
  • 起源:羅馬帝國時期
  • 最早朝代:先秦
地區分布,史籍記載,《九州》蠻族,地理,制度,神話,庫里格大會,語言,主要人物,叼羊會,

地區分布

蠻族(Barbarian),該詞在西方歷史中源於羅馬帝國時期對周遭部落和民族的稱呼,由於羅馬帝國內部文化差異,在義大利以東希臘語占支配地位,而在義大利本土及以西地區,拉丁語為主要語言,古希臘語和古羅馬語屬於同一語系,有很多通用語,蠻族的詞源就是指不會說通用語的民族,當時蠻族主要有北方的日耳曼人,威爾斯和蘇格蘭的凱爾特人,東方的波斯人和帕提亞人,東南部的阿拉伯人等。
蠻族,為早期我國古代中原部落對南方各部落的泛稱,漢代以後泛指蠻族為一些野蠻和文化落後的非漢民族。
作為漢族先民的南方諸部落
巴部落主要分布在今川東、鄂西一帶。曾以今重慶為中心,建立奴隸制政權。
越部落亦稱百越、百粵。秦漢以前廣泛分布於長江中下游以南。部落眾多,故有百越之稱。後逐漸與中原人融合成為漢族,部分與今京、高山、壯、黎、傣等族有淵源關係。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一編:“居住在南方的人統被稱為‘蠻族’。其中九黎族最早進入中部地區。九黎當是九個部落的聯盟,每個部落又各包含九個兄弟氏族,共八十一個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酋長。神話里說他們全是獸身人言,吃沙石,銅頭鐵額,耳上生毛硬如劍戟,頭有角能觸人。這大概是以猛獸為圖騰,勇悍善斗的強大部落。九黎族驅逐炎帝族,直到涿鹿(涿鹿或說在河北懷來縣或說在涿鹿縣),後來炎帝部聯合黃帝部與九黎部在涿鹿大械鬥,蚩尤請風伯雨師作大風雨,黃帝也請天女魃(bá)下來相助。這些荒誕的神話,暗示著這一場衝突非常激烈,結果蚩尤鬥敗被殺。九黎部經長期鬥爭後,一部分被迫退回南方,一部分留在北方,後來建立黎國,一部分被炎黃部俘獲,到西周時還留有‘黎民’的名稱。”
作為非漢民族的邊疆民族
畲民今畲族的古稱。有關記載最早見於南宋末年史籍。主要分布在今浙江、福建、廣東、江西等省的山區。
羌最早見於甲骨卜辭。夏商時起,分布於今青海、甘肅、四川一帶。秦漢時,部落眾多,有先零、燒當、婼、廣漢、武都、越巂等部。後逐漸與漢族與其它民族相融合。今分布四川的羌族是古羌人後裔。漢代的發羌,與今藏族有淵源關係。
吐谷渾亦作吐渾。原為鮮卑族的一支。遊牧於今遼寧錦縣西北,後西遷至今甘肅、青海一帶。

史籍記載

道武既定中山,聲教被於河表。泰常八年,蠻王梅安率渠帥數千朝京師,求留質子,以表忠款。始光中,拜安侍子豹為安遠將軍、江州刺史、順陽公。興光中,蠻王文武龍請降,詔褒慰之,拜南雍州刺史、魯陽侯。
延興中,大陽蠻首桓誕擁沔水以北,滍葉以南,八萬餘落,遣使內屬。孝文嘉之,拜誕征南將軍、東荊州刺史、襄陽王,聽自選郡縣。誕字天生,桓玄之子也。初,玄西奔至枚迥洲被殺,誕時年數歲,流竄大陽蠻中,遂習其俗。及長,多智謀,為群蠻所歸。誕既內屬,居朗陵。太和四年,王師南伐,誕請為前驅。
乃授使持節、南征西道大都督,討義陽,不果而還。十年,移居潁陽。十六年,依例降王為公。十七年,加征南將軍、中道大都督,征竟陵。遇遷洛,師停。是時,齊征虜將軍、直閣將軍蠻首田益宗率部曲四千餘戶內屬。襄陽首雷婆思等十一人率戶千餘內自徙,求居大和川,詔給廩食。後開南陽,令有沔北之地,蠻人安堵,不為寇賊。十八年,誕入朝,賞遇隆厚。卒,謚曰剛。子暉,字道進,位龍驤將軍、東荊州刺史,襲爵。景明初,大陽蠻首田育丘等二萬八千戶內附,詔置四郡十八縣。暉卒。贈冠軍將軍。
三年,魯陽蠻魯北燕等聚眾攻逼,頻詔左衛將軍李崇討平之,徙萬餘家於河北諸州及六鎮。尋叛南走,所在追討,比及河,殺之皆盡。四年,東荊州蠻樊素安反,僣帝號。正始元年,素安弟秀安復反,李崇、楊大眼悉討平之。二年,梁沔東太守田清喜擁七郡三十一縣、戶萬九千,遣使內附,乞師討梁。其雍州以東,石城以西,五百餘里水陸援路,請率部曲斷之。四年,梁永寧太守文雲生六部,自漢東遣使歸附。
永平初,東荊州表太守桓叔興前後招慰大陽蠻,歸附者一萬七百戶,請置郡十六、縣五十,詔前鎮東府長史酈道元檢行置之。叔興即暉弟也,延昌元年,拜南荊州刺史,居安昌,隸於東荊。三年,梁遣兵討江、沔,破掠諸蠻,百姓擾動。
蠻自相督率二萬餘人,頻請統帥,蠻以為聲勢。叔興給一統並威儀,為之節度,蠻人遂安。其年,梁雍州刺史蕭藻遣其將蔡令孫等三將寇南荊之西南,沿襄、沔上下,破掠諸蠻,蠻首梁龍驤將軍樊石廉叛梁,來請援。遣叔興與石廉督集蠻夏二萬餘人擊走之,斬令孫等三將。藻又遣其新陽太守邵道林,於沔水之南石城東北立清水戍,為抄掠之基,叔興遣諸蠻擊破之。四年,叔興上表,請不隸東荊,許之。梁人每有寇抄,叔興必摧破之。
正光中,叔興擁所部南叛。蠻首成龍強率戶數千內附,拜刺史;蠻帥田牛生率戶二千內徙揚州,拜為郡守。梁義州刺史邊城王文僧明、鐵騎將軍邊城太守田官德等率戶萬餘,舉州內屬。拜僧明平南將軍、西豫州刺史,封開封侯;官德龍驤將軍、義州刺史;自余封授各有差。僧明、官德併入朝。蠻出山至邊城、建安者,八九千戶。義州尋為梁將裴邃所陷。梁定州刺史田超秀亦遣使求附,請援歷年,朝廷恐輕致邊役,未之許。會超秀死,其部曲相率內附,徙之。六鎮、秦、隴所在反叛,二荊、西郢蠻大擾動,斷三鵶路,殺都督,寇盜至於襄城、汝水,百姓多被其害。梁遣將圍廣陵,楚城諸蠻,並為前驅。自汝水以南,恣其暴掠,連年攻討,散而複合,其暴滋甚。
又有冉氏、向氏、田氏者,陬落尤盛。余則大者萬家,小者千戶,更相崇樹,僣稱王侯。屯據三峽,斷遏水路,荊蜀行人,至有假道者。周文略定伊、瀍,聲教南被,諸蠻畏威,靡然向風矣。大統五年,蔡陽蠻王魯超明內屬,授南雍州刺史,仍世襲焉。十一年,蠻酋梅勒特來貢其方物。尋而蠻帥田杜青及江、漢諸蠻擾動,大將軍楊忠擊破之。其後蠻帥杜青和自稱巴州刺史,入附,朝廷因其所稱而授之。杜青和後遂反,攻圍東梁州。其唐州蠻田魯嘉亦叛,自號豫州伯。王雄、權景宣等前後討平之。
廢帝初,蠻首樊舍舉落內附,以為督淮北三州諸軍事、淮州刺史、淮安郡公。
于謹等平江陵,諸蠻騷動,詔豆盧寧蔡祐等討破之。恭帝二年,蠻酋宜人王田興彥、北荊州刺史梅季昌等相繼款附。以興彥、季昌並為開府儀同三司,加季昌洛州刺史,賜爵石台縣公。其後,巴西人譙淹扇動君蠻以附梁,蠻帥向鎮侯、向白虎等應之;向五子王又攻陷信州;田烏度、田唐等抄斷江路;文子榮復據荊州之汶陽郡,自稱仁州刺史;並鄰州刺史蒲微亦舉兵逆命。詔田弘賀若敦、潘招、李遷哲等討破之。周武成初,文州蠻叛,州軍討定之。尋而冉令賢、向五子王等又攻陷白帝,殺開府楊長華,遂相率作亂。前後遣開府元契、趙剛等總兵出討,雖頗翦其族類,而元惡未除。天和元年,詔開府陸騰督王亮、司馬裔等討之。騰水陸俱進,次於湯口,先遣喻之。而令賢方增浚城池,嚴設扞御,遣其長子西黎、次子南王領其支屬,於江南險要之地,置立十城,遠結涔陽蠻為其聲援。令賢率其卒,固守水邏城。騰乃總集將帥謀進趣,鹹欲先取水邏,然後經略江南。騰言於眾曰:“令賢內恃水邏金湯之險,外托涔輔車之援,兼復資糧充實,器械精新。
以我懸軍,攻其嚴壘,脫一戰不克,更成其氣。不如頓軍湯口,先取江南,翦其毛羽,然後游軍水邏,此制勝之計也。”眾皆然之。乃遣開府王亮率眾渡江,旬日攻拔其八城,凶黨奔散,獲賊帥冉承公並生口三千人,降其部眾一千戶。遂簡募驍勇,數道分攻水邏。路經石壁城,險峻,四面壁立,故以名焉。唯有一小路,緣梯而上,蠻蜒以為峭絕,非兵眾所行。騰被甲先登,眾軍繼進,備經危阻,累日乃得舊路。且騰先任隆州總管,雅知其路蠻帥冉伯犁、冉安西與令賢有隙。騰乃招誘伯犁等,結為父子,又多遺錢帛。伯犁等悅,遂為鄉導。水邏側又有石勝城者,亦是險要,令賢使其兄龍真據之。勝又密告龍真雲,若平水邏,使其代令賢處之。龍真大悅,遣其子詣騰。乃厚加禮接,賜以金帛。蠻貪利既深,仍請立效,乃謂騰曰:“欲翻所據城,恐人力寡少。”騰許以三百兵助之。既而遣二千人,銜枚夜進,龍真力不能御,遂平石勝城。晨至水邏,蠻眾大潰,斬首萬餘級。
令賢遁走,追而獲之。司馬裔又別下其二十餘城,獲蠻帥冉三公等。騰乃積其骸骨於水邏城側為京觀,後蠻蜒望見輒大哭,自此狼戾之心輟矣。
時向五子王據石墨城,令其子寶勝據雙城。水邏平後,頻遺喻之,而五子王猶不從命。騰又遣王亮屯牢坪,司馬裔屯雙城以圖之。騰慮雙城孤峭,攻未可拔,賊若委城遁散,又難追討。乃令諸軍周回立柵,遏其走路,賊乃大駭。於是縱兵擊破之,禽五子王於石墨,獲寶勝於雙城,悉斬諸向首領,生禽萬餘口。信州舊居白帝,騰更於劉備故宮城南,八陳之北,臨江岸築城,移置信州。又以巫縣、信陵、秭歸併築城置防,以為襟帶焉。
天和六年,蠻渠冉祖裛、冉龍驤又反,詔大將軍趙誾討平之。自此群蠻懼息,不復為寇。

《九州》蠻族

地理

蠻族的領土,主要限於九州中的瀚州,也包括殤州和寧州的部分。蠻族和寧州的羽族,殤州的夸父,都有不定期的軍事衝突。主要源於土地出產有限,和自然環境的惡劣,不得不向外求取發展。同樣,蠻族也覬覦東陸的領土,並且一直有突入東陸的嘗試。但是東陸強大的海軍和整體實力一直有效的抵抗蠻族的入侵,所以正統的蠻族其實並無實力踏足東陸內部(東陸土地也有少量蠻族居住,都是在胤朝建立早期甚至更早的時候流入東陸的,主要不是通過軍事入侵。夜北高原的牧人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擁有蠻族血統)。東陸對於蠻族進行的抗爭不多,最有名的是《蠻荒》之前大約50年胤朝武帝的兩次“風炎鐵旅”北伐,在匯集帝國之力重創了蠻族武裝的同時,也不幸的削弱了帝朝中央的力量,乃至後來有諸侯脅持天子的混亂局面。
蠻族的都城“北都”位於瀚州中部的朔方原中央,“朔方”是一種鳥的名字,意思是“懷念”,傳說中這種鳥從出生就飛向四方,但是預感到自己將死,則會不顧雷雲閃電的飛回故鄉,而且即使在重重迷霧中也有一種神示般的力量指引它們,不致迷失道路。所以“朔方原”其實意味著蠻族的故鄉原野,*領這片草原的,則是蠻族的霸主。

制度

蠻族名義上一個鬆散的聯合國家,一共有七個主要的部落,分別是青陽、陽河、朔北、瀾馬、沙池、九煵、真顏七部。每一部都有若干家族構成,比如青陽部的主要大家族是呂氏和巢氏。部落的劃分很難追究其緣由,其實各部落之間的生活基本是相似的,主要的區別可能是神話信仰的問題。不過神話的主幹還是一樣的,只是具體到細節有著微小的差別。

神話

青陽部的神話模式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閃族文化”神話體系,包括了唯一的主神盤韃天神和一個使者譜系,盤韃天神通過在人間選取自己的使者從而傳遞自己的意志,他一隻眼睛金色而另一隻眼睛是貓一樣變化的瞳孔,分別是日月,整個星空就是盤韃天神的象徵。這個天神的源頭根據東陸學者們的推測是源於盤古神話,尤其是他的身體變成天空,和盤古的身體化為大地和天空的天地神創學說是接近的。蠻族保存有所有盤韃使者的傳記,並把它們寫成詩歌吟唱,這種詩歌在蠻族稱為“驪歌”。當然也有其他類型的短小驪歌,但是巨型的詩歌都是歌頌天神及其使者的。被傳頌為天神使者的大部分是部落的首領,武力超群的英雄等等,其中比較著名的遜王阿堪提,關於他的詩歌最為宏大,稱為《遜王傳》。除此,另外一部則是預言未來的盤韃使者的長詩《鐵沁》,和與之相關的古書《鐵沁圖說》。“鐵沁”是蠻族語言“大海與大地之王”的意思,是世界的主人,只有盤韃天神掌握的天空不屬於他。他注定要拔出火山中的神劍,帶領蠻族一統世界。雖然歷史上有諸多的首領宣傳他們就是古書中所說的鐵沁,但是公認的是鐵沁還沒有真正誕生。關於鐵沁的傳說很多,但是關於它的起源就很難追究了。同時《鐵沁圖說》因為是一部關於未來的“未來之書”,所以有很強的神秘主義成分。蠻族使用星相術,不同的部落使用同一本星相教本《石鼓卷》,它和《鐵沁圖說》構成了蠻族整個的預言和神秘主義體系。

庫里格大會

部落之間存在很頻繁的戰爭,但是它們擁有一個名義上的政治共議制度——“庫里格大會”。庫里格大會不定期的召開,由七部的共主“大君”召集,通常在朔方原周圍的大草場。各部的首領帶著武士駿馬和帳篷跋涉千里趕來,紮下營寨,飲酒歌舞同時議事。各部內部的事務是大君無權管理的,他只負責召開庫里格大會決定諸如戰爭、遷徙和新大君確立等等大事。原本庫里格大會是一種早期的民議制度,大君的人選是由各部共同推舉的,但是漸漸的演變,隨著某些部落掌握了強大的軍力,大君也變成一種世襲的尊號,是稱霸的部落首領的另一重身份。《蠻荒》發生的時代,青陽部是草原上最大的部落,青陽的首領則是北陸的大君。庫里格大會至此已經有了五百餘年的歷史,從早期小部落之間的鬆散聯盟,漸漸演變成一個制度和體系都非常複雜的草原議會。在沒有戰爭的年代,庫里格大會就是諸部勢力傾軋的一個舞台。

語言

蠻族有自己的語言,有把這種語言稱為“蠻語”或者“荒文”的。但是這種語言的表達能力非常有限,蠻族自己認為那是因為古老的語言太過複雜,在流傳過程中漸漸缺失的緣故。比如《遜王傳》就有一個連蠻族巫師都無法解讀其十分之一的蠻族語言版本,但是東陸的學者們多半認為蠻族語言本身的表達能力有限,而且是一種為了神話而創造的語言,可以說古代的蠻族人就是為了寫《遜王傳》這類書而創造了一套文字。所以《遜王傳》的複雜並不代表蠻族語言的系統全面。好在蠻族和東陸的接觸使得他們適時的引入了東陸語言文字,所有的古代詩歌和圖書都有一個東陸文字的簡化版本,大部分蠻族也會使用東陸語言,除了少數生活地域偏遠的牧民,他們依然只能使用少量的蠻族語言。通常的蠻族人的生活語言是一種東陸語言和蠻語混合的模式,比如姓名和一些特定的稱謂他們使用蠻語,而其他的表達則是東陸語言。但是出於對東陸文化的推崇,在貴族上層,尤其是青陽部,使用東陸語言是一種時尚和身份的標誌。所以大家族都為自己起了東陸的姓氏,並且使用東陸的名字作為自己的正式名字,而把蠻族名字作為家中的稱呼,比如大君呂嵩的蠻族小名是“翰達”,在他的父母死去之後,已經不再有人喊他翰達。

主要人物

簡單的列表如下,一一對應《縹緲錄》中主要蠻族人物的東文蠻語名字對應關係:
呂嵩——翰達。
呂守愚——比莫乾。
呂鷹揚——旭達罕。
呂賀——貴木。
呂歸塵——阿蘇勒。
樓蘇——勒摩(呂歸塵的生母)。
厲長川——沙翰。
(這不是他的名字,只是蠻族所謂的“天師”的稱呼。“天師”的名字是密語,不能告訴別人,只有盤韃天神知道。所以親近的人如呂歸塵也不知道厲長川的蠻族名字。)

叼羊會

這是一種古老的擇婚制度,為了選取草原上最善於駕馭駿馬、最強壯、最勇敢的年輕人,有待嫁女兒的家庭會在帳篷前豎起一根長桿,其上掛著三條玄色的狐尾。但凡看見這個標誌的未婚年輕人都可以參加叼羊,母家放出一頭善於奔跑的岩羊,脊背染紅,年輕人們不得使用武器,僅僅帶著鞭子和繩索上馬,要將岩羊奪回。最先奪到岩羊並且帶著它返回帳篷的年輕人,就是新郎。
但是漸漸的演變下來,叼羊會已經變成了一種婚禮形式。一般人家選定了女婿之後,會有一個小小的叼羊會,幾個和新郎友善的年輕人會假意和新郎爭奪,但是最後一般都是任隨新郎奪得岩羊回答帳篷,然後人們就會振臂歡呼,算是確定了新郎的身份。
不多的時候,貴族家庭還是會召開挑選夫婿的大規模叼羊會,比如巢氏的叼羊會,為後來的大閼氏阿依翰選擇夫婿。這種叼羊會有著很深的政治背景,通常是大家族之間帶著尋求政治同盟的目的而進行的聯姻。參加這類叼羊會的,身份有著嚴格的限制,必須是姓氏高貴的蠻族貴族子弟,同時必須勇武有力。這時候有意和巢氏進行政治聯盟的大家族就會排出最俊美勇武的年輕人,他們之間再進行爭鬥。巢氏這么做的背景是巢氏沒有嫡傳的兒子,必須尋求有男子的大家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