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多·雨果(雨果(法國作家))

維克多·雨果(法國作家)

雨果(法國作家)一般指本詞條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1802年,雨果生於法國貝桑松,上有兄長二人。13歲時與兄長進入寄讀學校就學,兄弟均成為學生領袖。雨果在16歲時已能創作傑出的詩句,21歲時出版詩集,聲名大噪。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授予雨果上議院議員職位,自此專心從政。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法王路易被遜位。雨果於此時期四處奔走宣傳革命,為人民貢獻良多,贏得新共和政體的尊敬,晉封伯爵,並當選國民代表及國會議員。三年後,拿破崙三世稱帝,雨果對此大加攻擊,因此被放逐國外。此後20年間各處漂泊,此時期完成小說《悲慘世界》。1870年法國恢復共和政體(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雨果亦結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國。1885年,雨果辭世,於潘德拉舉行國葬。

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九三年》和《悲慘世界》,短篇小說有《“諾曼第”號遇難記》(在小學生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課中稱《船長》)。《“諾曼第”號遇難記》還被選入教材語文版語文A版五年級上冊第九課、冀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十課、滬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十課。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早年經歷,鋒芒漸露,低迷時期,晚年高峰,個人生活,主要作品,創作特色,作品主題,藝術手法,人物評價,後世紀念,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802年2月26日,維克多·雨果出生於法國貝桑松(Besançon)的一個軍官家庭,其父勃魯都斯·雨果為拿破崙麾下的一位將軍。從中學時代,雨果愛好文學創作,對文學產生濃厚興趣,便開始寫詩。他的文學活動是從他為《文學保守派》雜誌寫稿開始的。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漢·伊斯蘭特》獲得了小說家諾蒂埃的讚賞。與諾蒂埃的結緣,促使雨果開始轉向浪漫主義並逐漸成為浪漫派的首領。
維克多·雨果
1819年,雨果與詩人維尼等人創辦《保守文藝雙周刊》。由於從小受家庭的影響,雨果最初的作品大多是歌頌保王主義和宗教。1822年發表第一本詩集《頌歌集》,獲得路易十八的年金賞賜。後相繼出版《新頌歌集》和《頌詩與長歌》,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在此期間,還發表兩部中篇小說《冰島魔王》與《布格·雅爾加》。
1823年,隨著自由主義日趨高漲,雨果的政治態度發生改變,他與浪漫派文藝青年繆塞大仲馬等人組成“第二文社”,開始明確反對偽古典主義

鋒芒漸露

1827年,雨果為自己的劇本《克倫威爾》(Cromwell)寫了長篇序言,即浪漫派文藝宣言。在序言中雨果反對古典主義的藝術觀點,提出了浪漫主義的文學主張:堅持不要公式化地而是具體地表現情節。他特別宣揚了滑稽醜怪與崇高優美的對照原則。這篇序言則成為聲討古典主義的檄文浪漫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浪漫主義文藝理論的經典,在法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小說巴黎聖母院封面小說巴黎聖母院封面
1830年,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翻。雨果熱情讚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七月革命後,雨果也在政治上進一步走上左翼的道路。
1831年,雨果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問世,這部小說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義小說。小說通過描寫善良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在中世紀封建專制下受到摧殘和迫害的悲劇,反映了專制社會的黑暗,反動教會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殘酷, 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題。

低迷時期

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Academie français)。
1841年雨果致詩人戈蒂耶親筆信。1841年雨果致詩人戈蒂耶親筆信。
1843年,雨果創作的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在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而遭到失敗。
1845年,雨果被路易·菲力浦封為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
1848年六月革命後,雨果逐漸走向共和的立場。在總統選舉中,雨果投票支持拿破崙三世
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宣布帝制,大肆進行鎮壓,雨果被迫流亡國外,達19年之久。流亡期間,雨果從未停止過文學創作,不斷地創作文學作品對拿破崙的獨裁政權進行鬥爭。
1852年,雨果出版了一本辛辣嘲笑拿破崙三世的政治小冊子——《小拿破崙》,同時還撰寫了揭露政變過程的小冊子《罪惡史》。
1853年,政治諷刺詩集《懲罰集》問世。《懲罰集》充滿革命氣勢,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鼓舞愛國志士反納粹的鬥志。
1853年1853年
1856年,雨果出版了詩集《靜觀集》,詩集中概括了雨果在1830年~1855年間的思想感情。
1861年11月25日,雨果寫了《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這封信已經選入了中國多個版本的中學語文課本。

晚年高峰

1862年,雨果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問世,書中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命運,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猛烈抨擊了資產階級法律的虛偽。小說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
1870年3月,拿破崙三世垮台後,雨果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熱烈歡迎。在普法戰爭期間,雨果以激昂的愛國主義熱情投入鬥爭,他發表演說鼓舞人民鬥志,並報名參加國民自衛軍
1871年,雨果當選國民大會代表。
1883年,晚年雨果1883年,晚年雨果
1871年3月,巴黎公社起義時,雨果並不理解這次革命。但當公社失敗後,反動政府瘋狂鎮壓公社社員時,雨果又憤怒譴責反動派的獸行,他呼籲赦免全部公社社員,並在報紙上宣布將自己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住宅提供給流亡的社員作避難所。
1872年,雨果刊行詩集日記《凶年集》,表達了對普法戰爭和在巴黎公社時期的思想感情。
1874年,雨果最後一部重要作品《九三年》問世。雨果自1862 年時開始創作,1872年完成,以1793年法蘭西共和國軍隊鎮壓旺岱地區反革命叛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題材,表現了資產階級革命中驚心動魄的歷史內容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鬥爭規律。書中封建貴族的兇狠殘暴、雅各賓專政時期的革命氣氛、共和軍的英勇善戰,都得到了生動的描繪。
1876年,雨果當選法國參議員
1878年,伏爾泰去世100周年紀念日時,雨果發表演說熱情頌揚伏爾泰,受到民眾熱烈歡迎。同年組織創立國際文學藝術協會(The Internation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Association ,ALAI)。
遺像遺像
1883年,雨果完成《世紀傳說》。雨果自1859年開始創作《世紀傳說》,直至1883年完成,全書共3卷,以聖經故事、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為題材。
1885年5月22日,維克多·雨果在巴黎與世長辭法國人民為雨果舉行國葬,雨果的遺體被安葬在專門安葬偉人的先賢祠

個人生活

婚姻
1819年4月,雨果和阿黛爾·富歇相戀。1822年10月12日,雨果與阿黛爾在巴黎結婚。二人婚後育有二子二女:1823年7月16日,阿黛爾生一子,但不幸夭折。1824年8月28日,長女萊奧波爾迪娜出世,1843年她和新婚丈夫在度蜜月途中雙雙溺亡。1826年11月2日,長子夏爾·雨果出世。1828年10月21日,次子弗朗索瓦—維克多出世。1830年7月28日,次女阿黛爾出世。
戀愛
1832年,30歲的雨果與26歲的女演員朱麗葉·德魯埃邂逅,並墜入愛河,朱麗葉·德魯埃每天都要給雨果寫一封情書,直到她77歲去世,50多年從未間斷,共寫了將近兩萬封的書信,近18000封信保存在法國國家圖書館。他們的愛情故事成為法國人津津樂道的浪漫事跡。

主要作品

出版年份作品原文名類別
1821
冰島凶漢》即《冰島魔王》
Han D'slande
小說
1827
Cromwell
劇本
1829
Les Orientales
詩集
1830
歐那尼
Hernani
戲本
1831
Notre-Dame de Paris
小說
1831
《秋葉集》
Les Feuilles d'automne
詩集
1835
《暮歌集》
Les Chants du crépuscule
詩集
1838
《呂布拉斯》
Ruy Blas
劇本
1853
懲罰集
Les Chatiments
詩集
1856
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詩集
1862
Les Miserables
小說
1866
Les Travailleurs de la mer
小說
1869
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說
1859-1883
La Legende des siecles
詩集
1874
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說
1877
《做祖父的藝術》
L'Art d'être grand-père
詩集

創作特色

作品主題

雨果一生的創作時期長達六十年之久,是個多產的作家,也是個多產的詩人。他前期的創作,基本上是站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立場上,同情人民疾苦,希望通過改良社會,解決矛盾。後期創作有一定的現實主義因素。
創作主調:讚頌真、善、美,鞭撻黑暗、醜惡、殘暴。

藝術手法

雨果的創作生涯可分為四個時期:
雨果的早期創作先受消極浪漫主義的影響,後來逐漸擺脫。雨果在1827年完成了思想上的質變——轉向了民主主義,並舉起了積極浪漫主義的大旗。
《〈克倫威爾〉序言》是雨果的創作進入第二時期的標誌,他在這篇序言中正式與消極浪漫主義決裂。1830年七月革命前後,雨果的民主主義思想逐漸增長著。另一方面,這種思想還具有不徹底性。三十年代後期,雨果的思想和創作開始發生危機,直到1848年二月革命,危機才結束。
雨果的第三個創作時期,現實主義更加明顯,也是作者的批判性達到最高峰的時期。
雨果的最後一個時期,創作仍然是以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為主導思想,一方面,它們在革命事業中起了一定作用,另一方面,消極性更為明顯了。
維克多·雨果雕像維克多·雨果雕像
詩作方面:有著瑰麗的色彩,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絕妙的音樂性,多方面的用字與巧妙的用韻法,達到優雅、精美、雄偉、樸實的非常境界。
小說方面:多半寫社會小說描寫人生百態為主,融合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情節生動、結構離奇、感情澎湃、氣勢磅礴,震懾人心,膾炙人口。
劇作方面:打破希臘悲劇的三一律,創始了悲喜交雜的浪漫劇。運用豐富的想像、強烈的情緒、無邊的氣魄、美麗的詩詞,造成一種強烈而矛盾的戲劇效果。
畫作方面:作品包括名著插畫人物畫風景畫。描繪作品中的情節,展現內心的思緒,而以水墨畫西方山水。十九年流亡期間,海成了雨果繪畫的主題。
雨果的作品冗長,在他巨大的作品中,有的是離題、重複、無用的發揮,例如《悲慘世界》預計寫六卷,最終卻寫了十卷。全面兼顧也是他的特點。語言方面,形容語往往出人意外,或者雨果將具體的形容詞與抽象的名詞相結合,或者相反,或者形容詞具有新含義,而是人則是這種含義的創造者。名詞具有新的作用,他有損於動詞的作用:抽象名詞用來描繪;反過來,思想和概念通過比較和具體意象的中介表達出來。由此產生新的雙字和聞所未聞的連線。這種詞語由於構成作家的基本辭彙並被反覆運用而變得糾纏不休。
小說悲慘世界封面小說悲慘世界封面
雨果在藝術手法上的一個特點:描寫經過誇張的、非凡的人物和非凡的情節。他的主人公或者是作出了極其英雄的行為,或者是做出了極其殘暴、卑劣的行為。他們的性格特點都經過誇張。情節也是非凡的。矛盾一個緊接一個而來,又充分運用巧合、偶遇等手法,曲折有致,引人入勝。雨果的創作是他關於對比的美學見解的實踐。他喜歡顯著的對比。作品的環境描寫就離不開這個原則。
雨果善於描寫巨大的場景和巨大的事件,例如滑鐵盧戰役等。同時作者喜歡在作品中站出來書寫自己的主觀感受,他充滿激情的表現自己的愛和憎,從而引發讀者共鳴。
積極浪漫主義運用非凡話、誇張、強烈的對比構成情節,和消極浪漫主義有本質的不同。雨果的作品在非凡的形象和實踐中再現典型的性格和現實現象的社會歷史實質。它從本質上反映現實,反映作者的進步理想。
雨果善於巧妙地結合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方法。在他的浩瀚的浪漫主義巨著中,就有真實的典型人物,有時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方法塑造一個人物。

人物評價

雨果是法國“極少數的真正受到民眾歡迎的作家之一,可能是唯一的一位”。(法國哲學家、文學家薩特評)
“在文學界和藝術界的所有偉人中,雨果是惟一活在法蘭西人民心中的偉人。”(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評)
“雨果是一位超越國境的天才”。(法國詩人波德萊爾評)
“雨果是力量的化身,只需探討一下在他周圍出現的那些詩人,為了能在他身邊站穩腳跟,不得不另闢蹊徑,便足以估量出他的價值來了。”(法國詩人保爾·瓦雷里評)
“雨果的創作技巧不同凡響,對他的天才並無妨礙。”(法國作家于勒·勒納爾評)
雨果是這樣一個罕見的人,他永遠以自由為本,猶如自由是一切美好事物之源。(法國作家阿蘭評)

後世紀念

雨果年
法國將2002年定為“雨果年”,專門成立了“雨果全國紀念委員會”,法國的文化部、教育部、外交部將攜手合作,全年不間斷地在全國各地舉行紀念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