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三世(英語:Napoleon III,法語:Napoléon III)真名夏爾-路易-拿破崙·波拿巴(英語:Charles-Louis Napoleon Bonaparte,法語:Charles-Louis-Napoléon Bonaparte)(1808年4月20日——1873年1月9日)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及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是路易·波拿巴之子,1808年4月20日生於法國巴黎,法蘭西第一帝國崩潰後,隨母居住瑞士,就學於奧格斯堡大學和阿倫伯格軍事工程學院,後成為炮兵軍官,1831年支持義大利燒炭黨運動,並參與羅馬地區起義。1832年拿破崙一世之子賴希施塔特公爵夭折後,成為波拿巴家族奪取王位的覬覦者。1836年他在斯特拉斯堡發動軍隊暴動,反對七月王朝,失敗後被流放到巴西、美國。不久回到歐洲。1839年留居英國,1840年在布洛涅再次冒險發起暴動,失敗後被判終身監禁,1846年越獄成功,出逃英國。1848年革命爆發後,回到法國,9月當選制憲議會議員。12月10日主要依靠農民選票當選為共和國總統。1851年12月2日他發動政變,解散議會,並通過公民投票使政變合法化。1852年12月2日元老院宣布恢復帝國, 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為法蘭西帝國皇帝,稱拿破崙三世。擔任皇帝期間,他依靠工商業與金融資產者的支持,大力促進法國工業革命,1870年法國與普魯士發生普法戰爭,在戰爭中他親臨前線,同年9月2日在色當戰敗被俘投降,法蘭西第二帝國隨之被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取代,1871年被釋放,釋放後前往英國度過餘生,1873年1月9日在英國去世。
基本介紹
生平年表,早年生活,暴動造勢,總統生涯,當選議員,當選總統,總統任內,掌握實權,皇帝生涯,稱帝登基,獨裁帝國,自由帝國,外交政策,普法戰爭,晚年,政績,私人生活,人物評價,後世影響,著作,
生平年表
1808年4月20日,夏爾-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出生於巴黎。
1815年,拿破崙一世第二次遜位,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流亡國外。
1830年,開始在伯爾尼服兵役,獲上尉軍銜。
1832年,加入瑞士國籍。
1836年,返回斯特拉斯堡舉事,兵敗後被發配英國。
1837年8月,潛回瑞士看望病危的母親。10月,其母、前荷蘭王后奧坦絲去世,享年54歲。
1838年,離開瑞士,流亡英國。
1839,發表《拿破崙思想》,歌頌拿破崙一世的偉大功績。
1840年,在布洛涅發動兵變未果,被判在阿姆監獄終生監禁。
1842年,第一個私生子歐仁出生。
1844年,發表《消滅貧困》。
1845年,第二個私生子路易出生。
1846年5月,越獄成功,逃亡倫敦。9月,其父、前荷蘭國王路易去世,享年63歲。
1848年2月,巴黎爆發革命,七月王朝復滅,第二共和國成立。4月,開始英國警察部隊服役。6月,當選巴黎、榮納、科西嘉、下舍朗特議員。9月,返回巴黎任職。12月,當選共和國總統。
1851年,發動政變成功,旋即修改憲法,延長總統任期。
1852年11月,被元老院尊為“拿破崙三世”。1852年12月2日元老院宣布恢復帝國, 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的皇帝,稱拿破崙三世。
1853年,與西班牙貴族小姐歐仁妮結婚。
1854年,聯合英國對俄國宣戰,克里米亞戰爭開始。
1856年2月,巴黎和會召開,俄國認輸,法、英、奧斯曼帝國取得戰爭的勝利。3月,其嫡子阿爾及利亞王路易誕生。
1857年,夥同英國對中國宣戰,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9年,對奧地利宣戰,旋即御駕親征義大利。
1860年7月,法國—撒丁與戰敗的奧地利停戰協定。11月,英法聯軍進入北京,火燒圓明園,迫使中國清廷簽訂《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1862年,夥同英國、西班牙入侵墨西哥。
1863年,法軍進入墨西哥城,墨西哥總統貝尼托·華雷斯率部北逃。
1864年,扶持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之弟馬克西米連大公為墨西哥皇帝。
1867年2月,法軍被迫撤離墨西哥。5月,馬克西米連大公被華雷斯的軍隊俘虜,不久後就被處決。
1870年7月,向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爆發,偕兒子阿爾及利亞王路易出征,皇后歐仁妮為攝政,留守巴黎。9月1日,色當戰敗被俘。4日,巴黎發生革命,第二帝國復滅。5日,歐仁妮皇后逃出巴黎。
1871年,拿破崙三世獲釋,赴倫敦與妻子、兒子會合。
1873年,因病在倫敦駕崩,享年65歲。
早年生活
拿破崙三世,即夏爾-路易-拿破崙·波拿巴,1808年4月20日出生於法蘭西帝國首都巴黎,路易-拿破崙的父親是拿破崙一世的幼弟路易·波拿巴,而他的母親則是拿破崙的繼女奧坦絲·德·博阿爾內。因此,他是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拿破崙父母的婚事,是由拿破崙的妻子約瑟芬·博阿爾內安排的,目的是為當時膝下無兒的拿破崙生下一個繼承人。
有人認為,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的真正生父另有其人,所以他的繼承合法性值得質疑。但是,主流意見都認為路易-拿破崙是路易·波拿巴和博阿爾內的兒子。這一話題被他的敵人視為熱點話題,因為他的父母關係疏遠,而他的母親據傳有多名情人。然而,他的父母在他出生前的九個半月同居過一段時間,所以他的生父另有其人的說法可信性不大。
路易·拿破崙有三個兒子。長子死於童年。後來,路易·波拿巴與妻子奧通斯不睦,又為滿足荷蘭商人要求,破壞了皇兄拿破崙·波拿巴為反對英國而制定的大陸封鎖政策。拿破崙對此極為不滿,於1810年廢除了弟弟的王位。路易·波拿巴被罷黜後,去法屬義大利王國的佛羅倫斯住閒。奧通斯不願隨行,留居巴黎皇宮。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的幼年一直是在宮廷中度過的,皇宮的榮華富貴生活,對他一生影響頗大。
路易-拿破崙的父母在拿破崙在位期間,成為法國傀儡國荷蘭王國的國王和王后。1815年,拿破崙滑鐵盧戰役兵敗,波旁王朝復辟,1816年,復辟王朝下令,把波拿巴家族流放國外,波拿巴王朝的成員被迫流亡他國。奧通斯也被迫流亡。住在佛羅倫斯的路易·波拿巴根據當時的訴訟法,要走了大兒子。奧通斯只好帶著小兒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在德國、瑞士等地流浪。
1817年,路易·拿破崙隨母親移居瑞士,在瑞士圖爾高州阿倫內伯格成長,他在奧格斯堡大學預科和阿倫伯格軍事工程學校和炮兵學校接受教育。在路易·拿破崙20歲時,他已經成為一名“自由主義者”,他仇視波旁王朝,但又為皇權思想所支配。路易·拿破崙的自由主義思想是與對拿破崙的崇拜混雜在一起的。路易·拿破崙軍校畢業後後成為一名炮兵軍官,並獲得了上尉軍銜。
暴動造勢
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時,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正在義大利。這次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在七月革命的影響下,1831年2月義大利中部爆發了起義,具有某些自由主義傾向的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加入了起義者的隊伍。他支持義大利燒炭黨運動,並參與羅馬地區起義,後因統治義大利的教皇國和奧地利的部隊隨後鎮壓了革命,路易-拿破崙·波拿巴被迫潛逃巴黎,經倫敦,返回瑞士的阿倫內伯格。1832年,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正式加入瑞士國籍,同年拿破崙一世之子拿破崙二世去世。從此,24歲的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成為波拿巴家族奪取王位的覬覦者。他產生了一個信念,即自以為命運決定了他應繼承其伯父的帝業。當皇帝,就成了他夢寐以求的目標。
路易-菲利普登基後,遭到了正統主義者、波拿巴主義者和一些獨立人士的反對。1836年10月,路易-拿破崙回到法國,企圖效仿出逃厄爾巴島的伯父,發動政變。他計畫煽動斯特拉斯堡的駐軍,試圖在斯特拉斯堡發動軍隊暴動,反對七月王朝,10月30日,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模仿其伯父的樣子,身穿灰軍裝,頭戴拿破崙式三角帽,打著“鷹旗”(1804年拿破崙稱帝以後以雄鷹作為國璽上的圖案,鷹也就成了拿破崙及拿破崙帝國的一個象徵),在幾個贊成波拿巴主義的老兵和舊軍官的協助下,他竄到斯特拉斯堡駐防軍的兩個炮兵團發表演說,號召士兵推翻路易·菲利浦,擁戴他做國王。這種荒唐滑稽的冒險行徑,受到當頭棒喝,駐軍不但沒有投靠路易-拿破崙,還逮捕了他。僅僅經過幾個小時,叛亂者全被解除武裝。路易-拿破崙·波拿巴被扭進警察局,他的母親隨即向路易-菲利普寫信求情。路易-菲利普本人也不希望公審路易-拿破崙,所以要求政府流放他。法國政府按照國王的要求,將他流放到國外。此後,路易-拿破崙先後去了巴西和美國,最後因為母親病危,於1837年8月回到瑞士。母親病逝後,他通過同謀,在法國出版了10000本題為1836年10月30日所發生的的事件的記載(Relation historique des événements du 30 octobre 1836)的小冊子。路易-菲利普因此要求瑞士把他引渡回法國受審。瑞士以路易-拿破崙是自己的公民和武裝部隊成員為由,拒絕了路易-菲利普的要求,令兩國關係急速惡化。
法國政府開始在汝拉省集結部隊,人數達到25000人。路易-拿破崙為免兩國爆發戰爭,自己離開瑞士,前往英國,此後,他在英格蘭沃里克郡皇家利明頓溫泉克拉倫登廣場(Clarendon Square)住了一年時間。在英國期間,路易·拿破崙出版《拿破崙思想》(1839)等政論文集,宣傳依靠軍隊與天主教會建立強有力的、保護小農土地所有制的政府。在書中,他把拿破崙宣揚為“平民英雄”,是“大革命的真正代表”,藉以抬高自己作為拿破崙繼承人的地位。該書1839年一連出了四版,1840年又在倫敦出了一版。
1840年8月6日,路易-拿破崙利用拿破崙主義盛行的時機,他和50個僱傭兵一起,穿上法國軍裝,以海上旅遊為名租了一艘英國小汽輪,他們乘船前往法國,在濱海布洛涅秘密上岸,準備乘坐火車抵達里爾,像上次政變一樣,煽動當地駐軍,企圖在當地駐軍中再一次發動叛亂。抵達當地里爾後,國家憲兵認出了他,雙方開始交火。最後,路易-拿破崙中彈受傷,再次被捕,並被判終身監禁,囚禁在位於索姆省的堡壘哈姆要塞之中,路易-拿破崙在這裡度過了將近6年的待遇還不錯的囚徒生涯,監禁期間,路易-拿破崙在獄中撰寫《論消滅貧困》,在書中他聲稱自己要成為進步主義的皇帝,推行溫和的經濟政策,他又將自己的思想體系定義為波拿巴主義,把自己打扮成勞動人民利益的捍衛者,1844年,路易-拿破崙的伯父約瑟夫·波拿巴在義大利佛羅倫斯逝世。1846年5月,他喬裝打扮成石匠,嘴裡叼著菸斗,大搖大擺的逃出堡壘。因此,路易-拿破崙的政敵後來以石匠的名字戲稱他為“Badinguet”。路易-拿破崙逃離監獄後,返回了英格蘭的紹斯波特,之後他在英國度過了一年多追風逐蝶的無聊生活,而就在路易-拿破崙返回英國一個月後,路易-拿破崙的父親也逝世了,他因此成為波拿巴家族的絕對繼承人。雖說路易-拿破崙這兩次行動頗具荒誕滑稽的色彩,但他終究因此小有名聲,再加上波拿巴主義在法國民眾中的不斷升溫,路易-拿破崙的聲望也跟著水漲船高。
總統生涯
當選議員
1848年二月革命爆發後,路易-菲利普的七月王朝倒台,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路易-拿破崙在得知二月革命爆發後,他便對他的表妹說:“共和國已經成立,我要控制它。”雖然他的表妹說他“跟往常一樣在幻想”,但路易-拿破崙還是滿懷希望地於2月28日從倫敦返回巴黎,然而他返回法國卻遭到臨時政府的拒絕。臨時政府要求路易-拿破崙立即離開法國,理由是:政府並沒有請他回來,共和國不需要這類“多餘的麻煩”,內心極度失望的路易-拿破崙在公開宣布自己“別無企圖”之後於3月2日再次回到英國。其間他自願加入了特別警察部隊,參與鎮壓憲章運動。同時間,阿爾方斯·德·拉馬丁在法國提出了一個法案,旨在永久禁止昔日王室成員回到法國,但最終被議會否決。同年5月,制憲會議進行補缺選舉,6月,路易-拿破崙並獲選為巴黎、榮納、科西嘉、下舍朗特議員,這一結果引起執行委員會的不安,制憲會議內部也出現了爭論,路易-拿破崙為表明自己的清白純潔,於6月16日“不無強烈遺憾”地差人代交了辭呈,而就在此時,巴黎爆發了工人起義,遭到臨時政府軍的血腥鎮壓。時任臨時政府元首、七月王朝軍官出身的路易-歐仁·卡芬雅克的形象因此嚴重受損。
在路易-拿破崙遞交辭呈後的幾個月中,他依舊以閒暇的姿態帶著他那條愛犬出沒於倫敦的劇場、公園和書店,9月,制憲會議再次舉行補缺選舉,路易-拿破崙再次以高票當選,制憲會議無權拒絕接納這位新議員,否則就將是對普選權的否定,9月24日,路易-拿破崙以議員身份進入巴黎,在議會裡,路易-拿破崙不僅很少開口發言,而且為避免捲入是非還儘量不參加各種投票表決他並沒有在政務上面投入多少精力,也沒有給同僚留下深刻印象。路易-拿破崙大半生都在國外生活,講法文帶有德國口音。
當選總統
1848年10月12日,路易-拿破崙正式宣布參加總統職位的競選,在競選期間,路易-拿破崙向民眾許諾“我以榮譽擔保,四年後交給我繼任者的是穩固了的政權和完好無損的自由”,1848年12月10日,法國舉行總統選舉,提出的候選人共6名,有路易-拿破崙·波拿巴、路易·卡芬雅克、拉馬丁、賴德律·洛蘭、拉斯拜爾和尚加尼埃。在選舉中,路易-拿破崙以重建秩序,創建強力政府,建立社會保障,整理整個社會,重建國家榮譽為宣傳口號,贏得了多方面的支持,波旁王朝遺老、奧爾良王朝成員和舊貴族等君主主義者都支持路易-拿破崙,因為他是一個“比較不差的”候選人,認為他會重建秩序,穩定動盪不安的國家。部分資本家受到路易-拿破崙的進步主義經濟主張所吸引,也和前者一樣支持他,連法國的農民階層也支持他,農民認為他可以和他的伯父拿破崙·波拿巴一樣,重振法國的聲威,穩定動盪不安的局勢。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在總統選舉中取得了壓倒性優勢,以5600000票擊敗了獲得1500000票的卡芬雅克,成功當選為總統,他也成為法國歷史上第一位民選總統,12月20日,路易-拿破崙宣誓就職,當天晚上,在議員們一片“共和國萬歲”的呼喊聲中,路易-拿破崙總統動身前往愛麗舍宮。路易-拿破崙在擔任總統期間,自稱為“王子總統”。
總統任內
路易-拿破崙雖然當選了總統,但是,他上任後要面對一個由君主主義者所操控的議會,這群人視他的管治時期為過渡到復辟時期的橋樑。他上任第一年,施政小心謹慎,任命中間偏右的秩序黨成員為官員,避免和保守派占據的議會發生衝突。路易-拿破崙通過支持教皇重建世俗管治,來拉攏天主教派成員。同時間,他又通過推動教皇進行自由主義改革,來拉攏世俗派,1851年,路易-拿破崙通過了法盧提出的教育法,重建天主教會在教育制度當中的影響力。路易-拿破崙拉攏親信,爭取軍隊支持,解除向秩序黨靠攏的尚加尼埃將軍的職務,從而掌握軍權。
路易-拿破崙總統在掌握軍政實權之後,就向保皇派的內閣和立法議會開刀。他不斷使用政治手段,使內閣經常處於變動狀態;又用修改憲法的辦法,使議會權力削弱。路易-拿破崙遊說議會修改憲法,允許他連任總統,聲稱四年時間不足以讓他完成政治和經濟改革,由君主主義者所操控的議會拒絕了這一要求。1850年,議會通過了一個新的選舉法,限制了普選權,也縮短了總統任期,由四年改為三年。很多低下階層因此被人剝奪了投票資格。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抓住機會,利用低下階層,來消滅政敵,巡遊全國發表演說譴責議會,並聲稱自己是普選權的保護者。
掌握實權
根據1848年憲法第45條規定:總統任期4年,不得連選連任。總統改選的日期,即1852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就要到來,不廢除這條規定,就無法延長總統的權力。 1851年7月,他提出修改憲法,遭到立法議會的抵制。於是,他在11月提議免去內閣各部長之職,恢復曾被立法議會取消的普選權。這一措施,使立法議會在人們眼裡威信掃地,預示著政變即將來臨。經過一個月的準備工作後,路易-拿破崙運用情婦哈麗雅特·霍華德資金,在拿破崙一世登基47周年,即1851年12月2日發動了政變。
1851年12月1日,已經安排好的布告在軍隊的監控下開始上機印刷,12月2日,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終於發動政變,他調動7萬多軍隊,占領巴黎,解散立法議會,逮捕一切反對他的議員,派軍隊占領巴黎各要地和議會大廈,斷絕巴黎與各省的聯絡。12月2日凌晨四點,昨日印好的布告送抵巴黎警察局,6點多鐘,首都巴黎全城貼滿了布告,宣布國民議會和國務會議已被解散,恢復普選,由人民投票決定是否賦予總統以更為持久的權力以及修改憲法的權力。稍後,巴黎無產階級曾築壘反抗,也遭到政府軍的血腥鎮壓,被害者達1000餘人。全國32個省宣布戒嚴,僅巴黎一地的被捕者就有26000多人,社會主義者、民主共和派以及波拿巴的一切政敵,均被驅逐出境。
政變後,他之前的支持者維克多·雨果對他大感失望,決定流亡海外,不斷發表批評他的言論。路易-拿破崙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在1851年12月20日—21日就是否延長總統任期、是否賦予總統制定新憲法的權力問題進行表決公投,結果路易-拿破崙以750萬票對64萬票獲得絕對多數的支持,在1852年1月14日通過了新憲法,該憲法保留了民選議會,重建了普選權,擴大了總統的權力,將全部行政權與立法權授予總統,並將總統任期延長至10年,還授予總統指定下任繼承人的權力,1852年1月20日至21日期間,全國舉行了一次公投,結果顯示92%的投票者都支持新憲法。議會很快就變成了橡皮圖章,形同虛設,實權完全由路易-拿破崙所掌握,他的個人獨裁已經確立,1月22日,路易-拿破崙沒收了奧爾良王朝成員的所有財產。
皇帝生涯
稱帝登基
1852年新憲法通過後不久,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就準備稱帝,他先是在簽名時故意將自己的姓氏“波拿巴”去掉(歷史上只有君主才有資格這樣做),後將總統年薪提高到1200萬法郎,作為帝國象徵的鷹徽鷹旗開始到處頒發到處懸掛,總統的頭像也開始出現在郵票上和貨幣上,9月,恢復帝制的進程開始加快,一方面路易-拿破崙通過各種方式製造出一種全國人民渴望總統稱帝的世紀熱潮,另一方面,他又努力割除建立帝國與對外戰爭之間的關係,1852年10月,路易-拿破崙在波爾多發表了一場宣言式的演說,他講到:“出於懷疑心,某些人覺得帝國就是戰爭。而我要說,帝國就是和平”“我承認,我和皇帝(指他的伯父拿破崙·波拿巴)一樣有許多征服工作要做,我要像他一樣協助分裂的黨派和解,我們有廣闊的荒地需要開發,道路需要開闢,港口需要疏浚,河流需要通航,運河需要竣工,我們的鐵路需要完整,以上就是我要進行的征服。”1852年的11月20日至21日,路易-拿破崙在法國全國就是否恢復帝制這一問題舉行全民表決,結果顯示,有782.4萬票贊成,25.3萬票反對,另有200萬棄權,投票的人中有97%的人都支持路易-拿破崙稱帝。
1852年12月2日,路易-拿破崙在聖克魯宮正式稱帝,根據排序,他在有名無實的拿破崙二世之後,建尊號為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他所建立的帝國稱為“法蘭西帝國”,日後也被稱為“法蘭西第二帝國”。
獨裁帝國
拿破崙三世在1852年—1860年,都在實行獨裁統治,他利用審查制度來阻止反對自己聲音蔓延,操縱各地選舉,剝奪議會實權。拿破崙三世稱帝後,建立一部龐大的軍事官僚的國家機器,供養50萬官僚,50萬軍隊。1852年12月30日,拿破崙三世公布《法蘭西帝國憲法》,根據這一憲法,皇帝成為權力的唯一中心,行政、立法和司法方面的最高和最終決策權均由皇帝壟斷,為了防止革命運動,帝國政府解散工會,封閉進步報刊、禁止一切民主派和共和主義者的活動。天主教會控制了國民教育,農村教士充當密探。普選權雖被保留下來,但選舉活動均由政府操縱。警察恐怖和告密活動籠罩全國,政府將政治犯和罪犯運往各種流放地。拿破崙三世的反對者在1855年4月和1858年1月曾兩次試圖刺殺他,都未獲成功。
拿破崙三世登基後,就開始物色妻子,以為他誕下合法子嗣。歐洲大部分王室都不願意和又一次暴發戶的波拿巴家族聯婚。他曾經試探瑞典的卡羅拉郡主(Prinsessa Carola av Sveriges)和霍恩洛厄-朗根堡的阿德爾海德公主(Prinzessin Adelheid zu Hohenlohe-Langenburg),但是,遭到了對方的斷然拒絕。拿破崙唯有降低要求,最後選了有蘇格蘭血統的西班牙女貴族歐仁妮·德·蒙提荷(歐仁妮皇后)(Eugénie de Montijo)為妻。幾年後,歐仁妮就為他誕下了皇太子拿破崙·歐仁(小路易·拿破崙或拿破崙四世)。
自由帝國
擴大立法機構權力
1860年之後,拿破崙開始對反對派讓步。他允許議會自由舉行辯論,出版會議記錄,放寬審查制度,更在1869年任命自由派成員埃米爾·奧利維耶(Émile Ollivier)為首相。歷史學家稱這段時期為“自由帝國”時期。拿破崙作出讓步的原因是,他的人氣開始下降。而他人氣下降的原因是,他不但對義大利發動了戰爭,而且和英國簽署了商業條約。他想重振議會,扶植一個政黨,並通過這個政黨,間接地進行管治。兩大政治陣型都視之為擴大權力的良機。拿破崙進行大規模工程,推行野心勃勃的外交政策,令法國政府迅速負上巨額債務。政府赤字高達10000000法郎,負債接近1000000000法郎。拿破崙雖然掌有財政實權,但卻沒有能力處理財政事務。他要重振商界信心,將部分責任交給議會。拿破崙因此放棄了議會休會期間自由舉債的權力,同意預算案應該逐項逐項投票表決。不過,他保留了逐項逐項修改預算案的權力,以免財政大權完全落入議員掌中。此舉激怒了不少議員。各種各樣的反對派組成了一個政治聯盟,成員包括不滿教皇政策的天主教徒、正統主義者、奧爾良主義者、保護主義者和部分共和主義者。外交政策遭到失敗進一步破壞了拿破崙的地位。
社會及經濟政策
拿破崙三世希望他能留下一個開明社會工程師的形象,在他在位期間,法國產業迅速現代化。法國在這一時期所進行的工業化發展,對商人和勞工來說都是相當有吸引力的。工程人員依照奧斯曼男爵的計畫,改造巴黎,拆除貧民窟,拓寬道路,興建多條林蔭大道,林蔭路兩側的建築必須是統一高度、相似的風格;鋪設完善的下水道系統,並在橫穿巴黎的塞納河上建築多座橋樑,巴黎煤氣燈的使用更加普及,主要街道在夜晚都有照明設施,勞動工人遷居市郊,在當地工廠出售勞動力,巴黎由原來的12個區增至20個區,政府在巴黎東西兩側興建森林公園,還在市內修建時尚的跑道,供市民消遣鍛鍊使用。信仰聖西門主義的人是拿破崙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他們稱拿破崙為“社會主義皇帝”。聖西門主義者當時設立了一種新式儲蓄機構,信貸動產,向公眾出售股份,並將得來的資金用於產業投資之上,使經濟快速發展。
第二帝國時期,是法國第一個將“經濟目標清楚地擺在第一位”的時期。拿破崙促進自由貿易,降低貸款利息,進行基礎建設,以確保國內經濟繁榮發展。他和奧斯曼男爵、佩爾西尼公爵(Duc de Persigny)一樣,認為赤字所造成的的負面影響,將會被後來所產生的效益抵消。拿破崙致力於打破貿易壁壘,這在法國歷史上是少有的。
上述政策為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的淘金熱增加了歐洲的貨幣供應。復辟時期大量出生的人開始成年促進了第二帝國的早期經濟。貨幣供應增加,物價穩定上升,吸引了公司進行資本投資。全國鐵路長度在19世紀50年代,由3000公里延長到16000公里,提高了礦井和工廠的生產效率。55條小型鐵路合併為六條大型鐵路。在海上運輸方面,新式鐵制蒸汽船取代了傳統的木製帆船。蘇伊士運河也在斐迪南·德·雷賽布的主持之下,由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建成,開始了全球航運貿易的新篇章。
阿爾及利亞政策
19世紀30年代,阿爾及利亞開始接受法國統治。拿破崙和之前的政府首腦相比,對阿爾及利亞土著更加有同情心。他遏制了歐洲人遷往內陸的浪潮,將他們的居住區域,限定在海岸地帶之內。拿破崙又釋放了當地叛軍的首領阿卜杜拉·卡迪爾,並且向他每年發放一筆150000法郎的養老金。他準許穆斯林教徒以理論上平等的地位參軍,加入政府機構,移民法國。穆斯林教徒甚至可以擁有公民權,不過這樣做要遵守法國民法,不承認伊斯蘭教法法庭。一些憤怒的穆斯林教徒將他的做法解讀為,取得公民權,需要放棄信仰。
拿破崙最有影響力的阿爾及利亞政策是改變土地產權制度。這一做法表面是出於好意,但實際上破壞了當地傳統的土地管理制度,奪走了很多土著的土地。他放棄了國家對部落土地的產權,支持政府在三代人之內,將部落產權拆解為個人產權。大部分被劃為公共產權的土地,都被移民占用,而當地的法國官員又傾向於這些移民,這破壞了拿破崙的政策。法國官員任命部落首領,最重視的是親法程度,而不是影響力。不少部落首領上任後立即出售了部落的土地。
外交政策
拿破崙在1852年波爾多發表的演說中聲稱“帝國,意味著和平”,表明法國不會為了擴張領土而進攻他國,釋除了他國的疑慮。不過,他也表示,他決心推行強硬的外交政策,為法國帶來力量和榮譽。同時間,他還對其他列強發出警告,聲稱他不會容忍他們威脅法國的鄰國。拿破崙也是“民族主義政策”的推動者,希望自己協助其他地區的民族主義者,合併小國,建立一個個統一的民族國家。不過,他這樣做沒有考慮到法國的利益。在這一點上,他受到伯父的影響。在聖赫倫那回憶錄當中,拿破崙一世就表達過建立統一的義大利,和歐洲統合的願望。上述因素令拿破崙三世採取了風險極高的外交策略。不過,當中仍然有一些務實的成分。
英法關係
拿破崙在位期間,英法關係並不緊密。在1846年至1865年間,先後擔任過外務大臣和首相的巴麥尊勳爵力圖維持歐洲均勢。因此,英國甚少與法國合作。英國維多利亞女王1855年訪同法國,受到拿破崙三世極為隆重的迎接和款待。
1859年,英國曾擔心法國入侵英國,巴麥尊勳爵沒有在美國內戰當中支持採取攻擊姿態的拿破崙。
克里米亞戰爭
亞洲擴張
在東亞方面,拿破崙向建立印度支那殖民地邁出了第一步。1858年,他批准查理·里戈爾·德·讓烏伊利率領艦隊遠征大南(越南),目的是為受到迫害的法國傳教士作出報復,以及迫使當地政府接受法國影響。拿破崙認為,法國如果不在東亞建立影響力,最終就會淪為二流國家。而且,法國人肩負著傳播文明的使命。
1861年,法軍全面進攻安南。1862年,戰爭結束,大南被迫將三個南部省份割讓給法國,法國人稱這一地區為交趾支那。大南同時開放三個通商口岸,允許法國戰艦自由出入高棉水域,給予法國傳教士行動自由,並且賠償法國軍費。但是,法國並沒有介入東京爆發的越南裔基督教徒起義,任由當地政府鎮壓起義者,導致上千名基督徒被人殺害,引起了傳教士的不滿。
在中國方面,法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當中,與英國聯手進軍北京。中國被迫在貿易權利方面,作出更多讓步,同時準許西方船隻駛入長江、給予基督徒平等地位、向英法交出巨額賠款。法國介入越南事務,為法國提供了對華施加影響力的平台。華南最終成為法國的勢力範圍。
1866年,朝鮮王朝處決多名法國傳教士。為了懲罰朝鮮,駐華法國外交官,在未經巴黎批准的情況下,派出海軍武裝介入當地事務,卻遭到了失敗,結果,法國的影響力在當地下降。1867年,法國向德川幕府派出軍事代表團,以協助幕府推行軍事改革。
法意關係
拿破崙擔任總統時,曾派出軍隊遠征羅馬,推翻羅馬共和國,恢復教皇管治。此舉為他贏得了天主教徒的支持。然而,國會卻認為他的行動違反了憲法第五章,準備彈劾拿破崙。天主教徒雖然支持他介入義大利事務,但是,卻不支持他本人,他們一直希望有朝一日正統的波旁王朝能夠重登王位,所以,他們也藉機削弱他的政治地位。對拿破崙而言十分幸運的是,彈劾案最終未能通過。
拿破崙一面滿足國內反動勢力,一面支持義大利民族主義勢力。他派出使節與朱塞佩·馬志尼進行談判。“未來皇帝在一開始,就面對重重困難;他不想冒犯法國的天主教徒”但又支持“義大利的革命黨人-這是兩個相互矛盾的目標”。拿破崙支持義大利民族主義者的現實原因是,他想迫使奧地利交出倫巴第和威尼斯。他反感奧地利,奧地利在他眼中代表著反動主義、正統主義,是歐洲民族自決的障礙。拿破崙支持義大利民族主義者,既滿足了自己,也滿足了國內的自由派和左派。但是,他又在同一時間內,支持教皇,以維持保守派和天主教徒對自己的支持。由此可見,他的義大利政策是矛盾重重的。
1859年4月,拿破崙和薩丁尼亞王國首相加富爾伯爵達成秘密協定:法國以得到薩伏伊和尼斯為條件,幫助撒丁尼亞將奧地利勢力逐出亞平寧半島,統一義大利。同年,他向奧地利發動戰爭,在馬真塔戰役和索爾弗利諾戰役中擊敗了奧軍,結果,奧地利向薩丁尼亞割讓倫巴第地區。就在此時,拿破崙決定不再介入義大利事務。此舉為時已晚,不能阻擋義大利統一的步伐。他幫助薩丁尼亞的舉動,令國內的天主教徒開始反對他。拿破崙企圖通過駐兵羅馬來糾正這一錯誤。但這一錯誤已經無法挽回,他此後也不再推行傾向於天主教徒的政策,他甚至在1863年,任命維克多·杜爾偉為教育部長,使教育制度世俗化。法國駐軍在普法戰爭爆發時,撤離羅馬。
美洲計畫
拿破崙三世制定了一個美洲計畫,計畫的重點有三個,第一個是承認美利堅聯盟國,並且與之結盟。第二個是介入拉丁美洲事務,在當地建立君主制國家,並且增加與拉丁美洲的貿易來往。第三個是控制墨西哥,建立以馬西米連諾一世為首的墨西哥帝國,當作拉丁美洲和聯盟國之間的緩衝國。
入侵墨西哥
法國軍事介入墨西哥是拿破崙推行冒險主義外交政策的例子之一。他以墨西哥欠下外交債務為由,介入墨西哥事務,企圖在北美建立一個君主制國家。這一計畫得到了反對世俗化的墨西哥保守派支持。以門羅主義為宗旨的美國,因為身陷內戰,無力理會外務。拿破崙希望聯盟國最終能夠勝出內戰,並且認為,得勝的聯盟國會接受墨西哥新政府。
實現這一計畫,障礙重重。1862年5月5日,法國軍隊在普埃布拉戰役,被武器落後的墨西哥軍隊擊敗。這是法國軍隊在滑鐵盧戰役以後第一次戰敗。全世界為之震驚,鼓舞了墨西哥人繼續作戰。在往後五年里,墨西哥人一直在進行游擊戰。
1863年,拿破崙在墨西哥保守派的支持下,將一個哈布斯堡王朝成員扶上皇位,是為馬西米連諾一世。共和派在法國軍隊的進攻之下,被迫撤出城市,在鄉間繼續進行抵抗活動。
1865年,美國內戰結束,聯邦取勝。美國政府作出實際行動,支持反抗軍,除了向他們提供武器之外,美國政府還派遣戰艦到墨西哥海域設立封鎖線,以防法國駐軍得到支援。持續不斷的游擊戰對法軍造成的損失不斷擴大。美國威脅法國,要求法國撤兵,否則軍事介入墨西哥。拿破崙因此在1866年撤兵。共和派在次年就推翻了馬西米連諾一世,並且在同年6月19日處決了皇帝。在此之前,拿破崙曾勸吁馬西米連諾,請求他離開墨西哥,但遭到後者拒絕。軍事介入失敗,馬西米連諾遇害,令拿破崙蒙羞,遭到全歐洲批評。不過,書信顯示,利奧波德和拿破崙早就警告過馬西米連諾,不要依賴歐洲的勢力。歐仁妮皇后也因為插手朝政的原因,被人批評。
拿破崙和歐仁妮皇后在杜伊勒里宮會見了墨西哥皇后比利時的夏洛特(Charlotte de Belgique)。夏洛特請求拿破崙提供支援,遭到拒絕。她隨後患上了精神疾病。
法美關係
19世紀60年代初,拿破崙三世的計畫已經基本實現,兵敗滑鐵盧的恥辱已經消除,法國再度成為歐洲大陸的軍事強權。
拿破崙在美國內戰初期,支持美利堅聯盟國。聯邦警告他,他如果承認聯盟國,聯邦就向他宣戰。拿破崙沒有因此而讓步,相反,他繼續慢慢傾向聯盟,因為聯邦對聯盟的封鎖,已經重創了法國的紡織業。1862年,拿破崙私底下會見了聯盟的外交官員,令後者有了希望。然而,他卻不敢在沒有英國支持的情況下,獨自承認聯盟。聯盟官員最終意識到外國不可能介入內戰。1863年,聯盟以英法使節勸吁其國民不要入伍為由,驅逐了英法使節。
法普關係
對拿破崙來說,更加危險的威脅迫在眉睫。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地位,在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大勝奧地利之後,開始動搖。他年輕時加入過燒炭黨,之前又幫助過薩丁尼亞王國,所以,他不能在戰爭中和奧地利結盟,結果,普魯士成為了法國的最大威脅。他在戰爭爆發之前,向奧托·馮·俾斯麥承諾會保持中立的原因是,他以為會有人調停戰爭,又或者是奧地利會勝出。拿破崙也沒有藉機要求普魯士接受法國擴張領土。他只要求普魯士在戰後接受法國吞併比利時和盧森堡。法國一無所獲,普魯士卻不斷壯大。部分歷史學家認為,拿破崙此時的健康狀況較差,因此無法作出決策。
1867年,拿破崙企圖通過購買盧森堡來改正錯誤,普魯士隨即以武力威脅法國放棄計畫。盧森堡危機(Crise luxembourgeoise)最終以法國簽署倫敦條約(Traité de Londres),放棄盧森堡主權結束。
普法戰爭
外交戰略失誤,最終使拿破崙三世付出代價。1870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堂兄霍亨索倫親王利奧波德有意登上西班牙王位。拿破崙三世不想腹背受敵,要求利奧波德打消念頭。威廉一世見局勢緊張,便公開表示,不再支持堂兄為王。拿破崙隨後要求霍亨索倫王朝首長威廉一世保證,不會有其他霍亨索倫王朝成員登上西班牙王位,其無禮態度,令威廉一世驚訝。威廉一世在會見法國大使後,寫了一篇內容宛轉的電報,拒絕了拿破崙的要求。但是,俾斯麥為了激怒拿破崙,修改了電報的措辭,令法國輿論譁然,普法戰爭因此爆發。
拿破崙三世和法國將軍在開戰之時,都有大獲全勝的信心。但拿破崙三世犯下了一個至關重要的錯誤,那就是將組織混亂的軍隊的指揮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也沒有指揮大規模軍事行動的經驗,精神也經常出現問題。
1870年7月底,連騎馬都已困難的拿破崙三世帶領一批廚師、僕役、侍從以及14 歲的皇太子親臨菜茵前線。除8月初取得一點微不足道的小勝之外,法軍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接連敗北,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普軍長驅直入。前線軍官認為病痛纏身的拿破崙三世留在戰場是個負擔,因此要求他返回巴黎,但已擔任攝政的皇后歐仁妮拒絕這一建議。拿破崙三世既不肯回到巴黎,也不肯交出兵權。皇帝為此對周圍的人說:“事實上人們在趕我走。人們不願我留在軍中,人們不願我呆在巴黎。”9月1日,與麥克馬洪一同被圍困在色當的拿破崙三世決定豎起白旗,9月2日,拿破崙在色當會戰中被普魯士軍隊俘虜,拿破崙三世與普方簽訂了投降書。隨後他給皇后寫了一封再次體現其個人風格的信:“我簡直寧肯死,也不想目睹如此災難性的投降,然而在目前情況下,這是使6萬人免遭屠殺的惟一辦法。”不過,拿破崙三世是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帶著色當守軍投降的,在其投降之後,普法戰爭繼續進行。9月3日,皇帝在色當投降的訊息傳到巴黎,一群共和派人士立即行動起來。9月4日,共和派在巴黎市政廳成立臨時國防政府,其名義首腦是特羅胥,但掌握實權的是甘必大。眼見大勢已去的攝政皇后歐仁妮就在一位美國牙醫的幫助下逃出巴黎,不久之後便到了英國。第二帝國就此滅亡,君主政體在法國也就從此絕跡。戰爭為法國帶來了災難,卻為德意志地區帶來了一個統一的國家。德意志帝國成立後,迅速取代了法國陸上強權的地位。
晚年
法國已經宣布共和,拿破崙三世已經無名無權無勢。從1870年9月投降之後的6個多月時間裡,拿破崙三世被軟禁在德意志西部的卡塞爾,在比較寬鬆的環境中,他又重操舊業寫起了政論文章,他曾寫道:不用一年,甚至不用6個月,“法國將出現可怕的事,人們會予以鎮壓,予以懲罰”。期間拿破崙三世還會見了德國宰相俾斯麥,1871年3月,拿破崙三世被德意志帝國釋放,監禁結束後的拿破崙三世流亡英國並在這裡與家人團聚。隨後拿破崙三世在英國奇斯爾赫斯特卡姆登宮渡過餘生,在英國期間,拿破崙三世曾前往一些學校、工廠、軍營以及貧民區參觀考察,而且他還對高科技再次產生興趣,他設計出一種節能火爐,使燃料可以節省一半。讓拿破崙三世感到慰藉的是,原先盼望他早點死的皇后歐仁妮與他恢復了有如新婚初期的那種親密關係,歐仁妮曾說:“榮華已成過去,使我們分開的東西都不存在了”,“前途越是暗淡,就越需要互相支持。”
1873年1月9日,拿破崙三世在兩次不成功的膀胱結石手術之後去世,其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仍是圍繞著那一讓他羞辱難當的色當投降:“我們在色當不是怕死鬼。”
政績
政治
確立全民選票的制度
經濟
工業:鼓勵發展工業
交通:建立法國南北和東西向的鐵路系統,開闢運河及港口
金融:成立法國兩大中央銀行“土地信貸銀行”及“動產信貸銀行”,以及在巴黎和各省成立土地銀行
農業:政府積極為農民發展葡萄園和小麥場,農會的數目增加
建設:在奧斯曼男爵的策劃下,重新發展巴黎
社會
透過支持公共工程解決失業問題,並保障老年人和病弱人士的生活
拿破崙特別重視拉攏工人階級,工人亦得可享受假期、意外和老齡津貼
工人組織獲得合法地位
拿破崙三世亦重視提升天主教的地位
強化教士對法國的大學和公立學校的操控
1867年法國巴黎舉行世博會(1867年巴黎世博會)
外交目標
重建法國在歐洲以至海外的民族光榮,支持其他地區的民族主義運動,如支持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義大利的獨立運動,在海外尋求擴大天主教會的利益,爭取英國的友誼及合作
拿破崙三世在不觸怒英國的前提下進行殖民擴張,以避免再次犯上拿破崙一世及法蘭西第一帝國的錯誤,他曾對阿爾及利亞採取軍事管制及派員到非洲塞內加爾進行統治及開發,使法國勢力深入非洲內陸。在1850年拿破崙三世又支持建築蘇伊士運河,為法國擴張至埃及和拓展至亞洲的貿易鋪路。
此外法國亦積極在遠東擴張,為傳教士和商人開路,比如支持日本的德川幕府,暗中對美國及英國在日本的影響加以抵消,又和英國聯手向中國宣戰,以獲取在中國的特權。更聯合英國向俄國宣戰,引起克里米亞戰爭,成功打敗俄國,以天主教鬥士自居,得到天主教會的支持,取代奧地利帝國成為維護歐洲天主教權威的最大政治力量。更在巴黎和會中充當調停人的角色,主導巴爾幹地區的秩序;成功重建法國在地中海東部及愛琴海沿岸的勢力。
私人生活
拿破崙三世一直都是一名花花公子,他這樣描述自己的行為:“主動出擊的通常是男人。我卻不然,我一般都是防禦那一方,而且經常投降。”他的情婦為數不少。拿破崙的社交秘書在他在位期間,經常安排他喜歡的女子與他幽會。他的風流事令他無法集中注意力,處理國務,也損害了他與妻子的關係,甚至損害了他在歐洲其他王室當中的形象。曾與拿破崙三世傳出緋聞的女子有:瑪蒂爾德·波拿巴(Mathilde Bonaparte)、瑪利亞·安娜·希斯(Maria Anna Schieß)、亞歷山德娜·埃莉諾·韋爾若(Alexandrine Éléonore Vergeot)、伊利莎·雷切爾·菲利克斯(Élisa Rachel Félix)、哈麗雅特·霍華德(Harriet Howard)、瑪麗-安娜·瓦萊夫斯卡(Marie-Anne Waleska)、朱斯蒂娜·瑪麗·拉·包法利(Justine Marie Le Boeuf)。歐仁妮在親友的建議下,在婚前限制了拿破崙。他婚後不久,就再度沾花惹草。拿破崙三世與歐仁妮皇后有一個兒子,即路易·拿破崙(拿破崙四世),由於拿破崙三世生性風流,他還擁有眾多私生子女,拿破崙三世的私生子女包括:尤金·布雷(1843年~1910年)、亞歷山大·布雷(1845年~1882年)、夏爾·勒布弗(1864年~1941年)、亞瑟·Hugenschmidt(1862年~1929年)、喬治·費度(1862年~1921年)、布納文圖·卡爾(1839年~1921年)等。
拿破崙四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出現各種疾病,包括腎病、膀胱結石、慢性膀胱病、前列腺炎、關節炎、痛風和肥胖。
軼事
拿破崙三世據說是一個菸癮很大的人,每天至少要抽掉50根香菸(不包括雪茄在內)。在之後的第三共和國時期,民間給他取了第二個綽號“香菸男”。
人物評價
拿破崙三世知名的主要原因是,他對外推行積極主動的外交政策。他企圖消除歐洲協調對法國的制約,在歐洲範圍內,重建法國的影響力,在世界範圍內,建立法蘭西殖民帝國。拿破崙三世反對各國在維也納會議上制定的反動主義政策,支持民族主義,是一位廣受歡迎的君主。在近東方面,他聯同英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擊敗俄國,重建了法國在累范特地區的影響力,為法國取得了馬龍尼基督徒保護者的稱號。同時間,拿破崙三世在羅馬部署部隊,防範義大利吞併教皇國。後來他又擊敗了進犯教皇國的義大利志願軍上述舉動為他贏得了國內天主教徒的支持。
在遠東方面,拿破崙三世在印度支那和新喀里多尼亞建立了法國殖民地。他又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起義之中,維護了法國在華利益。不過,由拿破崙三世所發動的對朝戰役,和他所派出的佐幕軍事代表團一樣,都遭到了失敗。他在墨西哥進行的軍事干涉,也在墨西哥人的反抗和美國的外交壓力之下,被迫結束。
在內政方面,拿破崙三世試圖在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間取得平衡。不過,他一直在穩步推進改革。拿破崙三世在位期間,法國經濟繁榮,產業開始現代化。他下令對巴黎進行大幅度改造,為現代城市塑造了輪廓。
與俾斯麥按部就班策劃三次王朝戰爭的進程相配合,拿破崙三世在歐洲四處放火,到處得罪其他大國,無形中幫助德國的統一減少了阻力;當俾斯麥集中國家力量於一個確定的國家戰略目標——德國統一時,拿破崙三世卻跑全世界去消耗法國的國力,坐視普魯士在法國的眼皮底下由弱轉強而無動於衷。離法國本土越遠,拿破崙三世就越敢冒險,離法國本土越近,他反而極度的謹小慎微。
拿破崙三世在歐洲對針對東方的俄國和奧地利開戰的時候,在歐洲以外的地區也大打出手,亞洲把越南變成第二帝國的殖民地,入侵了高棉和暹羅,夥同英國參與第二次鴉片戰爭,還入侵了敘利亞;在非洲完成了對阿爾及利亞的全面征服,侵入了塞內加爾,再次進入埃及並開鑿了蘇伊士運河;在美洲進行了墨西哥的冒險、與英國勾結干涉美國內戰。
雖然拿破崙三世在很多地區毫不猶豫地使用武力,也並非沒有收穫,問題在於,法國沒有能夠把這些收穫轉化為在歐洲大陸的優勢,而且法國很多戰略冒險最後不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克里米亞戰爭、反奧戰爭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就是勞而無功(墨西哥冒險、干涉美國內戰),最後一次冒險普法戰爭則導致了第二帝國的滅亡和割地賠款。正如戴高樂將軍所總結的,“法國所取得的勝利總是一時的輝煌,而遭受的災難卻是永久性的。”
拿破崙三世年輕的時候加入過義大利的“燒炭黨”,他對這一經歷念念不忘。甫一掌權,便宣稱“法意兩國是爭取崇高事業的戰友”,因此採取了支持義大利統一的非常行動。這一舉動不管是出於個人信念、歷史恩怨或者家族情感,都嚴重違背法國的地緣政治利益,這使得法國又出現一個統一與強大的鄰國,使得法國傳統的擴張路線受阻。
雖然法意兩國在人種和文化上有親緣關係,但只要看看本是同根生的奧地利和普魯士之間是如何長期爭鬥的,拿破崙三世便應該明白他的舉動純屬浪漫主義,而且義大利未見得拿破崙三世有何感激,並未對法國做出何種回報。對此,俾斯麥早就指出,“且不可為了感情而結盟,因為我方所作的犧牲將被視為一種對崇高事業理所應當的奉獻”。
拿破崙三世與俄國開戰是為了打破維也納體系,結束法國的孤立和為第一帝國報仇雪恨。但實際上法國在黑海地區的利益幾乎可以忽略,《巴黎條約》中禁止俄國擁有黑海艦隊這純粹是為英國的戰略利益服務,而法國作為條約的簽字國卻對此承擔了長期的、額外的戰略負擔。英國把法國推向了對抗俄國的第一線而在外交上動彈不得(拿破崙三世的恐英症和虛榮心也不允許他廢棄該條約),導致俄國對法國的敵視和對普魯士的親近,導致了法俄無法聯手反對德國統一的結果。
對比之下,雖然拿破崙三世一直奉行反奧政策,處處打擊奧地利的利益,但奧地利作為一個保守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古老帝國,能夠判明對本國的最大威脅在於普魯士,因此對法外交方面並未孜孜於報復。在普法戰爭前,還一度考慮與法國結盟反對普魯士。最後兩國並未正式結盟,其原因是奧地利人希望看到法軍初步獲勝後再來勝利會師。
維也納體系是保守主義的正統君主國家的外交框架,反對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這兩大法國大革命釋放出來的顛覆性的力量,而拿破崙三世正是這兩種思潮的弄潮兒。雖然是時代的弄潮兒,但拿破崙三世清楚當時法國本身的國力和大國間的力量對比不足以支撐在歐洲大陸上再來一場拿破崙大征服,他也自知沒有拿破崙一世那樣的政治和軍事才華。因此他總是推行一種投機取巧(在歐洲以外一貫依附於英國)和譁眾取寵(煽動國內的民意)的辦法來搞外交投機和軍事冒險,一遇到掌握不了的困難便溜之大吉(在義大利和墨西哥)。
拿破崙三世也與叔父一樣深以非正統王室出身為憾事,由於缺乏那種世襲王族與生俱來的自信心與合法性,因此傾向於把迎合民意作為自身合法性的來源,而且從第二帝國的體制和歷次全民公決的結果來看,他的統治的確有民意基礎,他代表了現代政治家的風格。但外交和軍事都屬於國家戰略的範疇,並不能依照民意的支持率來制定。從普法戰爭的最後失敗來看,拿破崙三世的確屬於那種順應潮流而不能駕馭潮流的政治人物,他自己沒有更高明的思想,因此就只能人云亦云,喜怒哀樂全被外力操縱了。
普法戰爭前,拿破崙三世在常規的外交賭局中輸得一乾二淨,便希望在一場軍事大冒險中連本帶利全部撈回,這是他最大的失敗之處。實際上當時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優勢雖然打了折扣,但並非不可挽回,更沒有處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犯不著去打一場毫無準備,不計後果的戰爭。拿破崙三世在發動戰爭之前根本就沒有政治——他的外交努力已經全部失敗了,因此在發動戰爭後也沒有政治——無法通過外交斡旋而停戰,最終必然導致不勝利,就滅亡的結局。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亡,他連東山再起,捲土重來的機會都沒有,可以說是一蹶不振,一敗塗地了。
總而言之,拿破崙三世作為一個以軍事政變上台,靠軍事冒險維持,迎合民意而不能駕馭民意,始終缺乏自信心、安全感與合法性的領袖人物,他在歐洲和全世界採取冒險政策和在德國統一問題上遭受最終的失敗的確有其歷史的必然。
雖然說第二帝國的歷史是從1852年12月2日拿破崙三世戴上皇冠之時算起的,但是體現帝國特徵的政治統治模式在1851年12月2日政變之後就已逐步形成,因此,第二帝國與第二共和國是緊密糾纏在一起的。使得這兩個時段更加難以分舍的是,共和國和帝國的主宰均是同一個人,不論他是被稱作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總統還是被稱作拿破崙三世皇帝,其統治風格是一脈相承的。如果說拿破崙三世在稱帝以前就以“怪異“出名的話,那么,在稱帝之後,這一形象也很難說有根本的變變化,與他有過接觸的人仍幾乎不約而同地將之視為不可理解,難以琢磨的“怪人”。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對這位拿破崙三世的印象是:他“根本不像一個法國人,而且其程度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法國本國人對這位經常沉默不語的皇帝也感到迷惑不解,拿破崙三世也因此獲得一個綽號“斯芬克斯”。不太恭敬的一些法國人仍一以貫之地對他進行一些不太恭敬的描繪:做了皇帝的拿破崙三世除了逐漸發胖、日益衰老之外,照樣還是一個矮子(167厘米),短腿寬肩,長胖臉,高鼻子,小眼睛,而且還是“一臉的俗氣”。他的一些親戚也直言不諱地認為,拿破崙三世與他的母親奧坦絲以及外祖母約瑟芬一樣熱衷於“追求享樂和情愛”,“既朝三暮四,又溫柔多情”,而拿破崙三世自己則認為這只是“小小的消遣”。當然也有一些人還是能夠發現這位皇帝具有某些可愛之處:他雖然長相醜陋,但卻討人喜歡;他親切、大度、靈敏,既不受人約束,又不妨礙他人,總之是個和藹可親的“老好人”。且不論拿破崙三世的個人形象究竟如何,一個不容更改的基本事實是: 歷時近18 年的第二帝國是由他一手創立的,在他的統治下,法國的政局經歷了一段難得的相對穩定時期(儘管挨過時人與後人不少的詛咒),法國的經濟也出現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騰飛。也正因如此,第二帝國的歷史才顯得如此令人人迷、讓人回味。
後世影響
改造巴黎,是拿破崙三世對後世的其中一個重要影響。這一計畫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避免未來可能出現的叛軍,利用巴黎狹小、古舊的街道,設定路障,挑戰政府,但這不是他改造巴黎的主要原因。他提出這一計畫,是為了現代化巴黎。拿破崙希望能通過以下措施,提升巴黎的衛生狀況和生活質量:建造一個現代化的污水處理系統,改善衛生;設計出一種新的住宅,以容納更多居民;在全市興建公園。他在全市興建了三個大型公園,以免基層市民在星期日,只能去酒館渡日。拿破崙拆除了大量建築,並且以寬敞的大道,代替蜿蜒的小巷。這個由奧斯曼男爵主持的計畫,最終使巴黎成為了一個由林蔭大道和綠地公園組成的城市。
普羅斯佩·梅里美、維歐勒·勒·杜克在拿破崙三世的支持之下,修復了眾多在大革命期間遭到破壞的著名中古建築。當中包括:巴黎聖母院、聖彌額爾山、卡爾卡松、韋茲萊隱修院。
共和時期的法國人,只會記得拿破崙在位期間的獨裁作風,不會像今天的學者一樣,記得他在位期間,法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他流亡英國時,對當地的工業革命印象深刻,所以當政後,專注於發展國家經濟。拿破崙是第一個將經濟放在頭位的管治者。
拿破崙熱衷於改變世界政治地圖,會為達到目標鋌而走險。他奉行的軍事冒險主義,不但給予了歐洲協調致命一擊,也促進了法國軍事武器改良。法國陸軍在1853年設計的一款革命性野戰火炮,別名就是皇帝之炮。
拿破崙三世的名聲遠不如他的伯父那樣高。維克多·雨果將他描繪為一個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 - “渺小的拿破崙”(Napoléon le Petit),和他的伯父 - 軍事、政治的天才“偉大的拿破崙”(Napoléon le Grand)形成對比。雨果對他的評論,使人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無法公正地評定他的功過。卡爾·馬克思也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Der achtzehnte Brumaire des Louis Bonaparte)當中諷刺拿破崙三世:“黑格爾在某個地方說過,一切偉大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出現兩次。他忘記補充一點:第一次是作為悲劇出現,第二次是作為笑劇出現。”拿破崙三世經常被人看成一個專制獨裁,卻沒有能力的領袖,在海外進行軍事冒險,最終為法國帶來災難。
歷史學家強調,他關注基層人民。拿破崙的著作“消滅貧窮”在1848年的大選中,為他贏得了工人的支持。他在位期間,致力於改善基層的工作環境,為此,他違反了正統的自由放任,運用國家資源和影響力來達到目的。除此之外,拿破崙還在1864年,不顧大商企的反對,賦予工人罷工權。
著作
拿破崙三世一生愛好寫作,而且涉獵的內容五花八門。在成為總統和皇帝之前的十幾年間是其寫作生涯的高產時期,其作品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軍事類1834年,20餘歲的路易·拿破崙就為瑞士士兵編寫出一本《炮兵教程》;在被囚阿姆要塞期間,他又寫成了《關於炮兵過去和未來的研究》一書的前兩卷,後於1846年和1851年出版。二是政論類:1839年,他發表了追憶和頌揚其伯父拿破崙·波拿巴的小冊子《拿破崙思想》,短短几個月之內,該書便再版3次並被譯為6種文字;1841年,路易·拿破崙寫成了《歷史片段:1688年和1830年》一書,書中對七月王朝進行了批判。三是社會問題類:這類著作有兩部,即《食糖問題剖析》(1842年)和《消滅貧困》(1844年),正是有了這類著作,路易·拿破崙成了社會主義的“運親”。關於自己的寫作動機,拿破崙三世並不避諱,在1842年6月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拿破崙三世曾明確表示:寫那些軍事著作雖“感到力不從心”,但“這是為了獲得軍內一些支持,也是為了證明雖然我不指揮,至少我擁有指揮所需的知識”;寫那些政論性著作,“既表達了我們派別的政治思想,又證明我不只是一個驃騎兵冒險家”。除此之外,拿破崙三世還寫過一系列文章,包括有關電磁學的科學文章,有關蘇格蘭國王斯圖亞特的歷史文章和討論建造尼加拉瓜運河的可行性的學術文章,包括《政治沉思錄》、《拿破崙思想》、《論消滅貧困》等。
主政之後的忙碌曾一度使得拿破崙三世無暇動筆,但從1860年起,他又恢復了對學術研究的興趣。青年時代他曾準備研究查理大帝但未果,而這一次他最終選定了另一位同樣具有強烈象徵意義的歷史巨人凱撒大帝。為完成這一工作,他專門成立一個輔助班子為他查找安料,潤色文筆以及校對清樣。1865年和1866年,兩卷本《愷撒生平》隆重出版並被譯為多種外國文字,然後又分寄給學術界知名人士。拿破崙三世在書中用尤里烏斯·愷撒比喻自己和伯父,雖然說這部書明顯是在借愷撒之名為拿破崙一世歌功頌德,但西方學術界一般認為,此書從學術水平上來說“似乎不是一部低劣作品”。在帝國末年,拿破崙三世還計畫為一家報紙撰寫連載小說並已擬訂了小說提綱,其主題是:一位食品雜貨商於1847年去了美洲,在那裡,他聽到的全是有關法國如何如何不好的傳言;1868年,此人重返法國,他對眼前的景象極為驚訝:物質的進步翻天覆地,有益的改革層出不窮;由此他得出結論:這20年的法國絕不是在原地踏步,法國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不過,皇帝的這部針對反對派批評的“抗議”小說最終並未完成。此外,拿破崙三世對其他一些領域也有著一定興趣,在阿姆監獄時,他曾做過多種物理和化學試驗:1867年萬國博覽會前,拿破崙三世還親手製作了一個廉租房屋模型,並獲得了由11歲的皇太子頒發的一枚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