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北九省
- 外文名:Northeastern Nine Province of China
- 東經:118°53'至135°46'
- 北緯:38°43'至53°26'
- 占國土面積:10%
遼寧省,地理概況,地形地貌,建制沿革,安東省,名稱由來,地理,遼北省,名稱由來,省會,省轄市,縣治,盟旗,吉林省,概況,歷史,資源,松江省,合江省,嫩江省,黑龍江省,基本概況,人口統計,自然環境,興安省,中國興安省,地理,歷史,
遼寧省
遼寧省(省會瀋陽市,轄4市22縣)
註:境內大連、瀋陽二市系直轄市,直隸行政院;
瀋陽市於1947年6月升直轄市。
地理概況
地理坐標處在東經118°53'至125°46',北緯38°43'至43°26'之間,東西端直線距離最寬約550公里,南北端直線距離約550公里。遼寧省陸地面積14.59萬平方公里,占中國陸地面積1.5%。陸地面積中,山地面積8.72萬平方公里,占59.8%;平地面積4.87萬平方公里,占33.4%;水域面積1萬平方公里,占6.8%。海域面積15.02萬平方公里。其中渤海部分7.83萬平方公里,北黃海7.19 萬平方公里。遼寧省共轄14個地級市,其中計畫單列市1個(大連),副省級城市2個(瀋陽、大連),57個市轄區、5個開放先導區(均在大連)、17個縣級市、27個縣(其中8個少數民族自治縣)。
遼寧省海岸線東起鴨綠江口,西至山海關老龍頭,大陸海岸線全長2178公里,占中國大陸海岸線總長的12%,島嶼岸線長622公里占中國島嶼岸線總長的4.4%。近海分布大小島嶼 506個,島嶼面積187.7平方公里。沿黃海的主要島嶼有外長山列島、里長山列島、石城列島和大、小鹿島等;沿渤海主要島嶼有菊花島、大小筆架山、長興島、鳳鳴島、西中島、東西螞蟻島、虎平島、豬島和蛇島等。
地形地貌
該省地勢大體為北高南低,從陸地向海洋傾斜;山地丘陵分列於東西兩側,向中部平原傾斜。地貌劃分為三大區。
3.中部平原。由遼河及其30餘條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為3.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25%。地勢從東北向西南由海拔250米向遼東灣逐漸傾斜。遼北低丘區與內蒙古接壤處有沙丘分布,遼南平原至遼東灣沿岸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另有大面積沼澤窪地、漫灘和許多牛軛湖。
建制沿革
遼寧省歷史悠久,古文化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代,遼寧地區就有人類勞動、繁衍、生息活動。在營口大石橋南金牛山發現的金牛山人化石及其遺址,距今已有28萬年,是迄今為止遼寧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一處人類棲息地。在朝陽市喀左縣發現的鴿子洞遺址及出土的石器,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古人類遺址,距今有5萬年左右。
約在7000年前,遼寧地區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瀋陽新樂遺址和出土的大量器物,顯示了遼寧在原始社會末期的繁榮景象。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距今約5000~5500年,從出土的祭壇、積石冢、神廟和女神彩塑頭像、玉雕豬龍、彩陶等重要文物得出,這裡存在一個初具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標誌著遼寧地區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夏商
周
周分封屬燕國之地。
燕置遼東、遼西兩郡。
秦
秦置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
西漢
隸屬於幽州,增設玄菟郡。
東漢
增設遼東屬國。
西晉
屬於平州。
東晉及南北朝
被營州所管轄。
隋
唐
遼
金
元
明
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下設2州、25衛。
清
中華民國
1929年,中華民國改奉天省為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意為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這時本省的行政劃分如下:省會瀋陽。全省五十九縣:瀋陽,鐵嶺,開原,東豐,西豐,西安,營口,遼陽,遼中,台安,蓋平,海城,新民,彰武,凌海,黑山,盤山,北鎮, 義縣,興城,綏中,錦西,清原,安東(今丹東),新賓,通化,鳳城,寬甸,桓仁,臨江,輯安,長白,安圖,撫松,撫順,本溪,海龍,輝南,金川,柳河,金縣,復縣,岫巖,莊河,遼源,洮南,雙山,通遼,昌圖,康平,開通,洮安,梨樹,安廣,懷德,瞻榆,突泉,鎮東,法庫。
1945年抗戰勝利後改回遼寧省。這時東北地區分為九省後,其中遼寧省(當時九省之一,區別於現今遼寧省)的行政劃分變為:全省四市二十二縣,省會瀋陽。省轄市:錦州、營口、鞍山、旅順。縣治:瀋陽、撫順、本溪、海城、蓋平、鐵嶺、遼中、金州、遼陽、復縣、錦縣、綏中、北鎮、興城、義縣、錦西、盤山、新民、黑山、岫巖、莊河、台安。註:境內大連、瀋陽二市系直轄市,直隸行政院;瀋陽市於1947年6月升直轄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4年8月撤消遼東、遼西兩省建制,合併改為遼寧省。
1956年將原熱河省東部朝陽等六個縣劃歸遼寧。
1969年,將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劃入遼寧省,1979年再次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安東省
安東省(省會安東市,轄2市18縣)
名稱由來
取安寧東疆之意。
地理
面積約63900平方公里,是東九省面積最小的。
由於近海,年雨量在1000公厘左右,屬溫帶季風氣候,加上在東北緯度較低,是氣候比較溫和的地方。
人口1947年上半年統治資料為316萬3911人,下半年統計資料為297萬1170人。
遼北省
名稱由來
由於位置在遼寧省北部,故名遼北。
省會
遼源縣(今吉林雙遼市),轄1市18縣6旗
省轄市
縣治
盟旗
吉林省
概況
簡稱吉,因境內吉林城而得名。省會長春市。面積18.74萬平方千米,人口2734.21萬(2008年)。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女真語(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乾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1907年建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吉林省位於東北地區中部,地處北緯40°52'~46°18',東經121°38'~131°19'之間,東西最長約750千米,南北最寬約600千米,總面積187400平方千米。吉林省東界俄羅斯(界線長232.7千米),東南隔圖們江、鴨綠江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相望(界線長1206千米),南連遼寧省,西接內蒙古自治區,北鄰黑龍江省。
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為2734.21萬人,增加4.3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1454.87萬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3.21%,提高0.05個百分點。全省人口出生率為6.65‰、死亡率為5.04‰、自然增長率為1.61‰,分別下降0.90、0.01和0.89個千分點。
幅員面積為18.74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2%,東西長650公里,南北寬300公里。東南部高,西北部低,中西部是廣闊的平原。管轄一個副省級城市即省會長春、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吉林、四平、通化、白山、遼源、白城、松原8個地級市。
歷史
吉林省歷史上長期是漢族、滿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活動和聚居之地。漢族雖很早就移入省區中部和東部一帶,從事農業和採集業,但滿族、蒙古族及其先世對省內的經濟開發影響較大,約3000年前(周)活動在長白山北部一帶的肅慎部族(漢稱挹婁,隋唐稱靺鞨,皆系滿族前身)以射獵為主,為本區原始居民。唐代時曾建渤海國於東部山區。宋代時又建金國(女真)。明以後滿族經濟活動則有畜牧、採集、狩獵、捕魚及農業等多種生產。省境西部,古稱鮮卑、契丹、韃靼,均為蒙古族同系,以遊牧為主。北宋時建立遼國,滅渤海國,勢力達於省境東部。至明末,全省仍為人煙稀少,山林茂密,草原豐美的地區。
清順治年間,頒發招墾令,鼓勵華北農民來東北地區開墾,但至乾隆五年(1740)又頒布了"流民歸還令",施行封禁政策。在此期間,長白山區劃為清室采參與狩獵地,東豐、梅河口、輝南、磐石一帶為皇室圍場,從今松花江畔的法特起經長春至今遼寧省開原築有柳條邊牆。以西為蒙古族牧地,禁止越境。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並未能阻止為生活所迫的華北大批漢族農民流入吉林中部一帶,並向北、向東、向西擴展。1791年蒙古王公也開始在長春一帶招民開墾。在農墾區內出現了釀酒等手工業和小的集鎮,東部鴨綠江和圖們江流域也有不少漢族和朝鮮族移入,從事農業、伐木和採集。嘉慶八年(1803)廢止禁令,光緒四年(1878)吉林又設定墾務局,大事墾殖,經濟面貌大為改觀,並逐步形成東部的農林地區,中部的農業地區和西部農牧地區的差異特點。清初,自1676年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為吉林省設制之始。其所轄範圍包括現今省境中東部、黑龍江省東南部,及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以北廣大地域。光緒三十三年(1907)五月吉林省正式建制,省會設在吉林,轄區跨今吉、黑兩省大部分地區,下設吉長、濱江(哈爾濱)、依蘭(三姓)、延吉四道,一直延續到中華民國時期。20世紀初始建鐵路,1903~1929年修通了中東鐵路南滿支線、吉長、四洮、吉敦、天圖、瀋吉等線,日偽時期又修通了長圖、長白、 牡圖、拉濱、 白阿、梅輯、鴨臨等線。這些鐵路改變了以吉林為中心的官馬驛站交通系統和區域聯繫方向,哈爾濱及其所聯繫的地區也由吉林省析出。從而加強了長春的政治和交通地位。
資源
林業、草原資源
吉林省是中國六大林區之一。長白山脈連綿千里,素有"長白林海"之稱。全省林業用地面積972.26萬公頃,占全省土地面積的51.37%,列全國第12位;其中林地面積797.67萬公頃,占林業用地面積的82.04%,列全國第8位。全省活立木總蓄積量為8.4億立方米,列全國第6位;森林覆蓋率為42.4%。全省最高點為長白山白雲峰,海拔2691米。
西部草原
地處松嫩平原中心,是我國著名的草原之一,以盛產羊草而馳名中外,生長以多年生根莖禾草和叢生禾草占優勢,屬平原草甸草場類。也是國家北方商品牛、細毛羊主要產地之一。 吉林省草原可利用面積達437.9萬公頃,主要集中於西部和東部地區。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發現的礦藏136種。已探明儲量礦產93種,開發利用75種。有22種礦產保有儲量居全國前五位。其主要礦產種類有:煤保有儲量近21億噸,石油剩餘可采儲量11399.0萬噸,鐵礦石保有儲量4.6億噸,金保有儲量列全國第13位;油母頁岩、硅藻土、矽灰石等10種礦產保有儲量居全國第一位,蝕面用輝長岩、二氧化碳氣保有儲量居全國第二位,鉬、鍺保有量列全國第三位,石油剩餘可采儲量居全國第6位。非金屬礦產是吉林的優勢,出口的產品基本上是非金屬礦物原料及其產品。矽灰石、硅藻土、膨潤土、耐火粘土等可充分保證開採。石油、天然氣、煤炭的儲量也很豐富。其中雙遼矽砂透明度好,砂質純靜,粒度均勻,結構密實,斟探儲量9億噸,被譽為世界四大富礦之一。
野生動植物
山地資源豐富,尤以長白山區野生動植物資源為最。吉林省是聞名中外的"東北三寶"-- 人參、貂皮、鹿茸的故鄉。靈芝、天麻、不老草、北芪及松茸、猴頭蘑、田雞油等都在國內外很有影響。 長白山區有植物資源2300多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有900多種。藥用植物多達870餘種,可食用的植物200多種。可供工業利用的優良樹種有紅松、長白松、魚鱗松、水曲柳、黃鳳梨、核桃楸、紫椴等。山葡萄、五味子、越桔、山楂等是釀酒原料。野生蜜源植物達300多種。擁有陸生動物資源達437多種,其中珍貴的皮毛動物有梅花鹿、紫貂、水獺、猞猁、東北虎、金錢豹、花尾棒雞等;名貴藥源動物有馬鹿、麝、熊、獾子、田雞、林蛙等;經濟利用價值較高的有野豬、狍子、山雞等。
農作物
吉林省土質肥沃,特別適宜種植糧豆、油料、甜菜、煙、麻、薯類、人參、藥材、水果等各種作物。播種面積為395.9萬公頃。 糧食人均占有量、糧食商品率、糧食調出量、玉米出口量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 吉林省是中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盛產玉米,大豆,水稻等。
吉林省的松遼平原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世界著名的玉米帶。
旅遊資源
松江省
松江省位於黑龍江地區南部。1945年8月31日,國民黨政府擬定重劃東北行政區劃時的省名。同年10月1日,在蘇軍控制下,於哈爾濱成立濱江省政府。10月下旬,在濱江地區先後成立哈東、哈北、哈南地區行政專員辦事處,隸屬中共濱江地區工作委員會領導;11月下旬,成立哈西地區行政專員辦事處,皆隸中共濱江省工委領導。分轄呼蘭、巴彥、木蘭、東興、通河、方正、延壽、葦河、珠河、賓縣、阿城、五常、雙城、肇東、肇州、蘭西、青岡、安達18縣和郭爾羅斯後旗。
1946年1月12日,國民黨政府接收濱江省政權,並將濱江省正式改為松江省。同年2月,將通河縣劃歸合江省管轄。同年3月,將哈西專區的肇東、肇州2縣和郭爾羅斯後旗劃歸吉江行政區管轄,同時撤銷哈西專區。1946年4月23日,國民黨松江省政府主席關吉玉等撤走。
1949年4月2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撤銷合江省,併入松江省,哈爾濱市改為省轄市,劃歸松江省管轄,並將北部的佛山縣劃歸黑龍江省管轄。同年5月11日,兩省機構正式合併。全省共轄4市、32縣。省會哈爾濱市。同年6月,撤銷綏濱縣,併入富錦縣。1950年3月,將黑龍江省的佛山縣劃歸松江省管轄。1949年松江省由東北人民政府領導。省人民政府駐哈爾濱市。轄哈爾濱、佳木斯、牡丹江、鶴崗(由興山市改稱)4市及雙城、尚志(原珠河、葦河2縣並置,駐珠河,以紀念抗日英雄趙尚志而命名)、巴彥、賓縣、阿城、呼蘭、五常、海林、木蘭、延壽、拉林、寧安、勃利、雞西、湯原、密山、樺南(駐湖南營)、樺川、依蘭、富錦、穆稜、通河、東寧(原綏芬縣併入,駐綏芬河)、方正、集賢、林口、寶清、虎林、蘿北、饒河、撫遠、佛山(1949年4月由松江省劃歸黑龍江省,同年12月劃回松江省)等32縣。
1950年興山市改稱鶴崗市。原屬黑龍江省的佛山縣劃歸松江省。轄4市、32縣。 1952年松江省由東北行政委員會領導。將佛山縣劃歸黑龍江省。原湯原縣所屬南岔地區設定伊春縣,駐伊春街。 1953年哈爾濱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管。松江省轄3市、32縣。1954年雙鴨山礦區設立相當於縣級的礦區人民政府,由松江省直接領導。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撤銷松江省建制,與黑龍江省合併為黑龍江省。同年8月1日,兩省機構正式合併。後松江省建制撤銷,原松江省所屬各縣、市劃歸黑龍江省。
合江省
合江省位於黑龍江地區東部三江平原,是解放戰爭時期設定的省區之一,其名稱沿用國民黨政府公布的省名。
1945年10月25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設定三江地區,成立行政專員公署。同年11月21 日,撤銷三江地區行政專員公署,宣布成立合江省政府,駐佳木斯市。管轄佳木斯、東安2市和依蘭、勃利、湯原、樺川、富錦、同江、撫遠、饒河、寶清、綏濱、蘿北、佛山、鶴立、虎林、密山、雞寧、林口17縣,並於中部和東部設立佳木斯、富錦兩個專區。1946年2月,將松江省的通河縣劃歸合江省管轄;4月,將東安市和虎林、密山、雞寧、林口4縣劃歸新設定的綏寧省管轄,撤銷佳木斯專區;6月,增設集賢縣和樺南縣,將通河縣劃歸松江省管轄,撤銷富錦專區,將綏寧省的東安市和密山、虎林、雞寧3縣劃歸合江省管轄,並設立東安專區。至1946年底,全省共轄1專區、2市、18縣。
1948年5月,撤銷雙河縣,併入勃利縣;6月,撤銷依東縣,將其所轄區域分別劃歸依蘭縣和樺南縣;7月,將原牡丹江省的林口、雞寧、密山(東安市併入)、虎林、寶清、饒河6 縣劃歸合江省管轄;10月,撤銷鶴立縣,併入湯原縣。至1948年底,全省共轄2市、18縣,即佳木斯、鶴崗,依蘭、湯原、蘿北、綏濱、樺川、富錦、同江、撫遠、饒河、樺南、集賢、勃利、寶清、密山、虎林、雞寧、林口、刁翎縣。
1949年1月,撤銷同江縣,併入富錦縣;撤銷刁翎縣,併入林口縣。同年4月2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撤銷合江省建制,併入松江省。5月11日,兩省機構正式合併。
嫩江省
嫩江省位於黑龍江地區西部,其名稱沿用國民黨政府公布的省名,簡稱嫩。
1945年11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將原龍江省和興安南省行政區域合併為嫩江省,11 月14日宣布成立嫩江省政府,駐齊齊哈爾市。管轄齊齊哈爾市,龍江、訥河、嫩江、富裕、甘南、林甸、泰來、景星、大賚、鎮東、洮南、洮安、安廣、開通、瞻榆、突泉縣,杜爾伯特、依克明安旗,共1市、16縣、2旗。由於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嫩江省成立後一個時期變動頻繁,增設裁併,劃出劃入,幾乎月月都有。1945年12月底,嫩江省政府從齊齊哈爾市移駐甘南,1946年2月又移駐訥河縣。同年3月中旬,將嫩江省劃分為嫩南、嫩北兩個行政區,並設嫩南行政主任公署,管轄安廣、洮南、開通、瞻榆、洮安、鎮東、大賚、泰來、景星、杜爾伯特、突泉等11個縣(旗)。同年5月15日,撤銷嫩南行政主任公署,兩個行政單位正式合併,並將吉江行政區的扶餘、肇東、肇州、樂安(7月撤銷)4縣和郭爾羅斯後旗劃歸嫩江省管轄。之後,陸續將洮安、洮南、洮北、鎮東、大賚、賚北、開通、瞻榆、安廣、突泉10 縣劃歸新設之遼吉行政區。至1946年底和1947年初,嫩江省共轄1市、12縣、3旗,即齊齊哈爾市,嫩江、訥河、富裕、林甸、甘南、景星、龍江、龍東、泰來、肇州、肇東、扶餘縣,杜爾伯特、依克明安、郭爾羅斯後旗。
1948年4月,撤銷龍東縣,併入龍江縣;7月,撤銷依克明安旗,併入富裕縣;8月,將遼北省的洮安、洮南、洮北、開通、瞻榆、鎮賚、安廣、大賚、乾安、郭爾羅斯前旗10縣(旗)劃歸嫩江省管轄;9月,撤銷洮北縣,併入洮安縣。至1948年底,全省共轄1市、20縣、3旗,即:齊齊哈爾市,龍江、嫩江、訥河、富裕、林甸、甘南、景星、泰來、安達、肇州、肇東、扶餘、大賚、安廣、乾安、鎮賚、洮南、洮安、開通、瞻榆縣,杜爾伯特旗、郭爾羅斯前旗、郭爾羅斯後旗。
黑龍江省
基本概況
人口統計
據抽樣調查測算,2008年末全省常住總人口3825.0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91%,死亡率5.68%,人口自然增長率2.23%。
自然環境
地形
黑龍江省的地勢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東南部高,東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構成。西北部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大興安嶺山地,北部為西北一東南走向的小興安嶺山地,東南部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張廣才嶺、老爺嶺、完達山脈,土地約占全省總面積的24.7%;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帶約占全省的35.8%;東北部的三江平原、
土地
全省土壤面積4437萬公頃(折合6.7億畝),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3%。全省耕地和林地面積居全國第1位,牧草地面積居第7位。待開發土地居第4位,可墾後備耕地居第2位。2004年末,全省耕地990.5萬公頃(1.49億畝),人均3.9畝。黑龍江土地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宜農土壤占全省土壤總面積的40%,黑土地、黑鈣土、草甸土面積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67.6%,是世界上有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全省農業後備資源面積479.3萬公頃(7200萬畝),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0.5%,土地待開發面積僅次於新疆、內蒙古和四川省,居全國第4位。
氣候
黑龍江屬中溫帶到寒溫帶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4~5℃。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南北差近10℃。夏季氣溫高,降水多,光照時間長,適宜農作物生長。太陽輻射資源豐富,年日照時數一般在2300-2800小時。春季大風日最多,多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風能資源豐富。
黑龍江省屬寒溫帶--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促,西北端沒有夏天。全年平均氣溫零下6-4℃,一月零下32-零下17℃,七月16-23℃,西北部氣溫最低。溫帶、寒溫帶季風氣候,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日照充分,無霜期3-5個月,年降水量400-700毫米。全年無霜期多在90-120天之間。年平均降水量50--700毫米之間,以小興安嶺、張廣才嶺迎風坡最多。全年降水的60%集中在6-8月份,1957年7月15日克山降水177.9毫米,為本省最大日降水量。春旱、夏澇、秋霜凍為主要自然災害。是中國最冷的省份。
興安省
中國興安省
歷史年限:1932年3月---1949年
朝代:中華民國時期
行政區劃
設1市7縣11旗
省轄市:海拉爾
地理
面積約264000平方公里,人口1947年調查為32萬7563人,是當時中華民國所轄人口最少的一個行省。 北與俄羅斯,西與蒙古地方,南與遼北省,東與黑龍江省、嫩江省相鄰。
歷史
清代時劃規黑龍江將軍所轄之地,清光緒三十三年(西元1907年)設黑龍江省,為該省所轄之區。
民國二十一年(西元1932年),日軍侵占東北,淪為偽滿洲國領土。
1932年3月,偽滿洲國在長春(改稱新京)正式成立。其"建國宣言"稱,管轄區域為奉天、吉林、黑龍江、熱河四省和呼倫貝爾、哲里木、昭烏達、卓索圖等盟(部)。同時,偽國務院內設立興安局,專管為蒙古人劃定的特殊行政區域興安省及興安省外蒙旗事務。興安局下設總務、政務、勸業三處。興安局總長齊默特色木丕勒,政務處長壽明阿,次長及總務、勸業處長均為日本人。同年8月,興安局改稱興安總署,但職能、機構未變。
偽滿將內蒙古東部各盟部旗調整改劃為三個興安分省,合稱興安省。興安南分省下轄哲里盟科爾沁六旗和扎賚特旗,省長業喜海順,分省公署初設於鄭家屯,1935年遷至科右前旗王爺廟(今烏蘭浩特)。東分省下轄原西布特哈地區,新設納文、巴彥、莫力達瓦、阿榮、布特哈左、右及喜扎嘎爾旗,省長為原東路布特哈總管額勒春,省公署駐扎蘭屯。北分省為呼倫貝爾地區,撤消原設各縣,下轄索倫左、右、新巴爾虎左、右、陳巴爾虎及額魯特等旗,省長凌升,省公署駐海拉爾。1933年日軍侵占熱河以後,撤消昭烏達、卓索圖二盟建制,將昭烏達盟大部劃設為興安西分省,下轄巴林左、右、扎魯特左、右、阿魯科爾沁、克什克騰旗和開魯縣、林西縣,省長為原昭烏達盟盟長、巴林右旗札薩克扎噶爾,省公署駐開魯。未劃入興安各省的,郭爾羅斯前後二旗和杜爾伯特、依克明安旗稱為省外四旗;原卓、昭二盟分別劃屬熱河、錦州(偽滿新設)二省的翁牛特、敖漢、喀喇沁、土默特各旗稱為錦熱蒙旗。各分省、旗公署均設有實掌大權的日本參與官、參事官或副職。
1932年4月,以"內蒙自治軍"為基礎,在通遼以東的錢家店組建了興安南警備軍,巴特瑪拉布坦任司令,甘珠爾扎布任參謀長。同年底,興安東分省和北分省也以當地民族武裝為主成立了興安東警備軍和興安北警備軍,由綽羅巴圖和烏爾金分任司令。1933年,又以投日的東北軍17旅李守信所部蒙古族官兵為主成立了興安西警備軍,烏古廷任司令。興安警備軍統稱興安軍,是由蒙古人(包括達斡爾、鄂溫克等族,當時泛稱蒙古人)組成的偽滿洲國正規軍,總兵力約1萬人。興安軍各部隊均設有日本顧問,甚至直接由日本人任主官。1934年7月,又在鄭家屯成立了專門培養興安軍軍官的興安軍官學校,校長由巴特瑪拉布坦兼任。該校1938年遷往王爺廟,繼任校長先後有甘珠爾扎布、郭文林、烏爾金。
1937年7月,偽滿調整中央政府機構,撤消蒙政部,改設直屬國務院總理大臣的興安局,成為中央政府內有關蒙古政務的諮詢協調機構。興安局總裁先後為扎噶爾、巴特瑪拉布坦。
同年,成立統一指揮四個興安警備軍的興安軍管區司令部,由巴特瑪拉布坦任軍管區司令,司令部駐鄭家屯。其後,又從各興安警備軍抽調主力編成野戰性質的興安師,由巴特瑪拉布坦兼任師長。1939年夏,興安師在中蒙邊境的諾門罕戰爭中損失慘重,並且有大批官兵因厭戰(蒙古人不打蒙古人)而逃離戰場。戰後,興安師改編為第二師,由郭文林接任師長。
1940年,日偽又撤消興安軍管區和四個興安警備軍,改設第九、第十軍管區。第九軍管區負責興安南、西二省警備,司令部駐通遼,司令官先後為巴特瑪拉布坦、郭文林、甘珠爾扎布。第十軍管區負責興安東、北二省警備,司令部駐海拉爾,司令官先後為烏爾金、郭文林。
1949年設立呼納盟即呼倫貝爾市,撤興安省,隸屬內蒙古自治區管轄。
興安省歷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