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

長白

長白廣義上是指長白山地區,狹義上是指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位於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主峰南麓,鴨綠江源頭右岸,南與朝鮮隔江相望。長白素有“長白林海”之稱,是吉林省重點林業縣之一。森林覆蓋率85.4%, 林地面積23萬公頃,林木蓄積量2288萬立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白
  • 所屬地區:長白山地區
  • 特色:吉林省重點林業縣之一
  • 林木蓄積量:2288萬立方米
內容,地區概述,歷史沿革,行政區劃,頭頂搬運,長白朝鮮族由來,

內容

地區概述

1、 動植物資源
野生經濟植物126科、1200多種。較為名貴的有東北三寶黃芪黨參、越桔、薇菜山葡萄、大葉杜鵑等。依附森林三水郡、金貞淑郡、厚昌郡)隔江相望,西與臨江市接壤,北與撫松縣交界。國境生存的野生動物有300多種,其中獸類50多種,鳥類200多種,魚類約47種。境內超過10公里的河流有27條,水利資源總理論蘊藏量為26萬千瓦,可開發利用20.3萬千瓦。發現礦點、礦化點、礦床、礦產地90餘處,礦種35種。已探明的礦產有:硅藻土地質儲量2000多萬噸,遠景規劃儲量2億噸,且質量和數量均屬亞洲之首;根據航空遙測,煤炭地質儲量超過12億噸;高嶺石長白玉)地質儲量83萬噸;明礬石地質儲量500多萬噸。
2、旅遊資源
長白地處中華十大名山之一的長白山南麓和舉世聞名的鴨綠江源頭,是國家級全幅員森林旅遊區,素有“長白林海、人參之鄉、天然氧吧、綠色寶庫”之美譽。境內所轄的長白山南坡風景區是國家4A級旅遊區;塔山公園是國家2A級旅遊區;望天鵝風景區是國家2A級旅遊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吉林鴨綠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地質公園;靈光塔和乾溝子古墓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個、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個。東北三省最古老的唐渤海時期的靈光塔、春秋戰國時期的乾溝子古墓群等歷史文化古蹟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長白旅遊具有濃郁的朝鮮族文化特徵,並有抗聯和金日成早年革命活動地等多處紅色旅遊資源
中國十大名山---長白山中國十大名山---長白山
長白靈光塔長白靈光塔
長白乾溝子古墓長白乾溝子古墓
長白望天鵝長白望天鵝
3、主要景觀
天池南坡景觀、高山花園、天池草原、岳樺林奇觀、鴨綠江大峽谷、炭化木生成帶、鴨綠江上第一哨、長白千柱峰、瀑布群、雞冠秀峰、長白溫泉、塔山公園靈光塔福興寺、東觀園、鴨綠江公園、中朝長惠國際大橋。赴朝邊境旅遊項目,主要遊覽朝鮮天池東坡景觀、白頭山密營三池淵、大紀念碑、鯉明水瀑布、普天堡戰跡地、普天堡戰鬥勝利紀念塔兩江道事跡館和兩江道藝術大學專場文藝演出 。
4、建制沿革
“長白”作為行政區劃名稱已沿用很久了,早在遼代就有“長白部”;金代設“女真長白山部”,清朝設“長白府”;民國設“長白縣”。
5、名稱起源
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的名稱,是沿襲當年設長白府時,以縣域北部的長白山而得名的。“長白”即“長白山”,為東北第一高山,山頂有天池;為死火山口形成的高山湖泊,南北4.5公里,東西3公里。天池滿語稱“圖們泊”,源於“圖們色禽”,意為“萬水之源”。又稱“闥門”,為“圖們”的諧音。“長白山”的名稱,歷史上曾有過多次變化。遠在夏周以前,長白山稱為不鹹山,“不鹹”是蒙古語,音“不爾乾”,即神巫,是“此山有神在”的意思。漢朝時叫單單大嶺,《後漢書·東夷列傳·七十五》載“昭帝始元五年,元搜徒句驪,自單單大嶺以東,沃沮穢,悉屬樂浪……”,“單單與滿州語珊延相近,即長白山”(載自《滿洲源流考·按》)。魏稱蓋馬大山,後魏又稱為徒太山太白山。南北朝稱為從太山。唐朝稱為太白山。金代始稱長白山。《元一統志·開元路》載:“長白山在會寧縣南六十里”《明一統志》載:“長白山在三萬衛東北千餘里,橫亘千里。”滿語稱長白山為“果勒敏珊延阿林”,“果勒敏”滿語是““怎么個容易法?”長”的意思,“珊延”是“白”的意思,“阿林”是“山”的意思。因山頂每年都有八九個月白雪皚皚,故而得名。
長白鎮為縣人民政府所在地,舊名塔甸。塔甸地名起源於鎮北山頭上有一寶塔,名靈光塔,塔下早年為草甸地,故名塔甸。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為長白府治所。設治後,大力興建府署駐地塔甸,使這裡很快成為集鎮。民國和淪陷時期稱縣街、長白街。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設鎮,名為長白鎮,被稱為鴨綠江源頭第一鎮。多年來一直為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今為國家邊境口岸
長白

歷史沿革

長白縣歷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留下了開拓的足跡。
秦朝時,境域屬“遼東外徼”。
西漢,初屬蒼海郡,後為樂浪郡
東漢至唐朝初年,屬高句麗,後屬渤海國西京鴨綠府豐州
遼代,先屬東丹國,後屬定安國東京道淥州長白山部,鴨綠江女真大王府。
元代,屬遼陽中書行省開元路
明代,屬努爾乾都司建洲衛地。因縣內長白山為女真發祥地,故清朝統治者將此地列為封禁之地,後屬興京府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後200年時間裡,這裡被劃為封禁區。境內山高林密,萬木叢生,道路梗塞,人煙稀少,居民點多是三五家的小聚落。
清光緒三年(1877年),設通化縣,領屬該境。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臨江縣,該境轉屬臨江縣。不久,又考慮到從臨江到長白250多公里,鞭長莫及。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侵吞朝鮮以後,日本以朝鮮為跳板,經常“越江右開道伐木,意圖侵占”。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奉天巡撫唐紹儀委派李廷玉付疆前往長白調查,繪製地圖。
清光緒三十四年八月二十日(1908年9月15日),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奉天巡撫唐紹儀聯名奏請清政府在長白設府治,他們在奏摺中指出:“臨江縣上負長白山,下界輯安,北連吉林,廣袤八九百里,幅員遼闊,治理難周”,特別是“奉省東北邊境遼闊,交涉日繁”,況且“此險要之區,守備空虛”,難固“邊圄”。奏請以八道江為界,分臨江縣東部長生。慶生二保地,長白山北麓,添設長白府,治十八道溝、十九道溝之間的塔甸地方(今長白鎮),設治之後,與臨江輯安兩縣“聯絡聲勢,呼應靈通”。“以保衛國土不受侵犯,鞏固邊疆。”同年10月6日(九月十二日)旨準,無領屬,隸於奉天府。前署長春知府候補、直隸州知州張鳳台為設治總辦,委臨江縣令李廷玉為幫辦,籌辦長白設治事宜。
清宣統元年(1909年),宣布正式辦公。此後,安圖撫松兩縣也先後設治,歸長白府治公所管轄。
清宣統三年(1911年),長白府由試辦改為署理。
民國二年(1913年),民國政府改長白府為長白縣,直接隸屬奉天省
1929年,屬遼寧省。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長白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1932年,屬偽奉天省東邊道
1934年,改屬偽安東省
1936年,中國共產黨在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的建立黨組織活動。
1937年,改屬偽通化省
1945年12月25日,長白縣解放,改屬安東省。
1946年5月,屬遼寧省通化地區行政公署,後改為省直轄。
1948年9月,歸安東省通化專員公署。
1949年5月,改屬遼東省通化行政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6月歸遼東省直轄。
1954年,遼西省和遼東省合併組建遼寧省,劃歸吉林省通化專員公署。
1958年9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設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仍屬吉林省通化專員公署。
1962年至1964年,中朝兩國重新劃定國界,將原縣境內臨近長白山天池的一段劃歸朝鮮國,國界從天池南緣開始向南,陸地部分立有1號、2號、3號界樁,再南行以鴨綠江為界。江中沙洲、島嶼與本縣有關的共有105個,其中屬於中國的有45個。
1985年4月1日,劃歸渾江市管轄。
1994年1月31日,渾江市擬更名為長白山市,最後定名為白山市,即成為白山市管轄至今。
2008年9月15日,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成立50周年。
長白縣成立50周年長白縣成立50周年
長白縣縣慶長白縣縣慶
省委書記王儒林參加縣慶省委書記王儒林參加縣慶
長白縣成立五十周年標識長白縣成立五十周年標識

行政區劃

府治
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四月,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奉天巡撫唐紹義委員勘查奉吉兩省界線,同時委前署長春知府候補張鳳台長白府設治總辦,臨江縣知縣李廷玉為幫辦籌劃長白設治。1908年9月11日,清廷批准設長白府,同時籌設安圖、撫松兩縣。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1月,長白府設治公所正式辦公。當年11月至翌年4月,安圖、撫松兩縣設治完畢,歸長白府治公所管轄。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3月28日,長白府由試辦改為署理,設治委員田鄉谷改任長白府知府。
府治設在塔甸(今長白鎮),位於縣境東南端,為鴨綠江源頭第一鎮,如今成為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清末行政區劃
長白設治時,境內有長生、慶生二堡。設治總辦張鳳台將兩堡地名按乾支序列重新命名,並公布施行,不準任何人隨意更改村名,同時將兩堡所屬34個村鎮劃為四段管理。
第一段有長生堡的塔甸、溫厚社、良善社、恭順社、梨溝鎮(梨樹溝)、小梨溝鎮(小梨樹溝)、萬寶崗、南澗頭(南尖頭)、癸恩社。
第二段有長生堡的西砬縫、東砬縫(梨田洞)、壬皇社、金華鎮(半截溝)、辛裕社。
第三段有慶生堡的豐樂園、庚順社、已恭社、景和鄉、下隈子(十三道溝下隈子)、戊雨社。
第四段有慶生堡的拉拉崗子(十三道灣上下)、套褲帶(十三道灣以下)、背陰亭、丁春社、孤山子、二股流(下二股流)、金廠、小南川、丙望社、乙農社、小蛤螞川、大蛤螞川、甲華社、葫蘆套。
中華民國時期行政區劃
1914年7月,調整區劃設警區,全縣劃為4個區。第一區駐縣街,轄城鄉附近一帶及十九道溝以上至長白山東南與安圖、撫松及韓國交界處;第二區駐金華鎮,轄十八道溝至十六道溝;第三區駐三聖屯,轄十五道溝至十道溝;第四區駐八道溝,轄九道溝、八道溝及該溝里龍華岡、嘉魚河一帶。各警區設有區官。
1916年8月全縣劃為7個區。第一區轄二十三道溝至十九道溝1鎮4村;第二區轄塔甸至南尖頭1鎮5村;第三區轄十八道溝至金華鎮1鎮5村;第四區轄東豐樂園至冷溝子1鎮5村;第五區轄小冷溝子至套褲帶1鎮3村;第六區轄背陰亭至十道溝1鎮2村;第七區轄八道溝至嘉魚河1鎮6村。至年末,因區太小,恢復原4個區,轄59個村。
1930年2月,根據遼寧省新村制大綱規定,在4個區內組成20個聯合村,不久並為10個聯合村,年末每區又並為2個聯合村。
1932年6月6日,日本侵略軍占領長白縣城後,延續中華民國行政區劃。1936年8月,日偽當局廢除區村制,實行街村制。全縣劃為長白街、塔甸村、二十道溝村、梨樹村、金華村中興村(十四道溝村)、戊雨村、三聖村等1 街8村。1937年,日偽當局強行歸村並屯,全縣劃為1街5村,轄66個部落。長白街駐縣城,轄8個街;順天村駐縣街,轄12個村;安民村駐十四道溝村,轄16個村;遵化村駐地十三道溝,轄11個村;協和村駐地十二道溝,轄12個村;親睦村駐地八道溝,轄14個村。
1946年,全縣劃為3個區,轄6個鎮、15個鄉、56個村。第一區駐縣城,轄東鎮、西鎮、二十道溝鄉、十八道溝鄉、半截溝鄉、二道崗鄉;第二區駐地十三道溝,轄十三道溝鎮十四道溝鎮、十三道溝鄉、雙岔頭鄉中和村)、冷溝子鄉、豐樂屯鄉、桃泉里鄉;第三區駐地八道溝,轄八道溝鎮、十二道溝鎮、船臥子鄉、金廠鄉、新房子鄉、九道溝鄉、老局所鄉、欒家店鄉。
1947年3月,縣城成立4個村,東安街、南陽街並為民主村;中亨街、興隆街並為白山村;北順街、西安街並為解放村;鎮江街、新興街並為綠江。取消鄉、鎮,實行區村制。根據村落戶數、人口、面積及自然情況,劃為中心村、行政村、自然村、直屬村;行政村中分為甲、乙、丙、丁村
1949年8月,全縣由3個區劃為4個區,縣城的4個村又改為民主、白山、解放、綠江村。第一區駐地民主街,轄4個街5個村和老坡口自然村;第二區駐地十八道溝,轄11個村和16個自然村;第三區駐地由十三道溝遷至十四道溝,轄村不變;第四區駐地八道溝,轄村不變。
新中國成立後行政區劃
1950年7月,將第二區的沿江村劃歸第一區。1951年11月16日,長白鎮從第一區劃出,所轄4個街又改為村,第一區駐地改為馬鹿溝村。1954年3月,第二區改為十八道溝朝鮮族自治區,二十一道溝、天橋溝中和村西崗村改為朝鮮族自治村,長白鎮改為城關區
1955年9月撤區建鄉,全縣劃為1個區級鎮、1個鄉級鎮、5個朝鮮族自治鄉,保留八道溝區公所(1956年2月撤消)。1957年3月恢復十八道溝朝鮮族自治區,轄十八道溝、龍泉鎮、半截溝鄉、馬鹿溝鄉、撩荒地鄉
1959年3月,全縣劃為4個人民公社,長白鎮公社轄20個管理區,十四道溝公社轄11個管理區,十二道溝公社轄10個管理區,八道溝公社轄17個管理區。1961年5月14日將4個人民公社調整為9個,撤銷管理區,設生產大隊。長白鎮公社轄12個生產大隊、4個街道和1個直屬隊;半截溝公社轄5個生產大隊、2個直屬隊;龍崗公社轄5個生產大隊、2個直屬隊;十四道溝公社轄6個生產大隊、2個直屬隊;十三道溝公社轄5個生產大隊;十二道溝公社轄10個生產大隊、3個直屬隊;十一道溝公社轄5個生產大隊、2個直屬隊;八道溝公社轄10個生產大隊、2個直屬隊;大頂子公社(後改為新房子公社)轄6個生產大隊、5個直屬隊。1965年2月,長白鎮公社分為長白鎮人民委員會馬鹿溝人民公社。馬鹿溝公社駐地馬鹿溝村,轄馬鹿溝、梨樹溝、十八道溝、萬寶崗、南尖頭、沿江、十九道溝、二十一道溝、小農場9個生產大隊、1個直屬隊。1971年8月25日成立寶泉山人民公社,十二道溝公社的撩荒地、八盤道、新部落、五盤道、老局所、上二股流和新房子公社的大崴子、邱家店、欒家店、寶泉山、新南崗、馬家崗以及八道溝公社的老保甲共6個生產大隊、7個直屬隊組成,駐地寶泉山村。
1983年8月,撤銷人民公社制,將10個人民公社全部改為鄉;生產大隊、直屬隊改為村和自然村。1985年2月將八道溝、十四道溝鄉改為鎮。1986年7月10日,將半截溝鄉更名為金華鄉。1987年3月30日,長白鎮成立解放街道、白山街道辦事處,下轄8個居民委員會。1992年1月,馬鹿溝鄉改為鎮。1992年8月,改解放大街為長白大街,全長約5公里。1992年11月,寶泉山鄉和新房子鄉改為鎮。2001年9月,撤消龍崗鄉併入馬鹿溝鎮,撤消十一道溝鄉併入八道溝鎮。2002年11月,長白鎮撤消8個居民委員會,成立白山、民主、塔山、綠江4個社區。2004年12月,撤消十三道溝鄉併入十二道溝鄉,十二道溝鄉同時改為鎮建制(待省政府批准)。
至2005年末,全縣有長白鎮、馬鹿溝鎮、十四道溝鎮、十二道溝鄉、寶泉山鎮、八道溝鎮、新房子鎮金華鄉8個鄉(鎮)、77個村、50個自然村和4個社區。
長白鎮
長白鎮位於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東南部,東北、西與馬鹿溝鎮接壤,南瀕鴨綠江與朝鮮兩江道惠山市相望。是縣政府所在地。南北長5.4千米,東西寬5.2千米,面積30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3.2平方千米。總戶數13454戶,總人口34085人(2004年)。轄長松、塔山、綠江、民主4個社區和綠江、民主、解放3個行政村,小梨樹溝、南崗、大湖、西甸子4個自然屯。鎮政府駐白山大街75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700米。302、303省道公路過境。古蹟有靈光塔
馬鹿溝鎮
馬鹿溝鎮位於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東部。呈半園型環繞縣城,西與金華鄉毗鄰,北與撫松縣漫江鎮為界,東南瀕鴨綠江與朝鮮兩江道隔江相望,邊境線長58.5千米。面積943.2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37.5%。總戶數為3641戶,總人口10299人(2004年)。轄馬鹿溝社區和馬鹿溝、十九道溝、二十道溝、二十一道溝、南尖頭、十八道溝、小農場、果園、二道崗、龍崗、太陽、梨樹溝、沿江、河口新、大梨樹、下二道崗村、龍泉鎮村、萬寶崗18個行政村,排臥子、東崗、兩江、朝陽、東升、西興6個自然屯。鎮政府駐馬鹿溝村,距縣城3千米。地勢北高南低,最高處紅頭山,海拔2012米,最低處馬鹿溝村812米。302省道公路過境。
十四道溝鎮位於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南部。轄十四道溝1個社區和十四道溝、十五道溝、乾溝子、雞冠砬子、冷溝、安樂6個行政村,三南里、暖泉子2個自然屯。鎮政府駐十四道溝村,距縣城23千米。303省道公路過境。景點有長白石林。
十二道溝鄉位於長白朝鮮族自治縣西南部。轄十二道溝社區和十二道溝、背陰亭、十二道灣、船臥子、外南岔、孤山子、下二股流、十三道灣、十三道溝、中和10個行政村,參振、大浦、鄉班參場3個自然屯。鄉政府駐十二道溝,距縣城54千米。長(白)白(山)公路過境。
寶泉山鎮位於長白朝鮮族自治縣西部,距縣城63千米。轄寶泉山社區以及老保甲、欒家店、邱家店、新南崗、大崴子、河底、上二股流、老局所、八盤道、撩荒地、馬家崗11個行政村,前坡、冰湖溝、二道陽岔、五盤道、新部落5個自然屯。通(化)長(白)公路過境。
八道溝鎮位於長白朝鮮族自治縣西部。東與寶泉山鎮接壤,西與臨江市六道溝鎮毗鄰,南臨鴨綠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兩江道厚昌郡隔江相望,北連新房子鎮。面積111平方千米。總戶數3372戶,總人口9711人(2004年)。轄合興、北興2個社區和葫蘆套、東興、西興、新興、北興、勝利、西大坡、蛤蟆川、小蟆川、新開溝、不大遠、馬鞍山、九道溝、十一道溝、南川、金廠16個行政村,28個自然屯。鎮政府駐東興村,東距縣城149千米,西距臨江市區100千米。為縣西部商品集散地。最高處馬鞍山村,海拔886米,最低處西興村302米。303省道長(白)白(山)公路過境。
新房子鎮
新房子鎮位於長白朝鮮族自治縣西部。轄新房子社區和大頂子、景秀、佳在水、新房子、老人溝、水庫、虎洞溝7個行政村,於溝子、金坑、大門坎、大金廠、畜牧場、金溝、北坡、西坡、三人把、四平川、平崗、新北崗等13個自然屯。鎮政府駐新房子,距縣城72千米。
金華鄉位於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東南部。轄金華、十七道溝、鳩谷、梨田、三浦、十六道溝6個行政村,天橋、前鳩谷、三聯辦參場3個自然屯。鄉政府駐金華,距縣城14千米。長(白)白(山)公路過境。
長白經濟開發區】1972年時依託長白對朝口岸成立了長白縣經濟開發辦。1997年經縣委常委擴大會研究成立了吉林省長白經濟開發區。面積6.25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駐鴨綠江大街130號,郵編134400。
長白縣地圖長白縣地圖
朝鮮民族舞蹈
1、概述
朝鮮族以能歌善舞著稱於世。朝鮮族舞蹈動作多為即興性的,其特點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內在情緒與動作和諧一致,長於表現瀟灑、歡快的情緒。其伴奏音樂旋律優美,節奏多變。著名的朝鮮族民間舞蹈有農樂舞長鼓舞、扇舞、頂水舞等。
2、長鼓舞:
朝鮮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朝鮮族,歷史悠久,在敦煌北魏(公元386—534年)壁畫中,已有類似長鼓的擊鼓舞樂圖。長鼓舞源於農樂舞中的個人表演,最早以男性獨舞為主,後來,舞台上的即興對唱表演對長鼓舞發展起了一定的影響,使長鼓舞有了男、女長鼓舞、雙人長鼓舞及長鼓群舞等多種形式。長鼓舞在朝鮮族廣泛流傳。朝鮮族長鼓為兩面鼓,兩端鼓面分別為高、低不同,舞者兩手同時擊打出各種不同節奏的鼓點。 現代長鼓舞有兩種擊打法:一為女舞者用鼓鞭(一尺許細長的竹鞭)兼用鼓槌(一端圓粗,長約尺許的木槌);一為只用鼓鞭不用鼓槌。前者開頭只用鼓鞭按慢鞭拍子邊擊邊舞,鼓插在長鼓上,舞至高潮時,方抽出鼓槌進行技巧表演。後者春持鼓鞭隨樂起舞。
長鼓舞是朝鮮族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脫胎於傳統的“農樂舞”。
長鼓分為長鼓、舞蹈長鼓、兒童長鼓和幼兒長鼓等幾種。形狀是兩頭粗、中間細,左邊鼓筒直徑比右邊鼓筒直徑大1厘米,右邊鼓皮薄,左邊鼓皮厚。
古代的長鼓,用獐皮做左邊的厚鼓皮,用狗皮做右邊的薄鼓皮,鼓筒採用木材或多層紙、薄鐵等材料製成。長鼓有沙市6個銅製的龍頭形鉤子,鉤住鬆緊繩.鬆緊繩用三股真絲線製成,每隻鼓上裝有8全套袖,即用來調整鼓繩的皮套。
長鼓起源於我國的宋代,後來流傳到朝鮮半島,成為朝鮮民族音樂的主要打擊樂器。我國東北韓族聚居的地方,長鼓在朝鮮族音樂和舞蹈中起重要作用。長鼓的右邊用一根飾彩穗的竹條敲,左邊用手,右邊聲高左邊聲低,能敲擊出豐富多彩的節奏,著名的朝鮮族長鼓,在全世界聞名,藝術水平相當高,真正代表了能歌善舞的朝鮮民族的藝術特色。
長鼓作為民間打擊樂器,在農樂舞隊里由長鼓手擊打,起伴奏和渲染氣氛的作用,當情緒高昂時,長鼓手常常隨著眾人一起翩翩起舞,因其身前挎著長鼓,故在起舞時側重於擊鼓的形體動作,逐步創作出挎跳“大蹦子”等技巧,由此而被稱為“長鼓演戲”。後經歷代藝人創造豐富,長鼓舞便在20世紀初期,以獨立的表演形式從農樂舞里脫穎而出。每逢佳節之日,民間常出現跳長鼓舞者,深受民眾歡迎。延邊歌舞團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將長鼓舞搬上舞台,從而擴大了長鼓舞的影響,60年代又在獨舞的基礎上,創作出長鼓的群舞表演。長鼓舞不僅鼓技驚人,花樣翻新,亦在於表達喜悅、歡快的情緒,以優美的舞姿和嫻熟的鼓技給人美好的藝術享受。

頭頂搬運

頭頂搬運是朝鮮婦女的一種勞動習慣。她們從小就學習用頭頂東西的能力,長大成人後,便都熟練地掌握了這門技能。不論是水罐、糧袋、包袱,還是其它的什麼東西,她們都不用肩挑、背背或手提,而是放在頭上頂著。
頂東西時,先在頭上放好一個墊圈,墊圈是用毛巾或布做成的,輕鬆柔軟,防止硬東西直接與頭部接觸,磨壞頭部。另外,這種墊圈還有固定物體的作用,使物體不容易從頭上掉下來。她們在用頭頂東西時,一般都不用手扶著,東西穩穩地放在頭上,快速行走,也不搖晃。特別是頂水灌更叫人佩服。水灌頂在頭上,行走輕盈,竟會滴水不灑,像雜技演員一樣。
她們一人一次能頂數十斤重的東西,還輕鬆自如。如果讓漢族人頂那么重的東西,可能會把脖子壓壞的。
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運輸工具不斷改進、如腳踏車、三輪車、機車、畜力車、拖拉機、汽車已經成為較常用的運輸工具,所以朝鮮族婦女用頭頂搬運重物的現象在逐漸減少,這種勞動方式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變為歷史了。

長白朝鮮族由來

十八世紀初,朝鮮貧苦邊民不堪忍受封建統治者的壓榨與災荒飢餓之苦,便不斷冒禁越江潛入我國,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大批潛入。並在與我國各族人民共同開發建設東北邊疆,長期進行反帝反封建鬥爭過程中逐漸成為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朝鮮族。(《朝鮮族簡史》,序言)這就是中國朝鮮族的由來。
據《長白縣狀況(日文)》一書中記載:“道光11年(1831),在帽兒山這北湯河地方,發現朝鮮人居住兩戶,道光25年,十八名朝鮮人遷住臨江。翌年,又二十多人遷住七道溝,鹹豐二年(1852),朝鮮鹹鏡道端川郡十餘人遷徙到老嶺下開荒種地。”這些居民,就是朝鮮人遷入邊陲長白境內的先驅者。因輯安臨江、長白是遠離統治中心的“邊外”北路地方。山高谷深,森林茂密,地曠人稀,無道路的邊陲。清朝的統治,鞭長莫及,實際上成為無人管理的地方。所以,對岸的朝鮮人,時常越境打獵,挖參,打柴,開荒種地。開始早來晚歸,春來秋歸,後來不顧禁令,帶領家屬定居,已有150多年的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