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馬大山因位於蓋馬國而得名。蓋馬國據《山海經-海內北經》載:“蓋國在巨燕南,倭北。倭屬燕。”春秋或戰國時期,蓋國存在於燕國的南面,日本的北面,即在朝鮮半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蓋馬大山
- 英文名稱:狼林山
- 地理位置:蓋馬國
- 出處:《山海經-海內北經》
簡述,發展,歷史,出處,
簡述
蓋馬國最初的族源始於高句麗,而高句麗的族源應是穢貊族系。高句麗是穢貊族系的一支。高句麗的王族,出自夫余,夫余是穢貂族系的另一個分支。故史書稱高句麗是"夫余別種"。夫余活動在今吉林。長春及其周圍地區,高句麗則主要分布在今渾江流域。高句麗國的主體民族應是吉長地區的穢貂族系(夫余)和渾江的穢貂族系(高句麗)的後裔。
眾所周知,貊族是古代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中部一帶的土著民族,這一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分成幾個支,高句麗就是其中之一。
發展
高句麗族在經歷了較長的發展階段後,分裂成五部。《三國志》記載:高句麗“本有五族,有涓奴部、絕奴部、順奴部、灌奴部、桂婁部。”
而這五部的高句麗人散居在我國東北和朝鮮西北,形成了一些小的奴隸制國家。如沸流國、黃龍國、荇人國、蓋馬國等。中國三大古籍之一的《山海經》中有云:“巨燕在東北陬,蓋國在巨燕南,倭北,倭屬燕”。這裡所說的蓋國,應當就是指朝鮮半島蓋馬高原上的蓋馬國。
蓋國人在現今東北韓半島北部建立了蓋國。以後又與馬氏族合併創建了蓋馬國。其國境中的高原因此被命名為蓋馬高原,其山脈也稱蓋馬大山。
歷史
第三代王大武神王九年( 公元26 年) 時,大武神王親征蓋馬國, 以其地為郡縣, 句茶國王聞之, 舉國來降。就在這一年,蓋馬國被高句麗國第三代王大武神王征服。蓋馬國從此消失在歷史中。
有人依照《後漢書·東夷傳》東沃沮條下曰: “東沃沮,在高句麗,蓋馬大山之東,東濱大海”。認為,北魏時期的“蓋馬大山”就是今日長白山。意思是說,不鹹山後易稱為“單單大嶺”,單單大嶺又後來易改為“蓋馬大山”了。此說是以訛傳訛的弊端所致。
出處
據《吉林通志》載: “長白山,為漢西蓋馬境之山,則《魏志》之蓋馬大山,為長白山無疑”。其實《魏志》上所載的蓋馬大山,是後人依據魏人志書所附會而稱的。漢置遼東玄菟郡,下轄句麗、上殷台、西蓋馬三個縣。
《後漢書·東夷傳》東沃沮條下曰: “東沃沮,在高句麗,蓋馬大山之東,東濱大海”。推算,蓋馬大山之東,東瀕大海應該為如今的朝鮮兩江道,且蓋馬高原包括今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兩江道及鹹鏡南道地帶,範圍有40,000平方千米寬、地勢約1000到2000米高,是朝鮮半島最大的高原,有“朝鮮屋脊”的外號。因此次位置之間的大型山脈就只有今日朝鮮兩江道鏡內的狼林山,其中狼林縣與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八道溝鄉所在地隔江相望。狼林山以西的山麓是狼林山脈,狼林山脈以南是狼林湖,以東越過虛川江則是朝鮮人自稱的“蓋馬平原”。今日長白山以西和以東近處,全然沒有“長白平原”,根據上述推理,歷史上的西蓋馬縣,應在今朝鮮境內的江界郡附近,而不應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內。
因此,歷史上的蓋馬大山乃是朝鮮兩江道鏡內的狼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