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沮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5世紀朝鮮半島北部的部落。東沃沮大致位於今朝鮮的鹹鏡道,北沃沮大致位於圖們江流域。東沃沮經常被簡稱為沃沮。沃沮南與東濊相鄰。在沃沮...
東沃沮,古沃沮族的一支(一說即沃沮)。因其分布於蓋馬大山(今長白山及狼林山脈,一說僅指狼林山脈)以東而得名。又因其在北沃沮(一說在長白山)南,故又稱南...
毌丘儉東征是指三國時期魏國名將毌丘儉於魏正始五年(244年)和正始六年(245年),對高句麗、東濊和沃沮等東北地區進行的兩次軍事行動。兩次征討終以魏軍大獲全勝,...
討伐高句麗,先後在沸流水、梁口兩度大敗高句麗東川王,將號稱有二萬人的高句麗軍誅滅一萬八千餘人,東川王偕同妻子及千餘騎逃竄往東沃沮(又稱南沃沮),守堅固...
東沃沮。“在高句驪蓋馬大山之東。濱大海而居。其地形,東北狹,西南長,可千里。北與挹婁、夫余,南與濊貉接。其土地肥美,背山向海。宜五穀,善田種。”蓋馬...
陵。沃沮有北沃沮、南沃沮兩個地域族團,史書中的“東沃沮”即南沃沮。《後漢書·東沃沮傳》:“東沃沮在高句驪蓋馬大山之東,東濱大海,北與挹婁、夫余,南與氵...
據考證,沃沮分為兩部,在東漢時期,沃沮雖然臣屬於高句麗,但是其族並未來亡,《後漢書》載"北沃沮去東沃沮八百里,界南接挹婁,""挹婁喜乘船寇抄,北沃沮畏之,...
古時屬於北沃沮地。沃沮,屬濊貊系統,可分為北沃沮與南沃沮。有南北二國,南沃沮又名東沃沮。北沃沮人主要居住在我國今黑龍江省的東南和吉林省的東北地區,還包括...
56年,太祖王吞併東沃沮。後又吞併東濊一部分領土。隨後,高句麗又對樂浪郡,玄菟郡和遼東發動攻勢。完全擺脫漢朝的控制。高句麗的擴張與集權化,導致了與漢朝的...
玄菟郡設立於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其轄地是衛氏朝鮮國沃沮的故地,大約是今蓋馬高原及其周邊平原、北韓鹹鏡南道、鹹鏡北道以及中國遼寧東、吉林省東部一...
《後漢書·東夷傳》東沃沮條下曰: “東沃沮,在高句麗,蓋馬大山之東,東濱大海”。推算,蓋馬大山之東,東瀕大海應該為如今的朝鮮兩江道,且蓋馬高原包括今日朝鮮...
沃沮之稱有沃沮、東沃沮、南沃沮、北沃沮等,北沃沮之地,即中國的延邊地區、牡丹江地區的東部、俄羅斯濱海地區、朝鮮的鹹鏡北道 [7] 。...
靺鞨族人進入原東沃沮地區。因居住在以長白山為中心的地域故而得名“白山部”。而後白山、粟末二部雖然被高句麗所征服,但一直沒有融入高句麗,仍舊保持部落的獨立...
《後漢書·東夷傳·東沃沮》:“其土迫小,介於大國之閒。” ...... 《後漢書·東夷傳·東沃沮》:“其土迫小,介於大國之閒。”詞條標籤: 語言, 字詞 ...
因此,於本部分內容中共羅列了夫余、挹婁(肅慎)、高句驪和句驪、東沃沮、北沃沮(勿吉別附挹婁下)、濊和三韓幾部。對於每一部的論述中,傅斯年引用大量史料來證明...
公元1年,玄菟郡的郡治移往高句驪縣,即今日吉林省集安市通溝鄉(一說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的永陵地區),直轄上殷台縣(扶餘國)、西蓋馬縣(東沃沮)、高句...
(1).。《後漢書·東夷傳·東沃沮》:“土肥美,背山向海,宜五穀,善田種。”宋 梅堯臣 《送施司封福建提刑》詩:“銅苗休問發,田種去教親。”明 唐順之 ...
東沃沮在高句麗蓋馬大山之東,濱大海而居。其地形東北狹,西南長,可千里,北與挹婁、夫余,南與(氵歲)貊接。戶五千,無大君王,世世邑落,各有長帥。其言語與...
東川王偕同妻子及千餘騎逃竄往東沃沮(又稱南沃沮)。毌丘儉又屠殺丸都內官員數千人,之後退兵。不久又再次進攻,東川王逃到買溝,隨後,毌丘儉自在丸都一帶坐鎮,...
討伐高句麗,先後在沸流水、梁口兩度大敗高句麗東川王,將號稱有二萬人的高句麗軍誅滅一萬八千餘人,東川王偕同妻子及千餘騎逃竄往東沃沮(又稱南沃沮),守堅固...
蒼海郡是漢武帝在東北亞設定的一個邊郡,兩年乃罷。該郡的轄區應包括東濊、沃沮(東沃沮和北沃沮)所在領域,即今我國延邊地區、牡丹江地區東部、朝鮮江原道和威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