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
簡介
歷史
據史書記載,太祖阿骨打稱帝時,只設氈帳(稱皇帝寨),晚年始築宮殿。
金太宗天會二年(1124)始建南城內的皇城,初名為會寧州。金太宗建為都城,升為會寧。天眷元年(1138)八月,金熙宗以京師為上京,府曰會寧,開始有上京之稱。皇統六年(1146)春,仿照北宋都城汴京的規模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擴建,奠定了南北二城的雛形。貞元元年(1153)海陵王遷都於燕京,正隆二年(1157)削上京之號,並毀宮殿廟宇。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七月,又重新恢復了上京稱號,成為金朝的陪都。大定二十一年金世宗復建上京城。兩年後,又內外砌青磚。清初,此城磚石砌築的城牆外表保存尚好,後城之樓堞為阿勒楚喀副都統拆運去建築阿城(今縣治),遂毀。
此遺址是仿照北宋都城的規模建築,城市布局與汴京(今開封)基本相同,宏偉壯觀。由南北二城和皇城組成。南城略大於北城,二城均為長方形。其夯土版築的城垣仍高達3~5米,頹垣基闊7~10米。城牆斷面處,夯土層痕跡依然清晰可辨。外垣平均每隔70~120米築一馬面。在全城5個城角上各構築角樓一處,為城牆上的重點防禦工事。城門9處,其中7處帶有瓮城。城外及二城間的腰垣南側,均有護城壕。皇城則建於南城偏西處,周長近2.5公里。自南向北有五重宮殿基址整齊地排列在皇城南北中軸線上,東西兩側還有迴廊遺址。皇城南門兩側有兩個高約7米的土阜,對峙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