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縣(會寧)

會寧縣

會寧一般指本詞條

會寧縣,隸屬於甘肅省白銀市,位於甘肅省中部,白銀市南端,東依靜寧縣和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海原縣,南與通渭縣毗鄰,西靠安定區榆中縣,北與靖遠縣平川區相鄰。

會寧縣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屬中溫帶半乾旱氣候。截至2017年,會寧縣下轄24個鎮、4個鄉,總面積6439平方千米,戶籍人口57.61萬,常住人口54.21萬。

會寧縣素有“秦隴鎖鑰”之稱,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設定祖厲縣,已有2100多年的建縣歷史。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勝利會師,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轉折點。

2017年,會寧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2.76億元,同比增長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23.34元,同比增長9.1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6.23元,同比增長8.3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會寧縣
  • 外文名稱:Huining County
  • 別名:粟州、會州、鳳城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甘肅省白銀市
  • 下轄地區:24個鎮、4個鄉
  • 政府駐地:會師鎮
  • 電話區號:0943
  • 郵政區碼:730700
  • 地理位置:甘肅省中部
  • 面積:6439平方千米
  • 人口:54.21萬(2017年常住人口)
  • 氣候條件:中溫帶半乾旱氣候
  • 著名景點:會師舊址、桃花山、鐵木山、西寧城
  • 車牌代碼:甘D
  • 行政區劃代碼:620422
歷史沿革,地名來歷,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現狀,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礦石資源,水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學技術,教育事業,文化事業,衛生事業,環境保護,交通運輸,歷史文化,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地名來歷

祖厲縣是會寧縣之古稱,有西漢安定郡與東漢武威郡屬祖厲縣之別。最早見諸史冊記載的是《漢書·地理志》,在安定郡之條目下有:“武帝元鼎三年置,戶四萬二千七百二十五,口十四萬三千二百九十四,縣二十一,”內有“祖厲,莽曰鄉禮”的記載。
《後漢書·郡國志》武威郡條目下有:“祖厲故屬安定”的記載。可見祖厲建縣悠久。而西漢、東漢之祖厲縣城具體建在什麼地方,目前方誌界尚有爭論。1994年版《會寧縣誌》依西北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陳守忠之說,認為西漢祖厲縣城在靖遠河靖坪,東漢祖厲縣城為縣南十里舖窩鋪漢古城;2007年版《會寧縣誌》載《漢祖厲縣城考》(李志中、萬全琳)認為西漢祖厲縣城在頭寨子鎮馬家堡村河坪;東漢祖厲縣城在郭城驛鎮大羊營。
會州、西會州、新會州3州名均為會寧縣歷史沿革中的名稱,其中會州之名使用年代最長,1000年左右;西會州、新會州二州名分別使用14年和10年。公元1214年前後則3州治所在今靖遠縣轄境,此後便遷至今會寧轄境。

建置沿革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禹貢》中屬雍州。殷、周為西羌所居。戰國至秦屬北地郡
兩漢時,地居“絲綢之路”北線,用兵河西孔道。據《史記》記載,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祖厲縣(祖厲音嗟賴,以祖厲河而定名),屬安定郡,治所在今縣北郭城驛鎮,有祖厲縣故城遺址。公元前一一二年,漢武帝西巡到此。《漢書.武帝記》載;“(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疇,遂逾隴,登崆峒,西臨祖厲河而還”。王莽篡漢,改祖厲縣為鄉禮縣,東漢初,廢鄉禮,復為祖厲縣。安帝永初五年(前111年),遷縣治於今會寧縣會師鎮南十里舖村窩鋪村民小組厲河之濱,屬涼州刺史部武威郡。
三國時屬魏地,隸武威郡。
魏晉以來,會寧之地陷於荒蕪。西晉初廢祖厲縣。惠帝永寧元年(301年),涼州刺史張軌在涼州(今武威)近側另設祖厲縣,後遷縣於郭城驛故地。
東晉十六國時,祖厲縣前後隸屬前涼、前秦、後涼、後秦、西秦5個政權。
南北朝時,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祖厲縣為祖居,遷址平涼境內,後在今靖遠縣境內置會寧縣,為“會寧”縣名之始。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周太祖為西魏相時,置會州會寧縣,治所在今靖遠縣東北。《元和志》載:“後周太祖為西魏相,來巡,會師於此,土人張信謦資犒軍,太祖大悅,因置州以會寧為名”。“周太祖置會寧縣,屬會州。”會寧縣自西魏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北周屬高平郡烏蘭縣。隋屬平涼郡會寧縣。
會寧縣會寧縣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設會寧鎮,開皇十六年(596年)又復為會寧縣,屬平涼郡,後改涼川縣
唐屬會州會寧郡,所轄會寧、烏蘭二縣。貞觀八年(634年)改會州為粟州,同年又復名會州,屬關內道。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會州為會寧郡。代宗廣德元年(763年)陷於吐蕃,更名“汝遮”。
宋屬會州敷川縣。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党項人克會州,地屬西夏。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收復會州,屬熙河蘭會路。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築起會州新城(即今敦蝦蟆古城)。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在州治置敷州縣。宣和中(1120年)嘗置刺羌城於今翟家所鄉張城堡村,時稱“甘泉堡”。宗靖康元年(1126年)陷於金,金即在甘泉堡置西寧縣(今張城堡西寧古城)。至此,今會寧縣境內同時有兩縣(敷州、西寧)、一州(會州)。
金屬會州保川縣。又置西寧縣,屬秦州,治所在今翟家所鄉張城堡村,有西寧故城遺址。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年)十月,升西寧縣為西寧州,仍屬會州,後又降州為縣。宣宗興定四年(1220年),西夏占會州。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人收復會州。元順帝至正七年(1347年),並縣入州,屬鞏昌路,隸陝西行省;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會寧地震嚴重,“詔改會州為會寧州”。
會寧縣會寧縣
蒙古太宗(孛兒只斤窩闊台)八年(1236年),蒙古軍占領會州。元初,遷會州治所於西寧縣。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並西寧縣入會州。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詔令改會州為會寧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會寧縣,隸陝西布政司鞏昌路。會寧縣名從此沿用,歷經明、清兩代,至今600多年歷史。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為縣,隸鞏昌路。
清初隸鞏昌府
民國二年(1913年),截府留縣,改屬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直屬甘肅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長征會寧會師期間,曾建縣蘇維埃政權;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改屬甘肅省第九行政檢察專員公署(治所臨洮)。
1949年8月22日,成立會寧縣人民政府,設會寧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22日,會寧分區易名定西分區,會寧為其屬縣;1985年8月1日,會寧縣改隸白銀市至今。
會寧夜景會寧夜景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0年代初,全縣有5個區,81個鄉。1957年,陸續撤併為3區、1鎮、29鄉。1958年,建立10個人民公社。
1961年,人民公社曾增加到40個。1965年,合併成20個人民公社、1個城關鎮。1969年,城關鎮撤銷併入城關人民公社。
1973年,增設王廟、侯川、太平、青江、馬路、草灘、掌里、土木、新莊、塬邊10個人民公社。1976年,增設白塬人民公社。1979年,增設柴門人民公社。
1980年恢復城關鎮。1983年7月,撤社建鄉,城關鎮更名會師鎮(因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而得名),全縣共建鄉32個、鎮1個。
2000年8月,撤銷郭城驛鄉,設立郭城驛鎮。2001年9月,撤銷河畔鄉、頭寨子鄉,設立河畔鎮、頭寨子鎮。
2005年1月,撤銷桃花山、王家廟、塬邊、掌里、青江驛5個鄉,2005年9月,全縣轄6個鎮、22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284個村、6個社區、2039個村民小組、29個居民小組。
2015年,撤銷中川鄉、漢家岔鄉、劉家寨子鄉、白草塬鄉、大溝鄉、四房吳鄉、老君坡鄉、平頭川鄉,設立中川鎮、漢家岔鎮、劉家寨子鎮、白草塬鎮、大溝鎮、四房吳鎮、老君坡鎮、平頭川鎮(甘民復[2015]2號)。調整後,全縣轄14個鎮、1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

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會寧縣下轄24個鎮、4個鄉,會寧縣人民政府駐會師鎮。
行政區劃代碼
名稱
620422100
會師鎮
620422101
郭城驛鎮
620422102
河畔鎮
620422103
頭寨子鎮
620422104
太平店鎮
620422105
甘溝驛鎮
620422106
侯家川鎮
620422107
柴家門鎮
620422108
漢家岔鎮
620422109
劉家寨子鎮
620422110
白草塬鎮
620422111
大溝鎮
620422112
四房吳鎮
620422113
中川鎮
620422114
老君坡鎮
620422115
平頭川鎮
620422116
丁家溝鎮
620422117
楊崖集鎮
620422118
翟家所鎮
620422119
韓家集鎮
620422120
土門峴鎮
620422121
新塬鎮
620422122
草灘鎮
620422123
新莊鎮
620422202
新添堡回族鄉
620422204
党家峴鄉
620422213
八里灣鄉
620422225
土高山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會寧縣位於甘肅省中部,白銀市南端,地處北緯35°24′至36°26′、東經104°29′至105°31′之間。東依靜寧縣和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海原縣,南與通渭縣毗鄰,西靠安定區榆中縣,北與靖遠縣平川區相鄰。總面積為6439平方千米。
會寧縣

地質地貌

會寧縣地處西北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帶,土地構造複雜,多以變質岩和花崗岩為基底,其上廣泛沉積第三系紅層和第四系黃土,局部地段出露石灰系、侏羅系和白堊系地層。
會寧縣整個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全縣以祖厲河為基幹,分布樹枝狀溝壑,遍布“V”形深谷。平均每平方千米土地便有1.07千米的溝壑。總體南高北低,東北角、中西部有海撥2200米的山塬和峰巒。南部、中部為山地,多屬黃土堆積侵蝕長梁、梁峁地貌;北部多為川、塬地,為梁峁頂面殘塬和河流切割成的溝谷地階地貌。其地貌大體可分:
黃土堆積侵蝕長梁、梁峁地貌:此地貌在縣內廣泛分布。梁呈長條形,頂不寬,坡梁長,坡面大,坡度15—25度,多數被現代槽狀沖溝切割 ,溝頭為“掌地”,在中部有少數呈山間盆地地貌。侵蝕嚴重地區,梁峁並存,峁頂面積不大,四周斜坡在10度左右。峁梁相接者梁身不長,為溝谷深切,黃土堆積較厚。
黃土堆積侵蝕梁峁頂面殘塬地貌:此地貌分布在縣境北部祖厲河、關川河兩側,海拔1700—2200米。有白草塬、扎子塬、李家塬等八塬典型峁頂殘塬,塬面坡度平緩,一般在5—10度之間。塬緣到谷底切割較深,坡面高且陡,塬面為塬地,溝谷為溝壩地。
河谷平塬地貌:此地貌分布於祖厲河及其支流祖河、厲河、關川河、土門峴河兩側,為寬窄、長短、高低各異的三級河谷階地,呈樹枝狀嵌入梁峁丘陵之間。海拔1400—1800米。郭城川、城川、甘溝川等七川為典型河谷平原,高出河床1—3米的一級階地為河灘,寬數米至數百米,為排洪區;高出河灘10—30米的二級階地為川地,地勢平坦,寬數百米至3千米;高出川地10—30米的三級階地為坪台地,斷續分布於川道兩邊。階地多由第四級沖積、洪積物組成,黃土層厚,土質較好。
會寧縣會寧縣

氣候

會寧縣屬於中溫帶半乾旱氣候,年降水量267.1毫米,年平均氣溫9.2℃,年極端最高氣溫34℃,極端最低氣溫-23.3℃,地面平均溫度12.4℃,年無霜期154天。

水文

會寧縣主要河流有祖厲河葫蘆河清水河等三條。
祖厲河,黃河上游支流。位於中國甘肅省中部,蘭州市東側。源出會寧縣南華家嶺,北流經會寧縣、靖遠縣入黃河。因流域地層含鹽鹼較多,水味苦鹹,故又稱苦水河。河水含沙量較高。
葫蘆河,是渭河一條較大的支流,古稱瓦亭水、隴水。因河床狹窄多曲折,形似“葫蘆“得名。發源於寧夏西吉縣與海原縣交界處的月亮山南麓,向南流經西吉靜寧秦安, 在天水三陽川與渭河交匯,是渭河的第一大支流。

自然資源

礦石資源

會寧縣境內的坡縷石(又稱凹凸棒石)是甘肅省新發現的世界稀有的非金屬礦產資源,該礦石含有以碘(I)硒(Se)為代表的人體所需生命微量元素14種中的12種,以及植物所需微量營養元素6種。經詳細勘察推斷其資源量為700多萬噸,凹凸棒石平均含量約24%。

水資源

會寧縣境內礦泉水1991年通過國家級鑑定,達到了(GB8537-87)的界限指標值。該礦泉水年湧出量為7萬噸,已開發利用的一處年湧出量為3萬噸,資源潛力較大。

人口

2017年末,會寧縣總人口57.61萬人,按性別分,男29.86萬人,占總人口的51.8%,女27.75萬人,占總人口的48.2%,男女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7.57;按年齡分18歲以下人口占18.5%,18歲至60歲人口占64.3%,60歲以上人口占17.2%。全縣常住人口為54.2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6.24萬人,占29.96%,自然增長率5.49‰。

經濟

綜述

2017年,會寧縣實現生產總值62.76億元,比上年增長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48億元,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14.96億元,下降1.5%;第三產業增加值29.32億元,增長1.7%,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4.68億元、增長5.7%,金融業增加值2.90億元、下降0.9%,房地產業增加值2.35億元、增長6.7%。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9.5∶23.8∶46.7。按平均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產總值11618元。
2017年,會寧縣大口徑財政收入為4.63億元,比上年增長8.6%。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為2.65億元,增長1.7%。其中,稅收收入1.52億元,下降16.5%;非稅收入1.14億元,增長43.8%。上級補助收入36.81億元,增長8.8%。全縣財政收入總計達到45.28億元,增長15.26%。全縣財政總支出43.57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其中公共財政支出39.51億元,增長4.99%。
2017年,會寧縣5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5.01億元,比上年下降46.64%,其中,基本建設完成投資47.31億元,下降53.54,房地產開發項目完成7.70億元,增長5.07倍。按產業分,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7.81億元,下降55.1%,其中工業投資17.82億元,下降48.29%;第三產業完成投資37.19億元,下降41.36%。

第一產業

2017年,會寧縣糧食總產量39560萬公斤,比上年增長3.85%。其中,夏糧產量6246萬公斤,增長6.5%;秋糧產量33314萬公斤,增長3.37%。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10.62萬畝,比上年減少0.27萬畝;油料種植面積11.69萬畝,增加0.02萬畝;蔬菜種植面積5.78萬畝,增加0.34萬畝;瓜類種植面積2.87萬畝,增加0.01萬畝;黑瓜籽種植面積2.5萬畝,減少0.55萬畝。
2017年,會寧縣共有林地面積147.82萬畝,其中當年造林面積4.8萬畝,當年零星植樹200萬株,當年育苗面積0.2萬畝,未成林撫育作業面積24.31萬畝,成林撫育作業面積37.3萬畝,果園面積累計達到9.03萬畝。
2017年,會寧縣全年肉類總產量4310.4萬公斤,比上年增長5.15%,牛奶產量941.5萬公斤,比上年下降18.58%;羊毛產量111.6萬公斤,增長3.35%。禽蛋產量239.7萬公斤,比上年增長5.6%。
2017年,會寧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52.1萬千瓦,比上年下降26.8%;農村共擁有拖拉機22655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713台,小型拖拉機19942台。化肥施用量47506.45噸,增長0.41%。有耕地面積226.06萬畝,其中水地有效灌溉面積31.56萬畝,比上年增加0.32萬畝;梯田年末累計達到194.01萬畝,其中當年新修梯田4.25萬畝。

第二產業

2017年,會寧縣全年工業企業及個體戶完成工業總產值38.27億元,比上年下降8.8%,完成工業增加值6.80億元,比上年下降3.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30.12億元,比上年下降7.96%,實現增加值3.95億元,比上年下降6.3%。
2017年,會寧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8.16億元,比上年下降0.1%。全縣共有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13戶。資質建築業實現總產值6.12億元,比上年增長10.57%,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8.05萬平方米,下降1.6%,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4.24萬平方米,增長1.01%,竣工房屋價值24713.5萬元,增長4.24%。

第三產業

2017年,會寧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88億元,比上年增長7.87%。按地域分,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09億元,增長7.29%,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8億元,增長8.21%;按規模分,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2.70億元,增長8.65%,限額以下實現零售額25.19億元,增長7.79%;按行業分,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6.54億元,增長7.67%,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34億元,增長12.06%。
2017年,會寧縣郵政業全年完成業務收入2069萬元,比上年增長14.3%。本地固定電話用戶年末達到35164戶,比上年下降11.6%,年末行動電話用戶達到395520戶,比上年末增長4.2%;網際網路ADSL、FTTH寬頻用戶年末達到37169戶,比上年末增長1.9%。全縣電話普及率達到74.8部/百人,每百人增加2.5部。通電話的村284個,通有限電視的村65個,通寬頻的村148個。
2017年,會寧縣接待遊客374.6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4%;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2.09億元,增長22.7%。
2017年,會寧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00.51億元,比上年末下降2.2%。其中,住戶存款餘額76.21億元,增長4.7%;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11.18億元,下降7.6%。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77.85億元,比上年末增長4.9%。
2017年,會寧縣保費收入1.46億元,比上年增長9.03%。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6866.2萬元,增長1.76%;壽險保費收入7744.7萬元,增長16.4%。全年保險賠付額3656.9萬元,比上年增長13.02%。其中,財產險賠付2556.5萬元,增長11.43%;壽險賠付1100.4萬元,增長16.9%。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17年,會寧縣財政投入科技經費達340萬元,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5187萬元。爭取到國家、省、市科技項目5項,專利申請受理222件,技術市場成交契約金額4000萬元,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轉化2項。成立了甘肅會寧建偉食用油有限責任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新建市級亞麻油工程技術中心1家,累計建成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4家,完成申報認定1家;培育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3家,完成申報認定1家;培育市級科技型企業3家;成功申報認定市級眾創空間1家;新培育申報星創天地1家;培育引進創新團隊2個。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會寧縣共有學校369所,其中普通高中47所,國小260所(其中教學點131個),幼稚園57所(其中民辦幼稚園22所),職業學校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79883人,比上年減少4094人,其中普通高中14390人,普通國中15365人,國小29641人,幼稚園、學前班16429人,職業學校3988人,特殊教育學校70人。教職工總數7837人,其中專任教師765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2017年高考錄取9743人,其中重點本科1719人,普通本科2164人,專科(含高職)5860人,自恢復高考以來累計錄取已達13.87萬人。
會寧縣第五中學會寧縣第五中學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會寧縣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各1個,縣級直屬廣播電視台1個,縣級廣播電台轉播台2座,廣播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達到99%,有線數位電視用戶9780戶,戶戶通地面衛星接收電視用戶7.8萬戶,村村通地面衛星接收電視用戶6.4萬戶。全年圖書發行量350萬冊,雜誌累計發行26萬份,報刊累計發行310萬份,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10.9萬冊。

衛生事業

2017年,會寧縣共有衛生機構37個(不含個體診所),床位2060張,衛生技術人員2461人。年內門診就診156萬人次,入院人數7.04萬人,出院病人7.08萬人,治癒率89.5%,好轉率96.4%,住院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98%。卡介苗接種率、麻苗接種率、糖丸接種率、百白破接種率均達到100%;B肝疫苗首針及時接種率95.22%、B肝疫苗全程接種率為100%。5 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7.51‰,嬰兒死亡率為 6.41‰,孕產婦住院分娩比例達99.8%。健康教育覆蓋率以村為單位達到100%。

環境保護

2017年末,會寧縣有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總面積74.9公頃;森林面積71228.15公頃,森林覆蓋率12.59%;有污水處理廠1個,垃圾處理站2個。

交通運輸

截至2017年,會寧縣社會投入營運的汽車8279輛,比上年增長0.8%,其中客車196輛,下降31.9%,計程車270輛,與上年持平,貨車7813輛,增長2.1%。通公路的村284個,通汽車的村284個。
會師樓會師樓

歷史文化

牛門洞新石器遺址:位於頭寨子鎮牛門洞村,面積約16平方千米。牛門洞周圍的大地梁、慶條灣、清明灣、中灣頂、華岔陰山等山樑的陰面,多為墓葬區。1920年當地秦安移民墾荒時首次出土彩陶罐。70年代農田基本建設中,發現在上述山樑深1米處,每間隔1米,即有墓穴,內有大量壺、瓮、罐、缽盆等彩陶及骨球、石器、刮削器、紡輪等隨葬品;並在生活區出土大量陶器,制罐工具、生活用具、石祖、石、權杖頭等。文化層厚1-2米,鑑定屬馬家窯文化馬廠、半山類型。
郭城驛鎮郭蛤蟆城遺址:該城築於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城垣內一外二,壕塹三道,夯土築成。
西寧城遺址:位於翟家所張堡東,北宋崇寧五(1106年)涇原路經略使章咨築,稱甘泉堡。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於此置西寧縣,改稱西寧城。蒙元初會州州治遷於此。東中西三城相連,城牆底寬17.4米,高17米,東西長740米,南北寬500米,城北倚山,南臨祖河。有東西兩門。

風景名勝

鐵木山:又名香林山、石虎寺,位於縣城西北70千米的頭寨鎮境內,309國道沿山而過,有“旱塬秀峰”之稱。主峰海拔2404米,為境內最高峰。自明朝開始築廟塑像,為方圓百里的佛、道教活動中心,屬省級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鐵木山磚照壁位於山場大殿右側山腰,高2.5米,寬2米。鐵木山盛產天然優質礦泉水,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被民間稱為“神水”。
鐵木山鐵木山
桃花山:位於國道312線旁,峰頂高1944米。自宋以來,歷朝累代在山上修建廟宇,開鑿石窟,現有洞窟14窟,廟宇建築20餘座,集風景與宗教於一體。山門上高懸著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寫的“桃花山”匾額,各廟宇還懸有趙朴初、書法家黎泉吳廷富、朱德昕、劉學譖的手筆。

著名人物

郭蝦蟆(1192年—1236年),又名郭斌。會州(今會寧)人。他家世代為保護家園的射手。金宣宗時,他與兄祿大都以善射而應募從軍。興定初年,祿大因軍功卓著,被遙授同知平涼府會州刺史,進官一階,賜姓顏盞,鎮守會州,蝦蟆隨兄在軍中。後屢立戰功,得到金哀宗的重用。金亡後三年,郭蝦蟆仍舊困守孤城,戰到了最後一刻,自焚而死。
曹銘,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進士,官至督察院都御史。論諫剛直,年三十四歲以直諫死。
張勛,字鼎彝,明正統四年(1439年)乙未科進士。官至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
栗在庭,字應鳳,縣城東關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科進士。官至提按察使。在職時,廉潔自律,體察民情,修黃河石堤,複查積案,減刑疏弊,清匪安民,有清明之頌。
焦騰漢,字凌宵,翟家所鄉人。清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科進士。官至貴州安龍鎮總兵。
參考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