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厲河

黃河上游支流。位於中國甘肅省中部,蘭州市東側。源出會寧縣南華家嶺。北流經會寧縣、靖遠縣入黃河。因流域地層含鹽鹼較多,水味苦鹹,故又稱苦水河。河水含沙量較高。最大含沙量為1110公斤/立方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

祖厲河除上源厲河和支流關川河外,河水無法供人畜飲用,也不能用於灌溉。流域內農業主要采引黃河水灌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祖厲河
  • 別稱:苦水河
  • 所屬水系:黃河上游支流
  • 地理位置:中國甘肅省中部,蘭州市東側
  • 流經地區:會寧縣、靖遠縣
  • 發源地:會寧縣南華家嶺
  • 主要支流:苦水河、關川河
  • 河長:224公里,流域面積
  • 河流面積:1.07萬平方公里
  • 河口:靖遠縣城西
幹流概況,水文特徵,主要支流,水利,流域概況,自然環境,歷史文化,交通,生態治理,

幹流概況

祖厲河的位置(紅色)祖厲河的位置(紅色)
甘肅中部流入黃河的主要苦水河。源出華家嶺北側,上源有二:南源厲河屬淡水,東源祖河是苦水。在會寧縣城南匯合後,始稱祖厲河,北偏西流,至靖遠縣城西注入黃河。全長224公里(一說219公里),流域面積1.07萬平方公里。靖遠站多年平均流量5.08立方米/秒,年徑流量1.51億立方米,5~10月占80%以上,年輸沙量0.62億噸。會寧以南為上游,屬土石中山,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植被較好。厲河礦化度小於3克/升。
祖厲河,源於會寧縣、通渭縣交界的華家嶺、及會寧縣党家峴鄉磚井村,上源兩支,東源為祖河、西源為厲河,二支分別長33公里、36公里,在會寧縣縣城匯合後,北流,縱貫會寧縣南北,于靖遠縣城西注入黃河。境內幹流長90公里,從厲河向南,流經中川鄉、縣城所在地會師鎮、柴家門、甘溝驛、河畔、郭城驛,進入靖遠縣境。至南而北形成一系列河川地形:中川城川、甘溝川、關川、郭城川等。
祖厲河由會寧縣流入靖遠縣內的大蘆、烏蘭鄉,在縣城城關鎮西3公里處匯入黃河,縣境內長48.2公里。祖厲河自南向北流過縣縣境,形成大蘆川,寬10-25里,河口形成河谷盆地及河灘,多為台階地,海拔1300-1600米,土地肥沃j灌溉方便,為主要經濟作物區。

水文特徵

會寧縣境內集水面積9370.61平方公里,河道坡降3‰,徑流量13820萬立方米,徑流深8.8毫米,年輸沙量5320萬噸,侵蝕模數6070’噸/平方公里。
靖遠縣境內,集水面積886.50平方公里,根據靖遠水文站24年資料記載(1956年至1979年)多年平均流量4.2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364億立方米,最大流量19 1 0立方米/秒,發生於1 959年8月3日;最小瞬時流量0.015立方米/秒,發生於1 95 9年1 1月26日。河水含有大量鎂、鈉、鈣,故不能飲用和灌溉,而且祖厲河含沙量極大,據靖遠水文站實測資料,最大含沙量為1 1 10公斤/立方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

主要支流

祖厲河位置及水系圖祖厲河位置及水系圖
祖河, 發源於党家峴鄉磚井村,西流至縣城與厲河相匯。集水面積413.30平方公里。河長33公里;坡降8.7‰,徑流量770萬立方米,徑流深18.6毫米,年輸沙量272萬噸,侵蝕模數6580噸/平方公里。水質苦鹹。
厲河, 發源於華家嶺,北流至縣城與祖河相匯成祖厲河。集水面積570.56平方公里。河長36公里,坡降10‰,徑流量1360萬立方米,徑流深22毫米,年輸沙量313萬噸,侵蝕模數5780噸/平方公里。水質較好,可用於人畜飲用和農田灌溉。
西鞏河, 發源於定西縣石泉鄉,東北流至雞兒嘴注入祖厲河。集水面積745.9平方公里。河長33.8公里,坡降9.6‰,徑流量1113萬立方米,徑流深14.4毫米,年輸沙量530萬噸,侵蝕模數7860噸/平方公里。水質較好,可供灌溉。
苦水河,發源於會寧縣八里灣鄉賈家灣,西流至四十里舖注入祖厲河。集水面積138.5平方公里。河長21公里,坡降10.5‰,徑流量173萬立方米,徑流深12.5毫米,年輸沙量108萬噸,侵蝕模數7800噸/平方公里。水質苦鹹。
黑窯溝河, 發源於定西縣葛家岔鄉,東流至甘溝驛鄉柴家莊注入祖厲河。集水面積402.05平方公里。河長68公里,坡降11‰,徑流量517萬立方米,徑流深12毫米,年輸沙量281萬噸,侵蝕模數6890噸/平方公里。水質較好,可供飲用。
甘溝小河,發源於會寧且平頭川鄉齊家河頭,西流至甘溝驛注入祖厲河。集水面積626.9平方公里。河長39公里,坡降6.3‰,徑流量690萬立方米,徑流深10.6毫米,年輸沙量451萬噸,侵蝕模數7280噸/平方公里。水質苦鹹。
土門峴河,發源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與西吉縣,西流經新塬、土門峴、草灘至河畔鄉兩迎水注入祖厲河。集水面積1703平方公里。會寧縣境內河長61公里,坡降6.84‰,徑流量1 915萬立方米,徑流深9.3毫米,年輸沙量928萬噸,侵蝕模數6000噸/平方公里。水質苦鹹。
關川河, 發源於華家嶺西北麓,從定西縣入境,經關川在會寧縣郭城驛鄉大羊營匯入祖厲河。集水面積3307.33平方公里。縣境內河長34公里,坡降3.4‰,徑流量5526萬立方米,徑流深8.8毫米,年輸沙量1711萬噸,侵蝕模數6460噸/平方公里。春季消冰水可灌溉農田。
七里沙河,發源於會寧縣土高山鄉境內,西流至新堡子注入祖厲河。集水面積339.4平方公里。河長39.2公里,坡降10.9‰,徑流量314萬立方米,徑流深9.2毫米,年輸沙量170萬噸,侵蝕模數5010噸/平方公里。水質苦鹹。
腰井河, 發源於靖遠縣境內,西流至會寧縣紅堡子注入祖厲河。集水面積233.43平方公里。河長38.8公里,坡降15‰,徑流量224萬立方米,徑流深9.1毫米,年輸沙量117萬噸,侵蝕模數5030噸/平方公里。水質苦鹹。
下游靖遠縣境內,流入祖厲河的支溝有白茨溝砂河、野糜川砂河等26條;其中5-100平方公里的有25條,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條,均無常年徑流出溝。
七里沙河,河長69公里,集水面積340平方公里。流經甘肅白銀平川區、靖遠縣、會寧縣等縣區。。
馬寨河,河長54公里,集水面積282平方公里。流經甘肅白銀平川區、靖遠縣等縣區。
黑虎岔溝,河長51公里,集水面積247平方公里。流經甘肅白銀平川區、靖遠縣、會寧縣等縣區。
鹽溝,河長51公里,集水面積221平方公里。流經甘肅榆中縣、會寧縣、靖遠縣等縣區。
劉家河溝,河長33公里,集水面積97.2平方公里。流經甘肅靖遠縣。
中沙溝,河長35公里,集水面積82.9平方公里。流經甘肅靖遠縣、會寧縣等縣區。
白茨溝河,河23公里,集水面積58.7平方公里。流經甘肅靖遠縣。

水利

祖厲河含有大量鎂、鈉、鈣,故不能飲用和灌溉,流域內除引用厲河水和關川河消冰水及洪水外,的農業灌溉主要依靠引黃河水。
引黃灌溉歷史悠久,民國前,主要是下游靖遠縣。靖遠縣建有靖樂渠引黃河水灌溉,民國37年(1 948年),還在祖厲河底修築倒虹吸管工程,並在武家灘淤成大片河灘地。建國後,修建了貫穿整個流域南北的引黃工程——靖會電灌工程,也叫靖會渠。總乾渠從靖遠縣城西北黃河提水,灌靖遠南部、會寧北部1川3塬的土地。乾渠沿祖厲河河道修建。1971年動工興建。到1980年代,各乾支渠陸續竣工。
祖厲河流域的灌溉工程主要引用上源厲河和支流關川河,主要工程有:
北川渠,1 958年3月始建,設計流量10立方米/秒。1959年12月修成南十里舖至北二十里舖15公里乾渠。引新添水庫和厲河水灌地。1963年後,相繼修成中川、新添支幹渠,乾渠延長到四十里舖。’1971年一1979年,在上游建成7座水庫,灌溉面積逐年擴大。截止1 989年底乾渠、支幹渠長68.8公里,襯砌18公里。支渠31條,長37公里,襯砌1.8公里。原灌溉城關、新添、中川、柴門、甘溝公社2萬多畝土地。1981年靖會灌區甘溝支幹渠建成,柴門、甘溝公社部份水地轉為黃灌區。1989年有效灌溉面積1.79萬畝,保灌面積1.22萬畝。
西河渠,1954年始建,修渠道3公里左右,從何家莊子引厲河水灌地。1971年後,加固、擴大、延長乾渠,配套建築物,流量2立方米/秒。高莊、南嘴水庫建成後,水源增加,灌溉面積擴大。截止1989年乾渠長11.5公里,襯砌7.63公里。支渠5條長10公里。有效灌溉面積0.96萬畝,保灌面積0.60萬畝。
關川渠,1 956年4月始建,1960年5月基本建成。流量10立方米/秒。從馬家堡峽口引關川河消冰水和洪水灌溉。乾渠和東、西支幹渠長49.4公里,襯砌4.5公里口支渠18條長35公里。灌地3萬畝。1979年靖會灌區關川1支幹渠建成後,1.5萬畝水地轉為引黃灌區,實灌1.5萬畝。

流域概況

自然環境

祖厲河流域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南部海拔在1500至2400米之間。北部海拔在1279米至3017米之間。屬溫帶季風性氣候和溫帶大陸乾旱性氣候。年平均氣溫6.4-8.8度,年平均降水量244-433.7毫米,蒸發量1559.3-1660.6毫米,無霜期130至170多天,黃河兩岸河谷地帶農作物可以兩熟,”祖厲秋風“ 即指靖遠縣城西五里之祖厲河繞城入黃河一帶的景觀。有詩云”遠方侵古道,山空碧水流,掃盡秋容夜夜風,風光寥廓總難窮“。

歷史文化

戰國時為羌、戎人所據。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 14年)置有祖厲、鶉陰二縣。據史書記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曾西巡至祖厲河而還。張騫通西域後,會寧、靖遠就成為絲綢之路北線西去蘭州的重要通道。由是,到南北朝時期的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在靖遠境始建會州, 並置會寧縣(西漢鶉陰),會州多附縣城為治。隋設會寧郡(在今靖遠城),唐置會州,領會寧,烏蘭兩縣(會寧縣治在今靖遠城),唐代貞觀八年(634年),因盛產糧薯,倉儲殷實,曾詔改會州為粟州。長期以來,會寧一直是隴右糧食生產基地。北宋置會州,轄敷川縣(崇寧三年改為敷文縣,即今靖遠)、安西、會川二城及懷戎堡、通泉堡、正川堡、靜勝堡、水泉堡、會寧關、平西寨、新泉寨等八個關堡寨。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會寧縣遷縣治於會師鎮,會寧、靖遠現代行政區域基本形成。明英宗正統二年(1437年),靖遠城置靖虜衛軍民府。成化間首修《靖虜衛志》。清順治元年(1644年)靖虜衛改名靖遠衛。雍正八年(1730年)改靖遠衛為靖遠縣。
靖遠、會寧地處西北邊陲,有“金城鎖鑰”之稱,黃河為天然屏障控扼朔方,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歷代王朝為鞏固邊防,多次征丁起夫,在黃河沿岸修長城,建城堡、築墩堠。雙龍鄉仁和村,平堡鄉金峽村明長城和烽燧,城關小坪山、永新鄉堡子山烽燧以及北城灘古城、永安堡古城、平灘堡古城、三角城古城、發裕堡古城遺址。南北朝時,西魏丞相宇文泰、北周武帝宇文邕曾兩度在會寧會師。北宋時,經略史章粢筑西寧城以御遼、金;宋末元初,蒙古、西夏和金人輪番爭奪會州,金將郭蝦蟆據守新會州孤城三年以抗元。明代,盛極一時的朝廷驛道開通後,會寧更成為地控東西的咽喉重鎮。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則徐發配新疆,光緒元年(1875年)欽差大臣左宗棠督辦新疆軍務,都途經會寧。林則徐留下不少墨跡;左宗棠曾在沿途道路兩旁栽植柳樹數萬株,人稱“左公柳"。
會寧縣城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長征勝利會師的地方,靖遠縣城則是西路軍渡黃河的地方,都是革命名城。1935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所屬一部,長征中經過會寧縣東南部的党家峴、周家水頭、楊崖集,在青江驛休整後,繼續向陝北進發。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四方面軍長徵到達會寧,與前來迎接的紅一方面軍先後在縣城和老君坡勝利會師,宣告偉大的長征勝利結束,在中國革命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紅軍在會寧的一個多月內,建立了會寧縣蘇維埃政府和9個基層蘇維埃政府、抗日農民協會,同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隊進行了6次比較大的戰鬥,有近千名紅軍指戰員長眠於會寧大地,紅五軍副軍長羅南輝、紅31軍93師師長柴洪宇在會寧壯烈犧牲。會寧人民歡迎和接待紅軍,並盡最大努力支援各次戰鬥。全縣有400多名青年參加紅軍。

交通

明正統間,靖遠設會州驛(今師範門前),驛設馬4匹,夫6名,夫馬工料費共銀二百零三兩六錢。驛路南沿祖厲河經黑城子到大蘆60里,過紅堡子、郭城驛、至河畔120里.達會寧;東經小水堡、打拉池70里,至乾鹽池120里達海原。建國後,在古驛道的基礎上,修建了慢(會寧慢灣)靖(靖遠縣城)公路,是溝通定西、通渭、會寧、靖遠的主要交通幹線,起自會寧慢灣,經會寧縣城、·甘溝、河畔、郭城、大蘆到靖遠縣城,慢靖公路絕大段落在會寧境內。為甘肅省級幹線公路。

生態治理

21世紀初,祖厲河上游會寧縣開展了一系列污染治理工作。一是會寧縣城區段綜合治理工程。分三期進行。計畫總投資7.48億元,治理河道14.85公里,修建護岸護堤29.7公里,橡膠壩12座,河堤始末端修建景觀水面3處,河道兩側結合景觀工程進行綠化。同時,採取雨污分流的處理措施,將污水通過污水集流乾管引至縣城污水處理廠處理後再進行中水回用。雨水通過堤防底部排洪涵管進入河道。
二是建設會寧縣污水處理廠。會寧縣城區污水處理廠占地84畝,於2008年9月開工建設,2012年12月全面竣工並試運行。該污水處理廠日處理量達到5200立方米,出水標準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規定的國家一級B標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