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林業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交通,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城市建設,社會保障,名勝古蹟,榮譽,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勃利縣以境內勃利河得名。勃利,滿語,“幸福、吉祥”之意。清代屬三姓副都統管轄。唐代曾在黑水府下設定勃利州,遼代屬生女真五國部,據考證唐代的勃利州是遼代五國部之一的剖阿里部,應在今蘇聯伯力一帶。
清初為和屯噶珊之地。三姓地方分為荒里、荒外,此地當時屬荒外地。光緒三十三年擬設縣治,未實現。
民國三年,派官吏實地勘查後,將依蘭縣東南地帶析出,於四站置設治局。
民國六年,改設治局為勃利縣,屬吉林省依蘭道管轄。
民國十八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後,廢除道制,縣歸省直接管轄,勃利縣直隸吉林省為三等縣。
1934年12月,偽滿洲國改行帝制,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成立三江省公署,勃利縣由吉林省劃歸三江省管轄。
1940年6月,將該縣西部地區劃歸林口縣。
1944年10月10日,設定東滿總省和興安總省,與此同時又將勃利縣由三江省劃歸東滿總省所轄。
1945年,東北光復。
民國三十六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併為九省,勃利縣劃屬合江省管轄。全國解放後,恢復東北三省。勃利縣隸屬於黑龍江省。
1970年,由勃利縣析置七台河市。
1909年6月2日,吉林巡撫等奏準,擬於依蘭府東境增設勃利縣,列為“暫行緩設”之列。
1917年5月10日批准,設定勃利縣。設治委員於同年9月16日啟用關防,縣址設於大四站,定為三等縣,隸屬依蘭道。
1919年秋遷至大碾子河鎮老街基。
1929年2月,廢除道制,由吉林省直轄。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
1934年12月劃歸三江省管轄。
1939年6月,將南境之林口村、古城鎮、龍爪村和青山村劃出,設定林口縣。1943年10月,劃歸東滿總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合江省管轄。
1947年2月,合江省委省政府決定,將依蘭縣東南部雙河地區劃出,設定雙河縣,縣政府駐雙河鎮,隸屬合江省管轄。
1948年5月,撤銷雙河縣,併入勃利縣。
1949年5月,撤銷合江省,改隸松江省。
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併,劃歸合江專區管轄。
1957年1月22日,省人民委員會通知,將原雞西縣的興農、平安河和哈達砬子3個鄉劃歸勃利縣管轄。
1965年1月1日,將興農公社劃歸雞東縣管轄。同年2月2日,國務院批准,將七台河鎮劃出,設立七台河特區。隸屬合江專區。
1983年10月,將勃利縣劃歸七台河市領導。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勃利縣位於黑龍江省東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30°6′-131°44′,北緯45°16′-46°37′,與寶清、雞東、林口、依蘭、樺南縣接壤,全縣總面積近3000平方公里。
地貌
勃利縣東、南、西三面環山,西部山區屬老爺嶺山系,東部山區屬完達山系,中部丘陵區為完達山向三江平原傾斜的過渡型地貌,西北部平原是松花江水系倭肯河的沖積平原。屬於低山丘陵平原區,海拔123--1008米之間,最高是段家嶺李木營界山頂,最低是安興水庫地面。
氣候
勃利縣氣候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常年降水量在450mm—550mm之間,日照時效在2350~2450小時之間,活動積溫在2300℃~2700℃,平原和丘陵無霜期137天左右,半山區119天。春季3--5月份,冷暖氣溫變化急劇,回暖快,3月末至4月初開始解凍,終霜在5月12--23日;季降水占全年的15%;天氣乾燥少雨多風。夏季6--8月份,高溫多雨,平均氣溫20.9--22.8℃,極端高溫37.4℃;季平均降水3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2年,勃利縣幅員面積300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72萬畝,林地面積143萬畝,草原面積27萬畝,宜漁水面14萬畝,其它用地12萬畝。
林業資源
截至2012年,勃利縣林木總蓄積量達63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3%。
全縣有11個國營林場,14個鄉鎮林業工作站。林業經營面積(占地面積)143.4萬畝(國營117.6萬畝,民眾25.8萬畝)。全縣木材總蓄積量523.3萬立方米(國營493.3萬立方米,民眾30萬立方米),平均每年木材自然增長量30.7萬立方米,年均採伐量5.8萬立方米。
全縣主要有紅松16萬畝,樟子松7.5萬畝,落葉松28.8萬畝,楊樹0.6萬畝,針葉林0.3萬畝,經濟林1.6萬畝,次生林57.2萬畝,果樹及其它林木16.4萬畝。此外,還擁有野生藍靛果面積5075畝,平均年產2萬斤,紅蘋果採集量年均11萬斤左右。
1996至2000年5年間,全縣共植樹造林27.4萬畝(國營12.9萬畝,民眾14.5萬畝),完成育苗面積5283畝(國營1335畝,民眾3948畝)。
礦產資源
生物資源
截至2012年,勃利縣野生植物和藥用植物300多種,有紅松漿果和稀有珍貴的藍靛果。還有野豬、黑熊、狍子、狼、松鼠、刺蝟、獐子、狐狸、山狸、鹿等野生動物。
人口民族
2013年,勃利縣戶籍總人口31.6萬人,出生人口1962人,死亡人口1742人,全年人口出生率6.2‰,人口死亡率0.5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07%。境內除漢族外,還有回族、朝鮮族、滿族等14個少數民族。
交通
截至2013年末,勃利縣鎮內道路總長度83公里,道路面積74.4萬平方米,人行道面積24.2萬平方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7.4平方米。
經濟
綜述
2013年,勃利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4.8億元,較2012年下降19.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5.3億元,較2012年增長4.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7.6億元,較2012年下降3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1.8億元,較2012年增長1.6%。三次產業的結構比例為28:32.1:39.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7300元,較2012年下降15.4%。
2013年,勃利縣全口徑財政收入4.5億元,較2012年下降17.6%。其中,一般預算收入2.7億元,較2012年下降6.7%;地方財政支出17.5億元,較2012年增長5.5%,其中,一般預算支出16.6億元,較2012年增長5.8%。
第一產業
2013年,勃利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7.2億元,較2012年增長6%,農林牧漁業增值15.3億元,較2012年增長4.7%。
2013年,勃利縣糧食播種面積156.8萬畝,糧食總產量51.2萬噸,較2012年下降9.4%,其中,水稻產量9.2萬噸,較2012年增長1.1%;大豆1.6萬噸,較2012年下降65.2%;玉米39.8萬噸,較2012年下降5.7%。經濟作物甜瓜產量2.3噸,白瓜籽產量574噸,分別較2012年增長9.7%和4.7%。
2013年,勃利縣豬、牛、羊、家禽出欄量分別達到22萬頭、2.2萬頭、6.9萬隻和888.5萬隻,分別較2012年增長5%、0.9%、2.1%、12.7%。豬、牛、羊、家禽存欄量分別達到13.9萬頭、3.1萬頭、13.1萬隻和266.4萬隻,分別較2012年增長4.3%、2.4%、2.1%、15.7%。肉類總產量達到3.9萬噸,較2012年增長7.8%;禽蛋產量0.6萬噸,較2012年增長0.1%。
2013年,勃利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32.8萬千瓦,較2012年增長10%。擁有農用拖拉機9996台,較2012年增長13.6%;農用運輸車5703輛,較2012年增長28.7%。
第二產業
2013年,勃利縣31家規模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35億元,較2012年下降54.6%,實現增加值9.4億元,較2012年下降48.4%。其中,煤炭工業實現增加值6億元,較2012年下降45.2%。
2013年,勃利縣規模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27.6億元,較2012年下降51.5%;實現利稅總額-2173萬元,較2012年下降117.9%,其中利潤總額-9260萬元,較2012年下降81.3%,稅金總額7087萬元,較2012年下降58.9%。
2013年,勃利縣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下降的有洗精煤63.1萬噸,焦炭63.1萬噸,水泥4萬噸,精播機2.1萬台,大豆油0.8萬噸,分別較2012年下降52.6%、24.7%、33.8%、42.7%、60.6%。
2013年,勃利縣建築業企業實現增加值9335萬元,較2012年增長1.9%。在全部建築企業中,資質等級三級及以上的建築企業完成產值1.8億元,較2012年下降28%。房屋施工面積75895平方米,較2012年下降45.6%;房屋竣工面積40200平方米,較2012年下降71.2%。
第三產業
2013年,勃利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9億元,較2012年增長7.7%。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1.5億元,較2012年增長7.7%;農村消費品零售額5.4億元,較2012年增長7.7%。分行業看,批零貿易業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13.8億元,較2012年增長7.8%;住宿餐飲業實現營業額3.1億元,較2012年增長6.9%。
2013年,勃利縣實現出口總額1699.9萬美元,較2012年增長4.5%。
2013年,勃利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65.3億元,較2012年增長9.8%。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48.1億元,較2012年增長7.9%。各項貸款餘額43.5億元,較2012年增長1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3年末,勃利縣擁有中學18所,國小28所。在校學生23285人,其中,高中生4413人,國中生5956人,小學生12916人。教職員工1994人,其中專任教師1904人,行政人員58人,教輔人員12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3年末,勃利縣擁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現有藏書6.53萬冊。農村文化站10個,村屯文化室133個。廣播電台和廣播轉播台各1座,電視轉播1座。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均達到100%。
醫療衛生
截至2013年末,勃利縣擁有醫療衛生機構16個,其中,人民醫院1個,中醫院1個,衛生疾控中心1個,婦幼衛生機構1個,衛生監督所1個,鄉鎮衛生院11個,擁有床位725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715人,其中執業醫師248人、註冊護士231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89人。
城市建設
截至2013年末,勃利縣擁有橋樑14座,路燈10068盞。全縣綠化覆蓋面積313.7公頃,園林綠化面積275.3公頃,苗圃面積36公頃。
社會保障
2013年,勃利縣參加養老保險人數23620人,較2012年增長16.4%;養老金支出37067億元,較2012年增長34.3%。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32461人,醫療保險費支出4665萬元。全縣在冊低保對象27587人,其中,城鎮9507人,較2012年下降8.1%;農村18080人,較2012年增長2.8%,共發放低保金6071萬元。
名勝古蹟
桃山湖
桃山湖,素有七台河市"小西湖"之稱,與七台河市區中心毗鄰,是黑龍江省乃至全國僅有的幾座城市內水庫之一。
石龍山森林公園
石龍山森林公園距七台河市中心僅23公里,是一處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森林旅遊度假區。景區自2003年始建,總面積6307.5公頃,建成景點有:百年樺苑、千年橡園、萬年榆林、聚仙閣、火牛陣、動物樂園、石龍峰、觀景亭、獵戶人家、愛晚亭、石龍泉、觀景長廓、鵬躍山莊、葫蘆島、天然垂釣、石龍山水庫等。
萬寶山滑雪場
七台河市萬寶山滑雪場位於桃山區山湖大街南側,與萬寶兒童公園相毗鄰。始建於2001年7月,有雪道500米,寬80米,滑雪專用拖扦3600米,型板200付,雪地飛碟50個,雪爬犁20個,輔助設施有310平方米的雪具室和餐廳。另外還有10處300平方米供遊人休閒娛樂的小別墅。
青松嶺森林公園
青松嶺森林公園位於黑龍江省東部長白山系完達山支脈,平均海拔450米,始建於1956年,總面積30000萬平方米。林區內生長著紅松、雲杉、冷杉等樹種。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有:苗圃、山中花園、水庫景區、常綠風景林、人工落葉松林區。
紅星森林公園
紅星森林公園地處勃利縣城西南25公里,始建於1958年,總面積9222平方米,平均海拔600米左右。地勢起伏,怪石橫臥,存有一小片原始森林——勃利西大圈。珍貴樹種有紅松、雲杉和三大硬闊混交林。野生動植物十分豐富。園內有抗日將士遺址和日軍掠奪森林資源的遺蹟(松根),是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仙洞山公園
仙洞山公園坐落在七台河市中心區,是七台河市自然景觀中面積最大的天然山體。規劃面積190公頃,有大狐仙(洞)、小狐仙(洞)、龜上山、一線天、滾兔嶺、怪石坡、仙人躺、烏龜臥、佛光雲海、原始林等景觀。
榮譽
勃利縣榮獲“全國體育先進縣”稱號。
勃利縣被評為“全省文化先進縣”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