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市

張家港市

張家港市,江蘇省縣級市,由蘇州市代管,位於中國大陸東部,長江下游南岸,東南與常熟市相連,南與蘇州市、無錫市相鄰,西與江陰市接壤,北濱長江,與如皋靖江隔江相望,總面積999平方千米,其中陸域面積777平方千米,水域面積195.67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張家港市下轄3個街道、7個鎮,另設有5個功能區。截至2023年末,張家港市常住人口為144.02萬人,城鎮化率為75.08%。

張家港市原名沙洲,1986年9月撤銷沙洲縣,以境內天然良港張家港命名設立張家港市。境內自然環境優越,擁有香山、暨陽湖、鳳凰山、永聯小鎮等風景名勝。2020年10月,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縣)。

2023年,張家港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65.8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3.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家港市
  • 外文名:Zhangjiagang
  • 別名沙洲
  • 行政區劃代碼:320582
  • 行政區類別縣級市
  • 所屬地區:江蘇省蘇州市
  • 地理位置:江蘇省蘇州地區北部,長江下游南岸
  • 面積:999 km
  • 下轄地區:3個街道,7個鎮,另設有5個功能區
  • 政府駐地楊舍鎮人民中路28號
  • 電話區號:(+86)512
  • 郵政編碼:215600—215637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人口數量:144.02 萬(2023年常住人口) 
  • 著名景點雙山島香山鳳凰山東渡苑恬莊古鎮暨陽湖
  • 火車站張家港站張家港北站
  • 車牌代碼:蘇E、蘇U
  • 地區生產總值:3365.80 億元(2023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衛生事業,社會保障,基礎建設,環境保護,歷史文化,文物古蹟,革命傳統,方言,風景名勝,著名人物,地方特產,友好城市,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8000年前,張家港南部地區就有人類活動,擁有11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東山村遺址、徐家灣遺址、許莊遺址、蔡墩遺址、韓墩遺址、河陽山遺址、鳳凰山遺址、西新村遺址、西張遺址、西暘遺址、老煙墩遺址。時間分布在距今2500年至8000年之間,其中南沙東山村遺址的出土文物是長江下游最早的古文化遺址
商末,屬勾吳之地。
春秋時期,屬吳國延陵。
秦代,屬會稽郡。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建毗陵縣暨陽鄉,為境內有據可查的最早的鄉級行政建置。
西晉,置暨陽縣,縣治楊舍鎮
南朝梁,在暨陽之墟建梁豐縣,屬江陰郡
唐代以後,西部屬江陰縣,東部屬常熟縣。
唐宋年間,香山和鎮山之間有一澗谷流漕,終年澗水不絕,溪流潺潺。如遇大雨,山洪直衝流漕所在東江灣沙,形成水渠。
明萬曆元年(1573年),有張南山者,自靖江生祠堂卜居香山北麓,此為張氏香山支始遷祖。南山公在此化錢買券,開發圩塘,流渠旁邊遂形成村落張家埭。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由於開發的圩田常受山洪的澇漬,於張氏合族集議,子孫齊心協力,將流漕拓寬成河新河面寬3丈,底寬1丈,長300餘米,由此免除了澇漬之苦,但未有河名。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張氏為經營糧米自備木船3條,往返於揚州、高郵之間,數載後獲利甚豐。為讓木船能停泊到自家門口,再出資募工拓寬此河,並在屋旁河之盡頭拓成倒潭1隻,以便木船調頭。此時河面寬7丈,底寬3丈,重載木船可進出自如,已蔚為大河,但仍無河名。
康熙二年(1663年),江陰縣衙擬在澄江門和巫山之間修建馬路,勘察丈量到此河時,發現此河無名,於是請大橋鎮鎮董吳翼之提議起名。吳翼之知道此河乃是張氏祖上所開,後來又是張氏裔孫拓寬,遂提名稱“張家港”,並報江陰縣衙認定備案。康熙三年(1664年)冬,江陰縣衙正式批文命名此河為張家港。
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至民國,劃常通港以北約10平方千米沙地予通州(今南通市)。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曾一度在北部沿江地區建立沙洲縣,南部及常熟、江陰兩縣的邊界地區設立虞西縣(縣治今張家港市塘橋鎮妙橋辦事處)。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東部屬常熟縣(今常熟市),西部屬江陰縣(今江陰市),常通港以北約10平方千米劃歸常熟
1957年11月29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沙洲縣,以江陰、常熟兩縣的各一部分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
1958年,江陰縣人民政府組織6萬民工和千名解放軍官兵拓浚張家港,河總長達38.11千米。
1962年,常熟劃出14個公社和常陰沙農場,江陰劃出9個公社,建立沙洲縣,隸屬於蘇州地區的蘇州專區。
1982年,張家港港正式對外開放。
1986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沙洲縣,以天然良港——張家港港命名設立張家港市,隸屬於蘇州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22年10月,張家港市下轄3個街道、7個鎮,另設有5個功能區。張家港市人民政府駐楊舍鎮人民中路28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320582001000
320582002000
320582003000
320582100000
320582101000
320582103000
320582104000
320582105000
320582106000
320582107000
320582400000
320582401000
320582403000
320582406000
320582407000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張家港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江蘇省東南部。東、東南連常熟市,西、西南接江陰市,北、東北、西北臨長江,東南距上海市98千米;南近太湖,分別距無錫市58千米、蘇州市90千米;西距常州市55千米、南京市200千米;北隔江距南通市62千米。介於北緯31°43′12″—32°02′,東經120°21′57″—120°52′之間,總面積999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的0.92%、蘇州市面積的11.62%。其中,陸地面積791.06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的80.17%;長江水域面積195.67平方千米,占19.83%。陸地東西最大直線距離44.58千米,南北最大直線距離33.71千米。北寬南窄,呈三角形。
張家港市

地形地貌

張家港市地跨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兩個地貌副區,即長江南岸古代沙嘴區和靖江常陰古沙洲區。北面臨江,雙山沙孑立江中,長江水域寬闊,沿岸灘地綿長。平原上散落著零星山丘。長期的人類活動,使張家港地貌形態複雜多樣。
張家港市南部地勢高亢,高程(吳淞零點,下同)為5—8米,古代沙嘴的不連續形成了一系列地平田和碟形低洼地,高程4—5米。還有許多不規則的池塘以及彎曲的塘浦。古長江岸線斷續地橫亘東西,高7—8米,成為全市之脊。北部由江中沙洲和邊灘積漲而成,地勢低平,高程為3.5—5米,江岸邊灘仍較發育,沿岸江中還有淺灘沙洲,水漲淹沒,潮落露出。人們為了抗禦江潮,圍圩墾殖,在沿江圩區留下了縱橫密布、鱗次櫛比的堤岸,一般高出地面2—3米。沿江的主江堤高程為8—9米。
1986年後,張家港市境內地貌主要發生以下變化:地處樂余鎮外江灘10千米處的長江中積漲成高出水面的3個江中沙洲,總面積5平方千米。1987年、1994年、1996年分別在樂余、東沙江邊建成南通天生港發電公司、常熟電廠和張家港華宇電力公司堆灰場3處,地塊號分別為5709002、4001001、5720001,占地總面積24.97平方千米。1990年、1995年、1997年分別在雙山、德積、樂余沿江的沙灘上圍成江灘圩、江星圩、九五圩、九七圩等圩田,總面積0.72平方千米。2000年在楊舍城區南部利用修建沿江高速公路集中取土,開挖成暨陽湖,水面面積約0.7平方千米。地處金港鎮的鎮山因開山取石,至2001年已夷為平地。
張家港市境內地貌根據地面黃海高程(吳淞高程—1.924米),可分為丘陵、高平田、平田、低平田和圩田。其中,南部地區主要為高平田、平田和低平田,北部地區均為圩田,丘陵主要散落在塘橋鎮的妙橋地區、金港鎮的南沙地區和鳳凰鎮的少量地區。

氣候特徵

張家港市屬北亞熱帶南部濕潤性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
張家港市
張家港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張家港市境內水資源豐富。地表水中河港蓄水量豐水年為2.36億立方米,中等乾旱年為9700萬立方米。全市沿江各閘共引水11.58億立方米,排水38.59億立方米。其中,汛期沿江各節制閘共引水5.89億立方米,排水24.33億立方米。全年實際用水量:地表水9.18億立方米(火電企業用水量為全口徑計算),淺層地下水106.8萬立方米。全境河港縱橫,土地肥沃,有大小河道9002條,總長4569.51千米。

土地資源

據張家港市國土資源局統計發布,至2015年年末,全市實有耕地30186.84公頃、園地3470.49公頃、林地203.87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7935.87公頃、交通運輸用地6256.39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8402.72公頃、其他土地416.36公頃。

礦產資源

張家港市境內礦產資源已發現的礦產品種主要有:砂石、磚瓦黏土、礦泉水、煤炭、天然氣等。其中探明的儲量有:砂石約6000萬噸,煤炭約2010萬噸,天然氣約8000萬立方米,礦泉水約8000萬立方米。2003年建成鳳凰地熱井溫泉,水溫45℃,日產地熱水624立方米。

植物資源

張家港市野生植物資源比較豐富,有百餘科近500個品種,常見的有24科80個品種,分布在田間、山丘、河邊、灘地,可用於農、牧、漁業生產,手工編織及疾病治療。另有常見綠化植物314種。

動物資源

張家港市境內共有野生動物資源13綱292個品種。其中,魚綱類有刀魚、河豚、鯽魚等96種,爬行綱類有龜、鱉、蛇等21種,鳥綱類有野雞、野鴨、鷹、雀等104種,哺乳綱類有野兔、刺蝟、鼠等8種,另有野生無脊椎動物63種。

人口

截至2023年末,張家港市常住人口144.02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74萬人,下降0.5%。城鎮常住人口108.13萬人,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75.1%,比年初提升0.7個百分點。年末戶籍總人口92.43萬人,出生人口3495人,死亡人口9557人,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6.55‰。

經濟

綜述

2022年,張家港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02.3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60億元,增長2.7%;第二產業增加值1671.11億元,增長0.9%;第三產業增加值1600.68億元,增長1.7%,三次產業比重為0.9∶50.6∶48.5。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2.87萬元,增長0.8%。全年新設市場主體24805戶,其中新設企業8367戶。截至2022年末,張家港市共有市場主體21.70萬戶,其中企業7.50萬戶,比上年增長12.3%,個體工商戶14.20萬戶,比上年增長12.4%。
2023年,張家港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65.8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3.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09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1681.35億元,增長3.6%;第三產業增加值1653.36億元,增長3.6%,三次產業比重為0.9∶50.0∶49.1。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3.31萬元,增長3.7%。
財政收入
2023年,張家港市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7.07億元,增長8.2%,其中稅收收入190.84億元,稅收占比80.5%。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34.44億元,其中用於民生的城鄉公共服務支出192.10億元,占比81.9%。
市場主體
2023年,張家港市新設市場主體25362戶,其中新設企業8382戶。年末全市共有市場主體22.37萬戶,其中企業7.90萬戶,比上年增長11.7%,個體工商戶14.47萬戶,比上年增長12.7%。
就業形勢
2023年,張家港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2853人,新創設城鄉公益性崗位安置困難人員666人,本市籍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99%以上,其中特困家庭畢業生就業率100%。發放穩崗返還補貼1.14億元,涉及27808家企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23年,張家港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47.22億元,增長0.4%。其中第二產業投資239.44億元,增長11.8%;第三產業投資307.43億元,下降6.8%;第一產業投資0.35億元。全市完成新興產業投資253.21億元,增長14.5%,占固定資產投資的46.3%,比上年提高5.7個百分點,其中新材料、新能源、軟體和積體電路、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等行業投資分別增長35.3%、26.7%、23.9%、22.9%、4.4%。全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05.59億元,增長2.8%。房屋施工面積1284.00萬平方米,下降3.4%,其中本年新開工面積142.22萬平方米;本年房屋竣工面積288.40萬平方米。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209.13萬平方米,與去年持平。
財稅收支
2022年,張家港市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9.07億元,還原留抵退稅後同口徑下降5.8%。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30.15億元,其中用於民生的城鄉公共服務支出188.92億元,占比82.1%。
人民生活
2022年,張家港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81元,增長3.9%。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511元,增長3.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245元,增長5.7%。全體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9660元,增長2.6%。其中,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4924元,增長1.6%;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8786元,增長5.7%。

第一產業

農業生產
2023年,張家港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7.43億元,增長3.5%。其中農業產值36.36億元,林業產值5.61億元,牧業產值3.32億元,漁業產值2.81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9.32億元。全年糧食實現穩產目標,播種面積47.22萬畝,增長0.2%;總產量22.30萬噸,增長0.7%。主要農產品中,蔬菜產量26.43萬噸,增長0.4%;豬肉產量3005噸,增長33.1%;水產品產量9555噸,增長0.5%。
現代農業
2023年,張家港市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2.08萬畝,全國農田建設綜合監測監管平台上圖入庫高標準農田22.08萬畝。全市農機總動力30.43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99.65%,特色農業機械化水平81.97%。農業電子商務銷售額21.27億元,新增蘇州市智慧農業示範生產場景3家,農業物聯網推廣套用面積14592畝。

第二產業

工業
2023年,張家港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638.32億元。其中裝備製造業實現產值840.98億元,同比增長5.8%,增加值同比增長7.8%;裝備製造業中汽車製造業實現產值269.38億元,同比增長16.2%。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220.42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9.4%,高於同期0.5個百分點。
建築業
2023年,張家港市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51.83億元,增長4.1%。其中建築、安裝工程產值248.96億元,增長3.3%;竣工產值213.42億元,增長40.3%,竣工率為84.7%。全市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522.27萬平方米,下降12.4%,其中新開工面積346.12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2年,張家港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89.34億元,下降1.3%。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商品分類零售額中,汽車類下降7.9%,其中新能源汽車類增長162.6%;石油及製品類增長2.0%;糧油、食品類下降12.2%。
對外經濟
2022年,張家港市實現進出口總額466.72億美元,增長8.0%。其中,進口總額262.80億美元,增長5.2%;出口總額203.93億美元,增長12.0%。一般貿易進出口總額409.91億美元,增長9.0%,占比為87.8%。
招商引資
2022年,張家港市新批外資企業62家,新增註冊外資6.9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9.08億美元,完成目標進度100.9%。新批境外投資項目24個,協定投資總額3.79億美元,其中中方協定投資額3.72億美元。實際投資額(含再投資)7.09億美元。
房地產業
2022年,張家港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99.92億元,下降28.0%。房屋施工面積1329.53萬平方米,下降0.8%,其中,本年新開工面積174.69萬平方米;本年房屋竣工面積137.92萬平方米。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209.20萬平方米,下降7.6%。
郵電通信
2022年,張家港市實現郵政業務總量12.17億元,增長20.9%。郵政函件業務48.30萬件;包裹業務1.36萬件;快遞業務10561.67萬件,快遞業務收入8.49億元。通信業務總收入21.77億元。年末行動電話用戶196.35萬戶,固定網際網路寬頻用戶75.93萬戶。
旅遊業
2022年,張家港市實現旅遊總收入115.65億元,下降18.9%;接待國內外遊客598.83萬人,下降15.5%。
金融業
截至2022年末,張家港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5205.85億元,比年初增加966.57億元,增長22.8%;本外幣貸款餘額4144.37億元,比年初增加637.01億元,增長18.2%。其中,住戶存款餘額2088.68億元,比年初增加350.28億元,增長20.1%;個人消費貸款餘額878.44億元,增長5.8%。
2022年,張家港市新增上市企業3家、資本市場直接融資109億元。截至2022年末,張家港市上市公司累計達31家,其中,境內上市公司29家,科創板5家。“新三板”掛牌企業累計76家。
保險業
2022年,張家港市全口徑保險業務收入73.72億元,增長9.7%。保險理賠支出19.62億元,下降1.8%。
張家港市
張家港市

交通運輸

交通

港口
張家港境內有天然良港張家港港,不凍不淤,深水貼岸,安全避風。現有萬噸級泊位34個,年吞吐量超4000萬噸,已開通19條國際航線,每月40多個國際航班,與世界150個港口貨運往來。張家港保稅區是全國15個保稅區中唯一的內河港型保稅區。面積4.1平方千米,主要功能為國際貿易、出口加工和保稅倉儲。
鐵路
2020年7月1日,滬蘇通鐵路一期以及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正式開通運營,張家港站同步開通運營。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2014年5月開工建設,2019年9月大橋主跨合龍。滬蘇通鐵路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沿海通道、也是京滬第二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北起南通市,經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最終到達上海市嘉定區,一期線路總長137.48千米,設計時速200千米。全線設9個車站。張家港站是滬蘇通鐵路、通蘇嘉甬鐵路江蘇南沿江城際鐵路三線交會的樞紐站。自2020年7月1日與滬蘇通鐵路同步開通運營以來,截至2020年12月,張家港站總計傳送旅客約130萬人次。
已經開通的滬蘇通鐵路一期連線上海虹橋站上海站,二期將可連線上海東站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計畫“十四五”期間建成通車。江蘇南沿江城際鐵路建設正穩步推進,通蘇嘉甬鐵路還在規劃建設中。
機場
港口57千米的無錫與常州,分別建有碩放機場和奔牛機場,空中運輸便捷。

運輸

2022年,張家港市貨物運輸周轉量完成68.61億噸千米,下降14.2%,相較上半年降幅收窄10.5個百分點。口岸完成貨物吞吐量2.44億噸,下降5.3%,其中,外貿吞吐量6427.68萬噸,下降2.5%,貨櫃吞吐量84.54萬標箱,下降2.7%。
截至2022年末,張家港市擁有機動車51.74萬輛,其中,汽車50.42萬輛。全市公交運營汽車達753輛,其中,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公車達492輛。公交路數達70路。公共汽車客運總量1977萬人次,下降39.8%。高鐵列車停站對數66.5對/天,鐵路客運總量177.79萬人次。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22年,張家港市淨增高新技術企業103家,有效高新技術企業達955家。新開工科創孵化載體面積61.96萬平方米,新增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家,新增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8家,新增產學研合作項目258項。引進科技招商項目1256項。年內獲評首批國家創新型縣(市);獲評2021年度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績效評價“優秀”等次4家,數量列全國縣(市)第一;科創孵化載體工作獲省政府辦公廳督查激勵通報表揚;獲批創建省級技術創新中心——江蘇省氫能技術創新中心。
2022年,張家港市新增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161名,引進落地張家港市重大創新創業團隊2個。新增國家重大人才工程A類人才10人、省“雙創計畫”人才13人、“姑蘇計畫”人才58人,長期引進外國專家62人。

教育事業

截至2022年末,張家港市共有各類學校181所,在校學生22.94萬人,專任教師15490人。其中,高校2所,在校學生16697人,專任教師501人;普通中學45所,在校學生57075人,專任教師4703人;國小40所,在校學生100562人,專任教師5909人;幼稚園88所,在園幼兒40764人,專任教師3268人。通過江蘇省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創建縣(市、區)實地驗收,獲評“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縣(市、區)”,為蘇州市唯一獲評地區。
張家港市境內高校
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校區)

文化事業

截至2022年末,張家港市累計建成24小時圖書館驛站53個;市級圖書館總藏量304.88萬冊,其中,圖書293.41萬冊;博物館共有文物藏品5904件(套);劇團總計演出2299場次。成功舉辦央視中秋晚會;“5+2”館社研學項目入選國家級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鳳凰鎮獲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年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疫情防控志願者儲備隊217支,全市有7.3萬名志願者參與疫情防控,累計服務時長近400萬小時。

體育事業

2022年,張家港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5.67平方米,萬人體育健身設施擁有數95.03件。義務教育階段累計建成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44所、全國校園籃球特色學校4所、江蘇省足球後備人才示範學校3所。成功創成江蘇省唯一的全國首批運動健身模範縣(市);創成長三角一體化全民健身示範區聯盟創新發展研究中心;獲評“2018-2021年度江蘇省民眾體育先進單位”;獲評省體系化建設運動促進健康機構試點縣(市),為全省唯一獲評縣級市。榮獲江蘇省縣級體育重點工作督查“四連冠”;張家港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案例被國家體育總局作為全國全民健身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

衛生事業

截至2022年末,張家港市擁有衛生機構508個,其中,醫院38所;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總數13897人,衛生技術人員11746人,其中,醫生4763人,核定床位數9671張。全市村(居)民醫療互助覆蓋199個村(社區),參加人員總計60.85萬人,累計補助2.11億元。八大類慢性病患者配藥不出鎮(區)比例達80%,不出社區比例達50%。

社會保障

2022年,張家港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2595人,開發公益性崗位1354個,本市籍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99%以上,其中特困家庭畢業生就業率100%。全年採用“免申即享”的經辦模式發放失業保險穩崗返還1.50億元,涉及25952家企業,惠及職工33.39萬人。
2022年,張家港市新增社保參保人員5.1萬人,年末累計達61.29萬人。全年發放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416.18萬元,低保邊緣重病困難對象生活救助金393.40萬元,特困人員供養資金893.80萬元。發放殘疾人兩項補貼6242.42萬元、困境兒童基本生活費補貼744.85萬元、困難家庭學生慈善助學金206.1萬元。新增醫保參保人員5.8萬人。享受醫療救助的特定困難人員12.7萬人次,發放救助金0.22億元;享受大病保險1.27萬人,發放大病保險補償款1.19億元。享受長期護理保險5430人,待遇支出0.37億元。新增住房公積金繳存職工3.67萬人,淨增個體工商戶繳存586人、自由職業者繳存33人。
2022年,張家港市接受上門服務的居家老年人49045人,占全市老年人人口的18%;年內建成6家綜合養老服務中心,10家標準型老年人助餐點,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點)實現村(社區)全覆蓋率,社會化運營率100%。全市共有養老機構42個,總床位10102張,護理型床位數占比100%。

基礎建設

2022年,張家港市24個民生實事項目、355個民生微實事項目推進。安置房竣工面積53.9萬平方米,安置過渡戶2914戶。新增城鎮天然氣配套用戶2.3萬戶,完成老住宅區天然氣改造5373戶。完成農貿市場標準化建設改造3家。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完成“三定一督”四分類小區升級改造498個。繼續推進“廁所革命”,城鎮新(改)建市政環衛公廁72座。新增公共停車位8000個。

環境保護

2022年,張家港市PM2.5濃度為29微克/立方米,空氣優良率達82.5%。綜合整治劣V類水體91條,疏浚河道341條,建設幸福河湖100條。成功入選國家典型地區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城市。13個國省考斷面及19條主要通江支流水質優Ш比例均達到100%。2022年,張家港市推進“三優三保”拆舊復墾土地面積1500畝。獲評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範縣(市)榮譽稱號。獲得2022年度江蘇省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綜合評價考核資金獎勵。
張家港市
張家港市

歷史文化

文物古蹟

張家港市歷史久遠,擁有11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它們是:東山村遺址、徐家灣遺址、許莊遺址蔡墩遺址、韓墩遺址、河陽山遺址、鳳凰山遺址、西新村遺址、西張遺址、西暘遺址、老煙墩遺址。時間分布在距今2500年至8000年之間,其中南沙東山村遺址的出土文物是長江下游最早的古文化遺址

革命傳統

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張家港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動沙洲農民暴動起義,開展抗日救國運動,積極配合渡江作戰,建立人民民主政權。境內重要的紀念設施有:雙山渡江戰役紀念碑、沙洲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館、香山烈士陵園、巫山渡江戰役登入紀念碑、學勤廣場、毋忘國恥紀念碑亭、南豐之戰紀念廣場等。重要革命機構舊址有:民國十五年(1926年)中國共產黨金村支部舊址、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沙洲縣辦事處舊址、沙洲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地舊址、蔡悲鴻辦公舊址、重建後的沙洲縣抗日民主政府活動地舊址、江南保全司令部警衛一團成立地、新四軍六師十八旅後方醫院第一療養所舊址、新四軍六師十八旅修械所舊址、地下情報站、交通站舊址等。重要歷史事件紀念地有:農民暴動紀念地(後塍農民暴動紀念地、占文橋農民暴動紀念地、楊舍農民暴動紀念地、店岸福利墾殖公司暴動紀念地)、攔門沙江心遭遇戰紀念地、常家埭地洞舊址、恬莊“千人坑”紀念地、譚震林抗戰動員講話紀念地暨年旺街國小黨支部舊址、血戰南橫套紀念地、收繳偽軍武裝紀念地等。重要人物故居及紀念地有:孫遜群烈士紀念地、謝愷烈士故居、茅學勤烈士紀念地、范醒之故居、田平故居、許亞故居、孫潔人故居等。

方言

張家港通行吳語張家港話主要有五種吳語口音,包括澄東話、澄要話、虞西話、老沙話、常陰沙話。張家港南部是江南古陸,已有八千年歷史。張家港話具有全濁音,分尖團音,有入聲韻和8個聲調,平上去入因清濁而各分陰陽。
張家港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澄東話、澄要話、老沙話劃屬毗陵小片,虞西話、常陰沙話劃屬蘇滬嘉小片。澄東話、澄要話、虞西話合稱為江南話,使用人口約占張家港人口的51.93%。老沙話、常陰沙話合稱為沙上話,使用人口約占張家港人口的43.89%。吳語人口占張家港戶籍人口的95.82%。
1、澄東話、澄要話:澄東話以市區楊舍話為代表,澄東話分布於楊舍、泗港、塘市、閘上、後塍,接近江陰東鄉話,與江陰新橋、華士、周莊、北漍、無錫港下一帶方言類似,屬於毗陵小片,實際上是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與蘇滬嘉小片的過渡地帶。港區、南沙、中興、後塍西部方言更靠近江陰市區話,算澄要話。澄東話和澄要話占戶籍人口的26.4%。
2、虞西話:以東南部重鎮塘橋話為代表,屬蘇滬嘉小片,與常熟市區及西部話基本一致,俗稱“常熟話”,分布在東南部靠近常熟市的塘橋、鳳凰、港口、西張等鎮和楊舍的東部。虞西話占戶籍人口的25.53%。
3、老沙話:以德積、大新為代表,分布在西北部晨陽、德積、合興、大新等鎮,後塍鎮北部,錦豐鎮部分地區和原港區鎮靠近德積鎮的部分,使用人口約占20.76%。老沙話含有江淮官話的一個特徵,“沒有”說成”沒得”。老沙話發音上有趨近江陰市區話和靖江話的特徵,也歸入毗陵小片。
4、常陰沙話:也稱“沙上話”、“崇明話”,以東北部錦豐為代表,分布在東北部沿江的錦豐、三興、樂余、兆豐、南豐等鎮和常陰沙農場,使用人口約占23.13%。與崇明海門啟東方言基本一致,屬於蘇滬嘉小片。
5、江北話:包括如皋話(分布在錦豐、樂余兩鎮沿江部分,大新鎮段山村委會一帶和德積、雙山、合興、三興等鎮的少數地區)、南通話揚中話等被稱為江北話的方言。江淮官話人口約有3萬餘,占4.18%,屬於客籍移民方言。

風景名勝

截至2022年末,張家港市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4個,國家AAA級旅遊景區2個,省級旅遊度假區1個,省級工業旅遊區3個,省級非遺旅遊體驗基地1個,省級文明旅遊示範單位1個,省級以上鄉村旅遊重點村3個。
張家港市
香山景區
香山景區
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張家港市保稅區(金港鎮)境內,交通便捷,占地4.37平方千米,山體東西長2.3千米,南北長1.9千米,最高處海拔136.6米,歷來有“香山十八景”之說。香山因吳妃采香而聞名(徐霞客)。“香山十八景”:包括藏軍洞、梅花堂、桃花澗、采香徑、聖過潭、聽松吟、釣魚台、洗硯池、石虎門、觀音殿、荷花茶廳、圓寂塔、聖清池、毗陵井、門夜雨、天台石、歸公洞、烽火台。
張家港市
暨陽湖景區
暨陽湖景區
國家AAAA級景區。是張家港的城市客廳,利用先進的生態理念和技術把自然引入城市,人工打造了自然的生態濕地風景,暨陽湖生態園分7塊區域,分別為歡樂世界、假日公園、假日廣場、瀕水休閒公園、螺洲島、鏡湖生態公園、暨陽湖濕地。
張家港市
鳳凰山景區
鳳凰山景區
國家AAAA級景區,江蘇省自駕游基地。景區座落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吳歌之鄉——鳳凰鎮。鳳凰山山體由西而東走向,猶如丹鳳展翅,故稱“鳳凰山”。自東吳赤烏年間建永慶寺開始,歷代就是遊人觀光的好去處。曾有內外八景之說。“內八景”有三潭、四井、古檜、空楊、秀峰、醴泉、丞相墓、狀元讀書台;“外八景”有湖下書聲、坊基酒肆、港口漁歌、柴場牧唱、桑岸啼鳴、蓮塘游魚、松林落照、精舍飄幡。
張家港市
東渡苑景區
國家AAA級景區。位於張家港市塘橋鎮北,始建於1994年8月。占地面積275畝,是鑒真第六次成功東渡的起航地。景區主體建築為鑑真東渡紀念館,館名由趙朴初先生題寫。館內安放鑒真大師銅像一尊,並有中日友好協會會長孫平化題寫的"東渡滄桑"大型木屏,兩廂長廊分別有鑒真東渡行跡木刻畫屏和歷代題誦鑒真東渡書法碑刻。苑西建有經幢亭,1963年值鑒真大師圓寂1200周年之際,國家紀念委員會在此設立石刻"經幢"一柱。苑東建有東渡寺、文化走廊、古黃泗浦照壁、水景茶室等景觀,是中央電視台電視連續劇《鑒真東渡》拍攝景地。
張家港市
常陰沙景區
常陰沙景區
國家AAAA級景區,挖掘本地資源,建成了蘇州江南農耕文化園、永聯垂釣中心、永聯水上樂園、江鮮美食街等旅遊資源,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美食購物等功能為一體的江南鄉村生活體驗地。一年四季皆可遊玩:春遊農耕園,夏玩水世界,秋采瓜果蔬,冬泡氟溫泉。小鎮擁有一條特色鮮明的江鮮美食街,集聚了沙洲風情、江鮮大酒店等江鮮餐飲名店。每年還會舉辦江鮮美食節。景區土特產品種有永聯大米、自釀米酒、手工油、長江白絲、草頭乾、鹿茸酒等20多個品種。
張家港市
常陰沙景區
常陰沙景區
國家AAA級景區。位於張家港市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內,東臨長江,與南通隔江相望,是一個集餐飲住宿、商務會議、休閒娛樂、燒烤垂釣、採摘觀光、度假療養為一體的濱江風情休閒區。建立了“優質稻米、果蔬園藝、特色水產、休閒旅遊”四大產業,“濱江風光、鄉村風情、生態農業、知青文化”四大旅遊品牌。

著名人物

蔡悲鴻

地方特產

張家港市
長江三鮮
鰣魚、刀魚、河豚並譽為“長江三鮮”。《本草綱目》載,鰣魚“夏初時有,余月則無,故名”。鰣魚鱗可食,肥嫩清鮮。古時曾列為皇帝的“御膳”珍餚,後蜚聲海外。張家港境內長江水域屬河口段,鰣魚至此,體內脂肪消耗少,豐腴肥碩,肉味鮮,營養豐富。刀魚體形狹長側薄,頗似尖刀,銀白色,肉質細嫩,但多細毛狀骨刺。肉味鮮美,肥而不膩,兼有微香。河豚產於鹹水和淡水相交處的水域裡,營養豐富,腴肥鮮美且帶野味,與眾不同。宋《明道雜誌》曾稱頌它為“水族中之奇味也”。
張家港市
長江蟹
學名中華絨螯蟹,養殖歷史較久。長江蟹營養豐富,每100克蟹肉含蛋白質14克、脂肪5.9克、碳水化合物7克,維生素A為5960國際單位,熱量139千卡,為一般水產品之冠。由於其所含脂肪為不飽和脂肪,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血管硬化有預防作用,蟹黃中富含的卵磷脂對智力發育亦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優質的長江蟹外觀表現為青背、白肚、金爪、黃毛,在肉質與口味方面表現為肥、鮮、腥、甜。曾獲首屆中國“華東杯”河蟹評比大賽“最佳種質獎”和“優勝獎”。
張家港市
鹿苑雞
因產於鹿苑而得名,相傳已有200年的飼養歷史。鹿苑雞的毛、皮、嘴、腳均為黃色,頸羽、尾羽和翅羽間有稀疏黑毛。公雞腳桿高壯,傲然挺立,大的體重可達到4千克以上,有“九斤王”之稱。母雞腳桿粗矮,渾重壯實,重2千克以上,年產蛋在140個至200個之間,平均蛋重54克。該雞肉質細嫩、肥美、香鮮、味濃。民間傳說,清代同治、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常把鹿苑雞作為特產,帶至京城贈送親友和同僚。2014年,鹿苑雞被確定為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
張家港市
血糯
又名“嘔血糯”,或稱“紅蓮糯”,是一種名貴的糯稻。穀粒皮殼呈淺紫色,其米殷紅如鴨血,蛋白質含量高,有強身補血功效,清代列為“御米”,民間視為營養和滋補食品,是製作八寶飯的主要原料。境內塘橋鎮金村、鳳凰鎮一帶均有種植。清《常昭合志·物產志》載:“血糯,亦名紅蓮糯,宜粥。”金鶴翀所撰《金村小志》載:“糯米之佳者曰‘落霜青’,曰‘紅蓮糯’。江陰人亦來購取,云:唯產金村者為佳。”
張家港市
鳳凰稻
是鳳凰山附近長期培育成的優良粳稻,穀粒基部有雙翼(護穎),似鳳凰展翅,故名鳳凰稻。清代《常昭合志》中列為著名物產。鳳凰稻碾成的米,色潔白如珍珠,煮飯燒粥,性黏膩,香軟適口,為粳米中的上品,載譽江南。
張家港市
常陰沙大米
常陰沙大米
自2009年起,常陰沙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在常北社區和常沙社區種植“南粳5055”、“南粳46”等優質水稻良種,生產有機大米。水稻生長階段完全不用化肥和化學農藥,每公頃產量穩定在6噸以上,經南京檢測中心抽樣檢測,各項指標均達到並超過有機大米標準,達到“無化殘、無藥殘、低重金屬”要求。常陰沙有機米圓潤潔白,煮飯燒粥,性黏膩,香軟可口。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綠色食品A級認證。2014年2月,常陰沙大米又獲2013年度蘇州名牌產品稱號。
張家港市
鳳凰水蜜桃
在1952年引進無錫水蜜桃的基礎上,經長期選育而成的優良品種。有白鳳、白花、黃皮、小青等主栽品種,皮色有淡黃、乳白、微紅色,具有果大、肉嫩、鮮甜、多汁、果皮易剝等特點,受到蘇州、南京、上海等地居民喜愛。鳳凰山和鷙山山麓是主要產地。
張家港市
鳳凰白茶
鳳凰白茶
2008年,鳳凰山茶園批量引進安吉白茶良種,針對其適應性要求高的特點,改革栽培技術,創新加工工藝,形成“採摘把關、重視萎凋、注重殺青、回潮揉捻、薄攤二青、揚去末子、搓條整形、足乾提香”的獨特工藝流程。鳳凰白茶以“葉白、脈綠、香郁、味醇”獨樹一幟,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胺基酸含量高於普通綠茶2倍至5倍,味鮮爽不苦澀。
張家港市
弄里芹菜
弄里芹菜
鳳凰鎮金谷村朱家弄種植的水芹,品質優良,歷史悠久。在上海、蘇州等地享有盛名,稱“弄里芹菜”。相傳宋代名將韓世忠和夫人梁紅玉帶兵駐守慶安,被金兵圍困,軍中缺糧,梁紅玉率部遍尋野菜,至弄里一帶見有大片野芹,味清香,採食充飢。以後,人們把野芹移植家種,稱為“玉芹”,並精心培育,世代栽種。芹菜品種有大青種、小青種、紅種、麻栗等,具有嫩莖(俗稱白頭)長、葉柄青、質地脆、香味濃、存放時間較久等特點。無論是清炒,或與豆製品素炒,或與肉類混炒,都味道鮮美,各具風味;若在開水裡稍燙後,澆上醬油、麻油等佐料,拌作冷菜,則香脆、鮮嫩、爽口,能去膩、舒胃。
張家港市
高莊豆腐乾
高莊豆腐乾
鳳凰高莊豆腐乾始於清鹹豐年間,已有100餘年的歷史。原料選用經精心篩選的地產小黃豆,製法獨特,一般要經過磨豆、濾漿、點鹵等11道工序,製作精細,風味獨特。清末民初,已暢銷常熟、江陰、無錫等地。高莊豆腐乾有厚型、薄型兩種,呈絳色,質地細實。
張家港市
拖爐餅
楊舍、塘橋等地的著名傳統風味小吃,已有150餘年歷史。其製作工藝獨特,烘烤時需用兩口爐,下面為底爐(平底),上面為頂爐(尖頂,呈錐狀),烘烤時兩口爐同時加熱吻合,並以頂爐的熱量將餅吊熟,大有頂爐拖底爐之勢,故稱拖爐餅。拖爐餅採用上等麵粉、白糖、淨板油(加工過的生豬油)、薺菜、芝麻、桂花等為原輔料。口味油而不膩,甜而不黏,清香可口。集酥、甜、松、脆、香於一體,外形飽滿,色澤金黃,酥層清晰。
張家港市
沙洲優黃
又稱後塍黃酒,始釀於清光緒年間,已有100餘年的歷史。原料選用優質大米。其製作需經過過篩、浸漬、攤冷、落缸、發酵、壓榨、澄清、勾兌、煎酒等十幾道工序,工藝精細。所釀黃酒具有色澤金黃、酒體協調、清亮透明、醇厚爽口等特點,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在文化、工藝、保健和藥用等方面有重要價值。已形成系列150餘種黃酒產品,酒齡為2年、3年、5年、6年、7年、10年、15年、20年等不同規格,沙洲優黃被譽為中國半甜型黃酒的典範。“沙洲”、“沙洲優黃”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友好城市

友好城市名單
序號
國家
城市名稱
結好關係
結好日期
備註
1
澳大利亞
維多利亞州波特蘭市
友好城市
1995—08—08

格勒耐爾格郡(原波特蘭市)
友好城市
2006—10—31
意向書
格勒耐爾格郡(原波特蘭市)
友好城市
2010—04—13
簽署協定
2
日本
福井縣松岡町
友好交流關係
1997—08—13

永平寺町(原松岡町)
友好交流關係
2006—10—31

3
日本
香川縣丸龜市
友好城市
1999—05—28
簽署協定
4
日本
熊本縣水俁市
環境保護友好交流關係
2001—05—08
簽署意向書
5
韓國
蔚山廣域市
經濟交流協作城市
2004—04—08

6
加拿大
魁北克省夏威尼卡市
友好交流關係
2004—04—02

7
俄羅斯
斯莫連斯克州維亞基馬市
友好城市
2004—10—11

8
美國
加利福尼亞州麗浪多市
友好城市
2007—05—21
簽署協定
9
韓國
慶尚北道浦項市
友好交流關係
2007—08—28(意向書)2009—07—26(簽署協定)

10
德國
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州勞恩堡市
友好交流城市關係
2012—04—17
意向書

榮譽稱號

2008年,張家港市獲得了2008年“聯合國人居獎”,成為中國第一個獲“聯合國人居獎”的縣級市。
2016年12月,張家港市入選第一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2017年,複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實現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
2017年10月,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2017年12月7日,被推選為“2017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3位、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第4位。
2018年11月,入選“2018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
2018年,入選工業百強縣(市)排名第3,入選首批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
2019年2月,重新確認為國家衛生城市(區)。
2019年7月19日,入選中國百強縣
2019年11月21日,入選“2019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2019年12月,張家港市位列《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19)》2019年全國綜合經濟競爭力第三、2019年投資潛力全國百強縣(市)第37、2019年全國製造業百強縣(市)、2019年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市)。
2020年1月9日,入選“2018年度健康城市建設示範市”;入選2020中國縣域網購百強榜排名33;入選2020中國縣域電子商務百強榜排名29;入選2020中國縣域文化消費百強榜排名15。
2020年2月,入選2020中國健康產業百佳縣市、2020中國食品安全百佳縣市。
2020年3月,入選2020中國雙創活力百佳縣市、2020中國慈善公益百佳縣市、2020中國青年樂業百佳縣市。
2020年5月,入選“2020年全國百強縣”;入選全國傳播熱度百強市(縣級);入選2020中國百佳富氧縣市。
2020年5月20日,躋身2019年縣域網路零售TOP100,排名為85。
2020年6月,入選2020中國最宜置業百佳縣市;入選2020中國縣域智慧城市百強榜排名37。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6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人口流入百強榜”,排名第3位。
2020年7月28日,入選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編制的“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榜”。
2020年8月,入選“2020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
2020年10月,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縣)。
2020年10月,入選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名單。
2020年11月,入選江蘇省首批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名單。
2020年11月,入選“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2020年中國創新百強縣(市)。
2020年11月18日,入選“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市)。
2020年11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綜合實力百強榜”。
2020年11月28日,被評為2020中國宜居宜業城市。
2020年12月1日,入選“2020年綜合競爭力全國百強縣(市)”。
2021年1月14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布的第三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名單。
2021年1月18日,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命名為“2018-2020年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
2021年4月,入選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
2021年,入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
2021年5月27日,被國家體育總局確定為首批全國縣域足球典型。
2021年7月,上榜“2021年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
2021年7月12日,入選商務部等8單位公布的第一批全國供應鏈創新與套用示範城市名單。
2021年7月15日,入選水利部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21年8月,入選“2021賽迪百強縣”。
2021年9月1日,被中國科協命名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示範期為5年。
2021年9月,入選“2021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2021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2021年度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
2021年10月,入選2021中國智慧城市百佳縣市,位列第40名。
2021年12月16日,入選中國工業“工業百強縣(市)”排名第4位。
2021年12月,被水利部認定為2021年度國家水土保持示範縣。
2020年,全國愛衛辦組織對國家衛生城市(區)2020年度健康城市建設工作開展了評價。2020年度健康城市建設樣板市名單中江蘇張家港市名列首位。
2022年4月,入選2021年中國GDP十強縣。
2022年4月,入選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縣(市、區、旗)名單。
2022年5月,入選《2021年中國投資潛力百強縣》榜單,位列第6。
2022年6月,入選全國青年發展型縣域試點名單。
2022年9月,入選全國首批創新型縣(市)驗收通過名單。
2022年11月,《經濟日報》發布《2022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成果》,張家港入選“2022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排名第3位。
2022年12月,入選賽迪投資競爭力百強縣(2022),排名第3。
2022年12月,入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2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排名第3。
2022年12月,入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2中國創新百強縣(市)”,排名第4。
2023年1月,擬命名為全國未成年人保護示範縣(市、區、旗)。
2023年5月,入選壹城智庫“2023縣域高質量發展百強”,排名第3。
2023年7月,入選2023賽迪百強縣,排名第3。
2023年11月,入選賽迪顧問“2023中國縣域投資競爭力百強”,排名第3。
2023年11月,入選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2023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排名第3。
2023年12月,入選2023年稷夏全國縣域綜合競爭力100強,排名第3。
2023年12月,入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3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排名第4。
2023年12月,入選競爭力智庫“2023中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排名第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