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特點,音系,聲母,韻母,聲調,形成,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個階段,發展,常用詞,退化,主要方言,老岸話,沙上話,崇明話,其他,
特點
(一)靖江話具有濁音。
靖江話中有許多發音時聲音顫動的聲母。如果你用手指按著喉頭用靖江話讀“抱/bau31/、乏/vɑʔ[34]/、道/dau31/、助/dzu31/、造/zau51/、橋/dʑiau223/、紹/ʑiau31/、跪/ɡui31/、豪/ɦau223/”這些字,手指就會感到有輕微的震動。它們各是一個濁音聲母的代表。靖江方言具有全套的濁聲母,這是隸屬於吳語的一個顯著標誌,也是區別於國語的一個基本特徵。
靖江人絕不會把“照相”說成“照像”,也不會把“地”寫成“的”,就是因為“像”和“地”是濁音聲母,“相”和“的”是清音聲母,在靖江話里讀音不同。
非吳語區人學說靖江活,往往會把“水稻/dao31/”說成“水到/tao51/”,“喜劇/ɕij334dʑiɑʔ[34]/”說成“洗腳/sij334tɕiɑʔ[55]/”。書報上常把該用“說道”的地方寫成“說到”,就是因為那些作者的母語裡聲母不分清濁的緣故。
(二)靖江話沒有捲舌音。
靖江話沒有捲舌音,有定量翹舌音痕跡,但是翹舌音比國語少,“詩/sɿ433/人”、“私/sɿ433/人”無別,“木材/zæ223/”、“木柴/zæ223/”不分。
(三)靖江話區分尖團音。
靖江方言尖團音分清,不會把“老酒/tsiu334/”說成“老九/tɕiu334/”,“妻/tsʰij433/子”說成“欺/tɕʰij433/子”,更不會以“泰星/sin433/”用作“泰興/ɕin433/的諧音。
(四)靖江話“n”、“L”不混。
不會像南京人把“腦子”說成“老子”,也不會像揚州人“籃子”和“男子”不分。
(五)靖江話“胡""吳”不分,“黃”“王”不分。
但靖江話“吳”、“胡”不分,“王”、“黃”不分。如果問一位先生:“您貴姓?”他說:“敝姓wang。”你定會追問一句:“三橫王還是草頭黃?”此外,靖江話“川”與“圈”、“書/ɕyʮ433/”與“虛/ɕyʮ433/”分別同音,這既不同於蘇州、無錫話,也不同於泰州、泰興話,是靖江話的又一獨特之處。
(六)靖江話不分前後鼻音。
“人民”的“民”與“光明”的“明”同音,“樹根”的“根”與“耕田”的“耕”同音。靖江人學說國語,往往把“豐收”說成“分收”,就是由於“en”、“eng”不分的緣故。靖江話韻母方面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將”、“尖”同音,“槍”、“千”同音,因此,人們說到“十年”,總要改說成“十載”,以免“年”與“娘”同音造成聽覺上的粗俗。
(七)靖江話韻母。
有人有喜慶之事,親朋好友在電視裡為他點歌祝賀,往往不用“賀”字,就是因為靖江話“賀/ɦou51/”與“禍/ɦou51/”同音。靖江話“樓”、“頭”、“偶”、“侯”等音節中間有一個介音:“I”,靖江侯韻字除精組和影組聲母之外都帶有i介音,是靖江話韻母方面的一個特點。
(八)靖江話具有七個聲調。
我們試以“通”、“同”、“統”、“痛”、“洞”、“禿”、“毒”這七個字各作一個聲調的代表,用靖江話讀,它們的高低升降是各不相同的。靖江話里有兩個短促的聲調,如:“禿”和“毒”,這叫入聲。國語沒有入聲;揚州話有一個入聲,即“禿”與“毒”同音;沙上話也有兩個入聲,但“毒”的聲調比“禿”的聲調略高,與老岸話正好相反。
(九)靖江話聲母韻母較多。
靖江話有29個(一說31個)輔音聲母,比國語至少多7個;有54個(一說50個)韻母,比國語多十幾個。靖江話有567個由聲母和韻母組成的基本音節,比國語多161個。這樣,音節多,同音字相對減少,語音的表述也就更為清晰。
音系
聲母
聲母表:
韻母
韻母表:
聲調
陰平—433—江天飛高
陽平—233—來前忙同
上聲—334—懂紙小遠
陰去—51—對去叫畫
陽去—31—事洞賣夜
陰入—55—黑各說處
陽入—34—欲六白石
形成
第一階段
初有人煙時期。靖江成陸之初,吳大帝曾派人在此牧馬,牧馬的軍士,便是靖江最早的先民。那時靖江的語言大概以“軍語”為主;即使軍語,也該屬於吳語,因為那些兵士大多是祖籍吳郡的孫權從江南招募而來的。如靖江最早名為“牧馬大沙”,之所以被後人訛讀為“白馬馱沙”,就是因為吳語中“牧”與“白”諧音、“大”與“馱”諧音(同音不同調)以至相合相代的結果。
第二階段
江淮流民時期。這一時期靖江隸屬泰興縣,尚且是一個小沙洲。靖江最早有案可稽的移民,是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岳飛“渡江淮流民於陰沙”。傳說靖江的朱、劉、陳、范、馬、陸、鄭、祁八大姓氏,就來自於那批移民,其中包括來自邳州宿遷等北方地區的移民(祁姓等)。那批移民的語言是徐魯話和淮南方言。北宋時期淮南方言和吳語已經有很大區別(見高郵本地人陳造的《布穀吟》:“浙風淮俗隔江水,意解禽言乃如此”),但這批移民的人口並沒有超過土著,所以方言也被同化。
第三個階段
隸屬江南時期。元代以後,靖江劃歸江陰管轄。這時,江陰有人開始移居靖江。如元末江西人劉興,因擊寇有功,受“千戶”之封,其子孫即落籍江陰及所屬馬洲,世為巨族。明代范子惠,系范仲淹的後裔,初居江陰,後其父遇盜沉江,即與兄同涉馬馱沙,田園漸廣。靖江建縣後,隸屬常州府,在此後的500多年中,有460年屬江南管轄。此間靖江與江南交往頻繁,江南來的移民也逐漸增多,這就進一步強化了靖江話的吳語屬性,並帶動靖江話向現代吳語發展。在靖江,儘管許多地方靖江話與江淮話僅一河之隔,始終改變不了靖江吳語的基本特徵。不過自古以來,不斷有人從北方方言區遷人靖江居住,靖江話又長期處在江淮方言的包圍之中,這也不可避免地摻人了江淮方言的成分,尤其是詞語方面,如“臉”不叫“面孔”,“穿衣”不叫“著衣”,否定副詞“不”不說“弗”,都與江淮方言相似。
發展
最後說說靖江話的發展。語言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靖江方言也不例外。如舊縣誌說“靖語謂爾我曰你些、我些(音近心韻)”,現在本市只有東端的土橋、長安,西端的紅光、新豐等鄉鎮的老年人偶有使用,其他地方都不用了。可見語言的演變,是由經濟文化發達的中心地帶向四周擴展的。
常用詞
靖江有幾個頗具特色的常用詞。疑問代詞“什麼”,靖江稱“底高”,僅與常州的“嗲格”、丹陽的“的告”相似,與其他地方泅異。靖江話稱“玩”為“象”,這可能是江南“白相”兩字用靖江音快讀而成,只是其中的“白”字已虛化為與“相”的聲母同聲部的濁音了。靖江話稱“小孩”為“siang”,這也是一個合音現象。據光緒五年《靖江縣誌》記載,靖江原稱“小孩”為“小囡”。“小囡”,語流音變為“小安”,現在靖江有些偏僻地方某些老年人還這么稱說。“安”,靖江人發音與後鼻音“ng”相近,因而“小安”快讀就成“ siang”了。靖江方言裡以“iang”作韻母的原來只有一個“siang”字,可見其來源之特殊!
退化
隨著學校國語教學的加強和廣播、電影電視的普及,靖江話日益向國語靠攏。如“乾”字,現在一般人都讀為“gan”,很少有人讀如“灌”;“縣”,現在一般讀“xian”,很難聽到有人讀成“院”了。靖江過去稱“祖父”為“老爹/tiɑ433/”,後多稱“佬佬”,現在一般稱“爺爺”;過去叫“母親”為“m媽”,稱“媽媽”有罵人的意味,現在小孩兒一般都稱母親為“媽媽”了。六七十年代稱丈夫、妻子為“老公”、“老婆”顯得俗氣,現在稱“丈夫”為“老公”還有點彆扭,稱“妻子”為“老婆”就習以為常了。
靖江話處在吳語和江淮方言的交界處。吳語是基礎,但由於江淮方言的長期影響,因而形成了“南中有北”的特點。
主要方言
靖江境內有隸屬吳語的老岸話、崇明話和夾沙話,有隸屬江淮方言的沙上話、泰興話、如皋話。
老岸話
老岸話屬於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老岸話主要分布在橫港以北,使用人口約50萬人,占全市總人口75%。老岸話是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步形成的。靖江老岸這塊土地,約於三國·吳赤烏元年(238年)前成陸,赤烏二年以後,吳大帝曾派人在此牧馬。牧馬的軍士,便是靖江最早的先民。那時靖江的語言大概以“軍語”為主,即使軍語,也該屬於吳語,因為那些兵士大多是祖籍吳郡的孫權從江南招募而來的。元代以後,靖江劃歸江陰管轄。這時,江陰有人開始移居靖江,如封為千戶、籍於江陰的江西梓溪劉氏後裔劉興的孫子劉海、劉清等就開始移居靖江,創業繁衍。靖江於明成化七年(1471)建縣後,隸屬常州府,在此後的460多年中,一直隸屬江南。由於靖江與江南交往的頻繁和江南移民的增多,這就進一步強化了靖江話的吳語屬性。
沙上話
“沙上”成陸以後,富戶們紛紛前來報賣沙地,蓋建莊房,築圩耕種。他們的佃農,大多是從揚中島遷來的,至今仍保持著與揚中人相同的風俗習慣。揚中人遷來靖江,大多是在清嘉慶、道光年間;且人數較多,居住集中。這種板塊轉移式移民所帶來的方言,可以相當統一,容易保留與舊地方言基本一致語音系統。揚中移民的語言,在靖江稱“沙上話”,它在靖江沙上地區居於權威地位,從其他地方(尤其是北方方言區)遷入沙上的,一律向沙上話靠攏。如太和鎮的北片,有許多人家的祖先是從泰興遷來的,現在在老一輩的記憶里,水稻的“稻”聲母都讀“t”。而今天他們和他們的子孫們,說的都是道地的沙上話。
靖江十多萬沙上人民所使用的沙上話,與移民主要來源的揚中話基本相同,屬於江淮方言中的通泰方言(亦稱如泰方言,其最大的特點是古全濁聲母字今逢塞音、塞擦音不論平仄一律讀送氣清音)。由於大江相隔,行政區劃不一,因此沙上話與揚中話存在少量辭彙上的不同。
崇明話
崇明人的祖先是明代正德初年由長江口的崇明島遷來的。在靖的崇明人後裔的語言都向沙上話、老岸話或夾沙話靠攏,現在真正說崇明話的極少。
其他
其他如原越江的泰興圩、東興的如皋圩,現在一般交流也不用泰興話或如皋話了。另外,在江峰村和江防村沿江一帶人的祖先,據說是光緒初年來靖駐守天生港、十圩港炮台的原籍十三省的士兵,現在那裡還有村子稱作炮台圩,但方言卻以沙上話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