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南豐鎮

張家港南豐鎮位於張家港市東北部,中國“黃金水道”長江下游南岸,東靠上海,南接蘇州,西鄰無錫,北峙南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家港南豐鎮
  • 地址:張家港市東北部
  • 面積:47.5平方公里
  • :10個行政村
簡介,產業布局,產業,機電機械工業園,現代農業示範園,風土人情,風情,婚嫁,方言,特產,

簡介

南豐鎮位於張家港市東北部,中國“黃金水道”長江下游南岸,東靠上海,南接蘇州,西鄰無錫,北峙南通,204國道穿境而過,10分鐘即可到達沿江高速,20分鐘到達中國唯一的內河港型保稅區——張家港保稅區。
南豐鎮地域面積47.5平方公里,轄有10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戶籍人口4.8萬人,外地人口2萬人,素有“蘇南鋼城”、“機電強鎮”、“農耕水鄉”之美譽。先後獲得“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鎮”、“全國社區教育示範鎮”、“江蘇省園林小城鎮”等榮譽稱號。其中永聯村是蘇南地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綜合實力最強的行政村之一,被譽為“華夏第一鋼村”,為“全國文明村”。
2010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3.5億元,工業開票銷售收入375.1億元,全部入庫稅收9.8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8億元,在第二屆中國鄉鎮500強排名中列第79位。
近年來,南豐鎮始終圍繞“小中見強、小中見美、小中見優”的發展定位,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城鄉一體為重點,以改善民生為根本,以創先爭優為動力,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積極提煉蘇式發展特色,努力做好“水”、“綠”、“文”三篇文章,科學有序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土地規模經營、企業集群發展,基本實現了教育資源均衡化,居民、農民、外來員工子女享有同等教育待遇;
社會保障全員化,醫保、城保等社會保障體系鞏固深化,弱勢群體得到幫扶,勞力人群充分就業;人居環境生態化,基礎設施配套健全,社會管理協調有序,生活風尚文明健康,全鎮經濟社會呈現出快速、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態勢。
一個規劃布局合理、產業經濟繁榮、建築品位高雅、基礎設施配套、水鄉特色鮮明、人文環境和諧的江南現代化新城鎮,正逐漸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產業布局

產業

南豐鎮冶金新材料產業基地位於妙豐公路以東、七乾河以西、港豐公路以南、永南河以北。基地核心心企業江蘇永鋼集團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成為集採礦、煉鐵、煉鋼和軋鋼為一體的大型聯合鋼鐵企業,2010年全年完成煉鋼452.8萬噸、軋鋼454.4萬噸,利稅總額15.7億元,名列全國企業500強第192位,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第97位。
從2010年起,永鋼集團計畫3年總投入60億元,採用冶金行業先進的工藝技術、裝備設施和現代化信息管理技術,淘汰、改造落後產能,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加速產品提檔升級,力爭實現經濟總量和綜合效益翻一番。
同時以永鋼集團為依託,大力發展新冶金、新材料、新裝備等新興產業,改變原來冶金產品單一現狀,拓延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冶金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機電機械工業園

南豐鎮機電機械工業園位於老204國道以東,海豐路以南,新204國道以西,建工大道以北,占地約2500畝。區內集聚了管類機械、精密機械、數控機械、汽車和機車發動機、電子五金、電動工具等各類企業200餘家,具有從鑄件——處理加工——銑床——車床、鏜板——板金——電控、組裝等日臻成熟的工藝配套能力。
其中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中國馳名商標2隻、中國名牌產品2隻、歐盟CE論證產品3隻、省級高新技術產品30餘只,建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家、研究生工作站3家。經過多年的發展,該集聚區在中國蘇南地區乃至華東、國內外市場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特別是機械配套能力較強,可以為投資機械機電上下游產品的企業提供十分便利、高效的產業配套。

現代農業示範園

南豐鎮現代農業示範園位於永鋼大道、長安路沿線兩側,按照“政府搭台、多元投入、市場運行、產業興園”的要求,為發展現代高效農業而建設。園區規劃總面積20000畝,於2009年開始籌建,目前已建成面積18700畝,其中建有省級糧食高產增效示範方1萬畝;標準型鋼棚蔬菜基地面積2000畝;露地大蔥面積3000畝;果品基地面積1300畝;苗木基地面積2400畝。
一個以“優質水稻、特色果品、生態苗木、綠色蔬菜”為主導產業的現代農業園已基本建成。
今後,園區將本著布局合理、規劃科學、管理規範的發展理念,著力打造成為一個產業特色鮮明、功能布局合理、配套設施齊全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風土人情

風情

南豐居住與本市南片民居不同,以埭為居住形式,成“一”字排列,大多是東西走向,樓屋一式座北朝南。清朝鹹豐十一年(1861年)出現的古村落,為東港集鎮西邊陸家埭、江家埭、范家埭、丁家埭,埭名以埭上的名門望族姓氏命名。後東興沙圍圩變多,居民住在圩內,民居形式以埭排列。
境內地處長江三濱,屬新長江三角洲河相海相沉積平原。河港密布,縱橫交錯。全鎮通江河道6條,鎮村主要河道238條,總長318.5公里。水域703.6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15.18%。平均每個居民占有水域152.97平方米。河道自成水網,村河通乾河,乾河通江海,水活水清,除了灌溉農田,還可用於運輸。
綠色是南豐的主色調。這裡家家戶戶喜歡宅前屋後植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成園;“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綠蔭中黛瓦白牆。近年來,政府年均投入千萬元用於綠化建設,至2010年底,全鎮綠化總面積約11029.5畝,陸地森林綠化覆蓋率達到15.48%,鎮區綠化覆蓋率38.8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6平方米,榮獲了“江蘇省園林小城鎮”稱號,呈現出鎮在綠中、村在園中、居在林中的生態綠化景象。

婚嫁

解放前,境內婚嫁環節繁多,有說媒、相親、訂婚(定親)、聘禮、結婚等。解放後,實行男女婚姻自由,提倡自由戀愛,或請介紹人說親。雙方感情融洽,擇日定親。結婚前先到民政部門申請登記,領取結婚證書,擇日結婚。
男方備車攜帶禮品由介紹人帶領新郎前往女方娶親。是日,雙方都置辦喜酒宴慶至親好友,也有旅行結婚後分發喜糖。結婚次日,女方至親到男方聚宴,俗稱“會親”,以示攀了親,合了心。

方言

境內成陸較晚,居民均是從鄰省、鄰縣(市)和其他鄉鎮遷移而來,方言較為多雜,大致有5種:常陰沙話、老沙話、江北話、江南話、靖江話。其中常陰沙話居多。江南話、靖江話為少。各種方言的詞義、詞素和詞音均異,都有自身特點,除江北話屬江淮次方言外,其餘均屬吳方言。
1.常陰沙話:此話與崇明島上居民口音相近,故又稱崇明話,此語柔綿、音輕。
2.老沙話:又稱沙上話,此音多重唇之音。
3.江北話:操此方言的居民,祖籍大都在南通地區,此話發音節奏快,帶有捲舌和喉音音,東路江北人更為明顯。
4.江南話:屬虞西口音,唇齒音和鼻音較重,發音軟。
5.靖江話:境內原永新村3、4、5、組居民從與蘇北靖江一江之隔的德積(攔門沙)、中興一帶遷來的,與靖江人的口音相似。
此外,隨著安徽、河南、四川、甘肅、貴州等地姑娘嫁入境和大量外地打工者的湧入,使境內方言種類增加。

特產

1.鰣魚:“長江三鮮”之一。60年代前,境內沿江河口常見。鰣魚體扁闊而長,色白如銀,鱗下多脂肪,一般重1千克左右。烹調方法有清蒸、紅燒。清蒸清香鮮嫩,紅燒肉酥湯醇。食之,肥而不膩,清香撲鼻,回味無盡。其營養價值很高。如入藥,具有行水消腫,滋脾潤肺的功能。
2.刀魚:“長江三鮮”之一。刀魚體型狹長側扁,頗似尖刀,腹銀而多脂、尾黑、眼小,肉質細嫩鮮美,兼有微香,但多細毛狀骨刺。烹調方法,紅燒或清蒸均可,還可做成魚圓子,魚肉餅等各具風味。刀魚面、刀魚餛飩,其味鮮美,膾炙人口。境內每年春季,有捕刀魚船隊下江捕撈。
3.河豚:與鰣魚、刀魚並譽為“長江三鮮”。河豚體呈橢圓形,頭圓口小,背部一般呈黑褐色有花紋,腹部白色,有肉刺、無鱗。河豚有“水族中之奇味”之稱。民間有“吃了河豚,百樣無味”之說。河豚還有補虛去濕舒胃,祛痔疾等效用。但河豚血液、肝臟、卵巢都有劇毒,烹煮不當,食後易中毒致死。人民政府禁止私自買賣,由國家統一購銷。
4.油饊子:是境內傳統小吃。其加工原料為麵粉和食用油等。形狀有扇形、條把形,乾食時,集松、脆、香、微鹹於一體;用煮沸的水加糖熱食,味道更佳。油饊子食用方便,易消化,是產婦的營養佳品。
5.面拖蟹:是境內傳統菜餚。製作方便,男女老幼喜食。製作方法:用麵粉摻入適量食鹽、姜、蔥末、水、調料、酒調成薄糊狀,然後把洗淨切開的螃蟹浸入糊里,入鍋油炸,待面色呈橙黃時,即可取出,聞之清香撲鼻,食入鮮美肥香,別具風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