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OUC),簡稱中國海大、海大,位於山東省青島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國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入選2011計畫、111計畫、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畫、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為中歐精英大學聯盟、北極大學、國際南極學院、國際涉海大學聯盟等聯盟成員校,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學校前身是創辦於1924年的私立青島大學。1930年,在省立山東大學和私立青島大學的基礎上成立國立青島大學。後歷經國立山東大學、山東大學時期,1958年山東大學主體遷往濟南,以留青的海洋系、水產系、地質系、生物系等為基礎,於1959年3月成立山東海洋學院。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13所重點綜合性大學之一。1988年更名為青島海洋大學。2002年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
截至2017年12月,學校轄嶗山、魚山和浮山三個校區,在建中國海洋大學黃島校區,設有19個學院,1個基礎教學中心。有教職工3405人,其中專任教師1683人,博士生導師455人,兩院院士13人;全日制在校生25000餘人,其中本科生15000餘人、碩士研究生8300餘人、博士研究生1800餘人。學校已有9個學科進入ESI全球科研機構前1%,居985工程高校第16位;2017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學校位居全球301-400位。
基本介紹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5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94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7個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6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98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個 - 主管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學校官網:http://www.ouc.edu.cn
- 中文名:中國海洋大學
- 外文名: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 簡稱:中國海大、海大(OUC)
- 創辦時間:1924年
- 類別:公立大學
- 類型:綜合類
- 屬性:全國重點大學(1960年入選)
211工程(1994年入選)
985工程(2003年12月)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2011年9月入選)
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畫(2014年10月入選)
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2017年9月入選)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2007年入選) - 現任領導:書記:田輝
校長:於志剛 - 專職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 - 本科專業:73個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3個
-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2個
二級學科10個 - 院系設定:海洋與大氣學院、海洋生命學院、水產學院、醫藥學院、工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等
- 校訓:海納百川,取則行遠
- 校歌:《海大之歌》
- 校慶日:10月25日
- 地址:嶗山校區:山東省青島市松嶺路238號
魚山校區:山東省青島市魚山路5號
浮山校區:山東省青島市香港東路23號 - 院校代碼:10423
- 主要獎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截至2018年12月)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截至2018年12月)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0項(截至2018年12月) - 知名校友:羅榮桓、俞啟威、莊孝僡、張致一、臧克家、管華詩
- 知名教師:文聖常、吳立新、馮士筰、李慶忠、李華軍
基本信息,校園風光,知名校友,歷史沿革,辦學條件,師資力量,院系專業,教學建設,學科建設,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學術資源,合作交流,文化傳統,學院標識,精神文化,學校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傑出校友,學術界,政界,文體商界,校園建設,綜述,校區,
歷史沿革
- 私立青島大學
1929年6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接指令將國立山東大學籌委會改為國立青島大學籌委會,在青島籌建國立青島大學,校址就選在原私立青島大學。
- 國立青島大學
1930年4月,正式成立國立青島大學。國立青大設文、理兩個學院,分設中國文學系、外國文學系、教育學系、物理學系、數學系、化學系、生物學系。
- 國立山東大學
1946年春,經國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國立山大在青島復校,新成立了水產、地質礦產、農藝、園藝、電機工程等5個系;並開國內高校之先河,創立了海洋研究所、水產研究所。
- 山東大學
1951年3月,在濟南的華東大學奉命遷至青島,與國立山大合併,定名為山東大學。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廈門大學海洋系理化組的部分師生北遷青島,與學校的海洋研究所合併,成立了山東大學海洋系。
1953年,根據高教部指示,天津市河北水產專科學校停辦,部分師生和儀器設備併入水產系。
- 山東海洋學院
1958年10月,山東大學主體遷往濟南後,以留在青島的海洋系、水產系、地質系、生物系的海洋生物專業、物理系和化學系的部分教研組,以及數學、外語等直屬教研組部分人員等為基礎,經中共中央批准,於1959年3月成立了山東海洋學院,並列為教育部直屬的重點綜合性大學。
1960年10月,學校被中共中央確定為全國13所重點綜合大學之一。
1962年,教育部撤銷山東地質學院建制,其人員和設備併入山東海洋學院,與海洋地質地貌系合併成立海洋地質系。
“文革”期間,學校被迫停止招生5年。
1965年,山東海洋學院劃給國家海洋局建制。
1979年,重歸教育部直屬。
1971年,山東省對高校布局和專業進行調整,水產系併入煙臺水產學校。
1978年初,歸建到山東海洋學院。
1981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 青島海洋大學
1988年1月,學校更名為青島海洋大學(鄧小平題寫校名)。
1994年,學校實現了國家教委與山東省共建體制,獲得重點支持,首批進入“211工程”序列。
1989年,外國語學院的整體遷入浮山校區,學校形成了兩處辦學的格局。
- 中國海洋大學
2003年12月,學校被教育部列入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985工程”)名單。
2004年,學校發起成立國際涉海大學聯盟,成立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
2005年10月,學校加盟中國―加州大學系統"10+10"合作科研聯盟。
2006年9月,繼魚山校區、浮山校區之後,中國海洋大學第三個校區——嶗山校區於正式啟用。
2009年10月,學校入選“中歐精英大學聯盟”。
2010年6月,學校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聯合發起成立“中澳海岸帶管理研究中心”。
2013年6月,學校加入“北極大學”聯盟,成為我國首個加盟該機構的科教單位。
2016年10月,學校與東協水產教育網路簽署合作備忘錄,成為“東協水產教育網路+”(ASEAN-FEN+)成員校。11月,青島市人民政府與中國海洋大學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共建中國海洋大學黃島校區(海洋科教創新園區)。
2017年6月,中國海洋大學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海洋大學韓國研究中心獲批教育部區域和國別研究培育基地。9月,學校入選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被列入36所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11月,學校與泰國農業大學共同建立中泰海洋和水產中心。同年,加入“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
2018年1月,學校入選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8月,學校加入國際海洋科普聯盟。9月,學校撤銷法政學院,成立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國際事務與公共管理學院,學院數量增加至19所。12月,“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山東省人民政府、青島市人民政府重點共建中國海洋大學”(“四方共建”)正式啟動實施。
2019年1月,學校入選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3月,入選首批高校國家智慧財產權信息服務中心。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至2017年12月,學校有教職工3405人,其中專任教師1683人,博士生導師455人、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530人、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646人,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8人,“萬人計畫”入選者15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入選者20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9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4人,山東省“泰山學者”54人,“泰山學者攀登計畫”特聘教授3人,“築峰人才工程”特聘教授49人、“繁榮人才工程”特聘教授10人,“青年英才工程”教師105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9人,973計畫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首席科學家10人,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8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才11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畫7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107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12人。
作家王蒙擔任學校顧問、教授、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名譽院長,國家海洋局原局長王曙光受聘學校顧問、教授、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院長,物理學家錢致榕受聘學校顧問、特聘講席教授、行遠書院院長,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受聘為名譽教授,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茅盾文學獎得主賈平凹、遲子建、張煒,及畢淑敏、余華、鄭愁予、尤鳳偉、王海、嚴力、鄧剛、劉西鴻等12位作家受聘為“駐校作家”,漢學家沃爾夫岡·顧彬擔任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主任,有500多位中國國內外專家、學者組成的“客座教授團”以及來自十幾個國家的40多位專家、學者組成的“海外教授團”。
何梁何利獎獲得者:高從堦、文聖常、管華詩、李華軍 國家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陳國華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張經、宋微波、翟世奎、麥康森、田紀偉、趙進平、李華軍、陳戈、楊桂朋、於良民、薛長湖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宋微波、張經、翟世奎、董雙林、麥康森、陳戈、李華軍、羅德海、楊桂朋、吳立新、耿美玉、王偉、劉素美、李三忠、王震宇、艾慶輝、王厚傑 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鄭西來、戰文斌、李華軍、尹衍升 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田紀偉、王修林、麥康森、李華軍 國家級教學名師:張正斌 全國模範教師:宋微波、李元峰、劉秦玉、張士璀 全國優秀教師:汪人俊、張正斌、孫文心、李風岐、文聖常、王建國、劉玉霞 “泰山學者攀登計畫”特聘教授:於良民、李華軍、薛長湖 山東省教學名師:鄭榮兒、王昕、汪東風、郭佩芳、趙廣濤、樊廷俊、李志清、李華軍、曾名湧、徐祥民、王昭萍、高會旺、王竹泉、溫海深、王萍 |
團隊名稱 | 帶頭人 | 獲批時間 |
---|---|---|
海洋學課程教學團隊 | 馮士筰 | 2007年 |
法語教學團隊 | 李志清 | 2007年 |
細胞生物學教學團隊 | 樊廷俊 | 2008年 |
食品保藏原理與技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曾名湧 | 2008年 |
海洋無脊椎動物養殖學課程教學團隊 | 王昭萍 | 2009年 |
海洋氣象學教學團隊 | 劉秦玉 | 2010年 |
海洋化學課程教學團隊 | 楊桂朋 | 2010年 |
港口及海岸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 李華軍 | 2010年 |
環境海洋學教學團隊 | 高會旺 | 2011年 |
大學物理教學團隊 | 馬君 | 2012年 |
食品化學教學團隊 | 汪東風 | 2012年 |
資料來源: |
院系專業
截至2018年12月,學校設有19個學院,1個基礎教學中心,有本科專業73個,招生專業66個,含海洋科學類(中外合作辦學)、法學類(中外合作辦學),覆蓋理學、工學、農(水產)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教育學、藝術學等9個學科門類。
院系名稱 | 專業名稱 | 學科門類 |
---|---|---|
海洋與大氣學院 | 海洋科學 | 理學 |
海洋科學類(中外合作辦學) | 理學 | |
軍事海洋學 | 理學 | |
大氣科學 | 理學 | |
套用氣象學 | 理學 |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物理學 | 理學 |
海洋技術 | 理學 |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 工學 | |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 工學 | |
電子信息工程 | 工學 | |
通信工程 | 工學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工學 | |
保密管理 | 管理學 | |
化學化工學院 | 化學 | 理學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工學 | |
海洋地球科學學院 | 地質學 | 理學 |
勘查技術與工程 | 工學 | |
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 | 工學 | |
海洋生命學院 | 生物科學 | 理學 |
生物技術 | 理學 | |
生態學 | 理學 | |
水產學院 | 水產養殖學 | 農學 |
海洋資源與環境 | 理學 | |
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 | 農學 | |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工學 |
生物工程 | 工學 | |
海洋資源開發技術 | 工學 | |
醫藥學院 | 藥學 | 理學 |
工程學院 | 土木工程 | 工學 |
工程管理 | 工學 | |
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 | 工學 |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工學 |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工學 | |
工業設計 | 工學 | |
自動化 | 工學 | |
輪機工程 | 工學 | |
航海技術 | 工學 | |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環境科學 | 理學 |
環境工程 | 工學 | |
管理學院 | 工商管理 | 管理學 |
會計學 | 管理學 | |
財務管理 | 管理學 | |
市場行銷 | 管理學 | |
電子商務 | 管理學 | |
旅遊管理 | 管理學 | |
經濟學院 | 金融學 | 經濟學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經濟學 | |
物流管理 | 管理學 | |
經濟學(海洋經濟方向) | 經濟學 | |
外國語學院 | 英語 | 文學 |
日語 | 文學 | |
朝鮮語 | 文學 | |
法語 | 文學 | |
德語 | 文學 | |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 漢語言文學 | 文學 |
文化產業管理 | 管理學 | |
新聞學 | 文學 | |
編輯出版學 | 文學 | |
網路與新媒體 | 文學 | |
法學院 | 法學 | 法學 |
法學類(中外合作辦學) | 法學 | |
國際事務與公共管理學院 | 社會學 | 法學 |
政治學與行政學 | 法學 | |
公共事業管理 | 管理學 | |
行政管理 | 管理學 | |
數學科學學院 | 數學與套用數學 | 理學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理學 |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工學 |
材料化學 | 工學 | |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 工學 | |
教育系 | 教育技術學 | 教育學 |
體育系 | 運動訓練 | 教育學 |
藝術系 | 音樂表演 | 藝術學 |
資料來源: |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17年12月,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2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3個,省級品牌、特色專業27個;國家精品課程11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試點專業7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3個,教育部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畫試點專業2個;有2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級校外實踐基地4個。
國家級特色專業:航道與海岸工程、會計學、水產養殖、海洋技術、生物科學類、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海洋科學、藥學、法學、食品科學、工程、化學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食品科學與工程、電子信息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試點專業:食品科學與工程、電子信息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
教育部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畫試點專業:水產養殖學、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海洋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海洋學實驗教學中心、水產科學實驗教學中心、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海洋生命科學與技術跨學科人才培養實驗區、水產養殖學專業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海洋學、海洋化學
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海洋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國家級校外實踐基地:中國海洋大學--海信集團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中國海洋大學--泰祥集團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中國海洋大學—海爾集團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海洋科學野外綜合實踐教育基地
山東省高等學校品牌專業:法語、英語(成人高教)
山東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船舶與海洋工程、 經濟學、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數學與套用數學、大氣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漁業科學與技術、勘查技術與工程
類別 | 課程名稱 | 負責人 | 批准時間 |
---|---|---|---|
國家級精品課程 | 海洋學 | 馮士筰 | 2004 |
海洋化學 | 張正斌 | 2004 | |
食品化學 | 汪東風 | 2004 | |
物理海洋學 | 吳德星 | 2006 | |
食品保藏原理與技術 | 曾名湧 | 2007 | |
衛星海洋學 | 劉玉光 | 2007 | |
貝類增養殖學 | 王昭萍 | 2007 | |
大學法語 | 李志清 | 2007 | |
海洋調查方法 | 鮑獻文 | 2008 | |
環境海洋學 | 高會旺 | 2008 | |
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 | 麥康森 | 2010 | |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 | 大學生人生髮展與素養建構 | 王萍 | 2011 |
海洋學--認識海洋的科學 | 王秀芹 | 2012 | |
貝類增養殖學 | 王昭萍 | 2012 | |
海洋學 | 王秀芹 | 2012 | |
海洋科學導論 | 趙進平 | 2013 | |
水產學導論 | 溫海深 | 2013 | |
海洋權益與中國 | 乾焱平 | 2013 | |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 環境海洋學 | 高會旺 | 2013 |
食品化學 | 汪東風 | 2013 | |
食品保藏原理與技術 | 曾名湧 | 2013 | |
海洋調查方法 | 周良明 | 2013 | |
海洋化學 | 李鐵 | 2013 | |
衛星海洋學 | 劉玉光 | 2013 | |
物理海洋學 | 蘭健 | 2013 | |
資料來源: |
- 教學成果
2009年,學校18項教學成果獲第六屆山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創建“評估—督導—支持”三位一體的教學質量保障新模式的探索》成果榮獲第六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14年,3項教學成果獲山東省第七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0項教學成果獲二等獎,5項教學成果獲三等獎。
學科建設
截至2018年12月,學校是國家首批工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具有招收職業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資格,有1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含重點培育學科1個)10個,21個山東省“十二五”重點學科,1個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 “十二五”重點學科,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6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 85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類別(工程博士) 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35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 194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類別17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海洋科學、大氣科學、水產、環境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學、水利工程、藥學、生態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商管理、法學、套用經濟學
- 學位授予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套用經濟學、法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生物學、生態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軟體工程、水產、藥學、工商管理、水利工程、外國語言文學、地質學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套用經濟學、統計學、法學、政治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中國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海洋科學、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軟體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水產、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馬克思主義理論、船舶與海洋工程
- 重點學科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海洋科學、水產
類別 | 學科名稱 | |
---|---|---|
一級學科 | ||
二級學科 | ||
海洋地質 | ||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培育) | ||
環境科學 | ||
資料來源: |
海洋與生態文化 |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7年12月,學校有國家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7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1個,山東省重點實驗室3個,山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山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9個,青島市重點實驗室5個,青島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2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海洋生物工程中心1個,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教育部、國家海洋局共建)1個,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5個, “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1個,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4個,山東省“十二五”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2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2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個,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4個,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中國海洋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和中國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研究中心3家智庫入選中國智庫索引(CTTI)首批來源智庫。
截至2017年12月,學校有教學和科學考察船舶3艘,包括3500噸級的“東方紅2號”海洋綜合科學考察實習船、300噸級的“天使1號”科考交通補給船、2600噸級的“海大號”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與企業合作共建共管),另有一艘在建的5000噸級新型深遠海綜合科考實習船“東方紅3號”。
國家實驗室 | |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 |
海洋大數據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 |
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 |
“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 | |
“985工程” 海洋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 |
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111創新引智基地 | |
海-氣作用動力學創新引智基地 | 水產健康養殖理論與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
海洋化學創新引智基地 | 海洋工程與海洋再生能源創新引智基地 |
海洋生物基因組學與分子遺傳育種創新引智基地 |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 |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 | |
農業部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重點實驗室 | |
山東省重點實驗室 | |
山東省海洋環境地質工程重點實驗室 | |
山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山東省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山東省“十二五”高校重點實驗室 | |
海洋-大氣相互作用與氣候實驗室 | 海洋物理化學實驗室 |
海洋生態環境實驗室 | 套用水生生物技術實驗室 |
海洋生物遺傳學與種質工程實驗室 | 海洋生物工程實驗室 |
現代管理信息化實驗室 | 海岸及近海工程實驗室 |
糖科學與糖工程實驗室 | ———— |
山東省“十二五”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 |
海洋經濟研究中心 | 外國語言文學研究基地 |
青島市重點實驗室 | |
青島市混合現實與虛擬海洋重點實驗室 | 青島市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 |
青島市光學光電子重點實驗室 | 青島市海洋精細化工重點實驗室 |
青島市海洋可再生能源重點實驗室 | |
青島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青島市海洋食品生物製造工程研究中心 | 青島市海洋大數據工程實驗室 |
青島組織工程角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青島現代服務業數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青島市海洋儀器與裝備工程研究中心 | |
資料來源: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海洋有機生物地球化學”創新研究群體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海洋動力過程演變機理及其氣候效應”創新研究群體 |
資料來源: |
“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畫重點領域創新團隊 |
資料來源: |
研究方向 | 帶頭人 | 入選時間 |
---|---|---|
可持續海水養殖中的重要生物學前沿問題研究 | 2005年 | |
海洋創新藥物的研究與開發 | 2009年 | |
海洋生物資源高效利用研究與開發 | 2011年 | |
環境友好型海洋功能材料與防護技術 | 2012年 | |
資料來源: |
科研成果
- 綜述
截至2018年12月,學校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科技進步二等獎10項;“十二五”以來,主持國家級各類項目1100餘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34項、人文社科獎勵51項,被SCI、EI、ISTP等三大收錄系統收錄論文1700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1704項,授權發明專利918項,其中國際發明專利26項。
- 項目承擔
2018年,學校共有140項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較去年同期增長18.6%,其中獲批優秀青年科學基金3項(全國第30位)、重點基金5項(全國第28位)、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自由申請)1項、面上項目80項、青年科學基金47項。獲批項目直接經費8791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4.7%。
- 科研獲獎
2004年,學校宋微波研究的“纖毛蟲原生動物的分類學、發生與系統學以及生態學研究”課題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完成的“淺海導管架式海洋平台浪致過度振動控制技術的研究及工程套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2年,學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董雙林等研究的“海水池塘高效清潔養殖技術研究與套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5年,學校地球科學學院李三忠作為第三獲獎人獲得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8年,在2017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中,學校為第一完成單位共獲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12月,在“2018年度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擬授獎項目中,學校共獲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青年科學獎1項,居全國第13位。
2019年1月8日,中國海洋大學3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其中,作為主持單位獲獎2項。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17年底,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報刊文獻約250萬冊、中外文電子書刊500餘萬冊、資料庫303個,圖書館以中國海洋大學突出的海洋、水產學科傳統館藏文獻資源為基礎,建設了實體海洋文庫,紙本館藏圖書6萬餘冊,面向讀者開放。
- 學術期刊
根據2018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設有中國海洋大學期刊社,負責編輯、出版、管理《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英文版)》、《海洋生命科學與技術(英文)》。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核心期刊,被美國化學文摘、數學評論、俄羅斯文摘雜誌、英國動物學記錄、德國數學文摘以及美國劍橋科學社網站等多家國際著名檢索機構收錄,連續四屆獲教育部科學技術司授予的精品期刊獎。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CSSCI核心源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主要欄目有海洋發展研究、經濟與管理研究、政治學與法學研究、語言與文學研究、學術專題等,其中海洋發展研究為特色欄目。學報獲得“全國百強社科期刊,全國社科期刊特色欄目,全國理工農醫院校優秀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等稱號。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英文版)》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已被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 Expanded)、美國《化學文摘:光碟版》(CA)、俄羅斯《文摘雜誌》(AJ)、美國《劍橋科學文摘(自然科學)》、英國《動物學記錄》(ZR)、美國《生物學文摘:預評》(BP)、美國《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收錄。
《中國海洋大學高教研究》(季刊)是由中國海洋大學主辦的高等教育學術期刊,為內部定期刊物,每年3、6、9、12月出版,主要在校內發行,並與中國國內數百家高教研究單位同行進行交流。
合作交流
中國海洋大學自1960年開始接收國際學生,截至2017年,共有來自82個國家的國際學生1221名。學生主要來自韓國、美國、俄羅斯、巴基斯坦、辛巴威、德國、法國、日本、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國家。中美法學、中澳海洋科學兩個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分別有學生174人和164人。HND項目在校生人數總計200人。
根據2018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經教育部批准,學校與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合作開辦海洋科學專業的本科教育項目,與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合作開辦法學專業的本科教育項目,與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合作建立德克薩斯A&M大學孔子學院。
目前,學校合作夥伴包括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德克薩斯A&M大學、亞利桑那大學、阿拉巴馬大學、俄勒岡州立大學等,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澳洲國立大學、新南威爾斯大學等,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等,德國波恩大學、漢堡大學、不萊梅大學等、英國愛丁堡大學、南安普敦大學等、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等、挪威卑爾根大學等、以色列海法大學等,日本東北大學等、韓國高麗大學等。
項目性質 | 合作院校 | 專業 |
---|---|---|
博士、碩士聯合培養 |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坎培拉分校 | 海洋學、數學、電子工程、計算機、土木工程、機械工程、經濟、管理等 |
碩士聯合培養 | 法語語言文學、英語語言文學 | |
博士、碩士聯合培養 | 加拿大魁北克大學里穆斯基校區 | 海洋科學或涉海專業 |
博士聯合培養 | 無限制 | |
博士、碩士聯合培養 | 海洋科學、地球科學 | |
博士聯合培養 | 工程 | |
博士、碩士聯合培養 | 海洋科學類 | |
博士、碩士聯合培養 | 美國奧本大學 | 水產 |
碩士聯合培養 | 嵌入式無線技術 電子工程 可視化計算 數據科學 熱能科學與能源 微藻生物工程 | |
碩士聯合培養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相關專業 | |
資料來源: |
文化傳統
學院標識
- 校徽
中國海洋大學校徽為環狀圓形,外部環狀部分底色為白色,上部環繞紅色的黑體字型“中國海洋大學”,下部環繞藍色的黑體字型“OCEANUNIVERSITYOFCHINA”;內部圓形部分上部天藍色代表天空,下部海藍色和三條白色波浪線代表海洋;天藍色部分上部為白色的橫排華文新魏體字型“1924”,表示學校創立的年份。
學校校徽為寫有“中國海洋大學”的長方形金屬證章,字形為鄧小平書寫,紅底白字、白底紅字和藍底紅字樣式分別供教職員工、本科生和研究生佩戴。
- 吉祥物
吉祥物-“海之子”,以水滴為基本元素,其創意於“汪洋大海由水滴匯聚而成”和成語“水滴石穿”。它既是中國海洋大學萬千學子的象徵,又反映海大人謀發展、求騰達的不懈追求和持恆精神。
- 校旗
校旗面為矩形,高、長比為1:1.5,通過規格為六種:分別為1920×2280、1600×2400、1280×1920、960×140、640×960、440×660;旗面海大海藍色(C100 M80),旗桿為白色;旗面圖案和文字為海大標誌徽和小平體校名。
精神文化
- 校訓
海納百川,取則行遠
“海納百川”意指:海之大,能容納一切河流之水。形容度量、氣度、胸懷之寬廣。喻指海大培育之人應虛懷若谷,有大海般的胸襟;海大園應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能容納各種學術思想;海大能容納包括大師級人才在內的各路群英,能採納來自各界的有益之言行、有益之成果。
“取則”出自晉陸機之《文賦·序》:“操斧伐柯,取則不遠。”其字面意義是說,拿著斧子去砍斧柄,所要砍的斧柄的樣子(如長短、粗細、木質等)已在心中有數,不會沒有標準。朱熹之《中庸章句集注》註:“柯,斧柄。則,法也……言人執柯伐木為柯者,彼柯長短之法,在此柯耳。”取,這裡用其選擇、探求之意;則,這裡指法則、規則、規律。取則,是指幹事情、做學問要有所分析、綜合,探求科學規律,既要遵循法則、規則,又不因循守舊,拘泥於條規之中。
“行遠”典出《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說的是君子求學之道:欲達遠大目標,必定從近處出發;要想攀登高峰,就得從低處起步。
“取則行遠”意指:海大人既能夠遵循科學精神,又能夠眼界高遠、目標遠大,且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奮進,體現了海大人志存高遠、探索不已、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追求。
- 校歌
《海大之歌》詞:王蒙,曲:康建東 啊,海洋,你是多么富饒! 啊,海洋,你是多么寬廣! 造就宏偉事業,勾勒繽紛夢想! 你是生命的起源,你是物產的寶藏! 你是文明的搖籃,你是決定勝負的戰場! 面向海洋,開發海洋,保護海洋,獻身海洋! 中國海洋大學,顯示著海洋的氣象! 啊,海大,你是金秋鼎盛! 啊,海大,你是歷練輝煌! 涌動大海氣魄,錘鍊大海棟樑! 回響世紀的召喚,追求輝煌的翱翔! 營造青春的樂園,博大精深的科學殿堂! 海納百川,取則行長,美麗青島,美麗海疆! 中國海洋大學,培植著海洋的希望! 啊,海洋,你是情思千種! 啊,海洋,你是儀態萬方! 綜合學科匯粹,發展創造弘揚! 輻射知識的魅力,展現生命的激盪! 你是悠遠的回聲,又挑戰著新奇的想像! 如海如洋,無限風光,中國海大,大方光芒! 中國海洋大學,通向輝煌未來的橋樑! |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時期 | 姓名 | 職務 | 任職時間 |
---|---|---|---|
私立青島大學 | 校長 | 1924年8月-1924年11月 | |
校長 | 1925年1月-1928年5月 | ||
國立青島大學 | 校長 | 1930年4月-1932年9月 | |
國立山東大學 | 校長 | 1932年9月-1936年6月 | |
1946年2月-1949年8月 | |||
林濟青 | 代理校長 | 1936年8月-1938年6月 | |
山東大學 | 校務委員會主任 | 1949年8月-1950年4月 | |
校務委員會主任 | 1950年4月-1951年2月 | ||
校長、黨委書記 | 1951年2月-1955年8月 | ||
校長、黨委書記 | 1956年7月-1958年9月 | ||
校長、黨委書記 | 1958年8月-1959年3月 | ||
山東海洋學院 | 院長、黨委書記 | 1959年7月-1966年7月 | |
革委會主任 | 1974年11月-1979年9月 | ||
院長、黨委書記 | 1979年9月-1980年10月 | ||
黨委書記 | 1981年8月-1984年4月 | ||
院長 | 1984年4月-1987年4月 | ||
施正鏗 | 黨委書記 | 1984年9月-1987年4月 | |
院長 | 1987年4月-1988年1月 | ||
冉祥熙 | 黨委書記 | 1987年4月-1988年1月 | |
青島海洋大學 | 冉祥熙 | 黨委書記 | 1988年2月-1992年7月 |
黨委書記 | 1992年7月-1994年6月 | ||
施正鏗 | 校長 | 1988年1月-1993年7月 | |
校長 | 1993年7月-2002年10月 | ||
黨委書記(兼) | 1994年6月-1999年9月 | ||
黨委書記 | 1999年9月-2002年10月 | ||
中國海洋大學 | 黨委書記 | 2002年10月-2009年2月 | |
校長 | 2002年10月-2005年7月 | ||
黨委書記 | 2014年7月-2015年7月 | ||
資料來源: |
傑出校友
學術界
姓名 | 備註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趙玉琪 | 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 |
氣象學領域世界最高學術獎—斯維爾德魯普金質獎章獲得者 | |
中國南極科考第一人 | |
蔣家倫 | 中國首位徒步考察南極的科學家 |
中國首位登上南極、北極的科學家 |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 | |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長、中共十七大代表 | |
中國農科院紀檢組組長、黨組成員 | |
北京吉利學院校長 | |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院長 | |
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院長 | |
梁鑫峰 | 2018年度美國斯隆研究獎獲得者 |
劉偉 | 2019年度美國斯隆研究獎獲得者 |
尹潔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氣象室主任 |
資料來源: |
政界
姓名 | 備註 |
---|---|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十大元帥之一 | |
冀魯豫邊區主要創建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天津市長 | |
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海洋局局長 | |
國家海洋局原局長、第十一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 | |
國家海洋局原局長、黨委書記 | |
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 | |
國家海洋局原局長、第十一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 | |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紀委書記 | |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黨組副書記 | |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 | |
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 | |
東營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 | |
國家海洋局宣傳中心副主任 | |
文體商界
姓名 | 備註 |
---|---|
吉利控股集團副總裁 | |
張文林 | 華為集團戰略部總裁 |
58同城CEO、總裁 | |
李小勇 | 華成峰集團董事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
王安群 | 宜雅水晶藝術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
邢軍 | 禮來公司中國副總裁 |
孫善勤 | |
孫焱 | 泰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
北洋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 |
李衛東 | 海都水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
中國女子射箭隊領軍人物,北京奧運會射箭女團銀牌、個人冠軍 | |
中國女子射箭隊隊員,全國錦標賽個人冠軍、倫敦奧運會射箭女子團體第二名 | |
2008年女子拳擊世界錦標賽冠軍 |
校園建設
綜述
學校設有嶗山校區、魚山校區和浮山校區,地址分別為青島市松嶺路238號、青島市魚山路5號和青島市香港東路23號。2018年7月,教育部批覆同意中國海洋大學建設海洋科教創新園區(黃島校區)。
校區
- 嶗山校區
整制學院有海洋與大氣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化學化工學院、海洋地球科學學院、工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管理學院、經濟學院、外國語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法學院、國際事務與公共管理學院、數學科學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基礎教育中心(體育系、教育系)、社會科學部。
- 魚山校區
- 浮山校區
- 黃島校區
黃島校區定位於支撐學校海洋科技創新轉化的濱海實驗基地和海上試驗場、服務產業發展的工程技術學科集成釋放區、服務于海洋戰略對策研究的人文社會學科協同創新基地、軍民融合發展的創新示範區、多方共建共管共享的海洋科教體制機制創新示範基地。同時將建設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裝備與儀器、船舶與海洋工程等研發基地和相關學院;建設海洋發展戰略研究領域的協同創新中心,打造國家“藍色智庫”;並與國際知名海洋科教機構共建聯合實驗室、共建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