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34年11月29日,金翔龍出生於南京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生性好動好想,鐘情讀書,喜歡科幻作品。
1937年,日軍侵華,隨父母避難重慶,抗戰烽火中,民族的苦難使年幼的他心中種下愛國思想。
1940年,就讀於重慶龍門浩中心國小。1946年,隨家人返回南京。1947年,就讀於
南京市第一中學。1948年,加入中共外圍組織“火光團”。
1952年,考入
北京地質學院(現
中國地質大學),選擇了當時冷門的普查找礦專業。大學期間,他參加多項西部地質勘查工作,足跡遍及西部山脈沙漠。
1956年,大學畢業之際,恰逢國家制定《十二年自然科學技術發展綱要》,中央提出“
向科學進軍”的口號,金翔龍希望投身到西部的地質工作中,但是就在此時他了解到中國的遼闊海域還是一片處女地,他選擇將研究方向從沙漠轉向海洋。9月進入
北京外國語學院出國預備部學習(至1957年5月)。
195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現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工作,從此開始了他畢生從事的海洋地質研究工作。
1966年,“文革”開始後,受到迫害的金翔龍並沒有放棄學習,他在“牛棚”里偷偷地溫習數學,學習當時剛問世的積體電路和計算機技術方面的知識。
1978年,金翔龍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組建了現代化的地球物理技術系統。以系統工程思想設計與主持組構“科學一號”調查船上三級計算機控制管理的地球物理採集系統,並在陸上建成陸基的數據處理(計算)中心(至1981年)。
1985年5月,調到位於杭州的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擔任研究員,舉家從青島南遷至杭州。198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0年12月,代表中國接受聯合國對中國東太平洋礦區申請的技術審查,為中國爭得東太平洋15萬平方公里理想礦區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國際海底先驅投資國的技術答辯中做出關鍵性貢獻。
1991年,在
國家海洋局組建現代化的海底探測與信息處理系統(至1994年)。
1996年,在金翔龍推動下,海洋“863”項目啟動,他主持的相關工作打破了國外軟體的長期壟斷。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 (海底探測與開發工程)。同年,
國家海洋局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作為國家海洋局首批開放性重點實驗室正式批准成立。
2009年,主持中國工程院戰略諮詢項目《中國海洋工程科技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
2011年,主持中國工程院戰略諮詢項目《中國海洋探測與裝備發展戰略研究》。
2015年6月,海島中心院士工作站成立,聘請金翔龍為工作站的首席院士。
2016年10月,以金翔龍院士為首席專家的日照海洋地質研究院士工作站揭牌成立。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金翔龍是最早建議並實施海底石油勘探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是中國海上石油勘探的開拓者。他率隊在釣魚島附近勘察勘測,繪製出清晰的沖繩海槽構造圖,他主持研究的大陸架及鄰近海域勘查攻關項目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作出巨大貢獻。他是遠海深海勘測的先驅,積極參加南極和北極的科學考察活動,為進一步建設海上強國開闢了通衢航道。
1960年,金翔龍依據海上地震勘測及鑽井資料,識別出渤海是一個斷裂控制形成的、具有巨厚沉積的構造盆地,並劃分其海底構造單元,評價了其海底油氣遠景,指出渤海西南部為油氣富集區。金翔龍協助地質部下海勘探,支持地質部組建了第一支海洋物探隊,開始了渤海的海底油氣勘探。同年,他向石油部提出選擇海南鶯歌海為第一個海上油氣勘探工區的建議,並於1966年協助石油部進入渤海,全面推動了中國海底油氣勘探工作的展開。
1961年至1962年,金翔龍以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中國首先調查南黃海,提出“一隆兩坳”,將南黃海劃為三個構造單元,並指出其中兩坳陷具有含油遠景,且南坳最佳。該提議被地質部接受為勘探南黃海石油資源的指導性意見,並在勘探中獲得了證實。1976年基於北黃海的地球物理勘查結果得到的北黃海構造性質認識,也印證了金翔龍的判斷。
1980年起,採用了新的地球物理勘測系統,金翔龍重點研究了沖繩海槽和東海陸架的地殼結構,著重對西太平洋溝、弧、盆體系中的沖繩海槽進行勘查,對海槽的地殼性質、上地殼層演化、斷裂作用、第三紀以來的構造發展和海槽南、北段的構造差異提出了新觀點,編制出1∶200萬比例尺的沖繩海槽構造圖,為維護中國大陸架權益提供了重要依據。
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金翔龍主持“八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大陸架及鄰近海域勘查和資源遠景評價研究》,編繪中國大陸架及鄰近海域基礎環境系列圖,評價中國大陸架及鄰近海域的生物資源與礦產資源,建立中國大陸架及鄰近海域環境與資源信息庫、劃界數據與方法庫,並按海洋法公約提出大陸架與鄰近海域的各種劃界方案,以支持中國的海洋管理、維護中國的海洋權益,這一項目獲國家海洋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7年開始,金翔龍以中方首席專家的身份與德、法等國合作開展南海海底研究,獲得了包括南海地殼構造、構造演化以及錳結核、富鈷結殼等新型海底礦產的新發現、新認識,同時研究得出稀土含量已達到工業開採品位,具有重大的經濟價值。
1990年,金翔龍受命代表中國出席聯合國海底管理局和海洋法法庭籌委會會議,接受聯合國技術專家組對中國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礦區申請的技術審查。面對聯合國十幾位專家,金翔龍接受了詳細又苛刻的技術審查。在答辯會上,他以流利的英語闡述中國太平洋勘探區的面積與位置、採用的調查手段與船隻、勘探程式與精度、礦區選定與劃分的原則。報告翔實又不乏自信,隨後五天,專家們分組審核、計算中國申請礦區的面積、坐標及轉折點,多金屬結核礦的品位、豐度及資源量,地形趨勢、坡度及海底障礙狀況。而質疑與提問也更為苛刻,金翔龍面對面與他們進行激烈的技術辯論,並與時任聯合國副秘書長南丹進行多次單獨談判。經過連續五天五夜的奮戰,應專家要求,陸續提出5種可供選擇的礦區分配方案,最終為中國從聯合國爭得了15萬平方公里的東太平洋理想礦區,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國際海底先驅投資國作出了關鍵性的貢獻。
“八五”期間,金翔龍主持國家海洋局承擔國家重大專項《大洋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開發》,在東太平洋海域,進行了大規模的大洋多金屬結核礦區環境與資源勘查,獲得包括地形、沉積、水文氣象、海水化學、海洋生物、海洋初級生產力以及結核資源在內的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並取得一系列重要發現,最終在中國登記礦區(15萬平方公里)內圈定出10.5萬平方公里的勘探目標區,為最終圈定7.5萬平方公里的富礦區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21世紀金翔龍積極推動中國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的勘探研究,並於2001年2月與戴金星院士共同主持了以“天然氣水合物研究現狀及中國的對策”為主題的第160次香山學術研討會。隨著天然氣水合物國家專項的持續調查與研究,在中國南海北部陸坡天然氣水合物勘探和資源評價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並成功獲取了水合物實物樣品。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金翔龍就自己想方設法改裝地震儀、研製水聽器,組裝海洋地震勘測系統,先後試驗成功地震單點測量法和連續剖面測量法,為地質部和石油部的海上勘探提供了海洋地震工作方法與技術方面的重要經驗。1960年,他提出剖面儀的設計思想,1969年至1972年參與研製海底靜力觸探儀和淺層剖面儀,形成儀器產品,並通過海上試驗,為渤海“沙七井”處海底淺層結構及工程力學性質研究提供了重要參數。
20世紀80年代初在中國科學院以系統工程思想設計與組建先進的海洋地球物理技術系統,建成三級計算機控制與管理的現代化地球物理調查船、一系列陸基實驗室和龐大的數據處理中心。90年代初,在國家海洋局組構現代化的海底探測與信息處理系統,並在此基礎上建成國家海洋局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
1985年以來,金翔龍在國家海洋局系統將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和海洋地球化學等集成為一體,創建海底科學。
截至2016年,金翔龍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和科學二等獎各一項,國家海洋局科技進步一等獎二項和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時間 | 項目名稱 | 獎勵名稱 |
---|
1991年 | 南海地球科學聯合研究 | 省部級二等獎 |
1999年 | “八五”期間太平洋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 | 省部級一等獎 |
1999年 | 大陸架及鄰近海域勘察和資源遠景評價研究 | 省部級一等獎 |
2007年 | 西北太平洋軍事海洋環境調查研究與服務保障系統建設 | 省部級特等獎 |
截至2016年金翔龍出版學術專著、科普著作10多部。
出版日期 | 名稱 | 作者 | 出版社 |
---|
2016.11 | 《圖說海洋強國夢 英文》 | 金翔龍,陸儒德編著 |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
2016.10 | 《圖說海洋強國夢 從海洋大國邁向海洋強國》 | 金翔龍,陸儒德主編 | 中譯出版社 |
2016.06 | 《領略海洋風光》 | 金翔龍,陸儒德主編 |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
2016.06 | 《創新海洋科技》 | 金翔龍,陸儒德主編 |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
2016.06 | 《尋訪海洋生物》 | 金翔龍,陸儒德主編 |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
2016.06 | 《探尋海洋資源》 | 金翔龍,陸儒德主編 |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
2016.06 | 《揭秘南極北極》 | 金翔龍,陸儒德主編 |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
2016.06 | 《珍愛藍色國土》 | 金翔龍,陸儒德主編 |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
2014.12 | 《中國海洋工程與科技發展戰略研究 海洋探測與裝備卷》 | 金翔龍主編 | 海洋出版社 |
2014.08 | 《浙江海洋資源環境與海洋開發》 | 金翔龍主編 | 海洋出版社 |
2013.11 | 《金翔龍文集》 | 金翔龍著 | 科學出版社 |
2008.12 | 《中國地質地球物理研究進展 慶賀劉光鼎院士八十華誕》 | 金翔龍等主編 | 海洋出版社 |
1997.09 | 《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礦帶海洋地質與礦床特徵》 | 金翔龍主編 | 海洋出版社 |
1992.09 | 《東海海洋地質》 | 金翔龍主編 | 海洋出版社 |
人才培養
年度 | 題目 | 作者 | 學位授予單位 | 類型 |
---|
2015 |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地幔柱成因的沉積學證據 | 李東旭 | 浙江大學 | 博士 |
2013 | 自然延伸概念在200海里外大陸架劃界中的作用研究 | 邱文弦 | 中國地質大學 | 博士 |
2012 | 中印度洋脊Kairei和Edmond熱液活動區成礦作用對比研究 | 王葉劍 | 浙江大學 | 博士 |
2012 | 海山類型與結殼成礦的關係研究 | 馬維林 | 浙江大學 | 博士 |
2012 | 印尼外海沉積序列及相關的沉積事件 | 邱中炎 | 浙江大學 | 博士 |
2011 | 南海北部陸坡MIS5以來的古環境記錄 | 劉偉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博士 |
2011 | 三門灣潮汐汊道系統的穩定性 | 夏小明 | 浙江大學 | 博士 |
2010 | 海底扇在外大陸架劃界中的潛在影響 | 邱文弦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碩士 |
2009 | 長江口百年來底層水體季節性缺氧在沉積物中的記錄 | 馮旭文 | 浙江大學 | 博士 |
2008 | 現澆砼薄壁筒樁處理橋頭軟基的穩定性回響研究 | 盧建平 | 浙江大學 | 博士 |
2008 | 開發後期河流相儲層精細刻畫及剩餘油定量描述 | 趙國欣 | 浙江大學 | 博士 |
2005 | 海底沉積物聲學原位測試和特性研究 | 陶春輝 | 浙江大學 | 博士 |
2005 | 南海中北部陸坡盆地沉積特徵及海底扇形成條件分析 | 黎明碧 | 浙江大學 | 博士 |
2005 | 中西太平洋富鈷結殼生長海山的構造成因研究 | 趙俐紅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 博士 |
2004 | 複雜岩性儲層疊前、疊後約束地震反演方法及套用研究 | 孟憲軍 | 浙江大學 | 博士 |
2002 | 沖繩海槽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的地震識別與資源分布特徵研究 | 方銀霞 | 浙江大學 | 博士 |
2001 | 多衛星測高數據套用于海底構造動力研究 | 高金耀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 博士 |
2001 | 大洋錳結核的生長韻律及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回響 | 韓喜球 | 浙江大學 | 博士 |
1996 | 沖繩海槽構造活動分析 | 李乃勝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 博士 |
1995 | 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的礦物組成及元素賦存狀態研究 | 方銀霞 |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碩士 |
1994 | 南海錳結核生長方式特徵研究 | 虞夏軍 |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碩士 |
1990 | 南海岩石圈結構特徵的研究 | 袁全興 |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碩士 |
| 南海東部海盆的張裂特徵及擴張方式研究 | 李家彪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 博士 |
| 基於格線技術的海底科學資源共享平台建設研究 | |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碩士 |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參考資料 |
---|
1997年 |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 | |
—— | 國家“八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稱號及獎章 | |
社會任職
時間 | 擔任職務 |
---|
—— | 中國地質學會理事 |
—— |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 |
—— | 中國海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 |
—— |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理事 |
—— | 聯合國海底管理局與海洋法庭籌委會培訓專家委員會委員 |
—— |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委員會(IOC,UNESCO) |
——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顧問委員會(ABLOS)中代表 |
—— | 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 |
—— | 中國岩石圈委員會 |
—— | 中國大洋鑽探科學委員會 |
—— | 國際地球深部取樣聯合海洋機構地球內部動力學科學指導與評估委員會委員 |
—— | |
2013年8月 | “上海海洋科學技術獎”獎勵委員會副主任 |
人物評價
金翔龍是中國海底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對學科的創建和發展做出過重要的開拓性貢獻。長期致力於中國邊緣海的海底勘查與研究,並率先開展中國渤、黃、東海的地球物理探測,對中國海的構造格局、地殼性質與演化,以及邊緣海的演化模式等提出過重要論述,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在大洋海底勘探開發方面,代表中國在聯合國爭得東太平洋理想礦區,為中國進入大洋勘探開發的國際先進行列做出了貢獻。金翔龍在創建和發展中國海底科學(海洋地質-地球物理學)方面有著重要的開拓性貢獻,被列為中國海底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和學科帶頭人。他四十多年來孜孜不倦地致力於中國邊緣淺海的海底勘查與研究,對推動中國淺海油氣早期勘探的起步有開創性貢獻。(中國工程院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