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簡稱北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位列國家首批“211工程”,入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011計畫”、“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為財政部6所“小規模試點高校“之一,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際大學翻譯學院聯合會成員,是京港大學聯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學聯盟高校,設有研究生院,是中國外國語類高等院校中歷史悠久、教授語種最多、辦學層次齊全的全國重點大學,被譽為“共和國外交官搖籃”。

北京外國語大學前身是1941年成立於延安的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三分校俄文大隊,後發展為延安外國語學校,建校始隸屬於中國共產黨領導。新中國成立後,學校歸外交部領導。1954年,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學院;1959年,與北京俄語學院合併組建新的北京外國語學院。1980年後直屬國家教育部領導。1994年,正式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

截至2016年12月,北京外國語大學在北京市海淀區三環路兩側分設東、西兩個校區,學校圖書館館藏紙質中外文圖書136萬餘冊,中外文電子圖書126萬餘冊;轄21個教學系部,學校開設專業97個,有1個外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有18個博士學位授權點,6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國家重點學科(含培育學科);學校現有在職在編教職工1255人,來自44個國家和地區的外籍教師172人,學校普通本科在校生5088人,研究生2559人,學歷留學生932人。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知名校友,歷史沿革,建校初期,建國初期,文革十年,改革發展,展望未來,辦學規模,院系概況,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學科建設,合作交流,學術研究,科研機構,科研成果,學術資源,學校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知名校友,政界,學界,商界,藝界,文化傳統,學校標識,校園文化,

歷史沿革

建校初期

北京外國語大學前身是1941年成立於延安的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三分校俄文大隊。
1943年延安中央軍委俄文學校舊址1943年延安中央軍委俄文學校舊址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的前身是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1936年6月1日在陝北瓦窯堡創建。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為毛澤東林彪任校長,劉伯承任副校長。抗大的學生開始主要是中國工農紅軍中高級幹部,後來也招收從陝甘寧邊區外奔向延安的愛國青年。
1941年3月,為了加強與蘇聯的交流合作,在延安的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三分校成立俄文隊;之後發展為俄文大隊(下屬一、二、三隊)。
1941年12月,俄文大隊轉為延安軍事學院俄文科,院長是徐向前,後為陳伯鈞
1942年6月,軍事學院俄文科調整為軍委俄文學校。
1944年6月,學校增設了英文系,因此改名為延安外國語學校。學校在極其艱苦的戰爭條件下堅持辦學,為中國共產黨培養了一大批軍事翻譯人才和外語人才,也為新中國儲備了一批外事幹部。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延安外國語學校師生分批離開延安,前往東北、華北解放區。
1946年1月,到達張家口的部分延安外國語學校師生,在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內成立外語系。
1946年6月,晉察冀軍政幹部學校的外語幹部訓練班師生轉入華北聯合大學,與華北聯大的外語系一起成立外國語學院。
1949年開國大典時的外國語學校校門1949年開國大典時的外國語學校校門
1946年12月,因戰爭學校轉移至冀中束鹿縣路過村
1948年5月,學校遷至河北省正定縣
1948年6月,以華北聯合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的師生為基礎成立外事學校,校址在冀中獲鹿縣南海山村。
1948年8月,華北聯合大學與北方大學合併,改名華北大學。聯大的外國語學院與北方大學的外文班合併為華大二部外語系。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後,華北大學二部於2月進城。6月,華北大學二部外語系與外事學校合併,學校改名為外國語學校。解放戰爭勝利以後,外事學校與華北大學二部進駐北京,合併為外國語學校。

建國初期

1949年10月1日,全校師生一千餘人到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見到外校師生隊伍時,高喊“外國語學校的同志萬歲!”
北外學子與周總理北外學子與周總理
1953年2月,外國語學校成立西班牙文組,與德法文組合為德西法文系。
1953年夏天,學校第一次參加“全國統一招生”,學制由三年改為四年。第一屆四年制新生主要從京、津、滬、寧等大城市招收高中畢業生,共招新生94人。學生實行助學金制。
1954年8月,外國語學校經高教部呈請國務院批准,改稱北京外國語學院。在教學方面學習蘇聯,進行實踐、創新,逐步建立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外語教育體系。
1957年6月起,遵照高教部決定,北外不再採取選送和推薦的方法錄取新生,改為提前考試的辦法。
1956年9月,根據中羅文化協定,北京外國語學院增設羅馬尼亞語專業。
1959年2月,根據中央決定,北京外國語學院與北京俄語學院合併為新的北京外國語學院,設有六個系八個專業和一個留蘇預備部。
北京俄語學院歷史沿革備註:1949年10月,北京俄文專修學校成立,附屬於中共中央編譯局,由中央編譯局的正副局長師哲張錫儔兼任正副校長。實行局校領導一元化,學校黨的關係隸屬於中共中央直屬機關黨委(當時由黨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任書記)。1951年2月,外國語學校俄文部併入北京俄文專修學校。1952年3月,北京俄文專修學校內成立留蘇預備部。1955年6月,經高教部呈請國務院批准,北京俄文專修學校改為北京俄語學院。1955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俄文系併入北京俄語學院。1956年8月,北京大學波蘭語、捷克語班調整到北京俄語學院,成立波捷語系。1959年2月,北京俄語學院併入北京外國語學院。建校初期,俄專校址設在北京西城區南寬街13號,後遷至鮑家街21號原太平湖醇親王府(即清光緒帝出生地)舊址,1955年,遷入西郊魏公村蘇州街新校園。俄專建校初期有三個班,共70名學生。到1950年年初擴展為六個班。1951年,俄專加入二部與三部。建校之初,毛主席為俄文專修學校改定並題寫校名。)
北京俄文專修學校(鮑家街)校門北京俄文專修學校(鮑家街)校門
1960年9月,留蘇預備部撤消,成立外國留學生辦公室。
1962年8月,亞非語系正式成立。德語系與東歐語系合併。
1964年9月,北京外國語學院發展為中國語種最多的高等外語專業學院,設有六個系二十七個語種。

文革十年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被迫停課,停止招生。
1968年底,為了保護和儲備外語人才,周總理指示,六七、六八兩屆學生由外交部統一組織到唐山地區北京部隊的幾個農場勞動鍛鍊,同時學校派出外語教師進行教學和輔導。
1970年4月,北外遷校至湖北沙洋,辦“五七幹校”。
1971年8月,恢復招生。同年十月,第一批工農兵學員800人入學,舉行“文化大革命”以來第一個開學典禮。
1971年至1976年的六年中,北外招收的工農兵學員2190人。
1972年8月,全校遷回北京。十年間,學院承擔了編寫《漢英詞典》、《漢德詞典》、《西漢詞典》等18部詞典的編寫任務,並列入了國家出版計畫。

改革發展

1977年7月,恢復經過考試的統一招生。1977年10月,經過考試招收的第一批新生256人入學。
文化大革命後北外首批研究生合影文化大革命後北外首批研究生合影
1978年,學院恢復了研究生教育,開始招收研究生。北外成為中國首批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
1981年1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俄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6個專業為碩士學位授權點,英語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王佐良、許國璋教授為博士生導師。北外因此成為中國首批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
1981年12月,外國留學生漢語進修部正式建立。
1983年6月,開辦夜大學,學制三年,設有英、俄、德、法、西、日、阿等語種。
1983年9月,受中宣部和教育部委託,開辦“國際文化交流班”。
1984年3月,成立“外國語言研究所”和“外國文學研究所”。
1984年9月,建立“土爾其語”專業,至此全院共設有28個語種。
1984年9月,外國留學生漢語進修部與直屬中國語文教研室合併為漢語部;同時,聯合國譯員訓練班獨立建制,改為聯合國譯員培訓部。
1984年10月,函授部開辦。
1985年9月,“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和“出國人員培訓部”建立。
1985年10月,由於英語系負擔的任務過重,成立英語二系。同年,增設對外漢語和圖書館信息管理兩個專業,並於當年開始招生。

展望未來

1994年,經原國家教委(現為教育部)批准,學校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
今日北外今日北外
1998年,原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和中文學院合併,成立新的國際交流學院。
2001年,在北京外國語大學60年校慶之際成立,在原英語系的基礎上成立了英語學院,現包括英語系、外交學系、新聞與傳播系和法律系。國際商學院、大英部也在此時成立。調整後學校二級教育教育機構由19個減為16個。
2002年,英語語言文學再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德語語言文學獲批成為國家重點學科;原東歐語系更名為歐洲語言系並增設芬蘭語本科專業;國際商學院專業增多,開設金融、工商管理、電子商務、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本科專業並招生;同年,國際商學院經濟管理學科群被確定國家211工程重點支持學科。2003年,學校和教育部考試中心簽署協定將“北外英語翻譯資格證書考試”項目更名為“全國外語翻譯證書考試”(NAETI);同年,學校增設斯洛伐克語專業,下設於歐洲語言系。
2005年,世界漢語大會開幕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學校承辦的比利時布魯塞爾孔子學院和義大利羅馬大學孔子學院同時亮相;同年,歐洲語言系增設荷蘭語本科專業。
2006年,北京外國語大學新增波斯語、印地語等10個本科專業。同時,英語學院的法律系、外交系經過不斷發展,組建法學院和國際關係學院。
2007年,由原歐洲語言系發展而來,歐洲語言文化學院正式成立,同年該院的希臘語和挪威語開始招生;在原社會科學部的建礎上,組建哲學社會科學學院。孔子學院工作處正式成立,為中國高校第一家專門指導孔子學院建設的處級工作機構。
2008年,在原大學英語部的建礎上,組建專門用途英語學院,為非英語專業各院系提供高層次的大學英語教學。“北京外國語大學易學與儒學研究中心”成立。
2010年,北外召開教育基金會第一次理事會議。會議推舉了基金會理事長,討論通過了《北京外國語大學教育基金會章程》。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6月,北外“非通用語本科教材建設工程”被正式列入“985”平台學科建設項目;同月,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成立;8月,享有國際套用語言學界“奧林匹克”美譽的第16屆世界套用語言學大會在北外成功舉辦,共有來自63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位套用語言學專家與學者參加,1000多位學者在會上宣讀了自己的論文。
今日的北京外國語大學今日的北京外國語大學
2011年,學校申請增設孟加拉語、烏茲別克語、哈薩克語、祖魯語、拉丁語等5個語種;9月24日,北京外國大學70周年校慶,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等發來賀信。
2012年5月,北京外國語大學與中國人民大學建立國內首家高校戰略共同體,雙方將互為“第二校園”,互相開放相關課程等;6月,北京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成立。
2017年9月,入選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9月29日,發起成立中日人文交流大學聯盟。
2019年3月16日,北京外國語大學原“西葡語系”正式升格為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西葡語學院)。

辦學規模

院系概況

截至2017年12月,學校學校開設專業97個,覆蓋文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和工學五個學科。
院系專業
教學系部專業設定
英語學院
英語語言文學、翻譯
國際商學院
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工商管理、會計學、電子商務、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俄語學院
俄語語言文學
歐洲語言文化學院
波蘭語、捷克語、羅馬尼亞語、匈牙利語、保加利亞語、阿爾巴尼亞語、瑞典語、義大利語、塞爾維亞語、芬蘭語、荷蘭語、斯洛伐克語、克羅地亞語、希臘語、挪威語、丹麥語、冰島語、斯洛維尼亞語、愛沙尼亞語、拉脫維亞語、立陶宛語和馬爾他語
亞非學院
越南語、寮語、高棉語、緬甸語、泰語、馬來語、印尼語、僧加羅語、韓語、土耳其語、斯瓦希里語、豪薩語、印地語、烏爾都語、希伯來語、波斯語、菲律賓語、索馬里語、尼泊爾語
高級翻譯學院
英漢同傳、復語同傳(包括法英漢、日英漢、俄英漢、西英漢、朝英漢復語同傳)
中國語言文學學院
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
馬克思主義學院
科學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運動(包含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和國外社會主義和左翼運動兩個專業方向)
國際關係學院
外交學
網路與繼續教育學院
-
法學院
法學
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
國際新聞與傳播
德語系
德語語言文學
法語系
法語
日語系
日語
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系
西班牙語、葡萄牙語
阿拉伯學院
阿拉伯語
海外漢學中心
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包含國際文學與文化關係研究、國際中國文化研究和跨文化與翻譯研究三個專業方向)
藝術研究院
中國傳統戲劇對外傳播研究
計算機系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國際組織學院
國際組織人才培養
體育教研部
-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3月北京外國語大學官網)

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12月,學校現有在職在編教職工1255人,來自44個國家和地區的外籍教師172人,教師中超過90%擁有海外學習經歷。學校有國家級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03人,學校擁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四個一批”人才、國家“萬人計畫”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長江學者”青年項目、“長江學者”講座教授、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諮詢委員、首席專家共11人。其中包括博士生導師 81人、碩士生導師240人,教授134人、副教授233人,其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組成員2人,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3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107人。
國家級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負責人獲評時間
英語專業教學團隊
楊立民
2008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網)

教學建設

截至2014年9月,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北京市市級精品課程6門;教育部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基地1個。此外英語專業和德語專業部分教師承擔的“中國英語本科學生素質調查報告”、“高校英語本科教學調查”和“全國德語教學調研”等教改項目。
國家級特色專業(11個):西班牙語、阿拉伯語、非通用語種群(波蘭語、捷克語、羅馬尼亞語、匈牙利語、保加利亞語等18個語種)、非通用語種群(僧加羅語、土耳其語、斯瓦西里語、豪薩語、西伯萊語等17個語種)、英語、德語、俄語、日語、法語、新聞學、外交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跨國經濟管理人才培養實驗教學中心
教育部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基地(1個):歐洲語種群和亞非語種群
精品課程
課程名稱負責人級別
文化透視俄語教程
張西平
北京市市級
阿拉伯文化與中阿文化交流
史希同
北京市市級
西班牙語
董燕生
北京市市級
英漢翻譯入門
陳德彰
北京市市級
基礎阿拉伯語(精讀)
張宏
北京市市級
基礎法語精讀
柳利
北京市市級
項目設計與論文寫作-英語教育
顧曰國
國家級
專業英語精讀
楊立民
國家級
英語文學概論
張劍
國家級
西班牙語口筆語實踐(精讀)
董燕生
國家級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3月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

學科建設

截至2014年9月,學校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個博士後流動站;4個國家重點學科(含培育學科),7個北京市重點學科。
博士後流動站(1個):外國語言文學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1個):外國語言文學
國家級重點(含培育)學科(4個):英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日語語言文學(培育)
北京市重點學科(7個):俄語語言文學、阿拉伯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西班牙語語言文學、歐洲語言文學、法語語言文學
學位授予
學位授權類別學位授權級別學科名稱
博士學位授權點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外國語言文學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英語語言文學、俄語語言文學、法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西班牙語語言文學、阿拉伯語語言文學、歐洲語言文學、亞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翻譯學
碩士學位授權點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法學、政治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管理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英語語言文學、俄語語言文學、法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阿拉伯語語言文學、西班牙語語言文學、歐洲語言文學、亞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翻譯學、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中國古代文學、國際法學、外交學
專業學位授權點
英漢翻譯(含英、俄、法、德四個語種的口、筆譯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3月北京外國語大學官網)

合作交流

截止2016年12月,學校與世界上87個國家和地區的441所高校和學術機構簽訂了校際交流協定,與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俄羅斯莫斯科國立語言大學、德國哥廷根大學等國外著名院校建立了實質性的合作關係。學校承辦了22所海外孔子學院,位於亞、歐、美17個國家,居國內高校之首,包括德國紐倫堡孔子學院、比利時布魯塞爾孔子學院、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義大利羅馬大學孔子學院、波蘭克拉科夫孔子學院、比利時列日孔子學院、美國夏威夷大學孔子學院、德國杜塞道夫孔子學院、匈牙利羅蘭大學孔子學院、保加利亞索非亞大學孔子學院、捷克帕拉斯基大學孔子學院、德國慕尼黑孔子學院、馬來西亞馬來亞孔子漢語學院、韓國外國語大學孔子學院、西班牙巴塞隆納孔子學院、俄羅斯莫斯科國立語言大學孔子學院、阿聯扎耶德大學孔子學院、英國倫敦大學孔子學院、阿爾巴尼亞地拉那大學孔子學院、德國哥廷根大學孔子學院、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孔子學院、斯里蘭卡科倫坡大學孔子學院。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截至2014年9月,學校設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區域和國別研究培育基地4個,“2011計畫”協同創新中心1個,校級研究中心3個。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北京對外文化交流與世界文化研究基地
教育部區域和國別研究培育基地(4個):中東歐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英語研究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
“2011計畫”協同創新中心(1個):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
校級研究中心(3個):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外國文學研究所、外國語言研究所

科研成果

在“七五”和“八五”期間,北外獲得科研項目資助經費100多萬元,獲獎科研成果共92種,獲100項獎,其中國家級獎16項,教委及北京市級獎71項。
在“八五”和“九五”期間,該校承擔了國家教委和國家的60多個研究項目。王佐良教授和何其莘教授先後主持制定了國家教委“八五”和“九五”規劃中的外國文學課題指南,許國璋教授主持制定了國家教委“八五”外國語言課題指南。在“七五”期間,該校承擔了國家教委和國家科研項目27個,“八五”期間共承擔國家教委和國家項目39個。這些項目涉及語言、文學、文化、國際問題研究、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教學大綱研訂等。
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間,姚曉舟教授承擔211”科研項目《德語本科高年級德國媒體資訊課程建設》、“211”科研子項目《聯邦德國經濟史》。
在“十二五”期間,該校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中國文化海外傳播動態資料庫》,這是國家社科基金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個單列項目,也是《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唯一提到的一個單項項目。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止2014年9月,學校圖書館館藏紙質中外文圖書124.7萬餘冊,中外文電子圖書48.2萬餘冊,中外文報刊1177種,中外文資料庫52個,形成了以語言、文學、文化為主要資料的館藏特色。其中法律、外交、經濟、新聞和管理等方面的文獻逐漸形成藏書體系。
  • 學術期刊
《外語教學與研究》
《外語教學與研究》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學報,原名《西方語文》,是中國外語界第一家學術期刊,創辦於1957年6月。入選“國家期刊方陣”,連續獲得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第二、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以及中國人文社科學報學會歷屆“全國百強社科學報”等重大獎項。該刊還因較高水準的學術和嚴格規範的編輯而獲得國際學術界認可,為美國《語言學與語言行為文摘》(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Behavior Abstracts)、《社會學文摘》(Sociological Abstracts)等國際著名文摘檢索刊物收錄(是國內最先被其收錄的外語類期刊)。
《外語教學與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
《外國文學》
《外國文學》創刊於1980年,為中文核心期刊、CSSCI源刊,以刊登世界各國不同流派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與重要學術研究成果為主。
《國際論壇》
《國際論壇》創刊於1999年,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問題研究編輯。其前身是1982年創刊的《東歐》。該刊是國際問題研究類綜合性學術期刊。辦刊宗旨是:加強對國際政治、國際關係重大問題領域的研究,重視國別與區域問題研究,跟蹤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既重視理論又重視實踐,為中國的國際關係學科建設和國際問題研究的繁榮服務。常設欄目有“國際政治”、“國際關係”、“中外關係”、“理論探討”、“國別與地區”、“世界經濟”等。
《中國俄語教學》
《中國俄語教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主要介紹中國俄語教學方面的科研成果,交流俄語教學經驗,反映俄語教學研究動態,評介俄語教學與研究的書刊、資料等,內容涉及俄語語言學、俄語教學理論、俄羅斯文學語言及修辭學、俄漢翻譯、俄漢語言對比等方面。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王定華
校 長:彭龍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胡志鋼
黨委常委:王定華彭龍閆國華、袁軍、賈德忠賈文鍵孫有中、 胡志鋼
副校長:閆國華、袁軍、賈德忠、賈文鍵、孫有中
校長助理:楊建國、林衛民、王文斌
參考資料:

歷任領導

歷任黨委書記
任期姓名職務
1949年10月—1953年
北京俄文專修學校黨總支書記
1950年2月—3月
外國語學校黨總支書記
1950年3月—12月
楊化飛
外國語學校黨總支書記
1950年12月—1952年8月
外國語學校黨總支書記
1952年7月—1959年2月
外國語學校黨總支代理書記、書記
北京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
1953年2月—1964年8月
北京俄文專修學校黨委書記
北京俄語學院黨委書記
1964年8月—1966年5月
北京外國語學校黨委書記
1973年1月—1975年4月
北京外國語學院臨時領導小組組長
1975年4月—1980年3月
北京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
1981年2月—1984年4月
北京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
1984年12月—1992年1月
北京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
1992年1月—1996年5月
北京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
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
1996年5月—2002年7月
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
2002年7月—2014年2月
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
2014年2月—至今
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
歷任校長
任期姓名職務
1941年7月—1941年12月
抗大三分校俄文大隊隊長
1941年12月—1942年5月
軍事學院俄文科俄文隊長
1941年12月—1942年5月
軍事學院俄文科主任
1942年5月—1945年6月
延安軍委俄文學校校長
延安外國語學校校長
1945年6月—1946年6月
延安外國語學校校長
1946年6月—1950年3月
華北聯合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
外事學校校長
外國語學校校長
1950年3月—1959年2月
外國語學校校長
北京外國語學院院長
1949年10月—1954年6月
北京俄文專修學校校長
1954年6月—1966年5月
北京俄文專修學校校長
北京俄語學院院長
1973年2月—1980年
北京外國語學院院長
1981年2月—1984年4月
北京外國語學院院長
1984年4月—1997年2月
北京外國語學院院長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1997年2月—2005年6月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2005年6月—2010年9月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2010年9月—2012年8月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2012年8月—2014年2月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2014年2月—至今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3月北京外國語大學官網)

知名校友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1年,北京外國語大學培養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名,駐外大使400餘名,參贊1000餘名,部長、副部長近百位。新華社國際部三分之二的主任記者及駐外首席記者、從中國大陸赴聯合國的絕大多數高級譯員均是北外培養的高級外語人才。

政界

政治家
陳健,原聯合國副秘書長、現任中國聯合國協會會長
金永健,原聯合國副秘書長
宋健,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
查培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杜起文,中共中央外事辦公室副主任
裘援平,中共中央外事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葉小文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
郭業洲,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
宦國英,原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
艾平,原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
李成仁,原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
孫振宇,原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副部長
金立群,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副部長、亞洲銀行副行長,現中國投資公司監事長
馬毓真,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
馬振崗,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
夏道生,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
程幼東,黑龍江省副省長
孫永波,黑龍江省副省長
李金柱,陝西省副省長
宋北杉,山西省副省長
阮孟琴,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副總理
吳建民,國際展覽局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秘書長兼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夏堃堡,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處主任、現中華環保聯合會理事
凌青,原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馮佐庫,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
鄂潔,國際擊劍聯合會競賽總監, 前中國女子花劍隊
軍事家
劉玉堤中將,原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軍區空軍司令員
周伯榮,少將,解放軍海軍原副參謀長
尹卓,少將,海軍裝備論證研究院原綜合所所長
外交家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友外交部部長、副部長及部長助理名錄
職務姓名任期
部長
2003年—2007年
副部長
崔天凱
2009年—
李保東
2013年—
2009年—
2009年—
2006年—2012年
2008年—2010年
2004年—2010年
2008年—2009年
2003年—2008年
2002年—2003年
1998年—2003年
1995年—2001年
1995年—1998年
1991年—1995年
1984年—1990年
1974年—1979年
部長助理
2009年—
2008年—2011年
2007年—2009年
2007年—2009年
2006年—2007年
2003年—2005年
2002年—2003年
1999年—2001年
1998年—1999年
1996年—1998年
1986年—1988年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友大使不完全名錄
國家任期姓名國家任期姓名
聯合國
1985年—1990年
英國
1991年—1995年
1993年—1995年
1995年—1997年
2000年—2003年
1997年—2002年
2010年—2013年
2002年—2007年
2013年—今
劉結一
2007年—2010年
美國
1985年—1989年
1998年—2001年
加拿大
1992年—1997年
2010年—今
1996年—1998年
德國
1988年—1997年
1998年—2005年
2002年—2009年
2008年—2010年
2009年—2012年
2010年—今
法國
1990年—1998年
日本
1998年—2001年
1998年—2003年
2001年—2004年
2003年—2008年
2007年—2010年
俄羅斯
2001年—2003年
2001年—2008年
2014年—今
楊燕怡
2003年—2009年
聯合國(副)
1990年—1992年
2009年—今
1992年—1994年
芬蘭
2002年—2006年
張直鑒
1981年—1981年
西班牙
1998年—2002年
1994年—1997年
2003年—2009年
1997年—2001年
2009年—今
2002年—2010年
2006年—2010年
印度
1991年—1994年
2010年—今
2004年—2007年
1987年—1990年
1988年—2000年
1992年—1996年
2004年—2005年
吳紅波
2004年—2008年
2009年—2012年
義大利
1999年—2005年
韓國
1998年—2001年
2008年—2010年
2010年—今
2010年—今
印度尼西亞
2005年—2008年
希臘
1992年—1996年
2008年—2011你
1996年—2000年
新加坡
2007年—2010年
2007年—2011年
泰國
1994年—1997年
荷蘭
1986年—1990年
1997年—2001年
1994年—1995年
2004年—2008年
1996年—1998年
緬甸
1987年—1990年
1998年—2001年
2010年—今
2001年—2003年
朱祖壽
馬來西亞
2010年—今
2003年—2008年
2006年—2010年
1989年—1994年
伊朗
1999年—2002年
1994年—1997年
以色列
2000年—2003年
2000年—2007年
2007年—2011年
澳大利亞
1976年—1978年
2010年—今
1990年—1993年
1993年—1996年
2004年—2007年
2007年—2010年
2007年—2010年
土耳其
2008年—今
紐西蘭
1998年—2001年
1986年—1990年
2001年—2005年
1990年—1991年
巴西
2009年—2012年
1998年—2001年
阿根廷
1992年—1997年
1995年—1997年
1997年—2000年
1997年—2001年
2000年—2003年
2007年—今
墨西哥
1987年—1990年
埃及
1991年—1993年
1990年—1994年
1998年—2001年
1994年—1996年
1999年—2002年
古巴
2010年—2011年
1996年—2000年

學界

文學家
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
高行健,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諶容,《人到中年》作者
顧子欣,作家、翻譯家
翻譯家
黃志良,翻譯家,原中國駐尼加拉瓜委內瑞拉大使
丁祖馨,中國英語翻譯界泰斗級人物之一
孫家孟,西班牙語翻譯家,巴爾加斯·略薩作品、《堂吉訶德》譯者
李笠,瑞典語翻譯家,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作品譯者
施燕華,外交部英文專家,原外交部翻譯室主任、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
馬愛新,《哈利·波特》譯者
王建斌,德語口譯專家
董純,法語翻譯家
鄧蜀平,俄語翻譯家
教育家
王佐良,詩人、翻譯家、英國文學研究專家
陳乃芳,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秦亞青,外交學院黨委書記
安永玉,外交學院黨委書記
趙進軍外交學院校長、原中國駐法國大使
吳建民,外交學院校長、原中國駐法國大使
伊莎白·柯魯克,加拿大人,新中國英語教學園地的拓荒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胡文仲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會長、中國高校英語口語協會會長
馬細譜,中國世界民族研究會理事
陳慧瑛,廈門市作家協會主席、德語教育家
張建華,中國外國文學研究會理事、俄羅斯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納忠,阿拉伯歷史學家、阿拉伯語教育家
董燕生,西班牙語教育家、《現代西班牙語》主編、《堂吉訶德》譯者
楊立民,英語教育家、《現代大學英語》總主編
吳冰,英語教育家、原北京外國語學院副校長
陳琳,翻譯家、大學英語教材編者
盧永建,英語教育家、英漢詞典編撰者
張中載,英語教育家
梅仁毅,英語教育家
穆大英,法語教育家
王福祥,俄語教育家
郭聿楷,俄語教育家
蔡毅,俄語教育家
趙士鈺,西班牙語教育家
余章榮,阿拉伯語教育家
郅溥浩,阿拉伯文學研究專家
岑容林,泰語教育家
張鐵英,緬甸語教育家
李梅,捷克—斯洛伐克語教育家
劉飛,斯洛伐克語教育家
易麗君,波蘭語教育家
王軍,義大利語教育家
吳守賢,天文學家
張貴田,中國工程院院士、液體火箭發動機專家
吳青吳文藻、冰心之女,英語教育家
傅敏傅雷之子,特級英語教師

商界

李青原,中國證券市場創始元老
劉二飛美林中國區主席和亞太區投資銀行部主席
高志凱,香港電訊盈科中國地區執行董事

藝界

媒體人
周南,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
朱靈中國日報社總編輯
胡錫進,《環球時報》總編輯
齊平景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副局長、國圖公司總經理
楊瀾陽光衛視主持人
何炅,湖南衛視主持人
邵文光,鳳凰衛視歐洲台台長
韓喬生,中央電視台體育播音員
石涼北京電視台主持人、演員
劉洪悅,北京電視台主持人
馬曉霖博聯社創辦者,原新華社國際部國際觀察編輯室主任
邵雲環,新華社記者,在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轟炸時以身殉職
許杏虎,《光明日報》記者,在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轟炸時以身殉職
演員
吳宏厚,演員
劉婧犖,配音演員
歌手
劉美含,影視演員、歌手

文化傳統

學校標識

學校標識
校徽
校徽含義: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徽外形是西方高等學校校徽常用外形——盾形。盾形是從軍事意義上衍生出來的圖形,象徵一種執著探究、尋求真理的精神,寓意北京外國語大學將為國家培養眾多有探究精神的優秀人才。其次,學校運用盾形作為校徽外形很好的體現了北京外國語大學這一所東方高等學府與西方眾多高校交流合作的良好願望。校徽中間部分為“BFSU”英文簡稱的字母變形,恰好體現了北外“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標誌中文字以英文居多,突出北京外國語大學辦學特點。色彩則運用高貴的藍紫色,典雅穩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校徽校徽
校慶70周年慶標
校慶主慶標以數字“70”為主體形態,左側的“7”也意指全球七大洲,其上四種不同的藍色,寓意全球四大洋,表示北外七大洲四大洋的莘莘學子共同成長。
校慶慶標校慶慶標
校訓
“兼容並蓄”,源自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兼容並蓄”意味著一種世界眼光和開放性胸懷,既是世界不同文化文明的兼容,又是以外語為主的其他學科的兼容,同時孕育著創新。
“博學篤行”出自《禮記·中庸》,講的是為學和實踐,“博學”意廣泛的獵取,“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就要努力踐履所學,做到“知行合一”。前句是講學校的品質,後句講師生的品質,或者說前句講學校的目標,後句講對師生的要求。
校訓碑校訓碑
校歌
《永遠為人民服務》
方堃創作
人民需要我們到哪裡,我們就到哪裡。
我們有馬列主義武器,毛澤東思想指導。
我們勇敢地走向崗位,永遠為人民服務。
人民需要我們到哪裡,我們就到哪裡。

校園文化

2011年,北外共舉辦英語主持人大賽、英語演講比賽、翻譯大賽、口譯大賽等專業技能類活動,攝影大賽、校園十大歌星賽、棋類比賽等興趣特長類活動,中外留學生文藝晚會、新年師生文藝晚會、中國外交官走進北外交流演出等文化娛樂類活動,第六屆“外研社”杯運動會、“北外杯”籃球賽、“冬季三項”等體育競技類活動等。
各院系舉行了第十屆英語文化節、俄羅斯文化節、第十一屆日本文化節、首屆北京高校法語文化日、科威特文化周等活動。其中,第十屆英語文化節中“英語演講比賽”、“英文歌曲大賽”以及“Drama Night 短劇之夜”等活動吸引了全國各高校大學生參加比賽,已成為英語文化節的品牌活動,在全國高校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